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台灣拉動經濟怎麼樣

台灣拉動經濟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2-09-08 16:42:41

A. 台灣經濟如何

台灣經濟在二次大戰結束後,以台灣日治時期的農業與輕工業為基礎,逐漸發展起來以中小企業引導投資的小型資本主義經濟體,輔以台灣政府主管投資大部分的公營事業體、以及眾多國外投資所引導的資本主義經濟體。至今,台灣的多方面經濟還正在持續增長中。

在1951年至1988年間,台灣年均經濟增長率達到9.57%,1988年至2008年間為6.1%,2008年至2015年間為2.8% 。農業在GDP中的比重從1952年的35%下降到5%。傳統人力密集型工業已經漸漸由電子產業替代。台灣的電子工業對世界經濟舉足輕重,一定數量的電腦或電子零部件都是在台灣所生產的。對外的貿易是台灣重要的經濟命脈,在過去美國和日本長久以來一直都是台灣的前兩大貿易夥伴,現在則是將市場與人才的重心轉移至中國大陸,在中國大陸有五萬多個台資企業,長期居留的台商及眷屬則有上百萬人之多。另有部分轉向歐洲和東南亞市場,其中以泰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馬來西亞和越南為主要投資國家。
在2008年,隨著台灣二次政黨輪替,重新執政的中國國民黨在政策上緩和兩岸關系並加強與中國大陸的經貿交流關系,簽訂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根據台灣財政部統計自2000年以來對中國大陸貿易出口總額增加了約25%,而對美日的出口總額則減少了約18%,現今中華人民共和國佔了台灣貿易出口總額的40%,在2013年時啟動兩岸貨幣清算機制,金融業在新台幣與人民幣的匯兌轉換上,不再透過美元做為中間貨幣,台灣對中國大陸地區貸總額達2.7兆台幣,是高風險貸款,這顯示台灣經貿已相當依賴中國大陸。
台灣是亞洲開發銀行(亞行)、亞太經合會(APEC)、世界貿易組織(WTO)和東南亞國家中央銀行總裁聯合會(SEACEN)的成員,也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觀察員。台灣在2010年排名前五位的貿易夥伴分別為大陸、日本、美國、歐盟和香港。台灣的外匯儲備目前為止是世界第五。
2011年台灣人均GDP達到2萬美元,國際貨幣基金(IMF)預測,2022年台灣人均將達到3萬美元。
台灣正積極推動FTA(自由貿易協定),目前台灣已生效的是巴拿馬、瓜地馬拉、尼加拉瓜、薩爾瓦多等國的FTA,台灣優先推動和日本、美國、歐盟等國家和聯盟的FTA。

而且根據台灣現行的基本工資制度依據《勞動基準法》及《基本工資審議辦法》,現行基本工資為月薪新台幣23100元也就是大概人民幣五千元,時薪新台幣150元也就是大概三十塊錢人民幣。
總的來說發展的還是不錯的,畢竟搞起了那麼多東西,只是最近幾年進步不大而已。

B. 台灣現階段的經濟怎麼樣,有哪些支柱產業

台灣現階段的經濟可能還不如廣東一個省。我2010年去的台灣,當時已經不如大陸繁榮!比較冷清。現在可能更是倒退了!曾經是當年亞洲四小龍的台灣已經落後。以蔡英文現在的大陸政策,建議大陸用經濟制裁台灣的策略!制裁台獨!將蔡英文逼下台,將蔡英文的台獨之路堵死!

台灣現在經濟不錯,保持三十前一樣(工資沒有漲),台灣現在支柱產業蠻多1:民進黨就是台灣最大的經濟支柱產業,2:民進黨愛可以發電(節能,環保產業)3:國庫搬私庫(創造民進黨黨產及個人增收)4:民進黨可以創造更多的議題(新聞,電影題材)

奴婢的命,二奶的地位,小姐的心,這就是台灣。

論產品的 科技 含量,永遠是小日本的跟屁蟲,日本發展了新產業,於是就賣次一等的技術給台灣。台灣你就老老實實的好好做,熬一個出頭之日也行呀。但是,他們不!

