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經濟學利潤是怎麼產生的

經濟學利潤是怎麼產生的

發布時間:2022-09-13 23:31:36

經濟學中的正常利潤和經濟利潤是什麼(解釋名詞)

正常利潤(normal profit)是指企業主如果把資源用於其它相同風險的事業所可能得到的收入,它屬於機會成本性質。

在西方經濟學中,正常利潤指廠商對自己所提供的企業家才能的報酬及支付,正常利潤是隱性成本的一部分 。正常利潤通常是指廠商對自己所提供的企業家才能的報酬支付。從機會成本的角度說,它是廠商生產成本的一部分,以隱性成本計入成本。

經濟利潤(Economic profit)是指廠商的收益與它的成本之差,後者包括從最有利的另外一種廠商資源的使用中可以獲得的收益。

經濟利潤排除所有者投入和分派給所有者方面的因素,期末凈資產與期初凈資產相減以後的差額。經濟利潤,可以表示為投入資本的回報減去資本成本,再乘以資本額。

(1)經濟學利潤是怎麼產生的擴展閱讀:

利潤分為正常利潤與超額利潤。正常利潤是企業家才能的價格,也是企業家才能這種生產要素所得到的收入。它包括在成本之中,其性質與工資相類似,也是由企業家才能的需求與供給所決定的。超額利潤是指超過正常利潤的那部分利潤,又稱為純粹利潤或經濟利潤。利潤是社會進步的動力。

第一,正常利潤作為企業家才能的報酬,鼓勵企業家更好地管理企業;

第二由創新而產生的超額利潤鼓勵企業家大膽創新;

第三,由風險而產生的超額利潤鼓勵企業家勇於承擔風險;

第四,追求利潤的目的使企業按社會的需求進行生產;

第五,整個社會以利潤來引導投資,使投資與資源的配置符合社會的需要。

② 在經濟學中「利潤」是怎麼產生的希望高手解答一下,謝謝····

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利潤是剩餘價值的轉化形式,它表現為商品價值超過成本價格的余額。利潤實際上來源於資本家用可變資本購買的勞動力在生產過程中所創造的剩餘價值,但卻在現象上表現為資本家全部預付資本所帶來的增加額。剩餘價值和利潤不僅在質上是相同的,剩餘價值是利潤的本質,利潤是剩餘價值的表現形式,而且在量上也是相等的;剩餘價值和利潤所不同的只是,剩餘價值是對可變資本而言的,利潤是對全部資本而言的。因此,剩餘價值一旦轉化為利潤,剩餘價值的起源以及它所反映的資本剝削僱傭勞動的關系就被掩蓋了。在資本主義社會,利潤所造成的假象就是:它是資本的產物,同勞動完全無關。

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利潤是企業勞動者為社會創造的剩餘產品的價值表現形式。產品的價值構成是c+v+m,c+v部分轉化為生產成本,m部分是勞動者為社會創造的剩餘產品部分,轉化為企業的利潤。社會主義利潤的具體形式有:實現利潤,即企業銷售收入減去各項費用支出的餘款;上繳利潤,即按規定上繳給國家財政部門的利潤;稅後利潤,即企業實現利潤按國家規定上繳一定比例後留歸企業的部分等等。

社會主義利潤與資本主義利潤有本質的區別,它是勞動者為社會創造的價值,用於擴大社會主義再生產和改善人民的生活狀況,是社會主義積累和社會消費基金的主要來源,也是衡量和評價企業經濟活動的一個重要指標。 僅供參考。。。

