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德國什麼經濟佔主導地位

德國什麼經濟佔主導地位

發布時間:2022-09-07 19:18:34

『壹』 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三種主要的經濟運行模式各自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第一是以美國的宏觀需求的管理模式,這種模式也被稱之為市場經濟模式,更加強調個人主義與市場的競爭。其主要的特徵如下:
1.壟斷經濟並且占據其主導地位。
2.法治管理網中的企業進行自主的決策。
3.在市場機制發達的基礎上進行宏觀調控機制
第二是以日本的政府主導型模式,其特徵如下:
1.強調企業與政府的合作,並才用行政指導來保證政府的經濟計劃和產業政策獲得企業的響應。
2.強調把市場計劃和企業計劃結合起來,充分發揮二者在資源配置中的優勢。
3.政府宏觀調控手段側重經濟計劃和產業政策,經濟運作帶有濃厚的政府指導。
第三是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模式,其特徵如下:
1.注重市場機制和國家調節結合
2.強調社會保障
第四是法國的指導性計劃模式,q其特徵如下:
1.計劃與市場相結合
2.國有企業與私人企業共存
3.實行明確的經濟發展計劃
拓展資料:
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運行模式主要是自由主義市場經濟,混合經濟.現在是混合經濟作主導.
1.自由主義市場經濟曾經為資本主義發展立下汗馬功勞,自不待說,但是這種經濟模式也有它天生的缺陷,那就是在競爭中出現壟斷。壟斷的實質就是市場和資本的高度集中,結果普遍出現高通脹率和高失業率。二次大戰後,自由主義市場經濟的這些弊端日益顯露,迫使人們尋求一種有別於完全依靠「看不見的手」的自由市場經濟的新模式,這種尋求的結果導致了混合經濟模式的出現。
2.混合經濟作為當今資本主義國家的一種主要經濟模式,混合經濟的概念有些復雜。從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時期,各國經濟學家對此都有各自的表述。同時各國根據各自的現實和傳統文化,在具體實踐中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混合經濟模式。
在混合經濟的一般特點
第一,產權結構上公私並存。可以說,市場失效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市場對公有制的需求,而私有產權和公有產權的某種形式的混合,無疑是混合經濟的突出表現。
第二,市場調節和政府調節並舉的資源配置方式。「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同時進行調節,是混合經濟的運行基礎。但同時,政府和市場必須有明確的工。政府幹預是約束行為,市場調節則發揮樞紐作用,溝通政府與企業的聯系,企業則按照相應的法規在其職責內從事經濟活動。
第三,集中決策與分散決策的並存。混合經濟中多種經濟成分帶來了經濟決策的多樣性,既有國家的集中決策,也有市場的分散決策,兩者之間互相影響。同時企業又有不受政府控制的決策權。
第四,完備的市場體系。在混合經濟條件下,各種經濟成分同時並存,多種投資主體的各種聯合,政府對經濟的必要干預,競爭的規范,合理的分配,均要求相應的法規進行約束。所以發達混合經濟國家無一例外地重視相關法規的制定和執行,以確保混合經濟的有效運行。

『貳』 德國經濟以什麼為主現今德國從事哪些職業比較不錯

德國的經濟支柱是汽車,機械製造,化工,電氣為主的重工業,從事旅遊業吧,或者您喜歡什麼樣的工作

『叄』 能說說英法德3個國家的經濟結構么

英國
英國是世界經濟強國之一,其國內生產總值在西方發達國家中居前列。英國製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有所下降;服務業和能源所佔的比重不斷增大,其中商業、金融業和保險業發展較快。 2002年,英經濟規模居世界第四,是世界第二大海外投資國。私有企業是英國經濟的主體,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0%以上。服務業是衡量現代國家發達程度的標准之一。英國的服務業從業人口占其就業總人口的77.5%,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3%以上。英國是歐盟中能源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也是世界主要生產石油和天然氣的國家。主要能源有煤、石油、天然氣、核能和水力等。鐵礦儲量為27億噸、煤的可采儲量達46億噸、石油儲量為70億噸、天然氣儲量達12260-38000億立方米。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滿足本國2600萬電、氣用戶的國家。

貨幣:英鎊(Pound)