現在的台灣除了台南的農業就剩下 娛樂 和用愛發電了吧。美帝的毛,倒是學的很像,又是勞什子民主自由三權分立,又是勞什子低端產業輸出。但是,美帝的精髓一分沒有學到,倒是搞了一大堆花樣:又是台獨,又是神馬黨產清算……

美帝能夠低端產業輸出是:人家掌控了世界資源,材料,掌控了國際交易貨幣,掌控了金融,掌控了高 科技 ,並且有一隻強大的反應迅速的軍隊,他把世界各地變成了他們的加工場而已,大利潤都被他們一掃而光。而台灣除了學到了「低端產業輸出」以外,其他一條也沒有啊。

工農業才是國家(地區)的基石,把產業輸出以後,內部一定空心化 ,就算在外面賺回來了鈔票,但是失去了製造能力就很難找回來了:技工,工程師,設備……各種產能。

所以,現在台灣的支柱產業就是在台灣以外開公司賺回來的鈔票,還可以嘚瑟幾下。就跟以前我國著名的「勞務大省」差不多一個性質。

要是沒有這些商人在外地賺幾個錢弄回去的話,呵呵,用愛都發不出電來了,別說勞什子台獨了,奴婢都沒得做了。

2015年我去台灣走了一圈,覺得台灣經濟受美國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比較大。例如經濟相對活躍的高雄,臨街一些鋪面也歇業。

但是,台灣經濟也有亮點,主要是半導體產業基礎比較好。台積電可以說是台灣經濟一大支柱,就連華為最耀眼的麒麟970晶元,也不得不委託台積電代工。然而,除了台積電之外,台灣的各業都比較暗淡。早前國民黨執政時期,大陸釋放善意,放開台灣自由行和台南水果等農產品輸入大陸,現在受益最多的台灣南部起家的民進黨執政,反而讓大陸民眾赴台 旅遊 減少,大陸進口台南農產品的積極性下降。

目前,台灣的國際空間進一步萎縮,國內經濟需求嚴重不足,資本外流,很多資源需要進口,經濟總量已經比不上中國深圳一個市,經濟增速、民眾的創新創業精神更是不能和深圳相提並論。接下來,台灣經濟只會比中國廣東省深圳市差很多。台灣經濟難以樂觀。

聽說台灣快被「掏空」了,很多企把工廠建在大陸,現在又陸續遷往越南、印度甚至美國,去尋求更低成本或更高端技術。

附圖一張,供你參考。

台灣省聯系多年實際經濟增速都在3%以下,2015-2017年GDP增速分別是0.8%、1.4%和2.8%,和大陸的7%只有的增速相比,低了不少。在2007年世界金融危機之前,台灣的年均增速都在5%以上。

要是和曾經的「黃金時代 」(20實際60-90年代)的年均8%以上的增速相比,台灣現在的經濟發展可謂不溫不火。「蔡政府」上台以來,兩岸經貿關系變差,對於依賴出口的台灣加進來說,打擊很大。前段時間,由於大陸削減台灣香蕉的進口,「台獨分子」還發明了水煮香蕉皮的吃法呢。

在1994年的台灣黃金年代,其GDP遠遠超過大陸第一經濟大省廣東。該年,台灣GDP22098億元,大陸地區48638億元,台灣佔大陸的比重為45.4%。那是的廣東GDP僅有4619億元,約為台灣的21%。

不到30年的時間,一切天翻地覆。大陸GDP由於1994年的48638億元飆升到827122億元,增長了16倍。台灣則由22098億元增長到38702億元,僅僅增長了75%。台灣佔大陸比重則有1994年的45.4%驟降到2017年的4.7%。

雖然台灣的黃金年代已經過去,但作為曾經的亞洲四小龍,經濟實力還是不可小覷。2017年台灣GDP摺合美元約為5732億美元,在全球經濟體中排名第22位。排名高於瑞典、挪威等西方工業強國。

提到台灣的產業,就不得不提它的電子 科技 產業。像台積電、聯發科、華碩、宏碁、鴻海精密等台灣電子 科技 企業在國際上有較大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尤其是台積電,作為國際知名的晶元代工企業而聞名。其生產工藝和技術領先全球,因此每年能夠按到大量蘋果、高通、聯發科、海思麒麟等晶元企業的訂單。

台灣經濟起步較早,也得到美國、日本的幫助,美、日對台灣沒有太多的技術限制,市場限制,對大陸則不同。台商在世界各地也很活躍,可謂是基礎較好。

支柱產業首先是半導體產業,處於國際先進水平,不過需要美國的技術支持,包括使用美國的設備;台積電名號稱「護島神山」,還有「聯發科」等等,是個晶元生產大戶。台灣電子業水平也不低,電腦配件,如主板等,還有屏幕面板,手機攝像頭等,很多電子零部件產自台灣;台灣工具機也有一定競爭力。台灣的農業技術也很先進,農、漁產品產量高。另外,服務業也很發達, 旅遊 業也不錯。

