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廣東什麼時候成為中國經濟重心

廣東什麼時候成為中國經濟重心

發布時間:2022-09-15 09:04:09

A. 南方經濟已經超越北方,取得不可動搖的重心地位是在什麼時期

【簡述】
經濟重心的南移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的歷史現象,幾乎貫穿了整個中國歷史.
從遠古至西晉中國北方經濟無論是農
業、手工業、還是商業的發展水平都遠遠超過南方,雖然三國時期吳蜀對南方有所開發,但和處在中國經濟中心的魏國比起來經濟實力相差懸殊,因此這一時期經濟
重心是在北方的.從西晉末開始,中國南方的經濟發展水平逐步提高,到唐中晚期,南北經濟發展水平基本相同.從唐中晚期至南宋,中國的經濟重心不可逆轉地移
到南方.
到南宋時,中國南方的經濟發展水平遠遠地超過了北方,成為了中國新的經濟重心.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一種現象呢?原因何在?
1天時:宋朝時候,中國的氣候環境發生了一次巨大的變化,原先氣溫高,降水豐富,自然環境優越的北方開始轉冷.再加上中原地區森林長期被砍伐,因此,北方的自然條件開始惡化.
2地利:從唐中晚期的安史之亂至五代,中國的北方地區戰亂不斷,而南方戰亂少.
3人和:許多中原人南遷,帶去了先進的技術,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
終上所述,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是從唐中晚期,也就是安史之亂開始,結束於南宋時期.
【詳細介紹】

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祥地,是中國開發最早的的地區,人口集中,經濟文化發達,成為最早經濟中心.但是自安史之亂後,北方因為藩鎮割據、契丹崛起和南
侵而備受影響,生產遭到破壞,而南方又相對安定,北方人口開始大量向南遷移,並帶去先進的生產技術,自此,經濟重心開始向南轉移!
(一)發展歷程
1.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南方得到重點開發.
2.東晉和南朝時期,南方得到大規模開發,南朝末年開始趕上北方.
3.隋唐時期,南方經濟迅速發展,南北幾無差距.
4.五代十國時期,南方經濟進一步大發展.
5.南宋至元朝時期,南方經濟突出發展,完全超過了北方.
6.明清時期,南方經濟重心的地位得到鞏固和發展.
(二)經濟重心南移的重大發展時期
1.
從西晉末年「八王之亂」至南朝末年為止的時期.此期,由於北方自東漢末年以來戰亂及少數民族內遷,北方經濟衰退.而江南相對穩定的環境,使北方人民為逃避
戰火紛紛南遷,為南方農業生產增加了大批勞動力,特別是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他們同南方的漢族人民及山越等少數民族人民共同興修水利,開墾出大片
良田.水稻栽培技術有所提高,小麥開始推廣,牛耕得到普及.長江中下游經濟迅速發展,福建、廣東和廣西也得到一定程度的開發.到南朝末年,南方經濟開始趕
上北方.
2.從「安史之亂」到五代十國時期.這一時期北方再次經歷了長期戰亂,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直到後周世宗時才得到恢復和發展,而南方相對
穩定,各國統治者為了保存和增強自己的實力,都比較重視農業生產.同時,許多中原人民流遷江南,增加了當地的勞動力.所以,南方社會經濟又獲得較大的發
展.
3.以北宋末年的「靖康之變」為轉折點的南宋時期.此期,人民的抗金斗爭阻止了金軍南進,北方勞動人民的紛紛南遷,使南方經濟在原有的基礎
上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在農作技術最發達的江浙地區,水田增加,水稻種植面積擴大,產量大幅提高,「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形象地反映了太湖流域地區生產
在全國所佔的重要地位.此外,棉花的種植推廣、棉紡織技術的提高、造船技術的進步以及商品經濟的發展和海外貿易的繁榮,都是北方所不能企及的,這都說明南
方經濟已經超過了北方,取得了不可動搖的經濟重心地位.至於元朝開通漕運和海運,中國資本主義萌芽也首先產生於江南地區,進一步說明了這種不可動搖的經濟
重心地位.
(三)經濟重心南移的特徵
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具有三個明顯特徵:
①北方人民大批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經驗,體現了當時生產力的最高水平;
②南移趨勢往往在國家分裂或割據戰亂時最突出;
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對經濟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響.
(四)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
①北方戰亂較多,南方相對和平穩定;
②北方農民大批南移,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並補充了江南的勞動力;
③江南統治者為發展實力,比較重視發展經濟;
④南北方勞動人民共同辛勤勞動,開發了江南;
⑤南方生產條件和自然環境比較優越.
(五)經濟重心南移的規律:
由北向南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和江南一帶;由內地向沿海逐漸轉移.

