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是什麼

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9-15 12:34:25

❶ 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

分別是消費升級、科技創新、鄉村振興、體制改革、對外開放。

中國自2001年加入WTO以來,對外開放的領域、層次不斷豐富,尤其是近年來在全球「保護主義」思潮抬頭的背景下堅持擴大開放。中國加入WTO是開放國民經濟的需要。如今,中國已成為如金融、自動化等領域全球市場的領導者,中國和WTO間也需要新的合作形式。

中國目前在貿易、投資、金融等領域已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之一。因此,中國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對於全球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都至關重要。

記錄中國經濟發展「成績單」,更讓我們深刻認識到經濟成就的取得來之不易,未來我們仍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努力奮斗。

具體來看,五年來我國經濟發展的輝煌成就,充分地展示了中華民族是一個睿智奮進的民族,是一個充滿創造力的民族,是一個有著無限生命力的民族。這也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堅持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統一。

(1)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是什麼擴展閱讀:

IMF首席經濟學家莫里斯·奧布斯特費爾德認為,中國經濟增長勢頭強勁,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巨大。IMF亞太部中國團隊負責人詹姆斯·丹尼爾則表示,中國經濟將繼續成為全球增長的主要支柱,並希望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分量能不斷增加。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創始人、現任名譽所長及高級研究員弗萊德·博格斯滕也認為,到目前為止,中國是全球經濟增長最大的驅動力,而且這種增長趨勢會在接下來一段時間持續下去。

他表示,無論是從增長速度還是增長規模來看,中國都是美國以及歐盟的兩倍多,中國經濟增長對全球而言意義重大。

在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世界銀行前中國局局長黃育川看來,中國的經濟規模非常龐大,發展潛力也大,經濟持續增長的時間也將更長,而中國政府正在進行結構性改革,將進一步激發增長潛能。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中國經濟發展:當前有活力今後有動力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澳專家:中國在多個領域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

❷ 我國經濟增長以什麼為動力源泉

根據收入法,GDP=C+I+G+NX,所以消費、投資、凈出口是拉動經濟的三輛馬車。

我國目前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泉主要是投資和凈出口。

❸ 從理論上講,國民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是什麼

從長期來看經濟增長的來源只有一個,就是科技進步。短期內可以採取金融、貿易、財政,甚至戰爭的手段促進經濟增長。但從長期來看,以上都是沒有效果的。要實現經濟長期的進步和繁榮,唯一的辦法就是創新,包括技術的創新和商業模式的創新。


這也就能夠解釋為什麼近十幾年來我國如此重視科學技術的進步,為什麼如此重視科學研發。因為只有科技的進步和創新,才能從根本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才能從源頭上推動經濟的發展。

❹ 什麼才是經濟持續增長的根本動力

經濟如何健康正確地發展這個問題,不僅是政府關心的一個重大問題,也是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的一個問題。不健康、污染環境、不能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即使在短暫的時間內能夠推動經濟的發展,那也是走不遠的。改革開放幾十年來,我國政府就如何推動經濟持續增長這個問題上一直下了很多功夫,目前來看,我國的經濟發展模式相較於以往已經變得較為合理和先進。那麼經濟持續增長的動力究竟是什麼?普通老百姓如何助推經濟發展?作為普通人,我們要做的就是努力讀書,學習先進技術,努力創新,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動帶頭人。只有自己掌握了科技創新的鑰匙,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大門才會不斷向我們敞開。

❺ 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有哪些

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有以下三方面:

1、改革開放。中國30多年快速發展的經驗證明,只要改革不斷推進,中國經濟就會持續前行。繼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等改革,進一步放寬市場准入,激發市場活力,使更多的人力、人才資源能在市場空間里發揮自己的創造能力。

2、於調整結構。這是經濟轉型的關鍵。要積極發展新經濟,大力培育新動能,改造和提升傳統動能,形成發展的「雙引擎」。在推進過程中,去產能是做減法,重點是做好煤炭、鋼鐵等困難行業的去產能。另一方面,要做加法。

