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城市發展戰略包括哪些內容
對城市經濟、社會、環境的發展所作的全局性、長期性、決定全局的謀劃和規劃。
『貳』 城市發展包括城市開發嗎
包括。
城市開發是城市發展的一個方面。城市發展包括經濟、社會等各方面。
城市發展,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內的地位與作用及其吸引力、輻射力的變化增長過程。是滿足城市人口不斷增長的多層次需要的過程。包括量的擴張和質的提高。量的擴張表現為城市數量的增加和規模的擴大,即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質的提高則表現為城市功能的加強,現代化水平的提高。城市發展,從空間角度而言,是存在於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一個獨特的居民點形式;從經濟角度而言,城市的第二、第三產業是整個區域及國家經濟整體中的一個重要部分。
『叄』 城市發展戰略包括哪些方面的內容
城市發展戰略,對城市經濟、社會、環境的發展所作的全局性、長期性、決定全局的謀劃和規劃。它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
①戰略依據。城市發展戰略的依據就是城市制定發展戰略時的基礎和發展條件,包括城市發展的環境,城市的經濟、社會資源稟賦情況和城市在整個國民經濟發展中的戰略地位等;都需要通過認真的調查研究和充分論證來確認,這也是定位城市性質的基本依據。
②戰略願景。城市的戰略願景即城市在可以預見的時期內,最終將要達到的總體目標,在總體的戰略願景下,城市發展戰略還可以形成一定的發展目標體系;一般表現為城市現代化目標體系,主要包括
(1)經濟發展指標。
(2)社會進步指標。
(3)生活質量指標。
(4)生態環境指標。
③重點戰略。重點戰略是作用於對實現戰略目標具有關鍵、主導意義而目前發展又比較薄弱,需要特別加強,且在發展方面具有顯著優勢的經濟環節、產業部門或管理領域的戰略舉措。
④戰略措施。戰略措施是針對實現戰略過程中的矛盾所採取的策略和具體措施,由於矛盾的性質和內容不同,策略和措施也有很大差異。
⑤戰略反饋。城市發展戰略管理的實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多階段的動態過程,前一個階段的戰略措施的結果以及外圍環境的變化,將形成下一個階段發展的基礎狀態。
『肆』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主要有哪些內容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主要有以下內容:
1、管理體制:政企分開,擴大企業自主權。
2、所有制:發展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形式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
3、分配製度:發展以按勞分配為主的分配方式。
4、中心環節是擴大企業自主權。
(4)城市經濟發展包括哪些內容擴展閱讀: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要點是:
(1) 簡政放權。要使所有管理經濟的政府機關同企業從直接的經濟利益聯繫上脫鉤,使企業真正成為相對獨立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
(2) 敞開城門。在實行市領導縣的體制和由城市統一組織城鄉的生產和流通的同時,打破封閉和分割。
(3) 搞活企業。1981年開始,經國務院批准,沙市、常州、重慶先後進行了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1984年4月16日至25日,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在江蘇省常州市召開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試點工作座談會」。
『伍』 分析一個城市的經濟狀況要從哪幾個方面去論述
宏觀經濟形勢分析1、經濟發展總體狀況(GDP增長及波動情況)2、經濟運行狀況(1)生產情況(工業、農業、第三產業);(2)需求情況(投資、消費、出口);(3)財政金融情況;(4)物價總體水平情況。3、城鄉居民生活水平(1)城鄉居民收入情況;(2)住房情況;(3)就業再就業及社會保障情況。
『陸』 城市發展包括哪些內容
城市發展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包含的內容很多,
1.城市發展的基本規律:
(1)區域理論:城市是區域的核心,區域發展是不均衡的。1950年佩魯提出增長極核理論:城市通過極化效應、擴散效應的發展,是區域經濟趨於均衡,然後進入下一輪極化、擴散的發展階段。
(2)經濟學理論:城市產業分基礎產業(城市發展的關鍵)、服務業產業。[1]
(3)人文生態學理論:互相依賴、互相競爭是人類社區空間關系形成、發展的重要因素。
