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農業經濟類型有哪些

農業經濟類型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9-07 23:25:52

1. 農業類型有哪幾種

農業類型有18種,具體如下:

1、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以及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的,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化農業。

2、立體農業

立體農業指根據各種動物、植物、微生物的特性及其對外界生長環境要求各異的特點,在同一單位面積的土地或水域等空間,最大限度地實行種植、栽培、養殖等多層次、多級利用的一種綜合農業生產方式。

3、有機農業

有機農業是遵照一定的有機農業生產標准,在生產中不採用基因工程獲得的生物及其產物,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葯、化肥、生長調節劑、飼料添加劑等物質,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

協調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平衡,採用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技術以維持持續穩定的農業生產體系的一種農業生產方式。

4、集約農業

集約農業是農業中的一種經營方式。是把一定數量的勞動力和生產資料,集中投入較少的土地上,採用集約經營方式進行生產的農業。同粗放農業相對應,在一定面積的土地上投入較多的生產資料和勞動,通過應用先進的農業技術措施來增加農業品產量的農業,稱「集約農業」。

5、灌溉農業

泛指以水澆田的農業。其特點是通過灌溉措施,滿足植物對水分的需要,調節土地的溫度和土壤的養分,以提高土地生產率。特指在降雨量極少的乾旱、半乾旱地區,完全依靠灌溉才能存在的農業。

6、石油農業

石油農業亦稱石油密集農業、化學農業、無機農業或工業式農業。是世界經濟發達國家以廉價石油為基礎的高度工業化的農業的總稱。是在昂貴的生產因素(即人力、畜力和土地等。

可由廉價的生產因素(即石油、機械、農葯、化肥、技術等)代替的理論指導下,把農業發展建立在以石油、煤和天然氣等能源和原料為基礎,以高投資、高能耗方式經營的大型農業。

7、設施農業

設施農業是通過改變自然環境來獲得植物最適宜的生長條件,高投入、高產出,是提高資源和資本集約化水平的一種先進生產方式。

是指在不適宜生物生長發育的環境條件下,通過建立結構設施,在充分利用自然環境條件的基礎上,人為地創造生物生長發育的生境條件,實現高產、高效的現代化農業生產方式。

8、白色農業

白色農業是指微生物資源產業化的工業型新農業,包括高科技生物工程的發酵工程和酶工程。白色農業生產環境高度潔凈,生產過程不存在污染,其產品安全、無毒副作用,加之人們在工廠軍間穿戴白色工作服帽從事勞動生產,故形象化地稱之為「白色農業」。

9、城市農業

城市農業是指滿足城市消費者需求為主要目的,採用集約方式,利用自然資源和城市廢棄物,在分散於城市或郊區各個角落的土地和水體里種養各種農產品,並進行加工和銷售的產業。如:日本的城市間隙地農業,德國的「市民農園型農業」,荷蘭的「外向型農業」等。

10、藍色農業

藍色農業指的是在水體中開展的海洋水產農牧化活動,具體來說,所有在近岸淺海海域、潮間帶以及潮上帶室內外水池水槽內開展的蝦、貝、藻、魚類的養殖業都包括在內。

11、特色農業

特色農業就是將區域內獨特的農業資源開發區域內特有的名優產品,轉化為特色商品的現代農業。

特色農業的關鍵之點就在於「特」,一是特色農業之「魂」是惟我獨存或惟我獨尊。二是特色農業之「根」是天賦,也就是自然地理環境條件。三是特色農業之「本」是傳統,即我們通常所講的種植、養殖或加工習慣,尤其是先進的農業科技。

12、高效農業

高效農業比較全面的定義是,以市場為導向,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充分合理利用資源環境,實現各種生產要素的最優組合,最終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綜合效益最佳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

高效農業絕不僅僅是賺錢多,經濟效益高的農業。效益的內涵包括: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高效農業是經濟、社會、生態綜合效益最佳的農業。

13、綠色農業

綠色農業它包括生態農業、高效農業和產後農業。一切從事有利於環境保護、有利於食品安全衛生的這么一類農業生產都可以被認為是綠色農業。它是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和有機食品生產加工的總稱。

14、訂單農業

訂單農業又稱合同農業或契約農業。這種新的農業經營形式是指:在農業生產之前,農民與企業或中介組織簽訂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產銷合同,由此來確定雙方相應的權利與義務關系,農民根據合同組織生產,企業或中介組織按合同收購農民生產的產品。

