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我國經濟總量是日本多少倍

我國經濟總量是日本多少倍

發布時間:2022-02-12 00:11:48

⑴ -中國的人均GDP如果達到日本那樣的水平,中國的綜合國力是美國的多少倍-

國內生產了那麼多,不一定等於你這個國家有多高的發展水平,現在所謂領導死命追GDP,好像GDP就是萬能的了,GDP是個什麼玩意?不過是WTO搞過來糊弄中國人的把戲

最經典的例子就是1840年以前清王朝GDP佔世界33%,英國才是5%···1895年中國gdp是鬼子的5倍還多··

說來說去還是中國的發展模式有問題,人家依靠軍工 電子 航空 等等高端科技來帶動GDP值

中國這叫什麼,靠製造衣服 鞋類 原材料粗加工 賣礦還有房地產來拉動GDP,特別是那個房地產,虛高,高的沒邊····這叫泡沫發展,中國這些個GDP水分多得很

中國現在這唯GDP論太厲害,和以前的大煉鋼鐵沒什麼兩樣

等到哪天中國真正用高科技來提升GDP,那就可以和人家叫板了

⑵ 時至今日,中國的國力究竟強於日本多少

我們和日本是一衣帶水的鄰邦,從古至今中日兩國的淵源深厚。日本曾長時間在古代以中國為師,學習中國先進的文化和技術。但是,近代日本把中國當成發展的踏板,在甲午海戰和抗日戰爭中,中國人見識了日本的殘忍血腥,日本給中華民族帶來的災難時至今日,還歷歷在目。中國人都不曾忘記、也不敢忘記那些血雨腥風。

只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今日的中國早已不是那個任由他人踐踏的弱國,我們已然和平發展,擺脫了過去的落後面貌。中國人徹底站起來了,2020年對比中日兩國的國力,無論經濟、軍事、國土面積、科技、工業等方面,中國早已全面領先日本,倘若不考慮外部環境,中國的國力遠勝日本,從以下方面分析


但是,中國還需要戒驕戒躁、取長補短,日本的長處還是非常多的,比如,日本的教育和科技相當精益求精。日本的教育在培養孩子的狼性。而我們的孩子在祖輩和父輩的溺愛和嬌縱下,已經越來越問題多多,長此以往,肯定要吃虧。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關乎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如果我們的教育不能獲得長足發展,不敢想像以後我們的後代能不能拼得過日本的後代,這是尤其需要驚醒的地方。

在與日本比鄰而居的幾千年中,中國人應該時刻有危機感,勿忘國恥,守護和平。

⑶ 中國經濟總量哪一年超過日本的

中國經濟總量超過日本是2010年。日本內閣(2011年02月14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10年日本名義國生產總值(GDP)摺合美元為5.4萬億美元,而中國的這一數字為5.8萬億美元,這意味著中國經濟總量首次超過日本。而日本則自1968年以來首次讓出「第二經濟大國」之位。

2015年中國GDP是10.5萬億美元,日本GDP是不到4.2萬億美元。從2016年到2020年,中國保持6.6%的平均增速,經濟總量會比2020年增長37%左右,增量為大約4.2萬億美元。

而到了2020年的時候,我國經濟總量為14.73萬億美元,足足翻了近三倍。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日本GDP總值為5萬億美元左右,這也意味著中國反超了日本近三倍。如果單看這個數據,中國是有望在20年後領先日本10倍的。

2020年我國GDP總值14.73萬億美元,而全球經濟總量為84.72萬億美元,佔比17.38%。

⑷ 我國經濟總量與改革初期比較怎長了多少倍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宏觀經濟的全景分析預測

--------------------------------------------------------------------------------

經過25年改革開放的經濟騰飛,21世紀初期的中國發展,更加引起了世界的關注。即在加入WTO的新世紀里,中國的經濟發展,面臨著怎樣的環境、機遇、挑戰和可能前景?這是所有的人——無論是國內國外、政府企業、理論還是實踐等,都十分關注的問題。本文試圖將中國宏觀經濟的熱點問題,劃分為傳統的十大領域,並進行較為深入和全面的剖析。

一、經濟總量將繼續保持較長期的高速增長
1979年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1979-2002年,我國GDP高速增長、年均增速達到9.4%,見圖1,比同期世界平均增長水平高出一倍、比同期發達國家平均增長水平高出兩倍等,展現出世界經濟「一枝獨秀」的明顯特徵和勃勃生機。這使得我國經濟佔世界經濟的比重,在穩步、持續和顯著的提高。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相關數據。

1979年以來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其核心原因在於我國的改革開放。即將傳統的計劃經濟、逐步改革為市場經濟,以市場化的價格來調整人們的生產和消費行為;在此基礎上,更多的與國外進行市場化的交流與合作等。
在農村,重點是進行土地承包制的改革,同時鼓勵鄉鎮企業的發展和農民進城務工。在城市,首先是進行國有企業改革,90年代後開始了市場化改革的全方位的探索和推進,如資本市場的建立和發展等。這使得我國兩方面的生產資源,得到了更高效率的發揮。即一是顯性生產資源,如土地和廠房等;二是更為重要和核心的隱性生產資源,即人們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等。
內外因素的完美結合,造就了我國經濟25年來的空前繁榮。即內因是我國生產資源效率的更高發揮;外因是我國與國外的大量交流、經濟的巨大差距、以及在此基礎上的後發優勢等。
25年來,我國的經濟發展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特徵:80年代上半期,重點是解決農產品短缺問題;80年代下半期,重點是解決工業品短缺問題;90年代上半期,重點是解決原材料、基礎設施等的「瓶頸」問題;90年代下半期,重點是解決經濟結構的矛盾和優化問題;21世紀的前幾年,可能更多的是考慮加入WTO的國際接軌問題等。
回顧25年的歷程,我們可能會注意到四個顯著的歷史性起點或標志:一是1978年開始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二是1984年開始的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三是1992年初的小平南巡講話;四是2001年底的正式加入WTO等。
由於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里,如20-30年,我國與世界經濟格局不會有根本性的改觀,因此,我國經濟仍將持續過去25年的較高速增長。例如到2002年底,我國人均GDP僅為1000美元,還不到發達國家的1/30等。雖然兩個時期微觀的影響因素或結構可能會有一些差別,如前期的體制性釋放動力可能更強、後期的市場性規范活力可能更充沛等,但是綜合的比較,兩者的增長潛力可能不會有本質的太大差異。這一觀點目前同時也為我國經濟專家所普遍的接受或認同。例如見表1。大多數專家之所以預測後期的經濟增長為7%左右,可能更多的是出於穩健的心理、以及對其能否達到前期的9%缺乏足夠的信心等。
美聯儲預測,未來10年美國經濟潛在增長率為3%;世界銀行預測,2001-2010年,美國GDP增長率年均為2.7%、歐盟為2.4%、日本為2%等。因此在今後一段時期里,我國與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差距,仍將進一步的縮小。
當然在今後的發展中,我們也將面臨著一系列艱巨的任務。例如:1、國有經濟要深化改革。2002年底,國有和國有控股的工業企業資產總量是4.27萬億、占我國工業總資產的50%、佔用約65%的工業貸款,卻只創造了35%的工業產值等。2、農村市場要啟動。目前居住在鄉村的人口占我國總人口的65%,但鄉村消費品市場卻只佔全國消費品市場的25%;努力促進農村經濟、收入和教育的良性互動和循環,這對於提高我國經濟的總體發展水平,無疑是具有歷史階段的關鍵性意義等。
與此同時,我們也將面臨著一系列的風險,並需要我們更加審慎和認真的對待。例如:1、社會風險。收入差距拉大、下崗人員增加、社會保障不健全等,可能會孕育著一定的社會穩定風險。2、經濟風險。例如國有商業銀行巨額累積、並且仍在繼續增加的不良貸款,可能會對整體金融體系乃至經濟體系的健康運行造成一定的危害等。

