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經濟發展的四個階段
1、第一階段,恢復發展時期的經濟(1949~1957年)。
新中國成立後建立了國營經濟領導下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新民主主義經濟體制,中國共產黨運用政治魄力和政治智慧,僅用三年的時間就奇跡般地在戰爭廢墟上恢復了國民經濟,並在此貧窮落後的基礎上開始了大規模的經濟建設。
「一五」時期開展了以「156項工程」為中心的大規模工業建設,為我國基礎工業體系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大大縮短了中國與發達國家工業發展水平的距離。
2、第二階段,動盪發展時期的經濟(1958~1978年)。
1958~1966年,是全面進行經濟建設的時期,是探索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道路的時期,前幾年是失誤,後幾年糾正和彌補失誤。總的來說,1958~1978年的20年是實行計劃經濟體制的時期,是帶著社會主義改造勝利和「一五」計劃成功的喜悅開始,經歷了「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最後帶著對「文化大革命」痛苦反思、對計劃經濟體制的困惑而結束。
3、第三階段,經濟體制轉型初期的經濟(1979~1991年)。
中國20年單一公有制和計劃經濟體制所經歷的曲折、挫折、災難、困惑,孕育著一場新的探索。國民經濟經歷了1986~1987年的「軟著陸」,1988年價格「闖關」和1989~1991年治理整頓的曲折。
4、第四階段,全面建立市場經濟體制時期的中國經濟(1992~2002年)。
1992年鄧爺爺南方談話和中共十四大的召開,統一了全黨關於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方面的認識,明確了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中國經濟發展史分哪些階段擴展閱讀:
中國發展的最新階段:
在新時期、新階段,中國順應國內外形勢發展變化,抓住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我們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著力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取消農業稅、牧業稅和農業特產稅;國有企業改革向縱深推進,依法加強對私有財產的保護,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健全公共財政體制,加快推進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逐步擴大企業投資自主權;進一步健全商品市場,發展要素市場,加快重要資源價格的市場化步伐。
㈡ 中國經濟發展歷程是什麼
中國經濟發展歷程如下:
國內生產總值連上台階,5年凈增12萬億元,;財政收入5年增長1.5倍,國家財力向民生傾斜;城鄉居民收入又有新增長,生活質量日益改善;糧食連續4年豐收,2007年總產量突破1萬億斤;進出口貿易強勁攀升,世界排名連升三位躍居第三。
股市市值攀升至世界第四,凸顯經濟「晴雨表」;網路改變生活,網民從不足6000萬增至2.1億;7億農民有了「新農合」,低保制度撐起「保護傘」。
物價總體穩定,受國內外綜合因素共同作用,我國通脹壓力在加大。在當前經濟出現一些不確定因素的背景下,這一問題尤其值得重視。 城鎮新增就業創新,5年年均增加1000萬人。
進出口貿易強勁攀升:
外貿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發動機。5年來,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快速增長,從2003年不足9000億美元,到2007年首次超過2萬億美元,在世界貿易大國排名穩居世界第三。
貿易的高速增長,意味著一個國家的經濟與世界經濟更加緊密。商務部部長陳德銘指出,從2002年至2007年,我國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28.5%,是改革開放以來增長周期最長、速度最快、增速最穩定的時期,開放型經濟邁上了新的台階。
不過,在我國順差屢創新高的同時,近年來的流動性過剩、貿易摩擦等問題也由此引發。另一方面看,受次貸危機等世界經濟不確定因素的影響,我國持續穩定出口的壓力也在增大。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促進對外貿易協調發展,任務十分艱巨。
㈢ 中國的經濟分為哪幾個階段
社會主義改造階段,計劃體制階段,計劃體制轉軌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階段。但是,總體來說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㈣ 2、中國經濟發展經歷了哪4個階段
中國經濟發展的經歷從最初的自力更生和依靠蘇聯到完全靠自己在搞這個改革開放,然後再到現在這個全面自主發展,全面融入世世界。
㈤ 中國經濟發展歷程的簡表
從我國建國到現在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國的地區經濟的發展可以說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即從建國初到1978年的改革開放,這段時期我們可以把它稱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平衡時期;第二個階段是從1978年的改革開放到1999年,這個階段是我國重點發展東部沿海地區的時期;第三個階段是從1999年到現在,國家先後提出了「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加快發展中部地區」等戰略措施,這個階段是我們各地區協調發展的時期。
㈥ 1912---1949中國經濟分幾個階段特徵是什麼
1912一1949中國經濟分以下個階段和特徵:
北洋軍閥統治(1912~1927年)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即國民大革命時期)
是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和新的革命力量(即中國無產階級、資產階級)孕育發展時期。
經濟:
(1)一戰期間,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獲得迅速發展的「短暫春天」,進入第一個黃金發展時期,為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奠定了階級基礎和經濟基礎。
(2)一戰後(約1923年),帝國主義(尤其是美國)卷土重來,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日益萎縮。
國共的十年對峙時期(1927-1937年)
(土地革命時期,第二次國民革命時期)
經濟:
開展「國民經濟建設運動」,實行幣制改革和關稅自主,使全國工業總產值有所增加,民族工商業經歷第二個黃金時期,取得更快發展。實行「經濟統制」政策和國家資本主義措施,建立了官僚資本主義對國民經濟的壟斷統治。
抗日戰爭時期(1937-1945年)
(第二次國共合作時期)
為達到「以戰養戰」的目的,日寇對淪陷區進行瘋狂的經濟掠奪,加上戰亂破壞,中國民族資本日益萎縮。
國民黨:實行消極抗日、積極;國民黨統治更加黑暗和腐朽;
共產黨:在斗爭中艱難地發展,敵後抗日根據地出現空前困難。中共為渡過根據地嚴重困難,實行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抗日土地政策。
解放戰爭時期(1945-1949年)
(第三次國民革命時期)
經濟:
美國加強對華商品傾銷和資本輸出,形成獨佔中國的局面,加上戰亂和官僚資本的盤剝,國統區經濟處於崩潰的邊緣,民族資本紛紛倒閉;解放區發起土地改革運動,為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可靠的人力物力保證。
以上供參考。
㈦ 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
我國經濟發展大致可分為五個階段:
1.1949-1957年的國民經濟的恢復發展階段,國民經濟開始初步恢復正常;
2.1953—1957年的社會主義改造階段,我國建立了國家工業化的基礎;
3.1958-1962年是我國的探索中發展時期,中央政府不斷調整自己的政策,來找到最適合我國發展的道路;
4.動盪的文革十年,國家經濟發展緩慢,但在中央政府的努力下,國民經濟也有所發展;
4.1976年至今,社會主義發展的新時期,改革開放的春風讓我國經濟開始高速發展,建設新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
㈧ 建國後,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重要階段
1、1949-1956年: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國民經濟的恢復;一五計劃;社會主義改造)
2、1956-1966年: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中共八大;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八字方針)
3、1966-1976年:「文革」時期(國民經濟的劫難)
4、1976-1978年:兩年徘徊時期
5、1978年至今: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十一屆三中全會;改革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