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新疆的氣候怎樣、經濟以什麼為主
新疆遠離海洋,深居內陸,四周有高山阻隔,海洋氣流不易到達,形成明顯的溫帶大陸性氣候。氣溫溫差較大,日照時間充足,降水量少,氣候乾燥。降水量小,但各地降水量相差很大,南疆的氣溫高於北疆,北疆的降水量高於南疆。
經濟以第一產業為主的農業經濟和第二產業的工業經濟(包括,包括石油天然氣開采、石油化工、鋼鐵、煤炭、電力、紡織、建材)為主,第三產業所佔比重較小,
『貳』 少數名族的生活習慣是什麼
新疆少數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風俗習慣,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的住宅,多成院落,一般大門忌朝西開。房屋呈方形,有較深的前廊,庭院多栽花卉、葡萄、果樹,打掃得十分潔凈。室內砌土炕,牆上掛壁毯,開壁龕,並飾以多種花卉圖案。飲食方面,他們以麵粉、大米為主食,喜喝奶茶,佐以麵粉烤制的饢。飯菜種類很多,有抓飯。肉粥、拉麵、湯面、薄皮包子、烤包子、油塔子、烤肉等。喜歡吃甜瓜、西瓜、葡萄、蘋果、梨、杏、石榴等水果,主要吃牛、羊肉以及雞、鴨、魚肉;禁食豬肉、驢肉、食肉動物及凶禽猛獸;禁食一切動物的血。
維吾爾族的傳統服裝為,男女老少均戴四楞小花帽。男子普遍喜歡穿對襟「袷袢」(長袍),內著綉有花紋的短衫。女子喜著連衣裙,外套黑色對襟背心,戴耳環、手錫、戒指、項鏈等裝飾品,姑娘多梳小辮,現在城市居民一般穿時裝。
維吾爾族人待人講究禮貌。在遇到尊長或朋友時,習慣於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後身體前傾,連聲問好。家裡來客都熱情招待。維吾爾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的舞蹈輕巧、優美,以旋轉快速和多變著稱,反映了維吾爾族人樂觀開朗的性格。維吾爾族以農業為主兼營牧業,有經商傳統,同時傳統手工業十分發達,而且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他們製作的地毯、刺綉、絲綢衣料、銅壺、小刀、民族樂器等,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
哈薩克族 哈薩克族大部分從事畜牧業。在牧區,春、夏、秋三季住可以拆卸攜帶的圓形氈房,冬天住平頂土房。哈薩克族飲食很豐富,他們愛吃用牛、羊、山羊奶製成的奶皮子、酥油、乳酪、奶疙瘩,愛喝馬奶、駱駝奶和酸奶、奶茶等。在牧區,牧民多食肉,夏季吃新鮮肉,冬季吃事先熏好的干羊肉,並喜歡吃馬腸子。肉煮好後,把它削成片,混以面片、洋蔥、大蔥、胡椒,便成為哈薩克族最愛吃的「納仁」。另外,哈薩克族人還吃用馬油、小米、白糖混制的「傑尼提」、饢、「包爾沙克」、抓飯等食物。
在牧區,哈薩克男子冬天普遍穿羊皮、狐皮、狼皮大氅和用駝毛絮里的大衣;褲子多用牛皮縫制,名曰「夏里巴爾」。婦女喜歡穿紅色和其他顏色的連衣裙,天冷時外罩對襟棉大衣,也穿羊羔皮、狐皮、狼皮大衣。姑娘們穿各種綉花衣服,在花帽上以貓頭鷹羽毛作帽纓。阿勒泰地區的哈薩克族牧民,夏天戴白氈帽,婦女戴白布披中,天冷時戴絨頭巾,伊犁地區的哈薩克族則戴圓形皮帽。哈薩克族牧民都穿長統皮靴,冬天穿用氈子縫制的長襪,外著皮靴。哈薩克族熱情好客,招待來客要拿出家裡最好的食物,並宰殺羊只。進餐時,主人先將帶有羊頭的一盤肉獻在客人面前,客人將盤中的羊頭拿起後,割下羊頭右面頰上的一片肉自己吃下,再割羊耳給主人家年幼者,然後將羊頭送還主人。
哈薩克族男女都嫻善騎術。青年男子喜歡摔跤和刁羊,每逢節日和喜慶,牧民都要舉行各種騎術表演和比賽;「姑娘追」是青年們最喜愛的娛樂項目。