理:經濟重心轉移的原因還可以從地理角度來認識:氣候影響,宋代以前糧食主要以旱地作物小麥、粟為主,這類作物適宜生長的環境是北方的溫帶大陸氣候.北宋
時占城稻傳入,到南宋時成為主要農作物,明朝時產量提高、面積擴大.水稻不適宜在溫帶大陸性氣候下種植,而適宜在江南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內種植,這里光熱
條件好,雨熱同期,水資源豐富,水利工程開發好.
江南多以平原丘陵區為主,土層深厚,易於開墾和操作.茶樹、甘蔗、柑橘這些經濟作物更是適宜在江南種植.
北方水土流失嚴重,自然資源遭到破壞,環境惡化,影響了農業生產.這種情況主要是人為的燒毀森林、濫墾荒地造成的,結果造成水土流失,土地面積減少.
交通運輸及對外貿易也促進了江南的發展.
政治:經濟重心南移是當地所在的自然環境與整個社會生產力之間辯證關系發展的必然結果.
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現象的啟示:政局的穩定是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統治者對經濟發展的重視程度是其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及時引進、運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於經濟建設中是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保證.
結合上述原因和聯系有關時事理解,在我國當前的西部開發的過程中,開發與保護生態平衡是辯證統一的道理,應走可持續發展的正確道路.
當前的西部大開發,不是經濟重心西移,而是縮小東西部地區的差距、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重大舉措,體現了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基本原則.

B. 中國古代南方經濟發展超過北方最終成為經濟重心發生在什麼時期

從魏晉開始,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唐宋以後,南方逐漸超過了北方。宋都南遷後,南方成為中國經濟重心所在

魏晉時期,由於江南經濟的開發,導致南北經濟趨向平衡;唐朝安史之亂後,經濟重心開始南移;到了南宋時期,經濟重心最終完成了南移
經濟中心南移的意義:①
給南方帶來了充足的勞動力,開發了南方的經濟;

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

有利於民族融合。

C. 中國經濟重心轉移到南方是什麼時候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經濟重心曾發生從北至南、從西到東的轉移。
三國兩晉南北朝以前,中國經濟重心位於黃河流域,特別是關中地區。正是由於該地區在政治經濟上的重要性,使它成為歷代統治者爭奪的對象。因此容易發生大規模的戰亂,這就使黃河流域原本高度發達的封建文明不斷遭到破壞。

特別是東漢末年,北方大規模的戰亂連綿不斷,經濟文化遭受毀滅性打擊,長安洛陽兩大古都幾經洗劫,黃河中下游的高度文明一再受到破壞,人民生活流離失所,出現了「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慘狀。而生產力水平較低的長江流域此時卻獲得了發展經濟的一些便利條件。南方此時戰亂較少,社會相對安定,有利於經濟的發展;從西晉末年開始,大批北方農民遷居南方,為南方增加了勞動力,也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南方少數民族和漢族人民的辛勤勞動,也是江南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南方的某些統治者,如宋的劉裕,也比較注意採取措施發展生產。因此南朝時江南的經濟發展水平開始趕上北方,為國家實現政治統一提供了必要的經濟前提,也為隋唐時期封建經濟的空前繁榮准備了條件。

隋唐時期,南北方經濟均獲得極大發展。由於安史之亂和藩鎮割據的發生,北方經濟再次受到嚴重破壞,至唐朝後期,已經出現了「賦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現象。 五代十國時期,由於北方平均十年左右即發生一次大規模的戰亂,而南方戰禍較少,相對安定,大量北方人民遷居江南,補充了當地勞動力;加上許多割據政權的統治者為增強實力,重視發展生產,因此南方經濟又一次獲得發展。

