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面對經濟全球化危害我國採取哪些措施

面對經濟全球化危害我國採取哪些措施

發布時間:2022-09-15 07:18:15

① 我國為應對經濟全球化採取了哪些措施

為應對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挑戰,必須積極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充分發揮宏觀經濟政策,特別是財政政策的作用.大力增加對「三農」、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社會發展薄弱環節的投入,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② 面對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我國應如何積極應對

我國面對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具有辯證思維。
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堅持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
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推動國際經濟治理共商共建共享,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共同建設開放、包容、平衡、繁榮、綠色的世界經濟。
堅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共享中國發展機遇,實現共同繁榮。

③ 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機遇和挑戰,我國應該怎樣做

1.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對外開放戰略。
2.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
3.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的戰略。
4.積極學習、參與國際貿易規則制定。
5.積極推動國際經濟秩序朝著普惠共贏方向發展。

④ 我國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措施

發展中國家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態度:抓住機遇,積極參與;趨利避害,防範風險,勇敢地迎接挑戰。

面對經濟全球化,我國的措施有:

1、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種機遇和條件,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

2、深化改革,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健全市場經濟法律法規。

3、進行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科技進步和創新,提高國際競爭力。

4、堅持獨立自主,加強防範工作,維護我國經濟安全。

⑤ 面對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以及挑戰中國採取了哪些措施

1、利用「分享中國發展機遇」促合作,迎接全球化機遇和挑戰。

新興經濟體的快速發展和跨國公司的供應鏈整合將成為全球化新的推動力量並將帶來市場機遇;而隨著全球資源、市場、資金和技術創新上的競爭加劇,我國也將面臨來自發達國家和其他新興經濟體的雙重競爭壓力,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增值潛力將受到擠壓。

在應對思路上,應充分利用各國在經濟復甦過程中希望更多地「分享中國發展機遇」,開展互利合作,進一步提升我國在全球分工的地位和利益分配格局中的增值空間。

2、制定整體戰略,積極推進我國區域和雙邊自貿區建設。

近期各國加快推進自貿區戰略和區域一體化新趨勢,將對我國產生顯著的貿易和投資轉移效應,在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存在被邊緣化的可能。

為此,除了繼續支持以多邊為主推進全球貿易投資自由化,我國需加快制定自貿區總體戰略,在擴大公眾了解、加強內部協調、減少國內阻力的基礎上,加強與不同區域、不同特點經濟體開展大膽接觸和深度探討,加快推進我國區域和雙邊自由貿易安排的建設。

3、繼續擴大開放,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和規則制定。

金融危機後,各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和規則制定,希望在利益分配格局中爭得更大發言權和實際利益。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快速提升和與世界經濟的不斷融合,全球治理及其規則的走向直接影響到我國切身利益,各國對中國發揮更大作用既有期待、也想盡辦法予以制約。

對此,我國一方面要敢於承擔與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大國責任,另一方面應看到規則制定和我國市場開放重點與改革長期目標具有一致性。因此,需以更加積極、開放的態度參與全球治理和規則制定,既要像入世抉擇時「以開放促改革」,更要努力推進國內改革為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提供必要條件。

積極應對

「十二五」時期,中國經濟的「引進來」和「走出去」都將提升到新的層次和高度。一方面,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將是「引進來」工作的重點。從中國經濟的現實出發,需要發揮外資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以及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方面的積極作用。

另一方,「走出去」將是未來中國經濟國際化的一個重要環節。相對於「引進來」的工作而言,這方面的工作任務更重、難度更大。我國正在成為對外投資大國,會有更多的企業「走出去」開展跨國經營。

但面對投資保護主義措施的干擾和阻礙,中國經濟「走出去」必將面臨更大挑戰。可以說,從「走出去」到「走進去」、「走上去」,中國經濟國際化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不斷提高中國經濟對外、對內開放水平。「十二五」時期,需要積極利用好國內外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不斷提高對外、對內開放水平,形成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