二、物價走勢將呈現較長期的低速徘徊
80年代,我國出現了兩次較為嚴重的通貨膨脹和經濟過熱;但其背景是商品供不應求的宏觀環境。目前我國的經濟狀況,與90年代以來的商品供過於求現象可能有著更大的相似性和繼承性。見圖2。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相關數據。
90年代以來,我國的物價走勢——通貨膨脹,可明顯的劃分為兩個時期:一是1992-1996年的高通貨膨脹時期;二是1998-2002年的通貨緊縮時期。
1992年小平的南巡講話,是我國全面推進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里程碑。由於此前我國經濟已經持續兩年低迷、而且中央政府也缺乏對地方政府和企業的靈敏的調控手段和機制等,因此在大利好的激勵下,我國經濟迅即出現一輪過熱的建設高潮。經濟增長速度和通貨膨脹直線攀升。
1993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當前經濟情況和加強宏觀調控的意見》發布,簡稱「十六條」,全面、大力度的治理經濟建設的過熱問題。其中最關鍵的三條是:緊縮信貸、開倉放糧和壓縮項目等。
經過3年多的宏觀調控,我國經濟基本實現了「軟著陸」,經濟增速和通貨膨脹都進入了中長期的合理區間。
90年代上半期的經濟過熱,給我國的宏觀經濟發展帶來了一系列的重大影響。例如整個「八五」時期,我國投資每年平均增長36.5%,遠高於「六五」時期的19.5%和「七五」時期的16.5%。林毅夫教授測算,這使我國整個國民經濟的生產能力,增加了兩倍甚至更多。
據原內貿部商業信息中心統計,1997年上半年,在全國605種主要商品中,供過於求的商品佔72.2%、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佔27.8%、沒有一種商品供不應求。這可以看成是我國經濟由供不應求——供給制約型經濟、全面轉向供過於求——需求制約型經濟的歷史性的開始或起點。同時,它也是迄今我國經濟始終處於通貨緊縮陰影之中的、最重要的宏觀環境之一。
1997年7月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使我國經濟在「軟著陸」之後,迅即感受到了需求不足的巨大壓力。
1998年,宏觀調控政策由「適度從緊」轉向「積極的財政政策與穩健的貨幣政策」的新組合;同時,發行2700億元特別國債,以補充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的資本金,增強其貸款的能力。1998-2002年,中央政府共發行6600億元長期建設國債,用於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等,並帶動了3.2萬億的社會總投資規模。
通過種種擴大需求的努力,1998-2002年我國的消費價格指數,也僅在輕微的通脹和緊縮之間徘徊。
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很多,其中以下四方面因素可能是需要特別重視的。即:1、需求不足:包括改革使人們的預防性儲蓄增加,缺少中意的消費對象,以及投資需求不能有效實現等。2、供給過剩:包括生產的簡單重復競爭,假冒偽劣泛濫等;並且資金供給的缺乏有效約束,可能助長了這種傾向。3、勞動力因素:勞動力供給的無限增長、以及其效率的持續提高,可能對價格有著較大的向下壓力。4、國際接軌:包括產業向發展中國家的轉移,新技術和新材料的運用,以及市場化的改革提高了資源的配置效率等。
近年來,國際社會中出現了「中國輸出通縮」的較多議論。這從某種程度上看,也是對中國的生產能力及佔世界經濟比重不斷提高的一種過度的輿論反應。

三、勞動就業將始終面臨較大的壓力
由於人口的持續、迅速增長,因此多年來我國的勞動力和就業人數也在同步的迅速增加。例如1979年我國城鄉就業總人數為4.10億人,到2002年就迅速增加到7.37億人。見圖3(其中1989-1990年就業總人數有統計口徑的調整)。
同時,城鎮登記失業率近年也在迅速增加——90年代後半期基本維持在3.1%左右、2001年和2002年分別上升到3.6%和4.0%,2003年的政策目標是控制在4.5%以內等。
從總體上看,今後一段時期里,我國的就業問題仍將是一個突出和嚴峻的問題。因為從供給上看,它包括800萬的城鎮登記失業人員、1000多萬的下崗職工、1.5億的農村富裕勞動力、以及每年1000萬的新增勞動力等;從需求上看,按經濟增長速度8%、就業彈性系數為0.15計算,每年能夠新增加的就業崗位僅為1000萬左右;也即我國勞動力的供求之間仍然存在著較大的缺口,未來的就業壓力將更加沉重。這也是部分學者,呼籲我國應當實施「以就業為中心」的增長模式的核心原因所在。

圖3:我國就業總人數與城鎮登記失業率的變化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相關數據。

在就業總人數穩步增加的同時,我國的就業結構也在發生著巨大和深刻的變化。其中最為重要和突出的兩大特點是:
1、就業的產業結構變化。即第一產業的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比重,由1979年的69.8%下降到2002年的50.0%,平均每年下降0.86個百分點;同期第三產業的就業比重,由12.6%上升到28.6%,平均每年上升0.7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在80年代有著較顯著的攀升,1997年達到23.7%相對高峰,近兩年有所回落。見圖4。
從目前的趨勢和國際比較上看,第一產業的就業比重仍將持續下降,同時第三產業的就業比重仍將持續上升。例如,2002年我國第三產業的就業比重為28.6%、產值比重為33.7%,而發達國家同期的指標分別為60-75%和70-80%;差距和潛力都是巨大和明顯的。

圖4:1979年以來,一、二、三產業就業結構的比重變化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相關數據。

2、就業的所有制結構變化。即城鎮國有及集體單位就業人數、占城鎮總就業人數的比重在大幅度下降,從1980年的99.2%下降到2002年的33.4%,平均每年下降2.99個百分點;同時,城鎮個體及私營單位就業人數占城鎮總就業人數的比重、以及鄉鎮企業就業人數占鄉村總就業人數的比重,在經歷了80年代、以及90年代前半期的高速增長後,近幾年仍然保持了明顯的攀升勢頭。見圖5。
圖5:1980年以來就業的所有制結構變化單位:%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相關數據。

其中在城鎮總就業人數迅速上升的背景下,城鎮國有及集體單位就業人數的絕對數,都在迅速下降。如1991-1996年,城鎮國有及集體單位的就業人數一直保持在1.4億以上的高峰,其後持續下降,到2002年下降到0.83億。其中的核心原因,仍是在於體制的轉軌或釋放。
從目前的情況上看,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消化和盤整後,我國個體和私營企業的從業人員,無論是絕對數還是相對數——比重,仍將會有持續和較大幅度的增長,無論是城鎮還是鄉村。
目前我國就業的嚴峻問題,已經引起了政府和社會的極大關注。從理論上看,部分失業的存在對於經濟的健康發展可能是非常必要的。包括:1、經濟結構此消彼長的蓄水需要。2、勞動力有更充裕的時間更新和提高自己。3、促使在職勞動力更加努力和有效的工作,這也是某種程度的鯰魚效應等。
從客觀上看,嚴峻的就業問題對於我國勞動力轉變或提高市場觀念,可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當然其前提是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等。