3、改善民生。發展的成果最終要體現在民生改善上。反之,民生改善帶來的就業 增加也會促進消費,有效拉動經濟增長。正所謂民生倒逼發展,發展檢驗改革。

❻ 現階段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

投資。投資、消費、外貿都是拉動增長的動力源,俗稱是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從支出角度看,GDP是最終需求─投資、消費、凈出口這三種需求之和,因此經濟學上常把投資、消費、出口比喻為拉動GDP增長的「三駕馬車」,這是對經濟增長原理最生動形象的表述。

在這「三駕馬車」中,雖然投資增速出現敗落,消費和進出口卻出現了較快增長,兩者不僅彌補了投資增速減緩對經濟增速向下拉的力量,而且還多創造了一部分需求,拉動了經濟速度的加快。

(6)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是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這是對我國經濟發展階段變化和現在所處關口作出的一個重大判斷,為今後我國經濟發展指明方向、提出任務,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是我國經濟高速增長之後突破結構性矛盾和資源環境瓶頸,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❼ 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動力,根本動力是什麼

經濟社會發展的

1、核心動力是科技創新。

2、根本動力是改革創新。

經濟發展是通過經濟結構的改進和優化、經濟質量的改善和提高達到經濟量的增長。

經濟發展不僅意味著國民經濟規模的擴大,更意味著經濟和社會生活素質的提高。所以,經濟發展涉及的內容超過了單純的經濟增長,比經濟增長更為廣泛。

(7)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是什麼擴展閱讀:

就當代經濟而言,發展的含義相當豐富復雜。發展總是與發達、與工業化、與現代化、與增長之間交替使用。 一般來說,經濟發展包括三層含義:

1、經濟量的增長,即一個國家或地區產品和勞務的增加,它構成了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

2、經濟結構的改進和優化,即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技術結構、產業結構、收入分配結構、消費結構以及人口結構等經濟結構的變化;

3、.經濟質量的改善和提高,即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效益的提高、經濟穩定程度、衛生健康狀況的改善、自然環境和生態平衡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現代化進程。

❽ 我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什麼拉動

目前的經濟增長動力正在轉換中。
從需求側看,主要向由消費、投資和出口拉動轉變。
從供給側看,主要由第二產業向一二三產業協調帶動轉變。
主要由物質資源消耗向創新科技與勞動力素質提高轉變。

❾ 發展經濟學中經濟增長的動力是

關於中國經濟崛起的研究,是當代經濟學的顯學,答案似乎很簡單:改革開放。不過,簡單的答案不能解釋制度的全部,最近二十年來,像中國這樣經濟改革的國家不少見,卻很少有近四十年快速發展的成果。
李約瑟之謎:為何在前現代社會中國科學、技術、經濟發展的成就領先於世界,在現代社會卻如此落後。」(李約瑟在20世紀50年代首次提出)

李約瑟提出這個謎題的主要目的是想探討中國是否有復興的可能。根據李約瑟詳實的文獻研究,中國在近現代之前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之一。但是在18世紀下半葉英國爆發工業革命之後,中國迅速落後於西方國家。

經濟基礎是衡量國家實力的重要指標。根據經濟史學家麥迪遜的研究,在19世紀20年代,中國的經濟總量仍然占當時世界經濟總量的三分之一,但是,在那之後急遽下降。

據馬克斯•韋伯的研究,在13、14世紀時中國已處在工業革命爆發的邊緣。有些學者的研究發現,宋朝的科技和紡織業發展水平與在18世紀英國爆發工業革命前夕的水平不相上下。但是,中國並沒有發生工業革命,並在近代競爭中兵敗如山倒。對此,李約瑟提出了一個極具挑戰的問題:為什麼中國在近現代之前能大幅領先其他文明,卻無法在近現代維持它的領先地位?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關繫到我們對中國未來發展前景的判斷。