以上內容參考: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全球化未來趨勢及對我國的影響

以上內容參考:中國經濟網-積極應對世界經濟變化與挑戰

⑥ 中國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

1、爭取對半式雙贏,以求在全球化過程中實現利益均沾我們不能僅僅強調與國際「接軌」,不能只是跟著發達國家制定的模式和規則走,而要參與制定全球化運行的規則,積極謀求本國的利益。我們旗幟鮮明的主張應是對半式雙贏,即要努力爭取獲得同等比例的利益。

只有這樣,才能防止自己滑落到很可能來臨的新一輪的「中心—邊緣」世界格局的邊緣。在全球化的制度形成中,我們要關注制度的定位,要關注本國獲得的利益份額。

2、盡快對外資企業實行國民待遇,以為本國企業爭取好的競爭環境一般來說,各個主權國家為了民族的利益,都對民族產業實行一定程度的保護,對所謂的幼稚產業尤其如此。但長期以來,一些發展中國家為了能較大地吸收外來資本,反而對外資實行一種較國內資本更有利、更優惠的政策,即「超國民待遇」。

迄今為止,中國仍在對外資實行這種「超國民待遇」。結果,對外資的「超國民待遇」的存在,導致地區差距擴大、引起不平等競爭,反而惡化了市場環境,甚至出現了大量的假合資和被迫合資的現象。

3、加大科教投入,創造知識資源,以確立應對全球化的根本之策長期以來,中國的國際比較優勢一直停留在農產品(相關,行情)和紡織品等傳統的勞動密集型方面,而且有越來越下降的趨勢。貿易狀況同中國的教育和科技水平密切相關。

科教在提高知識資源中的根本作用,以及中國目前科教現狀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都迫切要求把握時機,大力發展義務教育、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有效地實施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真正把科教興國落到實處,爭取使中國成為經濟全球化浪潮的弄潮兒。

試圖主動讓出國內教育市場來搞強中國科教事業和人才培養的做法,並不合乎日韓等新興國家的普遍經驗,當前亟須避免。

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任何國家都迴避不了,我國要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趨勢,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種有利條件和機遇。

同時又要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風險保持清醒認識,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加強防範工作,增強抵禦和化解能力,切實維護我國經濟安全,更好地發展和壯大自己。我國主張,我國需要世界各國「共贏」的全球化,所有國家都應是全球化的受益者。

⑦ 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中國會採取怎樣的應對措施

把新自由主義強加於這些國家的發展進程
銀行改革:
三條對策,全球化是一個政治經濟現象,是必然發生的、健全多層次的金融風險防範體系;第二。李琮教授認為,全球化是多種因素推動的,但主要是生產力以及科教發展的結果,根除導致出現不良資產的根源,還包括了民族利益的驅動,改善銀行的資產結構:第一,建立完善的金融調控體系,強化中央銀行的金融監管能力,建立、文化、信息等多因素的相互關系中考察。埃及的Amin 教授認為,全球化與資本主義的發展是一致的。它並非只是利潤推動的結果。要下大力氣解決不良貸款,全球化不僅是世界經濟中的進程,而且通過建立規章制度。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全球化也並非新的概念,因此圍繞著全球化的民族國家之間的矛盾百年以來一直存在,反之,全球化又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印度的Mahanty教授認為,爭取時間加快商業化進程,改革人事管理制度,提高服務質量學者們在肯定全球化的一般性定義的基礎上,又強調了全球化的一些重要特徵,全球化有了新的表現,控制銀行業開放的速度和力度,而不僅僅限於經濟方面。丹麥的Hersh教授認為,加快國有商業銀行的機構重組,是美國霸權主義和世界資本主義發展的結果,特別是與資本主義發展的內在聯系,盡快完善外資銀行市場准入的條件和業務范圍;第三。全球化的意義應從軍事、安全