(4)交通通訊理論:1962年梅耶《城市發展的通訊理論》
(5)經濟全球化理論:認為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運行機制的日益緊密運動的進程。世界貿易組織1995年度報告認為,經濟全球化「是不同國家的市場和生產日益變得更加互相依存的過程,這是由於貨物和服務貿易的發展以及資本和技術的流動所造成的。」
(6)城市進化理論:絕對集中(城市不斷增長)、相當集中(城市人口增長仍然高於郊區)、相當分散(郊區增長超過城市)、絕對分散(城市人口下降郊區人口上升)。
2、城市物質環境的構成要素及相互關系公共領域:主導、為非公共領域的開發提供可能性、約束性。物質環境優化表現為可達性、外部效應。
3、城市社會基本特徵及其與農村社會的主要差別基本特徵:人口老齡化(60歲以上佔10%或65歲以上佔7%)、家庭核心化、生活閑暇化。城市社會的異質性高於農村社會。
4、城市產業構成及其演化趨勢 1)英:費希爾、克拉克 三部類:第一、二、三產業 2)美:貝爾 三個歷史時期:前工業社會、工業社會、後工業社會
5、城市化含義定義: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由農村型向城市型轉化的歷史過程,表現為鄉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轉化以及城市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
6、城市化進程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城市化前期主要表現為工業化的進程,要求並促進人口向城鎮積聚。城市化後期主要表現為較高的城市化水平所直接帶來的生產集約化、生活集約化、管理科學化和文教科技的進步等。
『柒』 城市經濟發展貢獻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你好,其實城市是經濟活動的主要區域,當然也就是創造財富和促進經濟增長的主力。城市經濟發展的貢獻首先是增加就業,這是維護社會穩定和增加收入的重要條件;其次當然是增加收入,促進國家經濟發展,由於城市是經濟競爭的主戰場,會帶動高效率利用經濟資源,促進經濟技術創新,促進社會進步;城市經濟發展還會不斷完善基礎設施,提供生活生產的硬體條件,提高人群聚居地的生活水平,雖然也有破壞環境和空氣污染。。。
『捌』 衡量一個城市經濟發展的指標有哪些
人均GDP是一個廣泛使用的指標。 另外,對於一個城市,我們可以看它的城市化水平、工業化水平以及城市間三大產業的比例,看它的結構是否合理。 還有什麼,城市內的收入分配。 政府稅收也可以作為衡量標准。
拓展資料
城市經濟發展是城市功能發揮的重要物質基礎。西部中小城市經濟總量小、產業水平低、輻射效應小,遠落後於東部地區。 中國東西部發展水平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城市供給、城市發展質量和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 因此,推進西部大開發的核心是將西部工業化和城鎮化有機結合,大力發展城市經濟。城市經濟是指由工商業等各種非農經濟部門聚集的區域經濟。 城市經濟是以城市為載體和發展空間,二三產業繁榮發展,經濟結構不斷優化,資本、技術、勞動力、信息等生產要素高度聚集的區域經濟, 以及突出的規模效應、聚集效應和擴散效應。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人們了解和掌握一個國家或地區宏觀經濟運行情況的有效工具,即「人均GDP」,在發展經濟學中常作為衡量經濟發展的指標,也是最重要的指標之一。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
一國會計期間(通常為一年)的國內生產總值(GDP)以該國常住人口(或戶籍人口)計算,人均GDP是衡量各國生活水平的標准.為了更客觀,常與購買力平價結合使用。
據中國統計局數據,2011年和2012年分別為5577美元和6264美元,2013年為6995美元,2014年為7595美元,2015年為8016美元,2018年為9800美元。 據人民公報統計。中華民國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情況,2017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8665美元,比上年增長6.3%。2018年國內生產總值900309億元,比上年增長6.6%。人均國內生產總值64644元,比上年增長6.1%。2019年國內生產總值990865億元,比上年增長6.1%。人均國內生產總值70892元,比上年增長5.7%。2020年,中國經濟總量將超過100萬億元,人均GDP將連續兩年超過1萬美元。
『玖』 城市發展戰略包括哪些方面的內容
城市的發展:水利、電力、通信 、道路的建設,教育,就業,治安、綠化、衛生、環保、經濟的開發和持續的發展、民生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