工業:航空航天、電子、石化、核能、汽車、紡織、冶金、機械、造船等

農業:大麥、小麥、燕麥、甜菜、馬鈴薯等

礦產:煤、鐵、石油、天然氣等

法國
法國經濟發達,國內生產總值居世界前列,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農產品出口國。主要工業部門有礦業、冶金、汽車製造、造船、機械製造、紡織、化學、電器、動力、日常消費品、食品加工和建築業等。核能、石油化工、海洋開發、航空和宇航等新興工業部門近年來發展較快,在工業產值中所佔比重不斷提高。核電設備能力、石油和石油加工技術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航空和宇航工業僅次於美國和獨聯體,居世界第三位。鋼鐵工業、紡織業佔世界第六位。但工業中佔主導地位的仍是傳統的工業部門,其中鋼鐵、汽車、建築為三大支柱。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有逐步減少的趨勢。第三產業在法國經濟中所佔比重逐年上升。其中電信、信息、旅遊服務和交通運輸部門業務量增幅較大,服務業從業人員約占總勞動力的70%。
法國商業較為發達,創收最多的是食品銷售,在種類繁多的商店中,超級市場和連鎖店最具活力,幾乎佔全部商業活動的一半。法國鐵礦蘊藏量約為70億噸,但品位低、開采成本高,所需的鐵礦石大部分依賴進口。煤儲量約為210億噸(其中褐煤100億噸),有開采價值的約為14.7億噸。鋁土礦儲量約9000萬噸。有色金屬儲量很少,幾乎全部依賴進口。石油儲量只有3000多萬噸。天然氣儲量2500億立方米,所需石油的99%、天然氣的75%依賴進口。水力資源約為1000萬千瓦,核能,水力資源和地熱的開發利用比較充分。森林面積約1500萬公頃,占歐盟森林總面積的25%,人均擁有綠化面積0.28公頃,森林覆蓋率為26.7%。農業很發達,農牧結合,綜合發展。主產小麥、大麥、玉米、甜菜、馬鈴薯、煙草、葡萄、蘋果、蔬菜和花卉。葡萄酒產量居世界首位。有乳、肉用畜牧業和禽蛋業。法國是歐盟最大的農業生產國,也是世界主要農副產品出口國。
隨著法國人口城市化,農村人口不斷減少,法共有土地面積5500萬公頃,其中61%為農業用地、27%為林業用地、12%為非農業用地。農業用地的96%為家庭所有。農業的傳統地區結構為:中北部地區是穀物、油料、蔬菜、甜菜的主產區,西部和山區為飼料作物主產區,地中海沿岸和西南部地區為多年生作物(葡萄、水果)的主產區。機械化是法提高農業生產率的主要手段,法已基本實現了農業機械化。農業食品加工業是法外貿出口獲取順差的支柱產業之一。歐洲前100家農業食品工業集團有24家在法國,世界前100家農業食品工業集團有7家在法國,法國的農副產品出口居世界第一,佔世界市場的11%。
法國是世界著名的旅遊國,首都巴黎、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的風景區及阿爾卑斯山區都是旅遊勝地,此外還有一些歷史名城、盧瓦爾河畔的古堡群、布列塔尼和諾曼底的漁村、科西嘉島等。法國一些著名的博物館收藏著世界文化的寶貴遺產。
法國也是世界貿易大國,其對外貿易有兩個特點:一是進口大於出口,造成貿易逆差,進口商品主要有能源和工業原料等,出口商品主要有機械、汽車、化工產品、鋼鐵、農產品、食品、服裝、化妝品和軍火等;另一是非產品化的技術出口增長較快,純技術出口在整個出口貿易中的地位日益顯要。
法國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是稅收,稅收高於美、日等國,其中主要來自增值稅,其它還有所得稅、公司稅、社會福利稅等。歐洲經濟共同體成員國。重要海港有馬賽、勒阿弗爾、敦刻爾克、南特、聖納澤爾、魯昂等。

德國
高度發達的工業國家,經濟實力居歐洲首位。屬世界第三大經濟強國。德國是商品出口大國,工業產品的一半銷往國外。德國的出口額現居世界第二位。德國近1/3的就業人員為出口行業工作。主要出口產品有汽車、機械產品、電氣、運輸設備、化學品和鋼鐵。進口產品主要有機械、電器、運輸設備、汽車、石油和服裝。主要貿易對象是西方工業國。政府奉行整頓國家財政、減少預算赤字、進行稅制改革、刺激個人投資、進一步實行非國有化、減少國家干預、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的政策,使德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同時積極採取措施,推動信息技術的發展並調整經濟結構。自然資源貧乏,除硬煤、褐煤和鹽的儲量豐富之外,在原料供應和能源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賴進口,2/3的初級能源需要進口。德國的工業以重工業為主,汽車、機械製造、化工、電氣等佔全部工業產值的40%以上。食品、紡織與服裝、鋼鐵加工、采礦、精密儀器、光學以及航空與航天工業也很發達。中小企業多,工業結構布局均衡。農業發達,機械化程度很高。農業用地約佔德國國土面積的一半。產品可滿足本國需要的80%。旅遊業、交通運輸業發達。德國是啤酒生產大國,其啤酒產量居世界前列。它還是最早研製成功磁懸浮鐵路技術的國家。2002年2月28日24時,德國馬克正式停止流通,歐元 (EURO)成為德國法定貨幣。德國是首批使用歐元的11個國家之一。