15、外向型農業

外向型農業指一國或一地區面向國際市場,藉助於國際分工來實現再生產的農業。其發展的出發點、立足點不是國內市場,而是國際市場,同國際市場進行廣泛的生產要素和最終產品的雙向交流,藉助於國際市場來完成再生產的循環活動。

並建立起同國際市場需求變化相適應的生產結構、產品結構、技術結構和組織結構,形成符合國際規范、有利於雙向交流的農業運行機制和宏觀管理體系。

16、基塘農業

基塘農業是珠江三角洲人民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特點,創造的一種獨特的農業生產方式。魚塘的塘基上種桑、種蔗、種果樹等,與魚塘結合分別稱為桑基魚塘、蔗基魚塘、果基魚塘。基塘互相促進,以桑基魚塘最典型。基塘農業是珠江三角洲農業的特色,集中分布在順德、南海等市。

17、綠洲農業

綠洲農業又稱綠洲灌溉農業和沃洲農業。指分布於乾旱荒漠地區有水源灌溉的地方的農業。有新老之分。老綠洲農業一般分布於乾旱荒漠地區河、湖沿岸,山麓地帶與沖積扇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新綠洲農業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發展和水利條件的改善,在乾旱荒漠地區宜農地資源較豐富、開發利用條件較優越的地方開辟的新墾區。世界綠洲農業主要分布於西亞、美國的中西部地區、俄羅斯的中亞地區、非洲的撒哈拉。

18、精準農業

精準農業是由信息技術支持的根據空間變異,定位、定時、定量地實施一整套現代化農事操作技術與管理的系統,其基本涵義是根據作物生長的土壤性狀,調節對作物的投入,即一方面查清田塊內部的土壤性狀與生產力空間變異。

另一方面確定農作物的生產目標,進行定位的「系統診斷、優化配方、技術組裝、科學管理」,調動土壤生產力,以最少的或最節省的投入達到同等收入或更高的收入,並改善環境,高效地利用各類農業資源,取得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

精準農業由十個系統組成,即全球定位系統、農田信息採集系統、農田遙感監測系統、農田地理信息系統、農業專家系統、智能化農機具系統、環境監測系統、系統集成、網路化管理系統和培訓系統。其核心是建立一個完善的農田地理信息系統(GIS),可以說是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全面結合的一種新型農業。

2. 我國古代農業的經營模式是什麼

我國古代農業的經營模式是小農經濟 。
小農經濟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長期以來的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以個體為單位,以精耕細作、男耕女織為方式,自給自足為生產目的。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結合,生產的主要目的是滿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納賦稅,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在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始終在封建經濟中佔主導地位。 經營方式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

小農經濟經營模式的主要特點:
1、以家庭為單位,男耕女織。
2、 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
3、易受自然災害、苛政、人口激增、土地兼並等影響。

小農經濟是自然經濟的一種類型,也可以說是自耕農經濟。古代農業的主要生產方式是精耕細作,這是現代人對中國古代傳統農業精華的一種概括。指的是在一定面積的土地上投入較多的生產資料或勞動,採用先進的技術措施(如生產工具的革新、灌溉、施肥技術等),進行細致耕作,從而提高單位面積產量來增加產品總量的農業生產技術體系。它強調集約經營、少種多收,是中國古代農民的偉大創造,為中華文明持續而不間斷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3. 農業類型有哪些

農業生產、農業加工、農業儲藏、農業運輸、農業銷售、農業消費農業再生產、農業再加工.......

4. 農業產業類型有哪幾種

1、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以及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的,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化農業。

2、立體農業:

立體農業指根據各種動物、植物、微生物的特性及其對外界生長環境要求各異的特點,在同一單位面積的土地或水域等空間,最大限度地實行種植、栽培、養殖等多層次、多級利用的一種綜合農業生產方式。

如水田、旱地、水體、基塘、菜園、花園、庭院的立體種養等;林地的株間、行間混交和帶狀、塊狀混交等;水體的混養、層養、套養、兼養等均屬之。

以中國珠江三角洲的桑基、果基、蔗基魚塘等為典型,具有多層次、多級利用的特點。

3、有機農業:

有機農業(Organic Agriculture)是遵照一定的有機農業生產標准,在生產中不採用基因工程獲得的生物及其產物,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葯、化肥、生長調節劑、飼料添加劑等物質。

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協調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平衡,採用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技術以維持持續穩定的農業生產體系的一種農業生產方式。

有機農業的特點可歸納為四個方面:

