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陶瓷產業的發展歷程及未來的發展方向是怎樣的
佛山陶瓷產業的發展歷程與展望
(粘貼於佛山政府網政務公開專欄)
摘要:經過改革開放後三十年的高速發展,佛山已成為我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建築衛生陶瓷生產基地,陶瓷產業的發展對佛山經濟的發展具有強大的推動作用。然而,隨著國內外陶瓷行業競爭的加劇和形勢的發展,佛山陶瓷產業面臨著一系列制約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受內外因素影響,佛山陶瓷產業發展面臨不進則退、小進也退的嚴峻局面。
本文首先詳細闡述了佛山陶瓷產業的發展歷程,特別是改革開放後佛山陶瓷產業的發展歷程。其次,分析佛山陶瓷產業的現狀,包括其發展所取得的成就和制約其發展的瓶頸。最後,展望佛山陶瓷產業的發展前景,指出其發展的方向是:走可持續道路、做強區域品牌、增強自主創新、產業升級與產業轉移等。
關鍵詞:佛山;陶瓷產業;發展歷程;展望
中國是世界上幾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對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做出了許多重大貢獻。在陶瓷技術與藝術上所取得的成就,尤其具有特殊重要意義。在中國,制陶技藝的產生可追溯到紀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時代,可以說,中華民族發展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陶瓷發展史,中國人在科學技術上的成果以及對美的追求與塑造,在許多方面都是通過陶瓷製作來體現的,並形成各時代非常典型的技術與藝術特徵。
談及陶瓷,就不得不令人想到佛山。佛山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佛山的歷史文化多種多樣,而陶瓷文化無疑是其中最具特色、最有影響力、傳播最廣的。石灣陶瓷則更是佛山的一張亮麗「名片」,它使佛山獲得「南國陶都」的桂冠,並延伸發展了「大佛山陶瓷」地域經濟的概念。
一、佛山陶瓷產業的發展歷程
佛山是鑲嵌於珠江三角洲腹地的一顆璀璨的明珠,佛山陶瓷歷史源遠流長,南風古灶,五百年窯火不斷,石灣公仔,享譽中外。佛山陶瓷生產始於唐,奠於宋,鼎盛於明清,今天已成為我國最大的陶瓷產地之一,其發展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一)建國以前的輝煌與沒落
佛山石灣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貝丘遺址中已揭開其燒陶的歷史序篇。秦漢時期,石灣制陶技術已有較高的水平,本地出土的大批陶俑、動物、器皿等,證明此時已形成了初具地方特色的陶瓷藝術。六朝時期,石灣人已掌握了陶釉技術。唐代,石灣已出現陶瓷商品性的生產。宋代,石灣陶瓷產品已由圓型窯生產向龍窯生產過渡,逐漸形成了陶瓷商品專業化、規模化的生產體系。明代,石灣陶瓷業進入繁榮時期,這時的石灣,作為民間陶瓷商品生產的集中地(即所謂民窯),已經形成顯著的行業生產特色,兼融中原各大名窯生產技術和高溫釉彩的普遍使用,使石灣陶瓷製造技術日趨完善,美術陶瓷以一種極具地方民俗特色的藝術開始出現,又極大地提升了石灣陶瓷的藝術品位。《明詩綜》有載:「石灣瓦,甲天下」,概括反映了當時石灣陶瓷生產的地位。清代,石灣陶瓷業進入鼎盛時期,大量各式日用陶瓷品的生產和風格獨特的陶塑瓦脊、建築裝飾構件、陶塑神仙佛像、園林用品、外陳設品、文房用具、藝術人物以及花鳥蟲魚等美術陶瓷的生產,不僅經營著中國華南多個省、區的廣闊市場,而且還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大量遠銷東南亞和歐美各國市場,成為當時生產技術和商品經濟都相當發達的陶瓷生產營銷基地,為當時佛山形成與湖北漢口、江西景德、河南朱仙並稱全國四大名鎮,列為全國商品集散中心「四大聚」之一,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清代中葉以後,特別是鴉片戰爭以後,佛山的陶瓷業由停滯而趨向衰弱。國民黨統治時期,佛山陶瓷業不但不能發展,而且日漸蕭條、衰退,洋瓷輸入呈逐年增加的趨勢。至解放前夕,佛山的陶瓷業已奄奄一息。盡管如此,它仍然頑強地生存下來。
(二)建國之後的重新崛起
新中國成立後,通過沒收官僚資本,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和個體手工業,我國陶瓷業獲得了迅速的恢復和發展,建立了社會主義的陶瓷工業體系。在這一時期,佛山陶瓷業得到了較快的發展,以石灣為中心,生產美術、化工和建築陶瓷產品,在國內及出口方面佔有重要的地位,出口量在70年代佔全國的20%。
但佛山陶瓷產業的高速發展還是在改革開放後三十年。改革開放後,以石灣為龍頭的佛山陶瓷業抓住千年未遇的發展良機,迅速調整生產布局,引進先進設備,改革生產技術,開發建築裝飾陶瓷,創造了千年陶都的再度輝煌。在只有三十年的高速發展歷程中,佛山陶瓷業的發展過程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改革開放至二十世紀80年代末。佛山建築衛生陶瓷開始起步,標志著我國現代化建築衛生陶瓷生產的興起。1982年廣東佛陶集團率先在中國大陸引進第一條義大利年產30萬平方米彩釉磚自動生產線,80年代中期,佛陶集團又率先在中國大陸從德國引進了第一條現代化的衛生陶瓷生產線,標志著中國陶瓷業邁出了告別傳統工藝和傳統生產方式的第一步。期間主要以國有企業為骨幹,政府在投資、技術裝備引進或開發等方面大力扶持。大型國有企業廣東佛山陶瓷集團可以稱之為中國建築衛生陶瓷發展的領軍企業,當時的條件下,該企業在投資、生產、技術、產品、管理方面具有很大優勢,培養了大批陶瓷生產的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才,為佛山陶瓷高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佛山陶瓷集團作為我國建築衛生陶瓷的基地,聚集了當時各方面技術力量,生產不斷上升,企業效益不斷增長,因此帶動了當地一些國有及集體陶瓷企業的發展。另一方面,陶瓷產品市場需求十分旺盛。由於當時建築衛生陶瓷生產線許多設備要引進,投資大,項目建設審批、貸款等環節較多,建設周期長,生產技術門檻較高,所以生產的發展跟不上需求的增長,形成了賣方市場,企業的效益極好,壓磚機被喻為「印鈔機」。
