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日本泡沫經濟破裂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是什麼
日本泡沫經濟生成和破滅的主要原因是日本宏觀政策的失誤。在當時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中,日本貨幣政策曾經失去平衡,出現過三次重大失誤。
日本泡沫經濟與日元升值是兩個不同金融機關積極行動成為泡沫產生的初期因素
的事件,各有不同的原因,但由於二者出現在同一時期,有著相同的歷史背景,因而產生了復雜的聯系,以致使一些輿論誤讀了它們。 日元對美元升值的直接原因是日美貿易差額的變化;根本原因是日本對美國經濟實力的變化。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經濟正為「滯脹」所困擾,1980 年,美國的通脹率為13.5%,失業率為7%,經濟增長率為-0.2%,財政赤字為738億美元,貿易赤字為150億美元。為了克服「滯脹」,里根政府以減稅為核心,通過擴張性財政政策刺激經濟增長;美聯儲通過緊縮性貨幣政策,提高利率,抑制通貨膨脹。高利率增加了美元對國外投資者的吸引力,大量資金流入美國市場,導致美元升值。1979年至1985年2月,美元對其他10個發達國家貨幣的多邊匯率上升了73%. 美元升值擴大了美國貿易赤字。1980-1984年,美國對日本的貿易赤字從150億美元增加到1130億美元,與此同時,日本對美貿易順差從 76.6億美元增加到461.5億美元。巨大的貿易差額在使美國成為世界最大債務國的同時,也使日本成為世界最大的債權國。1985年,日本對外凈資產為 1298億美元;美國對外債務為1114億美元。 日元對美元升值的更深層因素是,二戰後,美國曾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美元成為「超級貨幣」;20世紀80年代,日本在經濟增長率、勞動生產率等方面均已遠遠超過美國,美元開始衰落。1980-1985年,美國勞動生產率平均約為0.4%,日本約為3%;美國經濟增長率平均約為 1.5%,日本約為 4.8%. 也就是說,到1985年,日元升值與美元貶值都已經無法避免。實際上,1985年2月美元走低/日元升值的過程已經開始,1985年9月的「廣場協議」只是加快(而非啟動)了這一進程。
B. 日本泡沫經濟破滅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日本是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制度的矛盾直接影響這日本經濟的發展,每個國家都有個經濟崩潰的輪回,每隔幾年就會面臨一次經濟倒退的危機。
2.日本國家資源少,而且由於環境因素,災難頻繁,最近的地震你也見到了。
3.日本國際形象由於1.2戰影響嚴重,許多國家的公民逐漸杜絕日本。
4.日本經濟制度國有成分太少,難以穩定,只要發生重要大事,就要面臨這不穩定的經濟危機。
望採納
C. 日本上世紀90年代的經濟泡沫是怎麼回事
日本泡沫經濟是日本在19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初期出現的一種日本經濟現象。根據不同的經濟指標,這段 時期的長度有所不同,但一般是指1986年12月到1991年2月之間的4年零3個月的時期。這是日本戰後僅次於60年代後期的經濟高速發展之後的第二次大發展時期。 這次經濟浪潮受到了大量投機活動的支撐,因此隨著90年代初泡沫破裂,日本經濟出現大倒退,此後進入了平成大蕭條時期。 日語中「平成景氣(日語:平成景気;日語假名へいせいけいき)」基本與此同義,但有時也包括此後的經濟蕭條階段。
日本經濟、金融自由化和國際化步伐加快
