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福建各市最新排名出爐:福州第二,泉州領先龍岩,寧德進步較大,你怎麼看
福建是一座後半期發展趨勢比較強悍的城市,因為先天性所在位置繁雜、工業等基本不一樣的原因,福建初期在沿海地區的發展趨勢並不出色,可是在2010年以後國內經濟發展就逐漸慢慢輝煌,福建的發展趨勢早已處在全國各地前端,2020年的GDP增長速度3.3%。
真真正正追溯出來,福建的發展趨勢與本地的優秀人才、診療、文化教育、資產、工業生產等資源都離不了關聯。終究,自打東北三省的衰落,許多工業都把目光放到了沿海地區,因此 如今的工業生產流行的好多個領頭城市基本上全是南方地區佔多數,而這也與本地的一般部門預算收益有關系。
此外,大家還可以發覺寧德發展較大 !盡管,寧德的整體實力僅坐落於福建第8。2010年一般費用預算收益才40億人民幣,十分的少。可寧德2020年一般費用預算收益做到了137億人民幣,增速速率卻比泉州、福州市、南公平城市要高許多,做到了240%。
最終,大家覺得寧德、龍岩在福建省是具有發展潛力的地市,您是怎樣看待的呢?
2. 漳州和泉州有什麼區別
歷史上一直將倆州統稱為漳泉,所以給人感覺漳州泉州沒多大差別,其實差別還是挺大的。
這次來聊聊由泛閩南區域的稱呼所容易使人產生的誤會、錯覺。
史上一直以「漳泉」來稱呼閩南地區的漳州和泉州,有些人就很膚淺的認為那是因為漳州歷史上比泉州強,所以才叫漳泉,把漳州排在前面,泉州排後面,並對泉州歷史有種不服之感。
不論是福建還是漳泉,以稱呼作為標准來排地位高低都是十分膚淺的,稱呼除了看作用,還要考慮押韻,順口。最早像五代時期留從效割據漳泉二州,《宋史》稱之為「漳泉留氏」漳泉二州。,當時泉州是絕對的中心這是不需要說的。明初設立的「漳泉道」也是以泉州為中心。興泉道,興泉省,都是以泉州為中心,興化為附屬。明清時期漳州與汀州、龍岩區域劃分的汀漳道、汀漳龍道,是以漳州市區為中心的,所以說按照名稱順序來排地位的高低論是經不起輕微推敲的,如果光看名稱也能導致有些膚淺的人對泉州歷史不服,那我們只能深入淺出的攤開歷史來看看到底有什麼好不服的?
漳州在明代之前都是屬於下州的級別,而泉州在唐代就已經達到上州級別了,泉州在宋代成為望州,元代泉州是上等州路的級別,事實上在地區開發發展上漳州比泉州落後了好幾檔,論歷史上輝煌久遠的程度根本沒有可比性。
有人說過陳元光(686年)設立漳州時還沒有泉州,實際他只是看到了名稱的表面,沒有看到內涵,唐初陳元光初設的漳州范圍只有今漳州南部的部分地區,州治在今雲霄縣西林村(過了30年後的開元四年(716年)移至漳浦縣城,等到漳州設立100年後(786年)州治才移至今漳州市區,泉州市區在700年就確定了州治中心位置,當時漳州中心還在雲霄縣)。唐開元二十一年(733年)福建一詞剛出現時,漳州龍溪縣(包括漳州平原精華區,今漳州市區和龍海)還是屬於今閩南泉州的轄區,開元二十九年(741年)才割給漳州,唐大歷十一年(776年),觀察使皇甫政奏請析汀州龍岩縣來屬漳州;翌年獲准,時漳州轄漳浦、龍溪、龍岩3縣。龍溪地處漳浦、龍岩2縣之間,為州境中心地帶,故貞元二年(786年)。州治所又從漳浦縣李澳川移至龍溪縣(今漳州市區)。
還有漳州靠近泉州的長泰縣跟莆田地區一樣,直至宋代初期才從泉州分割出去。更別說唐代之前漳州地區長期都是屬於泉州東安縣、南安郡、豐州等等的管轄,以泉州豐州(古南安豐州今部分屬泉州豐澤區)為區域中心了。