回族 回族主要從事農業,部分經商,與漢族經濟文化聯系密切,酷愛養花,庭院中繁花似錦,屋內栽養盆花,講究清潔衛生。飲食方面,肉食只限於牛、羊、駝、雞、鴨、鵝、魚。禁食豬、驢、騾、狗等肉。飲食有自己的特點,家庭飲食一般以拉條子、拌面、揪片子、蒸饃、烤餅和香豆子花捲為主,還有肉湯、羊肉泡饃、蒸肉、清湯牛肉麵、涼粉等獨具風格的食品,回族喜歡飲茶,主要喝磚茶、紅茶、青茶和沱茶。招待客人時,一般還在茶里加上白砂糖和紅棗。
服飾方面,散居在城鎮的回族穿著基本上和漢族相同。在回族聚居區,一般中年以上的男子多戴小帽,穿白色襯衫,外套青色和棕色坎肩。青年婦女愛穿純樸素青的黑色大襟衫襖。已婚婦女一般都要盤頭,戴白色、青色布帽或頭巾。未婚少女一般都梳辮子,不戴頭巾。中青年婦女有佩帶耳環、戒指等金銀首飾的習慣。
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從事畜牧業生產,也有一部分從事農業。在牧區,蒙古族多住圓形氈房,俗稱「蒙古包」。蒙古包的門一定朝南開,爐子設在氈房正中天窗底下。在農牧區,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內有土炕。
蒙古族喜歡吃乳酪、奶干、奶皮子、奶油等奶製品,牛羊肉和麵食,飲酸奶子、奶酒,也喜歡喝茶。農牧區的蒙古族主要吃各種糧食和蔬菜,喜喝米酒。
蒙古族的傳統服飾很有特色。男女都喜歡穿鑲邊的蒙古袍子,腰扎紅黃綠彩色緞帶,腳穿皮靴和氈靴,頭纏紅藍布。現在除老人外,平日一般都穿制服,只有在節日或喜宴時才穿蒙古袍。婦女不論冬夏都喜歡穿裙子或連衣裙,用各色頭巾包頭。
蒙古族人熱情好客。招待客人時,首先擺上乳酪、奶油,各種面制干糧和奶茶,喝完奶茶後還要敬酒。隨後端上手抓羊肉,貴客則上整羊。主人把羊的薦骨連著尾巴放在盤子里,上面放上不帶面頰的羊頭,把小刀遞給客人。客人把羊頭的一隻耳朵割下來,再切一塊肉吃下,然後把刀還給主人,主人才動手切肉,請客人動手隨便吃。為了表示對客人尊敬和熱情,主人要把自己酒杯里的酒,讓在座的每個人都嘗一嘗。蒙古族特別尊敬長輩和教師。無論何時,對年長的人都稱「您」,進門、入座、喝茶、吃飯、敬酒等都讓年長的人領先,「巴格西」歷來被作為貴客迎送招待。
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族牧民住的圓形氈房稱為「勃孜宇」。夏季多住在平原河流附近,冬季則遷居向陽山谷。定居的柯爾克孜族多住平頂方形土房,有壁龕和天窗,住宅周圍種有蔬菜瓜果。柯爾克孜族牧民的食品也很豐富。乳製品有酥油、奶疙瘩等。枚民們喜歡牛羊奶、馬奶、酸奶、奶茶,食牛羊馬等各種肉食和米面細糧。
柯爾克孜族傳統服飾很講究。男子喜歡戴氈帽,上身穿白色綉有花邊的圓領襯衫,冬天穿黑、藍色「袷袢」,下身穿寬褲,著高筒靴。女子喜歡穿對襟上衣,綴銀扣;也有穿多榴長裙和下端帶皺憫的連衣裙、外套黑色坎肩和袷袢的。姑娘們普遍喜好紅色衣裙,戴紅色絲絨圓頂小帽或大紅色水獺皮帽。老幼皆喜歡穿綉有花紋的高筒皮靴。未婚女子梳許多小辮,婚後改扎雙辮。裝飾品多為銀器,如手飼、耳環、項鏈、戒指等。有的還佩帶鑄有花紋的圓銀片胸飾。柯爾克孜族人好客,重禮節,凡有客人來訪,都要拿出最好的飲食款待,尤以宰羊待客最為尊敬。在遷居時,鄰居們要宰羊互相招待,以示告別或迎送。
錫伯族 錫伯族的村屯四周築有圍牆。住房自成院落,庭院種植花木蔬菜。大門多朝南開。住室的窗戶和箱櫃等傢具都雕圖案,最常見的是牡丹和蓮花。錫伯族婦女擅長剪紙,紙糊的窗戶都用剪紙裝飾得十分美觀。,在飲食方面,以面、米為主食,愛食奶茶、酥油、奶油等乳製品。
忌食狗肉。秋天習慣用圓白菜、韭菜、胡蘿卜、芹菜和辣椒腌制鹹菜,叫花花菜,作為冬春兩季的食物。還喜歡在農閑時打獵、捕魚,並用魚腌制臘魚肉。
