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經濟學里的商品價值是什麼使用價值又是什麼兩者之間有什麼聯系
1、使用價值,很明顯就是指這個商品有什麼用,能給消費者帶來什麼收益,例如麵包能填飽肚子,衣服能保暖。而價值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本質的東西。它是凝結在該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包括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我們通常說一個商品值多少錢就是其價值的貨幣表現。
2、聯系:有價值的東西一定有使用價值,因為既然有價值肯定是有人願意用。有使用價值不一定有價值,比如說空氣對每個人都有使用價值,但(未經過任何人工處理的)空氣就沒有價值,也沒有貨幣表現。當然任何的商品都是價值與使用價值的統一,二者是缺一不可的。
不知道我這么說你能不能理解,歡迎討論~~~
❷ 使用價值是什麼東西,通俗一點的講法,那麼價值是什麼東西呢
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人類勞動,使用價值是商品能夠滿足人的某種需求的屬性。
拓展資料:
過剩產能,賣不出去,沒有實現價值,沒有使用價值;幾千萬套空置房,賣出去了,但不在使用,沒有使用價值;假冒偽劣產品、豆腐渣工程雖然賣出去了,也在使用,也沒有使用價值。靠沒有使用價值的產品生產堆積起來的GDP也是泡沫GDP。
使用價值的質是滿足人的需要,量是衡量使用價值大小的各種尺度。通常所謂的抽象價值即無差別地按時間來計算的人類抽象勞動,只是衡量使用價值量的一種標准,而不是唯一的標准,更不是價值本身。
關於價值的本質,存在多種觀點。
「抽象說」
這種觀點認為,價值是抽象的信念、理想、規范、標准、關系、傾向、愛好、選擇等等,它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卻時時、處處起作用,指導人的思想,支配人的行動,評價某一事物就是來源於並反映了抽象的理想價值。
「奧妙說」
這種觀點認為,價值是一個深奧的、微妙的概念,包容量大且含義模糊,其內涵和外延難以把握,其精神實質難以領悟。價值決不是實在,既不是物理的實在,也不是心理的實在。價值的實質在於它的有效性,而不在於它的實際的事實性。
價值的最後基礎在於人類的自許,在於人類對世界的冀望,在於人類對人性(包括理性和情感)的祈願。
「關系說」
這種觀點認為價值是一種關系范疇,表示客體與主體之間的相互聯系。文德爾班把價值當作是一種聯系和關系,並認為是諸事物之間的聯系和關系,而不是專指人類與客觀世界的聯系和關系,即任何有聯系的事物之間都可能存在價值。
這樣,價值就成了聯系和關系的代名詞,從而混淆了主體與客體的本質區別。
「本性說」
這種觀點認為,我們賴以生活的價值是天生的,像包括真、善、美在內的人類的古老價值,以及後來的愉快、正義和歡樂等價值,都是人類本性固有的,是人的生物性質的一部分,是本能的而非後天獲得的。
「情感說」
這種觀點認為,價值的源泉在於情感:當合理性遭遇它的限度,對開明的理性的求助不再幫助我們時,那麼思維的對位型式即情感可以幫助。情感是通過我們的感覺釋放的,它幫助我們感知世界和辨認價值。這里提及的價值是不能測量或計算的價值,只能通過感覺經驗或感知領會,例如美的價值。
「意義說」或「需要說」
這種觀點認為價值是一種關系范疇,表示客體對主體的意義,客體滿足主體需要的關系。然而,這種觀點並沒有解釋「意義」或「需要」本身又是什麼內涵,因此這種觀點只能是兩個名詞之間的「同義反復」,沒有多少實際意義。
「屬性說」或「效用說」
這種觀點認為價值是指客觀事物的一種有用屬性。這種觀點把價值等同於事物的功能屬性,忽略了主體特性和介體特性對於價值的決定性作用。
「勞動量說」
這種觀點認為價值就是勞動價值,它由勞動者所付出的勞動量來決定。這種價值學說是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指定資本化市場下交易的本質,他是一種特定范疇的價值概念。
「主體性說」或「態度說」
這種觀點認為價值是主體根據自己的需要自覺地、有意識地賦予客體的屬性,它反映了主體對客體的態度。這種觀點把價值與價值的主觀反映混淆起來了。
以上這些觀點從不同角度、不同程度上反映出價值的某些外部或內部特性,但都有其片面性,均不能全面反映價值的哲學本質。
❸ 商品的使用價值是
商品的使用價值是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商品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任何物品要想成為商品都必須具有可供人類使用的價值。反之,毫無使用價值的物品是不會成為商品的。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