日本政府長期實行擴張性貨幣政策的動機,需要再一次回到日本泡沫經濟的起點——1985年。在日本歷史上,1985年是一個極具特殊意義的年份,這一年日本發生了許多足以影響日本歷史、改變日本命運的大事。
戰後日本的經濟和金融都有著濃厚的「封閉」和「管制」色彩。20世紀70年代,日本開始了經濟、金融自由化和國際化進程。20世紀80年代,這一進程迅速加快。1985年,日本政府發表了《關於金融自由化、日元國際化的現狀與展望》公告,揭開了日本經濟、金融全面自由化、國際化的序幕。
日本政治國際化進程加速
20世紀80年代初,日本政府提出,日本要從一個「經濟大國」走向「政治大國」,而日美關系將成為「政治大國」的基石。在1985年的「廣場會議」和1986年的「盧浮宮會議」中,日本均成為美國最堅定的盟友。
日本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
從1980年起,國際社會要求日本開放國內市場、改變出口導向型經濟增長模式的呼聲越來越高。1985年的日本《經濟白皮書》指出:出口導向型的經濟增長模式已經不可持續,日本必須擴大內需,以緩和與國際社會的關系。
總結
1985年的日本,同時面臨著三個重大的戰略轉變:由「管制經濟」向「開放經濟」轉變;由「經濟大國」向「政治大國」轉變;由「外需主導型經濟」向「內需主導型經濟」轉變。如此重大而深刻的變革集中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有可能使宏觀政策失去迴旋的空間。當內部均衡與外部均衡、國內政策協調與國際政策協調等問題等交織在一起時,宏觀政策的權衡、選擇和調整會變得非常困難,可能會因失去平衡而出現嚴重失誤。
日本的經驗教訓表明:
第一,匯率的調整並不能阻止經濟的泡沫化;
第二,尤其在CPI的穩定時期,更應該當心資產的泡沫化;
最後,應處理好眼前的經濟繁榮與經濟的長期持續健康發展之間的關系。
在我國當前反對加息的理由之一是,經濟過熱並非全局性的,所以加息有可能影響經濟繁榮。速水優對日本泡沫經濟的反省給我們的啟示是:在面臨這兩種風險時,犧牲暫時的經濟發展的損失,比起聽任泡沫經濟擴大可能造成的危害,從長遠來看要小得多。
總之,不應過多地糾纏於CPI的漲跌,把CPI的漲跌作為調控宏觀經濟的唯一風向標,重蹈日本的覆轍。
D. 日本泡沫經濟全過程
您問了兩次,我也給您寫兩次,希望供參考。共勉 了解日本的泡沫過程,是否希望以史為鑒了解中國。首先梳理需要這個過程:在1960年的時候,日本實施了一個叫做10年國民經濟翻倍計劃。其實7年就達到了這個目標,當時鐵路、港口、貿易等行業可以稱之為全面開花和當前我們的經濟結構很相似,到了80年的結構幾乎相同。經濟可謂是騰飛,從而坐上了全球的第二把交椅。 80年代中後期,日本經濟對美有巨大的貿易順差。美國政府以解決美日貿易逆差為名與日本政府協商日元升值,簽訂了歷史最昂貴的協議《廣島協議》,隨後日元的大幅度升值,全球的熱錢蜂擁而至,將日本的房市、股市等資產類商品炒的極高。據稱當時東京銀座的樓價達到一百多萬人民幣一平方,股市也到了歷史高點40000點。這些超級泡沫遠遠超過了實際經濟范圍,隨熱錢的流出,泡沫開始破裂。80年代後到現在,20年時間過去,股市也沒緩過來。梳理這樣的過程,我們都能發現一個現象,熱錢是流動的,如果現在流入中國的熱錢一般。泡沫也是相同的,貨幣堆積出來的虛假繁榮只是鏡中月,隨時都有消失的風險。這也是為什麼人民幣不願意快速升值的原因之一。避免中國我們成為超級炒家的目標。許多學者把日本的衰退歸結到經濟翻倍計劃里。我認為,貨幣升值才是主因。
E. 經濟泡沫是怎樣破裂的
