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簡要分析當前長江中下游平原發展經濟的優勢和劣勢
有利因素:地形平坦、氣候溫暖濕潤、交通便利、工農業發達
不利因素:多洪澇災害
㈡ 清朝長江中下游地區發展表現
明清之際,朝廷對於對於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大規模的財政支持。除特殊情況下的救災賑濟以外,更多的表現在耗資巨大的江南水利工程的建設。主要投資於水陸交通的修整,因為這不僅是運輸稅糧、貢賦的需要,還有利於區域間販運貿易。
明清時期的長江三角洲已經具有一定的經濟規模,已經形成了包括地方小市場(簡單的初級市場包括一些村鎮,集市小市場等等)。
他們是構成大商場的基礎主要起到連接城市和鄉村的作用,使得鄉村的農副產品可以運往城市銷售構成一個交通網路。第二種稍微高級一點的是地方一級的市場,主要是一些經濟發達的府縣城市,這些成為是市場的主體部分,屬於中級商品市場。
第三種屬於區域市場,主要是指在長三角地區中屬於中心樞紐作用的並且可以支配整個區域的商品流通結構的市場,(如蘇杭這兩大城市,就屬於高級商品市場,他們是整個江南商品市場的核心作用)。
(2)長江中下游怎麼實現經濟共贏擴展閱讀
區域貿易的發展
明清時期區域間的商品貿易也是推動長三角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當時廣東所出產的粵緞和粵紗、漳州府的漳紗和漳緞已經享譽海內外,但是其所用蠶絲原料卻多來自於江南地區。正是這些高質量的蠶絲才可以產出如此精美的絲綢。
時人皆以可以穿到上海產出的絲綢為榮,高門大戶,達官貴人互相贈送禮品也多是這些絲織品。另外伴隨著海洋館貿易的興盛,以上海為首的長三角地區也逐漸開始對外出口商品,但是量非常的少。
當時由於政府的「海禁」的政策,國家間的貿易受到挫傷,但是清朝時期的廣州十三行是政府規定的特許經營的貿易港口城市,時其(長三角)對外貿易多處於此。但原料確是產於內地,上海、廣州等地不僅僅是加工中心更是貿易中心,也是對外交流的經濟樞紐。
手工業的區域間貿易圍繞著原料的輸入與加工進行的,當然也有貿易,雖對外貿易受到影響,但是其長三角地區的對內貿易的交易量還是非常可觀的,足可見當時其地之繁盛。
農業的發展
由於長三角雖是長江中下游平原,土壤肥沃,但是這么多年的經濟發展模式使得這里的土地大多用於種植經濟作物,對於糧食作物如水稻等種植偏少,使得這里人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糧食大多依仗外來提供。
而湖南,蘇州等地相對於這里屬於內地地區,且多雨的氣候適宜種植水稻等糧食作為,時人有諺語言「蘇戶熟天下足」。但是此時的糧食的意義發生轉變,不再是單純的糧食而是轉變為經濟作物,是可以銷售的。
這很重要,相對於之前糧食是單純用於食用消耗品,較少的用於交換買賣,這是小農經濟下特有的屬性即自給自足。
但是現在這些東西逐漸脫離小農經濟的禁錮參與到市場的買賣變為商品經濟下的產物,隨著糧食從其他地區運送到長三角使得這里的人民可以得到日常所需的生產資料,保證貿易的發展,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豐富了糧食市場,推動了閩粵等地的經濟交流商品聯系。
㈢ 長江上,中,下游地區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各有哪些優勢和不足,其開發的方向各有什麼不同,為什麼
從整體上看,上中下游有其顯著特徵:自然資源分布東缺西豐,對外交通聯系東揚西閉,科技教育水平東高西低、經濟發展水平東富西貧。就流域經濟而言,上中下游之間的關系,具有兩大鮮明特徵,即一是整體性,二是相對獨立性。
上中下游經濟開發的整體性。一般講,上游地區山高、坡陡、流急,自然條件較差,交通不便,不利於人口聚居和資源開發;而下游地區地勢平坦,自然條件較好,交通極為便捷,有利於人口聚居和經濟開發,因此,流域經濟開發的基本序列,應是下游、中游至上游。上游地區擁有較豐富的資源,加快上游地區的開發,是中下游地區經濟持續發展的後勁所在;還有利於縮小上游地區與中下游地區的差距,有利於增強民族團結與社會安定。從生態環境保護的角度看,上游地區的生態環境屬於全流域性的,如果上游地區由於資源的開發導致水土流失,不僅使自身的經濟發展受損,而且還危及影響到中下游地區。
由於同飲一江水,在流域經濟中,生態環境的保護是高於一切的。從這個意義上講,流域生態環境的整體性,決定了流域資源開發、經濟發展的整體性。事實上,流域經濟的整體性,早在美國1933年開發田納西河流域時得到了完美的體現。他們遵循流域經濟整體性原則,對整治田納西河流域作全盤考慮。經過幾十年的綜合治理,致使水土破壞嚴重、流域水患為害的田納西河流域已成為工農商緊密結合、旅遊業興盛的環境優美的經濟發達區。