目前,除了半導體產業之外,其它產業與大陸相比,優勢不大,很多是旗鼓相當;由於雙方產業有一定的互補性,所以台灣產業對大陸市場的依賴性很高。

實際上,目前的台灣幾乎完全是在「吃老本」,經濟已經長期低迷, 社會 沒有生機;與蓬勃發展的大陸相比,除了個別產業外,已經沒什麼優勢了。

北部接近大陸二線城市,新竹台北都市圈還是可以的。但城鎮和大陸差不太多。南部是農業區,供應全台農產漁貨 旅遊 。總體來說,布局比較合理。整體水平越來越落後大陸。

支柱產業,只剩下台積電。其他的都是些不知名的中小企業。 旅遊 業和夜市依靠大陸,所以越來越落寞。台灣日子不會好過。

台灣省現階段的發展情況

現階段我們先來看看2020年台灣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

以人民幣計價,2020年台灣名義地區生產總值為45855億元,同比增長8.6%。按平均匯率計算,台灣省名義GDP摺合6648.00億美元,同比增長8.61%,人均名義GDP摺合28180美元。2019年世界經濟體GDP排名中,第20位的經濟體GDP總量為7030億美元,而前20的經濟體大部分國家或者地區都受到新冠疫情影響較嚴重,所以台灣極有可能首次挺進世界經濟體GDP20強。

我們從台灣省的GDP、人均GDP、月工資中位數、最低工資幾個指標進行簡單分析:

1、經濟總產出:2020年,台灣的GDP總量達到4.58萬億元人民幣,在全國34個省級行政單位中,排名第七,超過湖北、福建,但2020年由於疫情影響湖北、福建經濟發展不是很好,相信2021年福建、湖北將重新超越台灣。

2、經濟增速:2020年台灣的實際增速為2.98%,表現相對不錯,主要由於疫情控制相對較好。

3、人均經濟產出:2020年台灣人均名義GDP摺合28180美元,排名世界經濟體前40位,已經進入初等發達階段,僅次於港、澳、深三市。

4、人均工資:月工資中位數方面,台灣全時受雇者的含紅利獎金月工資中位數為41000台幣(9548人民幣),純工資中位數為36000台幣(8384人民幣),有30.1%的台灣雇員,月工資低於3萬台幣(6987人民幣),79%的台灣雇員月薪中位數低於50000台幣(11700人民幣)。

5、最低工資:最低工資方面,台灣2020年法定最低月薪為23100台幣(5319元人民幣)。

應該來說,如果從2020年的經濟狀況來看,台灣省的發展情況還算是不錯的,但主要得利於台灣省新冠疫情控製得相對較好,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台灣省的支柱產業主要有哪一些就可以知曉未來的發展趨勢。

台灣省有哪些支柱產業呢?

台灣經濟於1960年代開始發展成為資本主義的出口導向型經濟體系,後台灣省當局逐步減少對投資和對外貿易的干預,一些大型「國有銀行」和「國營企業」陸續被私有化。國際貿易是台灣的經濟命脈,中國大陸是台灣最大貿易夥伴、進出口貿易第一地區,其次為美國和日本。

不同於鄰近的韓國和日本,台灣經濟以中小型企業而非大型企業集團為主。台灣電子信息產業在全球產業鏈中地位舉足輕重,全球大多數電腦電子零組件都在台灣生產。高新技術產業已取代勞動密集型產業,農業佔GDP的比重從1952年的35%降至2%,服務業與高新技術產業合計比例過半。

我們先來看看台灣省市值較前的公司的名單:

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台灣的支柱產業主要是製造業與高新技術產業發達,半導體、IT、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這些領域可以說是全球領先。這也難怪台灣省經常口出狂言。因此,我們對於台灣的了解不能僅僅只停留在表面上,而是要更為深入的了解。

雖然現在台灣的發展已經被大陸遠遠甩在後面,大陸也有越來越多的省份趕超台灣,但在高端製造業與高新技術產業發達,半導體、IT、通訊、電子精密製造這些領域我們還需要繼續努力。

相信隨著我們不斷地加大對半導體、高端製造業、通訊行業的投入,特別是我們大陸的企業近幾年的超高速發展,台灣省的很多產業和領域將毫無優勢。只有投入到大陸的整個經濟體系中,台灣經濟才能煥發更大的光彩,不然將會再次黯淡無光。

以上是我對台灣經濟的一些粗淺的看法。

台灣的地理位置是位於我國的東南沿海,也是我國的第一大島嶼,包含釣魚島、澎湖列島等在內的多個附屬島嶼,是我國在海上交通樞紐的重要位置。早在上個世紀,台灣在世界上被稱為亞洲四小龍,早在多年之前,台灣就達到了發達經濟體的水平。人均GDP在當時也是很可觀的,當然了那裡的房價也很高,所以經濟發展水平是相對內地來說比較高的。近幾年,由於島內政治因素的影響,經濟下滑比較嚴重,整體的經濟水平相當於大陸的四川省。 台灣製造業與高新技術產業發達,半導體、IT、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全球領先。再加上它的海外貿易非常發達,也造就了台灣經濟在上個世紀末,出現的經濟騰飛的繁榮景象。

