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東晉南北朝時,江南地區的經濟問什麼會得到發展
坦率的講,在漢朝的時候,南方基本上還屬於蠻荒之地,在《劍橋中國秦漢史》中,有一幅漢朝的全國人口分布圖,可以看出南方人口的稀少。
南方經濟的發展是在孫吳的時候開始的,戶數和人口都有顯著的提升,這個數據可以在西晉統一孫吳時的吳國「戶五十二萬三千,吏三萬二千,兵二十三萬,男女口二百三十萬」可以看出。當然中原由於戰亂,人口下降的比較厲害,但此時吳國的人口已經佔到中原人口的一半左右。
兩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主要是因為五胡亂華帶來中原戰亂而導致的人口的下降。另外,在北魏時候拓跋燾也曾在黃河以南地區實施了種族滅絕政策等等,都導致中原人口大量下降。於此同時,北方士族大量南遷,在江南定居,使中國的經濟文化重心開始南移。但是從根本上來講,中國的政治中心還是在北方中原,南方此時的經濟重心轉移只是取決於地方相對的安定和人口的相對增加。只能看做是中國經濟重心轉移的開始。隨著南梁的侯景之亂,江南地區也受到了很大的打擊。
由於中國政治重心一直在北方,真正使江南地區成為經濟重心的主要是以下幾個條件:1、京杭大運河的開通,使南北方的運輸問題得到很大的提升;2、南方種植作物的產量開始顯著提升,以及由此帶來的南方人口的巨大增長。
❷ 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農業生產的發展主要有什麼表現
東晉、南朝時期,南方的農業普遍有所發展。比較突出的地區,是長江中、下游的荊、揚二州。揚州是東晉、南朝經濟最發達的地區。
其中都城建康及其周圍地區發展很快。東晉在曲阿(江蘇丹陽)立新豐塘,溉田八百多頃。宋在湖熟起廢田四千多頃。宋向京口、姑熟移民,齊在句容修赤山塘。揚州「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飢」。三吳(吳郡、吳興、會稽)是東晉政府最重要的基地,經濟發展尤為突出。
東晉在吳興烏程(浙江湖州)築荻塘,溉田千頃。宋在烏程修吳興塘,溉田二千餘頃;又在會稽一帶開墾湖田,「皆成良業」。東晉、南朝政府的各種支出,主要依靠三吳。洞庭湖周圍的荊、湘地區發展也很快。梁罷義陽(河南信陽)鎮兵以後,「江湖諸州並得休息,開田六千頃。二年之後,倉廩充實」。
與浙江相鄰的閩中、鄱陽湖周圍地區,也有較快的發展。此外,淮南地區,土地肥沃,流民集中。壽春附近有芍陂灌溉農田,地方千里,「良疇萬頃」,是重要糧食產地。
元嘉以前,淮南是經濟發達的地區。元嘉末,由於宋魏戰爭,淮南遭到破壞。經過齊、梁二代的經營,江淮間一些地區的生產也迅速恢復、發展。益州則號稱「沃野天府」,物產豐富。廣州也是富庶的經濟地區。
東晉南朝時,江南經濟開發的主要原因:
三國孫吳時,江南經濟已得到開發。孫吳地區富庶,大批北方勞動農民逃避戰亂,遷居江南,帶去了先進的耕作技術。吳國境內的少數民族山越,和漢族一起,共同開發江南經濟。
①無論是孫吳或東晉南朝時期,江南經濟的開發,都是在北方戰亂,南方相對安定時發生的。說明戰亂破壞社會生產力,安定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②兩次江南經濟的開發,都是北方勞動人民大量南遷,為南方增加勞動力,帶去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南北方勞動人民共同努力的結果。可見地區間的經濟技術交流,可使先進生產技術得以推廣,促使落後地區經濟的發展。
③兩次開發江南時,由於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相互學習,結果是加深了交往,促進了融合。
④兩次都是因地制宜地進行開發。江南多水,如孫吳時就發展造船業,促進海上交通和貿易的發展。東晉南朝時,發展水稻生產,發明水磨,推廣小麥種植,在此基礎上發展冶鑄、繅絲、制瓷、造紙業等等。
⑤不同之處是:孫吳時,江南的開發僅限於長江中下游一帶。東晉南朝時,長江中下游的經濟得到進一步的開發,農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福建、廣東和廣西也得到一定程度的開發。
