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農經濟的五個特性,小農經濟的利弊
1、生產經營單位規模小:以個體家庭為單位,在極為狹小、分散的小塊土地上從事農業生產和經營。2、生產工具是人力、畜力、手工工具、工藝和操作都很簡單:中國傳統農業方式是耕、鋤、割、脫粒等,幾千年的工具都是犁、木漏、鏟、鋤、鐮刀等,1個人即可操作。3、生產是自然分工:所謂自然分工就是根據家庭成員的性別、年齡、天氣晴雨、晝夜和四季等自然情況,來安排生產。
一、小農經濟的五個特性
1、生產經營單位規模小
(1)主要是以個體家庭為單位,在非常狹小、分散的土地上從事農業生產和經營。
(2)中國自古至今,農民個體家庭人口一般在2-5人之間, 勞動力在2-4人之間,佔有耕地為幾畝至20畝左右。
(3)當今中國農民家庭變得趨小化,人均耕地更少,不足2畝。
2、生產工具是人力、畜力、手工工具、工藝和操作都非常簡單
中國傳統農業方式有耕、鋤、割、脫粒等,這些方式使用的工具幾千年都是犁、木漏、鏟、鋤、鐮刀等,即使1個人都可以進行操作,工藝簡單易學。
3、生產是自然分工
(1)自然分工就是根據家庭成員的性別、年齡、天氣晴雨、晝夜和四季等自然情況,安排農業生產。
(2)這種直觀、簡單的自然分工可以充分調動家庭男女老少的勞動力,因時制宜、充分利用一年春夏秋冬、晝夜和晴雨時間。
4、再生能力強
(1)小農經濟生產能力比較低下,如果遇到天災人禍就會很容易破產,但其規模小、生產工具簡單易備、工藝技術傳統易掌握、生產是自給自足和簡單再生產, 這樣的生產條件很容易具備。
(2)小農經濟只要有一小塊土地, 就可以依靠勞動力開始恢復生產。
5、經濟管理是家庭管理與生產經營合二為一
(1)小農經濟是以農家家庭為單位, 實行自然分工,自給自足,沿用傳統簡單工具工藝。
(2)一般是簡單生產,家庭管理會與生產經營合二為一。
二、小農經濟的利弊
1、利
為古代統治者維護政權提供了經濟基礎;農民能夠自給自足,生活比較穩定;土地為私有耕作,農民有比較高的生產積極性;有利於古代穩定的社會形態和傳統思想文化形成。
2、弊
(1)農民生活勞作非常辛苦,容易受到自然環境影響,有很大的脆弱性。
(2)由於小農經濟的狹小生產規模和簡單的性別分工所以導致它很難擴大再生產,這樣就會阻礙社會分工和交換經濟發展。
(3)小農經濟的封閉保守不僅會限制近代科技的發展,同時也為資本主義經濟萌芽發展帶來許多障礙。
(4)由於小農經濟過度依賴自然環境,所以也加劇了人地矛盾,這樣會破壞生態環境。
❷ 拜占廷政府頒布的保護小農經濟的法令政治意義是什麼
公元996年,拜占廷政府再次頒布類似的法令。從表面看來,是為了保護小農經濟,實際上,這些法令具有瓦解地方分裂勢力,加強中央集權的政治意義。然而,拜占廷統治者未能真正採取措施打擊大地主,一方面,皇帝們要借重大軍事貴族的政治勢力,維護其統治;另一方面,打擊大軍事貴族意味著削弱軍區制,小農經濟也難保存。特別是在大地產貴族勢力已經相當強大的情況下,對他們的真正打擊就等於取消軍區制,以農兵為主的小農亦將走向同歸於盡的道路。
❸ 河北豐潤數百畝耕地里種樹上熱搜,應該如何保障農民的收益
央廣網唐山4月20日消息(總台央廣記者管昕)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耕地保護,近年來,出台了一系列嚴格耕地保護的政策措施,但一些地方仍然存在違規佔用耕地開展非農建設的行為。國務院2020年為此也專門印發通知,強調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非糧化”行為。
即使有糧食補貼,種糧的收益還是遠低於其他經濟型產物和養殖業。中國糧食安全至關重要,但是農民問題也是十分嚴重,可能覺得一句集約化生產就能辦到的事情,後面會牽扯到數億人的生存發展問題,牽動的可能是高達數十萬億的改革成本。如果任由市場化行為,糧農自由選擇耕作產物,中國的糧食自足率估計不到四成,到時候國際糧價不要說瘋漲了,估計大米比黃金都有可能。
❹ 重農主義保護下的小農的壓力與小農經濟的發展情況
重農主義是為保護小農而打擊工商業一種國家觀念這種觀念起
於西周,成就於戰國法家這種觀記把農業視為本把工業視為末以
為後者不公是社會浮華墮落因素。並且是小農兼並者和國家利益
侵蝕者
小農經濟特點:以家庭為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
自足自然經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基本模式。小農經濟得以發展因素①社會生產力進步和發展,鐵農具和牛