四、外資外貿在入世下將有更大的接軌性發展
從1983年以來我國利用外資的情況上看:1992年,我國外商直接投資超過對外借款,成為我國利用外資的主要形式;2001和2002年兩年,我國對外借款的數額為零,因為同期我國的外匯儲備已經達到了2000億美元的規模,並仍然在以每年35%左右的速度迅速增長。見圖6。
從外商直接投資的數量上看,1983年以來有兩個重要的時點:一是1992-1994年三年,接連上了三個百億美元的台階。1993年以後,我國外商直接投資的數量,就一直居於發展中國家的首位。二是2002年,達到527億美元,超過美國成為全球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數量最多的國家。其中的重要原因:一是我國經濟的持續、穩定和高速增長;二是「911」以及安然、世通事件,使人們對部分發達國家的投資環境,可能有著更現實的憂慮。
從外商直接投資的產業分布上看:80年代,可能更多的是偏向高級賓館飯店等;90年代上半期,政策積極引導外資投向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國民經濟的「瓶頸」部門;90年代下半期以來,無論是政策還是外商,可能都更關注在技術領域的突破等。
圖6:1983年以來我國實際利用外資的情況單位:億美元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相關數據。

從外商直接投資的形式上看,已經呈現出多元化的格局。例如:一批國內企業在海外的上市;政策積極鼓勵外商,參與對上市公司和國有企業的股權並購和資產重組、以及參股入股基金券商等。後者如《關於向外商轉讓上市公司國有股和法人股有關問題的通知》、《利用外資改組國有企業暫行規定》、以及第一家中外合資基金公司——國安基金公司的獲准成立等。
目前外商投資企業在我國宏觀經濟的運行中,已經占據了重要的地位。到2002年底,我國累計批准設立外商投資企業42.4萬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4480億美元;在外商投資企業中直接就業的人數近2300萬人,佔全國城鎮勞動人口的10%;外商投資企業的出口額占我國出口總額的比重達到52%,其中占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比重甚至高達80%等。
目前我國外商直接投資所面臨的主要問題:一是政策的法制化和規范化的程度不夠;二是「高國民待遇」與「低國民待遇」的並存矛盾等。例如外商直接投資一方面享受「兩免三減半」的稅收優惠,另一方面還有著較多的行業准入限制等。
原國家計委發布的《「十五」利用外資和境外投資規劃》中分析,未來我國利用外資的局面將出現四大變化:重點從引進國外資金向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現代化管理和專門人才轉變;領域從加工工業為主向服務領域大力推進;方式在以吸收外商直接投資為主的同時,向多方式引資拓展;政府管理將從行政性審批為主,向依法規范、引導、監督轉變等。這四方面的總結十分精闢透徹。當然,同時我們還可以加上:利用外資的總量仍將有較長時期、較大幅度增長的未來預測等。
1979年以來,我國對外貿易迅猛增長,即從當年293.3億美元的進出口總額,迅速上升到2002年的6207.7億美元,增長21.2倍、年均增長14.2%。見圖7。
圖7:1979年以來我國外貿的進出口情況單位:億美元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相關數據。
在總量迅速增長的同時,我國對外貿易結構也呈現出三方面的顯著運行特徵:一是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始終占據著主導的地位。如2002年前三甲——廣東、江蘇、上海的進出口額分別為2254、745和728億美元,合佔全國進出口總額的60.0%。二是進出口的產業或技術結構在不斷優化。如機電產品出口占總出口的比重,1995年為29.5%、2000年為41.4%、2002年進一步上升到48.2%等。三是外商投資企業和集體私營企業,越來越在對外貿易中占據著核心性的地位。如2002年,我國外商投資企業和集體私營企業的出口額為2027.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2.6%,占同期我國出口總額的62.3%、比上年提高4.9個百分點等。
25年來我國外貿體制的逐步改革,最核心的部分就是突破外貿代理制、也即外貿經營權的限制,賦予地方和企業更多的外貿經營權。例如1999年1月、2000年1月以及2001年7月的三次改革,最終取消了對進出口經營資格的審批制度,改為登記和核准制度,從而使得民營經濟能夠更加順利的進入外貿領域。
到2002年底,我國已有4萬家私營企業獲得了外貿經營權。
回顧25年來我國對外貿易理論的發展,最值得一提的可能是1988年王建的「國際大循環」理論。同時它也因為被政策的高度採納——「兩頭在外,大進大出」而影響轟動和深遠。
據統計,到2002年底,我國進出口總額在世界貿易中所佔的比重由2001年的4%上升到4.7%,成為全球第五大貿易國。

五、企業投資將逐步走向主體的市場化平等
回顧20多年來我國經濟的投資歷史,四方面的顯著特徵可能會引起我們更多的關注。即:
一是民營投資的顯著增長。改革開放以前,我國的投資主要是國有的投資,集體的投資很少,私營及外商的投資就幾乎沒有。隨著政策的逐漸放開,集體、私營及外商的投資穩步增長。例如據統計,1980-2002年,我國民間投資年均增長23%,高出國有投資6個百分點等。如果考慮到投資的有效及持續性,那麼民間投資在經濟中的作用,無疑就應當進行長期的和更高倍數的估量。
二是1992-1994年,以小平南巡講話為契機,我國的固定資產投資連續幾年迅速躍上新的台階,見圖8,同時投資觀念也實現了較大的突破或轉變,雖然同期海南等的房地產炒作,也給我國留下了慘痛的教訓。
圖8:1981年以來我國的固定資產投資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相關數據。
三是1998年以來,為了抗擊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連續五年平均每年發行1320億元的國債,擴大基礎設施的建設、帶動全社會投資的增加,以保持社會總需求的適度增長、避免或緩解轉軌時期的較大就業壓力等。這時期我國的固定資產投資,從每年不到3萬億元、到迅速突破4萬億元,實現了較快的增長。當然,由於政府投資項目的質量和效益都會存在一些問題,因此積極的財政政策可能會引起學術界的長期爭議。
四是2000年正式啟動的西部大開發戰略,國家目前已經安排總投資6000億元。其中青藏鐵路、西氣東輸、西電東送以及一批水電樞紐工程,進入全面建設階段;退耕還林、天然林資源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天然草原恢復與建設試點等生態建設工程正在積極推進等。這將極為重大和深遠的影響和改變著,我國的投資乃至整體經濟發展的地區架構等。
當然同時,開發區的建設、創建二板的爭議、國內企業的國外投資等等,也都是國內投資界所極為矚目的問題。
從創建我國規范的市場化投資體繫上看,目前兩方面的問題可能具有較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即:
一是經濟主體面臨著不同的行業准入制度。目前較常用的數量實證是對東莞市的調查結果。即在東莞市的80個行業中,全部對國有企業開放,而對外資企業開放的只有62個、對民營企業開放的只有42個;這種情況在一些低風險高收益的服務領域表現得尤其明顯或嚴重。
二是經濟主體面臨著不同的資源獲取能力。例如鋼材、能源、土地、上市、貸款等的額度或指標等。據統計,1997-2002年全國金融機構向民間投資者的貸款,佔全部貸款的比重不到10%等。民營企業主要是靠自身有效的投資和積累,來實現不斷的發展和壯大。
據統計,目前在37個工業大行業中,民營經濟的增加值所佔份額超過50%的有:有色金屬、紡織、傢具、化工原料等16個行業。顯示出民營經濟的強大活力和生機。
因此,重新有效配置我國現有的生產資源、使其發揮更大的效益,這仍然是具有較大的制度空間或潛力。同時,我國目前較高的經濟增長率、儲蓄率、以及儲蓄總額等,為我國投資的繼續高速增長,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或背景。
當然,制度的改革和建設也極大的改變著我國投資的規模和結構。例如,1998年國家決定實行住房分配製度改革,到2002年底,全國房地產個人貸款達到7000億元,個人購房比重高達95%左右等。這是支持我國房地產市場,近年來持續景氣的一個重要原因。

