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五計劃和三大改造有什麼聯系嗎
三大改造確立了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是進行一五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基礎,由於三大改造和一五計劃幾乎是同時進行的,所以它們也是相互促進的關系。
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三個行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五年計劃,是中國國民經濟計劃的重要部分,屬長期計劃。主要是對國家重大建設項目、生產力分布和國民經濟重要比例關系等作出規劃,為國民經濟發展遠景規定目標和方向。
(1)一五計劃前怎麼進行經濟恢復擴展閱讀:
一、三大改造的歷史背景
1952年9月,毛澤東在一次中央會議上提出:「我們現在就要開始用10年到15年的時間,基本上完成到社會主義的過渡。」
第二年6月,中共中央公布了過渡時期總路線,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逐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這是總路線的主體;二是逐步實現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是總路線的兩翼。
1952年下半年至1956年,新中國僅僅用了4年時間,就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使中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跨入了社會主義社會,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
二、第一個五年計劃制定背景
20世紀50年代是二戰之後兩極格局對峙最為激烈的時期。隨著冷戰的逐漸展開,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與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之間的矛盾不斷激化。兩個陣營不僅在政治制度與軍事實力上展開全方位競爭,還圍繞著兩種不同的經濟發展道路展開了激烈較量。
一五期間,中國身處社會主義陣營,對外採取「一邊倒」的外交策略。資本主義陣營對中國進行政治孤立、經濟制裁與軍事封鎖,導致相比於戰後處於資本主義陣營的日本與西歐各國,中國無法充分利用資本主義陣營充足的資金與先進的技術進行經濟建設。
另一方面,蘇聯與一些東歐國家以資金與技術援助的形式積極支持中國的經濟建設,來自蘇聯與東歐的經濟援助在中國工業化的進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 中國一五計劃的主要任務
在國民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的基礎上,1953年開始執行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根據過渡時期總路線的要求,國家規定一五計劃的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進行以蘇聯幫助中國設計的156個建設單位為中心的、由限額以上694個建設單位組成的工業建設,建立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發展部分集體所有制的農業生產合作社,發展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建立對農業和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初步基礎;基本上把資本主義工商業分別納入各種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軌道,建立對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並以此為中心,進行財政、信貸、市場三大平衡和安排人民生活。
基本任務: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輕工業、農業和商業;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
3. 建國初期國民經濟恢復和發展中國的主要措施是
建國初期國民經濟恢復和發展中國的主要措施是
建國初期國民經濟恢復和發展中國的主要措施是一、建國初期國民經濟恢復和發展中國的主要措施:
1、沒收官僚資本和建立國營經濟,既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務,同時又具有社會主義革命的性質.人民政府還收回了帝國主義把持近百年的海關管理權,肅清了帝國主義在華經濟侵略勢力。
2、通過「銀元之戰」和「米棉之戰」穩定了全國的物價。
3、將全國財政經濟由中央統一管理,形成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這在當時是很必要的。
4、通過土改,合理調整工商業和精兵簡政措施,使國家財政經濟根本好轉。
5、人民政府領導人民大力恢復和發展生產,引導農民互助合作,興修水利,發展生產;在城市、工礦企業進行了民主改革和生產改革,對恢復和發展生產起了重要作用,也完成了民主革命遺留的任務。
二、建國初期國民經濟恢復和發展方針政策:
