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後疫情時代如何促進經濟的復甦與發展政治知識點
1.黨是領導一切的,在疫情中我們看到了黨的作為,充分體現了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在後疫情時代我們要緊跟黨的腳步,聽從黨的指揮。
2.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經濟的復甦與發展離不開科技的發展,大力發展科學技術,提高勞動生產力。轉變生產方式,從無疫狀態轉為常態疫情狀態欄。
3.人民群眾是核心,充分發揮群眾的力量。保障就業,完善社會保障,激發市場活力,穩定物價。
4.意識的作用,調整經濟結果,堅持改革開放,認識疫情,樹立信念。
B. 後疫情時代,房地產行業如何回暖
新冠期間房地產行業已進入存量時代。「新冠疫情」爆發,中國經濟短期受到沖擊,2003年非典時期的房地產行業發展迅速,行業處於增量上升階段,政府明確房地產行業作為刺激經濟的手段,整頓行業秩序。而到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房地產行業已進入到成熟穩定的存量時代,政府保穩房地產,買房需求增長放緩,房地產行業面對更大的疫情壓力。
搜索+信息流,人找信息+信息找人組合出擊,全面覆蓋意向人群對於即將開售的項目如何在短期內快速提升知名度是很多房企困擾的難題,以通過搜索推廣和信息流推送、開屏聯投相結合的形式解決客戶不能親臨現場、口碑傳播受到局限,直觀體現項目的優勢,讓人足不出戶,就可以掌握項目所有信息,信息流定向推送能夠更精準地找到目標人群,與開屏聯投則能最大限度地抓住觀眾眼球。從而使品牌和項目得到充分的曝光,快速佔領用戶心智,讓疫情不再成為房地產行業發展的阻力。
C. 後疫情時代,雅居樂如何在行業變局中突圍
2020年對中國來說是不尋常的一年。疫情的影響,主產區的低價,給中國企業帶來了無數的挑戰。雅居樂發布了2020年年度業績報告。在不平凡的2020年,雅居樂捷交出了一份輝煌的答卷。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約802.45億元,同比增長約33.2%;毛利約241.02億元,同比增長31.3%;凈利潤122億,同比增長32.7%;歸屬於凈利潤約為94.75億元,同比增長26.1%;核心凈利潤111.2億元,同比增長31.2%。在實現營收和凈利潤雙增長的同時,雅居樂地產合同銷售額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17.1%,目標完成率達到115.2%。同時,其物業管理、優雅城市、環保、房管、舊城改造等多元化業務也如火如荼。在住房不是主調、產業轉型升級的背景下,財務杠桿穩健、多種經營協調發展的雅居樂顯示出強大的發展韌性。
雅居樂將進一步受益於這一領域的巨大發展潛力。在行業環境穩定、監管力度加大、企業發展緩慢的市場背景下,房企進入了一個全面競爭的時代。只有夯實基礎,增強應對瞬息萬變的市場的能力,才能實現長遠發展。正如雅居樂集團董事長兼總裁陳卓林所說,雅居樂集團將繼續深刻洞察時代發展,把握趨勢和機遇,堅持“專注一個行業,多管齊下”的運營模式,內外兼修,專注打造雅居樂百年基業。
D. 在後疫情時代如何繼續發揮抗疫過程中的中國精神推動中國經濟向好發展
首先,依託於互聯網的新經濟在對沖疫情不利影響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由於疫情導致的人員限制流動,一些經濟活動的主戰場轉到線上。同時,過去多在大城市活躍的互聯網生活方式也在加速「下沉」,更多的縣域、鄉村加入到互聯網生活化的浪潮中。
其次,疫情防控期間,不少新的工作模式、合作形態被推到了前台。
如在線教育、在線娛樂、在線醫療、「雲辦公」以及不同行業的「共享用工」等。這些在疫情防控中「催生」出來的行業機會,實際上也代表了未來經濟發展的方向。
(4)後疫情時代宅經濟如何發力擴展閱讀:
具體措施:
激勵創新並不意味著在扶持政策上的「大水漫灌」,而是要統籌規劃、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在保持政策連續性、穩定性的同時,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間的關系,同時注重用新技術、新需求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應該認識到,企業是最活躍的創新主體,在當前形勢下,應該千方百計幫扶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穩住經營,救中小企業就是救中國經濟,就是保住中國經濟的創新活力。
