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經濟還需要多少時間可以回暖
此次危機預計要到2009年上半年股市才會平緩世界經濟要恢復則要數年左右中國大概3年左右,美國可能需十數年 此次危機已造成世界金融也蒸發了35萬億美元左右全球約有上千萬人在此次危機中失業世界各國投入的救市資金已經超過3萬億美元,將來會更多中國股市縮水60%市值蒸發20萬億RMB實體經濟也開始大規模受損房產市場冷淡中小企業艱難度日大型企業融資困難消費市場縮減繼而沖擊其他與以上有關的每個行業迫使中國政府決定在2010年左右投入4萬億RBM 用於救市和刺激消費 但總體上對中國的影響並不大 因為中國前三季度的數據顯示中國還是保持了較高的增長率社會固定資產增加值超過了去年同期水平發展雖然有所放緩,但經濟發展水品還是很高的雖然金融不景氣但是中國金融資產的佔有國民經濟總量中很少同時中國自身的消費市場巨大,我們的正常生活不會受太大影響中國政府的應對政策除了拿出4萬億用於就是之外銀行將進行數次降息,同時對陷入困境的中小企提供貸款,和減稅政策為大型企業提供融資渠道 根源追尋此次危機的根源是現有的金融體制存在嚴重缺陷所以這次危機過後肯定會制定新的金融經濟秩序而中國將在其中發揮主導作用中國很可能藉助此次千載難逢的機遇,美歐經濟不景氣,美元這一世界貨幣疲軟的機遇崛起 世界經濟新格局將因此形成
『貳』 金融風暴過後中國的經濟什麼時候才能恢復
最快都要明年年底才穩定下來啊。 中國經濟或在明年中期遇最大困難 金融海嘯已經在全球許多國家登陸,面對可能到來的經濟衰退,全球正在採取救市措施。在我國三季度GDP增速僅為9%的情況下,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國經濟走向如何? 我想談幾點看法。 經濟下行難以逆轉 國家統計局20日發布數據顯示,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長9.9%,比上年同期回落2.3個百分點。以此來推算,三季度GDP增速僅為9%。因此許多人對中國經濟四季度以及2009 年走勢表示擔憂。 實際上,經濟下滑已經相當嚴重,根據早前公布的9月份用電量增速已經滑落至3%,1~9月用電量增速滑落至9.9%,按照經驗值,這個用電量水平對應的經濟增速應該至 少在9%以下。 主要問題在於出口和投資貢獻下降,其中出口貢獻下降了0.9個點。 現在看來,經濟下行加劇正在進行中,很難判斷何時見底,因為未來中國經濟有硬著 陸的風險。一旦發生,底可能是一個很長時期。 從金融動盪到全球總需求大幅下降,會存在一個滯後期,所以明年中期是一個很困難的時期。 四大因素影響通脹壓力 國內9月份CPI上漲4.6%,比上月回落0.3個百分點;PPI上漲9.1%,漲幅比上月回落1.0個百分點。PPI與CPI雙降之後,四季度及2009年的 通脹形勢如何? 其實,CPI回落主要是翹尾因素大幅消失,PPI回落主要是國際商品市場近期大幅下跌。當前國內通脹壓力減輕,四季度通脹有望繼續回落,但2009年通脹存在較大不確定 性。 {本回答屬◇蓶чī℡ 版權,謝絕粘貼} 西方國家兜底式規模空前的救援計劃,始終是未來中長期內引發通貨膨脹的潛在源頭。就國內來看,幾個方面因素值得注意: 1、能源、糧食等初級產品的價格會否震盪後返身向上。因為市場流動性疏緩後,資金是要找出路的,如果美國經濟沒有出現新的產業亮點的話,只可能有三個去向,消費 信貸、新興市場和能源等資源市場。如此一來,商品市場反彈,從而對PPI產生新的推力。 2、財政能力的減弱將迫使政府放鬆價格管制,從而使積壓已久的通脹壓力釋放 出來。 