耕使用和逐漸普及:②農民不同限度地有一定土地、農具、耕畜
等生產資料,具備生產積極性③為了求得生存,農民努力提高耕作技術,盡量提高單位面積產量④歷代統治者採用重農抑商
政策,注意減輕農民承擔,扶植小農經濟。4.阻礙小農經濟發
展因素:①農民經營規模小,生產條件簡陋,缺少必要積累和儲
備能力:②封建王朝統治集團腐朽,封建剝削嚴重:③抵抗天災
人禍能力薄弱。
❺ 古代統治者為什麼要維護小農經濟
在古代,小農經濟體制可以自給自足,加強佃農對於田地的管理,從而提高生產效率,加快社會經濟發展。
封建王朝基本的經濟政策應該是賦稅。
在一定程度上比奴隸社會加快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但其局限性更是突出,農民雖然提高了勞動的積極性,但從根本上沒有擁有生產資料,只能被動的接受勞動 ,而非主動的去勞動,所以其生產率還是很低的。
從古代做一項大的工程動輒就是好幾十年,甚至幾百年就可以看出來,古代的勞動生產率是多麼的低下。
所以其對經濟的發展,社會生產率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甚至文化政治都有影響。
❻ 什麼是三農,結合當今社會談談如何解決三農問題,我的暑假作業
所謂「三農」問題,是指農業、農村、農民這三個問題。
實際上,這是一個居住地域、從事行業和主體身份三位一體的問題,但三者測重點不一,必須一體化地考慮以上三個問題。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三農」問題關繫到國民素質、經濟發展,關繫到社會穩定、國家富強。
農業問題,主要是農業產業化的問題。市場經濟是以市場為導向、根據市場配置資源的經濟形態,農業的購銷體制不暢是農業不能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常常聽到農民兄弟抱怨種了東西賣不出去或賣得過於低廉,根子在沒有遵循市場規律。產供銷形成一條龍是當前農業在市場經濟中大有作為的一著好棋,黨和政府在創設「產―供―銷」鏈條的活動中起著關鍵作用。農業產業化的另一個問題是中國農業目前基本上屬於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沒有形成規模經濟。加入世貿組織後,如何應對國外的集約型農業的挑戰?這將是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面臨的嚴峻問題。從現在看來,目前中國應在解放剩餘勞動力的同時,通過加快農業機械化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拋棄小農經濟的自給自足,迎接入世挑戰。
農村問題,目前突出表現的一個問題是戶籍制度改革。以往戶籍制度將城鄉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鄉之間經濟發展、文化水平的較大差異。這種戶籍制度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是自上而下行政管理的必要,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已經受到理論界的一致質疑。目前,各地興起的戶籍制度改革紛紛向這種不合理的制度「開刀」,希望能夠藉此進一步解放農村剩餘勞動力。但需要前瞻的是:戶籍制度改革以後,解放的剩餘勞動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疏導,形成的移民潮會給社會治安造成相當大的壓力。因此,城市化的步驟需要控制,小城鎮是消解城鄉二元對立、改革戶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
農民問題,可以分為素質和減負兩個問題。農民素質問題,主要是指文化素質。據統計,截至2000年底中國義務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蓋率達到85%,在普九未能覆蓋人口中,農村人口佔大多數。同時,計劃生育政策在農村也受到一定抵制,在「放一隻羊是放,放一群羊也是放」的錯誤觀念指導下形成的便是「越窮越生,越生越窮」的惡性循環。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如果沒有一定文化素質的國民如何與強國競爭?因此,提高農民素質是富民強國的重要舉措。
