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家庭收入還不錯,卻為什麼在經濟方面極度沒有安全感
社會保障不足。
一場大病返貧的不在少數。
另外, 意外傷害、事故如果出在家裡的主要收入成員身上, 後果可想而知。
所以, 絕大多數人沒有安全感。
❷ 高效能人士為什麼是七個習慣
習慣一:積極主動 個人願景的原則 如何擴大自己的影響圈?
積極心態的人會把精力專注在自己的「影響圈」。
主動積極不僅僅是指處理事情的態度,更指的是「一個人,必須為自己的人生負起全責」。
習慣二:以終為始 自我領導的原則 如何找到你真正的目標?
當我們想要落實一件事,必經兩個步驟:腦海中先醞釀,然後才是實際的行動。就像蓋房子一樣,我們必須要先規劃好每一層的設計圖,廚房在哪裡、門往哪個方向開……
我們內心想像的目標越具體,我們越能擬定一個詳細的執行計劃,也更可能達成內心想要的結果。
妥善地運用我們的想像力跟預先計劃的能力,我們就可以幫助自己來設計出一個符合自己內心價值觀的人生。
習慣三:要事第一 自我管理的原則 如何提升你的時間管理能力?
首先,我們要做的是,先要能夠辨認出什麼是需要我們優先處理的事情。
咱們可以借用工具:一張紙、一支筆,請拿這張紙,先把它折成一半、然後再折成一半。這樣子你打開的時候就有四個宮格。
在這四宮格上面:橫列你先寫上「緊急」跟「不緊急」;左邊直行,你可以寫「重要」跟「不重要」。
高效能人最會把注意力放在,重要但是不緊急的事情,就是因為它不緊急,所以就很容易被忽略,但是它卻影響我們的生命最深。
習慣四:雙贏思維 人際領導的原則 如何提升你的合作能力?
成年之後,我們會發現,人不是自己的小島。我們需要與其他人共處、共識、合作。這時候的人生就不只是獨立、也不是依賴、而是相互依存。
「雙贏思維」Thinkwin-win
你需要耐心的溝通。你需要為對方著想,你需要很有誠意地找出能夠讓雙方都能有所收獲,都能滿意的方案。
而且很重要的,你跟對方要維持一個良好的情感帳戶。
習慣五:知彼解己 同理心交流的原則 如何更好地傾聽?
人只有在認為自己的想法被理解之後,才會接受對方的建議。
「先知彼,再解己」 Seek first to understand, then to beunderstood.
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建議被聽進去、開啟有效的溝通,就需要先學會如何帶著同理心來傾聽,具體來說,就是把自己的心態調整為「我聽你說,不為別的,就是想好好了解你」。在溝通中放入同理心,才有可能讓你深入理解對方的思考邏輯。
另外,根據溝通專家的分析,我們所說的話只佔據整體溝通信息量的百分之十,另外有百分之三十,取決於我們的語調跟聲音,其餘有百分之六十是我們的肢體語言。所以想學習傾聽,我們不只是要聽對方怎麼說,也要用眼睛去觀察對方、用心去感受他的語調和聲音。
圖片
習慣六:統合綜效 創造性合作的原則如何與他人合作才能1+1大於2?
統合綜效講的是在人際合作當中,保持開放的心胸:不是堅持用我的方法就好,也不是堅持用你的方法,而是共同創造第三個更好的方式,如此一來,1+1的成效就可以大於2。
統合綜效的精髓就在於能尊重差異。
如果我們能把「我」的角度思考轉換成為「我們」的角度,那麼與人的交流就會變成一種分享:分享資訊、分享力量
習慣七:不斷更新 平衡的自我更新原則 如何平衡工作、學習和家庭關系?