使用價值
使用價值是一種經濟學術語,是指一切商品都具有的共同屬性。使用價值就是價值,經濟學的價值就是使用價值。產品的本質是使用價值。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使用價值是由具體勞動創造的,並且具有質的不可比較性。比如人們不能說橡膠和香蕉哪一個使用價值更多。
在古典政治經濟學出現之前,人們在交換中普遍注意到的是物的使用價值,並且將其與滿足人們需要的程度相聯系,提出了交換物的「效用」問題。
❹ 如何理解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
1、商品價值,是商品與貨幣交換時,一定商品量交換貨幣的多少。單位商品量交換貨幣的多少是單位價值(單價),非單位數量交換貨幣的多少是總價值(總價)。馬克思認為商品的價值(單價)是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
2、使用價值是一種經濟學術語,是指一切商品都具有的共同屬性。使用價值就是價值,經濟學的價值就是使用價值。產品的本質是使用價值。只有實現的價值才有使用價值,只有在使用的價值才是實現的價值。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1-11,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❺ 什麼是使用價值名詞解釋
使用價值(value in use) ,是一切商品都具有的共同屬性之一。任何物品要想成為商品都必須具有可供人類使用的價值;反之,毫無使用價值的物品是不會成為商品的。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使用價值是由具體勞動創造的,並且具有質的不可比較性。比如人們不能說橡膠和香蕉哪一個使用價值更多。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基礎,和價值一起,構成了商品二重性。
❻ 平常人們所說的使用價值是指什麼意思呢
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商品的效用。如糧食能充飢,衣服能禦寒。商品的基本屬性之一。是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形成社會財富的物質內容。空氣、草原等自然物,以及不是為了交換的勞動產品,沒有價值,但有使用價值。商品的使用價值是指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 使用價值是一切商品都具有的共同屬性之一。任何物品要想成為商品都必須具有可供人類使用的價值;反之,毫無使用價值的物品是不會成為商品的。使用價值是物的自然屬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使用價值是由具體勞動創造的,並且具有質的不可比較性。比如我們不能說橡膠和香蕉哪一個使用價值更多。使用價值是交換價值的物質基礎,和價值一起,構成了商品二重性。使用價值是指物品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在古典政治經濟學出現之前,人們在交換中普遍注意到的是物的使用價值,並且將其與滿足人們需要的程度相聯系,提出了交換物的「效用」問題。這顯然是在離開了市場的社會屬性之後,在生產活動中單純考察使用價值而得出的一個結論。後來這種觀點為庸俗經濟理論所繼承,又進一步提出了「效用遞減規律」,也就是將物的「效用」同滿足人們需要的程度相聯系,使它們之間構成一種函數關系,當人們的需要得到一定滿足之後,物相對於人的「效用」就逐漸降低,以致為零,若繼續增加即為「負效用」。在這里,我們暫且不去評論「效用遞減規律」的科學性,僅就這種觀點來看,說明人們在長期的生產與交換實踐中,對使用價值這一概念有了共同的認識,這就是,凡不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物,不論是自然佔有物還是勞動產品,都不具有使用價值。
❼ 使用價值和價值,價格分別指什麼 價值與使用價值有什麼不同
1.使用價值和價值是商品的統一體。價值包含使用價值和價格。使用價值就是它有什麼用,可以用來做什麼。價格就是它的標價。商品必須要有用,也必須要有價格,所以這兩者都是不可分割的。
2.商品的使用價值是指物品和服務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即物品和服務的有用性。商品的使用價值是由它的自然屬性決定的,商品的自然屬性不同,它的使用價值也會不同。同一種商品還可以兼有各種自然屬性,具有多種使用價值。使用價值是一切商品都具有的共同屬性之一。任何物品要想成為商品都必須具有可供人類使用的價值;反之,毫無使用價值的物品是不會成為商品的。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
