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陝西省咸陽永壽縣儀井鎮怎麼成為飛地的那裡的環境 經濟怎麼樣
永壽縣儀井鎮、店頭鎮兩個鎮因為被乾縣(關頭鄉和陽峪鄉)分割與永壽縣沒有土地相連,所以,稱為永壽縣的飛地!
環境一般,但是在永壽縣還是算好地方,因為,永壽縣是貧困縣,全縣大部分地方還不如飛地!
2. 咸陽市永壽縣有哪些鎮
一共有七個鎮:儀井鎮,店頭鎮,長寧鎮,馬坊鎮,甘井鎮,監軍鎮,豆家鎮
3. 永壽縣最窮的鎮子
沒有窮不窮,永壽縣本來就是國家級貧困縣。只要人民的意識打破了,所有的困難都會變成優勢。我就是一個地道的永壽人,我現在在西安上班,一年了才有點起色,今年考試回家建設家鄉
4. 咸陽市有幾個比較發達的鎮
三原縣面積 569平方千米,人口40萬。郵政編碼7138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涇陽縣面積 792平方千米,人口50萬。郵政編碼713700。縣人民政府駐涇干鎮。 乾縣 面積 994平方千米,人口56萬。郵政編碼7133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禮泉縣面積1017平方千米,人口46萬。郵政編碼7132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永壽縣面積 889平方千米,人口19萬。郵政編碼713400。縣人民政府駐監軍鎮。 彬縣面積1202平方千米,人口33萬。郵政編碼7135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長武縣面積 583平方千米,人口17萬。郵政編碼713600。縣人民政府駐昭仁鎮。 旬邑縣面積1697平方千米,人口27萬。郵政編碼7113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淳化縣面積 965平方千米,人口20萬。郵政編碼7112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武功縣面積 392平方千米,人口41萬。郵政編碼712200。縣人民政府駐普集鎮。 註:楊陵區由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託管 楊陵區 面積94平方公里,人口14萬。郵政編碼712100。區人民政府駐康樂路20號。
5. 永壽縣馬坊 地理地勢
一、地理位置
馬坊鎮地處永壽縣中部,鎮政府駐地位於縣城北16公里處,東隔三岔河與常寧鎮相望,南部和西部與御駕宮、渡馬鄉隔溝對峙,北部和渠子鄉、常寧鎮相接。屬中部梁塬溝壑區,以永壽梁東部與渠子鄉為分水嶺。北有槐山、高嶺山,南有馬坊溝、三岔河,整個地形沿永壽梁由北向南延伸傾斜。全鎮被兩條溝南北走向的溝谷分成隔成三條梁塬,北部多毛支溝,南部較平坦。海拔970-1400米,總面積57平方公里。
6. 陝西咸陽永壽縣店頭鎮地理地勢和經濟情況
店頭鎮是永壽縣西南的一塊飛地。鎮政府駐地距縣城44公里。東臨漆水河與儀井鎮和乾縣石牛鄉相望;西南部與扶風縣天度鄉接壤,北至婁敬山北麓與麟游縣廟灣鄉毗鄰。總面積78.3平方公里,境內海拔最高點是婁敬山1200米,最低點是漆水河出境河底600米,平均海拔高度900米。地下有石灰石等礦石。境內有省級文物保護點三處(西漢建信侯婁敬墓,西漢大中大夫陸賈和唐柳公權書寫的大司徒劉沔神道碑)。有駐鎮單位12個。轄27個行政村, 64個村民小組,共4318戶,17983人。全鎮總耕地44544畝。屬南部丘陵台塬溝壑區,以深塬為主,是永壽縣自然條件最好的鄉鎮。因東、西兩側皆為支毛溝,中間高地狀如箭頭,元末得名「箭頭」,明代中葉,將「箭」諧言為「店」,故名店頭。1956年3月撤區並鄉時,店頭鄉、梁家鄉與乾縣的羊毛灣、周家、黎家河、成家河、周家塬合並建立店頭鄉。1958年10月,店頭鄉、好寺鄉合並建立紅星公社。1959年1月改稱店頭人民公社。1984年6月改稱店頭鄉,同年12月改稱店頭鎮。該鎮以農業為主,主產小麥、玉米、油菜、豆類。經濟作物有蘋果、蔬菜、葯材等。養殖業以布爾山羊和獺兔養殖為主。全鎮國民經濟總值1649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650元。土特產有麵粉、菜籽油、芝麻、香油、「紅富士」蘋果、香醋、「白菊牌」衛生紙。轄區面積0.4平方公里。街道長1200米,寬30米,其中車行道12米,兩邊人行道各9米,柏油路面、路燈30盞。全鎮有15個村8303人飲用自來水。12個村有供水點。 13個村鋪設油路42.16公里。26個村低壓電網改造57.5公里。26個村通了程式控制電話,6個村應用「電視村村通」。有初中1所,完小7所,初小7 所,教學點1個。中小學教職工189人,在校學生3218人。每天有汽車客運52個班次,往返縣內外,其中往返永壽14次,扶風4次,楊凌34次,咸陽 28次,西安28次。每年農歷正月二十六,三月二十日、七月七日、十月十日為物資交流會,逢旬三、六、九日為集日,日上市約5000人,攤點700餘個,年市場成交額1200多萬元。
