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唐僧西天取經取的是什麼經
唐僧西天取的經書分別是:《涅般經》四百卷,《菩薩經》三百六十卷,《虛空藏經》二十卷,《首楞嚴經》三十卷,《恩意經大集》四十卷,《決定經》四十卷,《寶藏經》二十卷,《華嚴經》八十一卷,《禮真如經》三十卷,《大般若經》六百卷,《金光明品經》五十卷,《未曾有經》五百五十卷,《維摩經》三十卷,《三論別經》四十二卷,《金剛經》一卷,《正法論經》二十卷,《佛本行經》一百一十六卷,《五龍經》二十卷,《菩薩戒經》六十卷,
《大集經》三十卷,《摩竭經》一百四十卷,《法華經》十卷,《瑜伽經》三十卷,《寶常經》一百七十卷,《西天論經》三十卷,《僧祗經》一百一十卷,《佛國雜經》一千六百三十八卷,《起信論經》五十卷,《大智度經》九十卷,《寶威經》一百四十卷,《本閣經》五十六卷,《正律文經》十卷,《大孔雀經》十四卷,《維識論經》十卷,《具舍論經》十卷。
(1)西行取經濟南帶回了什麼真經擴展閱讀:
玄奘,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師,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之一,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創始人。俗姓陳,名褘,他是中國著名古典小說《西遊記》中心人物唐僧的原型。《西遊記》劇中唐僧所說的:「西天」即古印度,佛陀的故鄉,就是古印度天竺國。
玄奘西行5萬里,歷時17年,到印度取真經,並窮一生譯經1335卷,其足跡遍布印度,影響遠至日本、韓國以至全世界,其思想與精神如今已是中國、亞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
《上下五千年》一書中提到:唐僧取經前,大唐的所有僧人修行的都是「小乘佛法」,後來唐僧到西天那邊取的是「大乘佛法」。
貞觀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祗長安,游學印度十七年載譽而歸。其帶回經像舍利等凡數百件,其中除佛像及佛舍利150粒之外,共請回梵文原典520夾657部。
回國後為唐大宗、高宗所欽重,建長安譯經院,詔譯新經;先後於弘福寺、大慈恩寺、玉華官譯經,凡十九年,共出經75部,1335卷。
『貳』 唐僧在真實的歷史上取回來的到底是什麼經書
玄奘法師,唐太宗時代的高僧,由於小說《西遊記》的緣故,我們將其稱為「唐僧。」
在《西遊記》中,唐僧率領三位徒弟跋山涉水,千里迢迢,歷盡千辛萬苦,戰勝無數妖魔鬼怪,目的是要到「西天」求取「真經。」
那麼,歷史上的唐玄奘去「西天」到底求的是什麼「真經」呢?他又為什麼要去取經呢?
玄奘大師在印度學習了十餘年,終於將《瑜伽師地論》全部融會貫通,圓滿畢業。
在他留學期間,他還通過辯論戰勝了不少向那爛陀寺挑戰的論敵,從而名震全印度,被印度人稱為「解脫天」「大乘天」,就連當時印度最有實力的國王戒日王都很器重玄奘。當時戒日王與中國的皇帝李世民關系很好,兩國用公文交流時,戒日王多次提到玄奘,認為玄奘是大唐的驕傲。
所以說,歷史上的玄奘法師絕不是《西遊記》中那個肉眼凡胎,懦弱保守的迂腐和尚,而是一位聰明絕頂,剛毅果敢的一代人傑。
玄奘法師在他心目中的「聖地」天竺取到了真經,但是,天竺同時令他有些失望!
在玄奘的想像中,天竺應該是金碧輝煌,人物茂盛,經濟發達,學術高超的國度。
然而,玄奘到了天竺才發現,這是一片四分五裂,佛教開始衰落,到處是斷壁殘垣,到處是混亂的思想,到處是小國戰爭的印度。
玄奘大師在取得《瑜伽師地論》真經後,毅然回國,將真經留在了中國。
後來,外敵入侵印度,那爛陀寺毀於一旦。現在,印度人想要重修自己的古代史,還必須要求助於中國,去查找玄奘大師當年留下的記錄。
『叄』 《西遊記》西天取經取的是什麼經
《西遊記》西天取經取的是佛經。
唐僧玄奘是和尚,佛教徒,所以,他所求取的經書一定是佛經,這一點自不待言。在小說《西遊記》中,唐僧取經的目的是:大唐國境內流通的佛經質量不高,翻譯不準,篇幅殘缺。而佛經作為當時的「無上寶典」,可以起到避邪驅魔,保佑國土,滋潤萬民的效果。
因此,唐僧發願要去「西天」求取真經。所謂西天,就是歷史上的天竺,也就是今天的印度。在真實的歷史上,玄奘去西天取經的目的,與小說幾乎等同,因此,玄奘要去印度,佛教的發源地,去尋找佛陀真經。
西遊記介紹:
《西遊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章回體長篇神魔小說。現存明刊百回本《西遊記》均無作者署名。清代學者吳玉搢等首先提出《西遊記》作者是明代吳承恩。
全書主要描寫了孫悟空出世及大鬧天宮後,遇見了唐僧、豬八戒、沙僧和白龍馬,西行取經,一路上歷經艱險、降妖伏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到達西天見到如來佛祖,最終五聖成真的故事。
『肆』 唐朝時期玄奘西行天竺取經帶回來的佛經是用什麼文字寫的
「唐僧」當年取回的就是《貝葉經》
《貝葉經》發源於印度。古印度人採集貝多羅樹的葉子,用來書寫佛教經文。唐代高僧玄奘西去取經,取回來的也是《貝葉經》。貝葉耐磨輕便,千百年後字跡仍可清晰辨認。
在印度,早期的《貝葉經》寫本幾乎已失傳。在中國同樣已相當稀少。玄奘從印度帶回來657卷《貝葉經》,在長安翻譯佛經。經文是樊文。《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六》中記載:「 帝信納而止。法師又奏雲。玄奘從西域所得梵本六百餘部。一言未譯。今知此嵩岳之南少室山北有少林寺。遠離廛落泉石清閑。是後魏魏孝文皇帝所造。即菩提留支三藏翻譯經處。玄奘望為國就彼翻譯。」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二說:「詳其文字,梵天所制,原始垂則,四十七言」(47個字母)。」
『伍』 三藏師徒去西天取得的真經究竟是什麼內容
我們都知道《西遊記》唐僧西天取經的故事,唐僧師徒四人一路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取得「真經」。
按照《西遊記》的說法,這種「真經」十分殊勝,可以化解眾生仇恨,使得國泰民安,調伏三界。
那麼,歷史上真有「真經」嗎?