3、製造業大量企業倒閉後,製造品的供給層面將產生新的通脹壓力。 4、不得不採取的擴張性貨幣政策與擴張性財政政策將從貨幣供應層面推動物價上漲。 企業最大壓力是外需驟降 前三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2%,比上年同期回落3.3個百分點,其中,9月份增長11.4%。這一數據反映出了企業經營狀況的惡化加劇,增速回到個位數 是大概率事件。 企業面臨四大壓力:匯率升值、原材料成本上升、勞動力成本上升、外需驟降。如果歐美經濟陷入深度衰退,對於一個出口已經佔到GDP40%的國家,是 致命的。 現在看來,三季度出口依然平穩,主要是上半年訂單延續,而1~9月美國金融危機還沒有從市場明顯擴散至實體經濟層面,美國經濟還維持2%的增長。但是9月份後期,雷 曼事件後,感覺明顯不一樣了,市場與實體經濟的防火牆被沖垮,未來幾個季度美國經濟將進入顯著衰退,溢出效應波及全球,中國出口很不樂觀。明年上半年有可能回 落至個位數增長。 明年人民幣貶值可能性增加 截至2008年9月末,國家外匯儲備余額為1.9萬億美元,同比增長32.92%。9月份外匯儲備增加214億美元,遠低於當月293億美元的貿易順差。 總的看來,7、8、9這三個 月資本流入下降很厲害。金融海嘯過後,國際資本從新興市場撤離應該是一個趨勢,而且正在發生。 美國經濟去杠桿,消費信貸會大幅萎縮,與之對應的新興市場出口模 式的經濟前景悲觀。同時,變賣資產大量資本撤離去回補母國金融機構的損失,滿足去杠桿的財務調整的要求也是重要因素。若趨勢延續下去,不排除中國外儲2009年中 期後出現下降的月份。 事實上,2007年,中國經濟已經走到了一個既有經濟模式的盡頭,勞動生產率的進步已經出現明顯拐點。在中國新的模式出現以前,人民幣實際匯 率的升值空間已經耗盡。 這一點,海外最清楚,新加坡1年期不可交割的人民幣匯率已經出現了明顯貼水。2009年人民幣匯率出現貶值得可能性在增加 中國製造業很脆弱 (建議別復制,復制者檢舉。本回答屬◇蓶чī℡ 版權) 全球經濟放緩對中國製造業影響有多大呢? 在我看來,這是災難性的。因為中國製造業都是大進大出的結構,資源和市場都捏在美歐的手裡。 一方面中國製造業得承受 原材料價格上升這種輸入型通脹的壓力;而另一方面,中國製造業又無法將成本壓力外移,因為全球製成品的定價權不在中國,盡管中國被冠以「世界工廠」或者「世界 車間」。但現代製造業價值鏈的兩端都不在中國掌控,研發、原材料采購、品牌設計、銷售渠道管理、售後服務、零售壟斷巨頭等等高附加值領域都在美歐手裡。中國制 造業只是拿訂單幹活,並不直接面對最終消費者。 這樣的結構非常脆弱,資源和市場雙向一擠,必然是企業大量倒閉。 要做產業價值鏈的延伸 中國是否存在新的增長點支撐經濟呢?對於這個問題,要傷筋動骨的改革才能看到,也才能創造出新的經濟增長點。 宏觀上看,主要是調節投資和消費的結構,通過加快 資源性產品和要素價格形成機制的改革力度,通過加快居民、政府、企業以及居民與居民之間的財富分配上的調整,堅定地轉向內需消費主導的經濟體。 微觀層面上,企 業所謂轉型也好,升級也好,都不準確,並不是把我們勞動密集型趕走,內遷,這些都不能解決問題。中國製造業的問題是處於價值分配鏈的低端,在國際分工中任人宰 割。 所以問題關鍵是做產業價值鏈的延伸,只有向兩頭延伸,如原材料采購、研發、物流、倉儲、銷售網路、品牌等,才能創造出現代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從而也就達成了 與宏觀目標的一致。
『叄』 中國經濟轉型成功需要多長時間
