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通縮以後多久爆發經濟危機

通縮以後多久爆發經濟危機

發布時間:2022-09-10 17:49:14

Ⅰ 1929~1933經濟危機的周期一般多長時間

第一次經濟危機 1788-1789
第二次經濟危機 1792-1794,物件下降,破產增加,1793英國對法國宣戰,對歐洲的出口大幅下降,物價急跌。
第三次經濟危機 1797-1798,始於英國農業欠收,工業品需求下降。
第四次經濟危機 1810-1814,英國農業再度欠收,物價下跌,1811美英宣戰,美國對英國禁運。
第五次經濟危機 1816-1817,英國破產事件。
第六次經濟危機 1819-1822,消費品減少三分之一,英國破產超過第五次高點。
第七次經濟危機 1825-1826,物價下跌,紡織品設備開工率下降一半。
第八次經濟危機 1837-1843,銀行業的收縮,美國經濟機制極度缺失,工業生產品需求萎縮。
第九次經濟危機 1847-1850,始於鐵路危機,波及英法美,造成工業危機。
第十次經濟危機 1857-1858,始於棉產品上漲,靠空頭支票的進口商大量破產,銀行破產,波及到其他工業。
第十一次經濟危機 1867-1868,鐵路建設,造船業等工業生產下降縮小工業的需求,糧食再次欠收。
第十二次經濟危機 1873-1879,首次由於金融引發,維也納股票交易所的鐵路股票大跌,美國最具實力的銀行因投資鐵路破產,引發後面引發重工業危機,輕工業受波及較小。
第十三次經濟危機 1882-1883,美國鐵路建設退潮,加深英國危機,重工業下降,銀行,企業倒閉,失業率上升。
第十四次經濟危機 1890-1893,德國股市暴跌,此後股價聯系兩年下跌,破產事件嚴重,鐵路建築縮減一半以上,糧食欠收。
第十五次經濟危機 1900-1903,始於1899年俄羅斯金融危機,波及到工業。隨後法,德,比利時,英,美跟進,同期日本爆發經濟危機。
第十六次經濟危機 1907-1908,美國信貸機構大量破產,失業率下降,波及重工業生產及周期行行業。
第十七次經濟危機 1929-1933,始於美國,美國工業生產急劇下降,證券市場暴跌,失業率大增,波及英國,從而使英國宣布放棄金本位。
第十八次經濟危機 1948-1949,美國短暫繁榮後爆發,失業率大增,工業指數下降。主要由於戰後重建國際國內市場縮小引發。
第十九次經濟危機 1972-1974,又稱第一次石油危機,油價暴漲造成美國滯脹,標普下跌百分之四十,日經百分之二十九。蔓延全球,主要國家生產停滯或者緩慢,通貨膨脹,日本緊縮金融政策,導致經濟滯漲。
第二十次經濟危機1979-1982,第二次石油危機,國際油價飆漲,高物價,高通脹引發英國危機,隨後波及至歐美及日本。失業率,企業倒閉率創戰後新低。同期南美債務危機。
第二十一次經濟危機 1990-1992,第三次石油危機,海灣戰爭,美國開始,隨後發展到加拿大,日本,歐洲與澳大利亞,同期,日本經濟崩潰。
第二十一次經濟危機 1997-1998,亞洲金融危機。始於泰銖貶值,美國支撐索羅斯及其財團發動針對中國的金融戰爭,最終終結於中國香港。
第二十二次經濟危機 2008至今,始於美國次貸危機,伴隨出現的歐洲債務危機,造成全球性經濟危機爆發。到目前仍舊無緩解的跡象。