六、居民消費在總量增長中存在著結構性的矛盾和沖突
由於經濟的高速增長,因此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的消費水平也在迅速提高。見圖9。
圖9:1979年以來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等增長率單位:%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相關數據。
即從總量上看,1979年以來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率達到14.5%的較高增長速度,同期城鄉居民儲蓄余額年均增長率甚至達到28.3%的更高增長的水平。
回顧25年來我國消費特徵的衍化過程,我們可以粗略的將它劃分為四個階段:80年代上半期,是農產品生活資料的極大豐富;80年代下半期,是普通彩電、冰箱、洗衣機的逐步、普遍的進入家庭;整個90年代,是生活質量全面和總體的提高,如大屏幕彩電、高檔電冰箱、多功能洗衣機等家電開始了升級換代等;進入21世紀,汽車、住房等大宗消費開始群體出現、並引領時代潮流,同時電子通訊、計算機、旅遊等也逐步成為大眾化的消費熱點。
從國際通用的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指標上看,我國的恩格爾系數——食物支出在生活消費總支出中所佔的比例,25年來也是在穩步下降。例如,1980年農村和城鎮的恩格爾系數分別為61.8%和56.9%,到2002年就下降到46.2%和37.7%,呈較大幅度的下降趨勢等。
然而在總體迅速發展的同時,我們也應當看到,目前我國的消費結構,也存在著一系列較大的問題。這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消費率或消費傾向偏低。9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的消費率基本接近80%,而我國一直在60%左右徘徊。其中的原因:一是體制改革,使人們對醫療、教育、住房等的預期支出增加。二是收入差距拉大,使更多支出沉澱或滯後。1995年以來,我國有關機構和學者,基本都測算或認為,我國的吉尼系數超過了國際公認的0.4的收入分配警戒線。三是消費信貸的體系或習慣還沒有形成。如美國的消費信貸是企業信貸的兩倍,而我國目前僅為10%等。這是近幾年我國需求不振、增長乏力、通貨緊縮的重要原因。
2、城鎮和農村的差距仍然在繼續拉大。雖然從1979-2002年,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7.2%,高於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6.7的水平,但是農村收入的增長,主要集中在「六五」時期,其後——除1995-1997年三年,農村收入的增長基本就是明顯低於城鎮收入的增長。見圖10。這導致城鎮與農村收入差距近18年來的持續拉大;以及占我國絕大多數人口的農村,與現代化主流的城市經濟,無論是供給還是需求上,都遠遠不能協調或吻合等。

圖10:1979年以來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率單位:%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相關數據。

3、地區發展差距依然存在和明顯。1979-2002年,東部對全國GDP的貢獻率為58%,中部為28%,而西部僅為14%。即使在實行西部大開發後,2002年東、中、西部的社會消費品零售額,也是分別增長11%、10%和9%,差距明顯並且仍在繼續擴大。
雖然為了解決消費總量和結構的問題,政策在持續做著規范市場體系的諸多努力。如今年全面啟動的農村稅費改革、健全社會保障制度、鼓勵民營經濟發展、吸收外商直接投資、以及加快西部大開發的步伐等等,但是,在充分肯定25年成就非凡的同時,我們可能也應當清醒的看到,其中所蘊含著的、諸多的經濟乃至社會的矛盾和問題。

七、財政金融努力塑造市場化的運行體制
90年代以前,我國財政收入、以及相應財政支出的增長速度十分緩慢。這是因為同期的經濟體制改革,是以放權讓利為主要核心的。1994年以來,我國進行了分稅制體制改革,初步劃分了中央和地方的事權、財權和預算約束,以及同時由於宏觀經濟的多年高速增長、「盈而自溢」,因此財政收支的增長速度從1996年以來持續高於經濟的增長速度。見圖11。

圖11:1979年以來我國財政收支的變化情況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相關數據。

1979年,我國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為28.4%,到1995年下降到最低點——10.7%;此後逐年上升,到2002年達到18.5%的相對高峰。如果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口徑,或說如果加上預算外資金等的話,那麼目前我國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可能已經基本達到了發展中國家25%的平均水平。
1998年以來,我國重點推進財政支出體制改革,包括部門預算改革、國庫管理制度改革、以及政府采購改革這三個方面,從而形成財政收支兩條線改革齊頭並進的基本格局。
但是從總體上看,我國的財政體制主要還是建設財政,公共財政的比重還是偏小。例如20多年來,我國社會保障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一直在2%以下,遠遠低於發達國家同期30%以上的比重。這在今年發生和應對非典的危機中,問題暴露的更為明顯和突出。
1998年以來實行的積極的財政政策,在有效拉動經濟增長的同時,也使中央政府背上了較重的債務負擔,同時其成本收益比也受到了人們的極大關注。尤其是2001-2002年的國有股減持政策,可能會受到更多和更明確的批評。
李揚教授認為,我國財政支出存在著四種越位現象:有些企業的挖潛改造資金、流動資金等由公共財政負擔;各種補貼過多;各類事業費龐雜;以及行政支出負擔過重等。三種缺位表現在:對社會保障的支持不足;對社會公益事業供給乏力;以及對城鎮公共設施建設投入偏少等。
2001年6月1日,《中國經濟時報》刊登文章《制定財政政策應當努力遵循客觀經濟規律》。文章認為:制定財政政策存在著三大基本原則——政府與社會的邊際資金使用效率相等、財政收支平衡、以及公平負稅等;因此制定財政政策必須努力遵循客觀經濟規律,否則將會造成社會資源低效使用的各種後果等。這對國內外財政學理論體系的發展,可能是具有革命性的突破和意義。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因此其具有相應的復雜性和深奧性。
我國的金融體制改革,可以說是從1993年正式和全面啟動的。這也可以看成是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從1979-1984年重點的農村土地承包、1985-1992年重點的城市工業體制、到1993年開始的全國金

⑸ 2016年中國的GDP是日本的多少倍

2016年日本的GDP總量約4.93萬億美元,而2016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74.41萬億元,約11.2萬億美元。2016年中國的GDP總量約為日本的2.27倍。
溫馨提示:以上內容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6-07,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⑹ 目前我國經濟總量居世界第幾

轉貼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貿發會議)12日公布了2000年全球百名最大經濟體實力排行榜。在排名表中,美國、日本和德國位居前三名,中國內地排在第6位,中國台灣排名第16位,中國香港排名第26位。
這份綜合排行榜是對2000年全球國家和地區以及大型跨國公司的經濟實力所作的排名,其中國家和地區是以國內生產總值為基礎,而公司則是以增值價值為基礎進行排名的。有29家跨國公司名列其中,比1990年的24家增加了5家,這意味著跨國企業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日益增強。
上榜的29家跨國公司主要是石油和汽車企業,以石油產品為主體的埃克森-美孚公司以630億美元的經濟實力排在第45位,其他如通用、福特、戴姆勒-克萊斯勒和殼牌等著名公司也都榜上有名。貿發會議當天發表新聞公報指出,全球100家最大的跨國企業近些年來的發展速度超過大部分國家或地區經濟體。
2006全球綜合國力 TOP15 排行:
數據資料截止2005年12月31日
排 名 國 名 經濟力 科技力 軍事力 資源力 社會發展 政府調控 外交力 年增長率 綜合國力
1 美國 3251 1718 2249 547 559 185 131 0.43% 8639
2 日本 2158 1111 806 226 416 169 100 0.26% 4986
3 法國 1588 994 814 201 419 184 119 0.31% 4319
4 英國 1602 856 830 217 400 171 112 0.75% 4188
5 德國 1762 854 623 191 419 184 107 0.48% 4139
6 中國 1321 312 508 483 245 133 116 2.98% 3119
7 俄羅斯 598 504 863 521 332 157 118 2.20% 3092
8 加拿大 836 227 176 532 423 174 99 1.92% 2467
9 義大利 743 252 227 228 397 161 97 1.97% 2106
10 澳大利亞 554 147 130 375 410 148 89 2.56% 1852
11 巴西 551 211 169 382 253 110 85 2.21% 1762
12 西班牙 621 157 114 209 364 124 85 2.08% 1674
13 印度 588 176 170 334 189 104 87 1.79% 1650
14 韓國 531 117 96 177 360 115 87 2.05% 1483
15 墨西哥 444 97 100 299 182 100 90 2.74% 1312
綜合國力分析:一、各大國經濟力、軍事力和外交力基本格局 → 二、主要大國綜合國力實測結果 → 三、中國的綜合國力 → 四、主要大國綜合國力展望 → 附:國力測算的過程簡介 (來源:2006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