我們想要經營好自己的生活,就要確保我們以下這四個面向都有好好的照顧到。這四個面向分別是「身體」、「心靈」、「心智」還有「社會情感」。
規律運動、吃得健康;
除了保持身體狀況良好,心靈健康也是高效能生活不可或缺的一塊。
想要保持強健的心靈,就需要定期給自己一段時間好好沉澱、反思什麼是自己真正在意的事情?另外,我們也可以通過冥想或禱告,來達到心靈的平靜。
在心智層面,我們要保持讀好書的習慣;
還有保持書寫的習慣;
提醒自己,多規劃時間去進修、去學習、並且刻意練習。比如運動。
❸ 《高效率人士的七種方法》
原書名: 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原出版社: Simon & Schuster
作者: (美)史蒂芬·柯維(Stephen R.Covey)
譯者: 顧淑馨 常青
書號: 7-5006-4903-7
頁碼: 253
出版社: 中國青年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3-01-01
當你認真地讀完這本書時,成功者會發現原來我能做得更好,失敗者則頓悟原來我也能走向成功。人生輪回,重而復始,只有不斷地陶冶情操,從「主動積極」起步,時時地反思「心路歷程」,才能在人生的旅程中與時俱進,獲得持續的升華。
企業領導人都知道:只有每一位員工成為高效能人士,企業才會真正成為高效率企業。 這本書幾乎覆蓋所有美國成年人,它是美國成年人中最具影響力的書。 一個強大的美國是由每一位高效能的美國人決定的,不能不說與這本書有重要的關系。
美國公司員工人手一冊的書
美國政府機關公務員人手一冊的書
美國軍隊官兵人手一冊的書
這是一本銷售已經超過億冊的書,是美國企業要求所有員工的必備書。為什麼?
因為企業老闆都知道:只有每一位員工成為高效能人士,企業才會真正成為高效率企業。
這本書幾乎覆蓋所有的美國成年人,它是美國成年人中人人皆知最具影響力的書。
一個強大的美國是由每一位高效能的美國人決定的,不能不說與這本書有重要的關系。
人生最佳的投資就是自我的投資,作者用流暢的語言、詳實的事例,歸納出高效能人士的七種習慣,本書中七大習慣,絕對值得我們投資。
關於作者
史蒂芬·柯維(Stephen R.Covey)哈佛大學企業管理碩士,楊百翰大學博士。他是柯維領導中心的創始人,也是富蘭克林柯維公司(Franklin Covey)的聯合主席,曾協助眾多企業、教育單位與政府機關培訓領導人才。柯維博士曾被《時代》雜志譽為「人類潛能的導師」,並入選為全美二十五位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在領導理論,家庭與人際關系,個人管理等領域久負盛名。
關於本書:
當您閱讀完《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這本書後,是否希望獲得更多的學習資訊,與更多的職業經理人探討成功的心得?富蘭克林柯維公司的培訓《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使您更加深入地了解書中的理論,徹底地改變思維模式,從而為您走得成功之路奠定堅實的基礎。
目錄
前言 如何善用本書
第一部分 重新探索自我
第一章 由內而外全面造就自己
第二章 七個習慣—概論
第二部分 個人的成功:從依賴到獨立
第三章 習慣一:積極主動—個人願景的原則
第四章 習慣二:以終為始—自我領導的原則
第五章 習慣三:要事第一—自我管理的原則
第三部分 公眾的成功:從獨立到互賴
第六章 你不是一座孤島
第七章 習慣四:雙贏思維—人際領導的原則
第八章 習慣五:知彼解己—同理心交流的原則
第九章 習慣六:統合綜效
第十章 習慣七:不斷更新
第四部分:現在又該如何
結束語
——————————————————————————
〔貼者按〕:這是一個不得不推薦的經典之作。而且貼者自己也從書中吸取了營養;另外,還通過書中所闡述的原則幫助朋友度過了難關(僅僅使用了習慣一和習慣二的反思和討論,就觸動整個思維格局的變化。)。貼者是真正看到了其威力和實效。下面的推薦性文字是轉貼自其他地方,貼者認為其闡述的很清楚,因此轉貼如下。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是本舊書,舊書能夠被不斷拿出來讀,那就是經典。