Ⅱ 簡述1929-1933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

首先是信貸擴張,一戰後經濟景氣,各國普遍釋出利好消息,也就是借降息,促進資本流動性,各商業銀行踴躍放貸,例如,正常情況下,你有25美元,去銀行申請貸款,銀行不做冒險生意,最多借25元給你,你能還本付息就罷,還不出,銀行把你25元抵押資產沒收。可在此刻,居然可以借到75元貸款。點解銀行願意,一來是圖利,二來更重要的是對有信心,認為即便有萬一,當局也會托底護盤。
接著大宗貸款流向何處,開始是生產領域,資本市場鼓勵超前消費,分期付款大法。但問題是,誰為消費者預支貨款?還是銀行。你只要首付10%,其餘部分由銀行貸給。這就是二輪信貸擴張。
買賣兩旺,市面繁榮,自然帶動工業類股票上揚,股市牛氣沖天。但孔夫子說過,股市有風險,入市須謹慎。風險在何處,在於人心。股市人心又受消息面影響,蝴蝶從何處飛來,英商想要收購美國的聯合鋼鐵,美系財閥院外游說,當局施壓讓花旗銀行撤回對英商的貸款,英商資金不足,並購失敗消息進而影響股市波動。此刻股市大盤顯示有人借機開始作空。
誰是始作俑者,兩種說法,一說是炒家,一說是莊家。這些不重要。關鍵是目的,大舉拋空又是為何?一是要殺豬,更重要是等股市重挫之後,可以低位抄底。這樣最終控股權還是會回到作局者手中。有錯嗎?沒錯的,股市本就是這樣的地方。
人心恐慌,股災如期而至。關鍵是股市此刻有大量銀行貸款壓在其中,貸款人全垮了,接著債權方,商業銀行也要瘋了,一面借出去的錢打了水漂,另一面還有儲戶與股東擠兌襲來,如何應付。這時救命稻草就是美聯儲,希望當局救市,票據貼現,把商業銀行的壞賬給包下來。
問題來到白宮,幫是要幫,但不能直接注資,因為國庫里是全體納稅人的錢。動用公款救市,左翼會說你是拿納稅人的錢替資本家的愚蠢買單,右翼財閥里作空頭的也大有人在,也不希望白宮插手,因為他們不光是要抄股市的底,還等著銀行破產好進行大規模金融並購。
白宮能做點什麼呢,自然是政策消息面上發聲力挺,經濟情勢穩健,大眾要保持理智雲雲。但人類就是這樣的生物,你越說好,人越不信你,結果又引發拋售狂潮,股指再度重挫
股市連帶企業一泄如注,白宮政客也是要講政治的,此刻漣漪由股市蔓延,影響國民經濟總體發展宏觀指數,這事關大選得票率,不能讓經濟低迷吧,怎麼辦,關稅壁壘。說穿了,政客其實和FQ智力水平相當。聞出超則喜,聽入超則憂。他們完全不懂經濟是互通有無,互惠雙贏的市場行為,而是簡單的認為,多出少進,賺外國人的錢就好。這怎麼行,如此一搞,反而造成外資撤出,而且要說耍金融手腕,小揚基哪是老歐洲的對手。過去消費旺市時美元匯率長期被高估,此刻以法國為首的外資離岸之際,順手拋出美元套購黃金,又好好給揚基佬上了堂樣板課。既股市之後,匯市又遭重創。

股市匯市兩線崩盤,大半中小銀行基本掛點,剩下半死不活的也是收縮信貸,抽緊銀根。如此一來,通貨供應量嚴重不足,市面上美元硬幣首先退場,十美元都找不開了,加幣,墨元雀占鳩巢。通貨緊縮的後果,開始亂世藏金,接著囤貨不出,有錢不敢花,有貨不敢賣,物價暴跌,開工不足,失業率激增惡性循環等等,最後由金本位傳染到全世界,大蕭條來了。

大蕭條根本原因在於通縮。

整個病理機制,就好比某人平常暴飲暴食(信貸擴張),造成腸胃功能紊亂(投資過熱),碰上急性腸胃炎(股市震盪),誘發腹瀉不止(市值蒸發),心慌之下改信飢餓療法,以為禁食忌口(通貨緊縮)就可以止瀉,結果體質極度虛弱(大蕭條)。。

