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德國的經濟結構
德國經濟
德國經濟是指德國的經濟現狀。德國是經濟極為發達的國家。以美元匯率計算的話是世界第四大經濟體,以購買力平價計算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德國也是歐洲最大經濟體。
德國為出口導向型的經濟。出口對德國經濟有著重大影響。幾十年來,德國貿易出口額高居世界第一,被譽為「出口冠軍」。
德國使用歐元。歐洲央行的總部亦設在德國的法蘭克福。
中文名
德國經濟
類型
出口導向型
快速
導航
工業預測
農業
全國土地面積一大部分用於農業,但德國從事農業工作的人口,僅占從業人員的2%至3%。
工業
德國是全球八大工業國之一。魯爾區是德國的傳統煤鋼工業區。慕尼黑(寶馬汽車總部所在地)、漢堡、斯圖加特(賓士和保時捷總部所在地)、沃爾夫斯堡(大眾汽車總部所在地)也形成了強大的製造業集群。柏林、萊比錫、德累斯頓則是德國東部的工業重鎮。新興工業集中在慕尼黑一帶。
德國的主要工業部門有電子、航天、汽車、精密機械、裝備製造、軍工等。德國產品以品質精良著稱,技術領先,做工細膩,但成本較高。德國的工業品在世界享有盛譽,而德國也是西歐最大汽車生產國。
經合組織認為,德國的失業率會進一步下降,2015年將降至5.2%,這一數字在2011年尚且維持在6%左右。「失業率的降低和專業人才的供不應求會進一步促進收入的增加,德國民眾可支配收入將在2014年和2015年分別增加3.1%和3.5%」。
德國數據顯示,德國8月IFO商業景氣指數為106.3,預期值為107.0,前值為108.0,創2013年7月以來最低。分項數據來看,德國8月IFO商業現況指數為111.1,預期值為112.0,前值為112.9;德國8月IFO商業預期指數為101.7,預期為102.0,前值為103.4.IFO表示,德國出口領域的推動性往往遜於預期,暗示德國經濟正持續丟失動力,另外德國第三季度GDP增速恐怕會接近零,將德國2014年GDP增速預期下調0.5個百分點至增長1.5%。整體上看歐洲的經濟數據並不是非常正面。
預測
2019年10月2日,預測2019年德國經濟將增長0.5%,低於春季預測的0.8%;2020年德國經濟將增長1.1%,明顯低於上次預測的1.8%。造成經濟疲軟主要原因是全球需求下降、政治不確定性增加和德國汽車行業發生結構性變化。此外,英國一旦無協議「脫歐」,將導致德國經濟2020年增長率下降0.4個百分點。
報告預計,德國2020年失業率將從2019年的5.0%升至5.1%。這份報告主要由德國經濟研究所、伊弗經濟研究所、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萊布尼茨經濟研究所和哈勒經濟研究所這五家德國最權威的經濟研究機構聯合完成。每年發布春季和秋季報告,是德國聯邦政府制定經濟政策的重要參考依據。
㈡ 歐洲第一工業強國的德國,為什麼經濟能夠如此強勁
德國作為歐洲第一工業強國,我們所熟悉很多的手錶、汽車都是 源自德國的,德國的經濟的強勁很大程度上還是依據當時工業革命的福利還有在二戰中的受益。而且德國就注重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大規模推行義務教育也讓經濟發展得到一個很好的保障。
最後在對於美國和蘇聯的冷戰時期,美國在對於德國也是支持了很多。美國在馬歇爾計劃中對聯邦德國進行了大量援助,在技術、金融、設備等方面對德國進行大力扶持,德國經濟迅速復甦。聯邦德國被納入北約,從此搭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快車,戰後僅10多年,聯邦德國經濟就重新成為世界第一。
㈢ 德國的支柱產業或拳頭產業是什麼
德國的支柱產業主要有四個,分別是化工制葯業、電子電氣工業、可再生能源產業、汽車和汽車配件工業。
其中,在汽車產業上,德國高檔汽車全球市場佔有率超過70%。說起德國汽車,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安全、舒適、節能、環保、美觀、耐用。早在2013年德國汽車製造業銷售額就達到3617億歐元,其中國外銷售額2346億歐元;轎車產量1408萬輛,商用車27萬輛。
