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諾貝爾獎各大獎項名稱是什麼獲得者的獎金是多少錢呢
諾貝爾獎是一個非常權威的獎項。得到它的人都是精英。他們在享受榮譽感的同時會得到很多獎品。諾貝爾獎多少錢?獎金是多少?
諾貝爾獎是由瑞典著名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葯發明家阿爾弗雷德·伯恩哈德·諾貝爾於1895年創立的。在世界范圍內,諾貝爾獎通常被認為是所有領域中最重要的獎項。諾貝爾獎於1901年首次頒發,包括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與和平五個獎項。1968年,在瑞典國家銀行成立300周年之際,瑞典國家銀行向諾貝爾基金捐贈了大量資金,並增設了「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瑞典國家銀行經濟科學獎」。諾貝爾經濟學獎於1969年首次頒發,人們曾稱之為諾貝爾經濟學獎。
❷ 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名單
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消息,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於北京時間10月12日17時許正式揭曉,由兩位來自美國的經濟學家Paul R. Milgrom和Robert B獲得,獲獎理由為「對拍賣理論的改進和發明了新拍賣形式」。
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 R. Milgrom),1948年生於美國密歇根州底特律市,早年求學於斯坦福大學,獲得統計學碩士和經濟學博士學位。在斯坦福求學時,米爾格羅姆師從「博弈論四人幫」之一的威爾遜(Robert Wilson)教授,並在其指導下完成了關於拍賣的博士論文。
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B. Wilson),經濟學家。
諾貝爾經濟學獎,全稱應為「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瑞典銀行經濟學獎」,並非諾貝爾遺囑中提到的五大獎勵領域之一,是由瑞典銀行在1968年為紀念諾貝爾而增設的,其評選標准與其它獎項是相同的,獲獎者由瑞典皇家科學院評選,1969年第一次頒獎,由挪威人弗里希和荷蘭人丁伯根共同獲得,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弗里德曼等人均獲得過此獎。
歷屆獲獎名單如下:
1、1969年簡·丁伯根(荷蘭)
拉格納·弗里希(挪威)發展了動態模型來分析經濟進程。拉格納·弗里希是經濟計量學的奠基人,簡·丁伯根是經濟計量學模式建造者之父。
2、1970年保羅·安·薩默爾森(美國)發展了數理和動態經濟理論,將經濟科學提高到新的水平。他的研究涉及經濟學的全部領域。
3、1971年西蒙·庫茲列茨(美國)在研究人口發展趨勢及人口結構對經濟增長和收入分配關系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
4、1972年約翰·希克斯(英國)
肯尼斯·約瑟夫·阿羅(美國)深入研究了經濟均衡理論和福利理論。
5、1973年華西里·列昂惕夫(前蘇聯)發展了投入產出方法,該方法在許多重要的經濟問題中得到運用。
6、1974年弗·馮·哈耶克(澳大利亞)
綱納·繆達爾(瑞典)深入研究了貨幣理論和經濟波動,並深入分析了經濟、社會和制度現象的互相依賴。
7、1975年列奧尼德·康托羅維奇(前蘇聯)創立了享譽全球的線形規劃要點;
佳林·庫普曼斯(美國)將數理統計學成功運用於經濟計量學,對資源最優分配理論做出了貢獻。
8、1976年米爾頓·弗里德曼(美國)
創立了貨幣主義理論,提出了永久性收入假說。
9、1977年戈特哈德·貝蒂·俄林(瑞典)、
詹姆斯·愛德華·米德(英國)對國際貿易理論和國際資本流動作了開創性研究。
10、1978年赫泊特·亞·西蒙(美國)對於經濟組織內的決策程序進行了研究,這一有關決策程序的基本理論被公認為關於公司企業實際決策的見解。
11、1979年威廉·阿瑟·劉易斯(美國)
西奧多·舒爾茨(美國)在經濟發展方面做出了開創性研究,深入研究了發展中國家在發展經濟中應特別考慮的問題。
12、1980年勞倫斯·羅·克萊因(美國)以經濟學說為基礎,根據現實經濟中實有數據所作的經驗性估計,建立起經濟體制的數學模型。
13、1981年詹姆士·托賓(美國)闡述和發展了凱恩斯的系列理論及財政與貨幣政策的宏觀模型,在金融市場及相關的支出決定、就業、產品和價格等方面的分析做出了重要貢獻。
14、1982年喬治·斯蒂格勒(美國)在工業結構、市場的作用和公共經濟法規的作用與影響方面,做出了創造性重大貢獻。
15、1983年羅拉爾·德布魯(美國)概括了帕累拖最優理論,創立了相關商品的經濟與社會均衡的存在定理。