農民問題的另一個重大問題是減負問題。黨中央國務院再三強調要減輕農民負擔,但個別地方「令不行禁不止」——農民負擔照原樣,引發農民抗交國稅和集體上訪等事件發生。農民負擔重直接影響農民收入的增加,農民負擔重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政府改革力度不夠,目前還有些地方政府部門仍是「管事的人不多,吃飯的人不少」。因此,減輕農民負擔首先應該考慮加大力度進行機構調整,減員增效,把農民增收放在第一位。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接近9億,佔全國人口70%;農業人口達7億人,占產業總人口的50.1%。「三農」問題的解決必須考慮農業自身的體系化發展,還必須考慮三大產業之間的協調發展。「三農」問題的解決關系重大,不僅是農民兄弟的切盼,也是目前黨和政府的大事。
解決「三農」問題關系國民經濟全局,要把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作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雖然解決「三農」問題的許多措施都與資金的投入密切相關,但是近幾年來的金融體制改革所存在的問題在相當程度上削弱了對農村經濟的支持,對縣域經濟,特別是對農村經濟的信貸投入相對不足。農業產業本身的體制問題也影響金融資本向其流動,不利於農村經濟的發展。
一、農業經濟沒有形成規模化的經營,加上基礎設施差,難於容納較多的金融資金
目前我國的農業體制主要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種經營方式只能容納少量的小額農貸資金。一是這種經營方式農戶的資產較少,不能承擔較大的信貸風險;二是這種經營方式限制高效農業和農業深加工的發展,農民不需要較多的貸款。因此,目前的農村信用社出現三種情況:一是還有不少農村信用社由於歷史的問題較多,加上當地的金融風險較大的影響,目前還出現支付的困難,沒有錢支農;二是部分農村信用社存款多,但又不敢支農,資金閑置;三是有的農信社實際上辦成了商業銀行,在城市裡與商業銀行爭存款,爭貸款,不願支農。
二、金融解決「三農」問題的幾點建議
目前的金融體制對農業的支持、對縣域經濟的支持相對來講嚴重不足,那麼,從金融的角度看,如何解決「三農」的問題?
(一)要盡快恢復農業政策性金融機構的支農業務,同時運用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力度。既想發展農村經濟、啟動農村市場,又不想付出代價,這是不現實的,只不過我們如果對政策性金融管理好一點,減少人為的失誤和腐敗,我們的損失就會少一點,以最少的代價獲取最大的社會效益。對支持「三農」的政策性投入,國家要建立政策性金融的財政補償機制,在國家的財力允許的情況下,要及時向政策性金融提供貼息資金和呆賬損失的彌補,以及時化解政策性金融的風險,不要讓風險積聚過大。
(二)在政策性金融的帶動下,積極引導商業金融加大支農力度。一些農業高科技、規模化、產業化和農副產品深加工項目,在政策性金融的支持下形成一定生產能力以後,商業金融要及時給予配套資金。對於長期只存不貸或達不到存貸比例的商業金融營業網點,要強行退出市場,遏制從農村大量抽走資金的做法。
(三)扶持農村信用社建康發展,提高支農能力。對農村信用社的歷史包袱,應實事求是地加以解決,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共同負責。那些認為農村信用社不是國營的金融機構,就不能享受同樣待遇的思想是對農村信用社的歷史不了解,其結果是導致農村信用社的風險越來越大,不但對農村經濟的發展極為不利,而且導致農村金融體系崩潰,甚至出現全國性的金融災難。
(四)郵政儲蓄組織的資金,大部分應通過政策性金融反哺「三農」。由於郵政儲蓄的存款大部分來自縣以下,主要是農村,這部分資金應通過政策性金融用於支持縣域經濟,特別是農村經濟。同時增加農村信用社的支農再貸款,提高其支農能力。這樣有利於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縮小貧富差距,擴大內需,進而有利於整個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