建國初期,雖然國民黨的統治從根本上被推翻,人民解放戰爭取得基本勝利,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殘餘力量依舊存在,因此如何鞏固人民政權,掃清前進到路的障礙,是黨的建設的重點。
1、把握主要矛盾,確定中心任務:
恢復農村經濟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實行了土地改革政策,不僅解決了了農民最為關心的土地問題,而且充分的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為農業的恢復和發展提供了保障,奠定了國民經濟恢復的基礎。黨和政府強調農業是經濟基礎,積極發展農業。首先國家擴大對農業的投入,如向農民發放貸款,提高基本建設中的水利建設,解決務農環節中缺乏資源的困難;積極貫徹實施農業稅收政策,開展農民愛國增產運動等。
鞏固提高農業生產互助組織,開展技術革新工作。新中國成立後,農民中的貧農,依舊面臨著因單家獨戶造成的生產問題,1951年頒布《關於一九五一年農林生產的決定》,提倡發展勞動互助組,集體勞動和分工協作的方案,有效的提高了農民的勞動效率,增加了農民的收入,使得革命戰爭時期形成的勞動互助組織得到鞏固和提高。1951年9月20日至30日,中央首次召開農業互助組合作的會議,制定頒布了《中共中央關於農業生產互助合作的決議(草案)》,及時的指出了黨內在農業互助合作上出現的錯誤傾向,如悲觀態度、消極行動,急躁積極的態度,使得農民的互助合作道路形成了積極發展、穩步前進的良好形勢,並於1951年底再全國范圍內開展起來。
2、恢復工業:
毛澤東曾明確指出「:城鄉的生產事業的恢復和發展,是中心任務」。因此在國民經濟恢復時期,黨一直強調恢復工業的重要性。在恢復工業生產時,黨強調第一要依靠工人階級,首先調整農業比重大、工業比重小的畸形產業結構,著力恢復和發展主要生產生產資料的重工業,如東北生產出的機器裝置,鞍山鋼鐵公司的大型軋鋼機等等,對國民經濟的恢復起到了關鍵的作用,當然在以恢復重工業為主的同時,也需要恢復和增加紡織及其他輕工業生產。其次要依靠國營經濟。黨和政府積極建立和發展國民經濟,在對經濟計劃的調控中,充分發揮國民經濟的領導作用。
第一人民政府採取沒收官僚資本企業的政策,大大的解放了社會生產力。其次對國營企業進行民主改革和生產改革,如建立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統一全國財經管理、在企業經營管理中建立嚴格的工作核算制度等等,充分調動了社會經濟的靈活性和多樣性,使得國營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形成了堅固的主力軍地位,促使了國民經濟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
3、鞏固人民政權,加強廉政建設:
黨的建設是中國革命和建設取得勝利的重要法寶。在國民經濟恢復的三年中,黨的廉政建設是經濟得到恢復的的制度保障,黨和政府積極採取措施,成功卸除了腐敗的政治、鞏固了人民政權,維護了社會的安定。
鞏固政權建設,鞏固和發展工農聯盟: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總結經驗教訓,深刻的認識到農民和工人階級是中國的兩個基本階級,工農聯盟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基本力量。在國民經濟恢復和發展時期,鞏固和發展工農聯盟是實現國民經濟恢復的主要目標。首先,中國共產黨積極採取惠農政策,將農民問題視為核心問題,贏得廣泛群眾基礎,為鞏固政權提供保障;其次中國產黨加強與工農聯盟各組成部分的聯絡,緊緊依靠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這三支基本力量,充分調動工人、農民、知識分子以及其他社會階層的積極性,鞏固了新生的國家政權。
加強黨的建設,開展政治運動: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黨的地位和外界環境的變化,中國共產黨成為了執掌全國政權的執政黨,如何建設新國家,形成新的社會氣象,對黨的執政水平和能力是一個不小的考驗,為了更好的適應這種地位的轉變,克服黨內出現的不良現象,如部分幹部驕傲自滿、貪圖享受、以及因此滋生的官僚主義、享樂主義等,中共中央先後開展了整風運動、整黨運動。
在整黨運動過程中,中國中央先後頒布了《關於「三反」運動和整黨運動結合進行的指示》、《關於在「三反」運動的基礎上進行整黨建黨工作的指示》,這項指示將黨員和黨組織結合起來,並對兩者進行群眾性的審查,有效的遏制了革命勝利後黨內幹部出現的貪污、浪費、官僚主義,同時也有效的肅清了黨的組織。
建國初期,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國家採取的措施有哪些?.沒收官僚資本,建立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
中國共產黨在建國初期為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採取的措施B
建國初期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中,中國共產黨採取的首要措施是[]A.沒收官僚資本B.,建國初期,為恢復發展國民經濟採取的首要措施是
A
舉出建國初期,國家為恢復和發展經濟採取的措施1.打擊投機倒把,加強市場管理
2.沒收官僚資本,建立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
3.合理調整工業,迅速發展生產
4.開展「三反」「五反」運動
建國初期恢復國民經濟的策略方針中共七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的戰略策略方針是不要四面出擊。具體是儲存富農經濟的土地改革,合理調整工商業,穩定物價統一財經,沒收官僚資本等措施。
