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漢武帝時期的經濟政策是怎樣的
本文來自:網路知道日報
我們知道,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出現在西漢初期,為後來漢武帝保證近十四年北伐匈奴的基本勝利,實現了「外事四夷」的目標。
實際上,漢武帝時期,除了繼續實施文景兩帝時期的經濟政策,還順應歷史潮流,運用了一系列經濟控制政策對國家進行調控。
那麼,這些經濟政策是怎樣的呢?
改革幣制
為了增加中央財政收入,打擊大商人,穩定經濟,先後進行了六次幣制改革,發行了五株錢。
要知道,西漢初期的私人的可以鑄錢的,直到景帝時開始禁止,但是武帝登基後,還有很多地方私鑄銅錢。
於是,武帝除了加強中央壟斷鑄幣權,規定盜鑄者一律處死外,在前113年又徹底廢止各級地方政府的鑄幣權,統一由中央的「上林三官」鑄造。
前119年的幣制大改革,更是增加了以銀、錫為材料的「白金」幣和以鹿皮為材料的皮幣,並強制性地將其與銅錢的兌換率規定得畸高。雖然武帝對外宣稱:為了打擊大量貯藏銅錢的富商大賈和諸侯王的勢力,但是最主要還是為了解決財政困難。
鹽鐵官營
說白了,就是政府及國企控制鹽鐵生產銷售,使國家壟斷國計民生意義最重要的手工業和商業的利潤。
前119年,武帝「使孔僅、東郭咸陽乘傳舉行天下鹽鐵,作官府」,就是將私人壟斷的冶鐵、煮鹽業改為國家獨占經營,在全國產鹽鐵的地方設立鹽鐵專賣署,並任命當地的大鹽鐵商為鹽官或鐵官,管理鹽鐵事宜,還規定對私鑄鐵器和煮鹽者處以刑罰,沒收全部生產工具。
一時間,西漢政府的財政收入大大增加。
但是,武帝的這種做法卻留下了一大「禍患」--任命當地的大鹽鐵商為鹽官或鐵官,管理鹽鐵事宜。
這樣一來,鹽鐵專營其實就是官商勾結對鹽鐵高額壟斷,雙方共享利潤,卻苦了老百姓。
前98年,武帝又「初榷酒酤」,即將酒作為專賣的對象,這還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
設置平準官、均輸官
由官府經營運輸和貿易,大大增強了國家經濟實力。
前110年,武帝採納桑弘羊的建議,在全國實行均輸平準政策。均輸,就是調劑運輸;平準即平衡物價。
政府需要的物資原本都是臨時搶購的,這樣一來勢必會引起物價上漲;地方上交中央的賦稅、貢品,除了來往麻煩外有時價值還趕不上運費;大富商囤積居奇、操縱物價。
於是,武帝命大農令(相當於如今財政部長)統一在各郡、國設均輸官,負責管理、調度、征發賦稅物資,並向首都或各地輸送。,此外,首都設平準官,總管全國運來的財物,除去供皇室貴戚所用外,作為政府資本經營商業。
其他的政策還有重農抑商、整頓財政等。
總之,漢武帝運用經濟控制政策,使政府獲益匪淺,保證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行。
太初四年(前101年),西漢政府征伐大宛,結果「宛舉國以降,效其器物??烏孫之屬駭膽,請為臣妾。匈奴失魄,奔走循逃??」在此基礎上,武帝下令把亭障從玉門關向西延伸,加強在西域的軍事滲透。在渠犁、輪台屯田,就地解決糧食問題。漢武帝的開邊政策仍在繼續,直到征和三年(前90年),大規模的戰爭才逐漸停止。從元光二年(前134年)至征和三年(前90年),四十多年的時間里為「外征四夷」。
❷ 西漢時期的三大經濟政策
漢武帝(公元前156-公元前87年),漢朝第六代皇帝。16歲時即位,其即位時西漢達到了鼎盛時期。漢武帝在位時,為了挽救財政危機,增加國家收入,鞏固統治曾制定並推行了一系列的財政經濟政策。
一、鹽鐵官營
從戰國到漢初,鹽鐵私人經營不少人因此而發了大財。甚至富比王侯。漢武帝採納大商人孔僅和東郭咸陽的建議,決定由國家壟斷鹽鐵的生產和販賣,私人不得經營,否則處以重刑。並在各郡縣設置鹽官和鐵官,有效的保證了沿鐵官營政策的執行。鹽鐵官營實施的結果,為漢王朝帶來了巨大的財政收入,對解決當時嚴重的財政經濟困難起了積極的作用。
二、改革幣制
漢初以來,幣制混亂,私人、郡國均可鑄造貨幣,其結果是一方面鑄出來的貨幣越來越多,貨幣質量低劣,規格不一;另一方面,有的貴族官僚、富商大賈通過鑄造貨幣而富比天子,對中央構成威脅。公元前113年,武帝下令嚴禁私人及郡國鑄錢,把鑄幣大權完全收歸中央,國家成立專門的鑄幣機構,負責鑄造五誅錢,作為唯一流通的貨幣,以前私鑄的錢幣運往京師銷毀。這樣,幣值混亂的局面得到控制,朝廷又獲得了鑄幣之利。自漢武帝中葉起至隋代的幾百年間,五誅錢基本上成為歷代王朝統一使用的標准貨幣。