樊家河:位於鎮政府駐地東北6.5公里處。明末,樊姓人築城而居,得名樊家堡。又因居於漆水河畔,更名為樊家河。現有4個村民小組,310戶,1341 人,耕地2514畝,人均1.85畝。該村自然條件好,主要以果畜業生產為主。人均純收入2071元。
好寺河:位於鎮政府駐地東北6公里處。從唐末到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此處作為好寺縣治共448年。縣治撤消後,街市尚存,稱好寺街。明末,好寺街市衰敗,衍為村莊,因地處漆水河畔,沿用好寺舊名,得名好寺河。1949年10月至1958年10月為好寺鄉人民委員會駐地。現有5個村民小組,437 戶,1619人,耕地2596畝,人均1.61畝。該村自然條件較好,90年代中期在全縣首先發展大棚菜生產,近年來,以蘋果生產為主。1995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為文明村。人均純收入2106元。
安頭:位於鎮政府駐地東北7.5公里處。清代,此處建有庵堂,且地勢較高,得名庵頭。「安」系「庵」之訛誤。原屬好寺河大隊。現有2個村民小組,79戶,306人,耕地986畝。該村位居漆水河畔,自然條件較好,糧食產量高。人均純收入2046元。
西塬邊:位於鎮政府駐地東北5.7公里處。清初,以地處好寺河之西的塬邊而得名。原和桃花園、庄和合稱庄桃大隊。現有1個村民小組,96戶,396人,耕地1143畝,人均2.56畝。該村以糧食生產和栽植蘋果為主,輔以養殖業。人均純收入1026元。
庄和:位於鎮政府駐地東北6公里處。清初,取村莊和睦之意而得名。1952年6月至1953年7月為庄和鄉人民委員會駐地。現有2個村民小組,125戶, 507人,耕地1677畝,人均3.24畝。該村土地面積較大,主要以糧食生產和栽植蘋果為主。人均純收入1045元。
桃花塬:位於鎮政府駐地東北5.5公里處。據傳漢建信侯婁敬曾在此娶妻。新娘頭戴一朵桃花,引得滿塬桃花盛開,故名桃花塬。現有1個村民小組,141戶,587人,耕地1755畝,人均3.01畝。該村以糧食生產和栽植蘋果為主。人均純收入1043元。
蘇家塬:位於鎮政府駐地北6.5公里處。元代中葉,以居民姓氏和所處地形而定名。現有2個村民小組,115戶,517人,耕地1858畝,人均3.6畝。該村以糧食生產和栽植果樹為主,輔以養殖業。70年代,在該村建有漆水河抽水站,現很少發揮效益。人均純收入1044元。
西坡:位於鎮政府駐地北5.5公里處。清初,以地處蘇家塬(村)之西的溝坡上而得名。原屬蘇家塬大隊。現有2個村民小組,77戶,273人,耕地1384畝,人均4.96畝。該村以糧食生產和栽植蘋果為主。人均1041元。
包家窯:位於鎮政府駐地東北4.5公里處。清初,以居民姓氏和居住特點而得名。原屬徐家塬大隊。現有1個村民小組,69戶,296人,耕地873畝,人均2.92畝。該村以糧食生產和栽植蘋果為主。人均純收入1042元。
徐家塬:位於鎮政府駐地東北3.5公里處。1958年組建大隊時,以大隊部駐地東北徐家塬村名而定名。現有2個村民小組,186戶,784人,耕地1710畝,人均2.13畝。該村以糧食生產和栽植蘋果為主。人均純收入1046元。
高崖頭:位於鎮政府駐地東北3.5公里處。清初,以所處地形而定名。原屬徐家塬大隊。現有1個村民小組,85戶,336人,耕地793畝,人均2.60畝。該村以糧食生產和栽植蘋果為主。人均純收入1038元。
庄橋:位於鎮政府駐地北2.5公里處。1958年組建大隊時,取其所轄北庄頭、大橋兩自然村名各一字而得名。現有4個村民小組,252戶,1034人,耕地2825畝,人均2.66畝。該村以糧食生產和栽植果樹為主。人均純收入1675元。
坡劉:位於鎮政府駐地北1.7公里處。明末,劉姓人依山坡分居兩村,居坡下者取名下坡劉,居坡上者取名上坡劉。1958年組建大隊時,取所轄上坡劉、下坡劉兩村名主體而得名。現有3個村民小組,171戶,603人,耕地2335畝,人均3.80畝。該村以糧食生產和栽植果樹為主。2000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為文明村。人均純收入1680元。
劉家:位於鎮政府駐地北2公里處,明末,以劉姓居民姓氏而得名。原屬坡劉大隊。現有3個村民小組,168戶,539人,耕地1974畝,人均3.68畝。該村以糧食生產和栽植果樹為主。人均純收入1699元。