①建立循環再生的農業生產體系,保持土壤的長期生產力。

②把系統內的土壤(富含微生物)、植物、動物和人類看成是相互關聯的有機整體體應得到人們的同等關心和尊重。

③採用土地與生態環境可以承受的方法進行耕作,按照自然規律從事農業生產,完全不使用人工合成的肥料、農葯、生長調節劑等,充分體現農業生產的天然性。

④有機農業生產體系產品是完全按照規定的程序和標准加工成的有機食品。

(4)農業經濟類型有哪些擴展閱讀

農業朝著有機農業發展,在中國發展有機農業有著眾多優勢和廣闊的發展前景。

首先中國有著歷史悠久的傳統農業,在精耕細作、用養結合、地力常新、農牧結合等方面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也是有機農業的精髓。

有機農業是在傳統農業的基礎上依靠現代的科學知識,在生物學、生態學、土壤學科學原理指導下對傳統農業反思後的新的運用。

其次中國有其地域優勢,農業生態景觀多樣,生產條件各不相同,盡管中國農業主體仍是常規農業依賴於大量化學品,但仍有許多地方,多集中在偏遠山區或貧困地區,農民很少或完全不用化肥農葯,這也為有機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發展基礎。

第三,有機農業的生產是勞動力密集型的一種產業,中國農村勞動力眾多,這有利於有機食品發展,同時也可以解決大批農村剩餘勞動力。

第四,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腳步的臨近,中國農產品的出口會受到綠色非貿易壁壘的限制,有機食品的發展能與國際接軌,可以開拓國際市場。同時隨著中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環境意識的增強,有機食品的國內市場在近幾年內將有較大發展。

5. 農業分為哪五大類,農業屬於第幾產業

回答
農業分為季風水田農業、大牧場放牧業、乳畜業、商品穀物農業和混合農業五大類型,其中季風水田農業主要的生產對象是水稻,分布在亞洲平原及丘陵區域。農業在國民經濟的產業中是第一產業,主要是生產食材以及一些其他的生物材料,農業是人類的衣食之源,是一切生產的首要條件。
一、農業分為哪五大類
1、季風水田農業:主要的生產作物是水稻,分布在東亞東南亞的亞洲季風區,一般以家庭為單位,小農經營。是一種勞動密集型農業,商品率低,收獲的作物一般都留作自用。
2、大牧場方牧野:是一種規模大,商品率高的農業,主要分布在美國,紐西蘭,澳大利亞等草原地區,這些地區不利於種植,只能用於放牧牲畜,面向外部市場,主要的生產對象為牛羊,商品率高專業化程度高。
3、乳畜業:是一種集約程度化高的農業,一般生產牛奶以及乳製品,分布在北美五大州地區,具有商品率高,機械化水平高的特點。
4、商品穀物農業:是一種面向於市場的農業類型,具有規模大,商品率高,機械化程度高等特點,主要的生產對象為玉米和小麥,適宜在地勢平坦,氣候溫和的地區進行發展,一般分布地區在美國,阿根廷等地區。
5、混合農業:主要的生產作物為穀物和牲畜,一般在地勢平坦,氣候適中的地區進行發展,典型地區為澳大利亞的墨累-達令盆地,是一種綜合型的農業,具有比較好的靈活性和市場適應性。
二、農業屬於第幾產業
1、在我國三大產業,農業,采礦業,服務業中,農業屬於第一產業,是主要生產食材以及其他生物材料的產業,指農林牧漁的生產。
2、農業為采礦業和服務業奠定了基礎,采礦業為對農業有帶動作用,服務業促進了農業的進步。
3、農業是人類的衣食之源,農業為國民經濟提供了食物,付世平,工業原料和資金等,糧食是人類最基本的生存資源。
4、狹義的農業單指種植業,廣義的農業包含了種植業、林業、畜牧業、副業五中產業形式,包括了生產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等生產活動。
5、農業的分布范圍極為廣闊,地球除開沙漠和南北極,都可以用來做為農業生產。
6、農業生產是一個經濟過程,需要既高產又有效率,需要各部門之間有科學的銜接,構成合理的運轉體系,才能獲得最佳的農業轉化效率。

6. 農業生產種類有哪些 農業生產種類介紹

1、農業生產種類有自給農業、密集農業、粗放農業、商品農業四大類。農業生產類型是農業構造和運營方式在地域上的表現方式。是在一定地域范圍內和一定歷史開展階段,因自然、技術、經濟條件影響而構成的地域農業生產體系,具有相對波動性。同一類型具有相似的生產條件、構造特點、運營制度、土地應用方式、開展方向與途徑。

