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經濟學本質怎麼看

經濟學本質怎麼看

發布時間:2022-09-08 07:15:35

① 談談你對經濟學的理解

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社會在各個發展階段上的各種經濟活動和各種相應的經濟關系及其運行、發展的規律的學科。經濟學核心思想是物質稀缺性和有效利用資源,可分為兩大主要分支,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經濟學類專業培養具備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基礎,熟悉現代西方經濟學理論,熟練地掌握現代經濟分析方法,具有向經濟學相關領域擴展滲透的能力,能在綜合經濟管理部門、政策研究部門,金融機構和企業從事經濟 分析、預測、規劃和經濟管理工作的人才。
應答時間:2020-12-04,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② 經濟學本質問題是什麼

經濟學根據對象的不同,可以分為宏觀與微觀。
事實上,這兩者的意義很多時候是不一樣的。
但是,本質只有一個,就是流通。
如果,加上人文思維,那還要有一個——合適。

③ 經濟的本質是什麼

經濟的本質
西方經濟學把刺激消費、擴大出口、固定資產投資看作是促進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尤其是把刺激消費、擴大內需放在了尤其突出的位置。按照西方經濟學的邏輯,廠家只有把生產的商品賣出去,才能收回資金投入到再生產中,整個社會經濟才能健康地運行和發展,因此,經濟學家都把刺激消費看作是推動經濟發展的決定力量,把消費者的消費需求看作是經濟運行的發軔點。
然而經濟學家得出這樣的結論時只認識到了消費對經濟的能動作用,而沒有認識到社會的整體經濟狀況同樣也對消費需求起著制約作用。在社會經濟活動中,每一個人既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按照等價交換原則,每一個人為他人生產產品,同時消費其他人生產的產品,他的購買力取決於他為社會提供了多少產品。每個人都有多購買消費品不斷提高自己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願望,問題在於受購買力所限,慾望不能轉化成有效需求,不能按自身的需要來購買其他人的產品。他之所以沒有足夠的購買力從社會中購買自己所需的產品,就在於他沒有為社會提供相應數量的產品。每個人都想生產出更多的產品並且賣出去,從而有足夠的支付能力來購買自己所需要的物品,關鍵是其他人同樣也沒有足夠的購買力來購買他所生產的產品,而其他人之所以沒有足夠的購買力在於他們同樣沒有為社會提供足夠數量的產品。所以,每個人的生產和消費都不是以他的個人意志為轉移的,人與人之間的內在聯系的狀況就決定了個人的具體勞動能在多大程度上內化為社會的一般勞動,可見,恰恰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聯系的不充分制約了每個人的需求,同時制約了每個人的生產,從而限制了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
整個社會不是所有單個人的集合,而是一個有機整體,每個人都是整體鏈條上的一環。整個社會的總財富不是獨立的個人的具體勞動創造的,而是社會化的一般勞動所創造的,個人的勞動只有內化到人與人之間的內在聯系中,即他生產的產品只有賣出去了,他的勞動才得到了社會的承認,他的具體的勞動才轉化為社會的一般勞動,他所生產的產品才具有價值。整個社會的經濟不夠發達,社會總財富不能滿足所有人的消費慾望,並不是受資源稀缺的限制,而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聯系的貧乏和協同度、有序度的不足。消費者的消費需求的不足並不是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經濟的發展最終決定於人與人之間的聯系程度。一個人生了某種疾病而發高燒,如果只給他身體降溫,這顯然不是治本之策,同樣道理,經濟學家鼓吹的刺激消費顯然也不是發展經濟的根本之道。
馬克思說,「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聯系的總和」。勞動本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實現自我本質的必由途徑,應該是自由自覺的。可是在現階段勞動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只是謀生的手段,我們並沒有把自己融入到社會這個整體中,我們從事勞動的目的不是盡量地去滿足社會的需要,我們為他人生產產品僅僅是為了從他人處獲得自己所需要的產品。每個人與他人是一種對立的關系,人與人之間的社會聯系還處於自發的階段,勞動失去了自由自覺的本性也處於一種異化狀態。正是勞動的異化以及人與人之間社會聯系的不充分決定了社會總需求和總供給的不足,從而限制了經濟的發展。假如我們每個人都能拋開一己之私,積極主動地為他人服務,努力地滿足他人的需要,同時也無償地享受他人的勞動成果,那麼社會總需求和總供給就不會受到外在的限制,即使生產力水平保持不變,整個社會經濟也會發生一個質的變化。隱藏在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經濟活動的背後的是人與人之間的聯系,經濟的本質就在於人與人之間的內在聯系,人與人之間的聯系越豐富,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就越高。在整個人類社會歷史活動中,人類所生產的產品被個體的人消費而消失了,而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沒有隨著有形的產品的消失而消失,而是保持了下來,社會的進步和人類文明程度的提高就體現為人與人之間的社會聯系的不斷深化和豐富。
