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經濟基礎的性質由什麼性質決定
經濟基礎的性質由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性質決定。
經濟基礎是指由社會一定發展階段的生產力所決定的生產關系的總和。其中,決定這個社會性質的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生產力是與生產關系相對應的概念。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於生產力,兩者之間的關系構成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的規律。經濟基礎是與上層建築相對應的概念,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兩者之間的關系構成上層建築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是社會結構兩個基本層次之一、社會生活兩個基本領域之一。
名詞解釋
1、經濟基礎是指一定社會發展階段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各個方面(即所有制形式、交換形式、分配形式)的總和,只有社會主義經濟(它包括全民所有制和勞動人民的集體所有制)才是過渡時期的經濟基礎。
2.經濟基礎是指在一個時期全社會的經濟總量規模、結構關系及政府調度資源並投入建設的經濟可行性由此可以測度社會的經濟能力與政府的經濟能力
3.市場經濟的基礎按照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經濟基礎主要是指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生產的基本狀態,即人們衣食住行的狀況。
4.經濟基礎是指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傳統解釋在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的關繫上實現了由「對立論」、「補充論」向「共同發展論」的轉變
5.在對經濟基礎的理解中,有人認為經濟基礎只是生產關系,這是片面的,經濟基礎是指社會的基礎或人的基本活動,不可能僅由生產關系來構成。與經濟基礎相對的上層建築,它的主要形式是政治和法律,是在經濟基礎上形成的,同時又為經濟基礎服務。
6.經濟基礎是指一定社會的經濟制度(或生產方式),即社會的生產關系的總和。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築藉以豎立其上的並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態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 [1]
7.一般在馬克思主義原理的教科書中,經濟基礎是指占統治地位的經濟基礎,文化觀念同樣是占統治地位的文化觀念。由此就引出一系列問題:一是占統治地位的經濟基礎變了,不佔統治地位的文化觀念是否會變,會如何變。
8.網路與上層建築的革新同一定生產力狀況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總和稱為經濟基礎,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築具有決定性作用,經濟基礎的變化必然帶來上層建築的變革。網路技術通過對生產關系、經濟基礎的作用,也在影響著上層建築的變革。
9.認為這兩種經濟基礎的定義都有片面性,本文的經濟基礎定義是: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是與該社會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具有非對抗矛盾的各種生產關系的總和(或系統)
10.「經濟基礎是指同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各方面的總和.」「經濟基礎是社會的某一發展階段上的經濟制度即生產關系的總和。
11.經濟基礎是指:一定社會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總和,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里,生產關系就是經濟關系,經濟關系就是利益關系,三者是同義語。
12.有些同學只答「生產關系的總和」,大致的意思是知道的,但認真推敲,這里的生產關系不是指任何一種生產關系,而是在一定歷史階段上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才可稱為經濟基礎。
13.這一概念強調任何法律的本質屬性是它的階級性,而這種階級性的具體內容是由該社會的物質生活條件(也稱為經濟基礎)所決定的。
14.經濟基礎「是指一個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各個方面的總和」經濟基礎和生產關系是「同物異名」,相對於生產力而言,叫作生產關系。相對於上層建築而言,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被稱為經濟基礎
15.社會經濟結構直接決定社會政治結構和社會文化結構構成政治結構和文化結構的現實基礎故又稱為經濟基礎.政治結構和文化結構是建立在經濟結構之上的因此又稱為政治的上層建築和觀念的上層建築。
16.我們把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各方面的總和稱為經濟基礎,而把其他生產關系稱為「經濟基礎現象」。
17.正是在這種意義上.馬克思又把作為生產關系總和的社會經濟結構稱為經濟基礎。」根據以上論證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經濟制度、經濟結構、經濟基礎這三個概念的內在聯系了。
㈡ 經濟基礎性質由誰決定
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
1.首先,我們要想搞明白「經濟基礎」這種術語,就必須搞明白這個術語產生的大環境,搞明白來自哪個理論。
它來自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
所謂唯物史觀,就是說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的社會歷史同自然界一樣是唯物的,是廣大人民的物質活動創造了社會和歷史。
2.然後我們來看看這個理論的完整描述: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為什麼必須要看完整描述呢,是因為這個理論的前後兩句話是不可分割的,你要想理解「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就必須搞明白「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
3.我們繼續來看這個理論涉及的幾個術語各是什麼意思。
①生產力,字面意思,人類生產產品創造價值的能力。
②生產關系。
生產關系要著重講一下,它是理解唯物史觀中很多術語的樞紐。
說到生產關系我們就必須提到一個詞,叫「社會關系」。社會關系很好理解,人就處於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裡唄,比如你和你老闆之間是僱傭和被僱傭的關系、你和你下屬之間是上下級關系、你和政府之間是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
總的來說,我們人類社會大致有三種社會關系存在,即——生產關系,政治關系和文化關系;它們構成了我們社會生活的三個主要方面——經濟、政治和文化。
每種社會關系又能細分,生產關系細分為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生產中人與人的關系、和產品分配關系。
③經濟基礎。
經濟基礎這個術語很容易誤導人,不少人一直認為經濟基礎=生產力。(老實承認你們是不是一直都是這樣以為的!)
