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經濟聯盟定義是什麼

經濟聯盟定義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9-14 14:47:12

⑴ 經濟聯盟的定義

經濟聯盟比共同市場又進了一步,它協調甚至統一成員國之間的貨幣和財政政策。
現在常把經濟聯盟用在企業與企業之間,為了某一種經濟利益而達成一致意見,而形成一個團隊,互惠互利,共同發展。

⑵ 經濟聯盟的主要聯盟

1、東盟
東南亞國家聯盟。1967年8月8日在泰國曼谷成立,成立初期時,成員有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其宗旨是以平等與合作精神,共同促進本地取得經濟增長,社會進步,文化發展以及和平與穩定。1984年1月接納汶萊達魯薩蘭國,1994年5月30日馬尼拉非正式會議後,越南、寮國和緬甸先後加入,柬埔寨在1998年12月15日第6屆東盟首腦會議上成為第10個成員國。
2、南亞區域合作聯盟
1980年5月,孟加拉國倡議南亞區域合作。1983年8月,南亞7國在新德里舉行第一次外長會議。1985年12月,在達卡通過《達卡宣言》,簽署《南亞區域合作聯盟憲章》。宣布正式成立。其宗旨:政治磋商、消除分歧、加強合作、謀求發展。
3、海灣合作委員會
1981年5月25日,由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巴林、卡達、阿聯酋、阿曼蘇丹國等6國元首在阿聯酋開會時宣布成立,總部設在沙特首都利雅得。宗旨:實現成員國之間在各個領域的協調和一體化,已達到統一;通過加強經濟合作促進軍事合作,以保衛自身的利益與安全,實現海灣地區的穩定、發展和繁榮。
4、伊斯蘭會議組織
1970年3月第一次伊斯蘭國家外長會議決定,於1971年5月正式成立,總部設在沙特的吉達。共有46個成員國。每年9月25日為伊斯蘭會議日。
5、歐安會
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33個歐洲國家和美國、加拿大參加會議。其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73年7月在芬蘭赫爾辛基舉行,討論會議程序問題。第二階段:討論政治、經濟、人權問題。第三階段:1975年7月30日在赫爾辛基召開,簽署了《赫爾辛基宣言》。1994年12月5日歐洲安全和合作會議第四次首腦會議決定從1995年起將歐安會改名為歐洲安全和合作組織。現有成員國52個,常設機構設在維也納。
6、美洲國家組織
1890年4月14日,14個美洲國家在華盛頓舉行的第一屆美洲國家會議上建立了「每周共和國聯盟」。1948年4約30日第九屆美洲國家會議上與會各國簽署《美洲國家組織憲章》,把聯盟改名為「美洲國家組織」。總部設在華盛頓,現有成員國30多個。
7、孔塔多拉集團
1983年1月8日,哥倫比亞、墨西哥、巴拿馬、委內瑞拉四國首腦在巴拿馬的孔塔多拉島舉行會議,著重討論中美洲形式。會議發表《孔塔多拉集團聲明》。1987年孔塔多拉集團與阿根廷、巴西、秘魯、烏拉圭四國舉行第一屆中美洲八國首腦會議。
8、非統
非洲統一組織。1963年5月22日非洲31個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及代表在衣索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舉行會議。通過了《非洲統一組織憲章》,宣布成立。總部設在亞的斯亞貝巴。2002年7月8日非統組織第38屆首腦會議在南非開幕,來自52個成員國的領導人討論了完成非統向非洲聯盟的過渡。7月 9日非洲聯盟正式成立。
9、阿拉伯馬格裡布聯盟
北非馬格裡布地區國家間協調、協商、合作的機構。1988年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摩洛哥、利比亞、茅利塔尼亞五國元首在阿爾及爾聚會,討論建立馬格裡布聯盟事宜。1989年2月五國簽署了《阿拉伯馬格裡布聯盟條約》,宣布正式成立。1994年以來,阿爾及利亞一直擔任輪值主席國。
10、南太平洋論壇
1971年8月成立。總部設在斐濟首都蘇瓦。現有成員國15個。
11、經濟互助委員會
簡稱「經互會」。1949年1月25日,蘇聯、保加利亞、匈牙利、波蘭、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6國領導人在莫斯科締結「經濟互助委員會」的協定。同年2月和次年9月亞塞拜然、德國分別加入。後,蒙古、越南也成為其成員,中國、朝鮮、寮國、韓國以觀察員身份參加過有關會議。其宗旨:蘇聯與成員國進行廣泛的經濟合作,以抵制西方國家的經濟封鎖與禁運,加快成員國的經濟發展。1989年後,東歐發生劇變。1991年6月28日經互會第46次會議決定宣布解散。
12、西歐共同市場
又稱「歐洲經濟共同體」。1958年1月1日成立,由法國、西德、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共同發起。1973年1月,丹麥、愛爾蘭、英國加入。1979年5月28日希臘成為第10個成員國。1986年後葡萄牙、西班牙、瑞典、芬蘭、奧地利先後加入,發展到15個成員國。該組織在經濟一體化方面作出許多決策,取得眾多效果,對外統一關稅,實行農產品自由流通,建立貨幣聯盟和共同體內部工業品自由貿易。1991年12月,第46屆歐共體首腦會議後,歐共體在朝著全面經濟聯盟和政治聯盟的方向發展,成為當今世界經濟中一支強大的力量。
13、歐洲自由貿易區
1972年7月,歐共體6國瑞典、瑞士、奧地利、葡萄牙、冰島、列支敦斯登和芬蘭簽訂逐步建立起自由貿易區。挪威於1973年5月加入。隨著歐共體的擴大而擴大,1981年和1986年,希臘、西班牙先後參加。目前該組織成員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佔世界總產值的1/4,年國際貿易額佔世界貿易額的4成以上。
14、七國經濟最高級會議
又稱「西方七國首腦會議」。是西方主要工業大國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加拿大為協調其內部經濟政策而定期舉行的首腦會議。 1975年11月,為對付西方國家面臨的經濟危機,七國首腦在巴黎聚會。以後各屆會議均以經濟問題為主要議題。80年代開始,政治和社會問題也成為會議的重要內容。1993年,俄羅斯也應邀列席會議。1997年6月20日,西方七國首腦會議在美國丹佛舉行,俄羅斯元首葉利欽首次正式參加會議,以「八國首腦會議」名義共同發表「最後公報」,從而使會議成為「7+1」會議,會議內容也日趨全球化。
15、比荷盧經濟聯盟
1958年2月3日,比利時、荷蘭、盧森堡三國在海牙簽訂「比荷盧經濟聯盟條約」,決定建立一個人員、貨物、資本和勞務自由流通的經濟聯盟,實行自由貿易,協調財政、貿易、社會和經濟領域的政策。總部設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
16、安第斯集團
全名「安第四條月組織」。是南美洲安第斯山地區國家的區域性經濟合作組織。1969年5月26日,由玻利維亞、哥倫比亞、厄瓜多、秘魯、智利5 國發起,正式成立。總部設在秘魯首都利馬。1973年2月委內瑞拉加入。1976年10月智利推出。其宗旨:加速成員國的經濟發展,最大限度的利用本地區的資源,制定共同的對外政策增強對大國的交涉能力,反對外來干涉和政治經濟壓力。
17、拉丁美洲一體化協會
前身是1960年成立的拉美自由貿易協會。1980年8月12日該協會11個成員國的外交部長在烏拉圭首都蒙得維的亞簽署了《蒙得維的亞條約》,宣告成立。總部設在蒙得維的亞。其宗旨:促進和協調成員國相互間的貿易,擴大出口市場和經濟合作,在雙邊和多邊合作的基礎上實現地區經濟一體化,最終建立拉美共同市場。成員國有12個:阿根廷、玻利維亞、巴西、哥倫比亞、智利、厄瓜多、墨西哥、巴拉圭、秘魯、烏拉圭、委內瑞拉、古巴,中國向該協會派常駐觀察員。
18、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
1989年1月,澳大利亞總理霍克訪問韓國時建議召開部長級會議,討論加強亞太經濟合作問題。經與有關國家磋商,1989年11月5日至7日,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日本、韓國、紐西蘭和東盟6國在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舉行亞太經濟合作會議首屆部長級會議,標志亞太經濟合作會議成立。1991年11月,在漢城亞太經合組織第三屆部長級會議上通過的《漢城宣言》,正式確定該組織的宗旨和目標是: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堅持開放性多邊貿易體制和減少區域內貿易壁壘。1993年6月改名為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簡稱亞太經合組織或APEC。