當然,人與人之間的社會聯系具有客觀性,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受制於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在現階段人就是自私的,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和協作就是不充分的。但人之所以為人在於人具有能動性和主體性,在於自由自覺的勞動和創造,人是社會歷史發展的主體。我們不能期望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道德水平和思想覺悟自然地得到提高,而是要主動地認識到社會的發展規律,自覺地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把自己融入到社會整體中,融利己於利他人之中。對國家來說,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修養,營造一個和諧共處的社會氛圍,使人們互助互愛,這不僅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也是發展經濟的根本之道。常言道:葯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氣補。古人認為要提高一個人的身心健康水平,最根本的還要從修養意識入手,「恬澹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同樣,發展經濟不能只著眼於生產了多少有形的物質財富,也要認識到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性。
西方經濟學的邏輯起點是「經濟人」的假設,即人是自私自利的,慾望又是無限的,而自然資源是有限的,經濟學所要研究的是如何配置有限的資源,創造出更多的財富以滿足人們的需要。西方經濟學立足於個體的人,人與人之間雖然也存在著聯系,但人的個體性是居主導地位的,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是次要的。個人主義和功利主義是西方價值觀的核心,個人的消費是社會生產的最終目的,支配著其他一切經濟活動,人們之間的聯系和分工協作都附屬於個人的需要。所以西方經濟學把消費看作是發展經濟的根本動力就不足為怪了。西方經濟學沒有把人真正放在社會這個整體中去研究,沒有認識到人的本質在於人與人之間的內在聯系,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甚至是見物不見人,始終是在形而下的「器」中徘徊。
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個人只有融入到社會這個群體中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人與人是相互聯系成為一個整體而和自然發生關系的。通常認為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根本特徵是產品極大豐富和按需分配,然而這仍然沒有擺脫「經濟人」假設的桎梏。共產主義的根本特徵在於克服人類勞動的異化狀態,實現自由自覺的類本質,在於人與人之間的社會聯系的極大豐富上,每個人植根於豐富的社會聯系中而實現自身的全面自由發展。那時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也會發生根本性的變革,每個人不再從消費有形的物質產品上感受到有限的幸福,而是在和自然和社會的融合中感受到真正的內在的幸福。到那時,「人就會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佔有自己的本質」。
西方經濟學把社會看作是獨立的個人的集合體,這與機械論的自然觀在本質上是一致的。按照機械論的自然觀,自然界是獨立存在的事物的集合,既然每個事物都是既定的存在物,那麼事物的運動和事物之間的聯系都是外在的,即事物發生的運動以及和他物的聯系並不會對事物自身產生影響。機械論的自然觀先著眼於獨立自存的事物,再考慮事物之間的聯系,然而這樣的聯系是外在的、虛構的。把這種觀念應用到經濟學中,那麼就會得出這樣的結論:社會是獨立的個人的集合,社會總財富是每個人生產的產品之和,人與人之間進行的交換活動只是使產品發生了位置移動,並不會增加社會的總財富,交換的全部意義在於每個人都能得到自己所需要的產品。然而我們每個人為什麼不開足馬力努力生產而創造更多的財富呢?如果每個人生產的產品不到社會上去流通,產品的數量雖然保持不變,但它們只是一堆廢品,並不會增加社會的財富。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表現為生產的相對過剩,所生產的產品沒有被社會所內化,反而給社會經濟產生巨大的破壞作用。交換決不僅是產品位置的移動,而是產品實現其價值的過程,是個人的私人勞動還原為社會的一般勞動的過程。而隱藏在交換活動背後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內在聯系,它決定了交換的頻繁程度,進而影響生產和消費。所以,所有產品的流通程度決定了它們的總價值,人與人之間聯系的豐富程度決定了社會的總需求和總供給。這與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按照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事物之間存在著普遍的必然性的聯系,事物是相互依存的,每個事物隨著和其他事物的聯系的變化而變化,而不是一個既定的存在物。事物的運動會改變它與其他事物的聯系,從而使自身發生變化,運動具有實在的意義。例如產品的流通本身就會給產品帶來價值;心臟不像肝臟和腎臟那樣分泌出有形的物質,它維持周身血液的循環,恰恰是維持生命的根本;銀行本身好像不創造價值,卻是維系國民經濟健康運行的命脈。事物之間的聯系是內在的,即事物之間的聯系相對於事物本身來說是「邏輯上在先的」,反映在整體和部分的關繫上,整體不是部分的疊加,所以不是部分決定整體,相反,個體依賴於整體而存在。馬克思關於「人的本質是一些社會聯系的總和」的著名論斷就是唯物辯證法基本原理的體現,社會不是獨立的人的集合,個體的人不能離開社會這個整體而存在,人與人之間的聯系狀況決定了人的本質。
西方經濟學關於資源的有限性的假設也是立不住腳的,因為自然界不是既定的獨立事物的集合體,不是一成不變的固定存在者,而是一個有機整體。並且隨著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的逐漸深入,人類與自然界的關系也會發生變化,自然界就會逐漸向人類展現出它的豐富的內涵。