在服飾上,婦女喜歡穿旗袍,男子穿對襟短衫,褲腳在腳踝扎緊,現在中青年男子愛穿制服、西服,婦女愛穿連衣裙。
錫伯族 注重禮節。在家庭生活中,長幼有序,晚輩對尊長行「打千」禮。
錫伯族的節日與漢族基本相同,如春節、清明、端午等。錫伯族遷至伊犁後,將農歷四月十八從東北出發西遷時同父母兄弟分別的那一天,作為每年的紀念日,全「牛錄」(旗)老少到野外開展娛樂活動。
烏孜別克族 烏孜別克族多吃牛、羊、馬肉及其乳製品,日常食品是使和奶茶,喜歡吃庫爾達克(上豆燉肉)和蜂蜜、糖漿。「納仁」是具有民族風味的食品,也是待客的上好食品。
烏孜別克族 的傳統房屋形式有多種,頂樓呈圓形的稱為「阿瓦」,一般則為平頂長方形的土房,取暖多用壁爐。
烏孜別克族家庭多是父母與未成家子女在一起,也有祖孫三代住在一起的。有和維吾爾、塔塔爾族聯姻的傳統。
烏孜別克族的傳統服裝,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樣的小花帽為特點。小花帽有綉花的、有用燈芯絨或黑絨製作的。婦女有時還在小帽外面加戴頭巾。男子穿長及膝蓋、斜領,右任名為「托尼」的長袍,腰間束以三角形綉花腰帶,婦女穿寬大多榴的連衣裙,不系腰帶。一般多穿皮靴。婦女穿的「且特克」(綉花鞋)十分別致美觀。男子襯衣的領邊、前襟開口處和袖口常綉有彩色圖案花邊,體現了烏孜別克族工藝美術的特點,烏孜別克婦女善於刺綉,工藝品「派提努斯」花盤具有獨特民族風格。城市烏孜別克人多穿西裝。
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分布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大小山谷里,每年春天播種青棵、豌豆、小麥等耐寒作物,初夏趕畜群到高山草原放牧,秋後回村收獲、過冬,過著半定居半游牧的生活。塔吉克族人衣食起居等都有適應生活環境的特色。男子穿無領對襟長外套,系腰帶,寒冷時外加光面羊皮大氅;戴羔皮圓高筒帽,以黑絨為面,上綉數道花邊,帽沿下翻時,掩住雙耳和面頰,可御風雪,已婚女子系後身圍裙,所戴圓頂綉花棉帽綴有後簾可保暖,外出時在帽上系方形白色頭巾,新嫁娘則系紅色頭巾。男女都穿氈襪,穿野羊皮軟靴,用氂牛皮作靴底,輕柔堅實,適於攀緣山路。塔吉克人喜食酥油、酸奶、奶疙瘩、奶皮子等乳製品,飲奶茶,以肉食為上好食品。
塔吉克族的村莊里,大都是正方平頂,木石結構的房屋,牆壁多用石塊、草皮砌成。屋頂架樹枝,抹上拌有麥草秸的泥土。門向東開,一般都靠近牆角。頂部中央開天窗。
塔吉克族家庭一般都是三代同堂,男性是一家之主。嬰兒的出生是件大喜事,親友聞訊前來祝福。在嬰兒身上灑麵粉以示吉利。塔吉克人注重禮節,熱情好客,誰拿走客人一件東西,意味著懇請客人前去做客。忌用腳踩食鹽或食物,忌騎馬穿過羊群,忌接近主人的羊圈或以腳踢羊,這會被認為是大不敬。吃飯時忌將飯菜倒在地上,等主人收拾完餐具才能離席,交談時忌脫帽。
塔塔爾族 塔塔爾族的飲食,種類多,美味可口。主要有肉湯飯,克孜杜爾瑪(一種烤制的食物)、沙里瑪阿西(一種煮制的食物)、古拜底埃(用雞蛋和麵粉製成的小饢和用肉、乳酪、酥油、大米等焙烘製成),各種油煎餅、烤餅、煎蒸包子、餅干、醬汁、釀制飲料以及各種炒菜等。
塔塔爾族的房屋多用土坯、磚塊、石塊、木材等材料建築。有土、木房之分,房門一般朝陰面開。塔塔爾族多住套間,房外都建有圍牆,自成院落,廚房內還有爐灶,饢坑。為防止食品變質,每家倉庫或院內都壘挖一深坑,夏天放易腐食品,冬天將積雪和冰塊放進去,這種食品儲藏室叫「帕孜」,牧區的塔塔爾族適應游牧生活,住帳篷。