38、2006年,美國經濟學家埃德蒙·費爾普斯。費爾普斯在上個世紀60年代後期對當時盛行的「菲利普斯曲線」理論提出了挑戰。
39、2007年,美國經濟學家萊昂尼德·赫維奇、埃里克·馬斯金和羅傑·邁爾森。他們在創立和發展「機制設計理論」方面做出了貢獻。
40、2008年 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克魯格曼整合了此前經濟學界在國際貿易和地理經濟學方面的研究,在自由貿易、全球化以及推動世界范圍內城市化進程的動因方面形成了一套理論。
41、2009年 美國經濟學家埃莉諾·奧斯特羅姆和奧利弗·威廉森。奧斯特羅姆因為「在經濟管理方面的分析、特別是對公共資源管理的分析」獲獎,威廉森則因為「在經濟管理方面的分析、特別是對公司邊界問題的分析」獲獎。
42、2010年 美國經濟學家彼得·戴蒙德和戴爾·莫滕森,以及具有英國和塞普勒斯雙重國籍的經濟學家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季斯。這三名經濟學家憑借對「經濟政策如何影響失業率」理論的進一步分析,摘得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桂冠。
43、2011年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克里斯托弗·西姆斯以及紐約大學的托馬斯·薩金特。「經濟危機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就是政策危機,所以需要研究政策變數在宏觀經濟運行中到底扮演什麼角色。」
44、2012年,美國經濟學家埃爾文·羅斯(Alvin Roth)與羅伊德·沙普利(Lloyd Shapley)因「穩定分配及市場設計實踐理論」獲得201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45、2013年,美國經濟學家尤金·法馬、芝加哥大學教授拉爾斯·皮特·漢森以及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J·席勒因在金融市場、資產價格和行為經濟學運行方面的開拓性工作活得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46、2014年,2014年「瑞典國家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經濟學獎」在當地時間10月13日下午揭曉,讓·梯若爾(Jean Tirole)教授獲獎。
47、2015年,英國經濟學家安格斯·迪頓(Angus Deaton)因研究消費、貧困和福利而獲得了201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48、2016年,美國經濟學家奧利弗·哈特(Oliver Hart)、本特·霍姆斯特羅姆(Bengt Holmstrom)因其對契約理論(contract theory)做出的貢獻榮獲201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49、2017年,美國經濟學家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因其在行為經濟學領域的貢獻,榮獲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50、2018年,美國經濟學家威廉·諾德豪斯和保羅·羅默因分別將氣候變化和整合技術創新納入長期的宏觀經濟分析而獲得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51、2019年,美國經濟學家,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福特基金會國際經濟學教授阿比吉特·班納吉、法國經濟學家,阿卜杜勒·拉蒂夫·賈米爾貧困行動實驗室(J-PAL)聯合創始人艾絲特·杜芙若和美國發展經濟學家,現任哈佛大學發展社團蓋茨教授邁克爾·克雷默因在減輕全球貧困方面的實驗性做法而獲得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❸ 中國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有誰
1、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楊振寧,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1922年生於安徽合肥,195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時為中國國籍,後加入美國國籍,2017年恢復中國國籍。
2、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中國作家莫言。莫言成為有史以來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獲獎時楊振寧為美國國籍)。