2、農業生產者介紹:中國在向工業化、城鎮化道路邁進的過程中,面對農業人口佔比大,剩餘勞動力多的狀況,一方面,農民需要通過打工來解決改善生活的途徑,另一方面,中國非農業經濟的發展,也需要農村這支強大的勞動大軍作為力量的支撐。因此,在江西、湖南、四川等內陸省份還出現了不少的以打工收入為主要經濟來源的打工縣、打工鄉、打工村,這些地方因青、壯年的農業勞動力在東南沿海打工,繁重的農業生產勞動任務便留給了體弱的農村中老年們,這樣一來,又帶來了新的農業生產問題:農業生產本是一種以強體力勞動為主的生產勞動,青、壯年者進城打工,年老體弱、文化知識缺乏的農民留守在農業生產第一線以後,農田的基本設施修善、農業的基本建設、農業生產技術的提高、農業生產發展的後勁等問題,又待於我們研究解決。

7. 農業類型有哪些

世界上主要的農業地域類型有水稻種植業、商品穀物農業、大牧場放牧業、混合農業、乳畜業、熱帶種植園農業、游牧業、園藝業等。
水稻種植業主要分布於亞洲,商品穀物農業主要分布於歐洲、北美洲、南美洲;熱帶種植園農業主要分布於亞洲南部、南美洲、非洲等。

8. 什麼叫小農經濟除此而外還有哪幾種經濟

小農經濟是自然經濟的一種類型,也可以說是自耕農經濟,特點:分散性(家庭為單位)、封閉性(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結合)、自足性(生產的主要目的是滿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納稅)。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比如封建社會時期的社會經濟情況就是小農經濟佔主導,現在偏遠的農村,也還存在這種經濟現象。
但小農經濟並不完全等同於自然經濟,小農經濟強調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而自然經濟主要與商品經濟相對。小農經濟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的背景下,而自然經濟早在原始社會就產生了。
此外現代的小農經濟的概念有所擴展,還包括了小型農場。

9. 農業新經濟產業模式有哪些

10大生態農業模式

1、北方「四位一體」生態模式

「四位一體」生態模式是在自然調控與人工調控相結合條件下,利用可再生能源(沼氣、太陽能)、保護地栽培(大棚蔬菜)、日光溫室養豬及廁所等4個因子,通過合理配置形成以太陽能、沼氣為能源,以沼渣、沼液為肥源,實現種植業(蔬菜)、養殖業(豬、雞)相結合的能流、物流良性循環系統,這是一種資源高效利用,綜合效益明顯的生態農業模式。

這種模式能充分利用秸稈資源,化害為利,變廢為寶,是解決環境污染的最佳方式,並兼有提供能源與肥料,改善生態環境等綜合效益,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為促進高產高效的優質農業和無公害綠色食品生產開創了一條有效的途徑。「四位一體」模式在遼寧等北方地區已經推廣到21萬戶。

2、南方「豬-沼-果」生態模式及配套技術

以沼氣為紐帶,帶動畜牧業、林果業等相關農業產業共同發展的生態農業模式。該模式是利用山地、農田、水面、庭院等資源,採用「沼氣池、豬舍、廁所」三結合工程,圍繞主導產業,因地制宜開展「三沼(沼氣、沼渣、沼液)」綜合利用,從而實現對農業資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態環境建設、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加農民收入等效果。

3、草地生態恢復與持續利用模式

草地生態恢復與持續利用模式是遵循植被分布的自然規律,按照草地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基本原理,運用現代草地管理、保護和利用技術,在牧區實施減牧還草,在農牧交錯帶實施退耕還草,在南方草山草坡區實施種草養畜,在潛在沙漠化地區實施以草為主的綜合治理,以恢復草地植被,提高草地生產力,遏制沙漠東進,改善生存、生活、生態和生產環境,增加農牧民收入,使草地畜牧業得到可持續發展。

這種模式能充分利用秸稈資源,化害為利,變廢為寶,是解決環境污染的最佳方式,並兼有提供能源與肥料,改善生態環境等綜合效益,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包括:牧區減牧還草模式、農牧交錯帶退耕還草模式、南方山區種草養畜模式、沙漠化土地綜合防治模式、牧草產業化開發模式。

