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何為經濟一體化地區經濟一體化有哪些主要形式(國際經濟學)
經濟一體化(Economic Integration)
經濟一體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的經濟一體化即世界經濟一體化:世界各國經濟之間彼此相互開放,形成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的有機體。
狹義經濟一體化即地區經濟一體化:區域內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或地區,在一個由政府授權組成的並具有超國家性的共同機構下,通過制定統一的對內對外經濟政策、財政與金融政策等,消除國別之間阻礙經濟貿易發展的障礙,實現區域內互利互惠、協調發展和資源優化配置,最終形成一個政治經濟高度協調統一的有機體的這一過程。
經濟一體化的形式: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共同市場和經濟聯盟四種形式。
經濟一體化的基本形式及其特徵:特惠關稅區、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共同市場、經濟同盟、完全經濟一體化
2. 簡述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基本模式
區域經濟一體化 } ?>
區域經濟一體化亦稱「區域經濟集團化」。同一地區的兩個以上國家逐步讓渡部分甚至全部經濟主權,採取共同的經濟政策並形成排他性的經濟集團的過程。其組織形式按一體化程度由低到高排列,包括優惠貿易安排、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共同市場、經濟聯盟和完全的經濟一體化。目前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區域經濟集團是歐洲聯盟。[1]
中文名
區域經濟一體化
外文名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分為
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和經濟一體化
推動
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的建立
反映
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新特點
快速
導航
發展原因
興起動因
發展特點
理論
實質
形式
經濟一體化
影響
路徑選擇
結語
簡介
區域經濟一體化已成為國際經濟關系中最引人注目的趨勢之一,區域經濟一體化是夥伴國家之間市場一體化的過程,從產品市場生產要素市場向經濟政策的統一逐步深化。
"經濟一體化"這個詞語的使用是近年出現的。據專家考證,在1942年以前從來沒有被使用過。到1950年,經濟學家開始將其定義為單獨的經濟整合為范圍更廣的經濟的一種狀態或過程。也有人將一體化描述為一種多國經濟區域的形成,在這個多國經濟區域內,貿易壁壘被削弱或消除,生產要素趨於自由流動。所謂「區域」是指一個能夠進行多邊經濟合作的地理范圍,這一范圍往往大於一個主權國家的地理范圍。根據經濟地理的觀點,世界可以分為許多地帶,並由各個具有不同經濟特色的地區組成。但這些經濟地區同國家地區並非總是同一區域。為了調和兩種地區之間的關系,主張同一地區同其他地區不同的特殊條件,消除國境造成的經濟交往中的障礙,就出現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設想。經濟的一體化是一體化組織的基礎,一體化組織則是在契約上和組織上把一體化的成就固定下來。 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如雨後春筍般地在全球涌現,形成了一股強勁的新浪潮。這股新浪潮推進之迅速,合作之深入,內容之廣泛,機制之靈活,形式之多樣,都是前所未有的。此輪區域經濟一體化浪潮不僅反映了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新特點,而且反映了世界多極化曲折發展的新趨勢。
發展原因
(一)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進程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雛形可以追溯到1921年,當時的比利時與盧森堡結成經濟同盟,後來荷蘭加入,組成比荷盧經濟同盟。1932年,英國與英聯邦成員國組成英帝國特惠區,成員國彼此之間相互減讓關稅,但對非英聯邦成員的國家仍維持著原來較高的關稅,形成了一種特惠關稅區。
經濟一體化的迅速發展,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並形成三次較大的發展高潮。
1、第一次高潮發生在20世紀50~60年代。
盡管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雛形可以追溯到1921年成立的比利時和盧森堡經濟同盟(1948年荷蘭加入,組成比荷盧同盟)。但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真正形成並迅速發展,卻是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經濟領域發生了一系列重大變化,世界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大批發展中國家出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出現第一次發展高潮。