第二階段是二十世紀90年代初期至中期。佛山建築衛生陶瓷產業實現多種所有制企業並存發展,供需達到平衡。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後,我國經濟進入快速發展時期。適逢由佛山直接管轄的四個縣接連改為由佛山代管的縣級市,如南海縣改為南海市、順德縣改為順德市,這些剛成立的縣級市政府為發展經濟,鼓勵發展陶瓷產業,石灣周邊的鄉鎮,如順德的樂從和南海的南庄、西樵、羅村大建鄉鎮陶瓷企業。同期廣東率先進行企業轉制改革,個人資本開始進入陶瓷產業,部分國有企業、集體企業開始轉制為民營企業,體制和機制的改變,形成了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生產格局。同時佛陶集團利用自己的技術優勢,採取技術入股的形式為鄉鎮企業提供技術支持或咨詢,促進了陶瓷業的快速發展,也為佛陶集團自己培養了競爭對手。這時的技術裝備仍以進口為主,由於技術引進投資大、投資成本高、資金籌措難,裝備國產化進程不斷加速,不斷有新的國產設備投入,如大型球磨機和噴霧乾燥塔等。隨著陶瓷企業數量的增加,生產能力的擴大,產品產量成倍增長,佛山已成為全國最大的建築衛生陶瓷生產基地。佛山陶瓷產業在這一階段獲得快速發展,與政府的鼓勵分不開。但是,因政府對陶瓷產業沒有統一的規劃,隨處建廠房,還沒意識到環保的重要性,佛山出現處處冒煙現象,陶瓷無序競爭現象也在這一階段開始出現。此時,佛山陶瓷產業供需達到平衡,產品價格穩中有降,產品的內銷主要靠本地和各地的陶瓷批發市場,產品的出口以補償貿易為主,出口量不大。
第三階段是二十世紀90年代中期到末期。這是佛山建築衛生陶瓷發展提高時期。一些鄉鎮企業及私人企業,在當地政府(主要是鎮級政府)的政策扶持下,以其機制靈活、資金有保證,藉助國內開發出的大型噴霧乾燥塔、大噸位壓機、寬斷面輥道窯、拋光線等裝備及新的生產技術,以低成本進入、低成本生產,不斷發展壯大,成為佛山陶瓷產業的主角。1997年下半年至1998年上半年的一年時間里,佛山地區就有近200條新生產線上馬,建築衛生陶瓷的生產能力急劇擴大,增幅達到60%,業內人士稱之為「白色恐怖」,供大於求的局面開始出現。由於市場競爭開始升級,一些國有、集體企業,因管理機制落後,設備經十多年的使用,已顯落後,同時因沒有技術改造資金,產品的質量不穩定,市場競爭力下降,最後被自己培養的競爭對手打垮,只有選擇退出。與此同時,從國有企業出來的各種技術人才利用自己的技術優勢,開始從事與陶瓷相關的配套產業,如化工原料、色釉料、陶瓷機械及廣告公司等,促進了佛山陶瓷產業的發展壯大。產品經銷制和展廳銷售的出現,也促進了陶瓷產業的發展。產品的內銷還是靠批發市場銷售為主,據統計1998年佛山石灣的陶瓷批發市場就有13個之多,但因產品的品種和花色增加,部分企業已開始建大面積的展廳來展示產品,直接面向顧客銷售,同時建立自己的營銷隊伍,到全國各地推銷。因企業購買的設備主要是國產設備,出口補償貿易逐步減少,一般貿易增多,但增速較慢,至1999年,佛山陶瓷年出口金額大約為7000萬美元。
第四階段是二十一世紀初至今。佛山陶瓷開始走上技術創新、產品品牌戰略和市場開拓的發展之路。因國內市場供大於求,陶瓷生產企業開始注重技術裝備水平的提高,大噸位壓機、先進的寬斷面輥道窯及自動化的新型布料系統被廣泛使用,陶瓷產品品種不斷創新,天然石類拋光磚、仿古磚、高檔釉面磚和大規格的瓷磚等被開發出來,產品不但在國內具有領先水平,而且部分達到國際水平,有較強的競爭力。在這一時期,佛山陶瓷企業開始重視品牌的建設,在產品展示、廣告宣傳和市場推廣等方面下功夫,出現了較多知名的品牌。在這一階段,佛山陶瓷產業呈現持續平穩增長的態勢。據統計部門提供的數據,2006年佛山陶瓷企業547家、工業總產值572.74億元、工業增加值164.92億元、資產總計323.94億元、利潤總額21.41億元、稅收總額21.93億元、全部從業人員年平均數151280人,分別比2000年增長59.9%、245.9%、270.7%、51.4%、1197.6%、192.8%和31.8%,年均增長速度分別為8.1%、23.0%、24.4%、7.2%、53.3%、19.6%和4.7%。2007年,佛山規模以上陶瓷工業企業366家、工業總產值614.45億元、工業增加值184.62億元、出口交貨值65.05億元、資產總計293.72億元、利潤總額36.44億元、稅收總額18.09億元、全部從業人員年平均數124180人,分別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5.5%、7.3%、7.9%、3.5%、6.6%、9.2%、5.9%和7.8%。2007年佛山陶瓷產品出口總值14.9億美元,佔全市出口總值的5.7%,市場遍及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中國輕工商會公布的2005年中國陶瓷出口50強中,佛山有13家,佔全國的26%,佔全省(23個)的56.5%。
二、佛山陶瓷產業現狀
作為全國陶瓷產業中心之一的佛山,經過了多年的發展和積累,特別是改革開放後的快速發展,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也遇到了發展的瓶頸。
(一)佛山陶瓷產業發展的成就
1、成為了全國乃至全球最大的陶瓷生產基地
目前,佛山有陶瓷生產線1000多條,建築、衛生陶瓷年生產能力約佔全國的40%和16%,全球的25%和5%,陶瓷機械約佔全國的80%,陶瓷色釉生產約佔全國的50%。
2、形成了全國乃至全球最大的陶瓷商品集散及會展中心
目前,佛山形成了青柯、置地、華藝、沙崗、河宕等五大陶瓷專業批發市場,中國陶瓷城和華夏陶瓷博覽城兩大陶瓷展示和會展中心,江灣路和南庄大道兩大陶瓷專業街,年銷售額超過100億元。同時,佛山擁有佛山國際會議展覽中心和中國陶瓷城兩大會展場館,經過2004年的陶瓷會展業整合之後,形成了陶瓷產品展(中國佛山(國際)陶瓷博覽交易會)、陶瓷工業展(佛山中國(國際)陶瓷工業展覽會)和陶瓷藝術展(陶藝節)三足鼎立的陶瓷會展格局。
3、已形成產業集群和成熟的產業鏈
隨著陶瓷產業的發展壯大,相關的配套產業如陶瓷機械、陶瓷原料、耐火材料、陶瓷配件和陶瓷包裝等專業生產廠家也迅速在佛山發展起來,並形成了專業化的分工協作。佛山還有陶瓷研究所、陶瓷產品檢測中心、專業院校、發達的專業媒體、廣告公司、運輸公司、陶瓷批發市場和展覽場所,目前佛山市這類相關企業和部門就有1千多家,形成了很長的產業鏈,聚集效益明顯。據專家評估,佛山陶瓷產業發展的成熟程度,在全國領先,已與義大利著名的薩斯索羅鎮很相近。