綜合國力分析:

一、各大國經濟力、軍事力和外交力基本格局

為了全面了解全球力量格局和中國的綜合國力,這里選擇了世界主要經濟、國土面積和人口大國進行綜合國力比較。挑選的主要大國有:美國、英國、德國、法國、加拿大、日本、俄羅斯、印度、中國和韓國。

表1 2004年各大國GDP及基本國情

國家
美國
日本
德國
英國
法國
中國
加拿大
韓國
印度
俄羅斯

GDP

(十億美元)
11733.5
4667.8
2704.3
2120.9
2019
1649.4
994.1
679.9
631
588.7

人口

(百萬)
297.29
127.68
82.66
59.63
60.06
1299.88
31.91
48.2
1091
144.2

國土面積

(千平方公里)
9809
378
357
245
557
9600
9976
100
3166
17075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世界發展指標》,http://devdate.worldbank.org/dataonline/。
註:GDP以當年匯率折算為美元。

經濟力、軍事力和外交力是一國綜合國力的最顯著體現。從經濟力上看,美國遙遙領先,2004年,美國GDP為11.73萬億美元,佔到全球GDP的29.6%,其次是日本,其 GDP達 4.67萬億美元,繼後是德國、英國和法國,中國處於世界經濟總量的第六位,GDP為16494億美元,俄羅斯處於這些大國中的最後一位,其GDP只有58.87億美元。從GDP人均佔有量上看,美國仍然處於第一位,2004年,人均GDP達到近4萬美元,其次是日本,人均GDP為3.7萬美元,繼後是英國、法國、德國和加拿大,人均GDP都在 3萬美元以上,韓國人均GDP為 1.4萬美元,俄羅斯為4082.52 美元,而中國只有1268.89美元,排在倒數第二,僅高於印度(578.37美元)。

衡量一國的軍事力量比較困難,這里只是從軍費投入、核武器和常規武器幾方面力量入手進行綜合考慮。從各大國軍費投入上看,根據瑞典國際和平研究院(SIPRI)數據(見表2),2004年,美國軍費投入高達4555億美元,佔全球軍費投入的40%以上,其次是英國、法國和日本,軍費支出均超過400億美元,中國、俄羅斯和韓國軍費投入數相對較少,印度和加拿大的軍費支出排最後。從核力量上看,俄羅斯和美國處於絕對領先地位,俄羅斯裝配的核彈頭數目為7360枚,其中,戰略性的核彈頭有3980枚,非戰略性的有3380枚;美國裝配的核彈頭數有4896枚,其中,戰略性的有4216枚,非戰略性的有680枚,兩國的核力量在全球都具有毀滅性的能量。中國、法國和英國核力量也很強大,印度也有了自己的核武器。從常規武力上看,美、俄總體實力都很強大,法國、英國力量也很全面,日本的海軍力量非常強大,中國陸軍力量非常強大,德國的軍工非常發達。從武器出口看,俄羅斯、美國都是武器出口大國,各佔全球武器出口的32%和31%,法、德、英也有相當的武器出口。綜合各方面的力量可以認為,美國和俄羅斯屬於全球軍力的第一陣營,英國、法國和中國屬於第二陣營,德國和日本屬於第三陣營,印度、韓國和加拿大處於後面的位置。

表2-1 2004年各國軍費支出 單位:十億美元

國家
美國
英國
法國
日本
德國
中國
俄羅斯
韓國
印度
加拿大

軍費支出
455.3
47.4
46.2
42.4
33.9
35.6
19.7
15.5
15.1
10.6

占 GDP 比
3.88
2.23
2.29
0.91
1.25
2.16
3.35
2.28
2.39
1.07

資料來源: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 YEARBOOK 2005 ARMAMENTS,DISARMAMENT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2005,SIPRI。其中,中國、俄羅斯數據為SIPRI估計。

表2-2 世界前五大武器出口國 單位:%

國家
俄羅斯
美國
法國
德國
英國

佔全球比重
0.32
0.31
0.08
0.06
0.05

資料來源:同表2-1。
表2-3 世界核力量:裝配核彈頭數 單位:枚

國家
美國
俄羅斯
英國
法國
中國
印度
巴基斯坦
以色列

裝配核彈頭數
4896
7360
185
348
400
30~40
30~50
200

資料來源:同表2-1。
說明:美國戰略性的核彈頭有4216枚,非戰略性的680枚;俄羅斯戰略性的核彈頭有3980枚,非戰略性的3380枚;印度、巴基斯坦和以色列估計為部分裝配。

在外交力上,美國的強大表現在幾乎所有的外交領域,美國有一定的全球外交倡導力,表現在核不擴散、裁軍、反恐等事關全球安全的一系列活動中的倡議力,美國在聯合國具有一定的控制力,可以左右聯合國的一些決定,當聯合國的決定對其國家利益無益時,它甚至有不聽的能力。美國也有自己的許多盟國,是北約成員和八國集團成員。由於經濟和軍事實力強勁,美國對外經濟與軍事援助力都很強。盡管發動伊拉克戰爭使美國的聲譽受到了嚴重影響,美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主導地位並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如伊拉克戰爭結束後一年多來,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的幾個關於伊拉克問題的決議基本體現了美國的意圖,聯合國也不得不承認它的佔領國地位。
聯合國安理會其他幾個常任理事國處於全球外交力的第二陣營。中國在外交倡議力上的力量目前正在提升,如對「上海合作組織」、「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發起倡導作用。中國雖然沒有盟國,但與許多國家建立了戰略夥伴關系,如中俄、中德、中英、中法、中印、中國和東盟、中國和加拿大、中國和墨西哥等等的戰略夥伴關系。作為在安理會中唯一的發展中國家,在發展中國傢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但是由於中國整體國力的限制,對外援助力量較差。法國的外交特點是獨立性強,有一定的外交倡議力,是北約成員國和八國集團成員,擁有非洲法語區外交依託體系,經濟與軍事外援力量都較大。俄羅斯能夠提出一些外交倡議,有能力和美國在核控制裁軍問題上進行談判,其戰略導彈可以和美國進行對抗,它具有豐富的外交經驗,外交預見性和整體性較好,但由於缺乏經濟實力,對外援助力差。俄羅斯資源非常豐富,使歐盟在能源上依賴俄羅斯,自然資源成為俄羅斯一塊重要的外交牌。英國外交具有一定的倡議力,是北約和八國集團成員,擁有英聯邦國家傳統勢力范圍,但外交上追隨美國,獨立性不強,其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實力使其具有一定的外援實力。
德國也是外交大國,由於正確對待歷史問題贏得了各國的理解和贊揚,名聲很好。作為戰敗國不能有核武器,軍事力比英國和法國弱,軍事援助力差。德國是北約和八國集團成員,不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歷史上也沒有自己的殖民地,所以外交上整體差於英法。但是,德國是歐盟的倡議國,是歐盟的火車頭,也具有一定的外交倡議力。與德國相比,日本經濟實力強,對外援助力強,在聯合國會費交的也多,使非洲國家對他有一定的期望,但其外交倡導力差,外交方針得不到周邊國家的理解,名聲不好。在處理歷史問題上,與中國和韓國等亞洲國家有沖突,周邊國家警惕它。在邊境問題上,在收復北方領土問題上與俄羅斯產生矛盾,與中國也有沖突。日本外交政策追隨美國,外交獨立性較差,並因為跟隨美國失去了許多朋友,所以總的來說,日本外交力排在德國後面。加拿大外交倡議不多,在國際舞台上一般是與世無爭的態度,與它國摩擦少,介入國際事務也不深,雖然是北約成員和八國集團成員,但在其中只是跟隨的地位,雖然加拿大與美國關系密切,但外交獨立性還是較強,不追隨美國太緊,對外援助力不大,歷史上沒有自己殖民地,屬於典型的「小康」國家。
亞洲新工業化國家韓國,總體上說國際影響力較小,外交倡議能力差,與美國是盟國的關系,人口少,經濟總量只有日本的15%,經濟、軍事援助力都有限。但韓國在亞洲具有一定的影響力,特別在東北亞地區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典型表現在朝核談判上,在「六方會談」中,韓國態度對美國採取和平談判的方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外,韓國是亞洲警惕日本軍國主義和右翼勢力的先鋒,在日本高官參拜「靖國神社」和篡改歷史的「教科書」問題上,都率先奮起抗議,所以韓國在亞洲的影響力不可忽視。印度的外交力已經沒有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銳氣,在第三世界的影響力不如中國。在周邊關繫上,印度由於缺少真誠合作的外交政策,在南亞次大陸擺出大國架勢,與巴基斯坦長期對抗,使周邊國家懼之,與中國在邊界問題上也有沖突,所以印度整體外交力較差。

