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英國經濟上現在比美國能差多少另外倫敦比紐約經濟呢
經濟本身的差別不是關鍵,關鍵在於獎學金和移民的難易程度,這對留學生的影響是最大的。
1、獎學金。美國給獎學金的可能性遠遠大於英國。有了獎學金,在美國就可以過得很舒服。而英國,特別是碩士以下,准備好30萬吧。
2、移民。美國是移民國家,很容易留下,所以多數在美國的留學生都沒回國。英國不是移民國家,很難留下,所以多數在英國的留學生都回國。
上面這兩點,是最好的學生都到美國的重要原因。
㈡ 英國國內的生產總值是多少比其債務多還是少
目前英國的國內的生產總值是比起債務少的,英國的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在06-01-2020達-21.7%,相較於03-01-2020的-1.7%有所下降。這也是59年來公共負債大於國內生產總值。
此外,疫情同樣給英國的家庭債務帶來沉重負擔。 某慈善機構最近的研究稱,英國每9個人中就有1人表示自己無力支付家庭賬單。此外,對於需要照顧家庭的人,有四分之一存在拖欠賬單的現象。分析認為,除非政府提供財政支持,否則在疫情期間積累的未付家庭賬單將導致許多人的債務螺旋上升。
㈢ 全球GDP經濟總量是多少
2020年,中國GDP總量達14.7萬億(按美元計),繼續位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20.9萬億)。在世界前16名中(也是全球超過1萬億美元的16個國家),只有中國的美元名義增長為正,其餘15國均為負增長。
拓展資料:
GDP(國內生產總值),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GDP是國民經濟核算的核心指標,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狀況和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
202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首次突破100萬億元大關。2021年10月18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初步核算,2021年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82313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9.8%,兩年平均增長5.2%,比上半年兩年平均增速回落0.1個百分點。
GDP是按市場價格計算的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國內生產總值有三種表現形態,即價值形態、收入形態和產品形態。
從價值形態看,它是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全部貨物和服務價值超過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資產貨物和服務價值的差額,即所有常住單位的增加值之和;從收入形態看,它是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創造並分配給常住單位和非常住單位的初次收入之和;從產品形態看,它是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所出產的最終使用的貨物和服務價值減去貨物和服務進口價值。在實際核算中,國內生產總值有三種計算方法,即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種方法分別從不同方面反映國內生產總值及其構成,理論上計算結果相同。
㈣ 英國的經濟特點
經濟的五大特點:
1、堅持以貨幣主義為主的緊縮政策,制定並推行中期財政戰略
2、放鬆政府管制,強調市場機制,鼓勵自由競爭,以調動生產和投資的積極性。
3、通過實行減稅等措施,刺激投資和消費。積極引進外資。
4、有計劃、有步驟地推行國有企業私有化。
5、改革福利制度。削減福利津貼,撤銷部分福利機構,使政府節約了大量的福利開支。
(4)英國經濟體量是多少擴展閱讀:
英國是世界經濟強國之一,是世界第四大貿易國,其中英國的商業、金融業和保險業發展較快。而旅遊業也在英國的經濟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
近幾年英國經濟雖然基本上走出了金融危機的沼澤,但其經濟復甦的腳步卻顯得十分沉重,而且其後續的經濟動力顯然不足。
而金融業是英國貿易平衡的主力,該行業的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以上,且從事該行業的人員100多萬,產值達到創紀錄的132億英鎊。
英國主要是以出口汽車、航空設備、化工產品和石油為主,此外,英國主要進口原材料和食品。
其中,倫敦是世界性的金融和貿易中心。倫敦主要從事跨國銀行借貸、外匯交易、國際債券發行、基金投資等業務。此外,倫敦還有最大黃金現貨交易市場和非貴重金屬交易中心。
近年來,英國經濟處於溫和上漲態勢。
英國整體經濟增長步伐逐步好轉,表現得更為強勁和均衡。其中,英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依然是服務業。目前該行業發展迅速,而且很多投資者也非常看好英國經濟前景,外商向英國投資的領域有很多,如汽車、通訊、信息、電子、醫療設備、金融服務、食品、飲料等。
㈤ 英國的經濟怎樣
現在全世界都金融危機,遊行什麼的,你不看新聞么?!英國經濟也受影響,不過和我國比肯定比咱們好,因為咱們物價比人家物價高唄~
㈥ 1840年美國和英國的國民生產總值是多少
我們發現,安格斯。麥迪森等顯然高估了當時中國的經濟實力。前近代中國人均GDP 遠遠低於歐洲國家,且差距不斷擴大。1600年,中國人均GDP 大約為銀4.5兩(摺合1990年388美元),到1840年下降到了約3.4兩(1600年不變價格,約1990年318美元)。從1600—1840年,中國實際GDP 僅增長了55%,年均增長率為0.18%,而人均實際GDP 則下降了25%,年均增長率為-0.12%.