2、20世紀七八十年代初期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態
20世紀70年代西方國家經濟處於「滯脹」狀態,區域經濟一體化也一度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態。在這一時期,歐洲經濟共同體原定的一體化計劃並未完全實現,而發展中國家的一體化嘗試沒有一個取得完全成功。以歐洲經濟共同體為例,兩次石油危機、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全球經濟衰退、日美貿易摩擦上升等因素使其成員國遭受巨大打擊,各成員國紛紛實施非關稅壁壘措施進行貿易保護,導致第一階段關稅同盟的效應幾乎喪失殆盡
3. 當代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主要組織形式是什麼
當代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主要組織形式是自由貿易區。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成員國相互徹底取消商品貿易中的關稅和數量限制,使商品在各成員國之間可以自由流動。但是,各成員國仍保持自己對來自非成員國進口商品的限制政策。
有的自由貿易區只對部分商品實行自由貿易,如「歐洲自由貿易聯盟」內的自由貿易商品只限於工業品,而不包括農產品。這種自由貿易區被稱為「工業自由貿易區」。
有的自由貿易區對全部商品實行自由貿易,如「拉丁美洲自由貿易協會「和「北美自由貿易區」,對區內所有的工農業產品的貿易往來都免除關稅和數量限制。
自由貿易區對區域內經濟的影響大致可以分為兩類:
第一類是指由於區域內成員相互之間取消關稅和貿易數量限制措施之後直接對各成員貿易發展所產生的影響;
第二類是指締結自由貿易區之後,由於區域內生產效率提高和資本積累增加,導致各成員經濟增長加快的間接效果。
4. 國際經濟一體化的具體形式有哪些
按照國際經濟一體化組織成員國經濟一體化的緊密程度,或者各成員國讓渡國家自主決策權給超國家的經濟一體化組織的程度,一體化組織分為以下6種類型:特惠貿易協定、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共同市場、經濟聯盟以及完全的經濟一體化。
(一)特惠貿易協定是一種較低級和鬆散的一體化形式,是一種較低級和鬆散的一體化形式,即在實行優惠貿易安排的成員國之間,通過協議或其他形式對全部商品或部分商品規定較為特別的關稅優惠或非關稅方面的優惠。
特惠貿易協定的成員國之間只是提供關稅減讓的優惠,還有一定程度的關稅存在。
(二)自由貿易區指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通過達成某種協定取消相互之間關稅和與關稅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的國際經濟一體化組織。自由貿易的突出特徵是成員國之間實行自由貿易。自由貿易的突出特徵是成員國之間實行自由貿易。對待第三國或非成員國沒有共同行動,沒有統一的排他性措施。允許成員國自主地制定和實施本國對第三國的關稅和非關稅措施。
局限性:會導致商品流向的扭曲和避稅。 如果沒有其他措施作為補充,第三國可能將貨物先運進一體化組織中實行較低關稅或貿易壁壘的成員國,然後再將貨物運到其他成員國。 因此自由貿易區需要制定詳細的「原產地規則」 。
(三)關稅同盟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之間通過某種協議,相互取消關稅和與關稅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並建立了共同對外關稅的經濟一體化組織。
特徵:成員國相互之間不僅取消了貿易壁壘,實行自由貿易,還建立共同對外關稅,這也意味著:
首先,不需要原產地規則來作補充,比自由貿易區更具有更強的排他性;
其次,成員國的主權讓渡較自由貿易區更多,一旦加入關稅同盟,成員國就失去了自主關稅的權利。
(四)共同市場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之間通過達成某種協議相互取消關稅和與關稅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 建立共同對外關稅, 在成員國之間實行商品自由流動的基礎上,,取消勞務、資 本和人員自由流動限制的經濟一體化組織。
特徵:在成員之間實現了四大要素的自由流動。商品和勞務的自由流動意味著商品貿易和服務貿易完全自由;資本的自由流動意味著各成員國政府不再干預它們之間直接或間接的資本流動;人員的自由流動意味著成員國居民可以在共同市場內任何地方 居住,尋找工作機會。
(五)經濟聯盟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之間通過達成某種協議,不僅要實現共同市場的目標,還要在共同市場的基礎上 ,實現成員國經濟政策的協調。
特徵:在成員國之間實現市場一體化的基礎上, 進一步實現為保證市場一體化順利運行的政策方面的協調。
經濟聯盟是經濟一體化程度更高的一體化組織。參加這種一 體化組織的國家不僅要讓渡對商品、資本和勞動力的干預,還要將政府幹預或者調節經濟的主要政策工具上繳給超國家的國際經濟一體化組織。
(六)完全的經濟一體化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通過達成某種協議,不僅要實現經濟聯盟的目標, 還要實現每個成員國在政治、外交、軍事等方面的合作,或政策協調。
有兩種形式 : 一種是「聯邦」,它的特徵是超國家的一體化組織的權利大於各成員國的權利,因而權利的主體在超國家家的一體化組織,它類似於一個國家;
一種是「邦聯」,它的特徵是個成員的權利大於超國家的一體化組織的權利,因而主權的主體在各成員國。
5. 經濟一體化有哪幾種形式其特點各是什麼