三、 「算 」和「告 」
所謂「算 」,是指政府向商人徵收財產稅,公元前119年,漢武帝頒布算 令規定商人財產每二千錢,抽稅一算,手工業主凡四千錢抽稅一算,商人的車每輛征稅二算,對財產申報不實的,罰戍邊一年並沒收財產由於商賈大多對財產申報不實,漢武帝又下達告 令明確規定,告商人隱匿財產而屬實的人,可得商人全部財產的一半。重賞之下,人們競相告 。這樣一來使全國大多數商人破產,從而達到了增加財政收入和整頓財政的目的。
四、「均輸」「平準」
公元前110年,漢武帝採納桑弘的建議,所謂「均輸」,就是在各郡國設立均輸官,將各郡國輸往中央的貢品,除部分供應京師需要外,其餘拿去銷售,賣得的錢交給中央政府.這樣,既減少了運輸的不便,又增加國家財政收入.「平準」即在都城長安設立平準官,統管各地均輸官運到京師的貨物,除供朝廷需要外,根據長安物價漲落的行情, 「貴則賣之,賤則買之」,達到平穩物價,增加朝廷收入的雙重效果.
五、重視水利,治理黃河
漢武帝十分重視發展農業經濟.他起用徐伯等水利工程家,修建了漕渠,龍首渠,六輔渠,白渠等有名的灌溉管道,使關中地區大量農田得到了灌溉.他還親自指揮了黃河決口的堵決工程,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征發數萬民工前往 子,開展大規模的,艱巨的堵決工程.在漢武帝的指揮下,終於成功的堵住了的 子決口,成功的制服了咆哮奔騰地黃河水.經過這次治理黃河在此後80年間沒有發生過大的水災.
❸ 漢武帝時期獨特的經濟政策,究竟是怎樣的
西漢時期陳湯說的那句“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我想對於誰都不會陌生。現在大家一說起漢,就會想到“強漢”,而一想到強漢勢必就會想到“漢武帝”。是的沒錯,大漢的強盛之名有一半的功勞是漢武帝造就的,他在位期間開創了空前的豐功偉績,奠定了漢王朝強盛的局面,並為漢朝開擴了遼闊的疆域,正如司馬遷所說“漢興五世,隆在建元”,西漢也就是在武帝打下的基礎上在宣帝一朝達到了鼎盛。
可以說在當時整個國家商品運輸和販賣幾乎都有國家來控制,國家想讓哪個地方的商品價格低亦或高,就可讓哪個地方的商品高或低,可謂是隨心所欲的掌控。而漢廷就是利用這些壟斷性的經營優勢獲得非常巨大的利潤,隨之而來的就是武帝一朝的國庫收入與日俱增,朝廷變得越來越富有,史載“於是天子北至朔方,東封泰山,巡海上,旁北邊以歸。所過賞賜,用帛百餘萬匹,錢、金以巨萬計,皆取足大農。”。
武帝一朝正是將鑄錢收歸國有、鹽鐵官營、榷酒酤、均輸平準等民轉公的政策,將這些本可有私人參與的行業統統交有國家統一經營。就這樣武帝一朝的財政才能如此的寬裕,才能支撐起一場又一場的耗時長久的對外戰爭,也最終才能成就大漢的強漢威名,並也成就了宣帝一朝的極盛時期。
❹ 關於漢武帝對經濟方面的措施的認識
在經濟方面,整頓財政,頒布「算緡」、「告緡」令,徵收商人資產稅,打擊富商大賈;又採取桑弘羊建議,將冶鐵、煮鹽收歸官營,禁止郡國鑄錢;設置平準官、均輸官,由官府經營運輸和貿易,大大增強了國家經濟實力。同時興修水利,移民西北屯田,實行「代田法」,有利於農業生產的發展。在經濟方面還有一條重要的舉措,就是將當時的貨幣進行統一。
摘要:漢武帝是我國歷史上勵精圖治的大有為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間在軍事政治經濟文化上的種種政策無不對後代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本文放棄了對漢武帝最為卓著的政治軍事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探討漢武帝時期所採取的經濟政策,通過對漢武帝經濟政策的分析來探討漢武帝時期政治軍事和文化等方面背後經濟背景,釐清漢武帝時期的經濟政策措施及其實施的原因和實施的效果及影響。
關鍵詞:漢武帝 經濟政策