這個問題是李約瑟在20世紀50年代首先提出來的,那時他不能預想到在70年代末以後的近40年中國會煥發出一幅全新的氣象。自1978年,向市場經濟轉型之後,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經濟發展最為迅速的國家。到去年為止,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經濟規模從佔世界GDP的4.9%恢復到18.6%。以這么高的速度持續這么長時間的增長是人類經濟史上不曾有過的奇跡。

1、為什麼工業革命沒有起源於中國?因為這是中國在與西方競爭中敗北的起點。

2、為什麼中國在1978年之後能如此蓬勃地發展?

3、為何在1978年之前不能有同等程度的經濟表現?

4、在這段時間,其他社會主義和非社會主義國家也都嘗試從政府主導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他們的經濟卻出現了崩潰、停滯、危機不斷,中國則保持了穩定和強勁的增長。為什麼同樣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不同國家的經濟表現會有如此大的差異?

5、就像每枚硬幣都有兩面,每件事情也都有兩面性。中國為快速的經濟增長付出的代價是什麼?

6、中國在未來是否還有可能維持快速增長,實現中國知識分子和李約瑟共同關心的中國的復興?

為什麼工業革命沒有發生在中國?
首先,我們得了解「工業革命」是什麼涵義。對很多人來說,工業革命意味著蒸汽機的應用,紡織工業的機械化與鋼鐵使用的普遍化。但是,我認為這不是一個好的定義。因為如果一個經濟體只有這三樣創新,他們只會經歷一次大幅度的生產率提高,卻不會有持續的經濟發展。

我們知道,在18世紀之前,西方國家平均每年國民年收入的增長率僅為0.05%。這意味著要用1400年,才使得人均收入翻倍。當然,對世界其他地區,情況相似。18世紀之後,增長率提高了近20倍。國民平均收入增長率從0.05%提高到1%,人均國民收入增長一倍所花費的時間也從1400年減少到70年。

在西方,從19世紀中葉至今,國民平均收入增長率再度翻倍至2%。收入翻倍的時間也從70年減少至35年。這種加速的經濟增長並不是因為那三樣新技術的運用,而是因為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帶來的經濟增長一日千里。為什麼突然之間,科技創新率提高,產業升級速度加快?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我認為技術創新的速度和產業升級速度的提高才是工業革命的本質和更重要的內涵。

為什麼西方突然經濟增長率加速了?原因是技術創新範式的改變。工業革命之前,所有社會或文明中的技術創新來自農民或手工藝者的經驗。自18世紀中葉,工業革命之後,技術創新主要來自實驗室里的研究和實驗。19世紀之後,技術創新不僅僅來自實驗,更是來自科學理論指導下的實驗。這種範式的轉變對中國及世界產生了根本性的影響。

18世紀以前,技術創新以經驗為基礎,中國具有優勢。中國肥沃的土地和適宜的天氣都對農業生產十分有利,因此,中國能供養龐大的人口。龐大的人口也意味著比起其他國家,中國有更多的農民和手工藝者來積累經驗,促進中國社會的技術創新和經濟發展。

不僅僅是中國,古埃及和古印度等古文明國家都發生在大河流域土壤肥沃的地區。這是中國在過去能如此先進的原因。但是,當技術創新普遍採用實驗的方法後,龐大人口失去其重要性。因為在實驗室里,一個科學家能在一年中做成百上千次試驗,而這原本可能需要農民或手工藝者窮其一生去完成。

但是,技術創新革命是另一場革命的結果:15、16世紀的科學革命。科學革命使人能通過實驗獲得知識。當通過實驗來發明新技術時,過一段時間很有可能會遇到瓶頸。科學革命的一項貢獻是可以通過科學研究來獲取更多關於對自然界的知識,幫助人們克服在技術創新上的瓶頸,使得新技術的發明可以再度源源不斷地涌現。