泉州占據泛閩南區域核心的有利地位,所以古代泛閩南區域都是泉州做頭。唐末閩國開閩三王以泉州為大本營,漳州泉州兩州屬於親信州,五代末留從效割據漳泉兩州,直至明代的「漳泉道」(轄區包括漳州,泉州,莆田)都是以泉州為中心。
明末以來跟漳州平原共用九龍江出海口的廈門地位提升,乃至獨立出泉州府,自此漳泉核心之間隔了個廈門。以廈門為界,興泉區域組成一核,清代以來的興泉永道,興泉省,晉江專區都是包含莆田泉州兩個地區,以泉州為中心。漳州汀州(龍岩)區域組成一核,汀漳道,還有汀州,漳州,龍岩的「汀漳龍道」(跟莆田,泉州,永春的興泉永道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將漳州、汀州、龍岩捆綁成一區域。民國戰亂時期臨時存在漳州的閩南護法區也是以比較偏僻的漳州跟龍岩區域以及山區縣為主(是國民黨粵軍護法軍開拓用於抵禦福建的北洋系軍閥的臨時調整區類似延安革命老區),以龍海江東橋為界的九龍江入海口區域,廈門島,泉州沿海核心縣晉江、南安、惠安跟莆田縣這些沿海核心區都不包括在內,跟民國抗戰期三明永安作為臨時省會一樣,偏僻反倒成為優勢。
廈門島再強也僅是泉州一隅,占據漳州平原九龍江入海口核心位置的廈門島對漳州意義就不同了, 清代以來的廈門島是漳州平原九龍江出海口的門戶核心,漳州以廈門島為區域核心。清代的福建水師提督府、台廈兵備道、興泉永道道員駐地、五口通商口岸、民國時期福建第一個建市的廈門特別市,福建僅有的兩個人口20萬以上級別的城市福州與廈門,民國時期的漳廈海軍警備司令部,前身是清朝的水師提督府,駐在廈門島內,不勝枚舉。都是清代以來廈門島作為漳州區域核心優勢的證據。
漳州古代以泉州為區域核心,清代以來又以九龍江出海口的廈門島為區域核心。可以說這個「漳泉」區域漳州就沒有成為泉州核心過。
古代長期作為泛閩南區域核心的泉州不僅僅是在地理區劃上有輻射而已,其核心的影響在人文輻射上也有明顯的體現。
泉州與莆田交界處產生的莆田地區的代表人物,都與泉州有著各種的關聯,交界處湄洲島海神媽祖這個「泉州神女」信仰的傳播,官方的認證都離不開泉州海貿和泉州人。泉莆交界處的楓亭鎮人陳洪進是泉州永春人晉江王割據漳泉二州(包括莆田)奠定大局的留從效的跟班,後來留從效死後被陳洪進繼位,南安人劉昌言是他的幕僚,納土歸宋就是劉昌言建議的,舉家遷往晉江的陳洪進暴政重稅斂財,致使仙游游洋農民起義。從而在宋初設立興化軍使得莆仙地區分離出泉州。陳洪進是泉州的追隨者。
宋代泉州一門四相曾公亮引薦王安石,並且在皇帝面前跟他一唱一和,於是王安石選擇和「福建派」抱團取暖,引薦曾公亮的兒子曾孝寬上位,將女兒嫁給蔡京的弟弟蔡卞,王安石變法最終受益者是蔡京跟泉州呂惠卿這兩個福建派,王安石跟蔡卞說他退休後當今只有三個人才可以取代他,一個是王安石兒子,一個是蔡卞他哥蔡京,還有一個是呂惠卿,王安石認為他的接班人除了他兒子就是「福建派」的人了,可惜的是他看好的福建派的人最後都讓他失望,一個是他變法的實際實施者呂惠卿,後來被他稱為福建子,一個是打著支持他變法旗號做幌子上位後大肆斂財的蔡京。另外蔡京跟他的前輩泉州人蔡確還有蔡確兒子關系親密,蔡京是在泉州晉江人執政宰相溫益支持下當上宰相的,互相抱團。王安石變法新黨改革派的繼位者除了同屬江西派的曾布外其餘五個領袖均是福建派:呂惠卿、蔡確、章惇,蔡卞、蔡京。這里的福建派源於曾公亮、始於呂惠卿。蔡京,蔡卞這兩個福建派也算是被泉州勢力所間接帶動起來的人物。