(3)德國經濟來源哪些擴展閱讀
德國是當今世界第四、歐洲第一經濟大國。
德國經濟之所以能持續穩定健康發展,關鍵在於德國堅持發展實體經濟和生產性服務業,並能與時俱進,不斷創新,走專業化、技術型道路,牢牢守住全球產業鏈中的高端,樹立「德國製造」這塊象徵優質、高效和創新的金字招牌,保持產品的競爭力。
德製造業門類齊全,汽車、機械製造、化工醫葯和電子電氣是德傳統四大支柱產業。新能源和環保技術也是德國的優勢產業。
㈣ 德國以什麼經濟為主
德國是世界上經濟最發達的國家之一,擁有世界領先的加工技術和雄厚的製造業基礎,有一批世界知名企業和品牌產品,但同時也是一個以中小型企業(指500名員工以下,年銷售額5000萬歐元以下的企業)為支柱的經濟強國。為了促進中小企業快速發展,實現社會充分就業,德國政府和社會各界高度重視中小企業工作,經過幾十年的持續努力,形成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扶持政策和促進措施。
在企業經營和收入分配上,企業把企業的福利也算作人工成本,當然不能反映企業真正的經營情況,對其他行業也不公平。另外績效工資、年終獎與經濟效益掛鉤的浮動比例是不是符合國家的規定,是不是有批文,年薪制、資金的分配方案是否通過職代會,也都是檢查的重點。另外,企業福利待遇國家並沒有明文規定,政策界限較模糊,一些企業就很容易鑽空子,以福利的形式發放待遇。這些「灰色地帶」怎樣限制,將在這方面進行率先探索。
積極拓展國內外市場,德國政府不斷加大對中小企業在市場開發上的支持力度,並重點支持出口企業參加各種展覽會,拓展國外市場。政府每年撥專款3500萬歐元,資助企業參加國內外展覽,其中99%的經費用在了中小企業上。開展職業技術培訓是重要內容隨著產業的擴大,行業的細分和企業數量的增長,技術工人的需求也是廣大中小企業遇到的突出問題。強化職業培訓,是德國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又一顯著特徵,德國政府把提高中小企業的整體素質、增強經營能力作為發展中小企業的重要內容,並以法律的形式予以明確。經過多年的發展,德國已經形成了標准較為統一的雙軌制職業培訓制度。
所謂「雙軌制」或「雙元制」技術培訓,就是強制要求中小企業主、企業管理人員和初創業者、各類技術工人和青年人,在從事某種專業技術工作時,必須先經過2-_3年的培訓,其中一半時間為理論學習,另外一半的時間為企業崗位培訓。目前德國已形成3o0多個技工崗位培訓統一的標准。德國職業技術工人待遇高,客觀上促使了技術培訓的良性循環。
據德國研究機構調查,在讀的中學生中,只有20%左右的學生提出中學畢業後上大學,其他都願意選擇職業技術培訓。在德國,大部分企業的需求是高技術工人。經過職業技術培訓的學員就業崗位穩定,而大學生就業率不到50%,—個技術工人的年收入相當於或者高於碩士學歷員工的待遇,也沒有技術工人地位低受到歧視的不良社會現象。注重創業服務是重要任務增加新創企業,擴大就業崗位是發展中小企業的重要目的。德國政府不斷加大對新創企業的激勵力度,激勵項目已經超過200項。在所有激勵項目中,對中小企業的創業資助力度最大。
一般而言,—個新創企業,經過審查,均可得到企業投資總額18%的政府資金支持,待企業正常運轉後,還能得到投資總額的15%的資金支持。有的州、市,如萊法州,一個新創企業甚至能獲得高達50%的資金補助。怎樣扶持新辦中小企業,經濟技術部總的指導思想是:盡力維持新辦企業的繁榮,保護現有企業的穩定,創造條件和環境,保證充分就業。
一是要求各類中介組織,免費為新創企業提供各類咨詢。從2000年開始,制定了《中小企業七年行動綱要》,要求各金融機構舉辦「新創企業家」講座,並且為個人提供發展創業的支持,要求工商大會在40個城市創建「卓越中心」,並給予資助。
二是對新創企業提供資助。設立了創新基金(ERP),凡新辦企業自有資金不足者,可以得到「ERP」計劃的自有資金證明,憑證明到復興或平衡銀行貸款,進行創業實踐。如發生風險,政府ERP承擔80%風險,銀行承擔20%。