關鍵詞:前近代中國;GDP;總量經濟
劉逖,復旦大學歷史學系,郵政編碼:200433,電子信箱:liuti @fudan.e.cn.作者特別感謝樊樹志先生與兩位匿名審稿人的評論與寶貴意見,文責自負。
20世紀下半期以來,歐美學術界出現了一股針對「歐洲中心論」的批判浪潮,強調以「全球眼光」重新審視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在這一大背景下,重新定位前近代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成了海內外學者一個新的研究方向。在這些基於全球主義或整體主義的中西比較研究成果中,處處可見微觀統計數據(如弗蘭克,1998;彭慕蘭,2001),但遺憾的是,對前近代中國和西歐總量經濟的比較極為匱乏。在宏觀經濟各指標中,國內生產總值(GDP )是最關鍵的指標。對不同時期、不同國家或地區GDP 進行宏觀比較,有助於把握整個經濟的全貌,從而能夠對經濟增長和經濟結構的演變進行長時段梳理。本文對1600—1840年間中國的GDP 進行量化考察,為相關特別是比較經濟史研究提供了關於中國的補充證據。
一、引論:方法和相關研究綜述
GDP 是對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國民經濟生產活動總成果的一種計量,是按市場價格計算的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在經濟統計學中,有所謂「三方等價原理」,即GDP 的生產量、分配量和使用量三者是完全相等的。「三方等價原理」意味著可以從三個不同的角度對GDP進行測算,即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生產法統計最終產品的價值,收入法統計各常住單位在生產過程中創造的收入,支出法統計生產出的產品最終使用去向(消費、投資和凈出口)。
在統計古代經濟總量時,由於宏觀消費和投資數據較難獲得,故多採用生產法和收入法估計GDP.本文主要以生產法統計中國古代農業和手工業的產值,以收入法統計服務業的產值,同時用支出法進行校驗。
對古代中國GDP 的研究是一個較新的領域,文獻相對匱乏。在國外,保羅。貝洛赫(Paul Bairoch ,1930—1999)和安格斯。麥迪森(Angus Maddison,1926—)是這一領域的開拓者。
貝洛赫(Bairoch ,1976,1981)認為,按1960年美元價格計算,1800年英國人均國民收入為324美元,法國為220美元,中國為228美元;1840年中國下降到了206美元,英國為447美元,法國為310美元,日本為178美元。貝洛赫的估算通過布羅代爾(1993)和保羅。肯尼迪(1988)的引用而廣為人知。Peter Brecke(1999)根據貝洛赫數據得出1800年中國GDP 佔世界的比重高達44%,1840年仍高達37%.貝洛赫的研究具有開拓性的意義,但其分析似乎過於簡略。貝洛赫主要根據當時人們的消費情況進行估算,但未披露具體統計方法和指標,且在涉及資料來源時多指明為「個人估計」,資料來源不夠翔實可靠。
麥迪森(1999、2008)估計,公元元年中國GDP 佔世界GDP 總量的26.2%,1000年佔22.7%,1500年佔25%,1600年佔29.2%,1700年佔22.3%,1820年佔32.9%;按1990年美元不變價格計算,中國人均GDP 在公元元年和1000年為450美元,1300—1820年為600美元。麥迪森參考了珀金斯(1969)、劉克智和黃國樞(Liu and Hwang ,1977)、施堅雅(Skinner ,1964)、饒濟凡(Rozman ,1973)等對中國農業、人口、城市的研究,並非像貝洛赫那樣缺乏估算依據,但其在數據運用和統計技術上仍存在較多問題。例如,麥迪森對古代經濟總量的研究主要服務於其長期經濟走向的研究目的,總體上看過於簡略。從統計技術上看,麥迪森的統計也存在許多不足,包括:(1)麥迪森主要從支出法估算GDP (特別是農業產出),未進行生產法的估計;(2)麥迪森沒有統計手工業和服務業的凈產出,只是籠統估計約佔GDP 的四分之一;(3)麥迪森統計的GDP 總量為人均水平乘總人口,而不是從總量數據推導人均數據,因此,人均GDP 和總人口這兩個數據只要有一個存在問題,就會導致較大的偏差。