4、技術在全國領先,部分技術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經過三十年的引進、消化、吸收和自我創新,佛山陶瓷產業已在技術上自成體系。從生產裝備看,雖然總體水平與發達的陶瓷生產國義大利、西班牙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但目前國內外最先進的設備佛山都有,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從創新技術看,佛山成功研發出國內第一塊彩釉磚、水晶磚和拋光磚等,可以生產出國外還不能生產的弧形磚,創新能力處於國內領先,部分技術是世界上絕無僅有。從研發中心看,廣東佛陶集團陶瓷研究所為國家級技術中心,佛山市禪城區南庄鎮與景德鎮陶瓷學院合作建立的中國建陶研發中心是國家級陶瓷研究所,而且部分企業內部還有省、市級技術中心。從產品檢測機構看,佛山出入境檢驗檢疫局陶瓷實驗室是國家級建築衛生陶瓷檢測實驗室、佛山質量檢驗監督檢驗所陶瓷實驗室是廣東省陶瓷技術監督檢驗站。眾多的國家級、省級及市級技術中心、研發中心及檢測中心為佛山陶瓷產業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後盾。
5、形成了一批龍頭企業和著名品牌,成就了區域品牌
涌現出佛陶、鷹牌、東鵬、新中源、新明珠、嘉俊、蒙娜麗莎、博德精工、歐神諾和能強等一大批龍頭企業。同時,培育出一大批著名的企業品牌。目前,佛山陶瓷擁有「中國馳名商標」5件(東鵬、新中源、新明珠、蒙娜麗莎、ARROW),「中國名牌產品」7個,「中國陶瓷行業名牌產品」28個,「廣東省著名商標」34個,「廣東省名牌產品」28個。此外,為了更好地保護和開發佛山陶瓷的區域品牌,佛山市陶瓷行業協會己向國家工商總局注冊了「佛山陶瓷」的普通商標。「佛山陶瓷」已成為讓世界認識佛山,讓佛山走向世界的漆金名片,成為弘揚佛山歷史文化和宣傳城市形象的重要媒介。
6、造就了大批陶瓷產業相關專業人才
由於產業的集聚效應,各類陶瓷管理人才、研發人才、營銷人才、策劃人才、技術工人和熟練工人齊集佛山,為佛山陶瓷產業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也為佛山陶瓷業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佛山陶瓷產業發展的瓶頸
1、資源瓶頸
一方面是能源緊缺。陶瓷產業是典型的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低附加值的行業。在陶瓷的生產中,燃料成本約佔30%,近兩年油價飆升已使燃料成本提高到約40%,這對以燃油為主要原料的陶瓷企業產生特別大的沖擊。隨著石油價格上升,化工原料、色釉料、包裝材料等也跟著上漲,加上技術工人短缺,人工費用增多,佛山陶瓷產業的生產成本大幅上升,但陶瓷產品的價格卻並未出現相應的上揚,把企業逼到了困難的境地。另一方面是瓷土資源緊缺。市場需求逐年攀升,陶企「斷炊」的威脅將是陶瓷行業的切膚之痛。
2、環保門檻不斷提高
陶瓷產業的廢氣、二氧化硫及工業粉塵的排放量均居各行業中的前列。而佛山陶瓷企業多為民營企業,多數企業家的環保觀念不強,不注重環境保護,對環保方面的技術改造投入不夠。目前,佛山市政府已意識到陶瓷產業與城市發展不相融洽的被動局面,正大力對佛山陶瓷產業進行大力度的產業優化升級改造,勒令不達標的企業必須整改或關停,但這一過程仍需要較長的一段時間。
3、自主創新能力不強
佛山陶瓷的技術裝備國內領先,但與陶瓷強國義大利、西班牙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在技術創新和改造方面,大多數企業投入不足,缺乏研發能力,出現偷技術、產品同質化、技術糾紛多的不良現象,核心競爭力不強;產品設計方面,新產品數量不多,大部份企業缺乏自主開發能力,仿效性嚴重;產品開發方面,沒有走出經驗型、引入型、模仿型和實用型之路。另外,佛山也缺乏國際知名的品牌和企業,品牌戰略與品牌經營水平與國內江浙地區相比也存在較大差距,從而導致佛山陶瓷在市場上未樹立應有的品牌和價值。
4、出口阻力越來越大
近年來,佛山陶瓷的出口大幅增長,佛山已成為我國最大的建築衛生陶瓷出口基地。但是,這對國外的同類產業造成了較大的沖擊,這些國家和地區紛紛通過設立技術壁壘、反傾銷及關稅等其他貿易壁壘來阻止我國陶瓷出口,佛山陶瓷出口遇到的阻力越來越大。另一方面,佛山陶瓷自身也存在一些問題,如缺乏自主品牌、出口單價太低、產品質量和檔次不高等。
三、佛山陶瓷產業展望
佛山陶瓷產業經過改革開放後三十年的快速發展,其生產要素的豐裕程度發生了相對變化,原材料、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比較優勢減弱,而資本、技術、生產管理水平等構成了佛山的優勢要素。佛山陶瓷行業往前發展,必須要有新高度的目標定位,不是僅僅發展製造業,而是發展整個產業鏈,技術、文化、品牌都涵蓋其中。為發揮佛山陶瓷產業的比較優勢,促進佛山陶瓷產業與城市的發展,佛山陶瓷產業的調整勢在必行。
(一)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狠抓環保治理,發展循環經濟,實現陶瓷行業持續發展。陶瓷行業雖是佛山市四大傳統支柱產業之一,對地方經濟做出了較大貢獻。但隨著佛山市現代化大城市的建設,陶瓷行業由於資源、能源、污染等問題,與城市建設極不相融,因此必須強調節約資源、強調清潔生產。陶瓷產業作為典型的資源消耗型、環境污染型產業,發展循環經濟是破解資源、環境約束的有效途徑和必然出路,也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內在要求。
(二)做強區域品牌,生產文化陶瓷
佛山陶瓷有悠久的文化歷史,它代表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產業發展創新的典範。要建立一個這樣的品牌並不容易,它需要文化和市場的繁榮。陶瓷行業在佛山不僅是做磚做潔具那麼簡單,它的寓意非常深刻廣泛,具有廣闊的文化內涵。目前,佛山陶瓷已經成為佛山一個強勢的區域品牌。而佛山陶瓷最大的優勢就是市場認知度高——原料、能源、運輸、人力等成本卻比其他區域要高,因此,佛山陶瓷只有走高端品牌之路,才能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三)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當前,國際產業競爭已由加工、製造的生產階段轉移到包括研究開發和營銷、品牌在內的自主創新階段。目前,佛山陶瓷生產已達到一定的規模和水平,應推動其從跟蹤模仿階段向以技術、品牌、標准為主的自主創新階段演進,實施差異化戰略。一是應用現代化科技手段,提升和發展現有的陶瓷生產裝備,二是應用高新技術,開發具有知識產權的陶瓷新產品。