經濟泡沫是一系列資產 (尤其是虛擬資本) 價格膨脹,即在一個連續過程中大幅度上漲,使其市場價格遠遠超過了它實際代表的價值,形成虛假繁榮和含有過多「泡沫」 的經濟總量。就一國的國民總資產來說,一般可區分為有形資產 (包括土地)和金融資產兩個部分。在當今的資產市場上,最大量買賣的上市資產集中在股票和房地產上,因此,資產價格膨脹特別表現在股票和房地產上。產生經濟泡沫的兩個主要原因是: ①投機成為一種潮流,在它的推動下,資產價格持續上升; ②資產具有過度的、異常的評價收益。這種過高的評價收益使資產的市場價格遠遠脫離了它實際代表的價值即經濟的真實基礎。不論是就某一個具體的資產而言,還是就一國的資產總和而言,這一市場價格超過其真實經濟基礎的缺口部分具有魔術般的虛假性質,但終究會破裂,就是泡沫所在。1993年日本經濟企劃廳編制的經濟白皮書中用理論價格來表示 「真實經濟基礎」。理論價格通過 「收益還原模型」 計算得出,這一模型所含的變數有期待收益、利息率和風險補償。如果資產的市場價格大幅度超出理論價格而上漲,就形成了經濟泡沫。
溫馨提示:以上內容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11-19,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F. 日本泡沫經濟破裂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是什麼
原因:
日本經濟、金融自由化和國際化步伐加快
為什麼日本政府長期實行擴張性貨幣政策?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再一次回到日本泡沫經濟的起點--1985年。在日本歷史上,1985年是一個極具特殊意義的年份,這一年日本發生了許多足以影響日本歷史、改變日本命運的大事。
戰後,日本的經濟和金融都有著濃厚的「封閉」和「管制」色彩。20世紀70年代,日本開始了經濟、金融自由化和國際化進程。20世紀80年代,這一進程迅速加快。1985年,日本政府發表了《關於金融自由化、日元國際化的現狀與展望》公告,揭開了日本經濟、金融全面自由化、國際化的序幕。
日本政治國際化進程加速
20世紀80年代初,日本政府提出,日本要從一個「經濟大國」走向「政治大國」,而日美關系將成為「政治大國」的基石。在1985年的「廣場會議」和1986年的「盧浮宮會議」中,日本均成為美國最堅定的盟友。
日本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
從1980年起,國際社會要求日本開放國內市場、改變出口導向型經濟增長模式的呼聲越來越高。1985年的日本《經濟白皮書》指出:出口導向型的經濟增長模式已經不可持續,日本必須擴大內需,以緩和與國際社會的關系。
直接原因:
是日本宏觀政策的失誤。根本原因是日本投資循環經過一圈虛擬經濟後,沒有衍生更多的微利微本新行業,反專於一個不斷吹大的泡沫行業。廣場協議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
(6)日本經濟泡沫是如何破裂擴展閱讀:
判斷方法
如何辨別何為泡沫,何為正常的經濟快速發展?同時,在判斷出現差錯,出台了錯誤政策的情況下,哪個對一個國家的社會經濟長期持續健康發展造成的危害大?對於這個問題速水優認為:「實際上,在泡沫擴大的過程中,是否是泡沫的判斷真的是非常的困難。其中的一個理由是,我們無法否定這是經濟結構變化所帶來的可能性。
比方說,在當時東京地價暴漲時,人們所舉的一個在當時很難分辨的,似乎理所當然的理由是:東京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作用的提升。
必然的,中央銀行總是面對著兩個不同的風險,……一個是,在經濟正要獲得飛躍性的發展時,如果錯誤地採取緊縮政策,就可能剝奪一個大好的成長機會;另一個是,把只不過是虛幻的生產效率的提高誤以為是真實的,放任泡沫的擴大。
中央銀行在進行政策判斷時,不能光注意哪個風險的概率高,還要關注在政策判斷出現失誤的情況下,哪個造成的社會經濟成本高這一問題的評價。泡沫經濟時期的經驗顯示了.