經濟一體化有五種形式,即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共同市場、經濟聯盟和完全的經濟一體化。
特點:
1、區域經濟一體化從西歐向其他地區延伸
2、以發展中國家為主的區域經濟一體
化實際進展緩慢
3、多數區域經濟一體化處於低級階段
4、環太平洋地區經濟一體化後來居上
5、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構成基礎發生突破性變化35
6、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相互交織,成員省份交錯重疊
7、發達與發展中國家間的經濟一體化開始出現
8、區域經濟組織凸現兩大趨勢:
第一,歐盟向更高層次發展;
第二,出現了更加鬆散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
9、發展速度較快
10、經濟貿易集團經濟一體化與多邊貿
易體制的共同發展,形成了區域經濟集團
迅猛發展與多邊貿易體制職能強化同生共舉的"共生現象"。
(5)經濟一體化及其組織形式是什麼擴展閱讀:
經濟一體化形式:
根據各參加國的具體情況和條件以及它們的目標要求,有特惠關稅區、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共同市場和經濟聯盟等多種形式。
(1)特惠關稅區:
特惠關稅區又稱優惠貿易安排,是指在成員國之間相互給予關稅減讓的優惠待遇。特惠關稅區的稅率比最惠國稅率還低,但成員國之間仍有一定程度的關稅存在,它是發展程度低、最鬆散也最易行的區域一體化組織形式。
(2)自由貿易區:自由貿易區是指由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組成的貿易區。成員國之間免徵關稅和取消其他貿易限制,但對區外國家仍保持各自的關稅和限額。
(3)關稅同盟:關稅同盟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為了取消彼此之間的關稅或各種貿易壁壘,建立共同的對外關稅而締結的同盟。同盟內部商品自由流通和自由競爭。關稅同盟在一體化程度上比自由貿易區進了一步。
(4)共同市場:指在關稅同盟基礎上實現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在同盟內建立關稅、貿易和市場一體化。其最終目標是要實現完全的經濟聯盟。
(5)經濟聯盟:是經濟一體化的最終發展目標和最高級的形式。它要求其成員國在實現關稅、貿易和市場一體化的基礎上,建立一個超國家的管理機構,在國際經濟決策中採取同一立場,行使統一的貨幣制度和組建統一的銀行機構,進而在經濟、財政、貨幣、關稅、貿易和市場等方面實現全面的經濟一體化。
經濟一體化是國家與國家間的經濟聯合。經濟一體化不但是世界經濟的特有現象,而且是當代世界經濟的特有現象。它反映了當代世界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徵。一般地說,經濟一體化只能在相同類型的國家間實現,相似的經濟機制和經濟制度是構成一個新的經濟體的基礎。在實行經濟一體化的國家之間,產品和生產要素的流動是最基本的內容。這一過程會對一體化組織的內外產生重要影響及兩種不同的效應,因而經濟一體化成為當代世界經濟中的一種特有機制,對世界經濟產生了不可忽略的影響。
6. 當代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主要組織形式是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注意形式是自由貿易區。
含義:區域經濟一體化亦稱「區域經濟集團化」。同一地區的兩個以上國家逐步讓渡部分甚至全部經濟主權,採取共同的經濟政策並形成排他性的經濟集團的過程。其組織形式按一體化程度由低到高排列,包括優惠貿易安排、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共同市場、經濟聯盟和完全的經濟一體化。目前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區域經濟集團是歐洲聯盟。
(6)經濟一體化及其組織形式是什麼擴展閱讀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
一、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積極影響
(一) 區域經濟一體化有助於自由貿易思想的發展。
區域經濟一體化在區域內奉行自由貿易原則,清除各種貿易壁壘。自由貿易政策實施所帶來的各種好處將有助於成員國增強自由貿易意識,同時區域內部保護貿易的約束機制對於成員國內部貿易保護主張起到一定的遏製作用。
(二)區域經濟一體化可以成為多邊貿易體制的基礎
(三)區域談判與多邊談判具有重要的「協同作用」
(四)區域經濟一體化可以為多邊貿易談判提供經驗和技巧
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消極影響
(一)區域性經濟集團都實行對內自由貿易、對外保護貿易的貿易政策,這種「內外有別」的政策明顯背離多邊貿易體制的非歧視原則,形成保護主義的貿易壁壘。
(二)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貿易轉移效應」,背離比較優勢原則,對區域外的國家造成損害,往往導致區域內外的貿易摩擦和沖突,使世界貿易組織經常處於「救急」狀態。
(三)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增加了國際市場上的壟斷力量,抑制了競爭,削弱了 WTO 體制的作用。
(四)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把各國追求自由貿易的目標由多邊貿易協定轉向區域性一體化組織安排,不利於 WTO 體制發揮作用和進一步發展。