楓亭鎮人蔡襄的母親盧氏為泉州惠安(今泉港)名士盧仁之女,從小在母親的惠安娘家讀書接受教育的蔡襄對母親感情很深,因為盧氏年紀大了他就申請回福建當官。惠安名門盧氏對蔡襄成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蔡襄可以說是半個泉州人。(另泉州南安人李伯玉是莆田白塘李氏的開基祖,莆田古代最著名的富商李富(其父李泮就已富甲莆田)以及李嘉誠、李文正均出於白塘李氏,算是莆田族氏經商典範。曾長期屬於南邊南安(泉州)管轄的莆田民間尊稱泉州人為「南兄」也是很容易令人產生遐想的)。
透過交界處的媽祖、陳洪進、蔡京、蔡卞、蔡襄與泉州的關聯可見泉州核心文化的帶動影響力。
明代實施海禁政策以來,官方禁海商民只能偷偷在偏僻處私自下海貿易,當時對漳泉沿海私商以海為生的記載比比皆是,《明世宗實錄》卷五十四:嘉靖四年(1525年),浙江巡按御史潘仿言,漳泉府黠猾軍民,私造雙桅大舡下海,名為商販,時出剽劫,請一切捕治獲之。漳州龍海人張燮在萬曆年間寫的《東西洋考》載: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有佛郎機船載貨泊浯嶼,漳、泉賈人往貿易焉,巡海使者柯喬發兵攻夷船,而販者不止。〞明清之際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泉、漳二郡商人販東西兩洋,代農賈之利,比比然也。至此,在漳泉商民的推動下,當時泉漳交界處的月港已成為中外海商進行國際貿易的新型大港。由於月港私商的國際貿易己成既定事實,明王朝對此不得不加以承認,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福建巡撫塗澤民的〝議開禁例〞得到明穆宗的採納,明王朝被迫開放海禁,准販東西二洋。自此月港成為中國對外貿易中心,隨後設立督餉館,歷史上泉漳交界處的漳州月港所達到的繁盛也離不開泉州力量的注入;這也是漳州歷史上最輝煌鼎盛的時期。由此可見泉州對周邊地區的帶動影響力。正如《媽祖的子民》一書中所說的最早進入海洋商業貿易的泉州對漳州在明代海貿商業的帶動作用是肯定的。
當時泉漳交界處的顏思齊(永春顏慥後裔,今屬廈門海滄青礁人)是古代漳州海商的代表人物(漳州平原跟廈門共用九龍江出海口)。其結拜的28個兄弟裡麵包括了南安縣、晉江縣等在內的泉州人。也是離不開泉州勢力的支持。泉州鄭氏集團帶領的也大多是漳泉之民。
泉州對漳州海商貿易的影響帶動作用也是肯定的。
從與泉州兩邊交界處的兩個代表人物亦可看出泉州人的領頭羊地位,與莆田交界處是陳洪進,泉州留從效開拓清源軍割據勢力,奠定局勢;陳洪進納土稱臣,重稅斂財致使仙游農民起義,莆田獨立。與漳州交界處是顏思齊,占據月港私商港有利地位組成聯盟,鄭芝龍接手後形成壟斷地位,鄭氏集團開疆拓土建立政權。兩邊勢力在開疆拓土、割據一方奠定大局上都是在泉州人的領導下完成的。
宋代重文,開放降低科舉門檻,相對於唐時期的道路閉塞在北宋時期已拓順了出閩往北上的道路,且地理位置更近更加便捷(進士主要集中在往北方的主幹道周邊)的建州因為「土狹人貧,讀且耕者十家而五六」所以建州在北宋時期進士數量為福建最多。
南宋偏安於浙江杭州,北方戰亂不止,經常都是只有浙江福建兩省周邊的學子參加科舉考試,其它省參加科考的很少,地理位置更近更便利的福州在南宋時期的進士數量也是福建最多。