塔塔爾族的傳統服裝,男子一般穿綉花白襯衣,外加齊腰短背心或黑色對襟長衫和黑褲,喜戴黑、白兩色綉花小帽,冬季多戴黑色捲毛皮帽。女子以鑲有珠子的小花帽為美,喜穿白、黃或紫紅色連衫帶褶邊的長裙。年長者多穿帶領、左衽的白襯衣,外加黑色齊腰短坎肩兒。一般情況下,多系布腰帶,冬秋兩季,戴皮帽,穿各式長短大衣、短襖,年長者外加套鞋。現在,塔塔爾族青年男子多穿西裝和時裝。
達斡爾族 達斡爾族飲食主要以麵粉、大米及牛羊馬豬肉、家禽肉蛋為主。在新疆因長期與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居住在一起,豬肉雖不在禁忌之列,但也很少食用,與東北地區達斡爾族大相徑庭。花樣品種有米飯、拉麵、湯面、烤饢等,基本上與漢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相同,喜在春季3-5月份吃涼面,臘月八日吃臘八飯。
達斡爾人的庭院為方形或長方形。門朝南開,一般不能與院大門相對。住室以西屋為貴,西屋又以南炕為貴。達斡爾人有敬老、互助和好客的優良傳統。老年人在社會上威信很高,在各種場合都受到晚輩尊重,人們不論彼此是否認識,都有互相幫助的義務,對於客人,即使生活上有困難,也樂於款待。
達斡爾族最大節日是春節,臘月三十那天要祭祖、掃墓,晚上玩個通宵,大年初一大家一起向長輩拜年、請安,然後男女老少穿上節日服裝,逐戶拜年。達斡爾族請安禮的姿勢因本人的性別和對方的身份不同而有所區別。
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過肉孜節和古爾邦節。回族過肉孜節較隆重,維、哈等民族過古爾邦節比較隆重。蒙古族、錫伯族、達斡爾族同漢族一樣過春節。
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人死後一般都實行土葬,先由宗教人士給死者擦澡,然後以白布裹屍,用移屍木匣抬到事先挖好的墓穴入葬。出葬時不許婦女和不信伊斯蘭教的人到墓地去。死後的第七天、第四十天和一周年均要舉行悼念活動,請阿匐念經,請親友吃飯,此項儀式叫「乃孜爾」。
『叄』 維吾爾族食物(主食)
維吾爾族是新疆從游牧民族較早轉為定居農業的民族之一。但在她的飲食文化中,至今仍保留著許多游牧民族特有的風俗。在一般情況下,大多數維吾爾族群眾以麵食為日常生活的主要食物,喜食肉類、乳類,蔬菜吃的較少,夏季多拌食瓜果。
過去,由於經濟發展比較落後,大多數維吾爾族群眾用的餐具主要為木製和陶器的碗、匙、盤等,但許多食物都愛用手抓食。一日三餐,早餐吃饢喝茶或"烏馬什"(玉米面粥),中午為面類主食,晚飯是湯面或饢茶。吃飯時一家大小共席而坐,吃完飯,在拿走餐具前,由長者作"都瓦"(禱告),然後離席 。
維吾爾族傳統的副食肉類主要有羊肉、牛肉、雞、雞蛋、魚等,特別是吃羊肉比較多。另外,過去也經常能捕獵到一些野生動物,例如黃羊、鹿、盤羊、羚羊、石雞、野雞、鵪鶉、松雞等補充肉食的不足和改善一下口味。奶製品主要有牛奶、山羊奶、酸奶、奶皮子等;蔬菜主要有黃蘿卜、卡瑪古、洋蔥、大蒜、南瓜、蘿卜、西紅柿、茄子、辣子、香菜、藿香、青豆、土豆等。
烤制食品是維吾爾族飲食習俗的一大特點,同時也為新疆其他民族所喜好。維吾爾族烤制食品的專用"饢坑",建造十分特別。一般是在房前選一塊空地,用土坯和磚砌成口小肚子大的圓形爐膛,高約一米。爐膛的內壁,用黃土和泥,內加鹽水和羊毛,抹二三厘米厚。烤制食品時,先用木柴或焦炭將爐膛燒熱,取出明火,然後將需要烤制的食品,快速貼在爐壁上,加上封蓋即可。
"饢坑"的用途很廣,除烤制麵食外,還可烤制肉食,如肉饢、油饢、包子、帕爾木丁、芝麻饢、層層饢、疙瘩包子、比加可饢等,這些都是人們喜愛的食品。
『肆』 我國主要少數民族的主要分布地區和主要經濟生活方式
A、滿族:主要分布於東北三省,尤以遼寧最多;
B、蒙古族: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主要從事畜牧業;