作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有為的君主,漢武帝在位期間,對外完成了對匈奴討伐使得長期危害邊疆的匈奴勢力被瓦解,對內完成了對諸侯王的削藩,文化上開始了向儒家大一統的靠攏。漢武帝所取得成就可謂是極大的,然而關於漢武帝的爭論從未停止過,爭論主要集中在漢武帝的對外和經濟政策之上,漢武帝自己在晚年也頒布了《輪胎罪己詔》來檢討自己在早年的政策失誤,並宣布重新實行漢初休養生息的經濟政策。漢武帝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而他成就背後所造成的漢朝的統治危機都源自他在位初期實施的經濟政策,這些經濟政策為漢武帝的對內對外的政策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但同時它也存在一定的後患,本文就旨在分析漢武帝時期各項政策背後的經濟政策,釐清漢武帝時期經濟政策產生的背景原因和它們的影響。
一.漢武帝時期經濟政策的原因與背景
漢武帝時期實行的經濟財政政策與當時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形勢都具有緊密的聯系,是當時環境下的產物,從政治上來說,漢武帝時期的漢朝對外面臨來自匈奴的威脅,對內面臨著諸侯王的威脅;從經濟上來說,漢初推行的休養生息的政策使民間獲得了大量的財富,而朝廷則面臨著嚴重財政危機;從社會的角度來說,地方豪紳巨富的壟斷和土地兼並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危機。下面我們就從這幾個角度來分別論述漢武帝的經濟政策產生的原因背景。
(一)政治形勢
漢武帝時期面臨著嚴峻的政治形勢,對內各地的諸侯王成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的阻礙,對外來說一直存在的匈奴勢力威脅著漢朝的邊疆。匈奴是從西周末以來就成為對中國威脅最大的民族,以騎見長,英勇善戰,除了戰國時期趙國的李牧,秦王朝時期的蒙恬,曾戰勝過外,其餘時代,中國大都是戰敗方【1】。對此擁有雄心大略的漢武帝採取了與以往不同的強硬措施,對外用兵打擊匈奴,對內壓制諸侯王。對內對外漢武帝進行招東甌、事兩越,通西南、定東北和抗擊匈奴等一連串不同規模的戰爭【2】。為了對匈奴形成鉗制之勢,漢武帝還派兵進入西域地區,對不肯服從者也進行了武力鎮壓【3】。對內的諸侯王問題,是漢代開朝遺留下來的歷史問題,漢高祖劉邦為了鞏固政權部分採用了分封制,產生了一大批諸侯王,這些諸侯王發展到漢武帝時期已經具有相當大的規模,與地方的好身巨賈結合形成了對中央政權極大的威脅,當時的富商大賈「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過吏勢,以利相傾」,已經在政治上表現出明顯的參與傾向。例如在平定吳楚七
國之亂的過程中,他們就和地方諸候王串通一氣,共同與中央抗衡【4】。可以說漢武帝在此時面臨著嚴峻的對內對外的政治形勢,為了平定內外的困境而展開的戰爭成為了漢武帝展開經濟改革的重要原因。
(二)經濟形勢
漢武帝時期的經濟形式主要包括這幾個方面,首先是漢初的修養生息政策為漢朝積累了大量的社會財富,為漢武帝後來的集中社會財富的經濟政策提供了經濟基礎;其次,漢武帝時期漢朝面臨著嚴峻的財政危機;最後,漢武帝時期商業經濟的發展威脅到了小農經濟,而豪紳巨賈的出現產生了嚴重的土地兼並和壟斷。
首先是漢代初期積累的經濟基礎,經過漢初幾十年的休養生息,西漢王朝達到了空前繁榮的階段,經濟繁榮,人民生活富裕,「至今上即位數歲.漢興七十餘年之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而乘字牝者債而不得聚會。守閭閻者食粱肉,為吏者長子孫,居官者以為姓號。故人人自愛而重犯法。先行義而
後絀恥辱焉」。正是這樣豐富的社會財富為後來漢武帝實行的經濟政策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其次漢武帝即位後面臨著嚴重的財政危機。這一時期的漢武帝的財政支出巨大,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最大的財政支出包括:戰爭開支,安置災民和招降少數民族開支,水利工程開支以及戍邊開支。從戰爭開支來說,。如《史記·平準書》記載,「漢軍之士馬死者十餘萬,兵甲之財轉漕之費不與焉。於是大農陳藏錢經耗,賦稅既竭,猶不足以奉戰士」,「其費發億計,不可勝數。於是縣官大空。」可見當時漢朝巨大的軍費開支。而漢武帝時期還大興水利工程,修通靈渠、漕渠等,耗費二十餘年治理瓠子口決堤。戍邊開支也是耗費巨大,如元鼎二年,「斥塞卒六十萬人戌田之」,「中國繕道魄糧,遠者三於,近者千餘里」,「皆仰給大農」。元朔二年(前127),武帝為加強北方防禦築朔方城「費數十百巨萬,府庫益虛。」