Ⅲ 經濟危機一般多長時間一次啊

一般的時間大概是十年左右來一次經濟危機,比如1998年席捲東亞的金融危機,還有2008年由美國的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經濟危機。 經濟危機(Economic Crisis)指的是一個或多個國民經濟或整個世界經濟在一段比較長的時間內不斷收縮(負的經濟增長率)。 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周期爆發的生產相對過剩的危機,也是經濟周期中的決定性階段。自1825年英國第一次爆發普遍的經濟危機以來,資本主義經濟從未擺脫過經濟危機的沖擊。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體制的必然結果。由於資本主義的特性,其爆發也是存在一定的規律。 由於西方的資本主義制度是屬於生產資料私有制,而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導致生產資料私有制和社會化大生產的矛盾長期存在,引起周期性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但是自從新航路開辟之後世界市場的不斷形成,因此每次經濟危機往往會影響全球。
經濟危機是金本位時代的產物,而現在是叫金融危機,當然就事論事。金本位時代有多少黃金就印多少錢,但黃金的稀有屬性使得它的產量不可能隨著生產力的提高而同比例提高,也就是說,經濟危機表面上看起來是消費不足,其實是錢不夠,錢不夠,錢不夠。貨幣的本質是借條(就是債務),我把黃金存在銀行里,然後兌換等值的貨幣,但是存著是要有利息的,沒利息誰願意給你?當黃金的增量遠遠不能貨幣的需求時,債務循環不能持續可不就爆發危機了嗎,爆發了危機,資不抵債就只能清算,然後繼續一個新的開始。所以金本位時代,每隔大約10年,就要周期性爆發經濟危機,所謂消費不足,其實也就是沒錢而已嘛。現代社會,貨幣不和黃金直接掛鉤了,作為政府來講,要是哪一天錢不夠,沒關系,發行債券給銀行,讓他們印鈔票就是了,所以不會貨幣供應不足的問題,但是相對的超發貨幣會產生新的一系列問題。

Ⅳ 通貨膨脹、通貨緊縮和經濟危機的關系是什麼

通貨膨脹一般指因紙幣發行量超過商品流通中的實際需要的貨幣量而引起的紙幣貶值、物價上漲現象。

紙幣流通規律表明,紙幣發行量不能超過它象徵地代表的金銀貨幣量,一旦超過了這個量,紙幣就要貶值,物價就要上漲,從而出現通貨膨脹。通貨膨脹只有在紙幣流通的條件下才會出現,在金銀貨幣流通的條件下不會出現此種現象。因為金銀貨幣本身具有價值,作為貯藏手段的職能,可以自發地調節流通中的貨幣量,使它同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貨幣量相適應。而在紙幣流通的條件下,因為紙幣本身不具有價值,它只是代表金銀貨幣的符號,不能作為貯藏手段,因此,紙幣的發行量如果超過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數量,就會貶值。例如,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銀貨幣量不變,而紙幣發行量超過了金銀貨幣量的一倍,單位紙幣就只能代表單位金銀貨幣價值量的1/2,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用紙幣來計量物價,物價就上漲了一倍,這就是通常所說的貨幣貶值。此時,流通中的紙幣量比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銀貨幣量增加了一倍,這就是通貨膨脹。在宏觀經濟學中,通貨膨脹主要是指價格和工資的普遍上漲。

通貨膨脹在現代經濟學中意指整體物價水平上升。一般性通貨膨脹為貨幣之市值或購買力下降,而貨幣貶值為兩經濟體間之幣值相對性降低。前者用於形容全國性的幣值,而後者用於形容國際市場上的附加價值。兩者之相關性為經濟學上的爭議之一。

通貨膨脹之反義為通貨緊縮。無通貨膨脹或極低度通貨膨脹稱之為穩定性物價。

在若干場合中,通貨膨脹一詞意為提高貨幣供給,此舉有時會造成物價上漲。若干(奧地利學派)學者依舊使用通貨膨脹一詞形容此種情況,而非物價上漲本身。因之,若干觀察家將美國1920年代的情況稱之為「通貨膨脹」,即使當時的物價完全沒有上漲。以下所述,除非特別指明,否則「通貨膨脹」一詞意指一般性的物價上漲。

經濟危機概述
經濟危機(Economic Crisis)指的是一個或多個國民經濟或整個世界經濟在一段比較長的時間內不斷收縮(負的經濟增長率)。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周期爆發的生產過剩的危機 。是經濟周期中的決定性階段。自1825年英國第一次爆發普遍的經濟危機以來,資本主義經濟從未擺脫過經濟危機的沖擊。 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體制的必然結果。由於資本主義的特性,其爆發也是存在一定的規律。
產生經濟危機原因

