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類型差異和共同點是什麼
更加細分經濟增長點但是圍繞一兩個產業。
2. 什麼是區域經濟一體化
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可以分為一般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和區域性經濟一體化組織。後者比前者反映了更緊密的地區經濟依賴和協作。大量的和重要的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都是經濟一體化組織。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大大推動了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的建立和發展。
區域經濟一體化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和地區,通過相互協助制定經濟政策和措施,並締結經濟條約或協議,在經濟上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區域性經濟聯合體的過程
3.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主要形式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形式
經濟一體化的形式根據不同標准可分為不同類別。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巴拉薩把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分為四個階段:(1)貿易一體化,即取消對商品流動的限制;(2)要素一體化,即實行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3)政策一體化,即在集團內達到國家經濟政策的協調一致;(4)完全一體化,即所有政策的全面統一。
4. 簡述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基本模式
區域經濟一體化 } ?>
區域經濟一體化亦稱「區域經濟集團化」。同一地區的兩個以上國家逐步讓渡部分甚至全部經濟主權,採取共同的經濟政策並形成排他性的經濟集團的過程。其組織形式按一體化程度由低到高排列,包括優惠貿易安排、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共同市場、經濟聯盟和完全的經濟一體化。目前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區域經濟集團是歐洲聯盟。[1]
中文名
區域經濟一體化
外文名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分為
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和經濟一體化
推動
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的建立
反映
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新特點
快速
導航
發展原因
興起動因
發展特點
理論
實質
形式
經濟一體化
影響
路徑選擇
結語
簡介
區域經濟一體化已成為國際經濟關系中最引人注目的趨勢之一,區域經濟一體化是夥伴國家之間市場一體化的過程,從產品市場生產要素市場向經濟政策的統一逐步深化。
"經濟一體化"這個詞語的使用是近年出現的。據專家考證,在1942年以前從來沒有被使用過。到1950年,經濟學家開始將其定義為單獨的經濟整合為范圍更廣的經濟的一種狀態或過程。也有人將一體化描述為一種多國經濟區域的形成,在這個多國經濟區域內,貿易壁壘被削弱或消除,生產要素趨於自由流動。所謂「區域」是指一個能夠進行多邊經濟合作的地理范圍,這一范圍往往大於一個主權國家的地理范圍。根據經濟地理的觀點,世界可以分為許多地帶,並由各個具有不同經濟特色的地區組成。但這些經濟地區同國家地區並非總是同一區域。為了調和兩種地區之間的關系,主張同一地區同其他地區不同的特殊條件,消除國境造成的經濟交往中的障礙,就出現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設想。經濟的一體化是一體化組織的基礎,一體化組織則是在契約上和組織上把一體化的成就固定下來。 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如雨後春筍般地在全球涌現,形成了一股強勁的新浪潮。這股新浪潮推進之迅速,合作之深入,內容之廣泛,機制之靈活,形式之多樣,都是前所未有的。此輪區域經濟一體化浪潮不僅反映了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新特點,而且反映了世界多極化曲折發展的新趨勢。
發展原因
(一)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進程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雛形可以追溯到1921年,當時的比利時與盧森堡結成經濟同盟,後來荷蘭加入,組成比荷盧經濟同盟。1932年,英國與英聯邦成員國組成英帝國特惠區,成員國彼此之間相互減讓關稅,但對非英聯邦成員的國家仍維持著原來較高的關稅,形成了一種特惠關稅區。
經濟一體化的迅速發展,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並形成三次較大的發展高潮。
1、第一次高潮發生在20世紀50~60年代。
盡管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雛形可以追溯到1921年成立的比利時和盧森堡經濟同盟(1948年荷蘭加入,組成比荷盧同盟)。但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真正形成並迅速發展,卻是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經濟領域發生了一系列重大變化,世界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大批發展中國家出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出現第一次發展高潮。