③ 什麼是經濟利潤

什麼是利潤:
1、會計中的利潤是指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利潤包括收入減去費用後的凈額、直接計入當期利潤的利得和損失等。利潤按其構成的不同層次可劃分為:營業利潤、利潤總額和凈利潤。利潤是衡量企業優劣的一種重要標志,往往是評價企業管理層業績的一項重要指標,也是投資者等財務報告使用者進行決策時的重要參考。
利潤=收入減去費用的凈額+直接計入當期利潤的利得和損失。
利潤=收入—成本—費用
直接計入當期利潤的利得和損失,是指應當計入當期損益,最終會引起所有者權益發生增減變動的,與所有者投入資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潤無關的利得或損失。
利得是指由企業非日常活動所形成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增加的、與所有者投入資本無關的經濟利益的流入。分為:
(1)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利得;
(2)直接計入當期利潤的利得。
損失是指由企業非日常活動所發生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減少的、與向所有者分配利潤無關的經濟利益的流出。分為:
(1)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損失;
(2)直接計入當期利潤的損失。
2、經濟學中的利潤概念是指經濟利潤,等於總收入減去總成本的差額。而總成本既包括顯性成本也包括隱性成本。因此,經濟學中的利潤概念與會計利潤也不一樣。
隱性成本是指稀缺資源投入任一種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正常的收入,如果在某種用途上使用經濟資源所得的收入還抵不上這種資源正常的收入,該廠商就會將這部分資源轉向其他用途以獲得更高的報酬。因此,西方經濟學中隱性成本又被稱為正常利潤。將會計利潤再減去隱性成本,就是經濟學中的利潤概念,即經濟利潤。企業所追求的利潤就是最大的經濟利潤。可見正常利潤相當於中等的或平均的利潤,它是生產某種產品所必須付出的代價。因為如果生產某種產品連正常或平均的利潤都得不到,資源就會轉移到其他用途中去,該產品就不可能被生產出來。而經濟利潤相當於超額利潤,亦即總收益超過機會成本的部分。
經濟利潤可以為正、負或零。在西方經濟學中經濟利潤對資源配置和重新配置具有重要意義。如果某一行業存在著正的經濟利潤,這意味著該行業內企業的總收益超過了機會成本,生產資源的所有者將要把資源從其他行業轉入這個行業中。因為他們在該行業中可能獲得的收益,超過該資源的其他用途。反之,如果一個行業的經濟利潤為負,生產資源將要從該行業退出。經濟利潤是資源配置和重新配置的信號。正的經濟利潤是資源進入某一行業的信號;負的經濟利潤是資源從某一行業撤出的信號;只有經濟利潤為零時,企業才沒有進入某一行業或從中退出的動機。

④ 根據經濟學原理說明利潤產生在何處

1、來源於消費者
企業購買廠房、物資,雇傭工人等都是成本,產出產品後定價時,在成本的基礎上提高一定比重的價格。多出來的這部分就是利潤。
2、剩餘價值說
剩餘價值就是指雇傭工人在生產過程中所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佔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那一部分價值。

⑤ 經濟利潤的來源是什麼

經濟利潤的來源:
《管理經濟學》認為,企業經濟利潤的來源主要有三個:創新、風險、不完全競爭。
馬克思經濟學的利潤源泉理論是以勞動與其他生產要素的差異性為前提的,是以價值論為基礎的,認為勞動創造的商品價值是利潤的唯一源泉。

經濟利潤是經濟學家所持的利潤概念。雖然經濟學家的利潤也是收入減去成本後的差額,但是經濟學家對利潤有嚴格的定義。對會計師而言:利潤=總收入-總成本,然而對經濟學家而言,這一結果高估了利潤。原因在於:經濟收入不同於會計收入,經濟成本不同於會計成本,因此,經濟利潤就不同於會計利潤。
經濟成本不僅包括會計上實際支付的成本,而且還包括機會成本,即:企業為將資源從其他生產機會中吸引過來而必須向資源提供者支付的報酬。這些報酬可以是顯性的,也可以是隱性的。我們把企業向那些為其提供資源的非企業所有者所做的貨幣支付稱為顯性成本,企業使用自己擁有的資源的成本稱為隱性成本。
無論是外部資源(如:債務資本)還是自有資源(如:股東資本)都是有成本的,股東投入資本所要的回報不亞於債權人的利息和雇員的工資要求。對企業而言,隱性成本是將自己所擁有的資源用在其他最好用途上能獲得的利潤。會計師不確認隱性成本,不列入利潤表的減項。理由是:沒有客觀的辦法計算隱性成本,會計師不願意做沒有根據的估計。
舉例:王某是某公司銷售部經理,年薪8萬元,存入銀行可得利息0.5萬元。現決定開一百貨超市,將自己所擁有的一店面房作為超市營業用房,原店面房租收入3萬元,還需要僱用5名員工,經營1年後,賬目如下:總收入:25萬元;成本:6萬元;雇員工資:3萬元;水電雜費:1萬元;總(顯性)成本:10萬元;會計利潤:15萬元。
但是這一會計利潤不能准確顯示企業的經濟狀況,因為它忽略了隱性成本:王某提供了金融資本、店面和勞動力,發生了隱性成本(放棄的收入),則經濟利潤:會計利潤:15萬元;放棄的薪金收入:8萬元;放棄的利息收入:0.5萬元;放棄的租金收入:3萬元;總隱性成本:11.5萬元;經濟利潤:3.5萬元。