4、農林牧復合生態模式

農林牧復合生態模式是指藉助介面技術或資源利用在時空上的互補性所形成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產業或組分的復合生產模式(所謂介面技術是指聯結不同產業或不同組分之間物質循環與能量轉換的連接技術,如種植業為養殖業提供飼料飼草,養殖業為種植業提供有機肥,其中利用秸稈轉化飼料技術、利用糞便發酵和有機肥生產技術均屬介面技術,是平原農牧業持續發展的關鍵技術)。

5、生態種植模式及配套技術

是在單位面積土地上,根據不同作物的生長發育規律,採用傳統農業的間、套等種植方式與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相結合,從而合理充分地利用光、熱、水、肥、氣等自然資源、生物資源和人類生產技能,以獲得較高的產量和經濟效益。

6、生態畜牧業生產模式

生態畜牧業生產模式是利用生態學、生態經濟學、系統工程和清潔生產思想、理論和方法進行畜牧業生產的過程,其目的在於達到保護環境、資源永續利用的同時生產優質的畜產品。

生態畜牧業生產模式的特點是在畜牧業全程生產過程中既要體現生態學和生態經濟學的理論,同時也要充分利用清潔生產工藝,從而達到生產優質、無污染和健康的農畜產品;其模式的成功關鍵在於實現飼料基地、飼料及飼料生產、養殖及生物環境控制、廢棄物綜合利用及畜牧業糞便循環利用等環節能夠實現清潔生產,實現無廢棄物或少廢棄物生產過程。

現代生態畜牧業根據規模和與環境的依賴關系分為復合型生態養殖場和規模化生態養殖場兩種生產模式。包括:綜合生態養殖場生產模式、規模化養殖場生產模式、生態養殖場產業開發模式

7、生態漁業模式及配套技術

該模式是遵循生態學原理,採用現代生物技術和工程技術,按生態規律進行生產,保持和改善生產區域的生態平衡,保證水體不受污染,保持各種水生生物種群的動態平衡和食物鏈網結構合理的一種模式。包括以下幾種模式及配套技術。

包括:魚池塘混養模式及配套技術、魚與漁池塘混養模式及配套技術。

8、丘陵山區小流域綜合治理利用型生態農業模式

我國丘陵山區約占國土70%,這類區域的共同特點是地貌變化大、生態系統類型復雜、自然物產種類豐富,其生態資源優勢使得這類區域特別適於發展農林、農牧或林牧綜合性特色生態農業。

包括:「圍山轉」生態農業模式與配套技術、生態經濟溝模式與配套技術、西北地區「牧-沼-糧-草-果」五配套模式與配套技術、生態果園模式及配套技術。

9、設施生態農業及配套技術

設施生態農業及配套技術是在設施工程的基礎上通過以有機肥料全部或部分替代化學肥料(無機營養液)、以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措施為主要手段進行病蟲害防治、以動、植物的共生互補良性循環等技術構成的新型高效生態農業模式。

10、觀光生態農業模式及配套技術

該模式是指以生態農業為基礎,強化農業的觀光、休閑、教育和自然等多功能特徵,形成具有第三產業特徵的一種農業生產經營形式。

主要包括高科技生態農業園、精品型生態農業公園、生態觀光村和生態農庄等4種模式。

閱讀全文

與農業經濟類型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幸福觸手可及去哪裡能看到 瀏覽:185
為什麼喜歡美女的腳 瀏覽:409
教資面試防控健康卡是什麼 瀏覽:792
為什麼感覺一直被婚姻消耗 瀏覽:711
農林牧副漁有什麼事業編 瀏覽:157
幸福在望老妹現在哪裡發展啊 瀏覽:417
明日之後生存手冊怎麼切故事手冊 瀏覽:490
講故事的網站哪裡下載 瀏覽:656
江海濤是做什麼事業的 瀏覽:388
經濟學碩士都讀哪些書 瀏覽:94
婚姻憂慮怎麼辦 瀏覽:962
韓國婚姻法是什麼樣 瀏覽:706
最遺憾的愛情是什麼意思 瀏覽:26
江西哪裡美女放飛孔明燈 瀏覽:721
喬致庸個陸家小姐婚姻怎麼樣 瀏覽:751
婚姻法規定在家帶孩子工資怎麼分 瀏覽:930
入浙健康碼怎麼申請 瀏覽:31
美女在海邊怎麼贊美 瀏覽:713
美女說我唱歌很好有天賦怎麼回答 瀏覽:947
如何平衡生育與事業的矛盾 瀏覽: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