在安置災民和招降少數民族方面,例如渾邪王投降後,武帝賜降漢之匈奴渾邪王及有功之士「凡百餘巨萬。」這些都給漢朝的財政造成了嚴重的壓力,直接造成了漢朝的財政危機,而同時漢武帝在位時期的奢侈生活和巡幸等活動也耗費了大量的財力物力。
最後我們談論的是漢武帝時期的商業,漢武帝時期商業已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巨賈和豪紳的大量出現不僅造成了土地兼並壟斷,造成了社會經濟凋敝,減少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同時對傳統的小農經濟造成了大量的沖擊,動搖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由於商業豐厚利潤的吸引,導致人們紛紛棄農從商,「夫用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綉文不如倚市門」【5】
(三)社會形勢
漢武帝時期社會形勢的尖銳主要是有地方豪紳與巨賈造成的,漢武帝時期的富商大賈製造出不少社會問題,他們兼並土地、經營高利貸、擾亂市場,使「黎民重困」,從而造成農民與封建地主階級政權的尖稅矛盾。
正是上述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的綜合原因最終促使了漢武帝採取了從藏富於民向取富於民的經濟者政策的轉變,利用重稅以及工商業國營等措施來提高政府的財政收入解決政治經濟和社會問題。
二,漢武帝時期經濟政策簡析
漢武帝的經濟政策概括起來就是高度集中國家壟斷經濟,這一政策主要體現在一下幾個方面:鹽鐵酒專營打擊重農抑商,增加稅賦,推行均輸平準,頒布算緡、告緡,統一貨幣收歸貨幣製造權到中央,我們下面就從這幾個方面分別討論漢武帝的經濟政策。
貨幣,收歸貨幣鑄造權:漢初,中央政府推行「無為」這一財政管理政策,
縱民鑄錢,各地製造的貨幣很不統一,「錢文大亂」,減重現象非常嚴重,從而引起貨幣貶值,通貨膨脹。元狩三年(前120)前後漢武帝開始廢止四銖半兩錢,鑄造新的三銖錢,並相應制訂了皮幣(方一尺的白鹿皮定價四十萬)以及白金貨幣.然而,這一政策也失敗了.一系列的失敗之後,誕生了五銖錢. 五銖錢,顧名思義重量為五銖,約3.5克.五銖錢成為了後來七百多年中國貨幣的主體,一直到唐朝的開元通寶出現(公元621年)後才被取代.,此統一了全國幣制,也穩定了貨幣流通,解決了漢初以來一直存在的貨幣貶值問題【6】。
鹽鐵酒專營:這是漢武帝經濟改革政策當中重要的一環,也是漢武帝重農抑商政策的代表,通過對鹽鐵酒的專營,打擊了大商人,又大大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提高了國家對社會經濟的控制。自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始,鹽業收入撥歸大農令以助國庫,並設立大農丞,開始對鹽業進行管理。自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國家開始壟斷鐵業的生產和流通,生產規模也由此逐漸擴大。,漢武帝天漢三年(公元前98年)「初榷酒酤」,韋昭日:「謂禁人酤釀,獨官開置
,獨取利也。」從此漢武帝的經濟改革完成了對鹽鐵酒的專營,開創了封建王朝完備的專營制度,三種專營之中,酒相對前兩者來說利潤較少。
均輸平準: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開始,均輸法,平準法的實施,兩條法律以國家統制物資的搬運和物價的調節來抑制大商人的利潤,並試圖增加國家財政收入.均輸法的內容並不明確,綜合<<史記>>平準書,<<鹽鐵論>>等文獻,大概是以下的內容:政府需要的物資從民間購買,但輸送到中央沒有質量保證.因此在各地設立均輸官專門從事物資的購買和運輸.很顯然,平常由商人進行運輸的利潤也消失了,政府開支得以削減.五年後,在這一基礎上更實行了平準法.平準的具本內容是:「置平準於京師,都受天下委輸。召工官治車諸器,皆仰給大農。大農之諸官盡籠天下之貨物,貴即賣之,賤則買之。如此富商大賈無所牟大利則反本,而萬物不得騰踴,故抑天下之物,名日平準」由於中央對物資需求擴大以及各個部門競爭造成了物價波動劇烈.為了防止這一現象,事實上掌握這一政策實施的桑弘羊在物價低迷時買入並儲存,在物價瘋漲時賣出平易,兩相結合防止物價劇烈波動,並杜絕大商人投機獲利的可能性。