(四)產業升級和產業轉移並舉
陶瓷產業粗放型的增長方式不適合目前佛山經濟發展的狀況,必須從生產加工低端的價值鏈環節升級到價值鏈的高端環節,才能適應產業發展的需要和佛山發展的需要。陶瓷產業升級即從以前生產大、營銷與科研小的「腰鼓型」,轉變成生產小、營銷與科研大的「啞鈴型」產業結構,使產品的價值鏈盡量向「微笑曲線」的兩端延伸。而陶瓷產業是專業性生產比較強的行業,從行業中完全退出來並不容易,許多企業更多地選擇把價值鏈上處於低端的生產環節轉移出去,在佛山保留企業總部和產品的研發部門,從而推動佛山陶瓷產業升級。另外,生產成本的地區差異、環境污染等也將促使佛山陶瓷產業轉移。
PS: 陶瓷是一個大產業當中有很多的素材可供創作,有其他問題可以HI我,我會盡量為你提供素材
B. 佛山市分為幾大區哪個區的經濟發展的比較好呀
佛山市共有5個市轄區,分別是禪城區、順德區、南海區、三水區、高明區。順德區經濟發展最好。
2020年佛山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0816.4億元,可比增長1.6%。其中順德區GDP最高,為3667.6億元,同比增長4.1%。南海區和禪城區位居第二和第三,GDP總量分別為3177.55億元和1911.79億元,分別同比增長0.7%和0.1%。其中高明區GDP總量較低,為882.37億元。
順德區:
順德區,位於佛山東南部,地處佛山、廣州、中山、江門4市交界處,北與禪城區、南海區相連,東與廣東番禺區、南沙區為鄰,南與中山、江門蓬江區接壤,西北與南海區毗鄰。順德是廣東「省直管縣」試點之一,享有部分地級市許可權,從側面反映了順德發達的經濟實力。
順德土地面積806平方千米,約佔全市總面積的21.22%,比同樣較為發達的南海區小(1074平方千米)。順德2020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667.6億元,同比增長4.1%,位居佛山5區之首,約佔全市GDP的34%,超過了省內的珠海(3481.94億元)、茂名(3279.31億元)、江門(3200.95億元)等10多個城市高,堪稱「富可敵市」。
順德2019年常住人口達278.32萬人,約佔全市常住人口的34.11%,僅次於南海區(303.17萬人),位居全市第二。在2020年「全國百強區」榜單中,順德位列全國第6、廣東第5、佛山第1,是名副其實的佛山「第一區」。其實,在改革開放前,順德的社會經濟以農業為主,在搭上了改革開放的「快車道」後,順德的經濟逐漸轉變為以工業為主,成為「廣東四小虎」之一。
順德道路密度十分大,全區大部分區域均有市政道路和公交覆蓋,無論是其最南的均安,還是最北的樂從,基本都已成為城市的一部分。大良街道、容桂街道一帶是順德的中心城區,商業、服務業等第三產業十分發達,是全區的政治、經濟、商業中心。而憑借距佛山中心城區最近優勢的樂從,近幾年發展十分迅速,將成為順德,乃至佛山的新中心。
順德水網密布,有潭州水道、順德水道、容桂水道等河道,眾多的河道沖積出富饒的平原,加上緯度較低、降水充沛,順德自古物產豐富、文化昌盛、名人輩出,是李文田、盧信、溫子紹、黃丹書、蘇六朋等歷史名人的故鄉。順德名勝古跡頗多,如順峰山公園、鳳嶺公園、大汕島、清暉園、李小龍樂園、李小龍祖居等。
C. 佛山的gdp和大連差不多,而佛山遠不如大連發達為什麼
佛山比大連發達。
2019年廣東佛山的GDP是10751.02億元 ,大連的GDP是7001.7億元 ,相差了快1/3。
2013年的佛山地區生產總值是7010.17億元,到2017年其GDP總值就達到了9549.6億元,2018年的GDP就突破了萬億元的大關。這個發展勢頭非常強勁。
反觀大連2018 GDP是7668億元,2019年不升反降,已經降為7001.7億元。
(3)禪城產業帶來的經濟一年多少擴展閱讀:
城市的發展可以從它的面積、人口來大概劃分一下,根據數據來看,佛山的全市總面積為3797.72平方公里,而佛山現轄城區有順德區、高明區、禪城區、南海區以及三水區。佛山人口比較密集,在2019年,佛山的常住人口達到了815.86萬人 ,比2017年增加了200多萬人口。
大連12573.85平方千米,2018年戶籍人口595.2萬人,較2017年的698萬人口少了一百萬,大連的人口流失現象很突出。
大連的企業中有38%是國企,涉及造船、機械製造、航運等領域,民營企業佔比只有38%,而佛山民營經濟增加值達到了6067.02億元,佔比了全市生產總值六成以上。
D. 禪城區的經濟
禪城區已形成了陶瓷、紡織、不銹鋼、童服、鋁型材、機械製造、電工器材、電子、激光音像製品、制葯、新材料、造紙、塑料和食品等支柱行業,擁有建陶、照相機、顯像管、照明材料、製冷、針織品、不銹鋼、鋁型材、摩托車、電纜、激光儲存檔、冷櫃、人造革、中成葯等一批競爭力強、市場前景較好的產品。
禪城區擁有一批著名企業和產品品牌,如佛山照明、海天味業、興發鋁材、東鵬、鷹牌、新中源、蒙娜麗莎、金舵陶瓷、興發鋁材、星星冷櫃、中寶光纜、佛斯弟摩托車等。禪城區擁有「中國名牌產品」12個,「中國馳名商標」1件,「國家免檢產品」43個,「廣東省名牌產品」33個,「廣東省著名商標」28 件,入選「中國企業500強」 企業2家。
2012年工業總產值2098.20億元,比上年增長12.2%;工業增加值446.76億元,增長10.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948.49億元,增長12.5%;工業傳統產業產值566.16億元,增長16.7%;先進製造業產值422.54億元,增長8.2%;高技術製造業產值107.26億元,增長28.7%。
