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美國採取什麼手段來扭轉經濟形勢

美國採取什麼手段來扭轉經濟形勢

發布時間:2022-09-14 22:38:38

⑴ 二戰後到二十世紀50年代,美國為維持其世界大國地位,對外採取了哪些經濟措施

美國戰後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優勢地位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美國聯邦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戰後美國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不是表現在採取工業國有化的形式,而是運用財政和金融手段對資本主義的再生產進行干預。其主要特點是不斷地依靠增加國家預算中的財政支出,依靠軍事定貨和對壟斷組織甚至中小私營企業實行優惠稅率來刺激生產,增加社會固定資本投資。雖然美國沒有在戰後實行工業國有化,其經濟體制仍保持著較為典型的資本主義私有制,但是,美國聯邦政府在戰後對許多新興的工業部門、重大科研項目、現代化公共設施進行大量的投資。比如美國政府對發展原子能工業的投資,從1945年至1970年共計175億美元;對宇航工業的投資,從60年代末起每年投入50多億美元。美國政府之所以如此做,是因為戰後科技革命的需要。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科學技術的發展對戰後美國的經濟繁榮有直接的作用,然而,對新科技產業部門的投資風險高,因此戰後美國政府就主動出面承擔起對這些部門的投資任務。美國政府在戰後對經濟的干預還表現在,為了維持高出口水平,一方面在「援外」項目下通過國家購買進行出口,另一方面對某些美國產品的出口實行補貼。在「援外」項目下提供的出口在美國出口比重中,1949年佔46%,50年代佔30%左右,60年代佔20%左右。此外,美國政府還通過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科研和教育網點,推行社會保障政策等,在緩和國內階級矛盾的同時,進一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戰後美國經濟的發展具有一系列新特點。首先,從50~60年代,美國經濟增長出現了一個西方經濟學家所稱的「黃金時代」。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經過「黃金時代」的發展從1961年的5 233億美元上升到1971年的10 634億美元;1965~1970年美國的工業生產以18%的速度增長。1970年美國擁有世界煤產量的25%,原油產量的21%,鋼產量的25%。1971年美國擁有汽車1.11億輛,83%的家庭至少擁有一輛汽車。1970年美國農產品比1950年增長了2倍,一個農民能養活47.1個人。戰後美國經濟增長出現「黃金時代」的主要原因為:(1)上述已經提到的美國聯邦政府對經濟加強了干預;(2)為應付冷戰而加強的國民經濟軍事化極大地刺激了經濟的增長;(3)戰後技術革命推動了經濟的迅速發展;(4)利用戰後的經濟優勢地位,擴大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充分利用國外的廉價資源,其中特別是石油資源,從而極大地獲取高額利潤;(5)戰後美國的國內政治局面相當穩定。

其次,戰後美國經濟發展的重心逐漸向西部和南部轉移。美國傳統的工業區在東北部,隨著戰後新興工業的迅速發展,沒有傳統工業負擔的美國西部和南部,由於擁有新興工業的原料——石油而特別適宜於諸如飛機製造業、石油工業和石油化工等新興產業的發展。與此同時,美國西部和南部的新財團也驟然興起,在經濟乃至政治上與傳統的東北部財團形成激烈的競爭。比如太平洋沿岸的加利福尼亞的資本家,形成了加利福尼亞財團,控制了美國最大的銀行——美洲銀行;而南部的得克薩斯州由於戰時石油開采和軍事工業的擴建也形成了得克薩斯財團。加利福尼亞財團在50年代就已成為美國的第三大財團,其實力僅次於摩根財團和洛克菲勒財團。得克薩斯財團的實力雖然差一些,但是它經常和其他財團結盟與東北部的老財團如摩根和洛克菲勒財團展開對抗。美國西部和南部經濟實力的增長,以及西部和南部新財團的興起,對美國的政治也產生巨大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美國歷屆政府的大權主要由東北部的財團操縱,但是這種政治局面在戰後開始發生變化,西部和南部的財團逐漸在政治上與東北部的財團展開競爭。美國的政治權力不再由「多雪地帶」的東北部獨占,西部和南部的「陽光地帶」開始分享政治權力。