這種以科學為基礎,進行技術創新實驗的新方式正是科學革命的結果。所以,如果想回答為什麼工業革命沒有起源於中國這個問題,首先應該解答為什麼科學革命沒有發生於中國。

科學革命的精髓是通過運用數學模型來歸納宇宙與自然運行的規律,並且運用可控實驗來驗證數學模型中產生的假說。為什麼中國沒有發現這種理解世界運行的新方式?發生科學革命首先必須有對自然現象充滿好奇心和很有悟性的人。對於自然現象充滿好奇心與悟性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在人口眾多的中國,應該會有更多具有這種天賦的人。那為什麼這些天之驕子沒有找到這種更好的研究自然現象的新方式?

解釋指向了中國的當時的社會政治制度。中國有其獨特的科舉制度讓平民百姓可以通過科舉晉升。在傳統社會中,考取功名是光宗耀祖且收益最高的工作。所以,考取功名對大眾來說極具吸引力。宋朝以後科舉制度要求考生熟記儒家的四書五經,這就導致有才華的年輕人都投身於儒家經典的學習以准備科舉考試。他們沒有學習數學和可控試驗的動力。因此,中國缺乏擁有這兩樣人力資本同時又充滿好奇心的人才,科學革命也就未能應運而生。

與中國相比,西方實行封建制度,不存在抑制傑出人才學習數學和可控實驗的社會原因。對自然現象好奇的天才通過數學和可控實驗來滿足自己對自然現象的好奇心而催生了科學革命。沒有本土的科學革命,就不會有本土的工業革命。

當科舉在宋朝成為國家選取人才的制度時,數學也是其中的一項考試內容。但是,皇帝隨後發現,數學好的人沒有用處,對皇帝的忠誠才是更重要。儒家思想更有助於培養忠君愛國的人才。根據儒家哲學,要想成為一名君子,就應該仁民愛物並盡忠於皇帝。即使天高皇帝遠,也要嚴於律己並對天子盡忠。所以即使近現代之前的信息和控制技術落後,儒家教誨與科舉制度仍能幫助中國維持大一統和政治穩定。

以儒家思想為主要內容的科舉制度可以說是一種制度創新。在信息控制技術落後的過去,這是件好事。但是,這種制度安排並不鼓勵人們學習數學和可控實驗,後者恰巧是科學革命的關鍵。在西方國家產生了科學革命和工業革命之後,中國迅速從最先進的國家跌至低谷。

有關中西經濟社會的比較,我最喜歡的一句引語來自奇坡拉先生的《工業革命之前:1000-1700的歐洲社會與經濟》。書中的最後一句話講到:在公元1000到1700年,西方世界基本是農業社會且處於黑暗時代。與同時期中國相比,西方更為貧窮與落後。但是,在18世紀之後,一切都被逆轉。隨著西方國家在經濟、軍事、政治力量上的迅速崛起,中國就像世界上其他發展中國家一樣,被英國及其他西方勢力打敗,並成為其半殖民地。這就是中國沒有發生工業革命帶來的後果。


為什麼中國在1978年之後蓬勃發展?
如何復興中國?這是近代中國知識精英孜孜以求的一個問題。自鴉片戰爭之後,中國知識分子嘗試各種方法包括洋務運動引進技術來增強軍事實力,通過革命推翻帝制,開啟民主科學的新文化運動,成立了社會主義新中國。但是,直到1978年的改革開放之前,中國還是一個貧窮落後的國家。

為什麼從1978年起,中國能如此迅速地發展?在過去連續38年間,中國保持較高的GDP增長率,貿易增長率同樣很高。以這么高的速度、持續這么長時間的增長,堪稱人類經濟史上未曾有過的奇跡。

在上述的高速增長之後,2009年,中國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0年,中國超過德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出口國家,獲得了「世界工廠」的稱號。而在工業革命之後,英國成為世界工廠。隨後輪到美國、德國和日本。現在中國獲得了這個稱號。