2012年規模以上工業中,有23個大類行業實現不同程度的增長。其中以紡織業和紡織服裝、鞋、帽製造業,橡膠和塑料製品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文教、工美體育和娛樂用品製造業,金屬製品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等為重點支柱行業繼續強勢支撐和引領了禪城工業的穩步發展,完成產值1629.36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的83.6%,增長13.1%,增速快於規上工業0.6個百分點。 2012年末共有區級以上各類工程技術(研發)中心135個。其中,省級21個;市級76個;區級38個。累計認定省級高新技術企業88家;累計建立院士工作室11個;累計建立公共創新平台18個。2012年獲省科學技術獎4項、市科技進步獎33項、區科學技術獎45項。省知識產權優勢企業17家,省知識產權示範企業3家,2012年新增一家。2012年專利申請總量0.28萬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0.06萬件,增長19.2%。專利授權量0.23萬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0.02萬件。2012年共簽訂技術合同50項,合同金額達到1.05億元,增長16.9%。2012年投入研究試驗發展(R&D)經費22.23億元。實現高新技術產品產值1036.5億元。
禪城擁有國家級生產力促進中心1個,國家級工程研發中心1個,省級工程研發中心12個,市級研發中心25個,省級高新技術企業124家。南庄鎮和張槎、瀾石、石灣街道為廣東省專業鎮技術創新試點。禪城區擁有「國家建築衛生陶瓷特色產業基地」、「中國童裝設計研究中心」以及「國家火炬計劃佛山精密製造產業基地」,是廣東省首批知識產權區域示範試點。區內有100多家企業與省內外4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開展了130多項技術研發合作。張槎和石灣已成為廣東省製造業信息化建設示範點。 2012年末禪城共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61家。其中,醫院18家;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9家;門診部(所)、醫務室、衛生所136個;農村衛生站30個;專科防治所4個;衛生監督所、疾病預防中心和健康教育所各2個;社區衛生服務站54個;婦糼保健院 (所、站)2個和其他1個。擁有醫院、衛生院床位0.75萬張,比上年增長1.2%。衛生技術人員0.90萬人,增長0.5%;其中醫生0.31萬人,護士0.37萬人。2012年醫療機構診療量達到1816.13萬人次,每診療人次平均費用139.98元,增長4.3%。免費婚檢人數為0.64萬人,婚檢率達到57.7%。
E. 中國每年房地產能拉動多少GDP
知名專家馬光遠就表示,房地產對GDP的貢獻超過13%,這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是非常少見的,說明我們的經濟結構對房地產行業的依賴已經到了一個非常病態的程度。在很多發達國家,房地產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是有紅線警戒的,一旦比重超過紅線,政府部門就會進行嚴厲的調控。我國當前這種情況必須改變,否則一旦泡沫破滅將會產生非常可怕的影響。 房地產業由於具有投資規模大、拉動GDP速度快、帶來的經濟利益多、彰顯政績效果明顯等優勢而倍受地方政府的「青睞」。片面強調房地產行業的支柱地位不動搖將加劇地方政府的短期行為,更加刺激地方政府「土地財政」行為,從而延緩了本該推進的產業結構調整。 一個國家當然需要支柱產業,支柱產業可以是汽車製造業,IT產業等等,但絕不能長期是房地產業,因為將房地產行業作為支柱產業,短期內地方政府財政收入上去了,水泥、鋼材等房地產上下游產業也發展了,但是從長期來看,房地產行業帶動的基本上是資源消耗型、粗放型產業,而非技術創新型或者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最終還是得依靠技術創新,得依靠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而不是單純依靠建房子就能提高國家的經濟水平,單純依靠建房子就可以保持經濟長期繁榮的。如果建房子可以提高經濟水平、可以保持國家經濟繁榮,那麼當今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恐怕不是美國而應當是迪拜。 其次,房地產行業是關繫到民生福祉的重要行業,片面強調支柱地位將以犧牲社會民生為代價,最終會對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產生負面作用。 房地產行業與其他產業不同,是具有民生保障性的公共行業。對於這樣一個產業,絕不能僅僅依照其對GDP的貢獻來衡量。這些年我國的房地產行業發展迅速,開發商個個做的風生水起。但是與之相對應的是瘋狂高企的房價。房價貴,老百姓買房難的問題日益突出,這幾年的全國「兩會」,房價每年都高居「熱詞」榜首。事實上經濟發展與民生是息息相關的,絕不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由於住房是一種民生必需品,當房價遠遠超過了普通民眾的實際購買力時,老百姓就不得不壓縮其他開支來支付房價,以解決住房需求。老百姓為高房價買單雖然刺激了水泥、鋼鐵等產業的發展,但是卻減少了吃、穿、行、玩等其他需求的開支,這也就意味著服裝、餐飲、旅遊等其他產業的低迷。這樣的「產業帶動效應」很難說是對經濟社會發展有利。而且發展經濟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整個國家民眾的生活水平,以犧牲民生為代價的方式恐怕難能說是合理的。
F. 佛山禪城區南海區南海區的經濟特點、政治中心、文化特點、中心區域是什麼
禪城區位於廣東省第三大城市佛山市的中心城區,是佛山市人民政府駐地,為佛山政治、金融、文化、交通、信息中心,面積154.6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10萬人。下轄一個鎮和三個街道辦事處。
禪城區是粵劇的發源地,擁有被外國朋友譽為東方民間藝術之宮的名勝古跡「祖廟」、嶺南四大名園之一的「梁園」和凝聚中華武術精髓的「黃飛鴻博物館」。