中國經濟的轉型是從一個低等產品出口型經濟轉向一個高新技術創新為主的經濟,地域上最明顯的就是東南沿海的經濟帶動作用逐漸變弱,那種以低附加值,低等勞動能力為主的經濟轉向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重慶兩江區為主的高新技術創新區。政策上國家的政策已經給足了。這一次轉型估計得二十年,和上次的改革開放不相上下,是決定中國未來命運的舉措,就業上好說,轉型並不意味著東南沿海的經濟模式消失,它還有很長時間的存在價值,中國的人口多,將來的就業方式將形成層次性的需求,問題的關鍵是中國必須將一部分人培養成高層次人才,形成梯次就業方式。不知道是否清楚
『肆』 中國經濟兩三年內能恢復原狀嗎
很難,隨著社會人口老齡化,30年內中國經濟轉型都很難成功,金融危機讓歐美發達國家超前消費經濟不斷進入熊市,從而不斷打擊中國的出口經濟。外部的需求萎縮讓中國面臨著嚴重的產能過剩,而過去幾年來的經濟刺激政策又讓過剩的產能不斷膨脹不斷泡沫化。因此,為了應對經濟下滑,中國不得不加大力度推進經濟結構調整,猛力刺激內需,大肆挖消費,淘汰落後的產能,扶持中高端產業和微型企業。
中國希望通過一系列的努力來讓經濟能夠在相對比較短的時間內成功轉型,又快又好就成了中國比較喜歡的口號。不過,口號是口號,現實還是殘酷現實。
如兩三年前廣東甚至不斷吶喊著要騰龍換鳥,結果也是不了了之,大量的廠房區成為了鬼城。因為當時失業嚴重,影響到社會穩定問題,所以被中央喊停。
畢竟,相對於發展,中國更擔心社會穩定,轉型則意味著將有大量的人口會失業,從而威脅到社會的穩定發展。所以,很多時候,希望是希望,事實確是殘酷的事實,很多時候希望很難轉變成事實。帶著夢想般的希望總是很難敵得過殘酷的社會現實。
看,現在隨著出口經濟的不斷惡化和投資經濟的不斷放緩,而消費經濟卻還在弱不禁風中,所以中國又再次面臨著殘酷的高失業率風險了。而來勢洶洶的失業率將成為阻礙中國經濟結構順利轉型之一。因為過度擔憂失業率,所以中國在推動經濟結構轉型上自然也會患得患失,從而不斷錯失良機。
正因為高失業率這個超級大炸彈虎視眈眈,所以,個人認為,三十年內中國經濟轉型也很難成功。甚至五十年內都很難成功。高失業率固然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但是缺乏先進的技術設備還有高尖端創新人才,這才是中國經濟轉型難以成功的關鍵因素。
而中國都不可能在三十年內能夠取得巨大的技術創新和人才儲備。原因是中國的教育和科研發展相對滯後,
再加上貧富差距和收入分配不合理,所以中國很難再三十年內能夠培養出創新經濟所需要的人才,所以中國也同樣無法再三十年內取設備和科技的創新。
雖然中國人口眾多,中國每年培養出的人才也眾多,但是在一刀切的教育體制,中國很難培養出創新類人才和開拓性人才。而國內的政治體制和社會的意識形態讓中國很難吸引得住國際類頂尖人才,相反,反而讓中國國內的人才不斷流失。
或許有人說,過去前蘇聯不是吸引了很多全球頂尖科技人才嗎,這跟政治體制有什麼關系?在這里,需要說的是,雖然前蘇聯在第一次全球經濟危機之後曾經吸引了很多的全球頂尖的科技人才,所以也曾經迎來巨大的科技發展。但是,獨裁的政治和意識形態也讓人才最後不得流失,甚至喪失,所以前蘇聯的科技發展只是曇花一現,遠沒有美國和德國的強大生命力,尤其是美國。
美國除了本土能夠培養出大量的人才,每年還有很多全球性頂尖人才不斷流入,因為美國能夠吸引並能夠守得住人才。歷史上還沒有哪個國家能夠超越美國,像美國那樣迎來迎來巨大的科技變革。過去沒有,現在沒有,未來百年之內也不會有。
如果說政治體制和意識形態是中國教育發展的障礙,讓中國難以培養出創新類人才,從而不斷阻礙中國經濟發展,那麼經濟上的壟斷同樣也讓中國難以轉型成功。目前中國的經濟主要壟斷在國有企業手中,其次是外企企業手中,民營企業相對國企和外企,其實生存壓力更大。因為民企一直在國企和外企的狹縫中謀求生存。而中國的高端人才基本都是流入國企和外企中。
