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三國全面戰爭咋賺錢啊我打曹操劇本一開始還有幾萬塊錢怎麼越打越少啊沒錢啥子也弄不成。。
首先,你要分清楚城市。你選了誰,基本上你就得有一個概念,怎麼去發展。
我舉兩個例子給你參考一下。第一個,劉備。
選了劉備一開始在泰山那個鐵礦。那在那個鐵礦呢,就是錢的城市,農庄基本都是農業城。工業城和商業城,就是來錢的主要渠道。劉備開局,先把所有兵換成最便宜的。關羽6矛兵,劉備6弓手,張飛錢不夠就4盾牌手,夠就6個。10回合內,把黃邵滅了,佔領泰山,泰山商港,還有鐵礦的那個主城。這幾個打下來之後,都是商業城。然後必須北上了。如果你去打孔融,或者等陶謙死,那些全是農業城。農業城那就必須每一回合外交賣糧食,或者慢慢等回兵力。非常消耗時間。基本上我都是直接北上打袁紹,然後整個北邊到鄭姜為之全部佔領。這個時候北方北平,河北,太原,平原,等等這些工業商業城,直接經濟就推上去了,就錢就先升這些商港,以及礦物。科技自然也是這邊加成和解鎖建築優先,比如藍色的絲綢之路我都是優先點的。北方一定,外交再弄弄,劉備基本上就半壁江山到手了。
然後是曹操。曹操一開始只能往江南打。曹操周圍全都是農業城。包括主城,更是典型的農業城。我一般糧食不到個位數,都不會升級糧食類的建築的。曹操建議開始往江南發展為啥,江南孫堅那,建業,還有長沙,都是商業城。而且過去也快。北邊讓他們先打。曹操10回合內做做任務,陶謙也沒必要打,因為陶謙的城市都是農業城,還有個孔廟,啥用? 所以,一開始曹操沒錢,只能往下走,往上走也行,太費時間了。直接統一整個北方後,最強將領的壽命,就沒多少了。那為啥劉備行,曹操不行??將領問題+開局環境問題。如果曹操開局也有兩商業城,那就是蒙多(曹操),想去哪就去哪~,可惜沒有,雙夏侯和關張。。嘖嘖。。統一全國後期,將領死光了,去打,就純粹的自動,沒意思了。或者操作一流的選手,會調控城市經濟,一對將領,打之前分離,勾引主力,然後埋伏。這些B站一堆視頻。這樣可以非常快的打開局面,而且戰損很小。所以各有各的好,你看著辦咯
所以有個思路是最好的,先知道哪些城市是商業,並且可以作為經濟基礎去支撐的。
⑵ 官渡之戰前曹操在經濟方面採取了哪些措施來發展生產
官渡之戰前曹操在經濟方面採取了一些措施來發展生產。他所控制的中原地區,本來是繁榮的經濟文化中心。但是,經過董卓之亂和其他軍閥的長期混戰,那裡人口大減,土地荒蕪,農業生產遭受嚴重的破壞。為了穩定社會秩序,蓄積力量,戰勝其他軍閥,曹操採納部下的建議,實行屯田。公元196年,他在許縣一帶召募流亡的農民,開墾無主的荒地,恢復農業生產。他設置專門管理屯田的官吏,把農民像軍隊一樣地組織起來,幾十人為一屯進行耕種。農民用自己的牛耕種的,收獲物同官家對半平分;用官牛的,六成交給政府,自己得到四成。這種剝削雖然也相當重,但是比較一般豪強地主對農民的殘酷壓榨,還是要輕一點的。屯田的效果很好,當年就在許縣取得了一百萬石穀物的大豐收。不久,曹操又把屯田政策推廣到他所控制的其他州郡,特別是那些土壤肥沃、形勢重要的地區。除了"民屯"之外,後來又實行"軍屯",讓士兵們利用空閑時間開墾荒地。為了確保農業豐收,曹操還注意恢復和興辦水利事業。當時凡實行屯田的地區,農業生產都逐漸恢復起來,多少改變了往日荒涼的景象,軍糧問題基本上得到解決,社會秩序也比較安定了。
⑶ 曹操在統一北方的戰爭過程中如何一步步壯大力量
在統一北方的戰爭過程里,曹操在政治上、經濟上實行了一些改革,如興辦屯田,整修水利,打擊豪強分子,減輕百姓租稅,選用有才能的地方官吏,等等。這樣,北方殘破不堪的社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曹操的勢力,也隨著不斷壯大,他的雄心也一天天大起來了。他打算一鼓作氣,把盤踞在南方的劉表和孫權兩大勢力,挨個兒消滅掉,以達到統一全國的目的。曹操和部下研究了向南擴張的戰略計劃,決定首先攻打劉表。
⑷ 曹操是如何白手起家的
曹操真正的起家,應該是在反董大戰之後。
創建大業的具體時間如下:
1、公元200年10月,曹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縣東北)以少勝多挫敗河北袁紹。
2、公元201年在倉亭(今河南管縣東北)再次擊破袁紹大軍。
3、公元207年12月北伐三郡烏桓,徹底鏟除了袁氏殘余勢力,基本統一了中原地區。
4、公元208年,曹操就任東漢帝國丞相。7月,曹操南征荊州劉表,12月在赤壁與孫權軍作戰,失利。