跟重農的建州、莆田、福州「家貧子讀書」不同的是重商的泉州,泉州人不僅僅只有耕讀這條出路, 所以南宋莆田人劉克庄詩雲:「閩人務本亦知書,若不樵耕必業儒;唯有桐城南郭外,朝為原憲莫陶朱。」說泉州人不像傳統只會耕讀的福建人,不僅重文還重商。泉州科舉質量突出。科舉最終目的就是為朝廷選拔人才、官員。而不是濫竽充數蜂擁的將種田考科舉當做脫貧的唯一出路。泉州在宋代高官輩出。所以雖然宋代泉州進士數量在福建科舉四大中心裡屬於最少,但是歷來界定的宋代福建的四大科舉文化中心泉州是必不可少的一個中心。不僅是因為質量突出,影響力不可或缺且泉州進士主要集中在晉江縣這個能官能商的中心地帶。明代中後期泉州私商開始盛行時期也是泉州科舉文化鼎盛之時。
漳州地區缺乏整體實力作為支撐,漳州市區從來都沒有真正成為閩南區域核心過, 即使在漳州歷史最鼎盛的月港時期,漳州也僅是偏隅局部的鼎盛,月港鼎盛准確說其實是當時泉漳交界處的九龍江入海口區域的鼎盛,當時漳州海商的領袖顏思齊現在已經是廈門海滄人了。在月港達到最鼎盛的明朝中後期,當時泉州科舉文化鼎盛,居福建第一,進士、高官各類人才輩出;當時晉江沿海私商發達,永寧衛城、安平、青陽、石湖等均出現城鎮化繁榮景象,鼎盛時期的漳州相對泉州都沒有絕對優勢,所以明代後期對外貿易中心才會被遷移至泉州安平。無論是月港還是閩南護法區都是因為漳州的偏僻成為優勢才發展的而不是因為漳州本身的繁榮。漳州歷史跟泉州差距還是比較大的。
泉州作為泛閩南區域的一個核心,科舉文化方面當官能影響莆田。經濟文化方面經商能影響漳州,能官能商。泉州自古不僅在地理上是區劃中心,在文化帶動輻射上也是中心。泉州自古作為泛閩南區域的核心是實至名歸的。所以別看到「漳泉」這個表面稱呼就膚淺的給排序下定論。
可查閱漳泉歷史枝脈圖以及漳泉歷代人口圖,令人稱奇的是漳泉歷代人口圖其實大概就是等於漳州與泉州兩地歷史發展圖,漳州除了在明代中期因海禁政策官方禁海,漳泉私商往偏僻港口偷偷貿易而發展起來成為中國對外貿易中心(位於當時泉漳交界處九龍江入海口區域)的月港時期以外(晚明泉州鄭氏集團又將對外貿易中心轉移至泉州安平港),其它時間漳州都很平庸。漳州歷史跟泉州差距還是比較大的。無論在福建還是在閩南,泉州都是「名副其實」的無冕之王。
3. 福建最發達的城市,真的是GDP超7000億的泉州嗎
說到福建經濟最強的城市,大家都知道,泉州是福建經濟總量最高的城市,2017年的GDP超過了7000億,甚至幾乎都要達到廈門的兩倍了。按常理來說,泉州屬福建最發達的城市無疑了,可以真的是這樣嗎?GDP高就代表發達嗎?GDP能代表居民收入嗎?嚴格來說,福建最富,最發達的應該還是廈門這座城市!
廈門被譽為宜居城市,廈門具有豐富的灘塗等濕地資源,是國際遷徙候鳥非常重要的「驛站」和越冬地。光是東北部濕地,就分布有野生鳥類16目50科170種!這里樂趣多:在海滄,還有一個全國面積最大設備最豐富的非動力兒童公園——廈門兒童公園,遊玩項目達74個,一到節假日,這里就成了孩子們的天下!不過,盡管廈門被看成宜居城市的代表,但近年來,這個城市的房價卻越來越讓人難以「宜居」。
廈門是閩南地區的主要城市之一,與漳州、泉州並稱「廈漳泉」,閩南金三角經濟區。廈門是中國最早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的四個經濟特區之一,五個開發開放類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之一。這座城市知道度高,經濟也比較強,且這里旅遊資源豐富,有時間的朋友不妨去看看!