其實經濟基礎是生產關系的另一種叫法,是同一個概念在不同環境下的不同表達。
如果你想要更容易地理解它,那就記住「經濟基礎=」「經濟」,看到經濟基礎幾個字就把他自動替換成「經濟」或者「經濟制度」
④上層建築
上層建築呢,和經濟基礎一樣也是一種社會關系。
我們上面不是提到了嗎,社會關系分三種,生產關系、政治關系和文化關系。
生產關系是經濟基礎,它構成了社會的經濟部分。
政治關系是政治上層建築,它構成了社會的政治部分。
文化關系是觀念上層建築,它構成了社會的科學文化部分。
所以每當你看到上層建築這個詞,就在腦子里自動用「政治+文化」替換掉它,上層建築=政治+文化。
4.搞懂了幾個術語的意思,再看這個理論就很容易理解了。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就是說人們改造自然的能力決定了我們的基本經濟制度。比如說封建社會低下的農業生產力決定了它的經濟制度是地主土地所有制。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意思是,經濟制度決定了政治和文化制度。比如我們國家是社會主義公有制,這決定了我們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我們的主流文化社會主義文化。
把這個理論的前後兩句話連起來看,就是——生產力水平決定經濟,經濟決定政治和文化;又因為經濟、政治和文化構成了整個社會,所以社會的產生和發展是由生產力推動的。
這就是唯物史觀~
~~~~~~~~~~~~~~~~
回到問題。。。
單從理論方面說,這句話不適用於具體的個人。
因為這句話針對的是整個社會歷史而不是個人,它是揭露社會歷史運行規律的世界觀。
你可能想表達的其實是「收入水平決定生活方式」吧,那屬於價值觀。
㈢ 經濟基礎的性質由什麼決定
經濟基礎的性質由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性質決定。
其中,決定這個社會性質的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生產力是與生產關系相對應的概念。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於生產力,兩者之間的關系構成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的規律。
經濟基礎是與上層建築相對應的概念,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兩者之間的關系構成上層建築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是社會結構兩個基本層次之一、社會生活兩個基本領域之一。
注意:
1、經濟基礎是指一定社會發展階段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各個方面的總和,只有社會主義經濟才是過渡時期的經濟基礎。
2、經濟基礎是指在一個時期全社會的經濟總量規模、結構關系及政府調度資源,並投入建設的經濟可行性,由此可以測度社會的經濟能力與政府的經濟能力。
3、市場經濟的基礎按照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經濟基礎主要是指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生產的基本狀態,即人們衣食住行的狀況。
㈣ 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築的決定作用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1、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產生和上層建築的性質。
任何上層建築都不是憑空建立起來的,而是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產生的。經濟基礎是上層建築的物質根源,上層建築是適應經濟基礎的需要產生的。一定的上層建築,是一定經濟基礎的反映和表現。
所以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上層建築的性質,有什麼樣的經濟基礎,就必然有什麼樣的上層建築與之相適應。
2、經濟基礎的變化決定上層建築的變化。
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不是凝固不變的,而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不斷變化的。當某社會的經濟基礎發生某些局部變化時,上層建築也要相應地發生局部變化;而當經濟基礎發生根本變革,即舊經濟基礎被新經濟基礎代替時,舊的上層建築也必然被新的上層建築所代替。
(4)經濟基礎決定哪些擴展閱讀:
一定社會的上層建築是復雜龐大的體系,由該社會的觀念上層建築和政治上層建築兩個部分組成。觀念上層建築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文學藝術、哲學等意識形態。
1、政治上層建築在階級社會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主要包括軍隊、警察、法庭、監獄、政府機構和政黨、社會集團等,其中國家政權是核心。觀念上層建築和政治上層建築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
2、觀念上層建築為政治上層建築提供思想理論根據,政治上層建築為觀念上層建築的傳播和實施提供重要的保證。政治上層建築作為思想的「物質附屬物」是通過人們意識自覺建立的,它一經形成又強烈影響觀念上層建築,要求一定的觀念上層建築與它相適應。
㈤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說的是什麼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英語:Base and superstructure;德語:Basis und Überbau)是馬克思主義概念,在這個概念,人類社會由兩個部分組成: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
馬克思主義中,經濟基礎指社會發展一定階段上的社會經濟制度,即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和。上層建築是指,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上的社會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等的總和。在階級社會,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是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通稱「政治上層建築」。