⑶ 獨聯體經濟聯盟是什麼

獨聯體是獨立國家聯合體 (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 -- CIS) 的簡稱。1991年12月8日,原蘇聯的三個加盟共和國——白俄羅斯、俄羅斯、烏克蘭的領導人在白俄羅斯的別洛韋日簽署了一項關於成立獨立國家聯合體的協定。21日,除波羅的海三國和喬治亞外的原蘇聯的11個加盟共和國領導人在哈薩克當時的首都阿拉木圖會晤,通過了《阿拉木圖宣言》和《關於武裝力量的議定書》等文件,宣告成立獨立國家聯合體和蘇聯不復存在。25日,戈爾巴喬夫發表電視講話,辭去蘇聯總統職務。蘇聯正式解體。
獨聯體是獨立主權國家的協調組織,以主權平等為基礎。它的宗旨是為各成員國進一步發展和加強友好、睦鄰、信任、諒解和互利合作服務;為各成員國在國際安全、裁軍、軍備監督和軍隊建設方面協調政策。

⑷ 經濟同盟的什麼是經濟同盟

經濟聯盟是指不但成員國之間廢除貿易壁壘,統一對外貿易政策,允許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而且在協調的基礎上,各成員國採取統一的經濟政策。

⑸ 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經濟聯盟、歐洲自由貿易聯盟、歐洲自由貿易區和歐盟這些是一回事兒嗎

