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1984年,我國開始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其中心環節是什麼
十一屆三中全會;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包產到戶;中心環節是增強企業活力。計劃經濟體制內部引入市場機制改革(1978—1984 年)。這一時期在理論上提出「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第一次使市場調節在經濟體制中取得了一席之地。
1982 年黨的十二大提出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不僅肯定了市場調節作為計劃調節的補充是必需的和有益的,而且把計劃調節區分為指令性計劃和指導性計劃,指出對許多產品和企業適宜實行指導性計劃。
這個提法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場調節的計劃經濟傳統觀念,但在理論上沒有完全樹立起商品經濟的應有地位。這一時期的改革主要是在計劃經濟體制內部引入市場機制,以求引入市場機制完善計劃經濟體制。
我國漸進式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特徵之一就是增量改革與存量改革相結合,即在公有制經濟之外,大力培育非公有制經濟。上個世紀80年代,關於所有制越大越公、越純越單、越統越少越好的傳統結構被打破。
90年代初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之後對於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內涵、非公有制經濟的地位,以及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有效形式等方面的認識不斷深化。
B. 改革的內容和意義
經濟體制改革的內容
1.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包產到組包產到戶;1983年,撤銷人民公社,建立鄉鎮政府,撤銷生產大隊,建立村民委員會;
2.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內容:1984年以後開始,實行政企分開,簡政放權,企業自負盈虧、自主經營;所有制上改變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為公有制經濟為主題、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分配上,實行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
對外開放的內容
1980年設立4個經濟特區;1984年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開放了沿海經濟開放區;到九十年代基本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開放區、沿江開放港口城市、延邊開放城鎮、內地生會開放城市的開放體系。
意義
有利於經濟發展;有利於提高國際地位;有利於參與國際競爭;有利於穩定政局。
C.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轉向以城市為重點全面展開的標志是
1984年10月召開的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做出了《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
從1984年起,經濟體制改革的重心由農村轉向城市。《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這樣把社會主義經濟界定為商品經濟,而不是計劃經濟,的確是認識上的一次質的飛躍。
第二階段中採取的主要措施有:農業方面,進一步完善聯產承包責任制,著力改革農產品流通體制;工業方面,進一步擴大企業自主權;工資改革是1985年的重要改革任務;對方開放方面,1984年初,鄧小平同志視察深圳特區時做出了「特區是對外開放窗口」的講話,進一步推動了開放。
(3)什麼開啟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擴展閱讀
1984 年10 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第一次突破了把計劃經濟與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正式提出了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思想。1987 年黨的十三大在有計劃商品經濟理論的基礎上,對社會主義市場機制問題進行了新的概括和說明。
報告指出:「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的體制,應該是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同時提出了「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經濟運行機制模式。但是這一理論把發展市場體系僅僅理解為發展商品經濟,因此對於市場機制的理解還比較簡單。
在實踐方面,這一時期實施了以城市為中心的全面體制改革,改革的內容、范圍十分廣泛,幾乎涉及到生產關系的所有方面和部分上層建築。通過所有制方面的改革,調整了所有制結構。在總的結構上,從過去的單一公有制經濟結構逐漸改變成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所有制結構。
通過體制改革和運行機制的轉變,為實行社會主義市場運行機制准備了體制基礎。計劃體制、投資體制、財政體制、流通體制、價格體制、分配體制和社會保障制度都進行了以引進市場機制為主要內容的改革。
D.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主要有哪些內容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內容:
1、簡政放權。
要使所有管理經濟的政府機關同企業從直接的經濟利益聯繫上脫鉤,使企業真正成為相對獨立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
2、 敞開城門。
在實行市領導縣的體制和由城市統一組織城鄉的生產和流通的同時,打破封閉和分割。
3、搞活企業。
1981年開始,經國務院批准,沙市、常州、重慶先後進行了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1984年4月16日至25日,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在江蘇省常州市召開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試點工作座談會」。
(4)什麼開啟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擴展閱讀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起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中國的對內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開始實行「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拉開了我國對內改革的大幕。
對外開放是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中國的強國之路,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改革開放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2年南巡講話發布中國改革進入了新的階段。改革開放使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1992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四大宣布新時期最鮮明特點是改革開放,中國改革進入新的改革時期。1992年中國正式實行改革開放,中國進入新的改革時期。1992年中國正式長期進入改革開放轉型新時期。
E.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什麼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
時間:1984年10月20日
主要議題:全會一致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
詳細內容:全會一致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這個決定,根椐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原則,闡明了加快以城市為重點的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必要性、緊迫性,規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質、任務和各項基本方針政策,是指導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綱領性文件。《決定》共分10個部分:(一)改革是當前我國形勢發展的迫切需要;(二)改革是為了建立充滿生機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三)增強企業活力是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四)建立自覺運用價值規律的計劃體制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五)建立合理的價格體系,充分重視經濟杠桿的作用;(六)實行政企職責分開,正確發揮政府機構管理經濟的職能;(七)建立多種形式的經濟責任制,認真貫徹按勞分配原則;(八)積極發展多種經濟形式,進一步擴大對外和國內的經濟技術交流;(九)起用一代新人,造就一支社會主義經濟管理幹部的宏大隊伍;(十)加強黨的領導,保證改革的順利進行。
全會還一致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關於召開黨的全國代表會議的決定》。決定於1985年9月召開黨的全國代表大會,會議議題是:(一)討論和通過關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七個五年計劃綱要的建議;(二)增選中央委員會成員等組織事項。
F.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在哪一年全面開始
1984年
G. 推動城市經濟化體制發展改革的開啟的因素有哪些
1、從本質上講,解放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2、在不改變原有經濟制度的基礎上,對經濟體制進行根本性改革,由計劃經濟逐步轉變到市場經濟,這是經濟規律所客觀要求的
3、推動了經濟的持續健康穩定發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4、推動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發展和完善
5、提高了綜合國力
6、擴大了就業
H. 1985年城市實行了什麼制度
法律分析:1985年,城市改革全面展開,開始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重點是國有企業的改革。
法律依據:《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 為了增強企業的活力,充分發揮企業和職工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克服企業工資分配中的平均主義、吃大鍋飯的弊病,必須對企業的工資制度進行改革,使企業職工的工資同企業經濟效益掛起鉤來,更好地貫徹按勞分配的原則,以促進生產的發展和職工生活水平的提高,加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