再次,現代跨國公司在美國興起。跨國公司在20世紀上半期就已出現,但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早期的跨國公司還是以局部地區為重點,其經濟實力和業務經營的多樣化也沒有達到現代跨國公司的地步。戰後,現代跨國公司首先在美國獲得空前的發展,對美國乃至世界經濟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影響。現代跨國公司首先在美國飛速發展的原因是:(1)美國在戰後憑借其經濟、政治和軍事上的絕對優勢地位,掌握了世界經濟的領導權。美國的壟斷企業因此可以自由地向海外擴張,充分地利用全球資源和世界市場,通過直接投資,以投資代替出口,擴大並保持在世界市場上的絕對份額,從而贏得高額利潤。(2)美國政府對待企業特別是對待大公司採取十分寬容的態度。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美國經歷了三次企業兼並的浪潮。第一次兼並浪潮發生於 19、20世紀之交,主要為同一產業部門的大企業吞並小企業。第二次兼並浪潮發生在20世紀20年代,其特點是從控制生產開始,到控制原料的供應和加工,直至最終控制銷售市場。第三次兼並浪潮就發生在二戰後,從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其特點為混合合並,即在產品的生產和銷售上互不聯系的企業進行合並和吞並,從而形成混合聯合公司。這樣的混合聯合公司從一開始就不是僅以爭奪美國國內市場為主要目標,而是以世界市場為導向,為世界市場設計商品,根據全球資源(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的不同分布情況,同時在幾個國家生產,並把自己的金融和銷售戰略瞄準世界市場。由此,通過戰後混合兼並的美國大公司紛紛成為現代跨國公司。它們擁有巨額的資本、廣泛的經營范圍,並且其業務經營強調「全球戰略」,因此可以獲取龐大的利潤。例如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原先的主業是製造汽車,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該公司除了製造汽車,還製造飛機發動機、洲際導彈、潛艇、宇宙飛船和家用電器等,並且在全球范圍內設立子公司,形成全球性的生產和銷售網路,以降低成本和提高利潤。美國國際電話電報公司在60年代合並了120個不同的工商企業,並將業務擴展至全球,在海外的57個國家中建立150餘家子公司,經營范圍也擴大到麵包和食品、人造纖維和紡織、建築、旅遊、印刷和出版、金融和保險等行業和部門,當然電話和通訊業依然是該公司的主業。

最後,戰後美國的經濟危機的烈度大大減低。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60年代末,美國沒有出現過1929~1933年那樣的經濟大危機,但是曾經經歷過5次經濟衰退(或者可以說發生過5次一般的經濟危機)。戰後美國經歷的第一次經濟衰退是在1948~1949年,其間工業生產下降了8.3%,失業率達5%。第二次經濟衰退從1953年8月延續至1954年8月,工業生產的幅度下降 9.1%,失業率達6.2%。第三次經濟衰退從1957年7月起到1958年4月止,時間雖比較短,但是程度卻比較嚴重,工業生產驟然下降13.5%,失業率高達7.5%。1960年2月到1961年2月美國發生了戰後的第四次經濟衰退。工業生產下降8.6%,失業率為7%左右。1969年10月到1970年11月美國發生了戰後的第五次經濟衰退。工業生產下降8.1%,失業率達7%以上。從上述一系列數字可見,雖然戰後美國經濟並沒有擺脫資本主義經濟固有的周期性循環,經濟危機或經濟衰退依然相隔一段時間就要出現一次,但是經濟危機的烈度都不很大,比如工業生產下降幅度基本在10%以下,只有一次在13.5%,但恰恰這次持續的時間最短。另一方面,戰後美國政府對經濟危機都實行了一系列凱恩斯主義的反危機手段,即運用赤字財政,通過膨脹通貨,刺激總需求,從而抑制經濟危機的破壞程度,避免大量的企業在危機中倒閉,同時控制失業率的急劇攀升,穩定社會秩序。當然,美國政府的這些國家干預的辦法,在解決危機的同時,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國債大增,通貨膨脹有增無減,以至於積重難返,對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經濟產生強烈的負面影響。

⑵ 二戰時美國在維護國家安全方面面臨哪些新狀況

羅斯福新政
在二戰爆發前10年也就是1929年,很多資本國家爆發了經濟危機,同時就有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而同時期德國、日本、義大利為了應對經濟危機走上了法西斯道路,而美利堅政府卻拒絕走社會主義道路和法西斯道路。
1929年—1933年美國的股價暴跌,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產量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1933年3月,富蘭克林.羅斯福就任美國第32任總統,羅斯福一上任就宣布實施新政,採用國家干預手段來扭轉經濟形勢,而這個新政正是羅斯福新政。
羅斯福新政分為5個法案
1、《緊急銀行法案》:通過該法案對銀行業進行整頓,恢復銀河新用。
2、《全國工業復興法》:通過該法案指定公平競爭法規,規定雇員有組織起來進行談判的權利,確定最低工資標准,限制工時;通過《全國勞工關系法》,在一定范圍內維護工人合法利益。
3、《農業調整法》:對全國農業生產和銷售進行調節,限制產量,穩定農產品價格
4、推行「以工代桭」:通過投資興建大量公共設施,如水庫、發電站、公路、橋梁、機場、運動場、公園等,為失業者提供就業機會。
5、《社會保障法》:建立社會保障制度;建議應急的救濟機構,利用過剩物資救濟失業家庭。
羅斯福新政期間,美國經濟開始換沒復甦,工業生產有所恢復,就業人數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但羅斯福新政並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的本質,無法解決美國社會根本矛盾。