5、公元211年7月,曹操領軍西征擊敗了以馬超為首的關中諸軍,構築了整個魏國基礎。
6、公元213年,漢獻帝派御史大夫郗慮冊封曹操為魏王,以冀州、並州等十郡為魏國封地。於鄴城建立魏王宮銅雀台,享有天子之制,獲得「參拜不名、劍履上殿」的至高權力。
7、公元215年攻佔陽平關,擊敗、降服了漢中張魯,至此,三國鼎立之勢基本成型。
8、公元220年3月15日,曹操於洛陽逝世,享年66歲,謚號「武王」,死後葬於高陵。曹丕繼位後不久稱帝,追謚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史稱魏武帝。
⑸ 曹操採取了哪些措施來壯大自己的實力,成就霸業
1、挾天子令諸侯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曹操做東郡太守不久,皇室劉邈在獻帝面前稱贊曹操忠誠,曹操為此十分感激。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治中從事毛玠向他建議「奉天子以令不臣」,他覺得是說到了點子上。
獻帝東遷後,曹操覺得機會來了,當時宮中食用睏乏,曹操便經常向獻帝進獻食品和器物。獻帝還在洛陽時,曹操就曾向他進獻過縫帳2頂,絲線10斤,山陽郡所產的甜梨2箱,稗棗2箱。
獻帝都許後,曹操更是經常進獻,其中有桓帝時賜給他祖父曹騰的家藏器物,也有屬下陸續搜尋到的一些宮中流失的器物。
迎接漢獻帝來許昌,是曹操的另一個傑作。他最初提起此議時,只有荀彧贊同,並極力說明迎獻帝的迫切性和對今後斗爭的有利性,說這是一件「大順」、「大略」、「大德」的事。
但最初的迎接由於董承等人的阻攔並未如願。後來董承為抵抗韓暹的勢力暗召曹操到洛陽。部下董昭又提醒他只有把獻帝迎到他的地盤許昌,方可成就大業,萬事無虞。
這樣,曹操借口京都無糧,要送獻帝到魯陽就食,把獻帝安全轉抵許昌。建安元年(196),漢獻帝遷都於許昌。
曹操對獻帝的物質保障和適度尊重,果然得到了他所期待的巨大回報。獻帝授給曹操節鉞,錄尚書事,任司隸校尉,遷都許昌後,又任命他為大將軍,實際獲取了高出於所有文臣武將的地位。
2、唯才是舉
曹操用人不重虛譽,他選用官員要「明達法理」,能行法治。用崔琰、毛玠掌管選舉,「其所舉用,皆清正之士,雖於時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終莫得進。務以儉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節自勵,雖貴寵之臣,輿服不敢過度」。社會風氣有所好轉。
為維護和發展勢力,讓更多的人為自己的事業服務,不受上述標准限制,強調「唯才是舉」。只要有才能,即使缺少封建道德品質、出身下層的人,他也注意提拔。
210年到217年,他先後下了三次「求賢令」,選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打破世族門第觀念,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
3、治軍嚴整
在帶兵方面,他治軍嚴整,法令嚴明,一次在行軍途中,曹操傳令不得使戰馬踐踏麥地,如有違犯,一律斬首。士兵皆下馬步行,惟恐踏壞麥苗。可曹操的戰馬因受驚嚇踏了麥田。
他即拔劍割下自己一撮頭發,以示處罰,足見執法認真。《通典·兵典》中收錄的《魏武軍令》、《魏武船戰令》、《魏武步戰令》等,也反映了他嚴明的軍令。
4、愛惜將才
在御將方面,曹操拔於禁、樂進於行陣之間,取張遼、徐晃於亡虜之內,皆佐命立功,列為名將。曹操能夠根據將領特點,用其所長。
例如,許褚、典韋壯武有力,忠誠奉法,曹操就讓他們戰則為軍鋒,息則統親兵;臧霸有恩信於東土,曹操將青、徐二州託付於他,從而得以專心對付袁紹,不必以東方為念;降將文聘本是劉表帳下大將,在江漢一帶頗有威恩,曹操任其為江夏太守,委以邊事,使御孫權。
5、施行屯田
東漢末年,時人仲長統說:「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絕無民者,不可勝數。」廣闊的中原地區變成一片荊棘叢生的荒野。
在這種情況下,曹操為了恢復和發展北方的經濟,解決軍糧不足與群眾生活需要的問題,就吸取兩漢在邊疆屯田的成功經驗,推行了屯田制度,保護了社會生產力。
在興置屯田的同時,曹操採取各種措施,扶植自耕農經濟。針對當時人口流失,田地荒蕪的情況,曹操先後採取招懷流民、遷徙人口、勸課農桑、興修水利、檢括戶籍等辦法,充實編戶,恢復農業生產。