歐洲經濟共同體簡稱EEC,成立於1957年,法、德主倡、英國後來加入,是現在幾乎囊括大部分歐洲國家的歐盟EU的前身。

沒有歐洲經濟聯盟這個詞,可能想說的是歐洲經濟貨幣聯盟吧。

歐洲自由貿易聯盟簡稱EFTA,成立於1960年。英國主倡、後來又主動退出。目前的成員國僅有奧地利、芬蘭、冰島、挪威、列支敦斯登、瑞典和瑞士。

歐洲自由貿易區就是歐洲自由貿易聯盟的另一種說法。

歐盟(EU)是歐洲經濟貨幣聯盟的簡稱。成立於1993年,現有成員國25個。

⑹ 亞太數字經濟發展聯盟是什麼這個聯盟成立的初衷是什麼

其實很多人都非常的關注時事,其實小編也是一個特別關注時事的人,因為小編覺得這些問題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亞太數字經濟發展聯盟是什麼呢?這個聯盟成立的初衷是什麼?

三、結語

其實小編覺得亞太數字經濟發展聯盟的成立,對於國內的中小企業的發展是非常有利的,而且現在全球政治和經濟環境都在不斷地動盪,中國的經濟也同樣面臨著非常嚴峻的挑戰,因此亞太數字經濟聯盟的成立對於企業的發展是有利的。

⑺ 這些經濟名詞之間是什麼關系(影響)

它們都是互相牽連的
世界經濟
世界經濟是世界各國的經濟相互聯系和相互依存而構成的世界范圍的經濟整體。它是在國際分工和世界市場的基礎上,把世界范圍內的各國經濟通過商品流通、勞務交換、資本流動、技術轉讓、國際經濟一體化等多種形式和渠道,把各國的生產、生活和其他經濟方面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在現代社會,世界上任何國家的生產和生活都不可能完全閉關自守,都要或多或少地依賴於其他國家的生產,依賴於國際分工和國際交換,正是這種錯綜復雜的經濟聯系,構成了世界經濟整體。因此,世界經濟既包括國際經濟關系,又包括構成這種經濟整體的各國內部的經濟關系,這種經濟關系既涉及生產領域,也涉及商品交換、資金流動、技術轉讓等各個領域。

經濟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重要特徵之一,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經濟全球化的過程早已開始,尤其是80年代以後,特別是進入90年代,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大大加快了。經濟全球化,有利於資源和生產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於資本和產品在全球性流動,有利於科技在全球性的擴張,有利於促進不發達地區經濟的發展,是人類發展進步的表現,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但它對每個國家來說,都是一柄雙刃劍,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特別是對經濟實力薄弱和科學技術比較落後的發展中國家,面對全球性的激烈競爭,所遇到的風險、挑戰將更加嚴峻。目前經濟全球化中急需解決的問題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經濟秩序,以保證競爭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自然資源稟賦論
自然資源稟賦論,是指由於各國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自然資源蘊藏等方面的不同所導致的各國專門從事不同部門產品生產的格局。各國自然資源稟賦不同基礎上的國際分工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原因。第一是自然資源的「有與無」產生分工。這種有與無決定了一些國家要生產這種產品,而另一些國家根本不能生產這種產品,只能依賴進口。第二是「多與少」產生分工。一些國家盡管蘊藏著較少的自然資源,但其需要量卻很大,另一些國家盡管蘊藏量比較大,但其需要量相對比較小,這就形成一些國家要像國內生產小於國內需要的國家提供一部分資源產品。第三種原因主要是經濟上的。第四是戰略上的原因。自然資源稟賦論盡管直觀合理,但它僅適用於解釋那種建立在自然資源條件或地質、地理條件產品生產條件下的國際分工。因此自然資源稟賦論只能對一部分國際分工現象做出解釋。

生產要素稟賦論
生產要素稟賦論,是用各國生產要素豐裕程度的差異解釋國際分工的原因和結構的理論。各種產品的生產是生產要素的有機結合。生產要素主要包括土地、勞動力和資本。各國生產要素的豐裕程度是不同的。有的國家勞動力比較豐裕,有的國家資本比較豐裕,一國要充分使用本國的全部生產要素,就形成了各國專門生產某種產品的傾向性。資本比較豐裕的國家傾向於生產資本密集型產品,勞動力比較豐裕的國家傾向於生產勞動密集性產品,結果形成了建立在要素豐裕程度不同基礎上的國際分工。生產要素稟賦論也有其局限性。首先,這種理論仍然假定各國生產要素的質量和素質沒有差別,實際上這種差異是存在的;其次,生產要素的豐裕程度也不是固定不變的。因此生產要素的稟賦不是固定不變的。
國際分工不完全理論
國際分工不完全理論,是指生產要素在部門之間的轉移引起各部門要素生產率的變化,使國際分工不完全專業化的理論。生產要素在部門間的轉移所發生的要素生產率降低的情況,使國際分工不能實現專業化。因為要素生產率的降低會阻止一國放棄另外一種產品的生產。可以看出,國際分工是指兩個國家同時生產兩種產品,一國側重於生產某種產品,另一國側重於生產另一種產品。國際分工不完全專業化理論的意義在於,它指出了國際分工的程度,並且闡述了這種不完全專業化分工的原因在於,隨著生產要素在部門間的轉移,流入生產要素部門的該種生產要素的生產率遞減。建立在機會成本條件下的國際分工最初是美國經濟學家高特·哈伯勒提出的。這一理論揭示了現實中多數國家處於不完全專業化的國際分工之中。然而這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在某些部門生產要素的流入可能使國際分工趨向於完全專業化。