在國內,劉瑞中(1987)和管漢暉、李稻葵(2007)分別對1700、1750、1800年三個年份的國民收入和明代GDP 進行了估計,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仍有待進一步深入。例如,劉瑞中對農業之外產值的估計採取比例推演算法,結果非常粗糙,且未換算為當代價格,不利於進行跨時段和跨國比較;管漢暉、李稻葵對手工業產值的估計明顯不足,也忽略了包括教育、公共服務等主要的服務業,因此,GDP 數值可能被嚴重低估。
此外,還有一些學者對稍晚時期中國的國民收入進行了估算,例如巫寶三(1947)、劉大中(Liu ,1946)等對20世紀30年代的統計,張仲禮(2001)對19世紀80年代的統計,劉佛丁、王玉茹(1996)
對1850年和1887兩年的估算等,這些研究亦有諸多可借鑒之處。
…………
七、代結語:前近代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
麥迪森估計1600年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約為29%,1700年為22.3%,1820年為32.9%;貝洛赫估計1800年中國佔世界經濟的比重為43.8%,1840年為36.6%.根據我們對前近代中國GDP 的估計,麥迪森和貝洛赫顯然高估了我國當時的經濟實力。
按照我們的數據,且假定麥迪森或貝洛赫對世界經濟總量(扣除中國後)的估計是正確的,我們重新計算了前近代中國GDP 佔世界的比重。貝洛赫採用1960年美元價格作為計價單位,我們按同期美國物價指數調整為1990年美元。我們發現,前近代中國GDP 佔世界的比重呈顯著下降趨勢。
按當期購買力平價法計算,1600年中國佔世界GDP 的比重約為四分之一,1840年下降到不到五分之一。我們估計的1820年數據只有麥迪森估計值的三分之二,1800年和1840年的比重大約只有貝洛赫估計值的一半。
從人均GDP 角度看,前近代中國則遠遠低於歐洲國家,且差距不斷擴大。若採用麥迪森關於英、法、美等國人均GDP 數據,中國人均GDP 在1600年時大約只有英國的40%,與美國比較接近;1700年不到英國的三分之一,略超過美國的70%;1820年不到英國的五分之一,略超過美國的四分之一;1840年為英國的16%,美國的五分之一。
㈦ 英國經濟總量,有我們廣東大嗎
英國的經濟總量
從GDP上面來說
大於廣東
㈧ 英國gdp占歐盟gdp總量的多少
12年數據肯定還沒有11年美國出口2.10萬億美元進口2.66萬億美元進出口佔GDP37.8%11年中國出口18986億美元進口17434.6億美元進出口佔GDP48.78%不給你找了,就這么幾分,太費勁
㈨ 英國經濟狀況(現在)
2006年英國整體經濟增長步伐逐步好轉,表現得更為強勁和均衡。其中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依舊為服務業。06年全年英國GDP 的增長率逐步遞增,分別為2.3%、2.6%、2.8%;而第四季度更是超過預期達到3.0%的水平,投資者紛紛看好英國經濟前景,同時大家也看到了通脹率和失業率等風險問題的存在,總體分析英國06年經濟處於溫和上漲態勢。
2006年英國主要經濟成果主要表現:
2006年前三季度,英國經濟保持平穩增長態勢,國內生產總值(GDP)繼第一、二季度增長0.7%和0.8%之後,第三季度仍保持了0.7%的增幅。若按年增長率計算,前三個季度GDP的增長率分別為2.3%、2.6%和2.8%。服務業依舊保持強勁增長勢頭,工業生產與建築業也實現了小幅增長。根據英國財政部預測,2006年英國經濟增長率將達到2.6%,而2007年則預計增長2.4%。2006年英國經濟增長強勁,失業率保持在低水平,通貨膨脹得到控制。以下為英國經濟成果表現:
一、經濟顯著表現:通脹壓力迫使央行再次提高利率。為了抑制因各種生活基本費用增加引發的通貨膨脹,英國央行11月9日宣布將銀行基本利率上調0.25個百分點,從4.75%提高到5%,為近5年來的最高水平,這是英國央行繼8月份後第二次提息。英國央行一方面要控制通貨膨脹,同時也要避免因利率上升導致消費放緩。