經濟學家和會計師有的「利潤」概念意義不同:
會計利潤=總收入-顯性成本;
經濟利潤=會計利潤-隱性成本=總收入-所有投入的機會成本。

⑥ 從微觀經濟學中概述利潤的來源與作用

題主的問題其實就是政治經濟學講的現代市場經濟的核心問題,即剩餘產品的價值實現問題。根據政治經濟學,一個封閉的無政府的市場經濟體不能自洽。也就是說,它的產品所包含的剩餘價值(即利潤)不能實現。這叫做生產過剩。這是馬爾薩斯發現的。微觀經濟學認為市場可以自動達到一般均衡, 是胡扯。凱恩斯也發現了這一點,他解釋為有效需求不足(這是生產過剩的另一種表達)。

(3)在宏觀意義上,可以假設資本家不消費。消費者就是勞動者,消費者的收入來源就是工資,即勞動力價值。工資只是構成產品價格的一部分,因而產品不能完全實現其價值,也就是說,不能全部賣掉。或者說,剩餘產品沒有人買。

(4)貨幣是市場經濟最核心的內容,叫做金錢萬能。貨幣中性假設本身是西方經濟學的胡扯。

(5)從宏觀意義上,股票金融的收益是虛擬財富的收益,即股市上的賬面財富。

(6)不是金融可以錢賺錢,這是資本(政治經濟學意義上)的本質規定。什麼是資本?資本就是用來賺錢的錢。
、在宏觀視野下,人類生產的一切價值最終都來自人類的勞動。成本相當於儲存起來的勞動,可以提高生產效率。

2、所有生產者同時也是消費者。所有收入包括了資本家的利潤收入,所有支出也包括了資本家的支出。

3、消費者的收入是基於勞動和投資,不是剩餘價值。之所以要把勞動和投資區分開,是因為勞動獲得的是工資收入,投資獲得的是利潤和利息收入。在簡單情形下,可以不考慮利息收入,也就是沒有債權投資。

4、在貨幣中性下,金融活動使生產組織更高效,從而提高了整體效率。在提高的這部分效率中,有一部分是支付給金融行業的收益,另一部分由實體生產者獲得。

⑦ 政治經濟學原理平均利潤和生產價格是怎麼樣形成的

各部門資本這時按平均利潤率所獲的利潤即平均利潤。平均利潤的形成過程是這樣的:
(1)平均利潤的形成是各部門之間競爭的結果。
(2)各不同生產部門的資本有機構成和周轉速度不同,會有不同的利潤率。
(3)為了獲得更高的利潤率,各部門資本家必然展開以資本轉移為特徵的部門之間的競爭。
(4)通過資本轉移使各部門產品的供求關系發生變化,從而使價格漲落,引起利潤率升降,使各部門利潤率趨向平均,形成平均利潤率。
(5)平均利潤率是社會全部剩餘價值總量和社會預付資本總量的比率,一定量的資本按平均利潤率獲得的利潤就是平均利潤。

生產價格是價值的轉化形式,生產價格等於生產成本+平均利潤。隨著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價值也就必然轉化為生產價格。這具體表現在,當平均利潤率和平均利潤形成後,每個部門的資本家為保證自己獲得平均利潤,就會按照生產成本+平均利潤即生產價格來出售自己的商品。這時,生產價格取代價值成為市場價格依據供求圍繞上下波動的中心。 剩餘價值轉化為利潤,價值也就轉化為生產價格。

⑧ 微觀經濟學中的經濟利潤是指什麼怎麼計算

微觀經濟學中的經濟利潤是「正常利潤」的對稱.即企業利潤中超過正常利潤的那部分利潤.經濟利潤(Economic profit)排除所有者投入和分派給所有者方面的因素,期末凈資產與期初凈資產 經濟利潤模型相減以後的差額.按照經濟利潤概念,利潤是通過對企業期末凈資產進行計價,並將其與期初價值相比較來計算的,但在計算過程中,必須排除與所有者的交易. 經濟利潤,可以表示為投入資本的回報減去資本成本,再乘以資本額. 經濟利潤=(投入資本回報率-加權平均資本成本)×投入資本額 企業的目標應是長期的經濟利潤最大化,而不是投入資本回報率(ROIC)最大化. 使用經濟利潤法和使用折現現金流(Discounted Cash Flow, DCF)法評價企業價值其結果應該是一樣的.如果使用同樣的資本成本對未來的經濟利潤折現,然後把折現後的經濟利潤加到目前已經投資的資本額上去,就可以得到與DCF方法完全相等的結果.