(五)適當改變目前的農業生產模式,進行大規模的產業化生產,這樣才能吸納較多的資金,並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目前的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改革開放的初期,對於調動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解放生產力起到巨大的作用。但是,農村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只能解決農民的溫飽問題,而不能解決農民的小康問題。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出現以下弊端:一是不利於機械化生產,影響勞動生產率的進一步提高;二是不利於科學技術的推廣和應用。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生產,沒有資金投入搞科研,即使有科研機構研究出新的技術,推廣也困難;三是難於適應市場變化的需要。現在農民的生產往往是生產出產品找不到市場,雖然有公司加農戶這樣的模式,但畢竟多了一個環節。當市場出現變化時,要麼是公司不講信用,要麼是農戶不講信用;四是不利於農副產品的深加工。一些農副產品加工企業為什麼發展不起來,主要原因是難於有穩定的質量和數量的原料來源,一家一戶的農戶來生產,要麼是質量難於保證,要麼是數量難於保證。上述的四個問題,都是在市場經濟中生產遇到的主要問題,這些問題不解決,農村經濟是不可能有質的突破,即使金融的改革能重構農村金融體系,加大對農村經濟的支持力度,農村也沒有很好的投資環境吸納較多的資金。硬性地加大對農村的投入也只是沒有多大效益的投入,最終又形成更多的不良資產。因此,要在農民自願的基礎上,通過土地的再承包,使土地集中在懂經營的農業企業家手中,形成規模化、產業化的大生產。農民既得到一定土地承包費,又可以干其他的副業,可以從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低生產率的勞動中解放出來。
❼ 小農經濟有怎樣的特點,我們應如何正確看待它
1.小農經濟的特點:以家庭為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2.小農經濟得以發展的原因:①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和發展,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漸普及;②農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農具、耕畜等生產資料,具有生產積極性;③為了求得生存,農民努力提高耕作技術,盡可能提高單位面積產量;④歷代統治者採取重農抑商政策,注意減輕農民負擔,扶植小農經濟。
4.阻礙小農經濟發展的原因:①農民經營規模小,生產條件簡陋,缺乏必要的積累和儲備能力;②封建王朝統治集團腐朽,封建剝削嚴重;③抵禦天災人禍的能力薄弱。
❽ 北魏到唐朝中期為抑制土地兼並保護小農經濟的中央政府實行的措施是什麼
實行均田制。 均田制的內容北魏頒布的均田令由其前期在代北實行的計口授田制度演變而來,是當時北方人口大量遷徙和死亡,土地荒蕪,勞動力與土地分離,所有權和佔有權十分混亂這一特殊情況下的產物。其主要內容是:十五歲以上男夫受露田四十畝、桑田二十畝,婦人受露田二十畝。露田加倍或兩倍授給,以備休耕,是為「倍田」。身死或年逾七十者將露田還官。桑田為世業田,不須還官,但要在三年內種上規定的桑、榆、棗樹。
❾ 為什麼小農經濟需要專制主義皇權來保護
:1小農經濟具有分散性,只有集權的王朝才能統領這種處於這種經濟形式中的國家,
2小農經濟具有封閉性,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故而政權也是封閉的集權的
,3小農經濟具有脆弱性,農民的力量過於薄弱所以無法對抗強大的地主勢力,所以有大地主對農民集權專制
❿ 歷史上影響小農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小農經濟的基礎是農民土地所有制,即是農民對土地同時擁有使用權和所有權
而地主的兼並土地則使得小農經濟大量破產,成為無地之人,也就失去了小農的身份。
而答案一我們可以考慮這樣一個問題就是封建統治的財政主要來源在於地租,因此他採取各種措施來保護小農經濟,例如見面征稅比例,興修水利,限制蓄奴。
封建統治的腐朽主要是體現在過度保護小農經濟而限制了商品經濟乃至資本主義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