3、2015年10月5日,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因在瘧疾治療研究中的突出貢獻榮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她也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
諾貝爾獎(瑞典語:Nobelpriset,挪威語:Nobelprisen)諾貝爾獎是根據阿爾弗雷德·諾貝爾在1895年的遺囑而設立的,並由諾貝爾基金會管理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產及諾貝爾獎的頒發。諾貝爾經濟學獎則是由瑞典中央銀行於1968年設立的,以表揚在經濟方面作出貢獻的人士。
每個獎項都由不同的委員會負責頒發:化學獎、物理學獎和經濟學獎經由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文學獎經由瑞典學院頒發,生理及醫學獎經由卡羅琳學院頒發,和平獎經由挪威諾貝爾委員會頒發。
每名諾貝爾獎得主都會獲得獎章、證書和獎金。1901年,首名諾貝爾獎得主獲得了150,782瑞典克朗,這筆獎金在2007年12月已相等於7,731,004瑞典克朗。10,000,000瑞典克朗。
❹ 在經濟學方面有什麼權威的獎項
這種東西網上一搜就能搜出來。摘自:MBA 智庫「經濟學家」條目一、諾貝爾經濟學獎諾貝爾經濟學獎(The Nobel Economics Prize),全稱是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瑞典銀行經濟學獎(The Bank of Sweden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通常稱為諾貝爾經濟學獎,也稱瑞典銀行經濟學獎。
諾貝爾經濟學獎不屬於諾貝爾遺囑中所提到的五大獎勵領域之一,而是由瑞典銀行在1968年為紀念諾貝爾而增設的,其評選標准與其它獎項是相同的,獲獎者由瑞典皇家科學院評選,1969年(該銀行的300周年慶典)第一次頒獎,由挪威人弗里希和荷蘭人丁伯根共同獲得。
二、約翰·貝茨·克拉克獎約翰·貝茨·克拉克獎(John Bates Clark Medal)俗稱「小諾貝爾經濟學獎」,由美國經濟學會評選的,是經濟學界除諾貝爾經濟學獎外的另一項重要殊榮。
約翰·貝茨·克拉克獎由美國經濟協會於1947 年在美國經濟協會創始人、協會第三任會長、著名經濟學家約翰·貝茨·克拉克(1847—1938)誕辰100周年之際所設立的。目的在於紀念約翰·貝茨·克拉克提出的邊際生產力理論與生產耗竭理論、和研究出根植於邊際效用的需求理論。這個獎項1947年設立,每兩年評選一次,入選的基本資格為在美國大學任教、40歲以下的學者。
三、亞當·斯密獎全美商業經濟學協會亞當·斯密獎(The Adam Smith Award of NABE),是由全美商業經濟學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Business Economics,NABE)於1982年設立頒發。該獎項的評選是基於經濟學家在經濟領域的領導力及其提供的理念知識在工作政策上的實用性。每個獲獎者將在全美商業經濟學協會年會上發表一篇演講。演講稿將一些商業經濟刊物上發表。
四、大衛·威爾茲經濟學獎哈佛大學設立的「大衛·威爾茲經濟學獎」(David A. Wells Prize in Economics)
五、我國的黃達-蒙代爾經濟學獎中國近30年的經濟發展已形成了有別於西方市場經濟體系的獨特的中國市場經濟模式,為經濟理論的提煉與創新積累了許多新的素材,中國的「故事」已經吸引了不少西方學者的關注,因而構建這樣一個平台,也為中國經濟學界走向世界提供了契機。
正是基於這樣的考量,「黃達-蒙代爾經濟學獎」應運而生。該獎項的前身為「黃達-蒙代爾優秀博士論文獎」,由199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歐元之父」羅伯特·A·蒙代爾(Robert.A Mundell)教授和我國著名經濟學家、中國金融學會名譽會長、中國人民大學前校長黃達教授共同冠名,2002年12月由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財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創設。每兩年評選一次,逢單年頒獎,迄今已頒發三屆,有15位青年學者獲獎。為了進一步擴大該獎項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使評選結果更加公開公正透明,2005年該獎項正式更名為「黃達-蒙代爾經濟學獎」(Mundell-Huang Prize)。