不管是外企還是國企,都很難出現創新。國企因為官僚主義管理,缺乏激勵機制,再加上收入分配不公和急功近利,好高騖遠,所以國企很難培養出頂端科技人才。同樣,外企因為技術保密問題,所以總部不會在中國設立,因此,關鍵技術也不在中國,所以研發機構也同樣不在中國設立。那樣,即便中國高端人才進入外企,也很難接觸的尖端技術。而民企企業因為太弱,再加上中國各種管制太多,所以民企也很難成立自己的科研機構,這除了缺乏資金外,也缺乏政策的支持。因此,中國即使能夠培養出人才,也只是在軍工中才能夠培養出,其他部分很難培養出。
所以,中國三十年,甚至五十年內都很難培養出經濟轉型所需要的大量人才,沒有人才,又談何科技創新?雖然現在全球經濟危機給中國提供了很多購買國際先進技術和先進設備的機會,但是購買只是能夠解決暫時的問題,不可能解決得了長遠問題,更何況由於發達國家高科技的禁止對華輸出,有錢想買都沒得買。唯一自己本土研製出的設備和技術,才是真正有生命力。
而中國只有到自己能夠培養出足夠多的高端類創新人才時,中國才能夠真正解決掉技術頸瓶的壓力,到時中國的經濟轉型才能夠真正成功,不然都是曇花一現,同樣不免陷入拉美地區的中等發展國家陷阱。
目前,中國政治體制制約教育發展的弊端已經不斷出現,從而不過給經濟帶來壓力。而缺乏對創新人才和科技機構的激勵機制同時又進一步制約中國的科技發展。中國如果不繼續推動政治改革和教育改革,還有制定出對高端科技人才和科技機構的激勵政策,那麼,可以這么說,中國三十年,甚至五十年內,都無法讓中國經濟轉型真正成功。
『伍』 金融危機何時才能真正結束/分析下!
當前位置:首頁 >>廳局動態 >>金融危機何時才能過去?
--------------------------------------------------------------------------------
報告
瀏覽字體:大 中 小
金融危機何時才能過去?
發表於:2008年11月24日 16點19分
標簽: 成思危 范劍平 金融危機 持續 正常軌道
★成思危:本次金融危機2至3年內就會過去
「我預計本次金融危機2至3年內就會過去,從2011年開始將迎來世界經濟的復甦。」在日前舉行的「2008小谷圍(島)金融論壇」 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成思危對此次金融危機的趨勢表達了審慎的樂觀態度,他認為盡管危機給中國經濟造成了一定沖擊,但同時也帶給國內金融業很多啟示。對於中國在這場危機中應當扮演的角色,成思危表示,保持中國經濟自身穩定增長就是對世界經濟的重要貢獻,「中國不能也沒有能力『英雄救美』。」
只能分擔責任無力救美
成思危在主題演講中強調,中國不能因為金融危機的發生而停止金融改革的步伐,今後應該積極慎重地推進金融系統改革,沿著系統化、國際化、市場化的方向改善金融服務,提高金融效率和國際競爭力。成思危認為,這次全球的金融危機給中國的啟示主要有四點:一是房地產價格的暴跌有可能引起金融風險;二是抵押貸款債券化可以有效地轉移銀行的風險;三是應該防止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的過度投機;四是應該逐步推進金融監管和混業經營。
對於部分學者呼籲大幅動用外匯儲備幫助美國救市的建議,成思危認為對外投資應保持謹慎,不能亂花錢。成思危表示,中國不是要 「take leadership」(當領袖),而是「share responsibility」(分擔責任)。「我們還沒辦法去英雄救『美』!」一語雙關引發全場笑聲。