同時,激勵創新創業,需要進一步健全市場化投融資機制,讓以直接融資為主的資本市場發揮更大作用。
E. 海外「宅經濟」上演,可以帶來什麼機遇呢
帶來的機遇有很多,比如說需求量上漲,海外貿易增多等等。其實我覺得不僅在海外,國內也是“宅經濟”縱橫的時代,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交雜在一起,宅也可以擁有多姿多彩的人生,每一天也可以不重樣。首先就是“宅經濟”的意思,它就如同表達上的含義一樣,就是在普遍宅在家中而衍生出來的一種經濟形式。其實大多數的網上消費、網上娛樂都屬於宅經濟,也就是足不出戶式的經濟消費。而海外也因為某些原因撞上了“宅經濟”,這也是一種出口量和海外貿易飆升的機遇。
但是與之而來的還有資金,因為是海外交易,在訂單量劇增的情況下,跨境運輸物流成本也成為了宅經濟狀態下的挑戰。由於運輸的貨物過於多,資金和成本的問題與之而來,很多商品都處於一種滯留待發的狀態。所以一種經濟模式帶來的影響往往是雙向的,利弊雙生的。
F. 多重考驗下,中國經濟「穩」字難得,後疫情時代經濟將如何發展
國際形勢發生了很多變化,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再創新高。中國國內疫情近期多發,市場主體困難明顯增加,新的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在這樣的背景下,「穩」字難得,更顯珍貴。
「穩」來自何處?一方面在於中國政府努力統籌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從實施大規模增值稅留抵退稅,到用好政府債券擴大有效投資,再到適時運用貨幣政策工具,中國密集出台多項「穩經濟」舉措,特別是針對受到嚴重沖擊的市場主體加大紓困和就業兜底等保障力度,助力中國經濟穩定前行。
由於國內外有些突發因素超出預期,中國經濟部分主要指標增速放緩,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大。不過從全年來看,中國經濟有望保持恢復發展態勢,因為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發展潛力大、韌性足、空間廣的特點也沒有改變。
G. 對後疫情時代中國經濟如何突出重圍的評價和看法總結
在後疫情時代,中國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將是前所未有的。一方面,中國以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姿態和責任感,積極配合世衛組織的抗疫工作,及時向全世界通告疫情發展情況,並近乎決定性地取得了抗疫斗爭的階段性勝利。
在此基礎上,中國進一步履行大國擔當,宣布為全球共同抗疫提供公共產品,承擔應盡的責任,這無疑提升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國際形象和地位。
另一方面,中國同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的雙邊和多邊關系也面臨著更為嚴峻的挑戰:「中美脫鉤論」「中國賠償論」「中國病毒論」等論調甚囂塵上,美國對華戰略認知發生重大改變,自2018年以來已然惡化的中美關系雪上加霜。
與此同時,疫情所導致的經貿往來的中斷將不可避免地導致全球經貿格局的變動和轉移,將對未來中國的開放帶來新的挑戰。
(7)後疫情時代宅經濟如何發力擴展閱讀
疫情使得人們的服務消費從線下轉移到線上,這種消費偏好在後疫情時代還將在很大程度上得以保留。例如,疫情期間,人們發現在線會議的效果很好,不但有助於疫情防控,而且參會者省卻了舟車勞頓的辛苦,辦會者也節約了張羅食宿等辦會成本。
在中國,即便疫情防控形勢已經穩定,越來越多的人也更願意選擇在線會議而非線下會議的方式。因此,一些主營在線會議業務的企業在資本市場備受追捧,也就不難解釋了。
H. 在如今的後疫情時代,如何發展我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