協議分工理論
所謂協議分工,是指兩國在生產同類產品的生產效率相近的情況下,通過相互達成協議分別專門生產其中的一種產品,實現規模經濟,造成國際分工。所謂生產率比較接近是指要素的生產率比較接近。從直觀的意義上看,如果兩國的生產率比較接近,就很難實現國際分工,如果通過達成協議,兩國可以實現專業化分工、實現規模經濟。協議分工理論是由日本的經濟學家小島·清提出的。他指出,即使兩國不存在計較優勢差異的極端情況下,還可以實現規模經濟和協議分工。這種協議分工有兩個特點。第一,從表面看,有關國家並不存在明顯的技術差異或要素生產率差異;第二,通過達成協議實現國際分工、獲得規模經濟,從根本上看,這種國際分工既不是建立在天然稟賦的基礎上,也不是建立在技術差異的基礎上,而是藉助認為的協議引發的國際分工。

壟斷優勢理論
壟斷優勢理論為60年代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斯蒂芬·海默所首創。他認為跨國公司進行直接投資的動機源自市場缺陷。首先,不同國家的企業常常彼此競爭,但市場缺陷意味著有些公司居於壟斷或寡佔地位,因此,這些公司有可能通過同時擁有並控制多家企業而牟利;其次,在同一產業中,不同企業的經營能力各不相同,當企業擁有生產某種產品優勢時,就自然會想方設法將其發揮到極致。這兩方面都說明跨國公司和直接投資出現的可能性。海默還進一步指出,從消除東道國市場障礙的角度看,跨國公司的優勢有一種補償的作用,亦即它們起碼足以抵消東道國當地企業的優勢。海默的導師金德伯格對此作了進一步引申,列出了各種可能的補償優勢,如商標、營銷技巧、專利技術和專有技術、融資渠道、管理技能、規模經濟,等等。壟斷優勢論從理論上開創了以國際直接投資為對象的新研究領域,使國際直接投資的理論研究開始成為獨立學科。這一理論既解釋了跨國公司為了在更大范圍內發揮壟斷優勢而進行橫向投資,也解釋了跨國公司為了維護壟斷地位而將部分工序,尤其勞動密集型工序,轉移到國外生產的縱向投資,因而對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理論發展產生很大影響。

產品生命周期理論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弗農的關於國際投資和跨國公司的一種頗有影響、分析獨特的理論。弗農認為,產品在市場上呈現周期性特徵,該周期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即產品創始階段、成熟階段和標准化階段。在第一階段,由於新產品需求彈性小,成本差異對企業生產區位的選擇影響不大,因此一般集中在國內生產,國外市場的需求基本上是靠出口來滿足。在第二階段,產品的技術逐漸成熟,並開始呈擴張態勢,因而在競爭的壓力下,便以對外直接投資的方式占據國外主要銷售市場。第三階段,由於市場准入障礙已經弱化,企業面臨新的競爭壓力,生產區位更多的是由成本差別因素所決定。由於發展中國家在技術上處於相對滯後的地位,因而處於標准化的產品生產將轉入低工資、勞動密集的國家和地區,開辟當地或出口到傳統的消費市場。該理論較為確切地描述了二戰前及戰後初期美國跨國公司的產品策略。而且,它還為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理論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啟示。它為跨國公司的行為研究引進了動態分析;展示了跨國公司直接投資過程中,供給與需求兩方面的交互作用;通過對生產區位決策的論證,說明了區位因素在跨國經營理論發展中的重要性。

市場內部化理論
由巴克利和卡森首次提出的市場內部化理論,試圖在壟斷優勢理論基礎上進一步闡明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利益所在。巴克利等人認為:1、外部市場機制失敗,這主要是同中間產品(如原材料、半成品、技術、信息、商譽等)的性質和買方不確定性有關。買方不確定性是指買方對技術不了解,賣方對產品保密,不願透露技術內容,因此跨國公司願意縱向一體化。橫向和縱向都願意向國外投資。2、交易成本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公司無法控制全部因素。如果實現市場內部化,即把市場建立在公司內部,通過內部轉移價格可以起到潤滑作用。3、市場內部化可以合理配置資源,提高經濟效率。國際直接投資傾向於高技術產業,強調管理能力,使交易成本最小化,保證跨國公司經驗優勢,都是為了實現上述各方面要求。由於內部化理論綜合吸收了其他理論的合理內核,能解釋大部分對外直接投資的動因,因而有助於對跨國公司的成因及其對外 投資行為的進一步深入理解。