2007年,佛山綜合經濟實力在全國200多座城市中排名第九位。全年GDP3588.5億元,增長19.2%,擠身2007年中國城市GDP「3000億俱樂部」;進出口總值378.5億美元,增長22.2%;合同利用外資23.94億美元,增長35.1%;實際利用外資15.73億美元,增長38.3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46億元,增長22%;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34元,增長9%;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8958元,增長8.9%;
十大支柱行業
禪城區大力推進「優二進三」戰略,全區工業已形成陶瓷製品業、儀器儀表、機械製造業,家用電器、電氣器材、電工器材製造業、電子、激光音像製品業、塑料製品業、紙製品和印刷業、紡織、服裝製造業、金屬製造業、食品、飲料製造業、化工醫葯製造業等十大支柱行業。
·陶瓷製品業
禪城素有「南國陶都」美譽,目前已成為國內最大的綜合性陶瓷生產基地和建陶產品出口基地。南庄為「中國建陶第一鎮」,石灣為「中國陶瓷名鎮」。區內擁有「鷹牌」、「東鵬」、「新中源」、「新明珠」、「金舵」、「鑽石」等中國名牌產品。其中鷹牌陶瓷集團在新加坡上市。
2007年,禪城區對陶瓷產業進行了改造提升,目標是打造陶瓷產業總部經濟
。。。。。。。。。。。。。。。
·化工醫葯製造業
年產值約20億元。佛山中成葯制葯技術精湛,歷史悠久,素有「嶺南成葯發樣地」、「廣東成葯之鄉」等美稱。著名企業有「馮了性葯業」、「德眾葯業」等。其中,佛山馮了性葯業有限公司,被國家授予「中華老字型大小」稱號。
外商投資的高密度地區
目前佛山市共有39家500強企業投資了77個項目。2007年,新增世界500強項目17個。到目前為止,外商在禪城區運作的外商投資企業640家,至2007年止擁有16家世界500強企業。
區域優勢
佛山市位於南中國的廣東省,是中國珠江三角洲一顆璀璨的明珠。距離南中國的經濟文化政治中心廣州16公里,距離香港陸路約231公里、水路約96海里,距離澳門100公里陸路143公里、水路約92海里。
廣州、佛山共同組成繁榮的廣佛都市圈。禪城區是佛山市的中心城區,與廣州共享交通網路資源、金融資本資源、人才資源和信息資源,實現產業聯動和功能互補。廣佛都市圈基礎設施銜接配套,共同構建了四通八達的現代化立體交通網路。
交通優勢
廣佛兩市地域相連,共同構建了四通八達的現代化立體交通網路。距廣州三大交通樞紐(廣州新國際機場、廣州南沙港、廣州火車站)的車程均在1小時之內;廣佛、佛開、廣三高速公路橫貫境內;客運火車從佛山直通香港九龍。廣州白雲機場佛山城市候機樓於2007年底在禪城落戶,實現一站式的便捷服務和空港、地鐵的完美對接。
。。。。。。。。。
南海概況
佛山市南海區位於珠江三角洲腹地,緊連廣州,毗鄰香港、澳門。轄區面積1073.82平方公里,轄2個街道辦事處、6個鎮,區政府駐桂城街道。戶籍人口113.04萬人,流動人口110.79萬人,海外僑胞和港澳同胞40多萬人。
南海是經濟與社會和諧發展的先進城市,是「國家信息化示範城市」、「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文化先進縣」、「全國區域技術創新示範城市」、 「廣東省教育強區」。2006年,更躍上了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區)五強之列。
編輯本段南海名人
朱次琦(世稱朱九江)、康有為、詹天佑、李小龍、陳啟沅、鄒伯奇、黃飛鴻、何香凝、陳香梅、曾蔭權、葉劉淑儀、梁愛詩、戴鴻慈等。
。。。。。。。。
G. 廣東佛山的經濟怎麼樣
佛山的經濟相當不錯,在全國排名第18位。
一、世界製造業基地之一
(一)製造業的重要基地
佛山是目前中國也是世界大型的製造業基地之一, 家電產量佔全國的15%,微波爐產量居全國第一;照相機年產量達1500萬台,佔全球產量的15%;建築陶瓷年產15億平方米,佔全國總產量的32%;鋁合金、不銹鋼建材佔全國的40%。
在傳統產業高速發展的同時,佛山的高新技術產業迅速成長。初步形成以電子信息、數碼光學、環保家電、生物工程、新材料等行業為主導的高新技術產業群。
(二)汽配、高科技產業發展方向
根據佛山的區域優勢和產業特徵,佛山重點引進和發展汽車零配件、裝備製造、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醫葯等產業,引進外國合作者共同提升家用電器、陶瓷建材、紡織服裝、機械製造、塑料五金、食品飲料、金屬材料等支柱產業。
特別是汽車零配件產業發展前景廣闊。豐田、日產、本田三大日本汽車企業落戶廣州,預計未來幾年汽車年產量達到100萬台。佛山緊鄰廣州,交通便捷,與廣州三大整車生產基地均在1小時車程范圍內,是投資汽車零配件產業的首選之地。佛山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雄厚的工業基礎、較低的投資成本,吸引了日本豐田通商、豐田合成、豐田工機、愛信精機、光洋六和、愛三、本田阿塞斯克、日本制動器、豐技研等一批日本專業汽車部件企業在佛山投資汽車零配件企業。
二、國際投資的熱土
(一)跨國公司在佛山投資發展
國際投資者歷來重視選擇有競爭力的地方來投資, 佛山是外商投資的高密度地區之一。在佛山有7000多家外商投資企業,共投入外資超過165億美元。外商在佛山投資取得了較好收益。
世界500強中的美國杜邦、泰科,科勒,加拿大北電,德國西門子、博世、克虜伯、赫司特,法國阿塞洛、道達爾,荷蘭殼牌,日本豐田、愛信精機、松下、東芝、三洋、住友、本田、伊藤忠、雙日、日立、三菱商事、韓國三星、浦項等29家企業在佛山市投資了44個項目。還有法國湯姆遜,瑞典利樂,義大利比亞喬,美國雅來、美泰、PGI,日本帝人、騰龍、光洋六和、愛和陶、大冢,台灣普立爾、神達,香港溢達等一大批世界著名公司來佛山投資。
法國湯姆遜、德國歐司朗、日本騰龍和台灣普立爾等公司先後在佛山設立產品技術研發中心。
(二)年進出口規模超300億美元
佛山外商投資企業的不斷增加,有力地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2006年,全市合同利用外資17.7億美元,增長14.66%;實際利用外資11.4億美元,增長22.44%;進出口總值309.8億美元,增長20.4%,其中出口總值211.4億美元,增長23.7%。
三、優越的投資環境
(一)獨特的地理位置
佛山與中國南部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廣州同處於珠江三角洲中部,廣州、佛山共同組成繁榮的廣佛都市圈。