二、主要大國綜合國力實測結果

經濟力、軍事力與外交力是一國綜合國力最顯著的體現,獲得或維持這些力量需要一定的國力資源,具體包括:科技力、人力資本、資本力、信息力和自然資源等。一國的政府調控力非常重要,其主要功能在於提供國力資源成長的環境,包括制度、激勵機制和法律環境等,綜合國力是所有這些力量的有機組合。本研究在具體測度各國的經濟力、外交力、軍事力和國力資源、政府調控力的基礎上,考慮了各類力量分配協調性,對主要大國進行了綜合國力實測。結果顯示:美國(91分)以幾乎所有項目的絕對優勢排在第一位,綜合國力遙遙領先其他國家;排在綜合國力第二陣營的有:英國(65分)、俄羅斯(63分)、法國(62分)、德國(62分)、中國(59分)、日本(58)和加拿大(57);韓國(53分)排在綜合國力較弱的地位,印度(50分)在十個大國中的綜合國力最弱。

(一) 國力超強國:美國

美國以幾乎所有項目的絕對優勢排在綜合國力的首位。從國力資源上看,無論是先天性的自然資源,還是在後天通過努力獲得的資源,美國都擁有絕對的優勢,總體排在第一的位置。美國科技力世界第一,從科技投入上看,美國在絕對量和相對量上的水平都很高,2003年,美國研究和開發投入(R&D支出)高達2845.84億美元見附表2至附表5,以下未註明資料出處的皆出自附表2至附表5。,為排在第二的日本的2.3倍,佔了全球R&D支出的40%,人均R&D支出為977.8美元,也領先於所有其他國家,美國R&D支出其佔GDP比重為2.59%,在發達國家中僅低於日本(3.12%),大大高於發展中國家的水平;以科學論文、專利代表的科學技術產出更是規模龐大,世界一流,2001年,美國的原創性的科學論文為20多萬篇,遠遠高於其他國家,是排在第二的日本的3.49倍。美國高技術產業出口量世界第一,2004年為160億美元,排在第一位,高技術產業出口佔全部製造業出口的31%。目前,美國在信息科學、原材料工業、航天業等許多行業都具有世界最一流的技術,不斷創新的科技給其經濟持續增長輸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人力資源是美國國力稱雄世界的最重要基礎,與其他發達國家不同,美國不僅有高素質人才,也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2004年,美國教育投資佔GDP的比重為6.2%,在大國中僅低於加拿大(8.1%),美國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6年,高等教育入學率達40%(2002年數)。美國重視人力資本的培養不僅體現在正規教育上,也體現在繼續教育上,在瑞士國際管理和發展研究院(IMD)2005年關於人力資本的專家調查中,美國在「員工培訓是否充分」項目上得6.59分,排在十大國中的第一位。美國的勞動力質量較高,在IMD的「教育是否滿足競爭經濟的需要」調查上,美國得分為5.74 ,僅低於加拿大(7.1分);在「管理者的企業家精神」和 「有技能的勞動力獲得情況」調查上,美國分別得為7.56分和7.34分,均排在第一的位置。

資本資源是經濟發展的資金基礎,美國在內資、外資和資本市場上都表現良好。由於美國金融體系的特點是直接投資占絕對優勢,所以股票市場非常有活力,2004年,美國的股票市場籌資額為142663億美元,比這里其他所有參評國的總和(103708億美元)還多,佔美國當年GDP的比重為129.65%,融資率僅低於英國(134.07%),高效率的股票市場不僅降低了企業的融資成本,擴大了投資規模,尤其有利於新興產業,特別是高新技術產業的中小企業的投資,對於提高科技創新和科技產業化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美國外資規模也很大,2003年,在美國的外資存量達24355.4億美元,遙遙領先第二位的法國(7485.8億美元)。美國經濟實力世界第一,得益於經濟發展的豐碩成果,美國國內資金也很雄厚,2004年,美國國內總儲蓄水平為16978億美元,也是遙遙領先於其他大國。

美國依靠其對信息和通訊技術的領先成為當今的超級大國。無論從公路、鐵路密度和航空載客量這些基礎信息能力上看,還是從電話、計算機和網際網路等信息基礎設施上看,美國的信息化水平都很高。2004年,美國的計算機普及率達到76.3%,網際網路普及率達到63.2%,在用計算機佔到全球的27%。我們的測度僅從信息設施的絕對佔有率上考慮,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The Glob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port 2004~2005,WEF,2004.鑒於信息力對經濟創新的關鍵作用,在每年發布的《全球信息力報告》中,以網路整備度指數排名(Networked Readiness Index Ranking,NRI)NRI是從三方面進行評估國家信息實力,一是國家ICT建設環境,二是個人、企業和政府獲得ICT服務的情況,三是ICT服務的實際使用情況。評估國家信息和通訊技術(ICT)業對經濟創新發揮的相對作用。2003~2004年度,美國NRI排在全球第一位,2004~2005年度排在全球第五位,排在新加坡和北歐的小國之後,是這里十個大國中得分最高的,這反映美國ITC業對創新經濟相對支持程度之高。

美國政府調控力排在第二的水平,僅次於加拿大。美國政府公共產品的提供水平較高,2003年,美國公共健康支出佔GDP的14.6%,是十大國中最高的,公共教育支出佔GDP的6.2%,也屬較高的水平。美國政府在提供創新經濟增長的環境上表現出色,美國的各項產業包括高技術產業都是私人資本投資,政府不直接干預,只是通過制度、法規或機制等進行扶植或調控,美國高技術產業的成就直接體現了美國政府在這些方面的成績,所以美國在IMD關於「制度」、「企業立法」等專項調查中都得分很高。美國在IMD包含收入分配、社會歧視、男女差異、社會治安、社會凝聚力和公正性等方面內容的社會體系調查中,美國得分也較高。相對來說,在保證宏觀經濟良好運營的財政政策方面只是稍優,而在公共金融方面績效只是中等。在美國的整個國力系統中,各方面力量都很強大,結構非常均衡。