4. 在福建,十年之後,漳州的經濟會成為福建的領頭羊嗎
成為領頭羊?難!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美國也不是一年成為世界霸主的。福建省歷史上,漳州在各個方面都沒有成為過領頭羊,經濟、文化、教育都不是。別說10年,給他20年,30年也不會成為領頭羊。
(漳州名片之一——片仔癀)
5. 漳州與廈門、泉州經濟活力差異比較
漳州基本處於未開發的階段,目前經濟狀況的確不怎麼樣,不過已經開始有台商的投資了,例如一些以種植業為主的台企,再就是與廈門接壤的地方可能還好一點,例如龍海縣~旅遊方面雖然景點名氣不大,但是作為周邊地區周末的休閑還是可以的,例如東山島就挺漂亮~而且古跡比廈門多~
廈門的經濟活力,其支撐主要來自外資,佔到廈門經濟總量的90%例如柯達,戴爾,太古飛機修理廠,太古可口可樂,TDK,NEC,玉晶光電,還有就是各大國際商業銀行例如國際銀行,渣打,匯豐,東亞,花旗,日本惠穗。。。
泉州的民營經濟很發達,尤其是製鞋業和制衣業,例如安踏,361度,在國內都小有名氣,不過泉州的地工資水平和物價水平都沒有廈門高,說實話,治安實在是不敢恭維。。。
6. 按GDP來算,泉州一直是福建第一,廈門何時超越泉州
廈門GDP超泉州的可能性太低了,下面我們通過數據對比一下廈門與泉州GDP差距:
2018年GDP(預估值):
廈門:5006.54億元,同比增速:7.3%
泉州:8456.97億元,同比增速:7.8%
從數據來分析,廈門的GDP永遠也超不了泉州。
那麼為何廈門GDP超不了泉州呢?
兩個原因:
第一: 廈門的人口和面積相對有限,很難發展成一個超級城市
第二: 泉州的工業體量更大,第二產業才是經濟的增長動力,廈門第三產業相對活躍,所以經濟增速會低一些。
總結:
廈門不需要GDP超過泉州,因為本身廈門就是一個小而美的城市,不需要做大,蔣昊去過幾次廈門,感覺相比深圳,廈門更mini一些,那時候的廈門公交車票價是1元,坐船去鼓浪嶼來回才8元,在廈門海邊吃一頓海鮮,不到200元,住一家民宿,一晚上才300元,我去廈門玩了一個星期,花費不超過3000元。有時候,很想在廈門定居下來,每天就是看書,寫作,自媒體,沒有深圳的壓迫感!可惜現在的願望很難實現了,廈門的房價排在全國第四位,直追深圳,我的「養老」還是選擇了惠州,看春暖花開,潮起潮落!泉州和廈門都傷不起!
老是說生產總值超過廈門,廈門才多大人口才多少,泉州面積是廈門的快10倍,人口比廈門多出2倍多,快900萬人的城市與400萬人的城市比生產總值,我們閩南人說的叫做:歹年冬厚肖狼。知道這年頭不要臉的很多,但沒想到竟然如此之多,佩服得五體投地,為什麼不公布一下人均GDP,這是刻意挑事吧,人均GDP廈門排福建省第一近12萬元,福州排第二10萬左右,泉州才第三9萬多,也別想用深圳的發展來打廈門的臉,那是更加無知到悲哀,八十年代初國家定下四大特區,但國家對深圳與廈門的投資與扶持可以說一個天一個地,深圳主要面對香港澳門,但廈門卻要面對當時還是敵對局勢的台灣。 國家財政人才大力投入深圳發展的同時,廈門卻在那個時候一直到90年代還在為祖國緊張守海防線,還有敵特公交 汽車 炸彈與反動傳單通過空氣球傳過來的事件頻頻出現,那時候山體基本上不敢開發,都是二炮戰備隧道軌道一直是不敢開發的,到2000年兩岸關系和緩實現小三通後才真正發展,等於整整比深圳晚發展了20年。
這個問題問的簡直有點「膨脹」了,廈門不被小弟漳州超越就不錯了,還想超過泉州?