國際生產折衷理論
英國經濟學家鄧寧提出的一種具有廣泛影響的關於國際直接投資和跨國公司的理論。按照鄧寧的解釋,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具體形態和發展程度取決於三方面優勢的整合結果。第一,若外國企業想要在另一國家進行生產,與當地企業競爭,必須擁有所有權優勢(又稱企業優勢、壟斷優勢、競爭優勢等),而且這些優勢足以補償國外生產經營的附加成本;第二,企業對其優勢進行跨國轉移時,必須考慮到內部組織和外部市場兩種轉移途徑,只有當前者所帶來的經濟利益較後者大時,對外直接投資才可能發生;第三,區位優勢,即企業把在母國生產的中間產品從空間上轉移到別國,並同該國的生產要素或其他中間產品結合以後,能夠獲得最佳利益時,才會在國外進行投資和生產。國際生產折衷理論對跨國公司的運作有其指導作用,它促使企業領導層形成更全面的決策思想,用整體觀念去考察與所有權、內部化優勢和區位優勢相聯系的各種因素,以及其他諸多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從而可以減少企業決策上的失誤。

比較優勢論
比較優勢論是日本一橋大學教授、經濟學家小島清在70年代中期提出來的。小島清認為,各國經濟情況均有特點,所以根據美國對外直接投資狀況研究出來的理論無法解釋日本的對外直接投資。他認為,日本對外投資之所以成功,主要是由於對投資企業能夠利用國際分工原則,把國內失去優勢的部門轉移到國外,建立新的出口基地;在國內集中發展那些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使國內產業結構更趨合理,促進對外貿易的發展。由此,他總結出「日本式對外直接投資理論」,即對外直接投資應該從投資國已經或即將陷於比較劣勢的產業,即邊際產業依次進行。概括他的比較優勢理論,可突出以下三方面內容:1、摒棄了「市場不完全競爭」的觀點,提出了從投資國的具體情況出發,據以制定切實可行的對外投資策略。2、摒棄了「壟斷優勢」的觀點,強調了比較優勢的原則,繼續維護傳統的國際分工原理。3、摒棄了「貿易替代型」的觀點,提出了「貿易創造型」的發展戰略。這種從國際分工角度來解釋對外直接投資的理論,與其他理論相比顯然有其獨到之處,對傳統的國際直接投資無疑是一種沖擊。小島清在區別日本式對外直接投資與美國式對外直接投資的不同方面,在闡述邊際產業向外轉移方面,以及在提出的政策主張方面,都只是反映和解釋了60-70年代尚處於初期階段的日本對外直接投資狀況。這種理論既不能解釋當時處於鼎盛階段的美國 的對外直接投資活動,也不能完全解釋80年代以後日本迅速崛起的新的對外直接投資情況。可以說,這種理論具有較強的時代特色。

跨國公司
指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的經濟實體所組成,並從事生產、銷售和其他經營活動的國際性大型企業。又稱國際公司或多國公司。跨國公司的雛形最早出現在16世紀,成長於19世紀70年代之後,已經成為世界經濟國際化和全球化發展的重要內容、表現和主要推動力。跨國公司的主要特徵有:1、一般都有一個國家實力雄厚的大型公司為主體,通過對外直接投資或收購當地企業的方式,在許多國家建立有子公司或分公司;2、一般都有一個完整的決策體系和最高的決策中心,各子公司或分公司雖各自都有自己的決策機構,都可以根據自己經營的領域和不同特點進行決策活動,但其決策必須服從於最高決策中心;3、一般都從全球戰略出發安排自己的經營活動,在世界范圍內尋求市場和合理的生產布局,定點專業生產,定點銷售產品,以牟取最大的利潤;4、一般都因有強大的經濟和技術實力,有快速的信息傳遞,以及資金快速跨國轉移等方面的優勢,所以在國際上都有較強的競爭力;5、許多大的跨國公司,由於經濟、技術實力或在某些產品生產上的優勢,或對某些產品、或在某些地區,都帶有不同程度的壟斷性。

浮動匯率制
是指一國貨幣的匯率根據市場貨幣供求變化,任其自由漲落,各國政府和中央銀行原則上不加限制,也不承擔義務來維持匯率的穩定,這樣的匯率就是浮動匯率制。浮動匯率制的正式採用和普遍實行,是20世紀70年代後期美元危機進一步激化後開始的。浮動匯率制按照國家是否干預外匯市場,可分為自由浮動和管理浮動。實際上,今天沒有哪個國際實行完全的自由浮動,而主要發達國家都對外匯市場進行不同程度的干預。當前管理浮動匯率制的形式多種多樣,可分為單獨浮動和聯合浮動,也有的實行釘住政策的浮動匯率制。在浮動匯率制度下,一國匯率變動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除了經濟因素經常在發生作用外,也包括政治和心理方面的因素。浮動匯率制的主要長處是防止國際游資沖擊,避免爆發貨幣危機;有利於促進國際貿易的增長和生產的發展;有利於促進資本流動等等。缺點是經常導致外匯市場波動,不利於長期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的進行;不利於金融市場的穩定;基金組織對匯率的監督難以奏效,國際收支不平衡狀況依然得不到解決;對發展中國家更為不利。