相關統計顯示,2020年第一季度受疫情影響,中央企業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6萬億元,同比下降11.8%,超過8成企業營業收入下滑;實現凈利潤1304億元,同比下降58.8%,57家企業凈利潤同比下滑,26家企業經營凈虧損,雖然3月份月度凈利潤比2月份明顯回升,但與上年同期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疫情全球大流行導致國內外需求驟然萎縮、原油等大宗商品價格急劇下跌,部分能源類央企執行國家政策向全社會讓利,在市場和政策的疊加影響下,石油石化、航空、汽車、電網等企業收入效益都出現深度下滑。從整體上看,雖然多數中央企業生產經營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效益恢復增長面臨巨大壓力,但各企業都在採取有效措施,努力克服困難,千方百計挽回損失,總體運行還是保持平穩狀態。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黨委委員、秘書長、新聞發言人彭華崗向媒體表示,在快速推進復工復產方面,石油石化、電網電力、鋼鐵、機械裝備製造和航空運輸等企業在春節、疫情期間不停工,全力穩定生產經營。中央企業2月底復工復產率超過90%,目前已達到99.4%。受疫情沖擊較大的建築、汽車、旅遊等企業克服困難在同行業率先復工。承擔重點工程、重大項目的中央企業全力保重點保進度。
隨著全國疫情防控形勢的向好、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多數企業盈利狀況已明顯轉好,中央企業3月份當月實現營業收入2.2萬億元,已恢復至1月份水平;有11家企業一季度已經實現同比增利;有43家企業3月份當月盈利水平恢復至上年月均水平;有37家企業效益降幅比1-2月收窄10個百分點以上。
彭華崗介紹,受疫情期間部分停工停產影響,我國一季度中央企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647.6億元,同比下降4.5%,但3月份完成投資同比增長4.1%,月度投資規模已恢復至正常水平。從重點行業看,一季度石油石化企業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2.4%,電力企業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3月份電信企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3%。
疫情重災區重啟發展動車
據記者了解,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湖北國資國企系統在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同時,充分發揮國有企業引領作用,幫助帶動產業鏈中小微企業復工復產,積極推動中小微企業發展。
目前湖北省國有企業已基本實現全面復工復產。20家省出資企業復工率92.98%,返崗率87.41%;17個市州國資所屬企業復工率99.57%,返崗率92.79%。湖北省交投集團投資建設的4個長江大橋、10條高速公路,湖北國際物流核心樞紐工程項目等重點投資項目已全面復工復產。
I. 農業現代化新方向「宅經濟」背景下,預制菜產業發展何去何從
「宅經濟」一詞火爆互聯網,新冠疫情條件下居家辦公變成了常態化,與此同時在家裡交易也激發出的一個新的專有名詞「宅經濟」。沒空煮飯或是不願意出門買東西的群體訂外賣、線上電商平台盛行買東西依靠快遞公司,催熱了「宅經濟」宅男女們享有待在家裡就可隨便選擇送上門的樂趣。預包裝食品菜餚正式進入大家視線范圍,更成為了當下年輕人群家居餐桌上的「新歡」。艾媒《中國預制菜行業發展趨勢研究報告》強調在我國預制菜市場份額有望在23年提升5165億人民幣。依此類推,2026年約為萬億。實際上,預制菜也不算是一個新事物,餐飲市場的多元化經營規范化之後在預制菜就已經在餐飲市場初試鋒芒。
一場相關預制菜的企業颶風如期而至。盒馬鮮生等生鮮新零售服務平台,西貝筱面村、海底撈火鍋等餐飲連鎖品牌陸續扶持。是預制菜股權融資的最佳時期。許多吃瓜群眾預測分析稱「預制菜無疑是下一個風口」,你也吃、我也吃,萬億元級預制菜銷售市場由我們一起來一同建立。預制菜品類的「巔峰時刻」即將來臨。預制菜就會出現在公司營養配餐等B端。隨著2014年外賣送餐的你追我逐,預制菜領域進到B端放量上漲期。飯店裡60%以上是預制菜,實際上顧客並不知道:六成以上飯店菜品全是預制菜。是新冠疫情,讓預制菜走上大家演出舞台,初試鋒芒。預制菜是真的出風口或是偽的浪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