對於把只不過是虛幻的生產效率的提高當成是真實的這一錯誤,從長遠來看對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造成了沉重打擊這一點,當時的日本銀行的認識是不足的。」
在速水優看來,放任泡沫的擴大所造成的損失,遠比錯誤地採取緊縮政策而給經濟發展所帶來的負面效應要大。事實也確實如此。進入80年代後,支撐日本戰後30多年高速發展的政治經濟體制都漸漸地不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了,而這時出現的日元升值在客觀上加劇了這一點。
日本當時應利用這一危機進行政治經濟體制的改革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可是當時的政策制定者卻只顧眼前的經濟繁榮,從而放任泡沫經濟的形成與擴大。結果該改革的沒改革,該調整的沒調整,不僅白白浪費了4、5年的大好時光,而且給以後的經濟體制及產業結構的調整帶來了巨大的困難。
G. 日本房地產泡沫是如何破滅的
日本的「十年之痛」肇始於1985年,這一年是代表日元大幅度升值的「廣場協議」的簽署年。從這時開始,到1991年為止,日本國內6大城市的商業地價短短6年間上升了3倍多,泡沫達至最大。此後泡沫迅速破裂,日本全國大部分城市的房地產價格持續下跌,造成銀行大量不良資產。 泡沫破裂的直接後果是引起了嚴重的財政危機,重創了日本經濟。此後,日本進入長期蕭條期,10多年來經濟增長始終徘徊在衰退與復甦的停滯狀態之中。難怪人們後來常稱這次房地產泡沫是「二戰後日本的又一次戰敗」。 日本房地產泡沫最初表現為地價的上升。其過程是,從用途上講由商業用地到住宅用地、再到其它用地;從地域上講,先是東京都中心、而後擴展到東京都圈、進而擴展到大城市圈、最後是中小城市圈。這樣一個波及過程經歷了較長的時間,首先是地價的膨脹、其次是地價趨於穩定、最後是地價的急速下降。 比如繼1985年東京商業用地地價迅速上漲以後,1986年至1987年東京的住宅地價格也開始迅速上升,同時波及到東京都圈的商業地、住宅地。東京以外的地區,1987年大阪、名古屋的地價、1999年其它中小城市的地價都接踵而上。 進入1988年之後,東京都圈的地價首先開始走向平穩。隨後1990年大阪地區的地價也趨於平穩。而到1991年則日本全國開始了大暴跌,到1993年,日本房地產業全面崩潰,企業紛紛倒閉,遺留下來的壞賬高達6000億美元。 引起日本房地產泡沫生成的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首先是1985年9月,美國、聯邦德國、日本、法國、英國五國財長簽訂了「廣場協議」,決定同意美元貶值。美元貶值後,大量國際資本進入日本的房地產業,大大刺激了房價的上漲。其次,當時的日本政府為刺激經濟的發展,日本中央銀行採取了非常寬松的金融政策,鼓勵資金流入房地產以及股票市場,受房價驟漲的誘惑,許多日本人紛紛拿出積蓄進行房地產的投機,致使房地產價格暴漲。1990年9月日本地價達到最高點,到了十分荒唐的程度。當時,國土面積相當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日本,其地價市值總額竟相當於整個美國地價總額的4倍。僅東京都的地價就相當於美國全國的總地價。—般工薪階層即使花費畢生儲蓄也無力在大城市買下一套住宅,能買得起住宅的只有億萬富翁和極少數大公司的高管。 所有泡沫總有破滅的時候。1991年後,隨著國際資本獲利後撤離,很大程度上由外來資本推動的日本房地產泡沫迅速破滅。 泡沫的破滅對日本經濟和社會造成了巨大的影響,首先是大量房地產公司以及與其相關的大量金融機構倒閉,並由此造成了巨額不良資產,破壞了金融正常的運轉機制,特別是針對中小企業,銀行出現嚴重的借貸現象。其次,泡沫時期形成的大量過剩的房地產投資,使企業負債過度,成為1990年代的日本企業投資不振的一個主要原因。再次,房地產價格持續下跌,日本平均儲蓄率下降,生活質量無法提高。許多在泡沫經濟時期購買房地產的日本人生活陷入窘境,甚至破產。最後,泡沫的破滅也使」銀行不倒」、「地價只漲不跌」的神話同步破滅,企業和國民的心理狀態跌入深淵,信心指數下降。 日本的房地產泡沫最終讓日本自吞苦果,喪失了個多年的發展機會,可謂付出了極其沉痛的代價。 