C. 中國如何真正實現內需拉動型經濟增長

文章主要內容如下: 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鄧小平抓住中國的轉型重要機遇,提出「改革開放」,中國從此步入30多年快速發展時期。如今,經濟危機導致來自美歐等主要發達國家的外需減少,中國再次面臨重要轉型機遇。「促內需、調結構」已說了多年,新一屆政府到了出手落實的時候了。 羅奇認為,要將「十二五年規劃」中鼓勵消費的戰略轉化為現實,有三項重大的改革措施勢在必行: 首先,中國必須推出一整套綜合舉措開放尚處於萌芽期的服務業。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不能承受一個僅占國內生產總值(GDP)43%的服務業,這低於印度、韓國和台灣等亞洲其他主要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也遠低於發達國家75%的比例。 以服務業拉動經濟增長可以為中國帶來諸多益處,如可以為一些基礎產業提供消費需求,特別是批發零售業、國內運輸業和供應鏈物流這些受忽視的流通業。 第二,中國必須解決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給人們造成的經濟不安全感。盡管中國在建立國家醫療保障體系和退休保障體系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於嚴重缺乏資金支持,收益有限。結果導致家庭存款居高不下,這對於消費拉動型增長來說是個重大的反作用力。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盈餘儲蓄型國家,存款總額可能達到2012年GDP的50%,有能力向退休和醫療保障體系注入大量社會資金。中國還需要改革期居住許可證制度,從而使廣大農民工也能隨時隨地享受社保的福利。中國還應當撤銷對存款利率的控制,結束「金融抑制」,為家庭儲戶提供更具吸引力的投資收益率。 第三,中國需要開展新一輪國有企業改革。20世紀90年代的新一輪國企改革提高了中國經濟的效益。國企的精簡、兼並以及在世界資本市場上市正是中國新商業所有權模式的核心。 2008-2009年危機後,中國實施了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國有銀行向國有企業注入巨額資金。這導致了國家對國有經濟的重新控制,與20世紀90年代末實施的以市場為導向的體系嚴重相矛盾。 新一輪國企改革是唯一的解決方案。他們必須解決分紅政策,改變目前收益向資本而不是勞動力(例如消費者)傾斜的局面。他們必須推動國有企業現有份額公開上市。他們還需要強調基於市場的創新戰略,使私營產業能夠與國家支持的產業平等競爭。

D. 台灣最近幾年的經濟增長速度是多少

2013年,台灣經濟總體表現與發展可概括為:「經濟衰、民生悶、改革難、亮點少」。經濟增長乏力,連續兩年增長低於2%;產業轉型困難,除旅遊等少數產業外,整體產業表現欠佳,尤其是電子、石化等重要產業表現不如預期;民生問題突出,工資停滯成為最大挑戰;經濟改革進展緩慢,嚴重製約經濟發展。經濟發展亮點少,除兩岸經貿合作保持良好發展態勢外,台灣在涉外經濟合作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與突破。2014年,外部經濟環境有所改善,台灣經濟表現會略優於上年,預計經濟增長3%左右,但台灣經濟發展面臨的結構性與政治性問題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未來發展並不樂觀。
「經濟衰」:「保二」破功
近年來,台灣經濟發展陷入困境,一直呈現低增長狀態,2013年這一局面也沒有改變。2012年,台灣經濟增長僅1.48%,原本預計2013年經濟好轉,台「經建會」預計全年經濟增長3%以上,甚至提出經濟發展將出現「黃金交叉」(GDP增長4%以上、失業率4%以下)的樂觀期待。然而,一年來,台灣經濟表現遠不如預期,經濟增長率接連三次下修,各季度實際經濟增長分別只有1.62%、2.49%、1.58%與 1.22%(預測值)。台灣「主計處」最新預測,全年台灣經濟增長率只有1.74%,不僅未能實現最初預計的3%增長目標,也沒能保住下修的2%增長目標,也是連續兩年增長低於2%。台灣經濟增長率,不僅遠低於大陸經濟增長7.8%,而且也低於韓國、香港、新加坡與日本的經濟增長率,在亞洲主要經濟體中居於未端,顯示台灣經濟困境的關鍵還在內部,不完全在於外部環境。
在支撐經濟增長的投資、消費與出口三架馬車中,民間投資略有改善,預計全年增長5.32%,較上年的衰退有明顯改善,但主要是上年投資衰退基數偏低所致,實際民間投資增長有限,不足以拉動經濟增長。消費在台灣經濟增長中所佔比重較大,但由於總體經濟形勢不好,工資增長有限,加上物價上漲,制約了消費增長,預計全年民間消費增長1.46%,低於上年的1.62%增長速度,也無法支撐經濟增長。作為外向型經濟的台灣,外貿出口對經濟增長影響重大。然而,近年來,外部經濟環境一直不佳,加上台灣經濟運行模式的變化,境外生產比重持續上升,導致外銷接單與出口增長有限。據台灣統計,反映出口的外銷訂單呈現負增長,1-11月接單金額下降了0.4%,而海外生產比重持續上升到2013年11月的53.7%,導致出口低增長,預計全年出口增長只有1%,削弱了外貿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E. 我們中國台灣省的經濟實力究竟怎麼樣