算緡、告緡:算緡、告緡是針對大商人的一種經濟剝奪行為,算緡是西漢武帝時封建國家向商人徵收的一種財產稅,告緡是當時反商人瞞產漏稅的一種強制辦法 ,元狩四年(前119),漢武帝開始實行對商人及手工業者徵收千分之二十至四十的賦稅。並針對商人隱藏財產、規避稅賦的現象,武帝又頒布告緡之令,「中家以上大抵皆遇告」,國家沒收的「財物以億計,奴婢以千萬數,田大縣數百頃,小縣百餘頃,它亦如之。於是商賈中家以上大率破。」【7】
增加賦稅:漢武帝時期在原有稅收基礎上,除了前面所說的算緡、告緡,還增加了稅收的徵收幅度,首先是調整提高農民負擔的稅賦,農田收入仍按「三十稅一」,但將原來的實畝實收改為三十畝按一百畝標准收,無形中農民增負擔三倍多。口賦由原來的七歲起收改為三歲起收,提前了四年,並由人平二十錢增為二十三錢,增加了三錢。農民和商人、宮吏承擔的更賦由三天增加到三個月。對富人的稅收改革就是前面所說增加的財產稅,直接打擊了當時的巨賈豪紳。
通過對漢武帝的經濟政策的梳理,我們可以從中看出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財富由社會向中央政府轉移,中央政府控制國家經濟的命脈,同時打擊商業,漢武帝的經濟政策成為了後來中國封建專制經濟國家壟斷專營的代表,它開啟了一個國家壟斷專營的時代,這些政策在漢武帝時期對當時的國家社會起到了巨大的幫助作用,然而在後期卻產生了嚴重的後果。從經濟思想來看,漢武帝的經濟改革是藏富於民向藏富於國的轉變,是漢初放任自由的經濟思想與嚴格的封建經濟管制思想之間的轉變。
三.漢武帝經濟政策的影響
漢武帝時期所採取的國家壟斷經濟在當時產生了很大的積極作用,但同時從長遠來看,他所實施的經濟政策又帶來了不可避免的災難後果甚至造成了嚴重的統治危機,為此漢武帝在晚年頒布《輪胎罪己詔》改變了自己的統治政策以其化解統治危機,了解這些經濟政策所帶來的正面和負面的影響對我們現代依然具有重大的意義。
(一)積極作用
漢武帝時期的經濟政策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為政府的軍事政治行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同時對商業和市場的管束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地方豪強巨賈,規范了社會秩序。
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這是漢武帝的經濟政策的最直接的效果,也是漢武帝經濟政策最直接的目的。
極大的支持了漢武帝的軍事政治和社會行動:豐富的財政收入為漢武帝的戰爭提供了資金,保衛擴寬了漢朝的邊疆,穩定內部的局勢,同時漢武帝還利用充足的財政收入在全國范圍內大興水利工程,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打擊了巨賈豪紳,穩定了市場秩序,遏制了土地兼並:漢武帝的鹽鐵酒專營以及針對富人的財產稅等都極大的打擊了豪商,穩定了社會秩序,同時緩解土地兼並帶來的社會問題。
打擊了地方豪強,加強了中央集權:漢武帝通過鹽鐵中央專營直接打擊了地方豪強,行鹽、鐵專賣,斷絕了豪強大賈對鹽、鐵的專擅,大大地削弱了地方勢力的經濟實力,使得他們沒有能力再與國家政權抗衡,從而鞏固了漢王朝的統治。削弱了地方勢力,增強了中央實力,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
為後世政府的經濟改革提供了許多寶貴經驗;開創了封建社會官營工商業傳統。從此,官營工商業在中國封建工商業中始終處於主導地位,並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個重要經濟特點【8】。
(二)消極作用