3.價值是商品的一種屬性,其大小取決於生產這件商品所需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多少。價值是人類對於自我本質維系與發展,為人類一切實踐要素本體,包括任意的物質形態。價值是定義人本身存在的核心概念,其是人這一存在與發展的本質。人類一切自我解放行為,即本質規律(人性)下對於自我的創造及再創造並最終達成對於這一規律的本質以維持及發展,簡單的表述就是人類一切實踐中具有對於自我的維持及發展所在的本質,一切價值形態都脫離不了此一范疇,不能脫離此一范疇。價值在很多領域有特定的形態,如社會價值,個人價值,經濟學價值,法律價值等等。
4.價格是商品同貨幣交換時一單位商品需要的貨幣的數量多少或者說,價格是價值的表現。價格是商品的交換價值在流通過程中所取得的轉化形式。在經濟學及營商的過程中,價格是一項以貨幣為表現形式,為商品、服務及資產所訂立的價值數字。在微觀經濟學之中,資源在需求和供應者之間重新分配的過程中,價格是重要的變數之一。
❽ 政治經濟學什麼是商品的使用價值
使用價值(value in use) ,是一切商品都具有的共同屬性之一。任何物品要想成為商品都必須具有可供人類使用的價值;反之,毫無使用價值的物品是不會成為商品的。使用價值是物品的自然屬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使用價值是由具體勞動創造的,並且具有質的不可比較性。比如人們不能說橡膠和香蕉哪一個使用價值更多。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基礎,和價值一起,構成了商品二重性。
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商品的效用。如糧食能充飢,衣服能禦寒。商品的基本屬性之一。是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形成社會財富的物質內容。空氣、草原等自然物,以及不是為了交換的勞動產品,沒有價值,但有使用價值。
商品的使用價值是指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 使用價值是一切商品都具有的共同屬性之一。任何物品要想成為商品都必須具有可供人類使用的價值;反之,毫無使用價值的物品是不會成為商品的。使用價值是物的自然屬性。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使用價值是由具體勞動創造的,並且具有質的不可比較性。比如我們不能說橡膠和香蕉哪一個使用價值更多。使用價值是交換價值的物質基礎,和價值一起,構成了商品二重性。
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
使用價值是指物品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在古典政治經濟學出現之前,人們在交換中普遍注意到的是物的使用價值,並且將其與滿足人們需要的程度相聯系,提出了交換物的「效用」問題。這顯然是在離開了市場的社會屬性之後,在生產活動中單純考察使用價值而得出的一個結論。後來這種觀點為庸俗經濟理論所繼承,又進一步提出了「效用遞減規律」,也就是將物的「效用」同滿足人們需要的程度相聯系,使它們之間構成一種函數關系,當人們的需要得到一定滿足之後,物相對於人的「效用」就逐漸降低,以致為零,若繼續增加即為「負效用」。在這里,我們暫且不去評論「效用遞減規律」的科學性,僅就這種觀點來看,說明人們在長期的生產與交換實踐中,對使用價值這一概念有了共同的認識,這就是,凡不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物,不論是自然佔有物還是勞動產品,都不具有使用價值。實際上,使用價值在市場中具有兩種基本屬性,一是相對於人類而存在的自然屬性,這種屬性反映了人與自然界的關系。也就是自然佔有物或勞動產品作為自然界的物質而存在,能夠滿足人們的某種需要,其使用價值由物的自然屬性加以規定。這種自然屬性將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而不斷得到開發,而有些則反之。這說明物的使用價值是隨著人類物質生產活動方式的不斷進步而被不斷得到開發和利用的。如果包含在物中的有用性越多,那麼為人類所利用的范圍就越廣,因而物的使用價值也就越大。二是交換者主觀需要上的使用價值。不為交換者主觀需要的物品,即使具有使用價值,也很難用於交換。實際上,在市場交換中,使用價值應首先不為佔有者所需要,也就是在讓渡過程中,使用價值對於佔有者來說是作為非使用價值而存在的,而對交換的另一方來說是使用價值。這是從市場的社會性來考察使用價值的,因而反映了使用價值的社會屬性。使用價值從人和自然界的關系去考察,反映著使用價值的自然屬性,這種自然屬性在任何歷史條件下都存在。使用價值用於交換,則反映了交換者主觀需要上的使用價值,它包含著隱藏在其中的社會屬性,它由一定的經濟條件和社會條件所決定。總之,前者是形成交換的必要條件,而後者則是形成交換的充分條件。