④ 經濟學的本質

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社會在各個發展階段上的各種經濟活動和各種相應的經濟關系及其運行、發展的規律的學科。經濟學核心思想是物質稀缺性和有效利用資源,可分為兩大主要分支,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

經濟學起源希臘色諾芬、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早期經濟學,經過亞當·斯密、馬克思、凱恩斯等經濟學家的發展,經濟學衍生出了演化證券學、行為經濟學等交叉邊緣學科。隨著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經濟學研究和應用受到國家和民眾的關注越來越高,理論體系和應用不斷完善和發展。

中文名
經濟學
外文名
Economics
所屬學科
社會科學
分類
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
精品薦讀

15 個違背常識的經濟學冷知識,感覺我對世界一無所知
作者:單向街書店
快速
導航
歷史起源

西方經濟學

學術派系
簡介
經濟學家給出定義:
經濟學研究的是一個社會如何利用稀缺的資源生產有價值的商品,並將他們在不同的個體之間進行分配。
——保羅·薩繆爾森《經濟學》[1]
經濟學是一門研究財富的學問,同時也是一門研究人的學問。 ——馬歇爾《經濟學原理》[2]
一般學者會把研究范圍歸納入「微觀」或「宏觀」層面。「微觀經濟學」研究的是個體或個體與其他個體間的決策問題,這些問題包括了經濟物品的消費、生產過程中稀缺資源的投入、資源的分配、分配機制上的選擇等等。「宏觀經濟學」則以地區、國家層面作為研究對象,常見的分析包括收入與生產、貨幣、物價、就業、國際貿易等問題。

一般情況下,經濟學理論建基在理性的「極大化」這假設之上,每個人都會在局限下選取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在經濟學理論中的假設真假並不重要,只要假設推論出來的可被驗證含意,能夠解釋及推測現實世界,我們就接受這個理論。但是奧地利經濟學的理論是建立在人是有目的的行動的行動公理基礎之上。其學派旗幟鮮明的反對把理性狀態和極大化作為經濟學的邏輯前提。
凡是有解釋能力的理論,都一定有被事實推翻的可能性(refutable by facts),但未被事實推翻。 我們永遠不能證明一個理論,因為下一次的事件總會有機會推翻該理論。
日常中經濟問題主要分為兩點:
1.研究人預期在不同的選擇下「將會怎樣」;
2.探討人在選擇下「該要怎樣」。
前者稱為「實證經濟學」,後者稱為「規范經濟學」,而日常在學校教授的經濟學課程屬於「實證經濟學」。[3]

⑤ 什麼是經濟學!