三是減稅支持。1998年政府出台了中小企業減稅計劃,從1998年一2005年,減少中小企業稅收l50億歐元,其中減少營業稅65億歐元,降低養老金稅,收入缺口通過提高燃料稅率予以彌補。經濟技術部稱聯邦的「減稅計劃」使創業者在商業決策時又一次具備了可靠的基礎和清晰的前景。
同時,各州也都圍繞本州的實際,制訂了許多鼓勵和扶持創辦中小企業的政策,並發揮了重要作用。正由於有這種全方位的支持和資助,德國中小企業數量正以年凈增7萬戶的快速度增長,為社會提供了絕大多數的就業機會,促進了經濟增長和社會繁榮。
㈤ 希特勒執政僅3年,德國經濟就起死回生,這些錢都是從哪來的
1918年11月,德國投降,標志著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戰後簽署的《凡爾賽條約》將戰爭責任推給了德國,並對德國實施了極其嚴厲的經濟和軍事制裁。
根據條約,德國需要支付2260億馬克的黃金(後來減少到1320億馬克),割讓13.5%的領土,12.5%的人口,以及所有海外殖民地。德國陸軍將被解除武裝,不允許擁有空軍。軍隊的規模必須少於10萬人。
事實上,在1935年春天,希特勒公開表示他打算將德國國防軍的人數從10萬增加到30萬。結果,英、法、意等國立即予以譴責,並威脅要組成共同防禦聯盟,以扼殺德國。但這些都是口惠,希特勒暴露了這些政黨的弱點。
希特勒將建設公共工程和擴充軍隊相結合,以保證男性有工作,女性有軍事工業,這在贏得民眾支持和發展經濟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效。
這是陳詞濫調的「猶太人部分」,但當談到希特勒時,就沒有迴避的餘地了。
希特勒對猶太人的厭惡已刻骨銘心,而猶太人太精明了,不該受到指責。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猶太商人引發了全國性的金融危機。當德國的軍事資源短缺時,他們提高了價格,使德國損失慘重。最後,他們甚至把貨物賣給英國、法國和其他敵對國家。戰後,猶太人還控制了德國經濟的一半,掌握了大量財富。
據不完全統計,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迫害了600多萬猶太人,他們的財富在希特勒的敵人倒下後變成了子彈。
英、法等國以防禦蘇聯為主,但對德國採取綏靖政策,被蘇聯打敗。大洋彼岸的美國人夢想戰爭,煽動戰爭,並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戰成為世界頂尖人物。
另一方面,希特勒是一個難以評價的復雜人物。他是一個勇猛有力的人,但也是一個殘忍的魔鬼。每個人對自己的優點和缺點都有不同的看法。
當然,這也是歷史的魅力所在,讀完這篇文章,你對希特勒有什麼看法,喜歡還是討厭?
㈥ 希特勒上台後,德國為何突然有錢了錢從哪裡來的
現代人要了解世界有多種途徑,最簡單的一種,便是直接在互聯網上搜索,說起歐洲,人們會想起浪漫的法國,以及優雅的英國,其中也少不了德國。德國之所以出名,是出了一位專權獨裁的希特勒,不過很多人都想不到,其實希特勒是奧地利人,並非德國人,但到了現在,希特勒已經和德國緊緊綁在一起,希特勒於1933年上台擔任德國總理,在此過程中,他逐漸滲入德國軍政兩界,為其之後的掌權,打下堅實的基礎。
希特勒致富的第一條路,便是搶,而搶又分為很多步,首先搶誰的?要怎麼搶?希特勒雷厲風行,世界上誰最有錢,那麼就去搶誰的,當時猶太人是富貴的代名詞,他們聰明又極會經商,掌握大量的財富,為什麼搶猶太人,希特勒也是有自己的考慮,首先猶太人沒有強大的軍事能力支持,其次散落四方,無法組織強有力的反抗,於是猶太人成為了希特勒的錢袋子。他先是剝奪了猶太人的政治權利,制定了排除猶太人的政策,禁止他們參加任何社會活動,於是猶太人的大筆財富全部被希特勒捲走充國庫,有了這些錢,希特勒便擁有了社會財富重新分配的權力,這下子讓人更加敬仰,不少德國人在當時,已經把希特勒當做一個神來看待,其實這也可以理解,畢竟希特勒的拯救德國政策,確實救了一大批德國人。