台灣省在90年代時經濟還是遙遙領先於內地任何省份,但隨著台灣歷任省長一茬不如一茬,也把台灣經濟帶向了萬劫不復。

其實說一個簡單例子就清楚了,台灣現如今的工資水平只比90年代亞洲四小龍鼎盛時期略高一點,如果疊加CPI增幅,那麼台灣現在的收入水平只相當於90年代末期的80%左右。

以島內最發達的台北來說,平均稅後工資大概7000多,退休金4000左右,跟內地一線城市水平基本相當。但是全省來說,人均工資只有5000千多,退休金3500左右。這也就跟內地新一線城市水平差不多。

這個數字放在90年代確實相當的牛,畢竟內地當時平均工資不到500塊,人家是我們的十倍有餘。但是現在我們的東部城市收入水平已經幾乎跟台灣省持平,台灣依然在原地踏步。

再說下台灣的GDP,台灣在十幾年前GDP還能穩居全國第一,但是現如今GDP排名只能對標湖北這個水平。而且台灣的GDP統計方式比較奇葩,海外純台資的產值也會計入島內,因此就現在這個數值還是摻了水的。

不過好在台灣的經濟當年是以 科技 立足,撐起了全球半導體產業的半壁江山,故而在如今這個 科技 時代還是顯得有些分量,畢竟技術還是有的。所以目前的台灣也就是從產業和人均GDP等數據看起來還算高大上,但其實島內民眾的生活質量早已經被東部沿海省份甩在了身後,尤其跟一線城市差距已經可以用十分巨大來形容。

首曲一指。

客觀地評價台灣的經濟實力就要拋開政治對立的毛病,否則就是不同形式的政治宣傳,並無實際意義。

台灣的經濟和整個大陸相比當然是小菜一碟,和某一個省相比當然是穩操勝券!因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也是第一戰鬥力!台灣的人口、地盤少得可憐,人家的飛機、車輛、船舶、火炮、機床、電子等行業都玩得相當可以,特別是電子產品全球第一,而且是高端水平,只有航天等投資巨大的行業涉及較少,大陸的任何一個省份都做不到這一點;只是因為台灣的內銷市場太小,它的技術贏利功能無法得到有效發揮,也就是說台灣的經濟質量是很高的,經濟數量是一般的。如果平等競爭,大陸的廣東、上海、江蘇、山東、浙江等經濟強省統統不是對手,絕大多數研究者只考慮經濟數量、忽視經濟質量必然得出相反的錯誤結論!

如果拋開意識形態和有色眼睛來看待台灣的話,會發現台灣發展得還是很不錯的。截止去年底,全島2360萬人口,和上海的2428萬差不多。 經濟總量方面,上海38155億元,人均15.7萬元;台灣則是4.45萬億元(介於湖北和福建之間),人均17.9萬元。 而且台灣相當於6個上海大小,其中包括大量的農村地區和農業人口,人均經濟還能做到如此之高,可見台灣的發展水平還是相當不錯的。

台灣,偏居一隅,四面環海,受自然資源、地理環境所制約,只能發展外向型走出去經濟,在經濟、資源,商品輸入上高度依賴於進出口貿易。去年對外貿易高達4.25萬億元,在兩岸四地34個一級行政區中,僅次於香港、廣東和江蘇。

作為單獨關稅區,台灣2019年從全球賺走3005億元的貿易順差。其中最大的貿易夥伴就是祖國大陸,去年從大陸賺取超過2380億元,佔全部貿易順差的八成左右。可見兩岸經濟的緊密程度,以及台灣對於祖國經濟上的高度依賴。

但同時由於島內資源缺乏,不少商品和資源依賴於進口,雖然出口多,但進口同樣也多。去年4.2萬億的進出口總額,居然只有3000多個億的貿易順差,和內地一個省動輒上萬億的順差比起來,就有點不夠看了。台灣和江蘇去年的貿易總額只相差1千億元,然而江蘇去年的貿易順差是1.1萬億元!由此可見台灣的經濟其實缺乏一定的韌性,缺少自給自足和抵禦風險的能力。換句話說,台灣其實過得挺辛苦的,經濟承受的壓力非常之大。