C、維吾爾族:主要分布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主要居民;以綠洲灌溉農業。
D、回族:全國絕大多數縣都有分布,寧夏回族自治區為主要聚居區;
E、朝鮮族:主要分布於東北三省,吉林省佔60%以上;以墾荒為業,培植高寒水稻;
F、壯族:90%以上聚居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的4個地區60多個縣、市;主要從事農業;
G、苗族:黔東南和湘江鄂渝黔的交界地帶有較大的聚居區,以貴州的黔西南、黔南、黔東南等自治州最集中;以農業為主;
H、黎族:主要分布在海南省的通什市;
J、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區;以牧業為主,也人事農業;
K、彝族:主要分布於川、滇、黔、桂四省區,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以農業為主,畜牧業為主要副業;
L、白族:80%聚居在支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M、納西族:主要聚承在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以及滇 川間的瀘沽湖畔;
N、傣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德宏兩個自治州;以種植水稻為主,有比較完整的耕作體系。
『伍』 維吾爾族主要生產什麼來維持經濟
「主要生產石油,天然氣,煤,金等來維持國家的經濟」。
『陸』 維吾爾族是怎樣走向富裕的
維族走向富裕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維族有積極向上的民族精神,勤勞勇敢,吃苦耐勞,勇於創新。其次是國家政策的扶植,建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後,國家建立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實行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共同發展繁榮的政策,在人力物力財力方面扶持維族發展經濟教育文化,使維族逐漸走向富裕,所以只有共產黨新中國才有今天維族人民的美好生活。
『柒』 新疆以什麼為主食
新疆飲食
「民以食為天」,飲食是人類物質生活最基本的內容之一。維吾爾族是新疆從游牧民族較早轉為定居農業的民族之一,但在她的飲食文化中,至今仍保留著許多游牧民族特有的風俗。在一般情況下,大多數維吾爾族群眾以麵食為日常生活的主要食物,喜食肉類、乳類,蔬菜吃的較少,夏季多拌食瓜果。
過去,由於經濟發展比較落後,大多數維吾爾族群眾用的餐具主要為木製和陶器的碗、匙、盤等,但許多食物都愛用手抓食。一日三餐,早餐吃饢喝茶或「烏馬什」(玉米面粥),中午為面類主食,晚飯是湯面或饢茶。吃飯時一家大小共席而坐,吃完飯,在拿走餐具前,由長者作「都瓦」(禱告),然後離席。
維吾爾族的主食種類很多,不下數十種,並善於用肉製作各種具有民族風味的食品。
一、饢
是維吾爾族群眾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最主要的食品,也是維吾爾族飲食文化中別具特色的一種食品。維吾爾族食用饢的歷史很悠久。饢是用饢炕(吐努爾)烤制而成,呈圓形。