⑧ 我國面對經濟全球化的基本對策有哪些

經濟全球化是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而產生的一種客觀趨勢,除了正視和積極參與之外,別無選擇。一方面,絕不能因為經濟全球化可能會給我們帶來風險,就置身事外,甘當觀潮派。中國要發展,要進步,要富強,就必須對外開放,加強與世界各國的經濟,科技,文化的交流與合作,吸收和借鑒一切先進的東西。我們必須樹立起全球意識,具有世界眼光,以積極的姿態加入全球化進程,勇當弄潮兒,藉助世界經濟的舞台,實現振興中華的大計。另一方面也應該看到,不能對全球化抱盲目樂觀的態度,不應把全球化理解為西方強國會自動放棄強權政治和掠奪政策,以及從此便天下太平,世界大同,而要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挑戰有清醒的估計。 (一)根據市場經濟和知識經濟對於工業化和信息化社會的要求,加快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以提高國家在應對經濟全球化時的實力在明確了國有經濟必須重點駐守的產業領域以後,需要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和中國民間的民族產業資本。與目前經濟全球化中資本過於張揚的情況相反,中國實行計劃經濟以來甚至改革至今,民間資本仍受到過度的壓制。資本受到各類政府機構和過時規章的歧視、排擠和隨意浪費的現象依然嚴重,資本產權的界定工作遲遲難以完成。因此,中國的資本力沒有得到應有發揮,甚至在民間資本較快積累起來的地區,資本外逃的現象相當嚴重。對此,中國倒是應該從政策上重新尊重資本(民間資本),給資本以應有的和合理的生產要素地位,盡快完善資本市場,保護資本所有者的正當權利。以使中國真正的民族資本迅速壯大起來,而能與市場上的國際資本相抗衡。同時,要大力加強相應的基礎性經濟制度建設。比如,民間創業的行政管理制度環境建設,中小企業的輔導制度建設,教育普及和水平提高的制度建設,科技開發和運用的制度建設,其他各類生產要素市場及要素產權保護的制度建設。同時,為了提高國家和地方重大決策的科學化和成功度,一定要加快各級政治體制民主化的進程,促進政治體制改革,建立從大到小的有激勵、有效率、有制約、有活力的各級政府。
(二)特別加強對金融市場完善化和金融監管高級化的力度中國作為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中的國家,貨幣金融的經營和監管還有很重的計劃經濟下財政性方式的印記。面對新的市場化環境,銀行業不注重盈利性和風險性的同步提高,不注重風險管理能力的培養,使得中國經濟的金融深化受阻;同時,金融監管部門滿足於簡單和低水平的監管方式,不願放開民間金融,使得中國的金融市場在相當程度上名不符實,金融監管能力也無法提高。我們知道,經濟全球化正是以金融市場的資本流動為先鋒的,一個沒有管理民間金融市場經驗的政府,恐怕是難以應對當今復雜的資本流動浪潮的。1.調整我國利用外資政策,適當增加外債的比重,有步驟地開放我國證券市場。當前,我國已出現了重復投資和廣泛的生產過剩(605 種主要產品有80 % 即484 種過剩)[i]。但是,仍有許多經營不善的企業通過引進外資求得生存,於是出現了利用外資排擠中資、大量經營不善的中小企業排擠經營良好的大企業的劣勝優汰現象,加大了我國調整經濟結構的難度。而我國需要發展的新產業,或由於外方不願轉讓技術,或由於我方要保持控股權和市場份額,無法引進外國直接投資。這種情況表明,當前引進的外國直接投資,有一部分是不符合我國產業政策的。鑒於發達國家利用外資的結構都是證券投資規模最大、債券次之、直接投資最少,我國也應調整引資政策,適當增加外債在引資中的比重,有步驟地開放股票市場(如首先開放證券投資基金),利用證券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多利用可以被我國企業自主使用的國外資金。
2. 我國企業應該積極開展對外投資。由於我國基本上處於單方向引進外資狀態,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經常項目的貿易順差,被資本項目的逆差抵消了不少,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後,這種情況有可能進一步發展。我國的重復投資和產品過剩,表明我國已存在過剩資本(不能帶來好收益的資本),因此,鼓勵有競爭能力的企業進行對外投資,特別是到發展中國家投資,應該提上我國的議事日程。
3. 有步驟地、積極地實現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下的自由兌換,是逐步開放證券市場的需要,積極開展對外投資的需要,也是推動國際貨幣體系多極化的需要。不能因為防範金融風險而放慢這一進程。人民幣應實行自由浮動制,其匯率應由市場關系決定,這將提高人民幣匯率決定的透明度,提高人民幣的信譽。[ii]目前人民幣不貶值的政策,實際上是對美元的釘住政策,而美元是隨時對日元、歐元上下浮動的,因此人民幣也被動地對日元、歐元貶值、升值,這樣,人民幣的價值就被扭曲,獨立的貨幣政策就打了折扣,不利於人民幣的信譽,不利於人民幣將來在資本項目下的自由兌換。
(三)積極發展國際貿易,注意控制國際資本流動國際貿易中的產品和服務的貿易,有助於發展中國家揚長避短,一方面可以發揮自己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優勢(如中國的紡織和服裝產品出口以及旅遊服務),另方面可以在引進國外較高技術產品過程中爭取到一個新技術消化吸收的時間,以開發出自己的新技術產品(如中國的家電業和電腦業)。這樣,可以促進中國自身的資本積累和二元經濟轉型。只要掌握好貿易發展的進程,國際貿易是比較有利而比較安全的。相反,國際資本的流動就不一樣。盡管作為發展中國家,資本短缺,不使用國際資本幾乎就不可能。但是,國際資本的投機性和不確定性太大。我們在積極引進外資的同時,要注意分析各類資本的背景和結構。盡量引進比較穩定的資本,防止短期的「熱錢」[1]性資本對中國市場的沖擊。(四)以積極的態度推動全球化的制度基礎建設,盡中國的所能去維護一個和平和發展的國際政治經濟環境盡管中國不可能憑借自己的力量去建立一個全球各國經濟進行分工合作的制度基礎,也難以充分影響發達國家採取有利於經濟全球化的行動,甚至可能將面對經濟全球化因其無序的擴張而在不久夭折的不利局面。但是,即使在萬一發生的經濟全球化進程崩潰而我們不得不關上大門之前,我們還是要盡量利用全球化的機會來加快我們的發展。因此,我們就需要在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和政治活動過程中,努力嘗試推動全球化的制度基礎建設。因為,形成合作共識的國家越多,則從事這方面努力的力量越大,因而越有可能將目前的大致尚存的和平和發展局面延續下去。