『肆』 德國經濟的四大支柱是哪四大,為何不依靠房地產

德國是世界汽車製造業的強國。賓士和寶馬在各個年齡段都廣為人知,而大眾,奧迪和保時捷則廣為人知。德國高檔汽車受到各國喜愛。德國汽車工業之所以能夠領先於其他產業,是因為它是德國第一產業,擁有實力和強勁的發展勢頭,其發展特點值得期待。首先,德國汽車研發能力強,不斷提高其核心競爭力。

由於德國的工業太發達,而且利潤太高,德國人根本不願發展房地產經濟,因為根本沒有必要。大力發展房地產經濟,收益大於損失。 德國人不僅收入高,而且擁有完整的社會保障體系。房屋很便宜。此外,德國嚴格的法律使買賣房屋幾乎無利可圖。因此,根本沒有德國人在猜測房屋,而且德國經濟中的房地產行業也不高。 。

『伍』 德國工業以什麼為主

高度發達的工業國家,經濟實力居歐洲首位。屬世界第三大經濟強國。德國是商品出口大國,工業產品的一半銷往國外。德國的出口額現居世界第二位。德國近1/3的就業人員為出口行業工作。主要出口產品有汽車、機械產品、電氣、運輸設備、化學品和鋼鐵。進口產品主要有機械、電器、運輸設備、汽車、石油和服裝。主要貿易對象是西方工業國。政府奉行整頓國家財政、減少預算赤字、進行稅制改革、刺激個人投資、進一步實行非國有化、減少國家干預、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的政策,使德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同時積極採取措施,推動信息技術的發展並調整經濟結構。自然資源貧乏,除硬煤、褐煤和鹽的儲量豐富之外,在原料供應和能源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賴進口,2/3的初級能源需要進口。德國的工業以重工業為主,汽車、機械製造、化工、電氣等佔全部工業產值的40%以上。食品、紡織與服裝、鋼鐵加工、采礦、精密儀器、光學以及航空與航天工業也很發達。中小企業多,工業結構布局均衡。農業發達,機械化程度很高。農業用地約佔德國國土面積的一半。產品可滿足本國需要的80%。旅遊業、交通運輸業發達。德國是啤酒生產大國,其啤酒產量居世界前列。它還是最早研製成功磁懸浮鐵路技術的國家。2002年2月28日24時,德國馬克正式停止流通,歐元 (EURO)成為德國法定貨幣。德國是首批使用歐元的11個國家之一。
魯爾區 聯邦德國最重要的工業區。位於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西部。通常以魯爾煤管區開發協會管轄范圍為界,主體部分介於萊茵河及其東岸支流魯爾河和利珀河之間,作東西向延伸;還包括周圍邊緣地帶。面積4970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2%。人口524萬(1983),約佔全國總人口9.2%;人口密度高達每平方公里1174人。區內城市櫛比,為歐洲著名的城市集聚區。以單一職能中小城市為主。1980年全區10萬以上人口城市有19個,其中埃森、多特蒙德、杜塞爾多夫和杜伊斯堡四大城市人口在50萬以上。 地理位置優越,處中、西歐和南、北歐的中心部位,水、陸交通的要道,與歐洲各國主要經濟區相距不遠。地形以平原為主,上覆黃土層,土地肥沃,適宜農作;南北有緩丘和高地,東部為山區,森林較茂密。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冬溫夏涼,1月平均氣溫1℃,7月17℃,全年有235~260天氣溫在5℃以上,生長期較長。常年盛行偏西風,年降水量750~900毫米,雨日多,濕度大。萊茵河自南向北流經本區西部,發源於東部山區的魯爾河、埃姆斯河和利珀河,均為東西流向,注入萊茵河,構成稠密的水網,為全區提供生產和生活用水以及航運之便。煤炭資源豐富,1200米內硬煤探明儲量650多億噸,約佔全國硬煤總儲量95%。煤的埋藏較深,但品種多,煤質好,其中約3/5為適於煉焦的肥煤。煤田遍及區內各地,是工業發展的動力和原料基礎。 中世紀時,本區中部是朝聖要道,有「聖路」之稱。13世紀末起已有原始採煤業,發展了初步的煉鐵和金屬加工,「聖路」沿線出現商業城鎮。但早期經濟仍以農業為主,平原地區是當時德國的「谷倉」。1835~1861年德國第一批鐵路在魯爾區建成,1850~1870年煤炭工業興起,加以大批外籍技術工人移入,推動了經濟發展。1871年普法戰爭後,德國統一,並從法國獲得大量戰爭賠款,佔有盛產鐵砂的洛林地區和盛產鉀鹽的阿爾薩斯地區(經營40多年),促進了煤鋼聯營和重化工業的發展。