長江流域的整體開發,對社會經濟具有不可估量的影響。因此,作為國家來說,必須加強對長江流域整體開發的領導,不但重視長江中下游的開發開放,還要加大上游地區的開發、開放和環境保護的力度,應該借鑒美國田納西河流域開發整治的上述成功經驗,進行長江流域的開發整治。
流域經濟整體開發,可以獲取一定歷史條件下最大的社會、經濟和生態相統一的效益。但是,這並不排斥上中下游各地帶區域經濟開發的相對獨立性。這種相對獨立性,也是上中下游經濟開發的一個重要基本特徵。
首先表現在其經濟開發的重點有所不同上。上游地區經濟開發的重點主要是生態經濟,如保持水土植被,充分利用水能的電力、礦產開發和原料失重較大的加工業等。就長江而言,其上游經濟具有明顯的內陸經濟或山區經濟特色。下游地區經濟開發的重點主要是高科技產業和外向型產業,同時還應加快發展商貿、航運、第三產業等。其下游具有明顯的外向型經濟或海洋經濟的特點。而中游地區,則屬於上下游經濟的中間過渡帶,其經濟開發重點主要是水能與耗電工業、航運、商貿、水產、礦產和旅遊業等。其次,表現在其開發階段上。即總的趨勢是,上游屬於經濟技術不發達地區,中游屬於經濟技術次發達地區,下游屬於經濟技術發達地區。從進展看,下游規劃較細,中游較粗,上游涉及較少。盡管上中下游各地帶區域經濟開發在不同層面上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相對獨立性,但這並不否定流域經濟開發的整體性。從這個意義上講,流域經濟開發的整體性與其上中下游各地帶區域經濟開發的相對獨立性,是相輔相成的。
㈣ 長江中下游地區經濟發展的優越條件有哪些
長江中下游區位發展條件分析 論述
1 優越的區位條件 本區地處我國經濟T形總體布局框架的交叉結合部 ,兼有沿海和沿江的雙重地緣優勢。地處太平洋沿岸,是我國對外開放前沿陣地,便於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又可通過長江黃金水道及多條公路,鐵路干線,聯接國內其他地區,發展其強大輻射作用,區位條件十分優越。
2 良好的空間資源 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資源豐富,熱量較充裕,水熱同期,為農業發展提供良好條件。
3 投資環境優越 得天獨厚的水運條件將本區連結水運四通八達的整體。
4 人力資源豐富 人口素質較高,文教衛生等社會條件較好。農村大量剩餘勞動力轉化問題十分突出,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就地吸引剩餘勞動力,有組織的安排勞動力輸出是解決勞動力過剩的有效途徑。
5 資本雄厚,技術較先進 1949年以前,江浙及沿江一帶就是我國近代工業重心之一,資本相對雄厚。1949年以來又進行不少資本積累,改革開放沿海戰略實施,資本積累迅速提高。
6 市場容量大 本區全國市場重心區,人口多,人均收入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因此社會總需求量大。城市多,物資市場。金融市場,勞務市場及各種商品批發,零售市場都很發達
㈤ 長江中下游平原的區域經濟發展又怎樣影響
長江中下游平原對港口的發展有利的是:長江中下游平原物產豐富,能夠為港口提供比較多的貨源;氣候比較宜人氣象災害較少;冬季氣候沒這么冷不會有凍港的現象出現;
不利的一面:平原容易出現淤泥沉積的現象,得經常用清淤船作業加大了成本;雨季的時候長江地區進入豐水期,這樣使得港口的水位不穩定;反正一句話不理想。
㈥ 中國經濟發展是如何實現合作共贏的
據報道,不久前,聯合國發布的《2018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指出,2017年全球經濟增長的1/3依靠中國,5年來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超過同期美國、歐元區和日本貢獻的總和。
與此同時,中國積極穩妥對外開放、主動發起「一帶一路」倡議,也獲得了很多海外工商界人士的高度認可,穩中有進的中國經濟正在為世界各國提供更廣闊的市場、更充足的資本、更豐富的產品與更寶貴的合作機會。
希望中國經濟可以促進世界經濟的發展!
㈦ 長江中下游平原發展該農業的有利社會經濟條件
長江中下游平原與湄南河平原相似:地勢都為平原,都由河流沖刷而成.氣候都為季風氣候,雨熱同期.人口眾多,多為人工勞作,人均產量低,水網密布,土壤肥沃,多種植水稻.機械化低,為自食農業.
這里地勢低平,稻田集中連片.種植水稻,也種植棉花、油菜、甘蔗等農作物。
長江中下游平原屬於水稻種植業,發展該農業的有利社會經濟條件主要有人口密集, 勞動力豐富;水稻市場需求量大;種植歷史悠久,經驗豐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