設立「黃達-蒙代爾經濟學獎」的宗旨是為了推動中國經濟學教育事業的發展和繁榮經濟學科研究;搭建中國經濟學特別是財政金融學科領域博士培養的國際交流平台;倡導兼容並蓄、學貫中西、嚴謹求實的學術品格;激勵更多的傑出青年學者為新世紀中國的現代化建設貢獻聰明才智。為了實現這一宗旨,體現獎項的嚴肅性、公正性和權威性,「黃達-蒙代爾經濟學獎」設定了嚴格的標准與評選程序。要求參評論文的選題立足學科前沿,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能夠反映該學科及相關領域的發展狀況,在本學科領域處於國內領先水平,或接近乃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運用國際通行的研究方法進行探索研究,有新的研究視角和獨到見解,並在相應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為了保證該獎項的權威性,中國財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聘請國內權威專家組成專門的評選委員會。
六、我國的中國經濟學獎中國經濟學獎是目前國內第一個也是惟一一個授予個人、對個人長期成就進行獎勵的經濟學獎項,其宗旨在於通過獎勵在經濟理論、政策及研究方法等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中國學者。 該獎被認為是中國經濟學的「諾貝爾獎」,是中國目前規格最高的經濟學獎項。
中國經濟學獎設立背景:中國經濟學獎是由中國宏觀經濟學會和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共同發起設立。
其宗旨在於通過獎勵在經濟理論、政策及研究方法等領域作出傑出貢獻的中國學者,促進中國經濟理論研究的繁榮和政策制定水平提高,普及經濟領域基礎知識,為我國經濟的健康發展作出應有貢獻。</dt></dt>
❺ 中國有誰獲得諾貝爾獎
1、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楊振寧,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1922年生於安徽合肥,195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時為中國國籍,後加入美國國籍,2017年恢復中國國籍。
2、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中國作家莫言。莫言成為有史以來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獲獎時楊振寧為美國國籍)。
3、2015年10月5日,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因在瘧疾治療研究中的突出貢獻榮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她也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
諾貝爾獎簡介
諾貝爾獎(瑞典語:Nobelpriset,挪威語:Nobelprisen)諾貝爾獎是根據阿爾弗雷德·諾貝爾在1895年的遺囑而設立的,並由諾貝爾基金會管理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產及諾貝爾獎的頒發。諾貝爾經濟學獎則是由瑞典中央銀行於1968年設立的,以表揚在經濟方面作出貢獻的人士。
每個獎項都由不同的委員會負責頒發:化學獎、物理學獎和經濟學獎經由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文學獎經由瑞典學院頒發,生理及醫學獎經由卡羅琳學院頒發,和平獎經由挪威諾貝爾委員會頒發。
每名諾貝爾獎得主都會獲得獎章、證書和獎金。1901年,首名諾貝爾獎得主獲得了150,782瑞典克朗,這筆獎金在2007年12月已相等於7,731,004瑞典克朗。10,000,000瑞典克朗。
❻ 歷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1969-1980
拉格納·弗里希 ( 1969) ▪ 簡·丁伯根 ( 1969) ▪ 保羅·薩繆爾森 ( 1970) ▪ 西蒙·史密斯·庫茲涅茨 ( 1971) ▪ 約翰·希克斯 ( 1972) ▪ 肯尼斯·約瑟夫·阿羅 ( 1972) ▪ 華西里·列昂惕夫 ( 1973) ▪ 弗里德里希·奧古斯特·馮·哈耶克 ( 1974)
▪ 綱納·繆達爾 ( 1974) ▪ 列奧尼德·康托羅維奇 ( 1975) ▪ 佳林·庫普曼斯 ( 1975) ▪ 米爾頓·弗里德曼 ( 1976) ▪ 戈特哈德·貝蒂·俄林 ( 1977) ▪ 詹姆斯·愛德華·米德 ( 1977) ▪ 赫伯特·西蒙 ( 1978) ▪ 威廉·阿瑟·劉易斯 ( 1979) ▪ 西奧多·舒爾茨 ( 1979) ▪ 勞倫斯·克萊因 ( 1980)
1981-1999