我國建國初期怎樣的經濟形勢?我國對此採取哪些措施恢復和發展經濟?經濟形勢:工農業生產下降、物資缺乏、通貨膨脹
措施:1、沒收官僚資本建立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
2、穩定物價,統一財經
3、合理調整工商業
到1952年底,國家財政經濟取得基本好轉
1953年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和總任務,至1956年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1957年一五計劃超額完成……
建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為恢復國民經濟採取了哪些措施[思路分析]
沒收官僚資本、穩定物價、統一財經、合理調整工商業、精兵簡政、工礦企業的民主改革和生產改革等一系列恢復發展經濟的措施,都對鞏固政權產生了重要的作用。
[解題過程]
①沒收官僚資本和建立國營經濟,既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務,同時又具有社會主義革命的性質。人民政府還收回了帝國主義把持近百年的海關管理權,肅清了帝國主義在華經濟侵略勢力。
②通過「銀元之戰」和「米棉之戰」穩定了全國的物價。
③將全國財政經濟由中央統一管理,形成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這在當時是很必要的。
④通過土改,合理調整工商業和精兵簡政措施,使國家財政經濟根本好轉。
⑤人民政府領導人民大力恢復和發展生產,引導農民互助合作,興修水利,發展生產;在城市、工礦企業進行了民主改革和生產改革,對恢復和發展生產起了重要作用,也完成了民主革命遺留的任務。
沒收官僚資本、穩定物價、統一財經、合理調整工商業、精兵簡政、工礦企業的民主改革和生產改革等一系列恢復發展經濟的措施,都對鞏固政權產生了重要的作用.
①沒收官僚資本和建立國營經濟,既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務,同時又具有社會主義革命的性質.人民政府還收回了帝國主義把持近百年的海關管理權,肅清了帝國主義在華經濟侵略勢力.
②通過「銀元之戰」和「米棉之戰」穩定了全國的物價.
③將全國財政經濟由中央統一管理,形成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這在當時是很必要的.
④通過土改,合理調整工商業和精兵簡政措施,使國家財政經濟根本好轉.
⑤人民政府領導人民大力恢復和發展生產,引導農民互助合作,興修水利,發展生產;在城市、工礦企業進行了民主改革和生產改革,對恢復和發展生產起了重要作用,也完成了民主革命遺留的任務.
求採納(づ ̄3 ̄)づ
4. 一五計劃是什麼
一五計劃:1953-1957。
新中國建立以後,經過三年的經濟恢復,國民經濟得到根本好轉,工業生產已經超過歷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國那時還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許多工業產品的人均擁有量遠遠低於發達國家。
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我國政府編制了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它的基本任務是:優先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有步驟地促進農業、手工業的合作化;繼續進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保證國民經濟中社會主義成分的比重穩步增長(即國家對農業、手工業以及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第一個五年計劃從1953年開始執行。 它成為我國工業化的起點。
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原因:
1.外國帝國主義對中國進行包圍封鎖。
2.沒有重工業,就沒有工業化的基礎,也就沒有鞏固的國防。
優先在東北發展重工業的原因:
1.東北的工業化基礎比較雄厚。
2.東北的資源豐富且交通運輸便利。
3.東北靠近蘇聯。可以從蘇聯得到經濟上的援助。
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時,我國的工業化水平是很低的,毛澤東對此有過一段形象的描述:「現在我們能造什麼?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壺茶碗,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麵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因此「一五」計劃的重點是優先發展重工業。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編制工作,由周恩來、陳雲主持,從1951年開始著手先後歷時4年,五易定稿,到1954年9月基本定案。自1953年至1957年為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
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First Five-Year Plan of China )
中華人民共和國1953~1957年的國民經濟發展計劃。簡稱「一五」計劃
滿意請採納哦,謝謝,祝學習進步!