❸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江南經濟得到發展的具體表現有哪些
1.江南農業開發,其地區擴大,從江東擴展到整個長江流域,而且波及嶺南及閩江流域
2.江南農作物品種增多,土地大量開墾,耕作技術進步,水利工程得到興修,單位面積產量提高;
3.洞庭湖、鄱陽湖、太湖流域、成都平原成為重要產糧區。
4.手工業也有迅速發展,絲織、冶鐵、制瓷、造紙等技術不斷改進、創新,產品質量好,品種多。
❹ 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經濟為什麼得到發展
東晉南朝時,江南經濟開發的主要原因:
三國孫吳時,江南經濟已得到開發。孫吳地區富庶,大批北方勞動農民逃避戰亂,遷居江南,帶去了先進的耕作技術。吳國境內的少數民族山越,和漢族一起,共同開發江南經濟。
①無論是孫吳或東晉南朝時期,江南經濟的開發,都是在北方戰亂,南方相對安定時發生的。說明戰亂破壞社會生產力,安定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②兩次江南經濟的開發,都是北方勞動人民大量南遷,為南方增加勞動力,帶去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南北方勞動人民共同努力的結果。可見地區間的經濟技術交流,可使先進生產技術得以推廣,促使落後地區經濟的發展。
③兩次開發江南時,由於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相互學習,結果是加深了交往,促進了融合。
④兩次都是因地制宜地進行開發。江南多水,如孫吳時就發展造船業,促進海上交通和貿易的發展。東晉南朝時,發展水稻生產,發明水磨,推廣小麥種植,在此基礎上發展冶鑄、繅絲、制瓷、造紙業等等。
⑤不同之處是:孫吳時,江南的開發僅限於長江中下游一帶。東晉南朝時,長江中下游的經濟得到進一步的開發,農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福建、廣東和廣西也得到一定程度的開發。
❺ 東晉南朝時,南方經濟又得到了怎樣的發展
東晉南朝時期南方經濟的發展:東晉南朝的江南經濟仍然是一個以農業為主導,農、工、商依次發展的基本格局,農業經濟佔有首要的地位。
其地主佔有經營形式主要有三種,分別是國有公田、地主的田莊、小農的耕地。農業的各種經濟成分,從戶口數量來上來說獨立的個體小農居於多數,但就地位而言,地主的田莊經濟又占首要地位,而國有的公田的經營則只是前兩者的補充。
這個時候的手工業仍然以官營手工業為主,但是私營手工業發展的較快。
這一時期商業仍然相當活躍,海外貿易和國內南北的貿易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商品市場也有相當大的規模,市場管理開始正規化。
但是戰亂和貨幣經濟的萎縮對於商業的發展有一定的消極影響。
就社會結構和階級關系而言,這個時候的社會身份呈現出復雜化的特點:
統治階級中有皇室、士族、庶族地主及商人等;
勞動者階級中有自耕農,地主控制的部曲、佃客、奴隸,官戶控制兵戶、吏戶、百工戶等。
勞動人民對於江南的發展作出了主要的貢獻。
一、農業的發展
東晉南朝的歷代統治者都比較重視農業,以農業是否發展作為考核官吏的標准,還特別注意流民的安置和小農因破產而再流亡的問題。
在這一時期,鐵犁、牛耕已經逐漸普及,南朝皇帝在春耕前下詔禁止殺牛,表明了牛耕在農業中的地位。
南方地區江河湖泊縱橫交錯,水資源豐富,地方官多能注重興修水利工程灌溉農田,水利工程星羅棋布。比如說壽春的龍泉陂、吳興烏程的荻塘、吳興塘、襄陽的六門堰、石堰、馬人陂,均是灌田數千頃、數萬頃的著名水利工程。
在這一時期,糧食單位面積產量在南朝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各地的農業普遍都有所發展。
二、東晉南朝的手工業
人口的增加,農業的發展,戰爭的需要,使東晉南朝的手工業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較為突出的是紡織、冶鑄、造船、制瓷和造紙業。