表3 綜合國力的各類指標及總體得分
技術力
人力資本
資本力
信息力
自然資源
軍事力
GDP
外交力
政府調控力
綜合國力

美國
97.42
73.38
99.59
87.06
79.34
91.85
100.00
98.64
76.11
90.69

英國
73.75
71.77
65.63
79.29
60.36
54.26
56.87
78.52
63.61
65.04

俄羅斯
56.33
67.05
52.44
56.77
89.84
84.79
50.00
87.46
52.14
63.03

法國
73.50
68.12
62.33
74.81
56.39
56.29
56.42
82.12
58.61
62.00

德國
77.35
66.46
59.71
80.02
53.66
54.03
59.49
72.25
59.93
61.93

中國
61.42
76.36
59.29
56.20
73.62
54.69
54.76
78.24
63.40
59.10

日本
86.31
71.93
66.13
81.15
50.78
52.34
68.30
66.57
54.79
57.84

加拿大
65.51
71.15
59.58
76.66
83.84
50.00
51.82
61.14
96.90
57.09

韓國
69.19
65.06
52.80
80.88
50.02
50.72
50.41
54.35
57.18
53.20

印度
50.00
65.09
50.59
51.40
61.80
51.13
50.19
50.42
53.59
50.43

資料來源:附表2、附表3、附表4、附表5。外交力得分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沈驥如教授評論獲得。

(二)國力次強國:英國、俄羅斯、法國、德國、日本和加拿大

英國綜合國力排在第二。國力系統中,國力資源排在第三位,該國在資本力、信息力、人力資本和技術力上有一定的優勢,在自然資源上水平一般。英國有較完善的資本市場,2003年,股市融資額達24124億美元,佔GDP的比重為134.07%,排在第一位;2004年,英國吸引外資總額為550億美元,比2003年增加2.59%,是參評國中引進外資速度第二高的國家;英國的信息高速公路發達,2003年,每平方公里公路密度為0.07公里,是這里密度最高的國家,每千人的行動電話用戶為911.7,排在第一的水平。2004年,其計算機普及率為59.5%,網際網路普及率達到54.92 %。雖然英國勞動力數量資源有限,但受教育水平較高,人力資本總體排在第四位,英國的平均受教育年限高達22年(2002年數),排在第一的水平。在自然資源方面英國在國土資源和人均可耕地面積上都很小,但能源供給有一定的優勢,其能源生產占其需要量比率為113.8%,僅次於加拿大和俄羅斯。英國政府調控力排在第三位,在公共產品提供能力上不及加拿大、美國、法國和德國,在提供經濟增長環境的政府績效上,英國政府在總體上較好,企業立法健全,社會系統和諧,得分僅次於加拿大和美國,制度框架的質量僅次於加拿大、美國和德國,而公共金融和財政政策的表現只是平平。英國經濟力、外交力、軍事力都比較強大,國力系統中各個方面的力量比較均衡。

俄羅斯綜合國力排在第三,但各種力量極不均衡。國力資源排在倒數第二位,僅好於印度。國力資源中只有自然資源處於一定的優勢,而在技術力、人力資本、資本資源和信息力上都處於相當的劣勢。俄羅斯的技術投入水平很低,2004年,其R&D支出只有57.68億美元,佔GDP比重為1.28%,都只高於印度。俄羅斯科技產出較低,勞動生產率為人均8098美元。在人力資源上,俄羅斯勞動力的質量應該水總體水平還是比較高的,文盲率只有1%,平均受教育年限為13年(2002年數),高等教育入學率達29%,但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還是較低。在勞動力數量上,俄羅斯與中國、印度和美國也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整體排名只處於第七位。俄羅斯資本能力僅高於印度,股市融資能力差,2004年,其股市融資額只有2308億美元,佔GDP比重只有15.16%,引進外資總量和國內儲蓄規模與其他國家相比都處於非常低的水平。俄羅斯的信息力只高於印度和中國,在公路、鐵路和航空這些基本基礎設施上排在各大國的最低水平。在信息基礎設施上,俄羅斯僅高於中國和印度,2004年,其計算機普及率為13.2%,網際網路普及率為14.73%。但是,俄羅斯有非常豐富的自然資源,國土面積和人均耕地面積都很大,能源產量高,其能源生產占其需要量比率為167.4%,處於第一的水平,現在石油已成為俄羅重要的戰略資源,一張重要的外交牌。俄羅斯政府調控力排在最末水平,在公共產品的提供水平上排在中等,其公共衛生和公共教育支出佔GDP的比重分別為3.6%和6.2%,而在提供經濟增長環境的政府績效上,俄羅斯排在最差的位置,主要由於俄羅斯在給企業創造增加值的過程中提供的制度環境、法律環境和社會基礎都非常差,但俄羅斯近期在公共金融上的管理非常有成效,積極財政政策也經濟發展提供了較好的宏觀環境。在俄羅斯整個國力系統中,軍事力和外交力非常強大,政府調控力、經濟力和國力資源都非常弱小,國力結構非常不均衡。

法國的綜合國力排在第四。其國力資源排在第六位,科技力和人力資本一般,資本力、信息力較強,而自然資源相對比較落後。法國在技術上整體處於發達國家中較落後的水平,勞動生產率為人均67777美元,是發達國家中水平最低的。盡管是歐洲大國,但在2004年,法國的勞動力數量只有2.72千萬人,比德國和英國都少,在大國中僅高於加拿大和韓國,勞動力受教育水平在歐洲也只是一般,高等教育水平入學率達36%,人均受教育年限為15年(2001年數)。法國資本力排在第四位,2003年引進外資存量總量是歐洲國家中最高的,達7485.8億美元,整體排在第二,僅低於美國。法國信息力水平一般,基本基礎設施很完備,法國的公路網、鐵路網都較密集,平均每平方公里分別為1.62公里和0.05公里,屬於世界較高的水平,但在信息基礎設施上的排位較低,法國僅高於俄羅斯、中國和印度。2004年,法國計算機普及率為48.7 %,網際網路普及率為43.14%,比其他發達國家水平都低。法國自然資源相對落後,其能源生產占其需要量比率為50.6 %。在政府調控力上,法國排在第六。法國政府政府公共產品提供能力很強,2003年,其全部公共支出佔GDP比重達到53.4%,是所有大國中最高的,但法國的政府績效排在倒數第二位,僅好於俄羅斯,相對其經濟發展的需要,法國的制度和法律系統都較落後,財政政策不能對促進經濟增長起到積極作用,公共金融不發達。法國的整體國力中,軍事力、外交力相對其經濟力較強,經濟力相對其政府調控力和國力資源較強,國力結構不甚均衡。

德國的綜合國力排在第五位。國力系統中,國力資源排在第五位,其中,技術力和信息力較強,人力資本和資本力一般,自然資源上相對較差。德國技術水平整體較高,排在美日之後,處於第三。2003年,德國R&D支出為602940億美元,人均R&D支出為547.3美元,僅低於美國和日本,2000~2002年,德國居民在國外獲得的專利數目平均為115223項,高於日本,是美國的71%。德國有優秀的知識保護環境,在IMD2005年關於「知識產權保護系統」調查中,德國得了8分,排在第一。德國在人力資本數量上與其他歐洲國家相比還算豐富的,平均受教育水平為年16年(2002年數),整體上屬於中等偏下的水平。德國的資本市場很不發達,2003年,股市融資達10790億美元,只佔到GDP的44.87%,是大國中水平最低的。在資本資源由於引進外資的水平較高和較高的國內儲蓄水平整體上排在中等偏上的水平。德國信息力排在第四位,2004年,德國的計算機普及率為56.2%,網際網路普及率達到50.8%。德國自然資源排在倒數第三位,國土資源、人均可耕地面積上都較小,其能源生產占其需要量的比重只有38.9%。德國的政府調控力排在第五位,政府公共產品支出水平較高,政府績效排在第六位,在支持經濟創新的環境在社會體繫上排名很高,其他方面都是中等的水平。德國經濟力全球第三,外交、軍事和政府調控力都較強,國力結構非常均衡。