經濟危機可能是:
★經濟政策錯誤
★原材料緊張,尤其是原油危機
★自然災害
★全球化的後果
★金融政策錯誤

經濟危機的後果

經濟危機的後果可能是:
★社會動亂
★國民經濟調節和經濟恢復
★政變
★戰爭

經濟危機的主要表現
經濟危機的現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和戰後有所不同。但無論是戰前或戰後,其共同點是:商品滯銷,利潤減少,導致生產(主要是工業生產)急劇下降,失業大量增加,企業開工不足並大批倒閉,生產力和產品遭到嚴重的破壞和損失,社會經濟陷入癱瘓、混亂和倒退狀態。生產下降和失業激增,是戰前與戰後經濟危機的共同的主要標志。戰前與戰後不同之處,主要是在貨幣、金融危機方面。在戰前的危機中,一般是通貨緊縮,物價下跌,銀根吃緊,利率上升,銀行擠兌並大批倒閉;而在戰後的危機中,由於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採取膨脹政策以及其他原因,從1957~1958年的世界性經濟危機開始,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危機期間都出現了通貨膨脹、物價上漲的反常現象。
主要表現是:商品大量過剩,銷售停滯;生產大幅度下降,企業開工不足甚至倒閉,失業工人劇增;企業資金周轉不靈,銀根緊缺,利率上升,信用制度受到嚴重破壞,銀行紛紛宣布破產等。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由於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採取了通貨膨脹政策及其他措施,致使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危機中出現了生產停滯與通貨膨脹同時並存的現象。

經濟危機的特徵
經濟危機是生產過剩的危機。但是,經濟危機所表現出來的生產過剩,不是生產的絕對過剩,而是一種相對的過剩,即相對於勞動群眾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言表現為過剩的經濟危機。因此,在經濟危機爆發時,一方面資本家的貨物堆積如山,賣不出去;另一方面,廣大勞動群眾卻處於失業或半失業狀態,因購買力下降而得不到必需的生活資料。生產相對過剩的經濟危機,最顯著地表現了資本主義制度的歷史局限性。

Ⅳ 通貨緊縮會不會造成經濟危機

通貨緊縮會造成經濟危機。長期的貨幣緊縮會抑制投資與生產,導致失業率升高及經濟衰退,產生經濟危機。
通貨緊縮(deflation) :當市場上流通貨幣減少,人民的貨幣所得減少,購買力下降,影響物價之下跌,造成通貨緊縮。對於其概念的理解,仍然存在爭議。但經濟學者普遍認為,當消費者價格指數(CPI)連跌三個月,即表示已出現通貨緊縮。通貨緊縮就是產能過剩或需求不足導致物價、工資、利率、糧食、能源等各類價格持續下跌。2012年7月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6月份CPI同比上漲,工業品出廠價格(PPI)同比下降,中國經濟將進入通貨緊縮。