經濟學是現代的一個獨立學科,研究的是一個社會如何利用稀缺的資源生產有價值的物品和勞務,並將它們在不同的人中間進行分配。經濟學主要進行三點考慮:·資源的稀缺性是經濟學分析的前提;·選擇行為是經濟學分析的對象;·資源的有效配置是經濟學分析的中心目標。其首要任務是利用有限的地球資源盡可能持續地開發成人類所需求的商品及其合理分配,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兩個方面。經濟學的英語Economics是由希臘文οἶκος [oikos]而來,意思是家庭、家族、財產權(family, household, estate)以及νόμος [nomos], 或法律(custom, law)組成,從逐字上來看是指家族管理(household management)或是政府的管理。 經濟學是對人類各種經濟活動和各種經濟關系進行理論的、應用的、歷史的以及有關方法的研究的各類學科的總稱。經濟學又可稱為經濟科學(economic sciences)。經濟學即經世濟民的科學。是研究人類個體及其社會在自己發展的各個階段上的各種需求和滿足需求的活動及其規律的學科。經濟者,經世濟民也。世者,人類社會也;民者,社會主體也。有「民」與「民」之間拉出一條「需求和滿足需求」的線,連結成一對「商品供求」關系,這就是「經」;而「民」與「民」兩個「社會主體」的「需求」都得到了「滿足」,這就是「濟」。經濟學,即:經世濟民的學問,或經世濟民的科學。經濟學,是以「公民」及其「商品」和「商品要素」(如「土地」、「勞力」、「技術」、「空氣」、「水」等)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因此,商品是經濟的起點,商品學是經濟學的基礎,財務學、會計學是經濟學的橋梁。 經濟學研究的內容。經濟學(Economics)被稱為「社會科學之皇後」。相對於人們的慾望,經濟資源總是短缺的。經濟學就是研究如何合理地配置和充分利用稀缺的經濟資源來滿足人們的多種需求的科學。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是經濟學的基礎。微觀經濟學是研究社會中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數的單項數值如何決定的經濟學說,亦稱市場經濟學或價格理論,其中心理論是價格理論。宏觀經濟學是以國民經濟總過程的活動為研究對象,主要研究就業總水平、國民總收入等經濟總量,宏觀經濟學也稱為就業理論或收入理論。
[編輯本段]定義
經濟學是輸贏與均衡在公共空間里的概念。經濟學的定義是一個頗有爭議性的問題,迄今為止,似乎還不存在一個被所有經濟學家認可的定義。經常被引用的兩個定義是下面兩種形式: 1 .經濟學是研究人類行為的一門學科,它考察人們如何處理目的與具有多種用途的稀缺性手段之間的關系。 2.經濟學是研究就個人、企業、政府以及其他組織如何在社會內進行選擇,以及這些選擇如何決定社會稀缺資源的使用的科學。 在資本主義社會出現以前,在以歷史和文明悠久著稱的民族和國家中,以古中國和古希臘、古羅馬及西歐中世紀保存的歷史文獻最為豐富。它們是兩個獨立發展的文化系統,在經濟思想方面都有重要的貢獻。

⑥ 請問經濟學研究的本質問題是什麼

最本質的問題就是需求和資源稀缺性之間的關系。
如果這個世界上,人類所有的需求都可以無限得到滿足,不存在稀缺,那麼就不存在經濟學。

閱讀全文

與經濟學本質怎麼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幸福觸手可及去哪裡能看到 瀏覽:185
為什麼喜歡美女的腳 瀏覽:409
教資面試防控健康卡是什麼 瀏覽:792
為什麼感覺一直被婚姻消耗 瀏覽:711
農林牧副漁有什麼事業編 瀏覽:157
幸福在望老妹現在哪裡發展啊 瀏覽:417
明日之後生存手冊怎麼切故事手冊 瀏覽:490
講故事的網站哪裡下載 瀏覽:656
江海濤是做什麼事業的 瀏覽:388
經濟學碩士都讀哪些書 瀏覽:94
婚姻憂慮怎麼辦 瀏覽:962
韓國婚姻法是什麼樣 瀏覽:706
最遺憾的愛情是什麼意思 瀏覽:26
江西哪裡美女放飛孔明燈 瀏覽:721
喬致庸個陸家小姐婚姻怎麼樣 瀏覽:751
婚姻法規定在家帶孩子工資怎麼分 瀏覽:930
入浙健康碼怎麼申請 瀏覽:31
美女在海邊怎麼贊美 瀏覽:713
美女說我唱歌很好有天賦怎麼回答 瀏覽:947
如何平衡生育與事業的矛盾 瀏覽: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