日本的綜合國力排在第六位。日本國力資源很強,僅次於美國,除自然資源外在所有項目上都排在較高的位置。日本科技力排在第二,2004年,日本R&D支出為1241.13億美元,僅次於美國,R&D支出佔GDP比重為3.12%,排在第一位。日本的原創性科學論文在數量上雖只次於美國,但比英國和德國沒有壓倒性優勢,但日本在專利佔有水平上,甚至與美國不相上下,2002年,授予國內居民專利數目為110053,是美國的1.27倍,本國居民獲得的國外專利數為106184,為美國的65%。2004年,日本高技術產業出口總額為世界第三,高技術產業出口佔全部製造業出口的24%。日本勞動力數量比美國外的所有發達國家都高,受教育水平良好,高等教育入學率達50%,全部人力資本排?/ca>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19579405.html?fr=qrl3

⑺ 中國GDP總量現在超過日本多少倍

超過日本三倍左右。
1、GDP總量是國內生產總值,衡量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規模。
2、主要用於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實力;國際間和地區間進行比較;制定一國(或地區)經濟發展戰略;經濟分析和經濟管理。GDP指標為各級領導分析經濟運行狀況、政府調控管理經濟提供了廣泛的用途。
3.國內生產總值是用最終產品和服務來計量的,即最終產品和服務在該時期的最終出售價值。一般根據產品的實際用途,可以把產品分為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所謂最終產品,是指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可供人們直接消費或者使用的物品和服務。這部分產品已經到達生產的最後階段,不能再作為原料或半成品投入其他產品和勞務的生產過程中去,如消費品、資本品等,一般在最終消費品市場上進行銷售。中間產品是指為了再加工或者轉賣用於供別種產品生產使用的物品和勞務,如原材料、燃料等。GDP必須按當期最終產品計算,中間產品不能計入,否則會造成重復計算。
拓展資料:
GDP的主要特徵
1.局限性:
(1)由於GDP用市場價格來評價物品與勞務,它就沒有把幾乎所有在市場之外進行的活動的價值包括進來。特別是,GDP漏掉了在家庭中生產的物品與勞務的價值。
(2)GDP沒有包括環境質量。設想政府廢除了所有環境管制,那麼企業就可以不考慮他們所引起的污染而生產物品與勞務。在這種情況下,GDP會增加,但福利很可能會下降。空氣和水質量的惡化要大於更多生產所帶來的福利利益。
(3)GDP也沒有涉及收入與分配。人均GDP告訴我們平均每個人的情況,但平均量的背後是個人經歷的巨大差異。
由此可見,就大多數情況,但不是對所有情況而言,GDP是衡量經濟福利的一個好指標。
(4)GDP概念是源自於交換產生財富的原理。這個原理的基本條件是:一是交換必須自願,二是交換必須不妨礙第三人,三是交換必須在兩個清晰的產權主體之間真正發生。假定不符合這三個條件,那麼所得出的GDP數值的准確性恐怕就得大打折扣,或者說GDP的數據就會有瑕疵。如強制交易的GDP、妨礙他人的GDP、出口創造的GDP、投資產生的GDP、消費帶來的GDP等等都會影響GDP的總有效積累。
2.可比性:
(1)《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2002)》採納了聯合國1993年《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的基本核算原則、內容和方法,因而GDP數據具有國際可比性。
(2)在開展全國經濟普查或計算方法及分類標准發生變化後對季度GDP歷史數據進行了修訂,因此1992年1季度以來的季度GDP時間序列具有可比性。

⑻ 我國經濟總量是在哪一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的

在2010年。日本內閣辦公室公布了2010年全年的經濟數據, 根據可比價格計算, 2010年日本名義 GDP 為 $5.4742 美元, 比中國低400多億美元, 居世界第三位。因此, 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一數據於2011年發布, 但公布於 2010年, 因此應為2010年。

(8)我國經濟總量是日本多少倍擴展閱讀:

我國經濟總量的宏觀調控

1.調節消費、儲蓄和投資的關系

2.調節內需與進出口

3.以需求調節為主的短期供求平衡和以供給調節為主的中長期供求平衡實現總供求關系的基本平衡,可以從總需求和總供給兩個方面進行調節。

根據供求總量和結構的關系,以及總需求和總供給在國民經濟運行中的不同特點,短期應以需求調節為主,中長期應以供給調節為主。這是因為:

(1)市場需求具有短期易變的特點。

(2)供給能力和結構在短期內基本上是既定的。

(3)從中長期看,決定總供求規模和結構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供給。

⑼ 進入新時代如今中國經濟總量大致相當於日本的幾倍德國的幾倍美國的幾倍

你所說的幾個都是發達經濟國家,美國是世界第一,德國是歐洲第一,日本上個世紀就已經邁入世界發達經濟國家行列,且長期位居世界第二。中國能有今天的經濟總量是建立在人口基數大的基礎上,如果以人均看,中國位於世界國家排名中下等,以收入中位數排名,更是倒數。

⑽ 我看那個中國經濟總量於2008年超過日本是否正確

作為一個從小就關心國家發展,能夠熟背中國每年經濟增長率和GDP總量的我,看到這期報紙內心真是無比泄氣,難道我們中國人真的比日本人差這么多嗎?
2005年,天涯上著名的論戰,網友雪亮軍刀預測中國經濟規模何時可以超過日本,即使作為知名樂觀派,也只是敢預測中國經濟規模在2030年超過日本,這樣還引來了大批網友冷嘲熱諷,掀起了大量的論戰。
可見當時民族自信心盡管已經逐漸恢復,但心理上對日本還是處於絕對弱勢,竟然會有如此多人相信中國在人口規模是日本11倍的基礎上,總量無法超越日本。
在心理如此弱勢的彼時,相信是不會有人問「中國人均GDP什麼時候超過日本」的,因為那看起來實在太遙遠了。
今天世界已經不一樣了,2010年中國經濟規模總量已經超過了日本。我們來探討下中國人均GDP超過日本的可能性以及時間。
我先說下結論:中國人均GDP超過日本是大概率事件,而且這一天到來的時間會比我們預計的要早。
我們先看下中日GDP總量和人均GDP對比的情況,
我們登陸世界銀行資料庫,可以直接查到GDP總量和人均GDP
2015年日本GDP為4.12萬億美元,中國GDP為10.866萬億美元
2015年日本人均GDP為32477美元,中國人均GDP為7925美元。
也就是說人均GDP,日本是中國的4.1倍,中國是日本的24.4%,差距大啊差距大。

閱讀全文

與我國經濟總量是日本多少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婚姻怎麼來的視頻 瀏覽:375
男屬虎女龍婚姻如何 瀏覽:396
經濟危機為什麼會有兩極分化 瀏覽:843
崑山經濟開發區有哪些村 瀏覽:865
如何防止電池健康度下降 瀏覽:436
健康狀態有哪些特徵 瀏覽:19
女人為了婚姻究竟要付出多少 瀏覽:486
美女為什麼拚命追你 瀏覽:944
幸福的英文字怎麼寫 瀏覽:423
歐盟經濟損失多少歐元 瀏覽:147
美女主持人用什麼軟體看電視 瀏覽:65
美女被男人附身的電視劇有哪些 瀏覽:652
小美女我很想你你在哪裡 瀏覽:638
該怎麼樣才能讓網戀女友相信愛情 瀏覽:425
853愛情含義什麼意思 瀏覽:795
婚姻中的哪些事不能拖 瀏覽:904
沒有女兒的婚姻如何 瀏覽:743
硒對人體健康有哪些幫助 瀏覽:330
貴州省大方縣有什麼事業單位 瀏覽:562
朝鮮國家經濟實力如何 瀏覽: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