⑶ 美國經濟危機是什麼時候發生的原因是什麼採取了哪些措施

美國經濟危機的時間是什麼時候?美國發生經濟危機的原因是什麼?之後又採取了什麼措施?我們今天就一起來了解一下美國經濟危機的內容吧!美國經濟危機爆發的時間是1929年,結束的時間是1933年。

美國政府採取了一系列"反危機"措施,1、在金融方面,調整貼現率。2、在金融市場上,買賣證券,採取放鬆抵押貸款等措施,3、財政方面、增加軍費開支、加速固定資產折舊、實行「補償性財政政策」等措施。4、在私人經濟方面上,壟斷資本企業為了推銷過剩商品,採取大量推行消費者信貸、住房建築抵押貸款等辦法。這些內容就是有關美國經濟危機的。以上內容僅是小編的個人觀點,如果有什麼錯誤,請諒解。

⑷ 20世紀80年代美國政府為了扭轉70年代經濟滯脹局面採取了哪些措施

1·穩定貨幣供應量,實行從緊的貨幣政策,控制貨幣發行量。
2·增加企業手中的現金流量,對企業實行加速折舊政策,鼓勵企業更新設備,刺激企業投資。
3·減少稅收。
4·縮減政府開支,增加財政支出。
5·美元升值。

⑸ 美國經濟大蕭條以後採取了什麼措施

採取措施主要包括: 在實踐中同時配合使用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尋求兩者的最佳組合。

單單就財政政策手段之一的稅收政策來說,既包括稅制本身的經濟社會調節內容,也包括根據經濟調控需要相機出台的政策內容。其實施起來作用大、速度快和預測性強,對美國的社會穩定和經濟增長起著關鍵的作用,也對熨平經濟周期的波動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從美國經濟歷史發展過程來看,有一個事實十分明顯:經濟處於蕭條時期,合理的減稅和進行稅制改革,倍受青睞;在經濟繁榮時期,適度增稅可以抑制通貨膨脹和減少財政赤字。

無論如何,美國政府的宏觀調控始終遵循市場的規律,總體上看,其稅收政策實踐沒有阻礙市場的發育,而是壯大和完善市場,鼓勵企業競爭。

始於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的真正意義上的稅收政策到現在已經有七十多年的歷史,從其實踐的效果來看,其科學的調控政策可以使得經濟主體的生產服務活動既符合社會發展方向,又有廣闊的擴展空間。

(5)美國採取什麼手段來扭轉經濟形勢擴展閱讀:

歷史背景

1929年,美國經濟日趨繁榮。美國的工業生產指數在1921年時平均僅為67(1923年至1925年為100),但到1928年7月時已上升到110,到1929年6月時則上升到126。

給人印象更為深刻的是美國股票市場的行情。實業家、學究式的經濟學家和政府領導人都表示對未來充滿信心。財政部長安德魯·梅隆也於1929年9月向公眾保證:「現在沒有擔心的理由,這一繁榮的高潮將會繼續下去。」

1929年10月29日,人群聚集在紐約華爾街,當天的股市暴跌。美國的大蕭條耗盡了美國原本可用於歐洲投資的資本。

1929年秋天,股票市場的價格跌到了最低點,世界范圍的經濟蕭條隨之而來,而且蕭條的強烈程度和延續時間的長久都是空前的。造成這意想不到結局的一個原因似乎是嚴重的國際經濟不平衡,這種不平衡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大規模地成為債權國時發展起來的。

⑹ 20世紀80年代美國政府為了扭轉70年代經濟滯漲採取了哪些措施

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聯邦政府機構臃腫,財政支出龐大。總統尼克松在咨文中呼籲,應當「使權力和資源開始從華盛頓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體人民手中。我們要使各州和地方擔負更多的責任,我們將同他們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國聯邦政府試圖消除國家干預經濟的弊端。
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資本主義相比,當代資本主義在許多方面已經並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一)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變化:國家資本所有制形成並發揮重要作用,法人資本所有制崛起並成為居主導地位的資本所有制形式;(二)勞資關系和分配關系的變化:資本家及其代理人為緩和勞資關系所採取的激勵制度有職工參與決策制度、職工終身僱傭制度、職工持股制度;(三)社會階層和階級結構的變化:一是資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已經發生很大變化,二是高級職業經理成為大公司經營活動的實際控制者,三是知識型和服務型勞動者的數量不斷增加;(四)經濟調節機制和經濟危機形態的變化:二戰後,資本主義國家為盡快恢復國民經濟,在繼續發揮市場機制主導性作用的同時,開始對經濟進行全面干預,但從20世紀70年代起,西方國家普遍走上強化市場調節、弱化政府幹預的道路,即通過國有企業私有化來提升經濟競爭力,通過福利制度改革減少政府的財政負擔,通過放鬆對經濟和金融的管制釋放經濟活力,經濟危機呈現新的特點:去工業化和產業空心化日趨嚴重,產業競爭力下降;經濟高度金融化,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嚴重脫節;財政嚴重債務化,債務危機頻繁爆發;兩極分化和社會對立加劇;經濟增長乏力,發展活力不足,周期性危機和結構性危機交織在一起;金融危機頻發,全球經濟屢受打擊;(五)政治制度的變化:政治制度出現多元化趨勢,改良主義政黨在政治舞台上的影響日益擴大,公民權利有所擴大。