Ⅵ 2022中國會通貨緊縮嗎2022年爆發金融危機可能性

2022年,據說是大蕭條會來臨的一年,而大蕭條會帶來的局面便是通貨緊縮,那麼2022年中國會有通貨緊縮的場面嗎?在2022年爆發金融危機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和見聞坊小編一起來詳細了解一下吧。
通貨緊縮是市場上流通的貨幣量少於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而引起的貨幣升值、物價普遍持續下跌的狀況。
許多人都預測2022年世界將爆發歷史性金融危機,而綜合分析當前全球經濟現狀,似乎也具備了出現這種情況的可能性。目前值得關注的是:
1、世界經濟的走勢和可能的危機;2、氣候危機;3、歐洲爆發並蔓延至全球的能源危機。
以上3種危機相互疊加、彼此影響,很有可能會導致新一輪金融危機的爆發。
此前,影響全球的較大規模的金融危機共發生過6次,分別為,1、1929-1939年:大蕭條;2、1973-1975年:石油危機引發的經濟危機;3、20世紀80年代:拉丁美洲債務危機;4、20世紀90年代:日本泡沫經濟崩潰;
5、1997-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6、2007-2011年:美國次貸危機及全球金融危機。
2022中國會通貨緊縮嗎
中國應該不會發生嚴重的通貨膨脹,也不會發生嚴重的通貨緊縮,尤其是2022年,很多商品的價格是在不斷上升的,所以說應該不會。
那麼2022年是否會出現金融危機
目前還不能確定,現在下結論還為時尚早,需要進一步觀察。以筆者個人觀點來看,雖然2022年有可能會發生金融危機,但這種可能性並不大。理由如下:
2022年將會是新一輪經濟復甦的開始
事實上,經濟運行的客觀規律不會改變,全球經濟周期基本上為10年一個周期。自2008年以來,這一周期已經持續了13年,現在已經到了應該結束的時間。
美國10月份的CPI指數上漲到了5.4%,PPI指數則飆升到8.6%,通貨膨脹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
如果不加控制就會導致經濟崩潰,在此情況下,美聯儲大概率會在今年年底被迫加息,收回之前超發的貨幣,收緊貨幣的流動性,因此會造成世界各國的股市、樓市、大宗商品價格的大幅下跌。
但隨著疫情逐漸被控制住,2021年下半年至2022年,大型經濟體將會開啟一輪經濟復甦的周期,一般來說,在經濟復甦初期,實體經濟都比較強勁,即使美聯儲緩慢收緊貨幣政策也不會對實體經濟造成劇烈沖擊。
在實體經濟能夠穩定運行的情況下,貨幣緊縮可能造成美股盤整或短期下跌,但目前世界各國的宏觀調控能力均已得到較大提高,因此不會導致重大經濟危機的出現。
隨著新冠疫苗接種率的不斷提高,全球疫情會逐漸減緩,未來1-2年將會是全球經濟快速恢復增長的時期。
美元迴流並不會導致美國經濟崩潰
美聯儲的貨幣緊縮政策會造成美元迴流,這可能會對某些經濟體,尤其是沒有從疫情中恢復過來的經濟體造成較大的沖擊,但是,這對於美國經濟是有利的。
只要美國、中國和歐盟不率先爆發經濟危機,其他國家的經濟危機對於全球的影響是有限的。
實際上,金融危機的核心就是債務危機,正是由於債務剛性兌現的存在,才能確保實體經濟的正常運轉,最終為金融市場、資本市場的信用和信心提供了交易及翻本的機會。
只要債務能夠正常維系,就證明實體經濟能夠持續發展,能夠抗擊住金融危機。
歷史經驗證明,先信用風險再通脹失速就會有更大的風險,先通脹失速再有信用風險就是機會。
在新一輪技術革命的推動下,過去許多固有的商業模式已經到了非變不可的地步,人工智慧、大數據、數字化、物聯網、新能源和元宇宙等這些新技術,或許將會開啟一輪新的經濟周期。
發達國家不會再次出現房地產泡沫所引發的危機
2008年次貸危機之後,發達國家的房地產泡沫已經被大幅度出清,經濟發展重心也已從傳統行業轉移至新興的高技術產業。如美國,在以FAANG為首的科技巨頭的引領下,美國股市產生了一波長達10年、波瀾壯闊的牛市。
我國房地產泡沫情況則比較嚴重,高達450億的房地產總市值中含有多少水分,不用說,大家心裡都清楚。
對此,國家也開始逐步採取措施化解這一泡沫,隨著房地產稅及一系列房產新政的陸續出台,中國房地產這個老大難問題將會在軟著陸中去慢慢化解。

Ⅶ 金融危機的周期大約是多少年一次

資本主義經濟周期是有一定的規律性的.自1825年英國第一次爆發經濟危機以後,在整個19世紀,大約每隔10年周期地爆發一次經濟危機;進入20世紀以後,經濟危機縮短到大約每隔7~8年爆發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一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危機的周期時間已縮短到大約每隔5年左右爆發一次.

(7)通縮以後多久爆發經濟危機擴展閱讀:
金融危機的特徵是人們基於經濟未來將更加悲觀的預期,整個區域內貨幣幣值出現較大幅度的貶值,經濟總量與經濟規模出現較大幅度的縮減,經濟增長受到打擊,往往伴隨著企業大量倒閉的現象,失業率提高,社會普遍的經濟蕭條,有時候甚至伴隨著社會動盪或國家政治層面的動盪。

金融危機有周期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在哲學理論中,事物總是向前發展的,正所謂繁榮昌盛之後就會面臨衰退,衰退過後又會帶來經濟的回溫,國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必定有金融危機的情況出現,打破原本積極向好的一面,迫使事物向反方向發展。金融周期與經濟發展本身就是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的。

金融危機有周期的原因

1、經濟發展與信貸相互影響:現代社會,在資本驅動的發展下,金融周期和經濟周期是重合又分離的,換言之,信用的擴張收緊和經濟的繁榮衰退,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舉例子來說,企業在發展初期都需要從銀行、私人等各種渠道籌集啟動資金,但隨著市場發展,企業所需的資金越來越大,投資者東拼西湊的錢不夠企業未來發展了,向金融系統融資迫在眉睫。在這種情況下,以銀行為代表的現代金融信貸市場,就應運而生,構成了現代工業社會經濟增長的基礎設施;