至於 社會 發展方面,由於島內經濟騰飛始於70年代初期,歷經高速增長後,又加上政治生態不穩定,近些年的經濟顯出頹勢,增速不理想,收入增長緩慢。大陸發達城市不少中高端崗位薪酬已超過了台灣平均水平,但 社會 基層崗位薪酬還是有不小的差距。如清潔工、保安員、營業員、服務人員等等還是要比北上廣深高不少,大致在7000元以上。換句話說,台灣人的收入還是比較平均的, 社會 貧富差距較小。

社會 和市政建設也拿不出錢大搞基建和維修。再者島內特殊的地理環境,處於地震帶上,高層建築也比較少,基本以低矮小高層為主。整個城市面貌看上去還不如大陸三線城市光鮮。

圖為台北市忠孝東路

但台灣仍然是我國最為發達的地區, 社會 整體發展水平極高,城鄉差距較小。教育和醫療衛生水平極高,全民普遍接受過中高等以上的教育,保健和福利待遇非常之完善。雖然經濟體量遠不如廣東、江蘇以及山東等省份,但人均收入仍普遍高於大陸各省。

大多數人都是以GDP來論英雄,那麼我們就直接看數據好了。從公布數據來看,我國台灣2019年的GDP是18.9萬億新台幣,摺合人民幣約4.22萬億元,在全國省份當中排名第九。目前GDP超過台灣的有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河南、四川、湖北和福建。

台灣是我國經濟最為發達的省份之一,人均GDP超過2.5萬美元,在34個省級行政單位當中僅次於澳門和香港。其實上世紀90年代,中國台灣和香港成為亞洲四小龍當中的其中兩個,已經達到富裕發達經濟體水平。

90年代巔峰時期的中國台灣,其GDP一度超過大陸的2/5,但這些年隨著大陸經濟高速增長,到如今,台灣GDP已經不到大陸的1/20。按照目前的發展趨勢來看,未來還會有更多的省份GDP會超過台灣。

從世界范圍內看,我國台灣GDP這算約合6114.5億美元,排名世界第21,經濟實力放眼全球都不算弱。

我國台灣目前在某些產業還是比較有競爭力的,比如電子精密儀器、集成電路、IT等行業,是世界同領域的翹楚。單就一個台積電,在晶元製造這一領域,台積電擁有最先進的製程技術,其佔世界晶元製造市場份額的比重超過50%。

第一:從表面上的GDP數字來看,台灣的經濟實力一般,大約與福建和湖北差不多,八九十年代台灣相當於大陸GDP的40%,現在下降了許多,這給了許多人以誤導,認為台灣不行了,產生了台灣經濟弱不禁風的看法;

第二:其實台灣的經濟實力很強,遠遠不止GDP數據表現出來的那麼差。台灣在以下方面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1)晶元產業

台灣在晶元上,積累非常深厚,產生了許多有影響力的公司,如台積電、台聯電、聯發科、日月光等等,在晶元產業鏈中占據了重要地位;

2)知名品牌眾多

台灣在許多領域,也形成了許多著名品牌,如:

在食品飲料行業有康師傅、旺旺、統一、85度;

在電子零部件行業有台達、奇美、友達、大立光等;

在消費電子領域有華碩、宏基、宏達等;

在原材料領域有南亞、台波、台塑等;

在 健康 領域有捷安特、喬山等;

3)代工力量首屈一指,台灣在代工領域形成很大一隻力量,很多人認為代工只是低端產業,但台灣代工業深耕這么多年,地位沒受到過影響,這說明台灣代工業有很強的競爭力。

在電子代工方面有富士康、英業達、緯創、仁寶、和碩等;

在消費品代工方面有寶成、豐泰等。

第三,台灣與日本一樣,對外投資巨大,在大陸、在東南亞、在歐美都有龐大的投資,可以說在台灣以外再造了一個台灣。所以台灣經濟遠不止反應在GDP數字上的那一點,經濟實力和影響力還是很強的。

台灣的土地面積只有3.6萬平方公里,人口約2,300萬,在全國34個省級行政區中,台灣的塊頭只能是倒數。但是台灣的經濟實力可以名列前茅,就GDP規模而言,它可以排進全國前10。就人均GDP而言,他應該是僅次於澳門和香港,超過大陸任何一個省份。

哪個指標可以代表經濟實力?大部分人選擇的是GDP這個指標。這個指標總體上來說是靠譜的,但也不能完全取決於這一指標。

2019年台灣地區的GDP大概是40,000億元人民幣。放在全國34個省市區來排名的話,是排在第8位的,略高於排名第九的福建。只有2,300萬人口的台灣GDP能夠排名全國第八已經相當可以了吧。

其實除了GDP這一指標之外,產業也是衡量一個地區經濟實力的重要指標。光GDP龐大還不夠還必須有幾個競爭力強大的產業。比如印度的GDP規模大於韓國,但能說印度的經濟實力強於韓國嗎?似乎不能。