2013年,中國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國。2014年,以購買力平價為衡量標准,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為什麼過去的近40年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如果李約瑟現在重新思考中國未來前景的相關問題,我們會有新的「李約瑟之謎」。

為何1978年之後中國能快速發展?答案非常簡單。中國在1978年之後如此迅速的發展得益於後來者優勢。經濟發展意味著人均GDP與人均收入的持續增長,人均收入的持續增長,有賴於勞動生產率的持續提高。如何做到這一點?從新結構經濟學的視角來說,需要現有的產業內不斷的技術創新,以及新的更高附加值的產業不斷涌現,可以將勞動力和各種資源從附加值低的產業重新配置到附加值高的產業。只有在工業革命之後,快速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才成為可能。

對於先進的高收入國家,自從工業革命之後,他們的技術與產業已經位於世界前沿。技術創新對發達國家來說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技術發明。產業升級意味著什麼?同樣也是發明新產業。發明需要大量的資本投入,並面臨極大風險。

對想要提高收入的發展中國家來說,也需要提升勞動生產率。發展中國家既可以發明新產業新技術,也可以從高收入國家借鑒比自己現在用的技術好的成熟技術,進入比自己現在的產業附加值高的成熟產業。這種技術和產業借鑒大大降低了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的成本與風險。如果發展中國家能充分利用這些優勢,它們會比發達國家發展得更快。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全球共有13個經濟體懂得利用與發達國家的技術與產業的差距所給予的後來者優勢,實現了年均7%或更高、持續25年或更長時間的經濟發展。中國在1978年之後,成為這13個經濟體中的一員。所以,基於對工業革命的理解,第一個問題的回答非常簡單。發展中國家與高收入國家之間的收入差距意味著技術和產業的差距。如果一個發展中經濟體能夠充分利用這個差距所給予的在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上的後來者優勢,那他們就能迅速發展。


為何在1978年之前發展緩慢?
在1978年之前,後來者優勢已經存在百年之久。自從英國工業革命之後,這種差距就一直存在並逐漸增大。在18世紀初,中國經濟仍佔世界GDP總量的三分之一。後來者優勢應該一直存在,但為什麼中國在1978年之前沒能從中獲利?答案也很簡單,那是因為中國主動放棄了這種優勢。

自從中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已經成為中國的主旋律。1949年,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中國取得政治獨立。當時的民族抱負是盡快追趕發達國家。但是,這些先進的產業都有專利保護,想要引進必須得付出高額的專利費。但實際上,因為那些產業與國防安全有關,即使想支付專利費,發達國家也不會給。所以中國想要發展這樣的產業,就必須自己發明,因而,放棄了後來者優勢。

當時的中國是一個貧窮的、資本極端短缺的農業國家,在資本密集型產業上沒有比較優勢。資本密集產業最重要的成本是資本的成本,在資本短缺的中國投資成本會比資本豐富的發達國家高出很多,這些產業內的企業在開放競爭的市場中缺乏自生能力。因此,在發展中國家無法靠市場的力量自發發展起來,政府需要直接動員資源、配置資源,並且靠對市場的干預給予各種保護補貼才能把這樣的產業建立起來。然而,這種發展方式即使使得中國能夠在1960年代試爆原子彈、70年代發射人造衛星,但中國整體的發展效率很低。

1978,中國改變了發展策略,開始發展符合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並在政府的因勢利導下形成了競爭優勢,佔領了國內國際市場,積累了資本,比較優勢發生變化,在產業和技術升級中利用了後來者優勢,因此,經濟才迅速發展起來。

但是,這個分析又引出了另一個難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不論什麼社會性質的國家,都採用政府直接動員資源配置資源的方式,在農業經濟的基礎上發展大規模的資本密集產業。他們同樣沒能利用後來者優勢,也因為低效的政府幹預,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不斷拉大。