廣佛兩市地域相連,基礎設施銜接配套,共同構建了四通八達的現代化立體交通網路。佛山市中心區距廣州三大交通樞紐(廣州新白雲機場、廣州南沙港、廣州火車站)車程均在1小時之內。其中,廣州新白雲機場是中國最現代化的大型國際機場,每天有航班往返日本、美國、歐洲等世界各地。佛山到廣州國際機場有高速公路連接,只需35分鍾車程。南沙港是華南地區最大的貨運海港和物流中心,將建設50多個大型深水泊位。佛山市順德區緊鄰南沙港,到南沙港僅需30分鍾車程。中國首個城市之間的城際軌道交通工程廣佛地鐵已開始動工,預計2010年建成通車後,從廣州市中心到佛山市中心區只需40分鍾。
(二)雄厚的工業基礎
佛山具有雄厚的工業基礎。 2006年工業總產值達7070.80億元,增長23.4%。佛山業已形成以家用電器、光機電一體化、電子信息及裝備製造、陶瓷及其它建材、紡織服裝、金屬材料加工與製品、塑料製品、精細化工及醫葯、食品飲料、家居用品製造等十大優勢行業為主體的發展格局。佛山產業體系配套完善,圍繞主導產業和規模骨幹企業,聚集了大批配套的中小企業,形成了大批上下游集群產業,具有很強的配套能力。
同時,佛山是中國鋼材、鋁合金及塑料產品主要的生產和貿易基地,能夠確保以較低的成本獲得生產所需原材料的供應。
(三)龐大的市場需求
佛山商貿繁榮,物流發達。禪城區的陶瓷、不銹鋼、童服、針織市場,南海區的布匹、摩托車、有色金屬、五金、內衣市場,順德區的傢具、木工機械、花卉、塑料、鋼鐵等專業市場均在全國佔有重要位置。通過這些專業市場,佛山的優勢產品輻射到整個珠江三角洲乃至全國。
此外,佛山陶瓷博覽會,順德傢具博覽會、花卉博覽會、家電博覽會等專業博覽會代表了國內同行業的最高水平。
佛山所在的廣東省與8個內地省份、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簽署了「泛珠江三角洲9+2協議」,為產品銷售提供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H. 我想咨詢 佛山那個城市發展如何,那裡的消費水平和哪裡相當,謝謝!等待佛山的朋友回答!
[經濟快速發展城市]
改革開放以來,佛山以先行一步、敢為人先的氣魄,充分發揮鄰近港澳的人緣、地緣等有利條件,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狠抓發展第一要務不動搖,努力推動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綜合實力躋身全國地級市前列。1978-2004年,全市生產總值增長52.6倍,年均增長16.6%。2005年全市生產總值2379.80億元,佔全省九分之一和全國八十分之一強;人均生產總值按常住人口計算達41031元;全市稅收總額369.64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30.85億元。據2005年5月發布的《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佛山的城市綜合競爭力排名居第11位。
民營經濟蓬勃發展。早在改革開放初期,佛山就確立了加速發展民營經濟的方針,鼓勵和支持民營經濟加快發展。民營經濟呈現集約化發展趨勢,成為推動佛山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重要力量。2005年底,全市共有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21.51萬家,民營企業生產總值1273億元,增長23%,佔全市生產總值的53.5%;在全市生產總值增長的19.2個百分點中,民營經濟拉動了12個百分點,貢獻率為62.1%。民營經濟發展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有16家企業進入廣東省百強民營企業行列。
外源型經濟發展迅猛。佛山是中國歷史上較早對外開放的商埠之一。改革開放以來,成為中國較早的商品出口基地之一,產品遠銷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目前,佛山已初步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近年來,佛山通過創新招商引資機制,出台優惠政策,降低營商成本,吸引外來投資,不斷提高招商引資的質量和水平。2005年,全市合同利用外資15.46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9.29億美元,分別增長33.59%和34.32%;進出口總值257.1億美元,其中出口總值170.8億美元,分別增長18.6%和23.5%。世界500強中的美國杜邦、泰科、科勒,加拿大北電,德國西門子、博世、克虜伯、赫司特,法國阿塞洛、道達爾,荷蘭殼牌,日本豐田、愛信精機、松下、東芝、三洋、住友、本田、伊藤忠、雙日、日立、三菱商事,韓國三星、浦項,中國寶鋼等34家企業在佛山投資了57個項目;法國湯姆遜、義大利比亞喬、美國雅來、瑞典利樂、日本帝人、加拿大北電、台灣普立爾、香港溢達等跨國公司也在佛山興辦、合辦了規模較大的企業。TCL、中海石油等一批國內大企業也紛紛到佛山投資發展。目前佛山共有外商投資企業6500多家,投資超過163億美元。
[著名的製造業城市]
通過改革開放20多年的發展,佛山已成為中國、乃至全球重要的製造業基地之一,「佛山製造」享譽海內外。
產業集群集約發展。近年來,佛山按照建設產業強市的目標,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工業園區、專業鎮和特色產業基地建設,推動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和提升。目前,佛山有六大重點科技工業園區,進園企業2829家,工業園區和產業基地實現工業總產值2300億元,增長32.8%。南海區西樵鎮紡織產業是國家級集群升級示範區,禪城區陶瓷產業、順德區家電產業、南海區西樵鎮紡織產業、南海區大瀝鎮有色金屬產業是廣東省集群升級示範區。
佛山產品在全國、甚至全球佔有一定的市場份額。家用電器產量占廣東省的60%,電冰箱年產量占廣東省的80%,空調器年產量占廣東省的50%,微波爐年產量佔全國的48.6%,居全球第一位,照相機年產量佔全球產量的15%,建築陶瓷年產量佔全國的60%,鋁合金、不銹鋼建材產量占廣東省的60%、全國的40%。