南庄頭:位於鎮政府駐地東北2公里處。元末,王姓人分居兩村,居南者稱南庄頭。1958年組建大隊時,以大隊部駐地村名而得名。現有2個村民小組,142戶,603人,耕地1332畝,人均2.16畝。該村以糧食生產和栽植果樹為主。人均純收入1830元。
鍾家:位於鎮政府駐地東1公里處。明末,以居民姓氏而得名。原和張家、周家塬等合成七聯大隊。現有1個村民小組,118戶,420人,耕地1363畝,人均3.23畝。該村以糧食生產和栽植果樹為主。1996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為文明村。人均純收入1904元。
張家:位於鎮政府駐地東2.5公里處。明末,以居民姓氏而得名。原屬七聯大隊。現有5個村民小組,290戶,1116人,耕地2512畝,人均2.17畝。該村以糧食生產和栽植果樹為主。人均純收入1840元。
周家塬:位於鎮政府駐地東南1.5公里處。明朝中葉以居民姓氏和所處地形而得名。原屬七聯大隊。現有3個村民小組,98戶,398人,耕地842畝,人均2.16畝。該村以糧食生產和栽植果樹為主。人均純收入1031元。
方里:位於鎮政府駐地南1公里處。明初,在店頭鎮南側設有作坊,故名西坊里。明末,西坊里部分群眾遷居於此,沿用方里二字得名。「方」為「坊」的諧變。原屬光明大隊。現有2個村民小組,196戶,856人,耕地1258畝,人均1.45畝。該村臨近鎮區,運輸、餐飲、商貿業發展較快。人均純收入1824 元。
強家:位於鎮政府駐地南2.5公里處。明代中葉以居民姓氏而得名。原和成家河合稱強成大隊。現有1個村民小組,98戶,402人,耕地919畝,人均 2.25畝。該村土地平坦,土質肥沃,糧食產量高。該村以糧食生產和果畜業生產為主。1999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為文明村。人均純收入1980元。
成家河:位於鎮政府駐地南3.5公里處。明初以居民姓氏和所處地形而得名。原和強家合稱強成大隊。現有1個村民小組,26戶,102人,耕地392畝,人均3.24畝。該村以糧食生產和栽植果樹為主。人均純收入1046元。
梁家:位於鎮政府駐地南2.5公里處。明代中葉以居民姓氏而得名。1949年10月至1958年10月為梁家鄉人民委員會駐地。現有3個村民小組,237 戶,1008人,耕地1883畝,人均1.88畝。因該村和臨近的葛家、祁家、強家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群眾生活較為富裕,歷史上稱為「新四村」。現主要以糧食生產和栽植果樹為主。人均純收入1955元。
祁葛:位於鎮政府駐地南3.8公里處。明代中葉以居民姓氏而得名。原和葛家合稱祁葛大隊。現有4個村民小組,223戶,976人,耕地1520畝,人均1.57畝。該村以糧食生產和栽植果樹為主。人均純收入1840元。
東莊子:位於鎮政府駐地南4公里處。明代中葉王姓人分居兩村,居東者取名東莊子。1958年組建大隊時,以大隊部駐地而得名。現有3個村民小組,146 戶,575人,耕地1120畝,人均1.94畝。該村自然條件較好,以糧食生產和栽植果樹為主。人均純收入1900元。
西莊子:位於鎮政府駐地南4.5公里處。明代中葉,王姓人分居兩村,居西者取名西莊子。1958年組建大隊時,以大隊部駐地而得名。現有2個村民小組, 248戶,1011人,耕地2530畝,人均2.42畝。該村自然條件較好,以糧食生產和栽植果樹為主。人均純收入1811元。
坡龍頭:位於鎮政府駐地南5公里處。明末,以所處溝坡狀如龍頭而得名。現有2個村民小組,163戶,598人,耕地1352畝,人均2.24畝。該村為店頭鎮的南大門,以糧食生產和栽植果樹為主。1995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為文明村。人均純收入1910元。
你可以看看這個:
http://dtz.yongshou.gov.cn/index.jsp
上邊的全部摘自這個網站上邊的。據我所知,西北地區的所謂政務,人均收入什麼之類的全是假的,根本沒有那麼多。
7. 永壽縣常寧鎮商業概況
商業屬於一般城鎮水平,以農副產品、畜牧業為主。每逢農歷2、4、6、8街道逢集,附近鄉村村民趕集,進行物品。主要的有個電池廠,好像去年還是前年爆炸過一次(屬於老企業)。
8. 永壽縣有哪幾個貧困鄉
永壽縣屬國家級貧困縣。永壽縣轄7個鎮、6個鄉,監軍鎮、店頭鎮、常寧鎮、儀井鎮、甘井鎮、馬坊鎮、豆家鎮、御駕宮鄉、渡馬鄉、上邑鄉、渠子鄉、永太鄉,永壽縣本來就是國家級貧困縣。只要人的意識打破了,所有的貧困走出後會變成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