台灣有幾個產業在全球競爭力還是相當不錯的,其中最有名氣的就是屬於它的電子產業。它的電子產業有多家入圍了世界500強,包括鴻海精密、台積電。其中,台積電是台灣在電子產業最具競爭力的企業。他是全球半導體行業最牛的代工企業。美國蘋果、高通,我國華為的手機晶元都是由台積電代工生產的。

綜合以上兩個因素,雖然台灣的GDP在全國只能排名第八,但是其綜合的經濟實力,我認為是可以進入全國前五的。雖然河南、四川、湖北的GDP是要大於台灣的,但是經濟實力肯定是不如台灣。大陸地區經濟實力能夠超過台灣的,我認為只有廣東、江蘇、浙江這3個省份。山東的經濟實力是否超過台灣,存疑。

目前,我們中國台灣省的經濟實力屬於中國最強的省份之一,但是最近二十年的發展完全依靠之前建立的優勢在吃老本。

2019年,台灣省的地區生產總值為18.9萬億新台幣,摺合人民幣約4.21萬億元。根據2019年地區生產總值排名,台灣省排在福建省後面位列全國第九位。從地區生產總值排名看,台灣省處於中上水平。1990年,台灣省的地區經濟總值相當於中國大陸的四成多。這三十年,兩地的發展速度差距之大,超乎想像。

2019年,台灣省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高達約17.88萬人民幣,僅次於澳門特別行政區和香港特別行政區。跟其他省、市、自治區簡單比較(按國家統計局2019年末常住人口數據計算):北京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6.29萬人民幣;上海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5.78萬人民幣;江蘇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2.41萬人民幣;福建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0.84萬人民幣;浙江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1.02萬人民幣;廣東人均地區生產總值9.35萬人民幣。從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看,台灣省在中國國內屬於領先水平,但是優勢在不斷縮小當中。

從經濟結構上看,台灣省的優勢產業在世界產業分工中占據重要位置,如電子和半導體產業。另外,台灣省在高端製造業方面也有比較多的拳頭產品。這方面,在中國國內屬於領先水平。

目前,大陸的發達城市的普通民眾生活水平跟台灣省普通民眾的生活水平差不多,大陸欠發達地區的普通民眾生活水平跟台灣省普通民眾的生活水平差距還很大。

我國台灣省的經濟實力應該是非常厲害的,就我所知,在以下方面,台灣省都做的不錯:台灣掌握ic製造的頂級技術,全球第一。ic設計也是響當當,電子產品代工全球第一,智能裝備做得也不錯,化工產品也佔了很大的一部分市場。

台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領土之一,台灣省的經濟實力究竟如何呢?

台灣有亞洲四小龍之稱,面積雖然不大僅有3.6萬平方公里,在幾十年前台灣省的經濟實力還是非常強,於上個世紀90年代躋身發達經濟體,在半導體、IT、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領先全球。不過 ,近年來台灣省在經濟發展出現一定問題,出現增長緩慢的情況。

以2019年為例,台灣省的GDP總量為18.9萬億新台幣,摺合4.21萬億元人民幣,GDP增速僅2.73%,已經被福建省反超,處於我國第九,和廣東、江蘇、山東等省份還存在不小差距。

但是一個地區的經濟實力通過GDP總量是不能完全反映。如果從人均GDP方面出發,台灣省的經濟石路還是非常強的,達到17.88萬元,而上海的人均GDP也僅有15.7萬元,通過對比我們發現台灣省的經濟實力還是很強的。

不僅如此,台灣還擁有像台積電這樣的大型企業,在經濟發展質量上也比較高,值得一提的是,其實 台灣省2.73%的增速在亞洲四小龍中也是最高的。

亞洲4小龍,都是靠美國拉上來的。

F. 台灣的經濟到底如何

台灣的經濟水平,其實一直十分不錯,而且幾乎沒有受到太多的戰爭影響,台灣的經濟分為幾個階段,下面我和大傢具體的說一下:
第一、台灣在晚清的時候,經濟主要是自然經濟,農民在生產生活中,基本是手工作業,經濟相對落後,比福建省大部分的城市要落後很多,經濟水平十分低下。
第二、甲午戰爭以後,台灣被日本人殖民,日本帝國主義當時採取的是奴化教育加殖民地經濟,這段時期台灣的經濟一開始處於較低的水平,但是隨著日本經濟的發展,對於台灣的殖民統治穩定,逐漸的台灣的經濟也有了一些發展,不過一直維持在殖民地經濟水平。
第三、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台灣回歸祖國,這期間蔣介石由於國內戰爭的失敗,帶著大量的資源來到台灣,還有各類技術性人才,這樣台灣步入工業化時代。
第四、隨著台灣和大陸關系緊張,後來大陸不打台灣,這樣台灣地區慢慢的進入了和平的發展環境,由於台灣一直是自由市場經濟,所以他順應了科技革命的潮流,發展電子信息技術,就是計算機技術,所以那個時候跟香港一樣,同屬亞洲四小龍。
第五、台灣的經濟基礎比較雄厚,加上台海之間的矛盾,一直得到美國方面的經濟支持,所以台灣目前的經濟發展也很不錯,不過隨著大陸的經濟水平越來越高,現在台灣有一大部分經濟需要維系在大陸,所以未來台灣和大陸的關系越來越緊密,統一也勢在必行。
你想網頁或者手機都是可以下到的,現在已經是沒有什麼限制了。

