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對宏觀經濟的理解
宏觀經濟 即宏觀層面的國民經濟,包括一國國民經濟總量、國民經濟構成(主要分為GDP部門與非GDP部門)、產業發展階段與產業結構、經濟發展程度(人類發展指數、社會發展指數、社會福利指數、幸福指數)。
宏觀經濟 指總量經濟活動。是指整個國民經濟或國民經濟總體及其經濟活動和運行狀態,如總供給與總需求;國民經濟的總值及其增長速度;國民經濟中的主要比例關系;物價的總水平;勞動就業的總水平與失業率;貨幣發行的總規模與增長速度;進出口貿易的總規模及其變動等。
一般認為此詞1933年由挪威經濟學家RAGNAR FRISCH(1895--1973年)在建立「宏觀經濟學」時所提出。宏觀經濟的主要目標是維持高水平和快速增長的產出率、低失業率和穩定的價格水平。
政策目標
宏觀經濟政策的目標是:
1、高的且不斷增長的國民產出水平(即實際GDP)
2、高就業、低失業
3、穩定或溫和上升的價格水平
政策工具是一種處於政府的控制之下,並能對一個或多個宏觀經濟目標施加影響的經濟變數。
總量平衡
宏觀經濟總量的平衡是指:
宏觀經濟
⑴積累基金和消費基金的平衡
⑵一個地區范圍內的市場供需平衡
⑶社會總供給和社會總需求的平衡
⑷全國工業部門的生產和需要的平衡
面臨問題
三大迷思
一是通脹壓力,二是流動性壓力,三是增長下滑壓力。進一步分析這三大迷思,其實都是受制於一個主軸的三種表象。而這個主軸不在內部,而在外部,這就是由美元貶值派生出來的問題。在解析「三大迷思」之前,先說一個重要前提,就是美元的異動。由於這是問題的關鍵,同時也是擺脫「三大迷思」的前提,因此,有必要先弄明白美元的走向到底如何。
要分析美元走向,不得不談美國推行的弱勢美元戰略。美元已持續貶值數年,已造成全球價格體系紊亂。也就是說,從美國的角度看,已達到了預期目標,再玩下去,就要對美國自身造成實質性傷害了。
首先,美元持續貶值造成了經濟對手的困難。比如,人民幣對美元在三年內持續升值近20%,使大部分微利的中國外向型企業遭受了匯率和成本的雙重擠壓,走向虧損甚至破產。也就是說,美元貶值已達到了擠壓對手的目的。
其次,由美元持續貶值造成的全球價格體系混亂、通脹壓力加大,已到了非治不可的關鍵時刻。從美國的利益來講,如果任由其發展下去,就要對美國經濟自身造成實質性傷害了。此時,若是美元由弱轉強,可以穩定價格預期,有利於美國經濟的下一步發展。
而從全球角度看,迫於通脹壓力,美元的走強也符合各國對穩定物價的期待。此時美國順勢調整弱勢美元戰略,既可以做「好人」,重塑美元霸主地位,又有利於全球金融資源再次流入美國。國債,就是一個重要的轉勢信號。
明白了美元大趨勢之後,回頭看「三大迷思」之一的中國通脹壓力問題。
從主導性看,本輪通脹壓力主要是輸入性的,是一種貨幣現象,是由美元貶值引起的石油及大宗商品價格飆升引起的壓力。如果加上前兩年所謂的「高增長、低通脹」,實際上是把價格壓力往後推移,所以才形成了的價格形勢。而這一點,很可能沒有引起人們的足夠注意。
由此觀察,本輪價格上漲,主要取決於美元因素。而已有多個國際機構對美元轉勢有了明確判斷,對石油及其他生產資料價格的回落也有比較明確的預期。在這種情況下,如何看待我國的價格趨勢和外圍經濟環境,調整相應的經濟政策,就是一個不可以忽視的問題了。
再看「三大迷思」之二的流動性問題,同樣也與美元趨勢有關。近幾個月來,在外貿順差逐漸縮小的情況下,不明用途的外匯大量流入,造成了新的對沖壓力。熱錢為什麼要擠進中國?就是想在短時間內從兩方面套利,一是人民幣升值,二是對中美利差擴大的預期。
宏觀調控與改革
「很多經濟問題是宏觀經濟調控不能解決的,比如說國內的社會階層凝固化問題。」厲以寧解釋,社會階層凝固化或叫做「職業世襲制」,比如農民工的孩子是農民工,問題長期存在就會導致社會僵化,而這個問題就不是宏觀經濟調控能解決的。