19世紀末開始興建運河,並和不斷興建的鐵路和公路組成水陸聯運。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魯爾區已成為德國工業的核心地區。1939年,硬煤產量達到1.3億噸的歷史最高水平,佔全國總產量65.5%;生鐵和鋼產量也分別佔全國總產量的73.6%和66.9%。隨著經濟發展,一系列工業城鎮應運而生,人口急劇增加。在兩次世界大戰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期間,魯爾區也經歷多次衰退。1920年成立的全區最高規劃機構——魯爾煤管區開發協會,幾十年來採取了一系列重振經濟措施,如改造老企業,引進新技術,實行專業化、協作化生產,調整生產布局,發展第三產業和農業,改善經濟和部門結構,以及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交通運輸網,注重環境保護等。魯爾區至今仍在聯邦德國經濟中保持突出地位。 重化工業是魯爾區經濟的基礎,形成採煤—煉焦—發電—煉鐵—煉鋼—鋼鐵加工—機器製造和採煤—煉焦—煤化學兩大工業系列。煤炭和鋼鐵工業是主導部門,長期為全國最大的生產基地,現仍集中全國硬煤和焦炭產量的80%以上、鋼鐵產量的70%左右。鐵礦石全部從巴西、賴比瑞亞、瑞典等國進口。煤、鋼產地接近,產品70%左右就地加工、消費。全國年煉鋼能力 400萬噸以上的大型鋼鐵企業中有 6個位於本區。機器製造業和化學工業也是本區重點發展的部門,在全國居領先地位。前者以重型機械為主,面向區內其他工業部門,生產采礦、冶金、化工設備、建築機械、鐵路機車等;化學工業起源於煤化學,以煉焦和合成氨為基礎,生產多種基本化工產品以及化肥、染料、葯品等。煉鋁、煉鋅和煉錫業是有色冶金工業的重要部門,礦石依賴進口。電力工業發達,以火電為主,總裝機容量約佔全國30%,發電量自給有餘。60年代以來,新興的工業部門有汽車、電子、電器、精密機械和儀表、煉油、石油化工等。玻璃、啤酒、紡織、服裝等輕工業也有一定規模。全區工業結構日臻完善。「聖路」歷來是人口稠密、工礦業集中地帶,有多特蒙德(東部)、埃森(中部)和杜伊斯堡(西部)三大工業中心。隨著採煤區由南向北逐漸推移,工業分布也相應北移,已在利珀河以北形成了新的採煤和化工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本區工業又明顯出現由東向西,即向萊茵河沿岸集中的趨勢,以便利用廉價水運以及進口的鐵礦石和原油等原料。杜伊斯堡是全區最大的鋼鐵和重型機械製造業基地,煉油、石油化工等也主要分布在萊茵河沿岸。 農牧用地約佔全區土地面積的40%左右,東部和萊茵河以西地區較為集中,其他地區多為分散的小塊農田。主要種植燕麥、冬小麥和大麥等飼料及糧食作物,飼養乳牛、豬和家禽。農業生產面臨工礦、交通和住宅建設佔地日增的矛盾,環境污染等也是限制因素。 水陸交通發達。以萊茵河為主幹的4條天然河道,與多特蒙德-埃姆斯、萊茵-黑爾訥、韋恩爾-達特爾恩、達特爾恩-哈姆4條運河,組成稠密的水運網,溝通了魯爾區與沿海港口。河港密集,全區共計74個,其中杜伊斯堡為全國和歐洲最大的河港。由 5條鐵路干線組成的鐵路網,通往國內和鄰國主要城市。鐵路總長9850公里,年貨運量1.5億噸,分別佔全國的1/3和2/5;鐵路密度達每平方公里2.4公里,相當於全國平均值的17倍。公路四通八達,總長18900公里,有聯邦一號公路、多特蒙德—哈根—吉森等重要干線,以客運為主。此外,還有遍及全區的油、氣、化工產品的管道網。

『陸』 歐洲第一工業強國的德國,為什麼經濟能夠如此強勁

德國作為歐洲第一工業強國,我們所熟悉很多的手錶、汽車都是 源自德國的,德國的經濟的強勁很大程度上還是依據當時工業革命的福利還有在二戰中的受益。而且德國就注重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大規模推行義務教育也讓經濟發展得到一個很好的保障。

最後在對於美國和蘇聯的冷戰時期,美國在對於德國也是支持了很多。美國在馬歇爾計劃中對聯邦德國進行了大量援助,在技術、金融、設備等方面對德國進行大力扶持,德國經濟迅速復甦。聯邦德國被納入北約,從此搭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快車,戰後僅10多年,聯邦德國經濟就重新成為世界第一。