當初希特勒在競選總理時,就向民眾承諾過,自己會恢復德國的經濟能力,讓所有人都可以工作,不必再為生活所發愁,希特勒不僅是個演說高手,更是一個堅定的執行者,他的話說到了普通民眾的心裡,他的行為更是讓民眾看到了希望,從1932年到1934年,僅僅兩年的時間,德國的經濟就超過了百分之百。可能很多人只看到了二戰德國的強大,實際上它也曾參加過一戰,只不過在這場世界戰爭里,德國不僅失敗還傷亡慘重,幾乎掉出強國行列,直到希特勒上台,才把德國的經濟扭轉過來。除了以上兩種方法,希特勒也爭取外界的支持,首先是國際貸款,沙赫憑借德國的國家信用,去華爾街獲得快貸款,完了又用這筆錢,去買了軍火和技術,中間得來的利潤,全部用來擴大德國軍工業以及基礎設施。
德國軍工業體系建立起來後,資金鏈變得龐大起來,華爾街的貸款已經不能夠支持,於是他們制定了一項政策,便是發行債券,這些政策迅速穩住國內的經濟。有一點可能很多人都沒有想到,德國雖掠奪了猶太人,實際上也掠奪了本國人,他們的工資是固定的,漲工資變得幾乎不可能,但通貨膨脹控制不住,政府只要讓民眾不知道通貨膨脹,那麼他們就不會有意見,也算是另類的掠奪了。不過希特勒的目標,不止是治理好德國,不然他早就成為一個偉大的德國總理,而不是一個殘忍的納粹瘋子了,他的目標是以武力征服全世界,把除了德國人以外的人,全部變成奴隸,所以他後來會失敗,實際上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畢竟與世界為敵,不是那麼輕易就能獲勝的。
㈦ 二戰時期德國的經濟到底如何
納粹德國經過兩個四年計劃的發展,經濟基本得到了復甦:1933年國民生產總值(以1928年價格計算)約為737億帝國馬克。以不變價格計算,1938年的德國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了1264億帝國馬克。但是,納粹德國1913一1938年的經濟年均增長2.6%低於1870一1913年的平均水平2.9%,更遠遠低於1950一1960年的7.6%或1950一1970年的6.2%。所以,納粹德國的經濟只能叫復甦。
農業
農業領域在納粹黨上台前的1932年,德國農、林、漁業的總產值為87.13億金馬克,納粹統治的第一年增加到102.9億,1934年為95.53億,1935年為92.06億,1936年一躍為105.98億,1937年降為95.15億,1938年又達到102.59億。糧食自給率由1932年的75%上升到1933一1934年的80%和1938一1939年的83%。1928年消耗的食品熱量「出自本身」供給的佔68%,1932年佔75%,1936年佔81%。1937一1938年,德國的糧食有89%、牛奶製品有90%、肉類品有95%、魚消費量有74%、蛋消費量有79%是本國生產的。
工業
公園工業領域1936年,德國工業生產恢復到了1929年的水平;1937一1938年,仍持續上升。德國工業的發展速度令美、英、法等國望塵莫及。根據英國學者湯因比的數據,德國在1938年佔世界製造業產量的14.3%,超過法國和聯合王國生產的總和。到1938年,德國的鋼產量達2330萬噸,居歐洲第一位。到1939年,德國的鋁產量為19.9萬噸,占資本主義世界的第一位。德國控制了資本主義世界顏料生產的2/3和顏料輸出的90%。在30年代,德國控制了全世界鉀輸出額的70%。德國是世界上人均擁有收音機數量最多的國家。
1933年一1939年,德國的軍工生產增加了7倍。以軍用飛機生產為例,1934年的產量是840架,而1939年達到了4733架。德國大批的機場、國防公路和防禦工事等工程都己投入運行。這些都為希特勒軍隊在戰爭初期階段取得節節勝利提供了重要的條件。
外貿
德國通過推行「劃撥清算制度」,在中歐和東南歐日益建立起了自己的經濟優勢。1938年,在匈牙利、羅馬尼亞、南斯拉夫、保加利亞以及希臘的進口貿易中,德國所佔比例已經分別達到了30%,35%,33%,48%和29%。1933一1938年,德國通過易貨貿易、限額制度等手段加大了對巴西、智利、墨西哥和秘魯等拉丁美洲國家的出口。至1939年,德國己經佔到了上述拉美國家出口份額的1/4。德國在這些國家的進口額中所佔的比重雖然仍低於美國,但其出口增長幅度卻明顯高於美國。