在八九十年代,中國開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時,其他發展中國家也都在向市場經濟轉型。但是,它們的轉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當時盛行的英國撒切爾主義、美國里根主義和新自由主義的影響。

那時的主流觀點認為,發展中國家經濟表現差的原因是政府過度干預經濟。它們沒有高收入國家所具備的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和受保護的產權。所以,為建設完備的市場經濟體制和提升經濟表現,當時提出的建議是採取激進的「休克療法」,同時推行私有化、自由化、市場化、財政穩定化來取消政府對市場的各種干預扭曲,以建立完善的市場經濟體系。很多國家遵循這種轉型策略,但造成的卻是其經濟的崩潰、停滯和頻繁的危機。

發展中國家在八九十年代的經濟表現比它們在六七十年代更為糟糕,年平均增長率更低,危機的發生頻率也變得更高。所以,一些經濟學家將20世紀八九十年代稱為發展中國家「迷失的二十年」。為什麼會造成這種結果?因為新自由主義沒有認識到,政府對市場的干預扭曲是為了保護資本密集型產業里,在開放競爭的市場中沒有自生能力的企業。

如果把所有的保護補貼取消掉,這些企業無法存活,只能破產。如果政府聽任企業破產,就會導致大規模失業和不穩定的社會與政治。在這種情況下,怎麼能發展經濟?而且,有些資本密集型的先進產業與軍事和國防息息相關,即使在企業私有化以後,為了國防安全,例如當今的俄羅斯,政府也不會允許此類企業破產。

所以,私有化之後,政府會繼續保護補貼這些企業。當這些企業歸國家所有時,企業管理人是政府雇員。為了獲得補貼,他們會游說政府官員,「你們給我的補貼,並不是你們自己的錢,這是國家的錢,為何不多給我一些,我們二一添作五,我在瑞士給你設個賬戶,把錢分給你?」這就是發生在俄羅斯和很多東歐國家的情況,尋租腐敗的現象比轉型前嚴重,效率比轉型前低。新自由主義出發點是好的,但帶來的結果卻是經濟的崩潰、停滯、危機不斷。

那麼,中國是如何在轉型期維持了穩定並取得了快速增長?中國採用了不同的轉型策略:雙軌漸進轉型。中國採取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給傳統的資本密集型重點工業中缺乏自生能力的企業提供轉型期保護補貼,並放開符合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准入。起初,中國的基礎建設十分落後,符合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產業要在國際市場中成為競爭優勢,完善的基礎設施十分重要。可是,要同時在全國把基礎設施建設好是不可能的。所以,中國設立經濟特區、工業園區,在這些區域內把基礎設施建設好。

一開始,中國存在大量的扭曲,營商環境十分糟糕,政府就在經濟特區、工業園區里推行一站式服務。如果看世界銀行的營商指標,中國營商環境在世界上的排名靠後,但是,對在經濟特區、工業園區內投資、經營的企業而言,中國的營商環境則在世界排名前列。在這種漸進的雙軌制下,中國維持了穩定,並有效利用了後來者優勢,取得了強勁的經濟發展。這就是不同的轉型戰略帶來的不同的轉型表現。

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國際上的主流觀點認為一個國家如果想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就必須採用「休克療法」,並且,認為雙軌制是最糟糕的轉型方式。事後看來,原來認為最好的方式成為最差的方式,最差的方式卻成為最佳的方式。


中國為經濟快速增長付出的代價
由於傳統資本密集型企業需要政府保護補貼,這種保護補貼產生了經濟租金,導致了尋租腐敗。舉個例子,傳統部門為資本密集型產業。對它們來說,資本成本最為重要。轉型之初,中國是資本匱乏的經濟體。政府如何補貼這些產業?其中一種資助的方式是利用大型銀行和股市將廉價資金配置給資本密集型企業。