G. 台灣的經濟如何

台灣屬於經濟發達地區。

GDP總計4.21萬億元人民幣(2019年);人均GDP17.88萬元人民幣(2019年)

中國台灣自1960年代起推行出口導向型工業化戰略,經濟社會發展突飛猛進,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於1990年代躋身發達經濟體之列。台灣製造業與高新技術產業發達,在半導體、IT、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領先全球。

(7)台灣拉動經濟怎麼樣擴展閱讀

台灣省是依靠資本主義的出口導向型經濟體系逐步發展起來的,主要為集成電路出口和電腦零件出口。

大力鼓勵廠商投資集成電路、電腦等高新技術產業,耗能少、污染低、附加價值高的高新技術產業取代傳統產業,成為台灣重要的經濟命脈,在全球產業鏈中扮演重要角色。

現今當局逐步減少對投資和對外貿易的干預,一些大型「國有銀行」和「國營企業」陸續被私有化。國際貿易是台灣的經濟命脈,中國大陸是台灣最大貿易夥伴、進出口貿易第一地區,其次為美國和日本。不同於鄰近的韓國和日本,台灣經濟以中小型企業而非大型企業集團為主。

H. 台灣的經濟高度依賴出口,現在是一個什麼樣的經濟水平

由於台灣四面環海,島內雖然資源豐富但是主要的物資還是得靠進口。台灣經濟主要以中小型企業而非大型企業集團為主。在上世紀台灣誕生出了一大批優秀的企業,比如富士康和台積電等。但是台灣進入21世紀以後,各行各業都呈現出了下降的態勢。根據2018年的GDP數據來看,台灣的總體經濟只能排在我國的第八。

台灣有什麼優勢產業?

台灣現在唯一拿的出手那就是半導體產業了,台灣的台積電作為全球數一數二的半導體公司,2018年台灣地區半導體材料市場產值114.5億美元,增長11%,每年仍以一定的增速增長。未來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大概會排在世界第一。接下來是台灣電子製造業。中國台灣電子製造業已佔全球電子市場的75%,成為全球科技產品製造業的聚集地。

I. 台灣現在的經濟怎麼樣

台灣早在20多年前就已經踏入發達經濟體水平GDP,一度是中國大陸的一半,但是近些年,我們大陸強勢崛起,台灣經濟則在低速徘徊,經濟總量介於中國四川省和河南省之間。

現在中國海軍以平均每年16萬噸的速度下水。相當於每年下水的噸位相當於歐洲中等國家全部的海軍力量。主要是中國沒有停下來的跡象,而且還在加大力度。中國第二首航母經過4次海試,計劃今年中旬正式交付海軍。這樣雙航母戰斗群正式成立,趕在收復台灣之前。主要是在台灣島外海起到阻援防美。

閱讀全文

與台灣拉動經濟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幸福觸手可及去哪裡能看到 瀏覽:185
為什麼喜歡美女的腳 瀏覽:409
教資面試防控健康卡是什麼 瀏覽:792
為什麼感覺一直被婚姻消耗 瀏覽:711
農林牧副漁有什麼事業編 瀏覽:157
幸福在望老妹現在哪裡發展啊 瀏覽:417
明日之後生存手冊怎麼切故事手冊 瀏覽:490
講故事的網站哪裡下載 瀏覽:656
江海濤是做什麼事業的 瀏覽:388
經濟學碩士都讀哪些書 瀏覽:94
婚姻憂慮怎麼辦 瀏覽:962
韓國婚姻法是什麼樣 瀏覽:706
最遺憾的愛情是什麼意思 瀏覽:26
江西哪裡美女放飛孔明燈 瀏覽:721
喬致庸個陸家小姐婚姻怎麼樣 瀏覽:751
婚姻法規定在家帶孩子工資怎麼分 瀏覽:930
入浙健康碼怎麼申請 瀏覽:31
美女在海邊怎麼贊美 瀏覽:713
美女說我唱歌很好有天賦怎麼回答 瀏覽:946
如何平衡生育與事業的矛盾 瀏覽: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