據說,這本書在美國暢銷書排行榜盤踞達七年之久,全球 70 個國家以28種語言發行超過一億冊,作者柯維博士也被《時代》雜志譽為人類潛能的導師,並被選入全美 25位最有影響力的人士。這本書引進國內是1996年,由三聯書店出版,但名字取得過於平庸,叫做《與成功有約》,所以賣到2003年也就賣了10萬余本,而待到中國青年出版社將其重新製作標題和目錄出版後,大熱,長期盤踞經營勵志類書籍排行榜。這個故事在國內出版界成了一個營銷案例。但此書在先前三聯出版社缺乏商業意識的包裝下,亦賣出不少,可見它的價值不容小覷,現今的書名,固然迎合了人們急於求成的口味,但也算中規中矩。但既然說到習慣,那麼就不是一天兩天的功夫能夠養成的,高效能人士的產生並非高效能的,這是每個讀者應該深思明辨的。
「當我們環顧四周、審視內心,發現因追求速成特效反而製造了許多問題之後,才會了解,有些根本的問題不能以膚淺的方式解決。因此我們需要更深入的新思想標准,也就是一套正確的行為准繩,引導我們解決根本的問題、追求圓滿的人生。這種新的思想標准,也就是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它強調以原則為中心,以品德為基礎,以及能達到個人效能和人際效能interpersonal effectiveness)的「由內而外」的修煉。」
這段話道破了本書的主旨。在作者看來,習慣背後的深層原因是思維。只有轉換思維方能改變習慣。如果只是授人一些方法,無異於捨本逐末。而要轉變思維,則需躬身自省,以原則為行為的圭臬,由內至外的修煉。這一脈絡,頗與中國古人修身治學講究切己體察的方法相合。
讓人欽佩的是,作者很看重品德,成功「倘若沒有真誠的品德作後盾,日久見人心,真正的動機總會浮現,一時的成功便難以為繼」。而且品德更重於個人魅力。柯維觀察到,200年來討論人如何成功的作品,近50年大抵都比較膚淺,往往針對某一問題大談解決之道,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前150年的作品則主要將品德視為成功的基礎。這種風氣變化,值得人們深思。
柯維將人類成長分為依賴期、獨立期、互賴期三個時期。依賴(dependence)期圍繞著「你」這個觀念——你照顧我,你為我的成敗得失負責,事情若有差錯,我便怪罪於你;獨立(independence)期著眼於「我」的觀念——我可以自立,我為自己負責,我可以自由選擇。互賴(interdependence)期:從「我們」的觀念出發——我們可以自主、合作、統合綜效,共創偉大前程。
整本書的編排也是按這個思想進行的:七個習慣中的前三個,著重在如何修養自己,由依賴進而獨立。這些習慣屬於「個人的成功」(private victory)的范疇,是培養品德的基礎。這個秩序正如中國儒家所言「達己以達人」,先堅實自身,然後回報社會。在達到良好的個人品德和獨立能力之後,就需致力於第四、五、六個習慣所涵蓋的團隊精神、合作與溝通,追求「公眾的成功」(publivictory)。最後一個習慣則涵蓋了其他六個習慣,賦予其新生命,督促我們日新又新,永無止境。而「效能」——「產出與產能必須平衡」。是本書闡述的七個習慣的基礎。
綜觀全書,七個習慣固然都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金科玉律,但柯維的高明之處並不僅僅作了一個統計學意義上的總結,而在於將其整理成一個完整的系統,由內及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不僅授之以魚,更授之以漁。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習慣一:積極主動 個人願景的原則
積極主動這個詞如今經常出現在管理方面的著作中,它的涵義不僅僅是採取行動,還代表人必須為自己負責。個人行為取決於自身,而非外部環境:理智可以或者戰勝感情;人有能力也有責任創造有利的外在環境。
弗蘭克爾曾指出,人生共有三種重要的價值,一是經驗價值,來自遭遇;二是創造價值,出自個人獨創;三是態度價值,也就是面臨困境,比如患絕症時的反應。這三種價值中境界最高的是態度價值。逆境往往能激發思維的改變,使人以全新的觀點去看人與事,並由此獲得難能可貴的見地。
習慣二:以終為始 自我領導的原則
「以終為始」的習慣可以適用於各個不同的生活層面,而最基本的目的還是人生的最終期許,它是以所有事物都經過兩次創造的原則為基礎的。所有的事物都有心智的即第一次創造,和實際的即第二次創造。我們做任何事都是先在心中構想,然後付諸實現。
習慣三:要事第一 自我管理的原則
有效管理是掌握重點式的管理,它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有領導決定什麼是重點後,再靠自製力來掌握重點,時刻把他們放在第一位,以免被感覺、情緒或沖動所左右。要集中精力於當急的要務,就得排除次要事物上的牽絆,此時要有說「不」的勇氣。