2、20世紀七八十年代初期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態
20世紀70年代西方國家經濟處於「滯脹」狀態,區域經濟一體化也一度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態。在這一時期,歐洲經濟共同體原定的一體化計劃並未完全實現,而發展中國家的一體化嘗試沒有一個取得完全成功。以歐洲經濟共同體為例,兩次石油危機、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全球經濟衰退、日美貿易摩擦上升等因素使其成員國遭受巨大打擊,各成員國紛紛實施非關稅壁壘措施進行貿易保護,導致第一階段關稅同盟的效應幾乎喪失殆盡
5. 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有哪些啊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組織
1、歐洲聯盟
歐洲聯盟的前身是歐洲共同體。1957年,法國等西歐6國簽署條約,1958年條約生效,宣布歐洲經濟共同體(EEC)正式成立,至今歐共體已有15個成員國。
2、北美自由貿易區
北美自由貿易區由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3國組成,是在原美國、加拿大自由貿易區基礎上的擴大和延伸,自1994年1月1日開始生效實施。
美國、加拿大自由貿易協定的簽署與實行,標志著北美貿易區的萌發,而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3國自由貿易協定的簽署與實行,則意味著北美自由貿易區的真正建立。
最早由美國、加拿大,後有墨西哥三國自由貿易協定於1992年8月12日就《北美自由貿易協定》達成一致意見,並於同年12月17日由三國領導人分別在各自國家正式簽署,以此法律生效。1994年1月1日,協定正式生效,北美自由貿易區宣布成立。
協定的宗旨是:取消貿易壁壘;創造公平的條件,增加投資機會;保護知識產權;建立執行協定和解決貿易爭端的有效機制,促進三邊和多邊合作。
北美自由貿易區的誕生,將牽動著整個拉美國家很快仿效,國為這是世界第一個由最富有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組成的區域經濟貿易集團。這將促進美國與拉美國家的雙或多邊貿易協定的談判,為實現美國「所有拉美國家貿易自由化」,建立「美洲自由貿易區」的倡議計劃,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簽訂,對北美各國乃至世界經濟都將產生重大影響。
首先,對區域內經濟貿易發展有積極影響,對美國而言,積極的影響是:
第一,不僅工業製造業企業受益,高科技的各工業部門也將增加對加拿大、墨西哥的出口。美國同墨西哥的貿易順差將會因此而增加。
第二,美國西部投資的擴大。
第三,由於生產和貿易結構的調整結果,將會出現大量勞動力投入那些關鍵工業部門。
第四,協定對墨西哥向美國和移民問題將起到制約作用。消極影響的主要有:技術性不強的消費品工業對美國不利,為改善墨西哥與美國邊境環境條件,美國要付出60-100億美元的經濟和社會費用,關稅削減美國減少大筆收入,加重了美國的負擔。
協定對加拿大、墨西可兩國同樣有很大的影響。
最後,對國際貿易和資本流動的影響,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一方面擴大了區域內貿易,但另一方面使一些國家擔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對區域外向美國出口構成威脅。特別是對以日本為主的企業影響最大。
為了保證自身的利益,日本一方面修訂自己的貿易戰略,另一方面通過外交途徑向美、加、墨3國提出更嚴格的要求,以確保本國及其它國的根本利益。
3、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所謂亞太,即亞洲與太平洋一詞的簡稱。提到亞太經濟合作,亞太地區一般是指太平洋沿岸各國,包括南北美洲瀕臨太平洋的國家、太平洋內島國、大洋洲及亞洲東部各國和地區,隨著亞太地區的經濟的迅速崛起和世界經濟發展重心的逐漸東移,以及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趨勢的日益明顯,在這樣的背景下加快了實現亞太經濟區域合作的步伐。
亞太自由貿易區全稱為亞洲及太平洋自由貿易區,是現今亞洲及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APEC,簡稱亞太經合組織)所預先確立的一項總目標。亞太經濟合作的構想於90年代進入討論實施階段。1989年11月,在澳大利亞總理霍克的提議下,美國、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新加坡、東盟、韓國等12個國家的27位外交部長和經濟部長在堪培拉舉行了「亞太經濟合作部長及會議」的首次會議,標志著亞太經合組織問世,APEC的產生,使亞太地區經濟合作發展很快。1994年11月14日亞太組織18國首腦會議,確定2020年前成立「亞太自由貿易區」,並討論如何把亞太經合組織變成世界上最開放的自由貿易區。根據各成員國國情的不同,亞太自由貿易的步伐有所減慢,到2010年以前工業化國家美國、日本等應排除貿易障礙,新興工業化國家可在2020年前完成自由貿易的目標。
亞太經合組織原18個成員國所擁有的面積佔全球陸地面積的31%,人口22億,佔世界總人口的40%,國內生產總值13萬億美元,約佔世界的50%,進出口貿易總額佔世界貿易總額的45%,現在,亞太經合組織的成員國已達21個。
雖然亞太經合組織取得了一些進展,但在這一地區建立起歐洲聯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那樣的一體化組織,目前還不具備充分的條件
1、合作對象的地區范圍和概念一直不明確。
2、亞太經合組織同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協定這兩個一體化組織比較,缺乏同質性。
3、在亞太經合組織中包含著「東盟自由貿易區」和「北美自由貿易協定」2個自由貿易組織,亞太經合組織面臨著調整區域內各經濟圈之間的相互關系,維持開放的地區主義的艱巨任務。
4、亞太經合組織的一些成員區域外國家經濟關系非常密切。
第五,亞太經合組織缺乏政治向心力。歐共體的形成和發展的原因之一是對美、蘇兩國的霸權主義不滿;北美自由貿易協定是對日本和西歐的挑戰。而在東亞地區特別是亞太地區,目前還缺乏政治上的向心力,這不利於一體化的實現。