⑨ 政治經濟學原理平均利潤和生產價格是怎麼樣形成的

1、平均利潤的形成

平均利潤是通過部門之間的競爭形成的。

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各生產部門由於資本有機構成不同或資本周轉速度不同,其利潤率不同。資本有機構成高或資本周轉速度慢的部門,其利潤率較低;資本有機構成低或者資本周轉速度快的部門,其利潤率較高。

在利潤率不同的情況下,等量資本不能獲得等量利潤。這同資本的本性相矛盾。於是便發生了資本的轉移。資本由利潤率低的部門轉向利潤率高的部門。這種轉移必然引起各部門生產比例的變化,進而引起各部門的商品在市場上供求關系的變化,最終引起商品價格的變化。

原來利潤率較高的部門,由於新的資本的湧入,生產的擴大,商品的增加,價格的降低,其利潤率必然趨向於下降;原來利潤率較低的部門,由於許多資本的撤出,生產的縮小,商品的減少,價格的上漲,其利潤率必然趨向於上升。

資本轉進轉出,不斷分配,直到各個部門能夠大體上形成平均利潤率的時候才會大致地停止下來。

平均利潤率形成之後,資本家就可以實現等量資本獲取等量利潤。

平均利潤的形成過程,實際上是全社會的剩餘價值被各部門的資本家重新分配的過程。平均利潤率形成之後,資本有機構成高或資本周轉慢的部門,所獲得的平均利潤量高於本部門創造的剩餘價值量;資本有機構成低或資本周轉快的部門,所獲得的平均利潤量低於本部門創造的剩餘價值量。

2、生產價格的形成

商品的生產價格的形成以各個不同產業部門的個別利潤率通過競爭而均衡化為平均利潤率為前提。馬克思說:「求出不同生產部門的不同利潤率的平均數,把這個平均數加到不同生產部門的成本價格上,由此形成的價格,就是生產價格」。它是商品的市場價格上下波動的中心。

由於不同生產部門的不同利潤率均衡化為平均利潤率,使平均利潤同各產業部門實際所生產出來的剩餘價值在數量上發生了偏離,從而導致生產價格同商品價值在數量上的偏離。

只有資本有機構成和社會總資本的平均構成相同的產業部門,平均利潤才會同剩餘價值相等,從而生產價格也才會同商品價值相等。

(9)經濟學利潤是怎麼產生的擴展閱讀

生產價格、平均利潤的形成對市場的意義:

1、商品的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之後,商品就不再按照價值、而是按照生產價格來進行買賣。這時,價值規律也就以生產價格規律的形式發揮作用。商品的市場價格的規定也就不再以價值、而是以生產價格為基礎,並隨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動,圍繞著生產價格這一重心而上下波動。

2、從較長時期來看,商品的市場價格的上下波動會互相均衡,從而它同生產價格的偏離就會趨於一致;而從全社會來看,盡管生產價格也是經常變動的,但它要以商品價值為最終限界,從而生產價格總額會等於商品價值的總額。

3、由於生產價格是商品價值的轉化形式,所以,它的一切變化歸根結柢是以商品價值的變化為基礎的。就每個生產部門來說,引起生產價格變化的原因,不外是平均利潤率的變動,或商品本身價值的變動。

所以,在較短時期內,生產價格的變動,主要是由商品價值發生現實變動所引起的。總之,商品生產價格的變動總是離不開商品價值的變動,不是直接同本部門商品價值的變動有關,就是間接同其他部門商品價值的變動有關。

閱讀全文

與經濟學利潤是怎麼產生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百里守約怎麼上經濟 瀏覽:968
健康苗條有什麼好方法 瀏覽:846
事業編制什麼時間簽訂聘用合同 瀏覽:304
家家乞巧望秋月是什麼故事 瀏覽:608
有哪些處決美女的游戲 瀏覽:949
清純的高個子美女適合什麼風格 瀏覽:428
丈母娘主宰的婚姻男方如何處理 瀏覽:442
別人對你說幸福該怎麼回呢 瀏覽:174
在愛情中要怎麼關心對方 瀏覽:380
健康證多久可以拿到河南 瀏覽:866
威海小城故事歸哪個社區管 瀏覽:284
美女的身影怎麼畫 瀏覽:93
如何做幸福班主任ppt 瀏覽:863
zx能組成什麼愛情詞 瀏覽:748
下列的網這個故事發生在哪裡 瀏覽:813
婚姻殘破不堪怎麼辦 瀏覽:105
遭遇背叛的婚姻該如何度過知乎 瀏覽:632
計劃經濟屬於哪個國家發明 瀏覽:832
健康寶屬於什麼性質保險 瀏覽:535
事業轉企業後39年工齡拿多少錢 瀏覽: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