『柒』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經濟

像其他東歐的社會主義國家一樣,東德實行計劃經濟(CPE),跟蘇聯相似,與實行市場經濟或混合經濟的多數西方國家形成鮮明對比。國家建立全面的生產計劃、生產目標、價格,並根據計劃調撥資源。生產方式幾乎完全由國家所擁有。如在1985年,國營企業或集體生產所得產值占國民凈收入的96.7%。居民按照固定的價格購買產品,由國家提供80%的基本供應費用,從食品到住房價格均固定。
德國統一社會黨管理和控制國家的經濟以及社會的各方面,擁有最高的領導地位。在採納總書記的報告並制定了未來的第一個五年計劃(草稿)後,德國統一社會黨開始在國會正式行使它的領導角色。
東德也存在極少量私營部門,但並非毫無意義。1985年,約2.8%的國民生產總值來自私人企業。私營部門包括私有農夫和花匠、獨立工匠、批發商和販商等。個體經濟受「自由職業者」(如藝術家、作家等)的管理,雖然是個體經營,但被政府嚴格調控。1985年在私營經濟中,個體經濟所佔比例第一次有了少量增加。根據原東德統計,私有企業主的數目從1984年的大約500人增加到1985年的大約176,800人。某些私營部門的運作對德國統一社會黨和整個社會體系有相當重要的影響。例如,鼓勵私有經濟,提高私有經濟的主動性成為國家用來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促進經濟發展的努力方向。
著名的東德出口產品有柏卡牌相機,特拉貝特、瓦爾特堡、IFA工廠出產的汽車,獵槍,六分儀以及腕錶。
直到20世紀60年代,東德仍遭受著糖、咖啡之類的基本食物的短缺。一些在西方有親戚或朋友並且在國家銀行有外匯賬戶的東德人,可以在外匯商店(英語:Intershop)購買西方及出口級別的東德物品。 民主德國工業發達,在國民經濟中佔主導地位。1983年國民生產凈產值中,工業佔70.2%,工業就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的37.8%。長期以來,把工業作為整個國民經濟發展重點,工業的投資占國民經濟總投資的一半以上。工業生產發展迅速,1949~1983年工業生產提高12.3倍。1981~1984年工業生產年平均增長率為5.3%。
工業技術裝備比較先進,實行集中的計劃經濟,工業生產不斷集中。大型聯合企業廣泛發展,形成的133個大型聯合企業,其職工約占工業就業人數的70%,產值占工業生產總值的74%。工業結構上,生產資料生產在工業總產值中約佔2/3,大大超過消費品生產。
機械製造業是工業的核心部門,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29.5%,職工占工業職工總數的2/5以上,1982年產品出口值佔全國出口總值的48.5%。電機、電子和儀器製造業是機械工業中發展特別迅速的、起主導作用的部門,其產值占機械工業產值的30%。
電子工業是戰後的新興部門,微電子工業發展特別迅速,20世紀70年代後半期開始生產微電子元件,1984年微電子工業產值已達25億馬克,愛爾福特為生產中心。儀器製造業以生產精密機械、測量儀器、光學儀器等著稱,耶拿和德累斯頓為中心,前者有譽滿世界的「卡爾·蔡司」光學聯合企業,生產種類齊全的儀器;後者有「彭塔孔」聯合企業,以生產攝影機和電影放映機聞名。
汽車製造業中心主要是茨維考、愛森納赫、路德維希斯費爾德等。造船工業主要分布在波羅的海沿岸,最大的中心是瓦爾訥明德,占造船工業產值的30%以上,生產貨輪、集裝箱船、破冰船;其次是羅斯托克和維斯馬。
化學工業是最發達的工業部門之一,產值占工業生產總值的11%,職工占工業職工總數的10.6%,1981年化學產品出口值佔全國出口總值的12.8%,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戰後發展很快,1949~1983年化學工業生產提高15倍多。生產分布在以下幾個地區:哈雷-萊比錫區,以開采當地的褐煤為基礎,發展褐煤化學工業;東部地區,利用進口的石油進行加工,發展石油化工,生產化纖、合成樹脂、氮肥等,柏林、科特布斯、法蘭克福為生產中心;德累斯頓區,具有有利的經濟地理位置,運進原料和燃料,生產化纖、葯品、照機紙、橡膠製品;哈茨山前地帶,利用附近山區的化學原料及有色冶金工業的廢料,生產鉀肥、硫酸、焙燒蘇打等;羅斯托克是新的中心,從蘇聯溫次匹爾斯運進半成品氨,生產氮肥。
電力工業是在採煤工業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重要部門。1981年電力生產首次超過1000億度,1983年達1049億度,人均生產電力約6000多度,居世界前列。電力的86%由火電站生產(褐煤發電量佔90%以上),核電站生產的電力佔12%。火電站主要集中分布在褐煤帶,佔全國電力生產的4/5,其中科特布斯區占首位,其次是哈雷區和萊比錫區。