沒有遠去的泡沫 今天,看完造成日本「十年之痛」的這段往事,再回過頭來看我們自己國家正在發生的事情,我十分驚訝於歷史與現實之間的某種高度相似性,雖然這里的歷史不是我們的歷史,但是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歷史的重演並不會局限在一國之內,因為規律是普適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尤其應當注意日本泡沫經濟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的如下幾個微觀原因: 第一,人們相信土地價格只升不降的神化,爭相購置房地產。 有資料表明,日本總理府在1987年1月、1988年1月、1990年6月以及泡沫經濟破滅後的1992年4月關於土地問題的輿論調查中發現,超過半數的被調查者認為「持有土地是安心並且有利的」,具體調查結果分別為:65.2%、66.0%、67.2%和52.8%。正是在這樣的消費者預期下,日本的地價總額才會是美國的4倍。 第二,人們相信利率不變,企業從銀行貸款非常容易。 借款方不考慮一旦利率提高了還不起利息該如何辦,而貸款方也忘記了升息的風險,只是一味地貸款給房地產公司,並天真地認為如果這些企業暫時資金出現緊張時只需將手裡的房地產項目賣掉就可以解決問題。 當時的日本,企業借銀行的錢、或者銀行貸款給企業是相當容易的事情。並且企業一般貸款購置房地產之後又將該資產向銀行作抵押,從而又可以輕松的再次貸到款,整個銀行的房地產抵押貸款就這樣像滾雪球一樣迅速擴大。 第三,企業及個人房地產投機盛行。 泡沫時期,大量資金湧入房地產業,多數房地產公司並非專業的房地產公司。這意味著當時日本許多企業在從事房地產投資,開始所謂多元化經營,這給房地產泡沫破滅後產生大量壞賬埋下惡果。 除了上述三點,當然還有另外一些微觀層面的原因,它們共同催生了日本房地產泡沫。只是在所有至今能夠被看清楚的原因中,這三條對我們同樣最具參考價值。不是嗎?如果我們一起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如果我們具有最基本的觀察能力,那麼你會很清楚的看到,日本過去這三個催生泡沫的原因正是我們目前存在的三個現狀。 泡沫並沒有遠去。但願,這種擔憂僅僅是一個杞人憂天。
H. 日本泡沫經濟發展始末是什麼
1985年9月22日,世界五大經濟強國(美國、日本、德國、英國和法國)在紐約廣場飯店達成「廣場協議」。當時美元匯率過高而造成大量貿易赤字,為此陷入困境的美國與其他四國發表共同聲明,宣布介入匯率市場。
此後,日元迅速升值。當時的匯率從1美元兌240日元左右上升到一年後的1美元兌120日元。由於匯率的劇烈變動,由美國國債組成的資產發生賬面虧損,因此大量資金為了躲避匯率風險而進入日本國內市場。當時日本政府為了補貼因為日元升值而受到打擊的出口產業,開始實行金融緩和政策,於是產生了過剩的流通資金。
(8)日本經濟泡沫是如何破裂擴展閱讀:
日元升值
日本泡沫經濟形成和破滅的主要原因並非日元升值,而是日本宏觀經濟政策在日元升值過程中的失誤,尤其是1986-1989年貨幣政策的三次重大失誤
日本泡沫經濟發生於1985-1990年,當時日本正處在改變增長模式、轉變發展戰略、開放國內市場、融入國際社會的初期。這個故事可以給我們很多啟示。
毫無疑問,日本泡沫經濟生成和破滅的原因是復雜的,包括制度、結構和政策等,但回到其定義,泡沫經濟是指大量過剩資金追逐相對稀缺的投資機會而造成的資產價格膨脹,因此這個故事將主要在宏觀經濟層面展開。
I. 日本經濟泡沫破滅的始末
日本在70年代-80年代時 經濟急劇騰飛和目前的中國很相似 日本也是利用國家財富來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這帶來工作也帶來了財富 但是到了80年代日本的基本設施建設已經處於飽和狀態但是日本政府依然大舉國債 來瘋狂的建設基礎設施 另一方面房地產也開始興起 日本人對土地的瘋狂甚至超過了中國大量炒作使日本的房地產泡沫經濟出現 假繁榮經濟也開始產生 但是給日本帶來致命性的還是美國強迫日本簽訂的「廣島協議」迫使日本對外出口出現銳減 失業率居高不下 日本政府為了解決就業又大舉國債繼續建設基礎設施 但是這使得日本政府財政及其惡化 也使得日本經濟開始下滑進而崩潰 到90年代時已經基本崩潰 加上90年代的東南亞金融危機更是讓日本經濟復甦吃力 這次的金融危機機會要了日本的命了 呵呵 (一個一個字的打好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