詹姆斯·托賓 ( 1981) ▪ 喬治·斯蒂格勒 ( 1982) ▪ 羅拉爾·德布魯 ( 1983) ▪ 理查德·約翰·斯通 ( 1984) ▪ 弗蘭科·莫迪利安尼 ( 1985) ▪ 詹姆斯·麥基爾·布坎南 ( 1986) ▪ 羅伯特·索洛 ( 1987)
莫里斯·阿萊斯 ( 1988) ▪ 特里夫·哈維默 ( 1989) ▪ 默頓·米勒 ( 1990) ▪ 哈里·馬科維茨 ( 1990) ▪ 威廉·夏普 ( 1990) ▪ 羅納德·科斯 ( 1991) ▪ 加里·貝克爾 ( 1992) ▪ 道格拉斯·諾斯 ( 1993) ▪ 羅伯特·福格爾 ( 1993)
2000-2012
約翰·福布斯·納什 ( 1994) ▪ 約翰·海薩尼 ( 1994) ▪ 萊因哈德·澤爾騰 ( 1994) ▪ 小羅伯特·盧卡斯 ( 1995) ▪ 詹姆斯·莫里斯 ( 1996) ▪ 威廉·維克瑞 ( 1996) ▪ 羅伯特·默頓 ( 1997) ▪ 邁倫·斯科爾斯 ( 1997) ▪ 阿馬蒂亞·森 ( 1998) ▪ 羅伯特·蒙代爾 ( 1999)
詹姆斯·赫克曼 ( 2000) ▪ 丹尼爾·麥克法登 ( 2000) ▪ 喬治·阿克爾洛夫 ( 2001) ▪ 邁克爾·斯賓塞 ( 2001) ▪ 約瑟夫·斯蒂格利茨 ( 2001) ▪ 丹尼爾·卡納曼 ( 2002) ▪ 弗農·史密斯 ( 2002) ▪ 克萊夫·格蘭傑 ( 2003) ▪ 羅伯特·恩格爾 ( 2003) ▪ 芬恩·基德蘭德 ( 2004)
愛德華·普雷斯科特 ( 2004) ▪ 托馬斯·克羅姆比·謝林 ( 2005) ▪ 羅伯特·約翰·奧曼 ( 2005) ▪ 埃德蒙德·菲爾普斯 ( 2006) ▪ 埃里克·馬斯金 ( 2007) ▪ 羅傑·邁爾森 ( 2007) ▪ 萊昂尼德·赫維奇 ( 2007) 保羅·克魯格曼 ( 2008) ▪ 埃莉諾·奧斯特羅姆 ( 2009)
奧利弗·E·威廉姆森 ( 2009) ▪ 戴爾·莫滕森 ( 2010) ▪ 彼得·戴蒙德 ( 2010) ▪ 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德斯 ( 2010) ▪ 托馬斯·薩金特 ( 2011) ▪ 克里斯托弗·西姆斯 ( 2011) ▪ 埃爾文·羅斯 ( 2012) ▪ 羅伊德·沙普利 ( 2012)
❼ 諾貝爾獎是什麼獎是我國頒布的,別國沒有還是世界型的。
諾貝爾獎是以瑞典著名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葯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1833-1896)的部分遺產作為基金創立的。諾貝爾獎包括金質獎章、證書和獎金支票。
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1833年10月21日生於瑞典的一個工程師家庭。先後遷居俄、德、法、義大利等國,一邊從事發明研究,一邊致力於創辦炸葯、化工、鋼鐵企業。他冒著生命危險,發明了安全炸葯、無煙炸葯、雷管等。 他一生中完成了350多項發明,建立了幾十家企業。為了發展科學事業,他在1895年立下最後遺囑,以自己900多萬美元的遺產,作為基金設立諾貝爾獎。
1900年6月瑞典政府批准設置了諾貝爾基金會,並於諾貝爾逝世5周年紀念日,即1901年12月10日首次頒發諾貝爾獎。自此以後,除因戰時中斷外,每年的這一天分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和挪威首都奧斯陸舉行隆重授獎儀式。
1968年瑞典中央銀行於建行300周年之際,提供資金增設諾貝爾經濟獎,並於1969年開始與其他5項獎同時頒發。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評選原則是授予在經濟科學研究領域作出有重大價值貢獻的人,並優先獎勵那些早期作出重大貢獻者。
1990年諾貝爾的一位重侄孫克勞斯·諾貝爾又提出增設諾貝爾地球獎,授予傑出的環境成就獲得者。該獎於1991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之際首次頒發。
諾貝爾獎的獎金數視基金會的收入而定,其范圍約從11000英鎊(31000美元)到30000英鎊(72000美元)。獎金的面值,由於通貨膨脹,逐年有所提高,最初約為3萬多美元,60年代為7.5萬美元,80年代達22萬多美元。金質獎章約重半鎊,內含黃金23K,獎章直徑約為6.5厘米,正面是諾貝爾的浮雕像。不同獎項、獎章的背面飾物不同。每份獲獎證書的設計也各具風采。頒獎儀式隆重而簡朴,每年出席的人數限於1500人至1800人之間,其中男士要穿燕尾服或民族服裝,女士要穿嚴肅的夜禮服,儀式中的所用白花和黃花必須從聖莫雷空運來,這意味著對知識的尊重。
根據諾貝爾遺囑,在評選的整個過程中,獲獎人不受任何國籍、民族、意識形態和宗教的影響,評選的唯一標準是成就的大小。物理獎和化學獎由瑞典皇家科學院評定,生理或醫學獎由瑞典皇家卡羅林醫學院評定,文學獎由瑞典文學院評定,和平獎由挪威議會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