4萬億投資要防止滋生腐敗
成思危指出,國家拿出4萬億元以擴大內需、保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應該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貫徹。「我現在擔心兩個問題。一是決策失誤,項目沒有經過審慎調研就上馬。因為著急嘛,蘿卜快了不洗泥。第二就是要預防滋生腐敗。」他指出,要嚴防再出現「每修一條高速公路,就倒下一排幹部」的情況。
金融危機將會為中國帶來哪些機遇?成思危談道,我國可以利用這個機會調整經濟結構、加強與世界各國的國際合作。重要的一點是,金融危機有助於促進地區一體化。「我國已經和有關國家央行建立信用互換。如和韓國央行原來有40億美元的信用互換,現在將增加到100億-200億美元。」他認為,現在搞「亞元 」還不太可能,一是亞洲各國的發達程度相差較大,二是中、日、印三個大國達成一致需要做大量工作。「但地區一體化的進程是毋庸置疑的。」
成思危強調,面對金融危機,世界各國政府應該加強政策協調、堅定信心、加強合作、共渡難關。作為一名經濟學家,他預計2到3年內危機將會過去,從2011年開始將迎來世界經濟的復甦。
★范劍平: 僅靠投資內需中國經濟2010年即可恢復
當前,正在深度蔓延的國際金融危機席捲全球,也牽動著中國經濟的敏感神經。這場危機究竟會對中國經濟有多大影響?新近出台的4萬億「擴內需、保增長」計劃何時能夠真正顯現效果?近日,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經濟預測部主任范劍平在接受《市場報》專訪時表示,一年後,中國經濟將重回正軌。
《市場報》:目前,金融危機在全球的影響仍在深化,從歷史的角度看,應該如何「定義」這場危機?
范劍平:在經濟學上,連續兩個季度負增長,就是經濟衰退。
根據公布的數據,現在歐洲、日本已經連續兩個季度陷入負增長,美國則已經持續了三個季度,並且預計四季度負增長的幅度會更大。歐、美、日世界三大經濟體同時陷入負增長,這在歷史上還沒有先例。因此,越來越多的人正在形成一種共識,就是當今世界遇到了二戰以來最嚴重的一次經濟衰退,甚至會發展成經濟蕭條或者經濟危機。
《市場報》:那麼,這場危機究竟會給我國帶來多大影響呢?目前我國的經濟形勢怎麼樣?
范劍平:對中國經濟來講,可以說是遇到了改革開放以來最為嚴峻的外來沖擊,而且這個沖擊大大超出預期。
外貿出口方面,從表面上看,我們用美元來計算的出口總額增長速度依然不低,但如果把人民幣升值的因素考慮進去,以及把進出口價格上升的通貨膨脹因素考慮進去,我們的實際出口用集裝箱來衡量,現在是個位數增長。鹽田港集裝箱今年的吞吐量已經是負增長。
金融危機全球蔓延,對我國實體經濟的影響最深。9月份,我國的發電量居然只增長了3.4%,比上年同期增幅回落了9%。當時覺得是因為奧運期間採取的一些限制性措施。但到了10月份,我國的發電量出現了負增長,工業增加值增幅進一步下滑到8.4%,整個經濟過快下滑的勢頭已經形成。
企業效益也在明顯下降。第三季度,很多行業出現了全行業虧損,比如鋼鐵、有色等,出現了「小麥比麵包貴」。鐵礦石是高價買來的,但鋼材價格大幅下挫,每噸鋼材全國平均虧損1200塊錢;電解鋁每噸平均虧損4000塊錢,電解銅虧損5000塊錢。
財政收入也在減少。上半年中國財政收入增長了33.3%,但到9月份就只剩下3.1%,其中中央財政還首次出現了負增長。10月份,中央、地方加在一起負增長0.3%。出現這么大面積的財政收入負增長,在改革開放以來是很少有的。
《市場報》:為使經濟實現「軟著陸」,國家迅速出台了一系列擴大內需保增長的措施,啟動了4萬億投資計劃,您如何評價這些措施?