饢多以發酵的面為主要原料,輔以芝麻、洋蔥、雞蛋、清油、牛奶、鹽、糖等佐料。饢的種類很多,皆因和面和添加劑成分、饢的形狀、烤制的方法等不相同而名稱不同。最大的饢為「艾曼克」(片饢)饢,直徑足有40-50厘米,是饢中之王。最小的饢為「托喀其」(油饢),做工較為精細,裡面放油、牛奶、雞蛋等,香脆,久儲不壞、不幹,見茶水就酥,是維吾爾族旅途生活中的方便餐,這種饢也作為節日食品。最厚的饢為「格爾德」(窩窩饢),厚約5-6厘米,中間有一個窩。此外,也用死面做饢,將清油或羊油揉入面里,擀薄後烤制;還有一種饢是把冰糖水塗在表面的甜饢。另外還有一種將肉餡和在或包在發酵的麵粉中烤制的饢,俗稱「肉饢」,是饢中佳品。饢由於含水少,久儲不壞,便於攜帶,加之香酥可口,富有營養,也為其他民族所喜愛。
新疆-饢
二、油塔子
是維吾爾族群眾喜食的一種面油食品。它色白油亮,層次很細,香軟油多而不膩。油塔子的製作十分講究,先用溫水加酵母把面和好,發約一個小時,然後將面平鋪在案板上擀薄拉開,越薄越好,抹上羊尾油,入籠蒸。油塔子不僅是維吾爾族待客的一種上乘主食,也是街頭的風味小吃,在新疆城鄉這種麵食到處可見。
油塔子
三、抓飯
是維吾爾族群眾最喜愛的傳統食品之一,維吾爾語稱「婆羅」,是用大米、羊肉、胡蘿卜、洋蔥、食油等原料作成的飯。因吃這種飯時多用手直接抓著吃,故俗稱「抓飯」。抓飯的種類很多,除用羊肉做抓飯外,還有用牛肉、雞肉、葡萄乾、杏干、雞蛋、南瓜等作輔料做成的抓飯,都有不同的特色。
抓飯味道鮮美、營養豐富,不僅是維吾爾族群眾家裡常吃的美味佳餚,也是婚喪嫁娶、逢年過節用來招待親朋好友的理想食品。
新疆-抓飯
四、拉麵
是維吾爾族日常主食之一,深受維吾爾族人民喜愛,維吾爾語稱「來格曼」,是用水和面,拉制而成,呈圓條狀,拌菜吃。拉麵的面柔韌細長,圓潤滑爽,吃起來別具風味。
新疆-拌面
五、湯面
是維吾爾族日常的麵食之一,品種很多,最具特色的是銀絲擀麵,維吾爾語稱「玉古熱」。這種飯和面時要放雞蛋,面要擀得很薄,然後切成細條,一般用羊肉湯下面,另外將肉切成塊或作成丸子,下到湯里,並放一些西紅柿和香菜,這種湯面湯鮮、面軟,容易消化,具有色香味俱全的特點,能消除疲勞,增進健康。
六、曲曲兒
是深受維吾爾族人民喜愛的傳統風味小吃,類似漢族的餛飩。
先將肥羊肉切成小肉丁,再加洋蔥末、鹽、胡椒粉、孜然粉和少許的水拌和成餡。將和的面擀成薄片,切成方形片,將肉餡包在面片里。然後將曲曲兒下到肉湯里,湯里放些揉碎的薄荷葉或香菜末。皮薄餡嫩,散發出特有的香氣,風味別具特色,十分爽口。
七、 沙木薩(烤包子)
是維吾爾族喜食的傳統食品,是逢年過節,招待親朋好友的佳品,也常用來作為紅白喜事時互相饋贈的禮品。在新疆廣大城鄉巴扎的飯館、食攤隨處可見,不僅深受維吾爾人的喜愛,也深受新疆其他民族的喜愛。
沙木薩是在饢炕里烤制的,用未經發酵的面做皮放餡四邊摺合成方形。餡用牛羊肉丁、拌少許洋蔥、孜然、精鹽、胡椒粉和水拌勻而成。將包好的「沙木薩」貼在饢坑裡,十幾分鍾即可烤熱,皮色黃亮,入口皮脆肉嫩,味鮮油香。
新疆-烤包子
八、帕爾木丁
是維吾爾族傳統的風味食品。它的餡同「沙木薩」,做皮的面里要摻雞蛋和油。皮擀成圓形、放餡包成馬鞍形,沾醋貼在饢炕里,烤約20分鍾,烤熟後色澤金黃悅目,皮酥脆,肉鮮嫩,嚼之香酥爽口。薄皮包子所用的原料與烤包子差不多,包子皮擀得十分薄,蒸熟後透過皮幾乎可以看到裡面的餡,其特點是皮薄肉嫩油多,吃時猶如包子皮溶化在嫩肉油香中一般。
九、薄皮包子
除單獨食用外,還常和抓飯在一起混合吃,稱為抓飯包子,這是維吾爾人上等飯食之一。
維吾爾族還有一種風味獨特的薄皮包子,叫「卡瓦曼塔」(葫蘆包子),餡用葫蘆(這種葫蘆,脖子長、皮呈醬黃色、略帶甜味,是維吾爾族喜食的蔬菜)、牛羊肉拌少許洋蔥、精鹽、清油及胡椒粉等佐料,皮同薄皮包子。這種包子餡里汁多,咬一口其汁順嘴往下淌。每當這種葫蘆上市,維吾爾族便開始做這種包子,秋季還儲存葫蘆,以備冬季食用。
薄皮包子
十、烤全羊
維吾爾人利用烤、燉等方法,可以用肉製作出多種各具特色的風味儀器。