泉州,實業之城,最牛逼的地方在於民營經濟的發達,它幾乎每個縣市都有自己的支柱產業,水頭石材城工業、安溪鐵觀音產業、德化陶瓷文化、石獅服裝產業、晉江鞋業產業、南安水暖產業…就這樣集群整合形成了一個的強大的工業城市,所創造的GDP已經連續20多年雄霸全省,能發展至今全靠自身本事。
反觀廈門,一座集副省級、計劃單列以及經濟特區、自貿區等光環為一身的 旅遊 城市,還壟斷了所有的優質資源,比如高鐵、機場和港口等,然而卻硬生生的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爛,內部缺乏有力的產業支撐,外部環境還被高房價脫垮,人口一直在處在流失狀態(很多人還不願意承認)。未來,如果沒有政策扶持,不知道廈門拿什麼去拼?
可以這么說,在福建省,泉州就是那個負責賺錢養家的,而廈門就是那個負責貌美如花的。
縱觀2018年上半年福建各城市GDP榜單,我們不難發現,福州超越泉州成為福建GDP第一市那是遲早的事,預計也就是未來三五年的事吧,畢竟有著省會優勢以及全省政策資源加持。而廈門想趕超泉州,難度系數太大,不被漳州超越就不錯了。據了解,從2014年開始,漳州的經濟增速在福建的所有省市中就一直排名第一了。
1、GDP的PK其實代表各自城市的人尋找榮譽感和歸屬感的美好意願,是好事;但個人覺得比較城市和城市比拼,更應該去發現、理解和釐清不同城市的稟賦、定位和階段發展策略,才能更好的讓一個大經濟區域的不同城市攜手前進;
2、《山海經》有雲「閩在海中,其西北有山」;根據地理稟賦,除西北的龍岩等地有山地經濟特色,海洋經濟和貿易一直都是福建海西經濟圈的主旋律,也形成了以泉州、福州、廈門為代表的三個主要經濟圈;
3、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 歷史 起點,經商意識濃厚,泉州商人長期是閩商的主要力量;現在的泉州是典型的「輕工產業+貿易」,以國內出色的輕工產業(休閑食品、紡織、鞋服、皮革、紙品等)和知名品牌(達利、安踏、恆安、七匹狼等)為基礎來發展貿易,產業基礎比較扎實;
4、福州近代起就是「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區位是「山海結合」,這也導致啥都有一些,貿易有一些、產業有一些、品牌有一些,又有省會資源牌的疊加,雖然「多而不強」但「迴旋餘地大」,GDP長期「坐二望一」;
5、廈門太典型了,海中一個島,沒有太多的土地和人口資源進行產業迴旋,海上貿易是廈門最根本的產業(這點和香港在中國南方的存在意義是一樣的),「位置」首先決定了一切,比如廈門國企的代表企業建發、國貿、象嶼都是貿易主業,就很說明問題;由於名氣和開放性,廈門又是福建最能吸引人才和資金的地方,其實是福建最合適搞「高精尖新」產業的地方,比如晶元(聯電在廈門有較大投資)、生物醫葯(現在不大不強)等這樣的產業;
6、釐清三個經濟圈的上述特點和現狀後,再回來回答問題:由於產業的扎實基礎,泉州GDP第一在福建短時間內是難以撼動的,這是好事,產業為王嘛;由於出口貿易的影響,廈門經濟這兩年其實有所下滑,所以更應該著眼於依託泉州和福州,當好福建出口和服務貿易、「高精尖新」產業的龍頭,不要拘泥於爭GDP第一,廈門就應該掙最該掙的大錢;
7、福建這幾年是全國關注的焦點,中央政策給得也多,三個經濟小圈不要只互相盯著,應該合一起看世界,掙世界的錢才是正道!