鋼鐵工業是戰後新建的重工業部門。本國鐵礦石開采很少,原料不足,生產設備缺乏,進口鐵礦石、焦炭或焦煤有限,基礎薄弱。鋼鐵工業主要集中在柏林周圍的波茨坦區和法蘭克福區,生產全國生鐵的3/4、鋼的3/5和鋼材的一半以上,這里有勃蘭登堡、亨尼希斯多夫、艾森胡滕施塔特等大型鋼鐵聯合企業。德累斯頓區的里薩、格勒迪茨等鋼鐵企業生產全國1/4的鋼和4/5的鋼管。格拉區的馬克斯許特聯合企業生產的鋼,佔全國的11%。
紡織工業是最大的輕工業部門,以棉、毛紡織業為主,所需原料棉花的全部和羊毛的大部都依賴進口,卡爾·馬克思城是全國最大的紡織工業中心。 民主德國農業生產穩步發展,1950~1984年的年平均增長率為2.7%。1982年農、林業占國民生產凈產值的7.8%,就業人數佔全國就業人數的10%,仍是國民經濟的重要部門。農業生產已實現機械化、電氣化和化學化,生產技術水平和集約化程度較高。農業土地利用程度較高,1983年農、林、牧用地共921.3萬公頃,佔全國土地面積的85%(耕地佔43.7%,森林和林地佔27.3%,草地佔11.5%),尚未利用的土地、荒地、城市和礦區用地以及水域等佔15%。
農業結構中,畜牧業佔主導地位,畜牧業占農業總值的62.5%,種植業佔37.5%。畜牧業發展較種植業快,1950~1984年畜牧業生產年平均增長3.7%,而種植業年平均增長僅1.7%。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提高較快,1960~1983年穀物每公頃產量從2750千克提高到3970千克,小麥每公頃產量從3480千克增加到4710千克。農產品的商品化程度較高,如穀物為33%,馬鈴薯54%,甜菜90%。肉類、牛奶、黃油、雞蛋、馬鈴薯已自給有餘,穀物、新鮮蔬菜和水果的自給率分別為75%、80%和50%。
主要農作物有小麥、黑麥、大麥、燕麥、馬鈴薯和甜菜。1983年穀物播種面積253.8萬公頃,總產量1006.7萬噸。小麥播種面積75.4萬公頃,產量355萬噸,主要分布在平原南部土壤肥沃地區,以萊比錫、哈雷、愛爾福特等區較為集中。黑麥播種面積71.3萬公頃,產量209.2萬噸,分布在中部平原。大麥和燕麥的播種面積分別為88.9萬公頃和16.3萬公頃,產量相應為388.2萬噸和49.8萬噸,前者主要分布在南部,後者以北部為主。馬鈴薯種植普遍,播種面積有所減少,1983年僅48.3萬公頃,產量706.3萬噸,除食用外,主要用作飼料和化工原料。甜菜年產量波動較大,1983年產570萬噸,集中分布在哈雷和馬格德堡等區。 北部區包括羅斯托克、什未林、新勃蘭登堡區,瀕臨海洋的位置,有利於通過海港發展貿易。本區缺乏能源和礦物資源,人口稀少,歷史上經濟開發較差,工業基礎薄弱。農業生產地位突出,提供的商品性肉類和牛奶佔全國的1/4。利用當地農產品和魚類進行食品加工,其產值佔全國食品工業產值的1/5。以造船、電機為主的機械製造業占重要地位。坐落在盧布明附近的諾爾德核電站,提供全國核電生產的大部分。利用進口的原料發展起以氮肥為主的化學工業。羅斯托克是全國最大的海港和本區經濟中心。
中部奧得河西岸區位於北部平原的中部,包括首都柏林及其周圍的波茨坦區和法蘭克福區。地處與東、西歐經濟聯系的通路上,運輸地理位置有利,為成長中的工業基地,鋼鐵、電機、電子、儀器製造和化學工業發達,合計產值占本區工業產值的一半以上。農業發展水平超過鄰近的東南區,土地利用規模、大部分作物和畜產品產量、機械化裝備水平則居其他區之後。城郊農業集約化程度較高。全國高度城市化地區,城市人口佔84%。首都柏林是全國和本區的經濟中心,與周圍的工業城鎮結合組成柏林城市集聚區。
中部易北河沿岸區包括馬格德堡、哈雷和萊比錫3個區。富多種礦產,土壤肥沃,人口稠密,為重工業區。工業產值集中全國的1/3,占優勢的部門有化學、燃料動力、有色冶金、機械製造等。食品工業發達。以哈雷和萊比錫為中心,與其周圍的工業城鎮構成全國最大的哈雷-萊比錫城市集聚區。易北河沿岸是農業基地,機械化和集約化程度高,是全國的糧倉,糧食產量佔全國的1/3。肉乳用畜牧業發達。
南部區包括卡爾·馬克思城、格拉、愛爾福特和蘇爾4個區。歷來是工業高度發達的地域,是全國最工業化和城市化地區,工業部門齊全,工廠企業廣布。絕大部分原料、能源、燃料運進,生產供出口的優質工業製成品。歷史上形成的輕紡工業區,其紡織工業產值佔全國的70%,電機、電子和儀器製造業產值佔全國的40%。農業居各區第3位,乳、肉用畜牧業和種植業發達。以卡爾·馬克思城和茨維考為中心包括鄰近的工業城鎮組成卡爾·馬克思城-茨維考城市集聚區。
東南部區包括德累斯頓和科特布斯兩個區。自然資源中褐煤具有全歐洲性重要意義,石英砂、陶土原料、各種建築材料、有色金屬、木材具有全國意義。工業發展水平居全國第3位,重工業為主導部門,是主要能源基地,採煤、電力工業居全國之首。以電機、電子、儀器製造為主的機械工業發展較快。農業生產規模居全國末位,但農業技術、拖拉機裝備和化肥化水平較高。種植業以黑麥、馬鈴薯為主。草地和牧場比重高,乳用畜牧業發達。以德累斯頓為中心結合附近的工業城鎮組成德累斯頓城市集聚區。