烤全羊,是維吾爾族的一大傳統名餚。在烏魯木齊、喀什、和田等地的巴扎爾都可聞到它特有的香味。烤全羊不僅是街頭的風味小吃,而且也是維吾爾人招待貴客的上等佳餚,現在也成為高級筵席中的一道佳品,倍受中外客人的青睞。
烤全羊多選用綿羯羊或周歲以內的肥羊羔為主要原料,這樣的羊,肉不僅嫩而且營養價值高,嚼在嘴裡滿口香。這是維吾爾人在長期食用羊肉的日常生活中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宰殺剝皮、去頭、蹄和內臟後,用一頭釘有大鐵釘的木棍,將羊從頭至尾穿上。再用蛋黃、鹽水、姜黃、孜然粉、胡椒粉、白麵粉等調成糊狀的汁子抹在羊的全身,然後把羊頭部朝下地放入熾熱的饢坑,蓋嚴坑口,並不時地轉動木棍觀察,燜烤1小時左右即成。烤全羊色澤黃亮,皮脆肉嫩,鮮香異常,現在新疆的各大賓館飯店在烤熟的羊頭上系一條紅色綵綢,羊嘴內放一些香菜芹菜,使全羊成為了一件賞心悅目的藝術品。
新疆烤全羊
十一、烤羊肉
維吾爾族將烤肉稱為「喀瓦普」。維吾爾族烤肉的種類很多,主要有「孜合喀瓦普」(烤肉串)、「吐努爾喀瓦甫」(饢炕烤肉)、「塔瓦喀瓦甫」(饢托肉)。其中烤羊肉串,是維吾爾族最富有特色的傳統風味小吃之一,既是街頭的風味快餐,也是維吾爾族待客的美味佳餚。
烤羊肉串是將肉切成薄片,一一穿在鐵釺子上,然後均勻地排放在烤肉爐上,撒上精鹽、孜然和辣椒面,上下翻烤數分鍾即可食用。味道微辣中帶著鮮香,不膩不膻,肉嫩可口。過去,做烤肉串用的釺子都是用紅柳的細條截削而成的木釺。現在,這種原始的木釺很難看到了。這種肉食不僅深受新疆各族群眾喜愛,也深受關內一些地區漢族群眾歡迎,現在關內很多地區都有烤羊肉串了,可以說烤羊肉串以它獨特的風味成為風靡全國的一種小吃。
新疆-烤肉
十二、清燉羊肉
是維吾爾族最具原始風味的傳統飲食之一。將新鮮羊肉剁成大塊,下鍋燉,水沸後去浮沫,一般只放一些鹽和洋蔥,不放其他佐料。為了增加口味,有時也放一些黃蘿卜、恰馬古(蔓莆)、西紅柿以及芫荽等,這樣燉的肉,湯更加鮮美。通常維吾爾族群眾在吃完羊肉後,還要喝上一碗肉湯,以佐消化。
新疆羊排湯
十三、面肺子、米腸子
維吾爾族群眾不僅能用牛羊肉做出種類繁多的風味食品,而且還能以羊的內臟作原料,烹制出鮮香異常的美味來,灌面肺、灌米腸就是代表。
面肺和米腸是維吾爾族人民喜愛的傳統風味小吃,也是待客的佳品。現在這種獨特的風味小吃深受新疆各族人民的喜愛。
其作法是,首先將羊肺、羊腸洗凈,羊肺里灌清油、面漿、雞蛋等,腸子灌用羊肝、羊心、羊腸油加佐料與大米攪拌加水的餡,用水煮熟即成。灌面肺軟嫩、灌米腸糯鮮,香噴可口,風味獨特。
新疆-面肺子 米腸子
十四、清燉羊頭、羊蹄
是維吾爾族帶有原始風味的一種小吃。它的製作方法十分簡單,取新鮮羊頭、羊蹄、燒去全部羊毛,洗干凈,去掉羊角和羊蹄殼後,放入鍋內不加任何佐料煮,熟後蘸鹽吃。它以風味獨特深受新疆各族群眾的喜愛,在新疆廣大城鄉到處可見到這種小吃。
新疆羊頭
新疆羊蹄
新疆羊肚
十五、闊爾達克
是維吾爾族用羊肉、黃蘿卜、土豆等燉的一種菜,是維吾爾族在喜宴、逢年過節用來招待親友的一種理想食品。將羊肉垛成小塊,放鍋里炒,放少許洋蔥、花椒、姜等調味品,然後放入黃蘿卜、土豆,炒至7成熟,倒水燉。這種菜味美,香氣四溢,色彩豐富,一般常用饢來就這種菜吃。
十六、饊子
是維吾爾等民族的節日食品。是將用花椒水、熟油、蛋清等和好的面搓成細條,放油鍋里炸,使其形狀呈大半圓狀,炸至金黃色時撈出擺放在盤內,圍擺成多層圓柱形,形狀美觀、色澤黃亮、酥脆爽口。
維吾爾族傳統的副食肉類主要有羊肉、牛肉、雞、雞蛋、魚等,特別是吃羊肉比較多。另外,過去也經常能捕獵到一些野生動物,例如黃羊、鹿、盤羊、羚羊、石雞、野雞、鵪鶉、松雞等補充肉食的不足和改善一下口味。奶製品主要有牛奶、山羊奶、酸奶、奶皮子等;蔬菜主要有黃蘿卜、卡瑪古、洋蔥、大蒜、南瓜、蘿卜、西紅柿、茄子、辣子、香菜、藿香、青豆、土豆等。