2017年泉州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7548.01億元,同比增長8.4%,連續19年排名全省第一;
2017年廈門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4351.18億元,同比增長7.6%,排名全省第三。
從GDP總量上看,泉州遙遙領先廈門,且去年經濟增長速度泉州也比廈門更快,可以預測,至少在10年內,廈門的GDP都難以超越泉州。
我們從以下一組經濟數據來進行分析:
首先,我們知道,GDP主要靠生產創造,在經濟環境差距不大的情況下,人口越多,需求越大,產出越大,GDP就越高。泉州人口總數858萬人,2倍於廈門人口總數,後者人口392萬。人口基數的大小決定了,廈門GDP在數年內,都不足以撼動泉州,這是最重要的一點。
其次,廈門雖然在GDP方面無法與泉州相比,但在財政收入及進出口貿易總值上,廈門是領先泉州的,說明廈門在外向型經濟要比泉州發展得更好。
第三,在對比兩個城市時,我們不應該只看GDP,從數據對比來看,無論是人均GDP,還是人均可支配收入,廈門都輾壓泉州,從三次產業結構來看,泉州還處於工業化階段,而廈門第三產業比重已經連續數年全省最高,說明廈門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成效明顯,服務業結構更合理,泉州服務業水平距離廈門還有很大的差距,這從兩地 旅遊 收入可以看出來。
廈門作為擁有經濟特區、副省級雙重頭銜的城市,是福建省重點發展的嬌兒,知名度更在全國范圍內都響當當,總的來說,泉州在GDP上領先,但廈門的經濟結構更合理,更成熟。泉州在GDP取得重大進步的同時,更要在經濟結構優化、產業升級上加一把勁,爭取為福建經濟的發展做出更多的貢獻。
來回答下:如何沒有重大國家政策調整,廈門永遠不可能超越泉州。
下面我們通過數據對比一下廈門與泉州GDP差距:
2018年GDP:
廈門:5006.54億元,同比增速:7.3%
泉州:8456.97億元,同比增速:7.8%
廈門是一個美麗的城市,是全國知名的 旅遊 城市。但恰恰 如此,證明了廈門這幾十年來走的路都失敗了。廈門作為中國第一批經濟特區,跟珠海,汕頭,海南,深圳是一起發展的。如今只有深圳經濟成功了。而其他城市全部沒落了。廈門在這裡面也就比汕頭好一些。這說明了廈門經濟動力的不足。以前國家給了那麼多號的政策都無法發展起來,如果市場經濟比重越來越高的今天,廈門更不可能有太大的經濟發展了。GDP這塊廈門以目前的情況來看,永遠無法超越泉州了。
泉州作為一個普通地級市,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發展成為福建GDP第一大市。除了泉州人敢打敢拼的精神以外,最主要的還是優越的地理條件。泉州有 廣闊的腹地,優良的港口,濃厚的 歷史 ,敢拼的精神。這些都促進了泉州在改革開放以後經濟迅猛騰飛。自從大航海時代開啟以來,全世界范圍來看,經濟發達的地方都是沿海的,內陸城市基本上已經很難取得較大發展了。海運是這個世界上運輸成本最低的方式(沒有之一),所有靠海的城市基本上經濟都不會查。而泉州有自己的經濟體:鞋材、服裝、陶瓷、建材等,聞名全國的晉江模式,都為泉州的經濟注入了永不枯竭的活力。
題主單純的問GDP的問題,筆者也是單純的從這方面回答。雖然廈門的GDP不會超過泉州,但不妨礙廈門有自己的特色道路。如今的廈門市福建知名度最高的城市(很多外省人都以為廈門才是省會),島內城建,交通等各方面的完善度應該排第一(比福州還好些)。這些都是廈門的優點。廈門沒有太大的縱深腹地(這也是為什麼一直傳廈門要接管南安,晉江的原因),經濟上以國企為主。本地沒有太大的企業,都是服務業為主。作為新興的城市,在98年遠華案之後,廈門及時調整方向,從經濟特區轉型為 旅遊 城市,如今的發展已經領先全國了,以後廈門 發展也會越來越好,但是GDP這方面想超越泉州,除非有重大國家政策,不然基本無望了。
首先我們得清楚現行我國GDP核算是生產法,指的是最終產成品和服務的增加值。
打個比方,泉州生產一套衛浴產品,記一套衛浴批發銷售的價格500元為GDP;廈門進出口商出口一套衛浴,記利潤30元為GDP,這就是很多城市努力引進 汽車 廠的原因,對GDP貢獻太大了。