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學思想、文藝思想等意識形態諸種形式,通稱「思想上層建築」。在上層建築中,政治處於主導地位;國家政權是上層建築的核心。
馬克思主義認為經濟基礎是上層建築的基礎,一定的經濟基礎和一定的上層建築構成一定的社會形態。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具有辯證關系,即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是辯證統一的。
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關系:經濟基礎是上層建築賴以存在的根源,是第一性的;上層建築是經濟基礎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表現,是第二性的、派生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
應用
馬克思的基礎和上層建築理論可以在馬克思主義學者使用的政治學、社會學、人類學和心理學等學科中找到。在這些學科中,基礎與上層建築的關系以及每個學科的內容可能採取不同的形式。
1、馬克斯·韋伯
早期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更喜歡一種結構主義的形式,而不是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社會模型,在這種模型中,他提出基礎和上層建築在因果關繫上是相互的——經濟理性和規范觀念都沒有統治社會領域。
在總結他的東埃爾比亞研究結果時,他指出,與「我們已經習慣」的基礎和上層建築模型相反,兩者之間存在相互關系。
2、安東尼奧·葛蘭西
義大利政治哲學家安東尼奧·葛蘭西將馬克思的上層建築劃分為兩個要素:政治社會和市民社會。政治社會由有組織的社會力量(如警察和軍隊)組成,而公民社會是指有助於文化霸權的創造共識的要素(如媒體和教育系統)。
這個上層建築的兩個組成部分仍然知情通過基礎的價值觀,在社會中建立和執行這些價值觀。
3、沃爾特·羅德尼
蓋亞那政治活動家和非洲歷史學家沃爾特羅德尼討論了馬克思上層建築在發展周期和殖民主義背景下的作用。羅德尼指出,雖然大多數國家遵循從封建主義到資本主義演變的發展結構,但中國是這一規則的例外,跳過了資本主義的步驟。
㈥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是什麼意思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意思:
1、觀念上層建築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文學藝術、哲學等意識形態。政治上層建築在階級社會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主要包括軍隊、警察、法庭、監獄、政府機構和政黨、社會集團等,其中國家政權是核心。
2、觀念上層建築和政治上層建築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觀念上層建築為政治上層建築提供思想理論根據,政治上層建築為觀念上層建築的傳播和實施提供重要的保證。
3、政治上層建築作為思想的"物質附屬物"是通過人們意識自覺建立的,它一經形成又強烈影響觀念上層建築,要求一定的觀念上層建築與它相適應。經濟基礎是上層建築賴以存在的根源,是第一性的;上層建築是經濟基礎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表現,是第二性的、派生的。
(6)經濟基礎決定哪些擴展閱讀:
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築的決定作用表現在:
1、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產生。
觀念的、政治的上層建築都是適應經濟基礎的需要而產生的。原始氏族社會以生產資料公有制和平等合作、共同消費的關系為基礎,社會秩序由氏族成員按歷來習俗進行調整,因而沒有專門的武裝集團和暴力機構這樣的政治上層建築。
為了維護統治階級在經濟上的利益,鎮壓被剝削階級的反抗,相應地形成了以國家政權為核心的具有強制手段的政治上層建築。觀念上層建築,特別是哲學等意識形態距離經濟基礎比較遠,往往以曲折的形式反映經濟基礎的要求。但它們歸根結底都是由經濟基礎所產生。
2、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性質。
上層建築的性質不直接決定於生產力而決定於生產關系,有什麼樣的經濟基礎,便會產生什麼樣的上層建築。上層建築的根本性質取決於它的經濟基礎的性質。在封建制經濟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是封建主專政的國家和以地主階級思想為核心的意識形態。
在資本主義經濟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是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和以資產階級思想為核心的意識形態。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經濟基礎則決定了社會主義的上層建築是無產階級專政或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和以共產主義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3、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變革。
同一社會形態內經濟基礎的量變和部分質變,決定了上層建築要發生相應的量變和部分質變。一種性質的經濟基礎為另一種性質的經濟基礎所代替的根本質變,決定著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的根本變革。上層建築各個組成部分變化的過程不盡相同。
㈦ 經濟基礎包括哪些,經濟基礎包括哪些知識
經濟基礎即社會的經濟結構,是指一定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各方面的總和。經濟基礎是同物質生產力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各方面的總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概念。與「上層建築」相對。是社會結構兩個基本層次之一、社會生活兩個基本領域之一。社會發展一定階段上的社會經濟制度,即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和,它是上層建築的基礎。一定的經濟基礎和一定的上層建築構成一定的社會形態。
經濟基礎是生產關系的總和。生產關系包括三方面:生產資料歸誰所有;人與人之間在生產過程中的地位和關系如何;勞動產品如何分配。這三個方面合起來就構成經濟基礎,如果只是其中一個方面只能說是生產關系而不能說是經濟基礎。