佛山產業體系配套完善。圍繞主導產業和規模骨幹企業,聚集大批配套的中小企業,形成了大批上下游集群產業。近年來,豐田、日產、本田三大日本汽車企業落戶廣州,佛山以其獨特位置、便捷交通、雄厚工業基礎,大力發展汽配產業,形成了南海、順德、禪城、三水等四大較完善的汽配產業鏈,目前全市約有汽車零部件及配套用品生產企業200多家。
以物流業、會展業為重點的現代服務業發展迅速。佛山是珠江三角洲經濟區重要的商貿中心之一。成功舉辦佛山(國際)物流合作洽談會,建成一批投資規模大、輻射能力強的物流交易配送中心。連鎖經營等新型業態發展步伐加快,沃爾瑪、吉之島等國內外著名品牌連鎖企業在佛山設點,推動了第三產業發展。2005年全市第三產業增加值858.58億元,增長10.9%;物流業增加值400.95億元,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46.7%。商貿流通市場暢旺,食品、汽車、石油及製品等消費持續升溫,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34.47億元,增長17.0%。
[基礎設施完善城市]
佛山城鄉基礎設施配套齊全,水陸空立體交通四通八達。公路、鐵道和河運銜接配套的現代化交通網路已基本形成。全市公路通車總里程4025.5公里,公路密度104.6公里/百平方公里。廣珠、廣湛、廣肇公路和廣佛、佛開、廣三高速公路貫穿本市,廣湛鐵路通過本市與全國鐵路網聯結,客運火車從佛山直通香港九龍。佛山市有對外口岸17個,其中客運口岸4個(順德港、南海港、高明港和佛山火車站),集裝箱碼頭11個。目前,佛山正在加快建設「五縱九橫二環」主幹公路交通網路,21項工程有8項已建成通車,2006年將竣工的佛山「一環」城際快速干線,全長99.2公里,環內面積達到600多平方公里,幅射范圍超過1000平方公里,將成為溝通佛山各區以及密切佛山與廣州聯系的重要通道。珠江三角洲環形高速公路、珠江三角洲外環高速公路、廣珠高速公路西線等也將成為連接佛山與珠江三角洲各地的重要通道。2006年總投資達240億元、途經佛山約270公里的9條(俗稱「7+2」)高速公路項目將開工建設,建成後,將進一步完善佛山的高速公路網路。另外,中國首個城際軌道交通工程——珠江三角洲城際快速軌道交通廣州至佛山段項目正在建設中。按照《佛山市水運發展規劃》,計劃用15年左右的時間,建成以「兩縱三橫」航道為骨架,8個重要港區為骨幹,連接內陸、江海直達、四通八達的水運體系。佛山能源供應充足,2005年全市供電量308.64億千瓦•時,一批電網和電源建設項目也正在建設中。佛山規劃建設天然氣網路(LNG工程),計劃於2010年在全市開通。
城市資源實現整合,人民生活日益便捷。佛山行政區劃調整後,按照「同城生活,同城便利」要求,對城市公共資源進行有效整合。整合了路橋收費站、城市公交、郵政、電信、旅遊、教育和傳媒資源。特別是利用信息網路和結算系統比較完善的優勢,在五區推廣電子錢包「佛山通」,並將與「羊城通」兼容,逐步實現全市一卡通和廣佛互通。
佛山市是「全國製造業信息化工程重點城市」和「廣東省信息化建設試點市」。2005年全市信息化綜合指數達80.5%。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走在全國前列,電話通訊網、計算機數據網和有線電視網三大基礎網路覆蓋全市城鄉。信息技術應用不斷向政府管理、企業經營和社會服務領域推進。佛山和南海兩級政府被列為「中國電子政務應用示範工程」試點,順德區被列為全國城市信息網路體系建設試點區,三水區被列為省信息化建設試點區。信息產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佛山市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電子信息產業基地。
I. 廣東有個小鎮,坐擁世界500強企業23家,這是什麼地方
廣東作為我國經濟最為發達的省份,相信大家肯定都不會陌生,這里完善的產業鏈和發達的港口優勢,也鑄成了當地不可被逾越的超高經濟水平,在2021年,這里的經濟總量一度達到了12.43萬億的超高水平。廣東之所以能有今天這樣發達的經濟,與境內的每座城市都有著密切的關系。
各位觀眾,你們對獅山鎮還有什麼其他的看法嗎?歡迎大家在留言區內進行回復!
J. 佛山五區都以什麼產業為主
佛山現轄禪城區禪城是佛山市政治、金融、文化、交通、信息中心駐地。禪城大力推進「優二進三」戰略,全區工業已形成陶瓷、儀器儀表、機械製造、家用電器、電氣器材、電工器材製造、電子、激光音像製品、塑料製品、紙製品和印刷、紡織、服裝製造、金屬製造等十大支柱行業。
南海區、南海是經濟與社會和諧發展的先進城市,是「國家信息化示範城市」、「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文化先進縣」、「全國區域技術創新示範城市」、 「廣東省教育強區」。南海是千年文化名城,書香滿溢、名人聚集、人傑地靈,是古代南番順(南海、番禺、順德)組成之一。2012年,南海在全國百強區中位列第四。
,順德是珠江三角洲中部崛起的新城市,成為全國重要 的家電、傢具、燃氣具和日用品生產基地,其中家用電器和燃氣具兩 類產品產銷量分別佔全國總產銷量的十分之一和三分之一。順德製造,中國驕傲:順德製造業尤其突出,中國五金製品協會授予順德「中國燃氣具之都」稱號 ,中國家用電器協會、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授予順德為「中國家電之都」稱號 ,順德又被中國石油和化工協會,中國塗料工業協會授予「中國塗料之鄉」稱號 。
高明區:
中國紡織產業基地市
廣東省佛山市高明區
佛山市高明區地處廣東省中部,珠江三角洲西北部,緊靠西江,東與南海、三水隔江相望,南臨鶴山,西接新興,北與高要接壤。全區面積960平方公里,戶籍人口約30萬人,港澳同胞和海外華僑10萬多人,是廣東省的僑鄉之一。自2002年以來,連續六年入選中國百強縣(市)。經過20多年的發展,紡織服裝產業成為支撐我區經濟發展的傳統支柱產業,且為高明區七大支柱產業之一,2007年3月獲得「中國紡織產業基地」榮譽稱號。
三水區 。三水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西北多高丘,東南多沖積平原及低丘;北江、西江與綏江匯流三水,三水也因三江匯流而得名,且著有「中國首個富裕型長壽之鄉」、「中國飲料之都」、「國家食品安全示範區」等多個城市美譽。三水位於廣佛同城的西北邊界、廣佛肇經濟圈的中部,是佛山市與肇慶市聯系的重要核心城市之一。2012年,三水在全國百強區中排名第20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