由於生產、交換和消費是人類從事物質生產活動的基本內容,因而物的使用價值最先為人們所注意,正如馬克思曾經推測到的:「使用物品可能成為交換價值的第一步,就是它作為非使用價值而存在,作為超過它的所有者的直接需要的使用價值量而存在,物本身存在於人之外,因而是可以讓渡的。」即使最原始的交換,如果佔有物不具有上述兩種屬性,那麼交換也不會發生,因而價值也無從考察。
從純粹使用價值的交換到價值的交換,曾經歷了混雜物的交換、具體使用價值的交換和價值的交換三個階段,這是一個歷史演進過程。我們知道,不同種的使用價值是由不同質的具體勞動創造的,然而,在交換產生的初期,交換物首先是由不同種的使用價值組成的混雜物構成的,並且將其作為一種使用價值進行交換,只要這些混雜物有所區別,能夠滿足某種心理上的不同需要,那麼交換就可以完成。這種交換方式完全是由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和一定的社會條件所決定。一方面它說明了當時人們還缺乏對使用價值的認識,另一方面說明由於交換物是由共同體內部的勞動者共同生產的,是他們勞動的共同結晶,因而作為剩餘物可以當作一種交換物進行交換。這是由社會條件決定的,它反映了共同體內部勞動的共同性質。雖然這種共同勞動還局限於每個共同體內部,還不具備整個人類勞動的共同性質,然而就其內部而言,它是統一的,是他們共同勞動的直接產物。由共同的勞動轉化為對立的勞動,從而通過不同種使用價值的交換也即具體勞動的交換,抽象出人類勞動的共同性質,可以說是勞動形態發展的歷史必然。只有通過不同種使用價值的交換,才能抽象出人類勞動的共同性質,也就是抽象勞動。因而,由純粹使用物品的交換轉變為抽象勞動的交換,必須以具體使用價值的交換為歷史前提。從這里也可以看出,由勞動的統一發展為勞動的對立,通過對立勞動的交換進而又發展為人類勞動的統一,從而轉化為新的聯合勞動,不正是否定之否定規律在市場交換中的再現嗎?交換不僅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完成著勞動形態質的飛躍,使之發展為新的聯合勞動,同時也為改變整個社會的面貌奠定著基礎。
價格和價值的區別
用哲學的眼光看:任何商品都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兩種屬性,並通過價格為表現形式。價值就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我認為也可理解為,在一定時期社會中所有人平均一個小時的價錢,假如平均1小時10元,如1個人1小時就生產一個鞋刷,那這個鞋刷的「價值」就是10元。
什麼是「使用價值」呢?就是滿足人某種需求的屬性。也可理解為,上面這把刷子就可以幫助人刷去物品上面的灰塵,刷灰塵,這就是此刷子的「使用價值」。
那這把刷子賣什麼「價格」呢?最多隻賣5毛錢。因為在某些時候市場上的鞋刷都是賣5毛錢。也就是說商品的價格是由價值決定的。而不是由你的個人的10元價值來決定的。
但是從微觀上講,三者又是互相影響,互為因果關系的!若刷子一直賣5毛,那個人就虧9.5元,他就不會再生產,就會轉到別的行業生產來體現他的價值。若都不生產這種鞋刷,除一家之外,你說此種鞋刷會不會漲價?一定會。這就造成價格圍繞價值經常波動!
如他1小時造的刷子是壞的,也就是說它的價值雖然是10元,可沒有使用價值,這時它的價格也為0.
那麼什麼時候商品價格高於它價值呢?假如,你花1000萬在天安門廣場中心建一套別墅,你想它會以什麼價格賣出?我想它一定會10個1000萬,而且還會有人搶購!因為你若在別墅四周掛廣告牌一年也不只掙1000萬,。這就是說商品的價格也會受到它使用價值的影響。
再如什麼時候商品的價格低於價值呢?
假如你在珠穆朗瑪峰峰頂也花1000萬建一套別墅,你想若賣給人作為生活用,會賣多少錢/最多賣0元,你若一定要他去生活,他不會給你錢還會向你索要路費和生活費的!這時是不是價格低於價值?
❾ 使用價值的含義
使用價值(value in use) ,是一切商品都具有的共同屬性之一。任何物品要想成為商品都必須具有可供人類使用的價值;反之,毫無使用價值的物品是不會成為商品的。使用價值是物品的自然屬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使用價值是由具體勞動創造的,並且具有質的不可比較性。比如人們不能說橡膠和香蕉哪一個使用價值更多。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基礎,和價值一起,構成了商品二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