可是往往對GDP貢獻大的廠家不掙錢,而經銷商掙錢,這就是為什麼廈門企業納稅額大幅超過泉州的原因,因為你掙錢了。
如果看不懂,請參考廈門最大的三家國企建發、國貿、象嶼(三家的主營均為供應鏈、金融、地產,地產佔比是最低的),三家公司2017年營業額均超過2000億,利潤分別為70億+、200億+、95億+,具體數額可以查到。
所以,GDP方面廈門要超過泉州,基本不可能,財政收入泉州要超過廈門也很難,不是一個類型的城市,各自做好自己就是了。
廈門人口基數少,產業結構特點類似於澳門,若在不合並周邊城市的情況下,未來發展趨勢如同現在的澳門,即使經濟條件持續大幅增速的情況下也不可能達到大城市經濟標准,久而久之只能變成另一個澳門標准。
這就好比福建省為何在經濟總量上大大落後於人口大省是同一個道理,當然,凡事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只能說在沒有強大政策扶持力度下是永遠不可能的,但是省會福州超過泉州的可能性就比較大些,按照近幾年發展趨勢來看,五年內福州將大幅超過泉州,人口也會大幅增長,對照經濟發展來看莆田、漳州、龍岩等地都有可能超越廈門,但是人均方面想超過廈門就非常困難,都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廈門的軟體硬體條件都非常成熟,即使做不到經濟強市,也是富甲一方的經濟特區。
隨著我國老齡化越加凸顯,勞動比例下降對經濟造成的放慢節奏,未來大陸會借鑒發達經濟國家模式,打造實際性的都市圈模式,至少長三角地區已經在慢慢形成這種模式,福建確認做強做大三核發力海峽都市圈應該也不會離的太遠。
泉州GDP一直是全省老大,可泉州市區如村中城,城區6個區城鎮化人口不足百萬,GDP總和不如轄下縣級市晉江。
泉州城市建設犬牙交錯,以城區中心為圓心、劃一直經十公里圈,晉江、南安、惠安縣、縣級市佔地過半。
一千年前世界第一大港已沒落、泉州港口、海關、空港都成廈門管轄下。
泉州人均財政收入只有廈門3分之1,市政府級別比下廈門低一級。
廈門從市政、港口、貿易、交通、城建等方早已領先泉州很多!
看人均啊,吹總量有什麼用,人均廈門一直福建第一,泉州人均要達到現在廈門水平,至少還要5年
7. 漳州和泉州哪裡比較好
以前老說「廈漳泉」,但是現在漳州明顯落後於泉州和廈門,但是漳州的歷史文化氣息還是稍重於泉州,泉州的現代感可能更強。
8. 漳州「最強」縣市,遠超泉州石獅市,為什麼距漳州市區僅20公里呢
漳州是福建省的一個下轄地級市,位於省內東南部,其東邊與廈門相連,南邊與廣東省接壤,是中國著名的“田園之城”,是福建省內非常具有競爭力的一座地級市。漳州的地理區位優勢明顯,經濟發展比較快。2019年漳州的GDP總量達到了4741.83億元,在省內排名第四,僅次於泉州、福州和廈門市。
漳州是一座歷史名城,早在唐代的時候就已經在漳州一帶設州了,距今有1300多年的歷史。漳州市佔地面積為1.26萬平方千米,下轄2個區,8個縣城以及一個縣級市。小編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便是這個縣級市,它的經濟實力在漳州各縣城中算是佼佼者,是一個實力非常強悍的存在,這個地方便是龍海市。
說到這里,你對龍海市的經濟發展有什麼樣的看法和見解呢?你在龍海有過什麼難忘的經歷嗎?歡迎大家對“漳州“最有實力”縣級市,GDP1100億,距廈門僅50公里,未來可期”
9. 有沒有泉州 漳州的朋友, 如果居住 工作, 是泉州好點 還是漳州好點,
泉州的私營企業比較好,所以經濟更發達,泉州市旗下的 晉江、石獅、南安、惠安等縣市在全國縣級市經濟排名均名列前茅,所有的縣級市排名幾乎都是福建省內最前的,除了長樂和福清夾雜在其中。
漳州的經濟主要靠農業,水果和花卉兩大塊,遇到自然災害往往損失慘重,現在漳州主要是廈門的衛星城市(福建省確定三個經濟重點發展的城市:福廈泉),廈門的一些污染較嚴重的工廠幾乎都會遷往漳州
兩個地方各有春秋,不能說哪一個好哪一個差;最主要的是看你擅長哪一方面,如果你傾向於做生意動腦子這一塊,建議還是泉州;如果是務農這一塊,則漳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