在取得了巨大的輝煌的同時,漢武帝的經濟政策也暗含了危機,高度國家壟斷的經濟和重稅導致了市場和社會的凋敝,對西漢的社會結構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導致了官商一體化階層的興起,在漢武帝打擊商人階級的政策下,商人階級通過捐資等方式獲得爵位或者與官員勾結,形成了官商一體化的進程,反而加劇了對底層人民的盤剝和對市場的破壞,同時還造成了嚴重貪污腐化問題,官商一體化階層的興起對民眾的盤剝更加嚴重,反而造成了經濟的凋敝。
民間工商業的發展受到了漢武帝的經濟政策的嚴重打擊,社會經濟失去活力,一步步走入凋敝,最後導致了西漢經濟的萎縮,使得政府的財政收入減少,抑商政策在短時間內取得了極好的效果,而在長時間來看卻帶來了嚴重後果。
沉重的稅負和徭役給人民帶來了嚴重的負擔,使得農業生產陷入困境,農民生活困難,加之官商的盤剝,造成了嚴重的社會矛盾,甚至影響了漢武帝後期的統治造成了統治危機。
四.總結
漢武帝出於增加財政收入和政治市場秩序的經濟改革雖然在短期內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從長期來看中央集權的官營工商業這樣的抑商政策和過重的賦稅,都限制了經濟社會的發展。漢武帝經濟政策中的政府控制思想和漢初實行的自由放任的政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這兩種不同的經濟思想之間,必須取得一種平衡,就是通過政府的有限的參與保證市場和社會的秩序,同時發揮市場的活力促進經濟的發展,而不是向漢武帝一般一味的發展壟斷的國營工商業,這對我們現在的經濟政策依然具有重大的意義,藏富於國不如藏富於民。
❺ 漢武帝的工商業政策
漢武帝的工商業政策:
1)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灌溉;作用:
(一)積極作用 漢武帝時期的經濟政策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為政府的軍事政治行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同時對商業和市場的管束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地方豪強巨賈,規范了社會秩序。
(二)消極作用 在取得了巨大的輝煌的同時,漢武帝的經濟政策也暗含了危機,高度國家壟斷的經濟和重稅導致了市場和社會的凋敝,對西漢的社會結構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❻ 西漢鼎峰時期大一統時經濟方面有啥措施
西漢鼎峰時期是漢武帝時代。
1、改革幣制
為增加中央財政收入,打擊大商人,先後進行了六次幣制改革,基本解決了漢初以來一直未能解決的幣制問題。一方面穩定了金融,另一方面將地方的鑄幣權重新統一於中央。六次改革後三官五銖的發行一舉解決了困擾西漢金融多年的私鑄、盜鑄問題,漢武帝的幣制改革至此取得了較大成功。
2、鹽鐵官營
鹽鐵官營自漢代延續到現代,鹽鐵茶主要仍由政府及國企控制。這項制度實施,使國家獨占國計民生意義最重要的手工業和商業的利潤。
3、治理黃河和興修水利
4、代田法
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農業耕作技術也有提高。漢武帝末年,搜粟都尉趙過總結了西北地區抗旱斗爭的經驗,推廣了「代田法」。
❼ 西漢漢武帝在經濟上的措施是什麼
漢武帝在經濟上的措施如下:
1、改革幣制,
為了增加中央財政收入,打擊大商人,穩定經濟,先後進行了六次幣制改革,發行了五株錢。
2、鹽鐵官營
政府及國企控制鹽鐵生產銷售,使國家獨占國計民生意義最重要的手工業和商業的利潤。
3、重農抑商,整頓財政
頒布「算緡」、「告緡」令,徵收商人資產稅,大力打擊奸商;
4、設置平準官、均輸官
由官府經營運輸和貿易,大大增強了國家經濟實力。
❽ 漢朝時朝廷對哪些行業實行了壟斷
在禁止各地私鑄銅錢和建立了一個有效的由朝廷支配的商業流通體制後,實際上實現了朝廷對重要手工業和商業的壟斷。除了鹽鐵業之外,在銅業、絲織業、制陶、漆器製造、車船製造、武器製造、釀造等行業中,朝廷都插手與民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