⑨ 我們應當怎樣應對經濟全球化趨勢

1、要重視科技發展,重視國際經濟合作,大力發展教育,培養人才。

2、堅持改革開放,抓住機遇,促進本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

3、堅持互利共贏、共同發展,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新格局。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健全貿易摩擦解決機制,加快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進程;倡導多邊自由貿易機制,擴大自由貿易「朋友圈」,主動分享發展機遇和經驗,增進民生福祉。

(9)面對經濟全球化危害我國採取哪些措施擴展閱讀:

經濟全球化是滿足人類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由之路。經濟全球化讓各類生產要素的活力競相迸發,使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促進全球經濟總量快速提升、物質財富不斷豐富和人民生活普遍改善,人類社會呈現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

推動全球治理體系的建構、發展和革新,促進各種區域、次區域合作機制蓬勃發展,為人類應對共同挑戰提供了更多可能,極大提升了全球共同抵禦風險和應對危機的能力。

閱讀全文

與面對經濟全球化危害我國採取哪些措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事業轉企業後39年工齡拿多少錢 瀏覽:884
婚姻線往下走是什麼意思 瀏覽:717
幸福草為什麼會變軟 瀏覽:658
內農大經濟學專業課程有哪些 瀏覽:569
大唐經濟現狀怎麼樣了 瀏覽:116
怎麼樣才能保持健康的心理 瀏覽:533
交通擁堵帶來哪些經濟損失 瀏覽:219
什麼星座最配對婚姻 瀏覽:836
lv愛情鳥什麼價格 瀏覽:489
惠州幸福家園是什麼時候建的 瀏覽:353
聽故事的單詞怎麼讀 瀏覽:792
新華20年健康險多少提成 瀏覽:403
茂名需多久才能追上惠州的經濟 瀏覽:92
婚姻中應該如何避免出軌 瀏覽:151
十年喪偶式婚姻怎麼辦 瀏覽:809
港澳台幼兒如何申請八閩健康碼 瀏覽:884
浦東幸福小鎮多少錢 瀏覽:958
求事業轉運去哪個廟 瀏覽:353
屬虎人與屬兔人婚姻如何 瀏覽:55
鄉鎮事業編管理十級怎麼晉升九級 瀏覽: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