①紡織業
在東晉南朝時期,養蠶技術已經相當可觀,豫章等地的一年才可以四五熟,永璋等地甚至還有一年八熟的記載。
絲、棉、絹、布等是南朝政府調稅的主要項目,因此紡織是民間普遍的副業。到了南朝後期織錦業也發達起來。
②冶鑄
礦冶是鑄造貨幣、農具和武器所必須的,因此南朝政府都設有專門的官員管理,另外還有不少私家冶鑄作坊。
在冶鑄技術上使用水排鼓風,煉鋼技術也有了很大的進步,陶弘景說當時發明了一種灌鋼法,反復鍛、煉就成為了優質鋼,可以用來製作刀、鐮,這實際上是近代的「滲碳」技術。
③造船業
造船業在吳國的基礎上又有了較大的發展。運輸、作戰用的船隻很多,往來於東海、南海和內地河道的船隻頻繁。
④制瓷業
制瓷業是魏晉南北朝的新興手工業,南方的瓷器以青瓷為代表,其胎質灰白細膩,釉色呈青色或者淡青色,或雜有深淺不一的綠或者微黃。
東晉以後,器物上又往往加有醬色釉彩斑,但是它的主要特點是釉呈青色,因此叫做青瓷。
青瓷的燒制,大致在三國、西晉時期達到成熟階段。
⑤造紙業
壓光和染色是這一時期造紙技術的新成就,當時紙的名目有很多,產量也很高。造紙業的發達對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三、東晉南朝的商業
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加上江南河流縱橫,水上交通方便,為商業的發達提供了基礎。
士族豪強兼並土地,官府賦稅徭役繁重,許多中小地主和農民被迫從事商業活動。
貴族官僚有免關津稅的特權,在任屆期滿時候,可以帶著大批貨物作為「還資」,然後轉換各地。
官府徵收租調要農民折錢交納,農民被迫出賣自己僅有的農副產品。
這些因素,使這個時期南方的商業相當活躍。
東晉南朝商品交易的主要場所是市場,當時的市場除了大小城市中擺攤設點的正規「市」之外,還有農民臨時集市的「草市」,有軍隊設的「軍市」與少數民族交易的「夷市」與敵國進行邊境貿易的「互市」等等,星羅棋布,遍及全國。
與東晉南朝商業活躍形成強烈反差的是貨幣的衰落,這個時期貨幣的最大特點是金屬貨幣與實物貨幣並行,並且實物貨幣還占據主要地位。
❻ 東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的主要原因如下:
1、北方社會動亂,南方相對穩定。這一時期正值北方八王之亂,五胡亂華,連年戰爭,社會動盪,不利於百姓生活生存,而這一時期南方戰亂相對較少,社會秩序比較安定。
2、北方人口南遷。北方相繼混戰,漢族為主的人口為逃避戰亂形成南下遷徙大潮,江南地區人口陡然增多,同時帶來了先進生產工具、生產技術。
3、晉室南遷,政治中心難移。晉室在建康重新建立東晉,政治中心的遷移對經濟是很重要的。
4、廣大勞動人民勤勞,開墾荒地,興修水利,大片的荒地被開墾出來,變為良田
6、北方土地兼嚴重。北方世家大族田莊制,土地更為集中,而南方人口較少,未開荒土地較多,新增人口為了土地需求,大量遷往未開發的南方。
(6)東晉江南地區經濟在哪些方面得到發展擴展閱讀:
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是發生於中國西晉時期的一場皇族為爭奪中央政權而引發的內亂,因皇後賈南風干政弄權所引發。
這次動亂共歷時十六年,分為前後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元康元年(291年)三月到六月,持續三個月;第二階段,從元康九年(299年)到光熙元年(306年),歷時七年。
其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八王。
西晉皇族中參與這場動亂的王不止八個,但八王為主要參與者,且《晉書》將八王匯為一列傳,故史稱這次動亂為「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嚴重的皇族內亂之一,當時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導致了西晉亡國以及近三百年的動亂,使之後的中國進入五胡十六國(五胡亂華)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