德國的輸出品主要是工業成品,而輸入品則主要是原料和食品。1937年,德國工業成品在輸出總額中佔82%(1929年佔73%),而原料和半成品只佔16.5%。在德國輸出的成品當中占最重要地位的是機器設備、光學儀器以及精密機械設備。化學工業製品是德國輸出重要部分,曾佔全世界第一位,這種製品在德國輸出總額中佔12一13%。德國輸出的原料主要是煤和焦炭,輸出的半成品主要是黑色金屬和有色金屬。
德國的國外投資在1938年僅為6.76億美元。如果把專利權、隱蔽資本和其它財產頁計算在內,德國的國外資本在二戰將近結束時約為62億美元。德國在亞洲各國(中國、日本、伊朗等)的投資也很大。1937年,德國在中國的投資達1.37億美元。
財政
德國外債由1932年的200億馬克下降為1938年的90億馬克,銀行利率由6%降到了3%,國民收入由430億馬克上升到800億馬克。
就業領域希特勒上台兩年後,使德國的失業人數從600萬降至了400萬,到1936年基本達到了充分就業。以9月30日為每年統計截止期限,德國1933年的失業率為20%;1934年為20.5%;1935年為9.6%;1936年為5.7%;1937年為2.5%;1938年僅為0.95%。德國失業人數1933年為550萬,1935年為200萬,1937年不到100萬,1939年只有幾萬了,基本上「消滅」了失業現象,並且出現了勞動力短缺。
其他領域1933一1939年,德國的鐵路營運里程由5.8185萬公里增至6.1940萬公里;興建了被稱作「autobahn」的四車道高速公路系統,公路在德國中心地區蜿蜒了2000英里,司機可以以每小時50英里的驚人速度持續直線行駛好幾個小時。這可以說是現代高速公路的先驅。普通的德國人只要有了車就可以享受高速公路系統帶來的便利,而希特勒允諾給每一個勞工家庭都配車。健康的生活方式包含運動、閱兵、火炬遊行等,甚至還有奧運會這項崇高的賽事。
德國商業銀行存款由1933年的69.53億馬克增長至1938年的82.98億馬克;政府歲入及主要稅收由1933年68.50億馬克增長至1938年的235.75億馬克;而物價指數如以1913年為100,1933年到1939僅由68變為了78。城鎮化水平也得到提高,德國在1933一1939年的城市人口由占人口總數的67.2%上升為69.9%,據估計,從1933到1939年有100多萬德國農民搬遷到城裡。尤其能充分展示德國成就的是第十一屆奧運會在柏林成功舉辦,希特勒以一種王者之風在耗資7700萬馬克壯麗的柏林奧林匹克體育場宣布開幕,這一刻柏林成了「世界之都」。
㈧ 希特勒在德國上台直接變得富裕,他的錢從何而來
一戰後全世界各國都面臨著經濟大蕭條的局面,國內經濟需求短缺,人民生活困難,面對這些,希特勒採取了擴大就業,鼓勵生產,發行大規模國債,發動不正義戰爭等方式,在較短的時間內為德國的經濟恢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這也是他的錢的來源。
沒收資產出了這些政治或經濟層面的比較正當的措施,希特勒也收取了許多不義之財,發動戰爭,搶奪猶太人的財產,猶太人作為當時世界上較為富裕的民族,在經歷了大屠殺後,希特勒可以侵佔的財富可想而知,同時,希特勒運用這些錢發展軍工產業,作為當時世界上最熱門的產業,德國的軍工業可以說為國家的經濟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也藉此,德國經濟在短短幾年內就取得了飛速的發展。
㈨ 希特勒上台後,德國為何突然有錢了,錢從哪裡來
通過閱讀史料,我認為希特勒上台後,德國突然有錢的原因是:希特勒假借日耳曼民族與猶太民族仇怨,在殘害猶太人過程中大肆斂財,獲取了投資社會建設的第一桶金。
猶太人是最富有的民族,這是有目共睹的。在二戰戰爭前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德國本土民族和猶太民族矛盾尖銳,特別是二戰中,法西斯對於猶太民族更是大肆屠殺,所有這些指向了同一個目的:希特勒曾對猶太民族大肆斂財,後殺人滅口,這樣那筆資金的來因就明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