習慣四:雙贏思維 人際領導的原則
利人利己者把生活看作是一個合作的舞台,而不是一個角斗場。一般人看事多用二分法:非強即弱,非勝即敗。其實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夠的立足空間,他人之得不必就視為自己之失。
習慣五:知彼解己 同理心交流的原則
若要用一句話歸納我在人際關系學方面學到的一個重要原則,那就是:知彼解己——首先尋求去了解對方,然後爭取讓對方了解自己。這一原則是進行有效人際交流的關鍵。
與人溝通時,我們常犯不分青紅皂白妄下斷語的毛病。因此我必須強調,了解別人與表達自我是人際溝通不可缺少的要素,但有時我們有這樣一種喜歡匆匆忙忙下建議來解決問題的傾向。
習慣六:統合綜效 創造性合作的原則
在互賴關系中,綜合效益是對付阻撓成長與改變的最有力的途徑。助力通常是積極、合理、自覺、符合經濟效益的力量;相反地,阻力多半消極、負面、不合邏輯、情緒化、不自覺。不設法消除阻力,只一味增加推力,就彷彿施力於彈簧上,終有一天引起反彈。如果配合雙贏的動機、同理心的溝通技巧與統合綜效的整合功夫,不僅可以破解阻力,甚至可以化阻力為動力。
習慣七:不斷更新 平衡的自我更新原則
人生最值得投資的就是磨練自己,因為生活與服務人群都得靠自己,這是最珍貴的工具。工作本身並不能帶來經濟上的安全感,具備良好的思考、學習、創造與適應能力,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擁有財富,並不代表經濟獨立,擁有創造財富的能力才真正可靠。
《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的作者倡導有識之士應告別舊習慣。他認為:觀念是態度與行為的根本,觀念決定行為,行為形成習慣,而習慣左右著我們的成敗,成功其實是習慣使然。七種習慣好比七種武器,一旦擁有,終生受益。
習慣一:別指望誰能推著你走
如果你不向前走,誰又會推你走呢?因此,積極主動的態度,是實現個人願景的原則。
我們常說:「我不會……,因為遺傳……」、「我遲到,因為……」、「我的計劃沒完成,因為……」我們總是在找借口或是抱怨,在不滿中消耗自己的生命。而人類與動物的區別正是人能主動積極地創造、實現夢想,來提升我們的生命品質。所以,有效能的人士為自己的行為及一生所做的選擇負責,自主選擇應對外界環境的態度和應對方法;他們致力於實現有能力控制的事情,而不是被動地憂慮那些沒法控制或難以控制的事情;他們通過努力提升效能,從而擴展自身的關切范圍和影響范圍。
積極的心態能讓你擁有「選擇的自由」。我們雖然不能控制客觀環境,但我們可以選擇對客觀現實做何種反應。積極的涵義不僅僅是採取行動,還代表對自己負責的態度。個人行為取決於自身,而非外部環境,並且人有能力也有責任創造有利的外在環境。
習慣二:忠誠於自己的人生計劃
我們經常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方向,因徘徊和迷途消耗了生命。而高效能的人懂得設計自己的未來。他們認真地計劃自己要成為什麼人,想做些什麼,要擁有什麼,並且清晰明確地寫出,以此作為決策指導。因此,「以終為始」是實現自我領導的原則。這將確保自己的行為與目標保持一致,並不受其他人或外界環境的影響。我們將這個書面計劃稱之為「使命宣言」。
任何一個存在的社會組織都需要「使命宣言」,任何一個企業或個人也不例外。「使命宣言」需要階段性地評估以及持續修正和改良。
確立目標後全力以赴,就是我們所說的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並把事情做對。為什麼很多人成功了反而感到失落?許多人在埋頭苦幹時,尚未發掘人生的終極目標,只是為忙碌而忙碌著,未曾洞悉自己心靈深處的所欲所求,也不曾審視過自己的人生信條:你到底要做什麼?什麼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你生活的重心是什麼?只有確立了符合價值觀的人生目標,才能凝聚意志力,全力以赴且持之以恆地付諸實現,才有可能獲得內心最大的滿足。
習慣三:選擇不做什麼更難
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所以要做重要的事,即你覺得有價值並對你的生命價值、最高目標具有貢獻的事情;要少做緊急的事,也就是你或別人認為需要立刻解決的事。消防隊的最大貢獻應是做好防火工作,而不只是忙於到處救火。因此,「要事第一」是自我管理的原則。
