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經濟預期
按照傳統經濟學的理論,在充分自由競爭市場(當然就是您所說的無政府幹預狀態下),物品價格由供求關系決定。這意味著,無論所有人的預期如何,決定房價漲與不漲的唯一決定因素,就是供給和需求如何。供過於求,降價;供大於求,漲價。
但是,您必須明白,傳統經濟理論的假設是,所有人是理性的。所謂理性,就是能夠獲知充分信息,能夠理性而不沖動行事。實際情況是,對於產品,需求者所知的信息遠少於供給者(因而哄抬物價、囤積居奇);人們常常不能理性做事(因而有了行為經濟學)。
經濟學理論是發展的。您知道投機者喬治·索羅斯吧?就是那個量子基金的創始人、被認為是引爆亞洲金融危機的金融大鱷。他所著的《金融煉金術》,闡述了他的反身性理論,說白了,就是他認為:預期能夠對現實產生影響。
他對此做了理論和現實說明,您可以自己翻看下。按照這一說法,當所有人都預期房價要下跌的時候,房價真的有很大可能會下跌。
以此對照中國,即使政府不幹預,如果真的是絕大多數人都預期房價下跌,它也會下跌。但問題是,您真的能確定,中國所有人都預期房價下跌嗎?我的看法是,只是一部分人的願望而已,更多的人還是希望穩定或上漲的。這些人也會利用手中的金錢,一點點改變人們的預期。
② 預期是什麼意思啊
預期是對未來情況的估計。最早馬歇爾提出的等待就包含了預期。在金融學中,預期是人們對未來經濟變數作出一種估計,預期往往會根據過去的通貨膨脹的經驗和對未來經濟形勢的判斷,作出對未來通貨膨脹走勢的判斷和估計,從而形成對通脹的預期。 預期對人們經濟行為有重要的影響,人們對通貨膨脹的預期會導致通貨膨脹具有慣性,如人們預期的通脹率為10%,在訂立有關合同時,廠商會要求價格上漲10%,而工人與廠商簽訂合同中也會要求增加10%的工資,這樣,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每單位產品的成本會增加10%,從而通貨膨脹率按10%持續下去,必須然形成通貨膨脹慣性。
③ 經濟增長預期是什麼意思!
簡單點的說 就是指 學者 市場分析 對一國 一區的經濟增漲的 下季或明年的預測值
④ 什麼叫做經濟預測
經濟預測是對經濟現象未來情景的推測和估計。根據經濟發展過程的歷史和現狀,運用科學的預測方法,揭示經濟現象的發展規律及各類經濟現象之間的相互聯系,指出經濟現象未來發展趨勢和可能達到的水平。經濟預測的內容十分廣泛: 首先是國內經濟形勢的預測,例如生產發展趨勢、增長速度、經濟結構、價格變化趨勢、人口就業、財政收支變化、各種產品的供、產、銷情況等。同時要預測國際經濟形勢,如國際經濟波動情況,國際市場的變化趨勢等。
經濟預測與未來有關的旨在減少不確定性對經濟活動影響的一種經濟分析。它是對將來經濟發展的科學認識活動。經濟預測不是靠經驗、憑直覺的預言或猜測,而是以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可靠的資料、精密的計算及對客觀規律性的認識所作出的分析和判斷。這樣的預測是一種分析的程序,它可以重復地連續進行下去。目的是為未來問題的經濟決策服務。為了提高決策的正確性,需要由預測提供有關未來的情報,使決策者增加對未來的了解,把不確定性或無知程度降到最低限度,並有可能從各種備選方案中作出最優決策。
經濟預測通常分為三類:
①按預測的范圍,有國民經濟預測、企業經濟預測,介乎兩者之間的部門經濟預測和地區經濟預測,還有世界經濟預測。
②按預測的時效,有短期預測、長期預測及中期預測。短期預測和長期預測的劃分,因預測對象的性質、預測的要求、各國習慣而有所差別。兩者區別的實質性標志在於預測期內的主要因素、經濟結構等是否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中期預測則介乎這兩者之間。
③按預測的性質,有質的預測和量的預測。只要求對預測事物有概括性的了解,描述其變化趨勢,判斷它出現的可能性或不可能性,就採用質的預測。從一些經濟指標的已知值推算另一些指標的未來值,進而說明達到這些數值的概率,就採用量的預測。其中,預測的變數數值表現為單一數值,稱為點值預測;預測的變數數值有一個幅度,處於上限和下限的區間之內,稱為區間預測。
⑤ 預期在經濟學中的定義
在西方經濟學中,對預期的關注由來已久,最先在專著中論述預期的是凱恩斯,但是凱恩斯學派關於預期的論述是零散的,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從根本上講,凱恩斯的預期觀是「非理性」的預期觀。此後經濟學家約翰.穆斯(Jhon.MMth)、羅伯特.盧卡斯(Robert。Lucas)等分別對預期進行了開創性研究,最終形成了以盧卡斯為首的理性預期學派。
預期基本可以分類為1.靜態預期;2.外推型預期;3.適應性預期;4.理性預期。
前面三種可以看作是「非理性預期」。
理性預期是指經濟當事人為避免損失和謀取最大利益,會設法利用一切可以取得的信息,對所關心的經濟變數在未來的變動狀況作出盡可能准確的估計。
理性預期學派藉此認為政府的經濟政策趨於無效,也就是說政策在實行的初期可能有效,但是當人們理性預期到政策目標的時候,就會採取相應的行為,對政策作用起到抵銷的作用。因為他們認為政府經濟政策這所以有效,一個重要的前提是人們對政策的目標以及達到目標的中間變數是無知的。人們在政策執行的過程中會自動成為政府政策的棋子。但是當人們有了理性預期以後,政策就會無效。
經濟政策無效論是理性預期最終的理論歸素,因此他們據此提出的政策是:充分利用市場自我調節的能力,政府應避免對經濟的不必要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