新疆-大盤雞
維吾爾族人民長期重視園林生產,絕大多數維吾爾族群眾都有自己的果園,因而有常年食用瓜果的習慣,果園成為生活在塔里木盆地周圍綠洲上的維吾爾族人的天然維生素寶庫。從5月份成熟的桑椹、6月份成熟的杏子開始,各種水果接連不斷成熟,一年中有近七個月的時間能吃到新鮮水果。
新疆-葡萄
新疆-瓜果
冬季還常吃核桃、杏干、杏仁、葡萄乾、沙棗、紅棗、桃乾等乾果,因此,不少家庭有儲存甜瓜、葡萄、蘋果、梨等水果的良好習慣。據估計,維吾爾人每年食用的干鮮瓜果可達一、二百公斤。維吾爾族夏天常以瓜果代茶飯,以瓜果就饢吃,冬季常以核桃、杏仁、葡萄乾等就饢吃。還喜歡用葡萄乾、杏乾等做抓飯,用葡萄、桑椹、蘋果、海棠果、杏、梨 、草莓、無花果、櫻桃等做果醬。
新疆-提子乾
新疆-烤杏仁
維吾爾族傳統的飲料主要有茶、奶子、酸奶、各種乾果泡製的果汁、果子露、多嘎甫(冰酸奶,酸奶加冰塊調勻製成,是維吾爾族最喜歡的飲料)、葡萄水(從斷裂的葡萄藤中流出來的水,味酸,可治病)、穆沙來斯(用葡萄釀制的酒)等。維吾爾族在日常生活中尤其喜歡喝茶,一日三餐都離不開茶。茶水也是維吾爾族用來待客的主要飲料,無論何時去維吾爾人家裡做客,主人總是先要給客人敬上一碗熱氣騰騰的茶水和端上一盤香酥可口的饢,即使在瓜果飄香的季節里,也要先給客人敬茶。維吾爾人多喜歡喝茯茶,至今仍是維吾爾人最喜歡的傳統飲料。維吾爾族中年齡大的人喜歡在茶里放冰糖。
北疆的維吾爾人多喜歡喝奶茶。在乳類中維吾爾人尤其喜歡吃酸奶,夏季常以酸奶就饢吃。在農村忙季節,農民們常常帶上酸奶、饢作為自己的午餐。家裡來了客人,好客的主人也會捧出一碗酸奶來招待。
維吾爾族傳統的調味品主要有孜然、胡椒、辣面子、藿香(平耐)、蕪荽(香菜)、黑芝麻(斯亞旦)、醋(斯日開)等。
新中國成立以後,維吾爾族的飲食習慣發生了一些變化,肉類雖然仍是維吾爾族的主要副食,但蔬菜也在維吾爾族的食譜中佔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維吾爾族群眾向漢族群眾學習了很多炒菜的技術,現在在維吾爾族餐桌上經常可以見到各色炒菜,使維吾爾族群眾的飲食更為豐富。
『捌』 新疆老百姓日常生活是什麼樣子呢真的是頓頓吃羊肉嗎
引言:可能有一些小夥伴們對於新疆非常的好奇,還有一些小夥伴們可能對新疆又會感覺很嚮往。那新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是什麼樣子的呢?他們真的是頓頓都可以吃到羊肉嗎?
看見這些之後,相信大家對新疆又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小編當時對新疆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們的葡萄,因為當時小編學了一篇課文,就是描寫的吐魯番的葡萄。學完這篇課文之後,小編覺得非常長,而且非常的想吃。那有機會之後,大家也可以去新疆看一看,同時也可以去那邊旅遊逛一逛。看一下祖國的大好河山,領略一下當地的風土人情。而且新疆有很多的美食,包括烤全羊以及巴旦木等等。
『玖』 維吾爾族人民的生活條件(少於10字)
我是土生土長的新疆人,新疆分南疆和北疆。北疆人受到原蘇聯的影響,所以他們的方言中你可以聽到俄語,他們早晨喝奶茶(濃紅茶和熟牛奶、咸鹽熬),他們可喜歡烤各種各樣點心、麵包之類的。北疆人的還有一個特點(尤其是伊犁人,他們還被稱為塔然其(這是蒙古語是種麥子的人))特別講究衛生,他們的爐子是用磚做的,所以他們每次做完飯以後用石灰刷一遍,他們住平房,所以每年至少用石灰(白色或淡藍色)刷兩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