7. 當代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主要組織形式
當代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主要組織形式是自由貿易區。
當代世界經濟有兩大顯著特點:一是經濟全球化,一是區域經濟一體化。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很快。WTO的成員國基本上都與其它有關國家建立了自由貿易關系。
中國和東盟成員都是發展中國家,經濟實力有限,經濟增長對外部市場的依賴度高,全球經濟的變動會對其經濟產生重大影響。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是為應對經濟全球化中的負面影響和應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快速發展而應運而生。
(7)經濟一體化及其組織形式是什麼擴展閱讀:
自由貿易區的基本功能
自由貿易區內允許外國船舶自由進出,外國貨物免稅進口,取消對進口貨物的配額管制,也是自由港的進一步延伸,是一個國家對外開放的一種特殊的功能區域。
自由貿易區除了具有自由港的大部分特點外,還可以吸引外資設廠,發展出口加工企業,允許和鼓勵外資設立大的商業企業、金融機構等促進區內經濟綜合、全面地發展。自由貿易區的局限在於,它會導致商品流向的扭曲和避稅。
如果沒有其他措施作為補充,第三國很可能將貨物先運進一體化組織中實行較低關稅或貿易壁壘的成員國,然後再將貨物轉運到實行高貿易壁壘的成員國。
為了避免出現這種商品流向的扭曲,自由貿易區組織均制訂「原產地原則」,規定只有自由貿易區成員國的「原產地產品」才享受成員國之間給予的自由貿易待遇。
8.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組織形式有哪些這些形式之間有什麼區別
成員內部相互取消了商品貿易的障礙。成員經濟體之間沒有共同對外關稅。實踐中通常採取「原產地原則」以區分來自成員國與非成員國的商品。特點: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的數量在不斷增加。主要的形式是自由貿易區,但有其他新的情況出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覆蓋面不斷擴大,合作日漸深入。區域內合作的成效斐然,對本地區的影響愈益明顯。(對這些特點要排除幾個)一個國家可以同時是兩個或幾個組織的成員。特點區域經濟一體化從西歐向其他地。
拓展資料
一、以發展中國家為主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實際進展緩慢,多數區域經濟一體化處於低級階段
,環太平洋地區經濟一體化後來居上,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構成基礎發生突
二、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相互交織,成員省份
交錯重疊,發達與發展中國家間的經濟一體化開始出,區域經濟組織凸現兩大趨勢.,歐盟向更高層次發展;,出現了更加鬆散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發展速度較快
經濟貿易集團經濟一體化與多邊貿易體制的共同發展,形成了區域經濟集團,迅猛發展與多邊貿易體制職能強化同生共
三、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形式:自由貿易區(freetradearea):
含義: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或行政上獨立的經濟體之間通過達成協議,相互取消進口關稅和與關稅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而形成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
主要特徵:成員內部相互取消了商品貿易的障礙。成員經濟體之間沒有共同對外關稅。實踐中通常採取「原產地原則」以區分來自成員國與非成員國的商品。
四、關稅同盟(customsunion)含義:在自由貿易區的基礎上,所有成員對非成員國採取統一的進口關稅或其他貿易措施的一種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
共同市場(commonmarket)含義:各成員國之間不僅實現了自由貿易,建立了共同對外關稅,而且還實現了服務、資本和勞動力的自由流動。
經濟聯盟(economicunion)含義:不但成員國之間廢除貿易壁壘,統一對外貿易政策,允許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而且在協調的基礎上,各成員國採取統一的經濟政策。
9.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主要形式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形式
經濟一體化的形式根據不同標准可分為不同類別。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巴拉薩把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分為四個階段:(1)貿易一體化,即取消對商品流動的限制;(2)要素一體化,即實行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3)政策一體化,即在集團內達到國家經濟政策的協調一致;(4)完全一體化,即所有政策的全面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