關稅同盟
關稅同盟,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之間通過達成某種協議,相互取消關稅和與關稅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並建立了共同對外關稅的經濟一體化組織。關稅同盟的主要特徵是:成員國相互之間不僅取消了貿易壁壘,實行自由貿易,還建立了共同對外關稅。共同對外關稅的建立意味著:1、它避免了自由貿易區需要以原產地原則作為補充,保持商品正常流動的問題。在這里,代替原產地原則的是築起共同的「對外壁壘」,從這個意義上看,關稅同盟比自由貿易區的排他性更強一些。2、它使成員國的「國家主權」出讓給經濟一體化組織的程度更多一些,以致一旦一個國家加入了某個關稅同盟,它就失去了自主關稅的權利。現實中比較典型的關稅同盟是1958年建立的歐洲經濟共同體。

二十國委員會
「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及有關問題委員會」的簡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設立的研究國際貨幣的制度改革問題的咨詢機構。十國集團即巴黎俱樂部成員在國際貨幣金融問題上的一系列做法,引起了發展中國家的不滿。特別是1971年十國集團自行做出的重新調整貨幣匯率的決定,使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蒙受重大損失。因此,在這些國家的要求下,於1972年5月第三屆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上通過了設立「二十國集團」的決議,並規定其中發展中國家至少佔9個席位。同年9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智利首都聖地亞哥正式成立了二十國委員會。其成員除十國集團的成員外,還增加了澳大利亞和9個發展中國家。其任務是負責擬訂有關改革貨幣體系的方案,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採用。二十國委員會的建立,打破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國際金融領域的長期壟斷局面。但內部矛盾重重,一直未取得實質性進展。1974年6月,二十國委員會在通過了一個有12條內容的臨時性貨幣改革方案後宣告結束。其活動改由以上20個國家的部長組成的臨時委員會繼續進行。該委員會實際上成了一個決策性機構。

特里芬兩難
美國著名國際金融專家、美國耶魯大學教授羅伯特·特里芬提出的著名論斷:任何一個國家的貨幣作為國際儲備資產都不會適應國際清償能力的客觀需要,最終導致國際貨幣體系崩潰。1957年他就對布雷頓森林體系規定的美元兌換黃金的前途表示懷疑,指出50年代下半期各國儲備發生巨大變化導致美國的黃金儲備流向其他國家,如這種情況持續下去,最終將削弱對美元的信心。在政府加強干預的情況下,各個獨立主權國家的政策目標並不一致,各國貨幣政策也難以協調,不能保持美元的可兌換性。如美國矯正其國際收支逆差,黃金生產也不可能在黃金官價基礎上充分滿足世界儲備增長的需要。如美國繼續保持其國際收支逆差,它的對外債務將大增並遠遠超過美元兌換黃金的能力,產生黃金與美元危機。這便是著名的「特里芬兩難」。它揭示了以「兩個掛鉤」為核心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內在的、不可解決的矛盾。20世紀60—70年代初的10次美元危機及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最終崩潰,證實了特里芬論斷的正確性。

特別提款權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創設的一種儲備資產和記賬單位,代表會員國在普通提款權之外一種使用資金的權利。1969年9月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第24屆年會上為解決國際儲備資產不足而創設。開始是一種有黃金保值的記賬單位,每一單位含金量定為0.888671克,與美元等值。它根據會員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的份額按比例進行分配。會員國分配到的特別提款權只是一種賬面資產,可以作為會員國的國際儲備資產,用於償還國際貨幣基金的貸款,以及會員國之間償付國際收支逆差。但它不能兌換黃金,也不能當作現實的貨幣用於國際的一般支付,所以也被成為「紙黃金」。1974年特別提款權與黃金脫鉤,改按16種主要發達國家貨幣定值。1981年起又簡化為按1975—1979年間5個最大出口國 的5種貨幣定值,這5種貨幣為美元、馬克、法郎、日元和英鎊。特別提款權的70%無償還期限,這也是它和普通提款權不同的地方。特別提款權自建立以來盡管進行了多次調整,但仍有其不足之處:1、特別提款權發行的數量有限,在整個外匯儲備中的比重很小,直到1983年只佔整個外匯儲備的4%左右,因此如果用它作為主要儲備資產,就會產生國際清償手段不足的問題。2、特別提款權分配不平衡。不能滿足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平衡國際收支的需要。3、特別提款權只是基金組織的一種記賬單位,只能用於各國政府之間的國際結算,而不能作為流通手段來在國際貿易和金融往來中進行直接支付,因此它的作用有很大的局限性。4、特別提款權作為主要國際儲備資產,是「牙買加協定」人為規定的,是虛構的世界貨幣,它既不像黃金本身具有價值,也不像美元有本國的經濟實力作為後盾,一旦國際經濟、政治關系發生巨變,就可能成為廢紙。因此,現階段實質上它只能作為國際儲備資產的補充,而不能代替整個國際儲備資產。