厲以寧還舉例說,中國長期存在著「投資沖動怪圈」的現象,地方政府希望加速發展,要求增加投資,增加信貸,然後信貸擴張,經濟增長率提高,通貨膨脹也來臨。中央政府不得不採取緊縮措施,減少投資,減少信貸,於是通貨膨脹雖被抑制,但地方政府卻深感困難,因為財政收入下降,GDP增長率下降,就業 壓力增大了。中央政府不得已就再次啟動外生力量,刺激經濟。
「單靠宏觀經濟調控不能解決『投資沖動怪圈』現象和『職業世襲制』問題。」厲以寧強調,相對於外生力量而言,內生力量更為重要。而宏觀調控只是一種外生力量,通過內生的市場經濟機制發揮作用才是更徹底的改革。
外匯流入
為了應對外匯流入導致的流動性問題,央行持續提高存款准備金率。在通脹壓力不斷加大,加息措施又難以啟用的情況下,這一政策工具的反復使用,固然對收縮流動性產生了明顯作用,但也導致了資金的結構性淤塞,特別是中小企業的資金困難。而問題的緩解,也與美元走向有關。
第三個迷思,也就是經濟增長問題,也與美元趨勢有關。增長問題,本來主要是國內的事,但對於一個外貿依存度高企的經濟體來說,問題就不是那麼簡單了。由於本幣升值加上生產資料價格大幅上漲,大量原本微利的外貿企業失去了生存基礎,出口下降,自然對經濟增長有直接影響。
而要使外向型企業向內需型轉變,從推動經濟增長的結構上調整產業布局,無論在生產組織上還是在時間上,都需要花很大努力,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同時在一個開放的時代,即便是為內需服務的企業,也要有國際經營眼光。也就是說,在以美元作為國際貨幣的世界經濟格局下,也需要注意美元的動向。
美元有由弱轉強的跡象。此時,如果不從本質上看問題,而是繼續被表象所蒙騙,在戰略和策略上做出不恰當的選擇,那是要引來後遺症的。而美元也不是完全可以自以為是的貨幣,也會受美國經濟自身和國際經濟與金融格局的影響。
適時把握美元轉折的有利時機,作出相應的政策調整,中國經濟完全有條件從的「三大迷思」中走出來。而就反應過度的滬深股市而言,更前瞻、更全面、更理性、更歷史地看待中國經濟走向,也許會平緩這兩個市場的非理性躁動。
2. MV=PT和MV=PY中,左右兩個方程中,二者的差別,除了式子各個部分含義差異之外,還有什麼區別
代表的含義不同,M/P實際貨幣而非名義貨幣。M是指名義貨幣量,V是指貨幣流通速度,P是指價格水平,Y是指名義收入。
1、先看右邊,P是價格水平,Y是總產出,PY是名義總產出,M流通中的貨幣,V貨幣流通速度,MV就是實際支付的貨幣,
(1)所以該等式表示總支出等於名義總產出,由於V取決於支付制度習慣等,在短期不變,Y取決於一國的生產能力,當
充分就業時也可以看做不變,M有央行決定,所以價格水平由M決定,貨幣發行的多了,就會通貨膨脹。這個是費雪方程式,貨幣銀行學上都有的。
(2)在看費雪公式時別忘記它的前提假設:貨幣只有交易媒介的功能,而不討論它的價值儲藏功能。它假定V、Y不變、不考慮利率影響,所以與現實會有不符合。
把公式改寫成這樣:M/P*V=Y,M/P看作實際貨幣而非名義貨幣。
2、MV=PY M是指名義貨幣量,V是指貨幣流通速度,P是指價格水平,Y是指名義收入
從這個公式中可以看出各個參數之間的正向和反向移動的關系 。
3、比如,M增大時,即擴張性貨幣政策,要麼價格水平上升,要麼名義收入提高(其實二者效果一樣)。
就是有多少東西,就需要有多少貨幣來實現買賣,流通的錢不夠的話就要多轉手,轉手多了的話貨幣就得減少。
4、現實經濟的交易需求需要金融資源來支持,最終所有的交易活動必須通過貨幣媒介的適度調整才能實現.也就是強調,貨幣作為交易媒介發揮首要職能的關鍵在於實體經濟中貨幣流量和流轉速度的協調.