㈧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有哪些例子
最現實的,你錢包里的余額往往決定你的消費對象,階級社會里,剝削階級在經濟生活中居於統治地位,建立在這個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築,也就以剝削階級在政治思想上的統治為其主要內容。
知識擴展:
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築的決定作用表現在: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產生。觀念的、政治的上層建築都是適應經濟基礎的需要而產生的。原始氏族社會以生產資料公有制和平等合作、共同消費的關系為基礎,社會秩序由氏族成員按歷來習俗進行調整,因而沒有專門的武裝集團和暴力機構這樣的政治上層建築。
隨著生產力和社會分工的發展、私有制和階級的出現,產生了以私有觀念為核心的觀念上層建築。為了維護統治階級在經濟上的利益,鎮壓被剝削階級的反抗,相應地形成了以國家政權為核心的具有強制手段的政治上層建築。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性質。上層建築的性質不直接決定於生產力而決定於生產關系,有什麼樣的經濟基礎,便會產生什麼樣的上層建築。上層建築的根本性質取決於它的經濟基礎的性質。在封建制經濟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是封建主專政的國家和以地主階級思想為核心的意識形態。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表現
㈨ 經濟基礎發展的總趨勢是由什麼決定的
經濟基礎的發展趨勢的決定如下
1、經濟基礎的需要決定上層建築的產生。
2、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上層建築的性質。由於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決定經濟基礎的性質,因而它必然在上層建築領域也占統治地位,並決定上層建築的性質。
3、經濟基礎的變化發展決定上層建築的變化發展及其方向。上層建築的各個部分由於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對獨立性,其改變有早有晚、有快有慢。這種情況決定了上層建築中思想文化領域里新舊斗爭的長期性。
4、 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這種反作用集中表現在為自己的經濟基礎服務
㈩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是什麼意思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具體表現在:
(1)經濟基礎的需要決定上層建築的產生。
(2)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上層建築的性質。由於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決定經濟基礎的性質,因而它必然在上層建築領域也占統治地位,並決定上層建築的性質。
(3)經濟基礎的變化發展決定上層建築的變化發展及其方向。上層建築的各個部分由於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對獨立性,其改變有早有晚、有快有慢.這種情況決定了上層建築中思想文化領域里新舊斗爭的長期性。
上層建築反作用的性質,取決於它服務的經濟基礎的性質,歸根到底取決於它是否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當它為適合生產力發展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就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進步力量;反之則成為阻礙社會發展的力量.社會主義國家裡的無產階級政黨是上層建築中的核心政治力量,其先進性的發揮,就集中表現在它能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為社會主義經濟基礎服務。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相互作用構成了它們之間的矛盾運動,這種矛盾運動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始終存在著。這是因為:新建立起來的上層建築總有某些不完善的地方;上層建築的相對獨立性使它有脫離經濟基礎的傾向;經濟基礎的變化不會立即在上層建築中得到反映;上層建築仍然維護阻礙生產力發展的經濟基礎。
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發展狀況規律的內容,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內在的本質的聯系,構成了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這一規律的主要內容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產生、性質和發展方向,上層建築的反作用取決於和服務於經濟基礎的性質和要求,這一規律表明,上層建築的性質和變化發展,上層建築是否需要改革以及改革的形式和方向,都取決於經濟基礎的狀況。
正確認識這一規律的方法論意義:
(1)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也是我們觀察和研究社會歷史的一把鑰匙,每一歷史時期的上層建築都能從經濟基礎中得到科學的說明。
(2)這一規律是無產階級政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重要根據。
(3)這一規律對於我們進行社會主義政治體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政治體制屬於上層建築.經濟體制的改革必然引起政治體制的改革。社會主義政治體制的改革對於保護和促進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4)這一規律也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自覺實行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方針,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客觀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