歷史上唐僧的原型玄奘法師確實曾去古印度學習佛經,並且帶回了一部曠世巨著。這部巨著就是「真經」。
這部經典就是《瑜伽師地論》,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部書以及它背後的故事。
我們現在知道,玄奘所取經典不可能像《西遊記》說的那樣化解世間所有人的仇恨煩惱,也不可能讓這個世界立刻變好。
玄奘作為一名佛教徒,他為了佛法捨身忘死,遠征異域的精神才是「西天取經」流傳萬世的根本。
『陸』 唐僧歷經八十一難取回哪些真經
西遊記:
從西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經。功德圓滿,加升大職正果,被賜封為旃檀功德佛。
歷史:
玄奘足足用了20匹馬,共載回了657部經卷,其中包括:大乘經224部、大乘論192部,還有大量小乘經論、佛像舍利等等。其中最重要的,也是大師引發「西行求法」主要動機的佛經是——《瑜伽師地論》,共100卷。這是大師最重視的譯作,他用了整整三年時間,親自率領20位高僧——這幾乎是當時大唐所有的佛學力量,從回國後的貞觀十九年,一直翻譯到貞觀二十二年(645年~648年)才譯完。
『柒』 《西遊記》中唐僧師徒取到的真經是什麼
《西遊記》是一部曠世巨著,他是以根據玄奘法師及其弟子所著《大唐西域記》為原型。作者吳承恩於史書上並無記載,而吳所著原本並沒有流傳下來。《西遊記》隨著時間的流逝出現過多個版本,可以說現在大家看到的《西遊記》有多少是吳承恩原版則不可考了。
所以說,玄奘法師對佛教史、外交史的貢獻是巨大的,影響深遠的。
『捌』 西遊記中取的真經是什麼經
是大乘佛教三藏真經。
在《西遊記》第八回,如來佛祖這曾經對這三藏真經有過具體說明:
——(菩薩)向佛前問曰:「如來有那三藏真經?」如來曰:「我有《法》一藏,談天;《論》一藏,說地;《經》一藏,度鬼。三藏共計三十五部,該一萬五千一百四十四卷,乃是修真之經,正善之門。「
所以三藏真經指的就是《法》、《論》、《經》這三藏經 。而唐僧號三藏是唐太宗賜的,是因為菩薩說西天有三藏經,所以才指經取號,號作「三藏」。
這部小說以「唐僧取經」這一歷史事件為藍本,通過作者的藝術加工,深刻地描繪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全書主要描寫了孫悟空出世及大鬧天宮後,遇見了唐僧、豬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經,一路降妖伏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到達西天見到如來佛祖,最終五聖成真的故事。
《西遊記》的內容在中國古典小說中是最為龐雜的。它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內容,既讓佛、道兩教的仙人們同時登場表演,又在神佛的世界裡注入了現實社會的人情世態,有時還插進幾句儒家的至理名言,使它顯得亦庄亦諧,妙趣橫生使該書贏得了各種文化層次的讀者的愛好。
《西遊記》呈現世俗世界和精神世界的雙重極權——皇權和神權,生存主體無論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都被牢牢地桎梏,屈服於政權和宗教的二重宰制,在心理結構上集體無意識匍匐於皇帝和佛祖的腳下。顯然,《西遊記》的文本散發著與生俱來的國民奴性氣味。
即使是作為反叛偶像的「英雄」最終也不得不拜倒在象徵高高在上統治形式的佛的「法力」之下。
『玖』 偷渡去天竺,帶回657部經書,唐僧取經取的是什麼經
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講述的就是唐僧師徒四人在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後,終於到達西天取得真經的故事。這個故事顯然被神魔化了,而且是有原型的。真實的故事便是玄奘法師孤身一人偷渡去天竺,帶回了657部經書,對中國佛教帶來了巨大貢獻。
玄奘在長安城內慈恩寺的西院築五層塔來存放遠道而來的來自天竺的經書。並且在唐太宗大力支持下,玄奘花了十幾年時間在玉華宮內將約1330卷經文譯成漢語,對當時中國的佛教有極大的貢獻。所以唐玄奘去印度取經,主要取的就是唯識宗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