2、信貸市場的脆弱不穩定性:信貸市場波動起伏大,當市場行情一片向好時,股民們大量買入,以為能賺取一波高收益,卻忽視了股市的高風險、高回報性的本質。信貸市場的脆弱性,很容易導致金融危機的爆發。

Ⅷ 歷史上的經濟危機爆發在那一年

經濟危機指的是一個或多個國民經濟或整個世界經濟在一段比較長的時間內不斷收縮(負的經濟增長率)。經濟危機是經濟發展過程中周期爆發的產能過剩的危機,也是經濟周期中的決定性階段。
1825年英國第一次爆發普遍的經濟危機,經濟危機的沖擊。
經濟危機從世界經濟發展的經驗數據看,自1825年英國開始出現第一次周期性普遍的生產過剩危機以來,每隔一定期間就要發生一次。除了上面談到的19世紀發生的幾次危機以外,進入20世紀,在1900年危機之後,又發生了1907年、1914年、1921年、1929~1933年和 1937~1938年的經濟危機。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又發生了次數不等的經濟危機。到目前為止,就幾個國家看,發生經濟危機的次數是:
美國7次(1948~1949、1953~1954、1957~1958、1960~1961、1969~1970、1973~1975、 1980~1982)
日本7次(1954、1957~1958、1962、1965、1970~1971、1973~1975、1981)
聯邦德國7次(1952、1958、1961、1966~1967、1971、1974~1975、1980~1982)
法國5次(1952~1953、1958~1959、1964~1965、1974~1975、1980~1982)
英國7次(1951~1952、 1957~1958、1961~1962、1966、1971~1972、1973~1975、1979~1982)
在上述各次危機中,最嚴重的一次是戰前1929~1933年的大危機,這次危機震撼了整個世界,波及所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被稱為「三十年代的大危機」。它的影響非常大,甚至使德意日走上了法西斯道路,成為二戰策源地,是二戰爆發的原因。

Ⅸ 通貨緊縮持續時間多長

現在還不是真正的通縮,只是有通縮的可能

或者經濟減速和衰退要持續多長時間

最快也要一年

在經濟低迷的情況,生意肯定不好做的

Ⅹ 金融危機與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的關系是什麼

通脹和通縮的意思就是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的縮寫,所以意思也是類似的。通縮基本概念就是市場上流通的貨幣減少,人民的貨幣所得減少,購買力下降,影響物價至下跌。而通脹則是指因貨幣供給大於貨幣實際需求,而引起的一段時間內物價持續而普遍地上漲的現象。
通脹和通縮在輕度的情況下總是能給經濟帶來發展,通脹實行後的直接結果就是增多市場貨幣寬裕,使社會投資資金進入實體,拉動生產和企業發展,包括給企業降稅,帶動消費,同時刺激各項社會消費提高,這些舉措都能明顯提高社會經濟的活力。通縮發生後往往會促進產業的發展,使其生產發展升級,從而帶動產業革命的發生。
總的來說,通脹和通縮都是一種金融現象,對此我們在這里能看到一點,通脹會導致貨幣貶值,從而影響到匯率和購買力能力下降等,而通縮是物價下降,它也導致生產停頓,債務等問題。因此兩者都不能同時嚴重出現,只有輕度才是比較好的經濟形態。