參考資料:http://www.sz1z.com/file/jypt/jypt4/liuyuanyuan/yy-9-2-2.htm
6.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組織形式有哪些這些形式之間有什麼區別
成員內部相互取消了商品貿易的障礙。成員經濟體之間沒有共同對外關稅。實踐中通常採取「原產地原則」以區分來自成員國與非成員國的商品。特點: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的數量在不斷增加。主要的形式是自由貿易區,但有其他新的情況出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覆蓋面不斷擴大,合作日漸深入。區域內合作的成效斐然,對本地區的影響愈益明顯。(對這些特點要排除幾個)一個國家可以同時是兩個或幾個組織的成員。特點區域經濟一體化從西歐向其他地。
拓展資料
一、以發展中國家為主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實際進展緩慢,多數區域經濟一體化處於低級階段
,環太平洋地區經濟一體化後來居上,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構成基礎發生突
二、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相互交織,成員省份
交錯重疊,發達與發展中國家間的經濟一體化開始出,區域經濟組織凸現兩大趨勢.,歐盟向更高層次發展;,出現了更加鬆散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發展速度較快
經濟貿易集團經濟一體化與多邊貿易體制的共同發展,形成了區域經濟集團,迅猛發展與多邊貿易體制職能強化同生共
三、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形式:自由貿易區(freetradearea):
含義: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或行政上獨立的經濟體之間通過達成協議,相互取消進口關稅和與關稅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而形成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
主要特徵:成員內部相互取消了商品貿易的障礙。成員經濟體之間沒有共同對外關稅。實踐中通常採取「原產地原則」以區分來自成員國與非成員國的商品。
四、關稅同盟(customsunion)含義:在自由貿易區的基礎上,所有成員對非成員國採取統一的進口關稅或其他貿易措施的一種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
共同市場(commonmarket)含義:各成員國之間不僅實現了自由貿易,建立了共同對外關稅,而且還實現了服務、資本和勞動力的自由流動。
經濟聯盟(economicunion)含義:不但成員國之間廢除貿易壁壘,統一對外貿易政策,允許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而且在協調的基礎上,各成員國採取統一的經濟政策。
7. 區域經濟一體化有哪些類型
1.優惠貿易安排。2.自由貿易區。3.關稅同盟。4.共同市場。5.經濟同盟 。6.完全經濟一體化 。
8. 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有哪些類型與特點
主要類型:1.優惠貿易安排。2.自由貿易區。3.關稅同盟。4.共同市場。5.經濟同盟 。6.完全經濟一體化 。
主要特徵:
(1)成員內部相互取消了商品貿易的障礙。
(2)成員經濟體之間沒有共同對外關稅。
(3)實踐中通常採取「原產地原則」以區分來自成員國與非成員國的商品
9. 區域經濟一體化有哪幾種形式
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可以分為一般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和區域性經濟一體化組織。後者比前者反映了更緊密的地區經濟依賴和協作。目前大量的和重要的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都是經濟一體化組織。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大大推動了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的建立和發展。
10. 當代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主要組織形式
當代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主要組織形式是自由貿易區。
當代世界經濟有兩大顯著特點:一是經濟全球化,一是區域經濟一體化。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很快。WTO的成員國基本上都與其它有關國家建立了自由貿易關系。
中國和東盟成員都是發展中國家,經濟實力有限,經濟增長對外部市場的依賴度高,全球經濟的變動會對其經濟產生重大影響。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是為應對經濟全球化中的負面影響和應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快速發展而應運而生。
(10)區域經濟一體化有哪些主要類型擴展閱讀:
自由貿易區的基本功能
自由貿易區內允許外國船舶自由進出,外國貨物免稅進口,取消對進口貨物的配額管制,也是自由港的進一步延伸,是一個國家對外開放的一種特殊的功能區域。
自由貿易區除了具有自由港的大部分特點外,還可以吸引外資設廠,發展出口加工企業,允許和鼓勵外資設立大的商業企業、金融機構等促進區內經濟綜合、全面地發展。自由貿易區的局限在於,它會導致商品流向的扭曲和避稅。
如果沒有其他措施作為補充,第三國很可能將貨物先運進一體化組織中實行較低關稅或貿易壁壘的成員國,然後再將貨物轉運到實行高貿易壁壘的成員國。
為了避免出現這種商品流向的扭曲,自由貿易區組織均制訂「原產地原則」,規定只有自由貿易區成員國的「原產地產品」才享受成員國之間給予的自由貿易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