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在八九十年代,資本密集型產業違反比較優勢,企業缺乏自生能力,對其進行保護補貼屬於雪中送炭,對維持經濟穩定至關重要,屬於實事求是的做法。但是,在維持了將近40年的GDP告訴增長之後,中國已從低收入國家發展成為中等偏高收入的國家。2016年,資本在中國已經從相對短缺變為相對豐富,原來的大型資本密集型產業已經成為中國的比較優勢,企業在開放競爭的市場中具備自生能力。這些企業只要管理得當,就應該可以獲得市場上可以接受的利潤率。保護補助的性質就從「雪中送炭」變為「錦上添花」。

當然,對於企業來說,他們希望得到這種特權。對社會來說,這意味著我們需要為他們付出政治和社會代價。改革應該與時俱進,需要把雙軌制遺留下來的各種為了保護補貼資本密集型企業而採取的對市場的干預取消掉。中國在2013年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全面深化改革,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只要中國能做到這點,就能以釜底抽薪的方式鏟除貪污腐敗,並最終建立起運作良好的市場經濟體制。


中國是否還有快速增長的潛力?
中國是否還有快速增長的潛力?根據前述的分析,這取決於中國與高收入國家之間的技術差距有多大。如何衡量技術差距?最好的方法是觀察人均GDP的差距。因為人均GDP代表了一個國家的平均勞動生產率,它反映了技術的平均水平。

據安格斯•麥迪森發表的到2008年為止的歷史統計數據,以購買力平價為衡量標准,在2008年中國的人均GDP是美國人均GDP的21%。這與1951年的日本,1967年的新加坡,1977年的韓國相同。這三個東亞經濟體都屬於前面提到的二戰以後13個實現了長達25年或更長、年均7%或更高增長率的經濟體。這三個東亞經濟體在人均GDP為美國的21%的基礎上,利用後來者優勢取得了持續20年8%到9%的年均增長率,那就意味著從後來者優勢的視角來看,中國從2008年開始有20年年均增長8%的潛力。

從現在起,到2028年之前,中國仍有10多年年均8%的增長潛力。但是,潛力僅僅是一種可能性。為了將這種可能變為現實,中國需要在內深化改革,把雙軌制遺留下來的各種弊端消除掉,也需要看全球經濟的外部環境,後者並非中國自己能掌控。

自2008年美國的次貸危機爆發之後,全球經濟發展緩慢,並有可能長期增長低迷。但是,只要中國繼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利用國內的有利條件,致力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國會在今後的10年內保持至少6%的增長率。6%的增長率意味著什麼?6%的增長率意味著中國每年都會向世界經濟貢獻約1%的增長率。現在世界經濟的增長率約為3%。中國每年會貢獻世界經濟增長率的30%左右。在接下來的十年內,中國依舊會是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

閱讀全文

與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事業轉企業後39年工齡拿多少錢 瀏覽:884
婚姻線往下走是什麼意思 瀏覽:717
幸福草為什麼會變軟 瀏覽:658
內農大經濟學專業課程有哪些 瀏覽:569
大唐經濟現狀怎麼樣了 瀏覽:116
怎麼樣才能保持健康的心理 瀏覽:533
交通擁堵帶來哪些經濟損失 瀏覽:219
什麼星座最配對婚姻 瀏覽:836
lv愛情鳥什麼價格 瀏覽:489
惠州幸福家園是什麼時候建的 瀏覽:353
聽故事的單詞怎麼讀 瀏覽:792
新華20年健康險多少提成 瀏覽:403
茂名需多久才能追上惠州的經濟 瀏覽:92
婚姻中應該如何避免出軌 瀏覽:151
十年喪偶式婚姻怎麼辦 瀏覽:809
港澳台幼兒如何申請八閩健康碼 瀏覽:883
浦東幸福小鎮多少錢 瀏覽:956
求事業轉運去哪個廟 瀏覽:353
屬虎人與屬兔人婚姻如何 瀏覽:54
鄉鎮事業編管理十級怎麼晉升九級 瀏覽: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