此外,曹操還陸續頒布法令,恢復正常租調制度,防止豪強兼並小農。建安五年,曹操頒布新的徵收制度,到建安九年,又明確:「其收田租畝四升,戶出絹二匹,綿二斤而已,他不得擅興發。」
曹操前後實行的這一系列措施,使瀕於崩潰的自耕農經濟不斷得到了恢復和發展。這成為曹操集團的雄厚經濟基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曹操
⑹ 王者榮耀曹操如何快速增長經濟
帶線,打野,參團,這是最快的增長,望採納~
⑺ 曹操在政治方面的舉措是什麼,在農業生產上的措施是怎樣的
他堅持不拘一格的選拔人才,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門第觀念,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他採用謀士毛玠的「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織,畜軍資」的戰略性建議,取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優勢,這是曹操政治上的一大成功。他把統一北方,發展農業,安定百姓生活作為原則。他還採納部下棗袛等人的建議,在許下募民屯田,得谷百萬斛,解決了曹操集團的糧食問題。在興置屯田的同時,曹操採取各種措施,扶植自耕農經濟,先後採取招懷流民,遷徙人口,勸課農桑,興修水利,檢括戶口等辦法,充實編民,恢復農業生產等等。通過一系列措施,使頻於崩潰的自耕農經濟不斷得到恢復和發展,這是曹操在經濟上的又一大成功
⑻ 曹操是怎麼發展起來的
曹操的發家史簡略地可以概括如下:從官三代發跡,力戰黃巾軍建功,政治投機失敗,散盡家財自立門戶,歷經風雨、逐鹿中原,最後抓住機遇,挾天子令諸侯,成一統天下之勢。
我主要從三個方面來講曹操的發家史:
一、家庭背景
曹操產生質變:
李傕、郭汜後期內政混亂,軍心渙散。其軍團內部斗爭日益加劇。漢帝乘機逃脫魔爪。於是下召派太尉楊彪赴山東,宣召曹操輔佐王室。曹操本來就採納了荀彧的建議准備直接領兵勤王的,沒想到出發前正好遇到了前來宣召的楊彪,這下曹操更是欣喜若狂,立即發兵。曹軍在洛陽附近大敗李傕、郭汜追兵。隨後強勢遷都許昌,將天子牢牢掌控在自己的手中,形成「挾天子令諸侯」之勢。自此掌握爭霸天下的主動權。
我認為,到這里,曹操已經成為了正統的中央軍閥,幾乎立於不敗之地,至於後來的征戰討伐,都是錦上添花。
⑼ 曹操南征北戰,錢究竟從哪裡來他有什麼絕招
在觀看《三國演義》影視劇或是閱讀《三國演義》小說原著之時,都有一個疑問,只見四方群雄並起,大戰無數,先有十常侍亂政,何進身死之後,又有董卓禍亂朝綱,進而各地群雄並起討伐董卓,再有官渡、赤壁,以及後來的蜀魏爭霸之戰,幾乎三國時期時時刻刻都是處於戰亂之中,錢財糧帛從何而來?
在古代的短缺經濟時代,經濟興旺的唯一標准則是農業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只有農業生產力能夠保證軍民的溫飽問題,進行才能促進微工業的興盛,生產更多的冷兵器用於戰爭,進而才會產生商業商品用於交易,衡量商品價值的便是貨幣,三國時期魏蜀吳仍然採用的是先漢的五銖錢貨幣,貨幣的產生離不開賴以生存的農業生產力的提高,那麼,農業生產又是如何提高呢?
根據史料記載,曹操實行屯田制時,也推動了稅負改革,凡是田農和士兵可免除勞役、兵役,並根據現實情況免除人丁稅、屯田稅等。古代稅負改革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大田農生產的積極性,從而提高農業生產力,提高糧食產量。譬如在現代社會,稅負改革也可以促進消費,增強市場活力,調動生產積極性,從而促進生產力的提高,拉動經濟增長。當然,稅負是有一個平衡點的,凡是高於或低於平衡點都會使得稅收收入適得其反。當時蜀國採用的是增加稅負,那一定會抑制農民生產糧食的積極性,這和蜀國多次北伐有一定關聯。
總的來說,曹操創業初期,經濟十分困難,要招募鄉勇士兵那就得有錢有糧,錢糧何處所得,屯田制功不可沒。但在處於群雄爭霸的冷兵器時代,封建社會的階級剝削是不爭的事實,屯田制發展到後期竟然達到了官8民2的分配製度,如此一來,田農要不就是奮起反抗,要不就是顛沛逃離,以致魏晉交替之際廢除了民屯,保留了官屯,但本質上看,此時屯田制對於社會已經沒有太大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