『捌』 德國的經濟特點是什麼

德國採行社會市場經濟,擁有高度技術的勞動力、龐大股本、罷工較少發生且具高度創新能力。德國為歐洲最大且最具影響力的經濟體。按國際匯率計算,德國為世界第4大經濟體,以購買力平價計算則為世界第5大經濟體。於2011年,德國為歐盟預算最大出資國。服務業約佔德國國內生產總值71%,而工業與農業則分別佔28%及1%。德國於2012年5月時失業率為6.7%。
德國對歐洲經濟上及政治上整合持正面態度,在經濟政策上逐步遵循歐盟各國及歐洲會議之決議;德國於2002年1月1日起改采歐洲共同貨幣-歐元為流通貨幣,該項貨幣政策由歐洲中央銀行負責,而德國為歐元區的主導力量。雖然兩德統一已逾20年,但前西德地區的生活水平及人均所得仍明顯高於東德地區,而促進東德經濟整合及現代化的長期政策將持續至2019年,前西德地區每年約向前東德地區投入800億美元。德國政府於2009年1月批准規模500億歐元的刺激經濟方案,以避免部分產業衰退及所伴隨的失業率上升。
以企業營業額排名的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中,有32家企業的總部設於德國。德國DAX指數則由30家市值最大的德國公司組成。德國較著名的企業包括梅賽德斯-賓士、BMW、SAP、西門子、大眾汽車、阿迪達斯、奧迪、安聯、保時捷、拜耳、羅伯特·博世、妮維雅等。德國具備專業技術的中小型企業也相當重要,約有1,000家此類企業在各領域居領先地位而被認為是隱形冠軍。

『玖』 歐洲經濟的發動機:德國到底有多發達再一次刷新認知

在過去的100多年,除了一戰與二戰結束後的一段時間里經濟萎縮,德國一直都是歐洲經濟的領頭羊,是無可置疑的經濟霸主。特別是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整個歐洲地區陷入低迷之際,德國不但是受損最小的經濟體,還承擔了對其他重債國家紓困解難的重擔。

財大氣粗德意志

按照ESM(歐洲穩定機制)的規定,歐元區國家按照本國GDP占歐元區經濟的比重,共同出資7000億歐元,對其他陷入債務危機的歐元區國家開展援助計劃。其中,僅德國就掏出近2000億歐元。

像另外一個國家英國,覺得在歐盟體系內得大於失,花了不少冤枉錢,乾脆不玩了,脫離歐盟。由此可見,德國在歐盟中的經濟分量,是名副其實的「歐洲供血站」。

德國經濟之所以能冠絕歐洲,與其奉行的經濟制度和重視製造產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發達的製造業

德國政府不餘力地保護市場爭的公平和自由嚴禁任何企業或個人通過不合法的方式限制和妨礙市場黨爭的公平性,營造了良好的市場環境,德國企業也因此得到飛速發展,大量中小企業獲得了強大生命力,與大企業形成了良好的互利關系。

20世紀後期,英美等發達工業國家普遍開展「去工業化」的產業結構轉型,大力發展金融服務業,德國也加入了這一浪潮。然而與英美不同的是,德國僅僅將低附加值的生產環節轉移到中東歐等國,對於占據產業鏈高端、擁有市場定價權的產業幾乎全部保留。轉型期間,德國製造業占國民經濟的比例