南宋時期,北方為落後的金政權,而漢族建立的南宋政權偏安於東南一隅,使經濟獲得進一步發展。當時太湖流域流傳著「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表明江南的農業生產已經超過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經濟重心的地位。至元朝,為解決「南糧北運」問題,還大力興辦漕運和開辟了規模空前的海運,足以說明南方經濟的重要性。可見,南宋是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最終完成的階段。 第二個問題:大都 揚州 泉州 廣州

D. 中國經濟重心轉移到南方是什麼時候

開始是三國時期,發展是隋唐時期,轉移到南方是南宋時期。元大都,就是現在的北京。

E. 何時經濟南移,南方何時成為經濟重心

中國古代經濟 重心南移的過程
第一階段: 東晉 南朝——南北趨向平衡
西晉 滅亡以後, 南方地區 經歷了從東晉南朝的政權更替。相對於北方地區長期戰亂而言,南方此時戰亂較少,社會相對安定,有利於經濟的發展;從西晉末年開始,大批北方農民遷居南方,為南方增加了勞動力,也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南方少數民族和 漢族 人民的辛勤勞動,也是江南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南方的某些統治者,如宋的 劉裕 ,採取了勸課農桑、獎勵耕織、安撫流民、興 修水 利等有利於經濟發展的措施。東晉南朝時期江南經濟的開發使南北經濟差距縮小、趨向平衡,為以後我國經濟重心的逐漸南移打下了基礎。
第二階段: 隋唐 五代 ——重心開始南移
隋唐時期,南 北方經濟 均獲得極 大發 展。江南地區的 土地資源 得到進一步開發,成為重要的糧食產地。但 是安 史之亂以後,北方出現了藩鎮割據的局面,北方經濟再次受到嚴重破壞,至唐朝後期,已經出現了「賦之所出, 江淮 居多」的現象。我國的經濟重心開始南移。
五代十國 時期,由於北 方平 均十年左右即發生一次大規模的戰亂,而南方戰禍較少,相對安定,大量北方人民遷居江南,補充了當地勞動力;加上許多割據政權的統治者為增強實力,採取了一些保境安民、勸課農桑的措施, 南方經濟 又一次獲得發展。。整個五代時期,我國的經濟重心繼續南移,南方日益成為全國經濟的先進地區,人口數量超過了北方。
第三階段:兩宋時期——南移最終完成
南宋時期,北方為落後的金政權,而漢族建立的南宋政權偏安於東南一隅,使經濟獲得進一步發展。當時太湖流域流傳著「蘇湖熟,天下足」的 諺語 ,表明江南的農業生產已經超過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經濟重心的地位。至 元朝 ,為解決「南糧北運」問題,還大力興辦漕運和開辟了規模空前的海運,足以說明南方經濟的重要性。可見,南宋是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最終完成的階段。明清時期,南方經濟中心的地位得到鞏固和發展。

F. 我國經濟重心開始南移是在什麼時候

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祥地,是中國開發最早的的地區,人口集中,經濟文化發達,成為最早經濟中心。但是自安史之亂後,北方因為藩鎮割據、契丹崛起和南侵而備受影響,生產遭到破壞,而南方又相對安定,北方人口開始大量向南遷移,並帶去先進的生產技術,自此,經濟重心開始向南轉移!
(一)發展歷程
1.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南方得到重點開發。
2.東晉和南朝時期,南方得到大規模開發,南朝末年開始趕上北方。
3.隋唐時期,南方經濟迅速發展,南北幾無差距。
4.五代十國時期,南方經濟進一步大發展。
5.南宋至元朝時期,南方經濟突出發展,完全超過了北方。
6.明清時期,南方經濟重心的地位得到鞏固和發展。