范劍平:盡管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的沖擊大大超出了預期,但應該說,我國應對這場危機見識早、動手快。
中央亮出的擴大內需十大舉措,4萬億的投資規模,遠超很多人的預期。
從擴大投資來講,亞洲金融危機時著眼於積極財政經濟政策,主要是政府集中力量辦大事,由國家配置資源,搞了很多國債項目;而這次是兩條腿走路,同時推出了增值稅轉型的減稅方案。目的就是對企業設備更新改造、擴大投資給予財政上的優惠,調動企業投資的積極性,通過市場配置資源的辦法來提高投資效率。
其實,此次擴大內需,最根本的是擴大消費需求。中央明確提出要把擴大消費需求與調整收入分配關系結合起來,意思就是說,要想讓老百姓敢於消費,首先政府要敢於調整政府、企業和居民三方面的分配關系。改革開放30年來,城鄉居民的收入長期低於GDP的增長。過去講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但有人說實際是「兩匹壯馬加一匹瘦驢」,所以這次黨中央、國務院決定要從根上解決這個問題。
另外,我們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實現了雙擴張的政策,這表明我們的政策已經提前開始應對未來更加困難的局面。
《市場報》:在擴大消費需求方面,我們採取了哪些具體措施?
范劍平:國外遇到危機,紛紛都是裁員減薪,中國卻反其道而行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要求把幫助企業渡過難關、穩定就業局勢作為當前的頭等大事來抓。要求國有企業首先要帶頭不裁員,對招收新員工的企業給予政策支持。
這次財政政策還明確提出要提高農民收入、離退休人員的養老金水平、城鄉低保人口的補助水平等等,都意在通過增加百姓收入來拉動消費。
《市場報》:企業眼下所遇到的困難還會持續多久?我國經濟何時能夠回到正常軌道?
范劍平:眼下,有些企業的投資預期可能正在由樂觀變得消極,還有的可能遇到了資金周轉的困難,有些行業在大范圍虧損,所以可能會放慢擴張新項目。但是對企業來講,眼下是一個投資成本最低的時期,不僅資金成本很低,而且原材料的價格也很低。
對未來形勢,我們一方面要看到沖擊前所未有,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擴大內需的政策力度前所未有。根據我們的預測,今年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中國經濟還處於一個慣性下滑的過程中,但是只要中央目前的政策落實到位,明年下半年中國經濟就可以止跌甚至回升。到2010年,不管世界經濟多麼糟糕,僅僅靠我們國內投資消費內需,就可以使中國經濟重新回到正常運行的軌道上來。其實,所謂危機,有「危」也有「機」,對於中國來講,這也是一次加快提升我們在國際經濟中地位的難得機會。
『陸』 中國的經濟什麼時候恢復正常大概會多久
成
思危說我國在2010年能恢復到08年的增長水平
,目前我國已經率先脫離金融危機。
『柒』 中國崛起還要多久
國在2009年就可以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但是中國崛起還遠沒有實現。從公元前770年到1840年的2610年間,中國至少有1400年都是世界第一強國,至少有2200年都是世界第一經濟大國。從公元前476年到1525年的2001年間,中華文明在整體上都是領先於西方文明的。當代中國人承載兩千年的輝煌,蒙受一百年的恥辱,肩負超越輝煌的歷史使命。 中國崛起的唯一標准就是中國再次成為世界第一強國。以2008年為基準,如果美國GDP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長,中國GDP以每年8%的速度增長,那麼中國GDP將在2017年超過美國的50%,在2028年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中國經濟的崛起至少還需要19年。 中國的全面崛起還需要41年。中國要再次成為世界第一強國,就必須在經濟、軍事、科技、教育、政治等方面全面超過美國。如果中國把當前的發展態勢再保持41年,到2050年,中國的經濟總量將達到美國的4倍到5倍,人均GDP也將接近或超過美國。在這樣一種經濟實力對比的情況下,中國在軍事、科技、教育、政治等方面的實力接近或超過美國是很現實的。 問題的關鍵是中國還能和平發展多久?有一些人認為中國的腐敗很嚴重,中國不能把當前的發展態勢再保持41年。