一直保持著很高的水平,大約在四分之一,而歐盟其他國家僅為七分之一。因為德國的企業有非常好的技術、非常強的創新。德國的出口產值在GDP中所佔的比重高達40%,堪稱是帶領德國經濟闊步向前的頭號功臣。

為了確保德國產品的競爭優勢,即便是在經濟衰退最為嚴重的2008-2009年,德國政府的科研經費依然保持上漲態勢。正是由於德國企業總是不斷追求 科技 創新,才使得德國製造一直以高端、質量上乘、精良而享譽世界。

目前,德國有400多萬家中小企業,佔全部企業的98%以上,其員工約佔全部就業人口的85%,創造的價值約佔德國GDP的八成。

民眾的付出

德國經濟的繁榮也與民眾的付出密不可分,比如德國政府在 社會 保障體系的變革中,限制了養老金的過快上漲,將領取養老金的年齡提高到67歲。修改了取失業保險金的資格,規定領取失業保金的人員,在失業前2年內必須至少有12個月的參保時間,同時,還縮短了失業金的領取期限,54歲以下的人員能領取失業保險金的最長期限由26個月降為12個月,55歲及以上人員取最長期限由32個月降為18個月。

德國政府由此節省了一大筆錢,並將這些錢應用到了企業稅改。將公司稅從原來的25%減輕為15%。這一改革使得德國從一個高稅負國家變為中等稅負國家。減輕了德國企業的負擔,人力資源配置更為靈活,人力成本也大大降低。

這一方面降低了德國產品的生產成本,使之在國際市場更有競爭力,另一方面也刺激了企業增加投入,進而帶動國內就業。2019年,德國失業率達到了自1990年兩德統一以來的最低點。

即便是剛剛過去的2020年疫情期間,德國的失業率在歐洲地區也保持在一個極低的水平。

嚴苛的金融管制

相較於英、美、日等金融強國,德國的金融業無論在創新性還是盈利水平上都處於弱勢,但在謹慎和穩定方面,德國金融業卻更勝一籌。

德國的金融業由德意志聯邦銀行和德國聯邦金融監管局聯合管理。其中,聯邦銀行在德國9個地區設立分支機構,這些分支機構及其下屬支行負責監管日常事務,並將相關情況上報給監管局,由監管局進行最終截定。而監管局對監管對象的管理處處體現著嚴格與謹慎。

德國不把房地產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動力,當年美國的次貸危機就幾乎不可能在德國出現。因為在德國買房,購房人必須首付20%-30%,並提供最近一段時期內的收入證明,未來如何還款也必須加以說明。任何環節不達到要求,是無法貸到款的。想通過從收入上作假來獲取貸款,幾乎不可能,德國的稅務機關可是會找上門的。

德國不僅嚴格控制金融衍生品的發行,對投資者持有此類高風險的金融衍生品也有嚴格的限制。以過去幾年大出風頭的P2P為例,雖然德國也有P2P平台。但是德國法律規定,只有銀行才能發行貸款。為了符合監管,每個P2P借貸平台都需與銀行合作,銀行發行貸款,然後通過P2P平台將債權出售給投資者。

德國的法律還禁止高利貸,禁止借貸利率超出市場平均水平的兩倍,這意味著P2P借貸利率的上限約為16-18%。這也就意味著大規模的P2P暴雷、倒閉事件很難發生。

德國正是憑借著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在歐盟中確立了主導地位,在經濟、外交、公共安全政策領域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閱讀全文

與德國什麼經濟佔主導地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體彩有多少錢用於體育事業 瀏覽:266
上海哪些藝校美女多 瀏覽:995
美女用什麼手機好 瀏覽:603
愛情小金庫怎麼開通 瀏覽:766
二次婚姻如何協議 瀏覽:1000
三圈排查表的身體健康狀況寫什麼 瀏覽:925
中國導盲犬事業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852
事業單位社保都交哪些 瀏覽:836
怎麼寫老師講故事 瀏覽:759
張晉婚姻現狀如何 瀏覽:362
忠於職責的故事有哪些 瀏覽:115
海水素食經濟魚類有哪些 瀏覽:574
幸福人總部電話是多少 瀏覽:818
臨沂市的經濟房怎麼申請條件 瀏覽:565
三十多歲健康的男人多少斤 瀏覽:862
你長這么大最幸福的時刻是什麼 瀏覽:913
李現的故事是什麼 瀏覽:884
如何判斷婚姻衰敗 瀏覽:339
有沒有哪些純潔愛情的故事 瀏覽:648
事業單位半年獎績效怎麼回事 瀏覽: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