5. 一五計劃的主要內容
新中國成立後,在國民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的基礎上,1953年開始執行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
「一五」計劃,是指我國從1953年到1957年發展國民經濟的計劃。它是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由周恩來、陳雲同志主持制定的。
根據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的要求,「一五」計劃所確定的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進行以蘇聯幫助我國設計的156個建設項目為中心、由694個大中型建設項目組成的工業建設;
建立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發展部分集體所有制的農業生產合作社,以建立對農業和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基本上把資本主義工商業分別納入各種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的軌道,以建立對私營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
1956年,在周恩來總理主持下,編制出《關於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並於9月交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討論通過(1956年9月15-27日在北京舉行)。
《建議》提出「二五」的基本任務是:繼續進行以重工業為中心的工業建設,推進國民經濟的技術改造,建立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鞏固基礎;
繼續完成社會主義改造,鞏固和擴大集體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在發展基本建設和繼續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工業、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相應地發展運輸業和商業;
努力培養建設人材,加強科學研究工作;在工農業生產發展的基礎上,增強國防力量,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
5年內確定的主要指標是:1962年工農業總產值比1957年原計劃增長75%左右,工業總產值增長1倍左右,農業總產值增長35%左右,鋼產量達到1050-1200萬噸;
煤產量1.9億-2.1億噸,糧食5000億斤左右,棉花4800萬擔左右,基本建設投資總額比「一五」增長1倍左右,國民收入比1957年增加50%。
「三五」計劃從1964年初開始研究和編制。1964年5月,由國家計委提出,經中央工作會議討論並原則同意了《第三個五年計劃(1966-1970年)的初步設想》。
但之後,依據中共中央提出的「備戰、備荒、為人民」的戰略方針,1965年9月初國家計委重新草擬了《關於第三個五年計劃安排情況的匯報提綱》,明確提出:「三五」計劃必須立足於戰爭,從准備大打、早打出發,積極備戰,把國防建設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線」建設。
「三五」計劃的具體任務是:把國防建設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線建設,逐步改變工業布局;發展農業,逐步改善人民生活。強調國防建設,加快三線建設是「三五」計劃實施的重要特徵。
6. 6、列舉「一五」計劃的條件、原因、目的、基本任務、成就。
答:條件:新中國建立後,經過三年的經濟恢復,國民經濟得到根本好轉。
原因:我國工業水平還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還不如印度。
目的: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基本任務:
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
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
相應的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
成就:
(
1
)鞍山鋼鐵公司大型軋鋼廠等三大工程建成投產;
(
2
)長春第一汽車制
造廠建成投產;
(
3
)
中國試製成功第一架噴氣式飛機;
(
4
)
沈陽第一機床廠建成投產;
八年級歷史
2
(
5
)武漢長江大橋建成;
(
6
)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
(
7
)東北工業基地形成
等。
7. 「一五計劃」
「一五」計劃五次編制,歷時四年。
「一五」計劃採取邊制定、邊執行的辦法,不斷進行修訂、調整、補充,經過五次編制,歷時四年。
第一個五年計劃,早在1951年春開始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財經委(簡稱中財委)著手試編。1954年4月,中央成立編制五年計劃綱要8人小組,陳雲任組長,開始全面編制工作。到1955年3月31日,中共全國代表會議同意中央委員會提出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報告。
制定實施:
第一個五年計劃,早在1951年春開始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財經委(簡稱中財委)著手試編。1954年4月,中央成立編制五年計劃綱要8人小組,陳雲任組長,開始全面編制工作。到1955年3月31日,中共全國代表會議同意中央委員會提出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報告。
同年6月,中央對「一五」草案作了適當修改,建議由國務院通過並提請全國人大一屆二次會議審議通過(1955年7月30日通過)。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主要任務有兩點,一是集中力量進行工業化建設,二是加快推進各經濟領域的社會主義改造。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一五計劃
8. 「一五計劃」的內容是什麼
在國民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的基礎上,1953年開始執行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根據中國共產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要求,國家規定計劃的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進行以蘇聯幫助中國設計的156個建設單位為中心的、由限額以上694個建設單位組成的工業建設,建立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發展部分集體所有制的農業生產合作社,發展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建立對農業和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初步基礎;基本上把資本主義工商業分別納入各種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軌道,建立對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並以此為中心,進行財政、信貸、市場三大平衡和安排人民生活.按照這個基本任務,第一個五年計劃從1951年開始編制,1954年基本定案,到1955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正式通過,前後共修改五次.計劃規定工業總產值每年平均增長速度為14.7%,農業總產值每年平均增長速度為4.3%,基本建設投資總額427.4億元,1957年農村入社戶數達到總戶數的1/3左右,鋼產量412萬噸,糧食產量1.9億噸等.這些指標既符合實際,積極可靠,又留有餘地.制訂計劃的方法是重視各部門各主要產品比例關系的協調,以及人力、物力、財力的綜合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