有效能的人只會有少量非常重要且需立即處理的緊急、危機事件,他們將工作焦點放在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上,來保持效益與效率的平衡。
「有效管理」是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的重點管理。先由領導決定什麼是重點後,自己掌握住重點並時刻把它放在第一位,以免被感覺、情緒或沖動左右。要想集中精力於當前的要務;就必須先排除次要事情的牽絆,要勇於說「不」。
習慣四:遠離角斗場的時代
懂得利人利己的人,把生活看作一個合作的舞台,而不是角斗場。一般人遇事多用二分法:非強即弱,非勝即敗。其實,世界給了每個人足夠的立足空間,他人之得並非自己之失。因此,「雙贏思維」成為人們運用於人際領導的原則。
我們從小就參與各種比賽、考試,培養了一種你贏我輸、你死我活的競爭心態。試想一下,誰又甘心在競賽中認輸呢?樹立雙贏思維就是要在人際交往中不斷尋求互利,以達成雙方都滿意並致力於合作的協議計劃。
具有雙贏思維的人,往往有三種個性品格:正直、成熟和富足心態。他們忠於自己的感受、價值觀和承諾;有勇氣表達自己的想法及感覺,能以豁達體諒的心態看待他人的想法及體驗;相信世界有足夠的發展資源和空間,人人都能共享。
利人利己觀念的形成是以誠信、成熟、豁達的品格為基礎的。豁達的胸襟源於個人崇高的價值觀與自信的安全感,所以不怕與人共名聲、共財勢,從而肯嘗試無限的可能性,充分發揮創造力和寬廣的選擇空間。
習慣五:換位思考的溝通
如果一位眼科醫生為病人配眼鏡,他先摘下自己的眼鏡讓病人試戴,其理由是:「我已經戴了10多年,效果很好,就給你吧,反正我家裡還有一副。」那麼,誰都知道這是行不通的。如果醫生還說:「我戴得很好,你再試試,別心慌。」在病人看到的東西都扭曲了的同時,醫生還反復說:「只要有信心,你一定能看得到。」那就真叫人哭笑不得了。我們常說遇事要將心比心。因此,「知彼解己」是交流的原則。
這位醫生尚未診斷就開處方,誰敢領教?但與人溝通時,我們常犯這種不分青紅皂白、妄下斷語的毛病。因此我必須強調: 「了解他人」與「表達自我」是人際溝通不可缺少的要素。首先要了解對方,然後爭取讓對方了解自己,才是進行有效人際交流的關鍵,要改變匆匆忙忙去建議或解決問題的傾向。
要培養設身處地的「換位」溝通習慣。欲求別人的理解,首先要理解對方。人人都希望被了解,也急於表達,但卻常常疏於傾聽。眾所周知,有效的傾聽不僅可以獲取廣泛的准確信息,還有助於雙方情感的積累。當我們的修養到了能把握自己、保持心態平和、能抵禦外界干擾和博採眾家之言時,我們的人際關系也就上了一個台階。
習慣六:1+1可以大於2
統合綜效是對付阻礙成長與改變的最有力途徑。助力通常是積極、合理、自覺、符合經濟效益的力量;相反,阻力則消極、不合邏輯、情緒化和不自覺。不設法消除阻力的後果就等於向彈簧施加作用力,結果還是要反彈。如果將雙贏思維、換位溝通與統合綜效原則整合,不僅可以化解阻力,甚至可以化阻力為助力,「統合綜效」就是創造性合作的原則。
集思廣益的合作威力無比。許多自然現象顯示:全體大於部分的總和。不同植物生長在一起,根部會相互纏繞,土質會因此改善,植物比單獨生長更為茂盛;兩塊磚頭所能承受的力量大於單獨承受力的總和。這些原理也同樣適用於人,但也有例外。只有當人人都敞開胸懷,以接納的心態尊重差異時,才能眾志成城。
習慣七:過著身心平衡的生活
身心和意志是我們達成目標的基礎,所以有規律地鍛煉身心將使我們能接受更大的挑戰,靜思內省將使人的直覺變得越來越敏感。當我們平衡地在這兩方面改善時,則加強了所有習慣的效能。這樣我們將成長、變化,並最終走向成功。
人生最值得投資的就是磨練自己。生活與工作都要靠自己,因此自己是最值得珍愛的財富。工作本身並不能給人帶來經濟上的安全感,而具備良好的思考、學習、創造與適應能力,才能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擁有財富,並不代表有永遠的經濟保障,擁有創造財富的能力才真正可靠。
以上這七個習慣是相輔相成的。前三個習慣在於我們本身,確立目標就要全力以赴,著重於如何進行個人修煉,由依賴轉向獨立,實現「個人成功」;第四、五、六個習慣,即建立共贏、換位溝通、集思廣益,都將促進團隊溝通與合作;而第七個習慣涵蓋了前六個,督促我們從身心開始完善。通過培養這些習慣,我們可以循序漸進地獲得實質性的變革,成為真正的高效能人士。
❹ 女人常說的安全感到底是什麼意思!是指和一個人在一起經濟上沒有安全感還是指保護不了她!急!