(二)經濟重心南移的重大發展時期

1.從西晉末年「八王之亂」至南朝末年為止的時期。此期,由於北方自東漢末年以來戰亂及少數民族內遷,北方經濟衰退。而江南相對穩定的環境,使北方人民為逃避戰火紛紛南遷,為南方農業生產增加了大批勞動力,特別是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他們同南方的漢族人民及山越等少數民族人民共同興修水利,開墾出大片良田。水稻栽培技術有所提高,小麥開始推廣,牛耕得到普及。長江中下游經濟迅速發展,福建、廣東和廣西也得到一定程度的開發。到南朝末年,南方經濟開始趕上北方。

2.從「安史之亂」到五代十國時期。這一時期北方再次經歷了長期戰亂,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直到後周世宗時才得到恢復和發展,而南方相對穩定,各國統治者為了保存和增強自己的實力,都比較重視農業生產。同時,許多中原人民流遷江南,增加了當地的勞動力。所以,南方社會經濟又獲得較大的發展。

3.以北宋末年的「靖康之變」為轉折點的南宋時期。此期,人民的抗金斗爭阻止了金軍南進,北方勞動人民的紛紛南遷,使南方經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在農作技術最發達的江浙地區,水田增加,水稻種植面積擴大,產量大幅提高,「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形象地反映了太湖流域地區生產在全國所佔的重要地位。此外,棉花的種植推廣、棉紡織技術的提高、造船技術的進步以及商品經濟的發展和海外貿易的繁榮,都是北方所不能企及的,這都說明南方經濟已經超過了北方,取得了不可動搖的經濟重心地位。至於元朝開通漕運和海運,中國資本主義萌芽也首先產生於江南地區,進一步說明了這種不可動搖的經濟重心地位。

(三)經濟重心南移的特徵

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具有三個明顯特徵:
①北方人民大批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經驗,體現了當時生產力的最高水平;
②南移趨勢往往在國家分裂或割據戰亂時最突出;
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對經濟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響。

(四)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

①北方戰亂較多,南方相對和平穩定;
②北方農民大批南移,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並補充了江南的勞動力;
③江南統治者為發展實力,比較重視發展經濟;
④南北方勞動人民共同辛勤勞動,開發了江南;
⑤南方生產條件和自然環境比較優越。

(五)經濟重心南移的規律:

由北向南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和江南一帶;由內地向沿海逐漸轉移。
地理:經濟重心轉移的原因還可以從地理角度來認識:氣候影響,宋代以前糧食主要以旱地作物小麥、粟為主,這類作物適宜生長的環境是北方的溫帶大陸氣候。北宋時占城稻傳入,到南宋時成為主要農作物,明朝時產量提高、面積擴大。水稻不適宜在溫帶大陸性氣候下種植,而適宜在江南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內種植,這里光熱條件好,雨熱同期,水資源豐富,水利工程開發好。
江南多以平原丘陵區為主,土層深厚,易於開墾和操作。茶樹、甘蔗、柑橘這些經濟作物更是適宜在江南種植。
北方水土流失嚴重,自然資源遭到破壞,環境惡化,影響了農業生產。這種情況主要是人為的燒毀森林、濫墾荒地造成的,結果造成水土流失,土地面積減少。
交通運輸及對外貿易也促進了江南的發展。
政治:經濟重心南移是當地所在的自然環境與整個社會生產力之間辯證關系發展的必然結果。
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現象的啟示:政局的穩定是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統治者對經濟發展的重視程度是其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及時引進、運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於經濟建設中是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保證。
結合上述原因和聯系有關時事理解,在我國當前的西部開發的過程中,開發與保護生態平衡是辯證統一的道理,應走可持續發展的正確道路。
當前的西部大開發,不是經濟重心西移,而是縮小東西部地區的差距、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重大舉措,體現了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基本原則。

G. 廣東是什麼時候開始發達的

自東漢以來一直是重要的海上貿易中心和通商口岸。來自南洋、天竺、獅子國(今斯里蘭卡)、波斯等地的商船,一年數次運來大量的珍奇異寶、海外洋貨。當權者只要隨意「撈一把」,洋財、橫財便發定了。
民國時期在陳濟棠治下,廣東工商業快速發展,成為全國首富地區,整個廣東進入民國年間的「黃金時代」,至1935年廣東公路總里程達到了17587公里,不論總長度還是地理密度都超過山東和江蘇,躍居全國第一。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抓住歷史的機遇,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成為中國經濟實力最雄厚、市場化程度最高、開放型經濟最活躍的地區之一。