十國集團
亦稱巴黎俱樂部。1961年11月成立。成員國有美、英、法、聯邦德國、義大利、日本、荷蘭、加拿大、比利時和瑞典。最初是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籌措60億美元以解決儲備貨幣危機的借款總協定而在巴黎會議上建立的,後來活動不斷擴大。1964年起,瑞士以聯系國資格參加活動,1984年4月4日成為正式成員。十國集團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決策有決定性影響,由代表 小組負責具體活動,向十國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提出有關各項報告。

自由貿易區
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通過達成某種協定或條約取消相互之間的關稅和與關稅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的國際經濟一體化組織。它除了具有自由港的大部分特點外,還可以吸引外資設廠,發展出口加工企業,允許和鼓勵外資設立大的商業企業、金融機構等促進區內經濟綜合、全面地發展。自由貿易區的局限在於,它會導致商品流向的扭曲和避稅。如果沒有其他措施作為補充,第三國很可能將貨物先運進一體化組織中實行較低關稅或貿易壁壘的成員國,然後再將貨物轉運到實行高貿易壁壘的成員國。為了避免出現這種商品流向的扭曲,自由貿易區組織均制訂「原產地原則」,規定只有自由貿易區成員國的「原產地產品」才享受成員國之間給予的自由貿易待遇。理論上,凡是製成品在成員國境內生產的價值額佔到產品價值總額的50%以上時,該產品應視為原產地產品。一般而言,第三國進口品越是與自由貿易區成員國生產的產品相競爭,對成員國境內生產品的增加值含量越高。原產地原則的涵義表明了自由貿易區對非成員國的某種排他性。現實中比較典型的自由貿易區是北美自由貿易區。

共同市場
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之間通過達成某種協議,相互取消關稅和與關稅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建立共同對外關稅,在成員國之間實行商品自由流動的基礎上,取消勞務、資本和人員自由流動限制的經濟一體化組織。共同市場的主要特徵是,在成員國之間實現了商品、勞務、資本和人員四個方面的自由流動。商品和勞務的自由流動就是指商品貿易和服務貿易的完全自由;資本的自由流動意味著,在各成員國政府不能幹預它們之間直接或間接的資本流動,也不能對這種資本流動設置任何障礙。人員的自由流動意味著,成員國的居民可以在共同市場內的任何國家或地區居住,尋找工作機會。與關稅同盟相比,共同市場是更高級的經濟一體化組織。各成員國不僅向「共同體」讓渡商品和服務貿易保護的權利,而且還讓渡了干預資本和人員流動的權利。從這個意義上說,共同市場的市場一體化程度更高。現實中比較典型的共同市場是1993年以後開始實施的「歐洲統一大市場」。

經濟聯盟
經濟聯盟,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之間通過達成某種協議,不僅要實現共同市場的目標,還要在共同市場的基礎上,實現成員國經濟政策的協調。經濟聯盟的顯著特徵是,在成員國之間實現市場一體化的基礎上,進一步地實現為保證市場一體化順利運行的政策方面的協調。這種政策協調包括財政政策的協調、貨幣政策的協調和匯率政策的協調。這種政策協調,從根本上有助於商品市場、資本市場和勞動力市場的順利運行,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成員國政府經濟政策的某些調整方向,或調整程度的不一致給市場一體化正常運行帶來的干擾。經濟聯盟是經濟一體化程度更高的經濟一體化組織。參加這種一體化組織的國家不僅要時常讓渡對商品、資本和勞動力的干預,還要將政府幹預或調節經濟的主要政策工具上繳給超國家的國際經濟一體化組織。有些一體化組織更進一步,還要實現貨幣聯盟。現實中比較典型的經濟聯盟是「歐洲經濟共同體」。

貿易創造效應
所謂貿易創造,是指由於國際經濟一體化組織成員國之間相互取消了關稅和與關稅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造成了他們相互之間貿易規模的擴大和福利水平的提高。我們假設,有三個國家,即甲國、乙國和丙國,在甲國和乙國組成關稅同盟之前,甲國從賣價較低的丙國進口商品A,而不從乙國進口。現在甲國和乙國組建了關稅同盟,由於乙國的A商品再出口到甲國去不向甲國繳進口關稅,而丙國沒有加入關稅同盟,要繳關稅,所以,乙國A 商品在甲國市場上的賣價就要低於丙國,因而甲、乙兩個成員國之間的貿易規模擴大了。與此同時,甲國的居民享受了較低價格進口商品的利益或曰「福利」。

貿易轉向效應
是指由於國際經濟一體化組織成員國之間相互取消了關稅和與關稅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擴大了成員國之間的貿易規模,特別是成員國之間的貿易代替了一些成員國與非成員國之間的貿易,產生的「貿易方向的轉變」。一國參加國際經濟一體化組織的主要靜態尺度,就是權衡一個一體化組織給他帶來的貿易創造大、還是貿易轉向大,如果貿易創造大於貿易轉向,該國可以加入;如果一國從參加國際經濟一體化組織中得到的貿易轉向大於貿易創造,該國不應參加該一體化組織。從總體上說,如果一個經濟一體化組織的貿易創造大於貿易轉向,其吸引力就較大,反之吸引力比較小。