拓展資料:
金融危機(Financial Crisis)是指金融資產、金融機構、金融市場的危機,往往伴隨著企業大量倒閉的現象,失業率提高,社會普遍的經濟蕭條,有時候甚至伴隨著社會動盪或國家政治層面的動盪。
系統性金融危機指的是那些波及整個金融體系乃至整個經濟體系的危機,比如1930年引發西方經濟大蕭條的金融危機,又比如2008年9月15日爆發並引發全球經濟危機的金融危機。
金融危機(Financial Crisis)是指金融資產、金融機構、金融市場的危機,往往伴隨著企業大量倒閉的現象,失業率提高,社會普遍的經濟蕭條,有時候甚至伴隨著社會動盪或國家政治層面的動盪。
系統性金融危機指的是那些波及整個金融體系乃至整個經濟體系的危機,比如1930年引發西方經濟大蕭條的金融危機,又比如2008年9月15日爆發並引發全球經濟危機的金融危機。
首先,金融危機與經濟危機是有區別的。
理論上而言,「金融」與「經濟」本身就存在較大差別。「金融」是以貨幣和資本為核心的系列活動總稱,與它相對應的主要概念有「消費」和「生產」,後兩者則主要是圍繞商品和服務展開。
所謂金融危機,就是指與貨幣、資本相關的活動運行出現了某種持續性的矛盾,比如,票據兌現中出現的信用危機、買賣脫節造成的貨幣危機等。就美國次貸危機而言,其根本原因在於資本市場的貨幣信用通過金融衍生工具被無限放大,在較長的時期內帶來了貨幣信用供給與支付能力間的巨大缺口,最後嚴重偏離了現實產品市場對信用的有限需求。當這種偏離普遍地存在於金融市場的各個領域時,次貸危機,也就是局部金融矛盾,向金融危機的演化就不可避免了。
「經濟」的內涵顯然比「金融」更廣泛,它包括上述的「消費」、「生產」和「金融」等一切與人們的需求和供給相關的活動,它的核心在於通過資源的整合,創造價值、獲得福利。就此而言,「經濟」是帶有價值取向的一個結果,「金融」則是實現這個結果的某個過程。因此,經濟危機,是指在一段時間里價值和福利的增加無法滿足人們的需要,比如,供需脫節帶來的大量生產過剩(傳統意義上的經濟蕭條),比如,信用擴張帶來的過度需求(最近發生的經濟危機)。通過比較可以發現,經濟危機與金融危機最大的區別在於,它們對社會福利造成的影響程度和范圍不同。金融危機某種意義上只是一種過程危機,而經濟危機則是一種結果危機。
其次,金融危機與經濟危機是有聯系的。
從歷史上發生的幾次大規模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來看,大部分經濟危機與金融危機都是相伴隨的。也就是說,在發生經濟危機之前,往往會先出現一波金融危機,最近的這次全球性經濟危機也不例外。這表明兩者間存在著內在聯系。其主要緣由在於,隨著貨幣和資本被引入消費和生產過程,消費、生產與貨幣、資本的結合越來越緊密。以生產過程為例,資本在生產過程的第一個階段———投資階段,便開始介入,貨幣資本由此轉化為生產資本;在第二個階段里,也就是加工階段,資本的形態由投資轉化為商品;而在第三個階段里,也就是銷售階段,資本的形態又由商品恢復為貨幣。正是貨幣資本經歷的這些轉換過程,使得貨幣資本的投入與取得在時空上相互分離,任何一個階段出現的不確定性和矛盾都足以導致貨幣資本運動的中斷,資本投資無法收回,從而出現直接的貨幣信用危機,也就是金融危機。當這種不確定性和矛盾在較多的生產領域中出現時,生產過程便會因投入不足而無法繼續,從而造成產出的嚴重下降,引致更大范圍的經濟危機。這便是為何金融危機總是與經濟危機相伴隨,並總是先於經濟危機而發生的原因所在。
在某些情況下,也不能排除金融危機獨立於經濟危機發生的可能性,尤其是當政府在金融危機之初便採取強有力的應對政策措施,比如,通過大規模的「輸血」政策,有效阻斷貨幣信用危機與生產過程的聯系,此時就有可能避免經濟危機的發生或深入。

閱讀全文

與通縮以後多久爆發經濟危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愛情里陪伴和懂得哪個更重要 瀏覽:687
南京惠民健康寶如何續保 瀏覽:75
幸福的歌怎麼跳 瀏覽:750
雪蓮果經濟效益如何 瀏覽:57
企事業搬遷怎麼收費 瀏覽:874
一家之主的故事有什麼 瀏覽:892
如何寫知乎故事 瀏覽:206
怎麼學會播音講故事 瀏覽:872
河南省健康申請證明錯了怎麼辦 瀏覽:847
全故事祛痘膏多少錢 瀏覽:884
石家莊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有哪些 瀏覽:49
2020年婚姻渡劫的生肖有哪些 瀏覽:595
中國地攤經濟如何重啟 瀏覽:964
美女在深圳開沙縣小吃生意怎麼樣 瀏覽:35
寶寶揉哪個部位最健康 瀏覽:717
龍泉事業單位什麼時候出成績 瀏覽:268
教師職工14天健康表怎麼設計 瀏覽:954
事業瓶頸如何得到好友支持 瀏覽:397
事業單位文秘專技崗有什麼 瀏覽:890
心理健康聯盟什麼意思 瀏覽: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