H. 南方什麼時候正式成為中國的經濟重心

一般我們都聽說過「蘇湖熟,天下足」這句諺語,它出自南宋時期,說明當時的江南農業生產已經超過北方,正式成為中國的經濟重心地位。

盡管南宋政權偏安於東南一隅,但是經濟獲得進一步發展。當時金朝佔領中原,野蠻「驅使」華北、中原地區北方人民,使得北方人口的大量南移,給南宋帶來充足的勞動力、先進的生產技術和豐富的生產經驗。這些能工巧匠,與當地百姓一起辛勤勞作,推動了南方社會經濟的發展。

五代十國時期,北方戰亂更加頻繁,而南方則較少,社會比較安定。

大量北方民眾移居江南,傢伙是哪個很多割據政權統治者,採取了許多保境安民、勸課農桑的措施。這一時期,南方人口數量首次超過了北方。

可見,中國經濟南移最終完成於南宋。

I. 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1、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南方開始得到開發。

2、東晉和南朝時期,南方得到大規模開發,南朝末年開始趕上北方。

3、隋唐時期,南方經濟迅速發展,南北幾無差距。

4、五代十國時期,南方經濟進一步大發展。

5、南宋至元朝時期,南方經濟突出發展,完全超過了北方。

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

①北方戰亂較多,南方相對和平穩定;

②北方農民大批南移,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並補充了江南的勞動力;

③江南統治者為發展實力,比較重視發展經濟;

④南北方勞動人民共同辛勤勞動,開發了江南;

⑤南方生產條件和自然環境比較優越。

(9)廣東什麼時候成為中國經濟重心擴展閱讀:

從北宋到南宋時期,經濟重心之所以繼續南移並能夠最終完成的原因是:

自然因素:宋代氣候條件變化,使南方更適宜農業發展。同時,由於北方經濟開發較早,水土流失嚴重,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破壞較為嚴重,環境惡化,影響了農業生產。而南方經過三國時期以來的經濟開發,為經濟發展打下一定基礎,自然環境保持較好,從而為南方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條件。

政治因素這表現為:

一是兩宋統治疆域大部分地區在南方,其中南宋時政治中心還移到南方,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繼續發展。

二是自唐末以來,北方戰亂頻繁,而南方相對安定,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較為穩定的社會環境。

三是兩宋時期,中原人民反對北方少數民族貴族掠奪的斗爭阻止了北方少數民族貴族的南下,使南方免遭戰禍;四是統治者重視經濟的發展,採取一些有利於經濟發展的政策,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發展。

閱讀全文

與廣東什麼時候成為中國經濟重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幸福草為什麼會變軟 瀏覽:658
內農大經濟學專業課程有哪些 瀏覽:569
大唐經濟現狀怎麼樣了 瀏覽:116
怎麼樣才能保持健康的心理 瀏覽:533
交通擁堵帶來哪些經濟損失 瀏覽:219
什麼星座最配對婚姻 瀏覽:836
lv愛情鳥什麼價格 瀏覽:489
惠州幸福家園是什麼時候建的 瀏覽:353
聽故事的單詞怎麼讀 瀏覽:792
新華20年健康險多少提成 瀏覽:403
茂名需多久才能追上惠州的經濟 瀏覽:92
婚姻中應該如何避免出軌 瀏覽:151
十年喪偶式婚姻怎麼辦 瀏覽:809
港澳台幼兒如何申請八閩健康碼 瀏覽:883
浦東幸福小鎮多少錢 瀏覽:956
求事業轉運去哪個廟 瀏覽:353
屬虎人與屬兔人婚姻如何 瀏覽:53
鄉鎮事業編管理十級怎麼晉升九級 瀏覽:892
九月十一屬牛婚姻如何 瀏覽:562
韓國甜甜的愛情電視劇有哪些 瀏覽: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