還有一些人認為美國、日本、印度和越菲馬不斷在中國周邊尋釁滋事,中國無法把當前的發展態勢再保持41年。還有一些人認為中國的貧富差距很大,中國難以把當前的發展態勢再保持41年。還有一些人認為按照市場經濟規律,中國要把年均8%的經濟增長速度再保持41年是不可能的。...... 總而言之,有相當一部分人是看衰中國的,認為中國永遠超不過美國,認為中國超過美國至少是100年之後的事。曾大江認為爭論中國什麼時候能夠超過美國是沒有意義的,時間自然會證明一切。曾大江認為全體中國人將向全世界證明無論遇到什麼問題,無論發生什麼情況,中國都將在2050年全面超過美國。這是中國歷史和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不是任何人、任何事、任何國家能夠改變的,不是任何問題、任何戰爭、任何意外能夠改變的。 全體中國人已經或必將堅定信念,無論遇到什麼問題,無論發生什麼情況,中國都將在2050年全面超過美國!這是當代中國人的歷史使命!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2050年中國必然是世界第一強國
『捌』 中國經濟什麼時候可以復甦
復甦只需1-2年,但這種復甦只不過仍然是像現在一樣的所謂的GDP的高增長,於真正改善民生、改善自然環境作用不大。中國經濟離真正的健康發展還有很大距離,至少10年內還做不到。
以上為個人看法,僅供參考。
『玖』 國家發改委稱中國經濟運行會很快回歸正常軌道,透露了哪些信息
昨天,國家發改委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疫情的影響是暫時的、階段性的。隨著疫情防控成效日益顯現,一系列階段性應急政策措施逐步落實到位,特別是後續將推動一系列對沖政策適時出台,進一步激發企業活力和市場潛力。中國經濟運行一定會恢復正常,實現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目標任務會有很多支撐。針對當前經濟形勢和我國經濟面臨的主要壓力,國家發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新聞發言人孟瑋在會上介紹,國家統計局昨天發布了5月份的數據。
”該負責人表示,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疫情對經濟的短期影響是可以承受的。特別是中國擁有強大的物質技術基礎和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為應對疫情沖擊提供了有力支撐。國內需求的復甦是顯而易見的。從消費來看,市場銷售正在逐步回暖。5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下降2.8%,但降幅較上月收窄4.7個百分點。從投資看,投資降幅繼續收窄,前5個月固定資產投資下降6.3%,比前4個月收窄4個百分點。出口方面,今年5月人民幣計價出口增長1.4%。
『拾』 中國經濟什麼時候能復甦
此 次 危機預計要到2009年上半年股市才會平緩
世界經濟要恢復則要數年左右
中國大概3年左右,美國可能需十數年
此次危機已造成
世界金融也蒸發了35萬億美元左右
全球約有上千萬人在此次危機中失業
世界各國投入的救市資金已經超過3萬億美元,將來會更多
中國
股市縮水60%市值蒸發20萬億RMB
實體經濟也開始大規模受損
房產市場冷淡
中小企業艱難度日
大型企業融資困難
消費市場縮減
繼而沖擊其他與以上有關的每個行業
迫使中國政府決定在2010年左右投入4萬億RBM 用於救市和刺激消費
但總體上對中國的影響並不大
因為
中國前三季度的數據顯示中國還是保持了較高的增長率
社會固定資產增加值超過了去年同期水平
發展雖然有所放緩,
但經濟發展水品還是很高的
雖然金融不景氣但是中國金融資產的佔有國民經濟總量中很少
同時中國自身的消費市場巨大,我們的正常生活不會受太大影響
中國政府的應對政策
除了拿出4萬億用於就是之外
銀行將進行數次降息,同時對陷入困境的中小企提供貸款,和減稅政策
為大型企業提供融資渠道
根源
追尋此次危機的根源是現有的金融體制存在嚴重缺陷
所以這次危機過後肯定會制定新的金融經濟秩序
而中國將在其中發揮主導作用
中國很可能藉助此次千載難逢的機遇,美歐經濟不景氣,美元這一世界貨幣疲軟的機遇崛起 世界經濟新格局將因此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