(2)宏觀經濟mv和py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傳統上,貨幣的定義主要有以下幾種:
1.人們普遍接受的用於支付商品勞務和清償債務的物品;
2.充當交換媒介,價值、貯藏、價格標准和延期支付標準的物品;
3.超額供給或需求會引起對其它資產超額需求或供給資產;
4.購買力的暫棲處;
5.無需支付利息,作為公眾凈財富的流動資產;
6.與國民收入相關最大的流動性資產等等。
實際上,上述6條都屬於貨幣的職能定義。
7、最新的貨幣理論認為:貨幣是一種財產的所有者與市場關於交換權的契約,本質上是所有者之間的約定。
「吾以吾之所有予市場,換吾之所需」,貨幣就是這一過程的約定。
8、這一理論能夠經受嚴格證偽和邏輯論證,解釋所有貨幣有關的經濟學現象,並為所有的經濟學實踐所檢驗,為幾百年的貨幣本質之爭劃上了句號。
吾以吾之所有予市場,換吾之所需」,貨幣就是這一過程的約定。這一理論能夠經受嚴格證偽和邏輯論證,解釋所有貨幣有關的經濟學現象,並為所有的經濟學實踐所檢驗,為幾百年的貨幣本質之爭劃上了句號。
3. 經濟中關於mv=py
意思就是交易都是需要貨幣的
4. 如何理解交易公式mv=py
如果左邊只是M的話說明供給的貨幣只流通了一次(然後不再使用),但實際上貨幣是流通的,所以要計算貨幣的流通量(我買衣服,把錢給了老闆,老闆再用這個錢購進更多衣服……),之後再和等式右邊的T(交易總量)聯系起來就好理解了。
5. 宏觀經濟學中如何由mv=py得出,m的百分比變動+v的百分比變動=p的__+y的__
mv=py
ln(MV)=ln(py)
lnM+lnV=lnP+lny
把各個變數看成是時間t的函數,對t求導;
M『(t)/M +V'(t)/v=p'(t)/p +y'(t)/y
M'(t)=dM/dt,就可以近似地看成M的變化量,那麼M』(t)/M就近似地表示M的變動百分比
6. 貨幣發行量是怎麼計算的
貨幣流通規律計算公式: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必須的貨幣量=商品價格×商品流通量/單位貨幣流通速度=商品價格總額/單位貨幣流通速度
決定因素:
生產力(決定商品價格總額)決定著一個國家貨幣發行量。如果國家的貨幣發行機構超量發行貨幣,而生產力沒有相應增加,即生產出來的商品沒有相應增加,這樣的話因供求關系,要用更多的錢買貨物,這樣貨幣在國際上看來就是貶值。
貨幣只是政府控制國家的經濟的一種形式,比如政府想充實國庫,一種方法是正常的稅收等等,另一種方法是印刷錢。
第二種方法因為生產力沒有相應發展(商品數量沒相應增長),老百姓手上的錢就不值錢的,意思就是第二種方法會使政府富了,老百姓窮了,之後老百姓買不起東西,又不利於經濟的發展(不利於商品產量的增加)。
在中國,貨幣發行權屬於國家。國家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核准年度人民幣最高發行限額。中國人民銀行根據國務院批準的發行限額,具體辦理人民幣的發行工作,並集中管理發行基金。
中國人民銀行設有發行基金保管庫(簡稱發行庫)保管發行基金。發行基金是尚未發行的人民幣,它不是流通中的貨幣。各專業銀行則設有業務庫,是為辦理日常現金收付而建立的。
它核定現金庫存限額。現金超過庫存限額的部分,應交存發行庫。當業務庫存現金不足以滿足需要時,就得從中國人民銀行的發行庫調入現金。將發行基金調入業務庫,就是貨幣發行。
中國長期以來,要求貨幣發行不用於彌補財政赤字,不用於沒有物資保證的信貸投放,而用於滿足商品流通的需要。因此,中國貨幣發行一般來說是經濟發行。但在個別年度,由於各種原因出現了財政赤字,需要發行貨幣彌補部分財政赤字,這種發行屬於財政發行性質。
7. MV=PY 為什麼P為GDP平減指數
這是費雪方程又叫交易方程 費雪方程式是從交易角度進行分析: M V = P Y
其中:M為貨幣數量(能動量);V為貨幣流通速度(恆量,取決於制度及收入周期);P為價格水平(被動量);Y為產出(恆量)。M 決定 P的價值,二者成正比。貨幣需求僅為收入(貨幣數量)的函數,與利率無關。
8. 什麼是價格它是怎麼形成的在經濟中起什麼作用(用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
1、從微觀經濟學角度講,價格由兩股力量來決定,一部分來自需求,一部分來自供給,價格太高,人們不會買,價格太低企業不願意去生產,兩種力量共同作用,把價格和數量維持在雙方可以接受的范圍內。
2、從宏觀經濟學角度講,物價由生產力、貨幣量及貨幣流通速度決定,具體公式是MV=PY,等號的左邊意味貨幣在一次周轉中可以用於多少次交易,可以理解為實際貨幣量,這個數量必然等於發生的所有交易的總價值,也就是等號右邊的PY(價格*商品數量)。由此可見,物價與生產力成反比,與發行的貨幣量、貨幣流通速度成正比。
3、微觀、宏觀經濟學幾乎不考慮價格在經濟中的作用,那是政治經濟學的范濤。在微觀、宏觀經濟學中,價格只是被看作商品的標價以及計算cpi時的商品權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