二、市場方面表現:消費支出零售業與房地產市場持續繁榮。2006年第二季度,英國家庭消費支出開始擺脫長期低迷態勢。當前英國房地產市場交易活躍,抵押貸款和房屋價格都保持強勁增長勢頭,外國購買者的大量湧入使得倫敦市中心價值超過150萬英鎊的高級住宅區房價飆升了20%以上。
三、總體經濟表現: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服務業。自2006年第二季度,佔英國經濟規模超過70%的服務業恢復了強勁增長。第三季度服務業繼前一季度增長0.9%之後,再度增長0.8%。其中,製造業和能源業產出增加是工業生產增長的主要原因,增幅分別為0.7%和0.8%,但包括石油、天然氣在內的采礦業出現較大萎縮,下降3%。建築業生產增長則與上一季度持平,為0.5%。
㈩ 最新英國的經濟結構數據,越詳細越好
英國作為一個重要的貿易實體、經濟強國以及金融中心,是世界第六大經濟體系,也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在過去的三十年間,政府大量減少了國有資產,並減緩了社會福利計劃的發展。十八世紀時英國本地產小麥開始不敵北美廉價小麥,放棄大量種植小麥,大量從美洲進口糧產,逐漸轉以乳畜業為主,較為集中,高度機械化,效益十分高:1%的勞動人口能夠滿足大約60%的食品需要。
英國擁有大量的煤、天然氣和石油儲備;英國的主要能源生產大約占總GDP的10%,在工業國家是算非常高的。服務業,特別是銀行業、金融業、航運業、保險業以及商業服務業佔GDP的比重最大,而且處於世界領導地位,首都倫敦更是世界數一數二的金融、航運和服務中心。英國的名牌國際工業包括勞斯萊斯汽車和引擎,名牌國際服務業包括馬莎百貨公司和匯豐銀行。
英國的教育、學術研究和科學研究亦處於世界領導地位,舉世聞名的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都位於英國,是美國以外全球最重要的教育樞紐。英國每年吸引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慕名前來升學,不僅為國家帶來豐厚的外匯,也為這個屬知識型經濟體系的國家吸納不少人才。
英國的旅遊業也相當重要:每年有超過2,700萬遊客,排名世界第六,低於中國(3300萬)而高於澳大利亞(1910萬)。特色影點包括城堡,有各種珍藏的大英博物館和超大型溫室。
參見:英國工業、英國商業及英國旅遊業
工業
英國的工業在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是歐洲最大的軍火、石油產品、電腦、電視和手機製造國。主要工業部門有:采礦、冶金、化工、電子電器、汽車、航空、食品、飲料、煙草、輕紡、造紙、印刷和建築等。生物制葯、航空和國防是英國工業研發的重點,也是最具創新力和競爭力的產業。英製造業中紡織業最不景氣,但電子、光學設備、人造纖維和化工,特別是制葯行業仍保持雄厚實力。 因工業革命即啟蒙於英國,故英國的工業法令在世界各地都能傳聞。
農業
主要包括畜牧、糧食、園藝、漁業,可滿足國內食品需求總量的近2/3。農業用地佔國土面積的77%,其中多為草場和牧場,僅1/4用於耕種。農業人口人均擁有土地70公頃,是歐盟平均水平的4倍。英是捕魚大國,捕魚量占歐盟的20%,滿足國內2/3的需求。
服務業
包括金融保險、零售、旅遊和商業服務等,是英經濟的主導產業。倫敦是全球第二大金融中心,在世界經濟生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服務業佔GDP73%
詳見
http://ke..com/subview/3565/13600041.htm?fr=aladdin#9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B%B1%E5%9B%BD#.E7.BB.8F.E6.B5.8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