⑺ 為擺脫經濟危機美國採取了什麼措施

以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為例:
美國實施了羅斯福新政,具體內容如下:
1.整頓財政金融體系,下令銀行時休業整頓,逐步恢復銀行信用.實行美元貶值,刺激出口.
2.加強對工業的計劃指導,通過工業復興法,要求各工業企業制定本行業公平經營章程,規定生產規模,價格水平,工資標准和工作日時數,防止盲目競爭引起的生產過剩.
3.調整農業政策,獎勵農民調整生產結構,穩定農產品價格,改善農業生產環境.
4.推行"以工代賑'',興辦公共工程,增加結業,刺激生產和消費,穩定社會秩序.

⑻ 911事件美國政府採用了什麼措施扭轉經濟滑坡

911」事件發生後,為挽救市場信心,避免對經濟復甦產生不利影響,美聯儲和美國證監會公布了一系列的緊急措施。 首先,紐約證券交易所暫停交易四天,成為1929年大蕭條以來非正常休市時間最長的一次。在休市期間,美國證監會召集各大商業銀行、投資銀行的負責人商討局勢,統一思想,尋求穩定股市的措施。 其次,允許上市公司籌集資金大量回購本公司股票,這樣既有助於提高上市公司每股盈利業績水平,又相當於向股市中注入大量資金,同時回購行為還表明上市公司對自身股價的態度。 再次,美聯儲在已經連續7次降息的情況下又兩次降息。 最後,美國政府迅速推出了超過1000億美元的財政剌激方案。 這些及時有效的政策干預措施,在很大程度上穩定了投資者的信心,使股市逐漸止跌企穩,使美國股市能迅速擺脫「911」事件發生後最初的危機局面。道瓊斯指數在2001年9月17日第一天開盤後暴跌7.1%,但一周後就迅速觸底回升,到10月份就基本回到了「911」事件之前的水平,基本上消除了「911」事件對股市的短期影響

⑼ 二戰後初期美國通過什麼手段干預經濟

二戰後初期,美國運用財政和金融手段對資本主義經濟建設進行干預.。其主要特點:
一是不斷地依靠增加國家預算中的財政支出,依靠軍事定貨和對壟斷組織甚至中小私營企業實行優惠稅率來刺激生產;
二是增加社會固定資本投資。雖然美國沒有在戰後實行工業國有化,其經濟體制仍保持著較為典型的資本主義私有制,但是,美國聯邦政府在戰後對許多新興的工業部門、重大科研項目、現代化公共設施進行大量的投資。
三是為了維持高出口水平,一方面在「援外」項目下通過國家購買進行出口,另一方面對某些美國產品的出口實行補貼。
效果:從1955至1968年,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以每年4%的速度增長,戰後美國經濟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中在世界上佔有優勢地位,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該時期美國經濟曾經出現連續106個月的持續增長,這一記錄直至90年代出現所謂的「新經濟」之後才被打破。

閱讀全文

與美國採取什麼手段來扭轉經濟形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對象做噩夢了怎麼講故事 瀏覽:835
美女哪個不值錢 瀏覽:320
幸福滿意乖巧反義詞是什麼 瀏覽:650
涉外婚姻分離怎麼辦 瀏覽:492
不認識的女孩想聽故事怎麼回 瀏覽:170
美女開電動車去哪裡 瀏覽:860
事業單位撤銷後單位持股怎麼處理 瀏覽:926
成渝經濟圈銅梁農村會如何 瀏覽:234
咨詢婚姻法打什麼電話 瀏覽:70
怎麼畫故事裡面的美人魚 瀏覽:681
霍亂時期的愛情融入了什麼 瀏覽:669
張迪演過哪些愛情電視劇 瀏覽:697
幸福姐姐在哪裡 瀏覽:654
什麼尿液才是健康的尿液 瀏覽:435
百里守約怎麼上經濟 瀏覽:968
健康苗條有什麼好方法 瀏覽:848
事業編制什麼時間簽訂聘用合同 瀏覽:306
家家乞巧望秋月是什麼故事 瀏覽:610
有哪些處決美女的游戲 瀏覽:951
清純的高個子美女適合什麼風格 瀏覽: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