大市場效應
國際經濟一體化組織為各成員國提供的第一個重要的效應就是「大市場效應」。所謂大市場效應,是指各成員國相互之間取消貿易障礙後,向成員國企業提供的較大規模或容量的市場。這種大市場給企業創造了實現生產「規模經濟」的效果。規模經濟效果鼓勵大企業的組建和成長,同時不鼓勵、甚至淘汰小企業,以提高一體化組織內部資源的利用效率。從一個成員國的角度看,大市場效應有助於根除本國內形成自給自足經濟的「小而全」。

競爭效應
國際經濟一體化組織為各成員國提供的第二個方面的效應是競爭效應。在一國的情況下,國內的主要工業部門,如高科技部門、重化工業部門等都會形成某種程度的壟斷,這種壟斷在一定程度上不利於國內競爭局面的形成,而且這些 部門在保持長期穩定的情況下,缺乏競爭壓力,進而缺乏技術進步的動力。組建經濟一體化組織之後,各國的壟斷企業在一個較大的市場中變成了競爭企業。為了企業自身的生存,它必須改進技術,擴大生產規模,力爭實現在共同體市場范圍內的規模經濟,佔領整個市場。因此,經濟一體化組織為企業尖的競爭注入了動力,客觀上有利於單個企業生產規模的擴大和技術的進步。

⑻ 什麼是數權經濟聯盟

數權經濟聯盟以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為切入點,以推動數字經濟法治建設,加快推動國內數權立法進程為目標。

⑼ 經濟同盟的經濟聯盟的特點

1、成員國之間在形成共同市場的基礎上,進一步協調它們之間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
2、當匯率政策的協調達到這樣的程度,以致建立了成員國共同使用的貨幣,或統一貨幣時,這種經濟聯盟又稱為經濟貨幣聯盟。
3、各成員國不僅讓渡了建立共同市場所需讓渡的權利,更重要的是成員國讓渡了使用宏觀經濟政策干預本國經濟運行的權利。特別是,其成員國不僅讓渡了干預內部經濟的財政和貨幣政策,保持內部平衡的權利,也讓渡了干預外部經濟經濟的匯率政策,維持外部平衡的權利。

⑽ 自由貿易區 關稅同盟 共同市場 經濟聯盟的異同

自由貿易區,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或地區或單獨關稅區組成的區內取消關稅和其他非關稅限制,區外實行保護貿易的特殊經濟區域或經濟集團。如北美自由貿易區.自由貿易區有兩個特點,一方面,在該集團內成員相互之間取消關稅或其他貿易限制;另一方面,各個成員又各自獨立地保留自己的對外貿易政策,尤其是關稅政策,所以,有人把自由貿易區稱為半關稅同盟。
關稅同盟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締結協定,建立統一的關境,在統一關境內締約國相互間減讓或取消關稅,對從關境以外的國家或地區的商品進口則實行共同的關稅稅率和外貿政策。關稅同盟的主要特徵是:成員國相互之間不僅取消了貿易壁壘,實行自由貿易,還建立了共同對外關稅。也就是說,關稅同盟的成員除相互同意消除彼此的貿易障礙之外,還採取共同對外的關稅及貿易政策
它避免了自由貿易區需要以原產地原則作為補充,保持商品正常流動的問題。在這里,代替原產地原則的是築起共同的「對外壁壘」,從這個意義上看,關稅同盟比自由貿易區的排他性更強一些。所以其抵禦外來風險的能力也更強!

自由貿易區

閱讀全文

與經濟聯盟定義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對象做噩夢了怎麼講故事 瀏覽:835
美女哪個不值錢 瀏覽:320
幸福滿意乖巧反義詞是什麼 瀏覽:650
涉外婚姻分離怎麼辦 瀏覽:492
不認識的女孩想聽故事怎麼回 瀏覽:170
美女開電動車去哪裡 瀏覽:860
事業單位撤銷後單位持股怎麼處理 瀏覽:926
成渝經濟圈銅梁農村會如何 瀏覽:234
咨詢婚姻法打什麼電話 瀏覽:70
怎麼畫故事裡面的美人魚 瀏覽:681
霍亂時期的愛情融入了什麼 瀏覽:669
張迪演過哪些愛情電視劇 瀏覽:697
幸福姐姐在哪裡 瀏覽:654
什麼尿液才是健康的尿液 瀏覽:435
百里守約怎麼上經濟 瀏覽:968
健康苗條有什麼好方法 瀏覽:848
事業編制什麼時間簽訂聘用合同 瀏覽:306
家家乞巧望秋月是什麼故事 瀏覽:610
有哪些處決美女的游戲 瀏覽:951
清純的高個子美女適合什麼風格 瀏覽: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