第一,經濟上的安全感,她要的你都不能給,總是考慮自己的錢包夠不夠活,第二,你長得丑皮膚差,就把自己臉弄好,長得帥就少和異性過多接觸,第三,你要多陪她,愛護她關心她👺
❺ 金錢能帶來安全感嗎
我覺得金錢應該是不能帶來安全感的,我前幾天聽一個企業家說過關於金錢是否能帶來安全感的故事。
他2007年曾經去參加中歐商學院的一個學習,在學習中他們在探討一個問題,就是多少錢就足夠讓人安穩的過一輩子,他們發現其實只要兩百萬就可以讓人安穩的過一輩子了。
對回答滿意的話可以關注我的同名公眾號:錚媽說職場(ID:jzwz100218)更多的職場干貨讓你迅速充能升值,成為職場小紅人哦。
❻ 在沒有足夠經濟能力的時候 你的安全感是什麼
常常聽見無論是已婚還是未婚的女性都會說自己很沒有安全感,對方讓我沒有安全感,也有很多人告訴我們,安全感是來源於自己的內心。可是當你有了另一半之後,你們的狀態和互動,確實會給到你一種叫「安全感」的東西。
很有安全感的女性可能會對老公盲目相信,沒有安全感的女性可能會對老公很警覺。
安全感沒有所謂的好與不好,只是看你怎麼樣去利用,如果你利用得好,可以把它當成婚姻的預警,把它當成婚姻的報警器,對婚姻的警惕提高了,那麼你就能夠很及時的發現婚姻出現的問題,對方出現了苗頭,就能比較及時的去處理婚姻危機。
如果你安全感特別高,那麼你可能就會在這個婚姻關系裡面沒有預警系統,只有等到對方搞出很大的事情來了,你才會恍然大悟,後悔自己以前太相信他,所以安全感這個東西是值得被合適的利用的。
婚姻關系裡面女人對一個男人的安全感的來源是什麼呢?
也就是說,男人具備了哪些條件,才會讓女人覺得婚姻裡面有安全感呢?
1、物質豐厚,創富能力強
物質是婚姻關系的基石,如果一個家庭裡面沒有豐厚的物質做保障,那麼愛情會死掉,家庭也會散掉,因為根本沒有辦法支撐一個家庭的運營,沒有物質基礎,吃了上頓沒下頓,穿了春裝沒冬裝,想做什麼都沒有辦法去做。
作者:朱身勇婚姻管理師
鏈接:https://www.hu.com/question/436916963/answer/1688209992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❼ 面對如此豐富的物質,為什麼大多數人沒有安全感了呢
安全不僅僅是通過物質條件來衡量,就像有很多錢的女孩一樣,但他們並不一定有身體上的安全感,因為他們的弱小身體會給壞人一個機會,所以他們的安全感更多的是他們的情緒化的一面,希望有一個強壯的男友陪伴他們。他們處理身體傷害。
許多人非常嚴格地對待他們的感情並認真對待。有些人在情緒問題上非常富有。當他們兩個走在一起時,其中一個人每天都會過著恐懼的生活。因此,從全面的角度來看,由於物質資源豐富,現在人們沒有安全感。每個人都想要美好的生活。還必須承受美好生活背後的各種壓力,才能真正過上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