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在1986年去掉了公有制為主體
因為戈爾巴喬夫他將蘇聯經濟增長疲乏的原因歸結為社會主義公有制。
認為曾經使蘇聯在短時間內實現工業化的這一制度使國家集中的資產過多,人民同國家的關系疏遠,國企工人沒有主人翁感,工人失去積極性,從而造成社會勞動生產率一再降低,造成社會財富的巨大浪費。
蘇聯取消了公有制經濟對國家經濟的有效控制,迅速市場化和快速私有化使蘇聯.僚特利益集團更加肆無忌憚的利用手中掌握的黨和政府的權力撈取巨額的財富。
『貳』 1978到1986年期間,農業是處於常規增長階段嗎
是的,因為1978到1986年我國處於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因此農業發展處於增長階段。
其中1978-1984年我國農村主要是普及聯產承包責任制,把低效率的集體公有、統一經營、統一生產、統購統銷體制,改革為以家庭為單位的聯產承包責任制,即以家庭為市場經營主體,實行上交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體制,從根本上解決了農業生產中的激勵與監督問題。
1978-1984年農業總產出增長率和年均增長率分別為42.2%和75%,是歷史上農業增長最快的時期。而1985-1990年主要是改革農產品流通體制和農村非農產業體制,加快了政府調控向市場交易的轉換。
農產品生產價格形成中,計劃定價由1978年的94.4%下降到1990年的25.2%。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帶來了農村經濟的較快發展,據統計,1985-1990年期間,農業產出的年均增長率為47%。因此1978-1984年我國農業處於增長發展階段。
(2)86年經濟主體是什麼擴展閱讀
從時間序列上來看可以將中國農村這30年的發展根據政策重心的不同而分為三個階段:
1、1978~1987年,以經營體制改革為主體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時期;
2、1987~1998年,以村民自治為主體的農村政治體制改革時期;
3、1999年至今,農村綜合體制改革時期,這一時期又可分為1999~2005年以稅費改革為主體的農村綜合體制改革初期和2006年開始的新農村建設時期。
『叄』 中國的主體經濟是哪些
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即我國的所有制形式,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
國民經濟的主體:公有制經濟(包括國有經濟,集體經濟,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
國民經濟的基礎:國有經濟
國民經濟的支柱:國有經濟
『肆』 1986年中國各個省份的經濟數據(至少有北京、上海、天津、廣州的GDP,人均GDP)
人均GDP:
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北京 2,836.000
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天津 2,352.000
國內生產總值:人均:河北 782.000
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山西 890.000
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內蒙古 888.000
國內生產總值:人均:遼寧 1,633.000
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吉林 977.000
國內生產總值:人均:黑龍江 1,189.000
國內生產總值:人均:上海 4,008.000
國內生產總值:人均:江蘇 1,193.000
國內生產總值:人均:浙江 1,237.000
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安徽 738.000
國內生產總值:人均:福建 809.000
國內生產總值:人均:江西 652.000
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山東 956.000
國內生產總值:人均:河南 635.000
國內生產總值:人均:湖北 882.000
國內生產總值:人均:湖南 703.000
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廣東 1,164.000
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廣西 525.000
國內生產總值:人均:海南
國內生產總值:人均:重慶 611.000
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四川 614.000
國內生產總值:人均:貴州 467.000
國內生產總值:人均:雲南 529.000
國內生產總值:人均:西藏 842.000
國內生產總值:人均:陝西 688.000
國內生產總值:人均:甘肅 684.000
國內生產總值:人均:青海 916.000
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寧夏 823.000
國內生產總值:人均:新疆 924.000
GDP:十億人民幣
國內生產總值:支出法:北京 28.490
國內生產總值:支出法:天津 19.467
國內生產總值:支出法:河北 43.670
國內生產總值:支出法:山西 23.510
國內生產總值:支出法:內蒙古 18.160
國內生產總值:支出法:遼寧 60.530
國內生產總值:支出法:吉林 22.720
國內生產總值:支出法:黑龍江 40.080
國內生產總值:支出法:上海 49.083
國內生產總值:支出法:江蘇 74.490
國內生產總值:支出法:浙江 50.010
國內生產總值:支出法:安徽 38.280
國內生產總值:支出法:福建 22.250
國內生產總值:支出法:江西 23.082
國內生產總值:支出法:河南 50.291
國內生產總值:支出法:湖北 45.428
國內生產總值:支出法:湖南 39.770
國內生產總值:支出法:廣東 65.100
國內生產總值:支出法:廣西 20.550
國內生產總值:支出法:海南 5.310
國內生產總值:支出法:重慶
國內生產總值:支出法:四川 45.820
國內生產總值:支出法:貴州 13.957
國內生產總值:支出法:雲南 18.228
國內生產總值:支出法:西藏
國內生產總值:支出法:陝西 20.830
國內生產總值:支出法:甘肅 14.070
國內生產總值:支出法:青海 3.840
國內生產總值:支出法:寧夏 3.454
國內生產總值:支出法:新疆 12.904
『伍』 經濟法的主要主體是什麼
經濟法主體是在國家協調本國經濟運行過程中,依法享受權力和承擔義務的社會實體。
經濟法主體是指在經濟法律關系中享有一定權利、承擔一定義務的當事人或參加者。享受經濟權利的一方為權利主體,承擔經濟義務的一方為義務主體。
經濟法主體有某市財政局、某研究院、某公司的子公司、公民某某等。經濟法主體資格是指當事人參加經濟法律關系、享受一定權利和承擔一定義務的資格或能力。
(5)86年經濟主體是什麼擴展閱讀:
經濟法主體的分類
1、國家機關。主要包括國家權力機關、國家行政機關、國家司法機關等。
2、企業。主要包括各類法人企業、公司及其他非法人企業。企業是聯系作為經濟管理主體的國家機關和作為消費主體的單位和個人的重要紐帶。
3、事業單位。主要包括學校、醫院、科研院所等。
4、社會團體。主要包括黨團組織、工會、婦聯、行業性、職業性協會及公益性、學術性團體等。
『陸』 中國自1986年以來的經濟發展狀況
中國農業發生於新石器時代。中國的黃河、長江流域,是世界農業起源地之一。在長達八九千年的發展過程中,中國農業曾經有過許多領先於世界的發明創造,但也經歷過漫長的停滯時期。近代帝國主義的入侵使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農業日益落後於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只是到了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半封建半殖民地制度的廢除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中國農業才結束了停滯的歷史,進入了發展較快的新時期。農業生產條件和生產技術顯著改善,產量水平迅速提高。盡管近30多年來的發展過程中也有過挫折,中國以僅僅相當於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幾乎佔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說明還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79年以後,在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路線方針政策的指引下,中國農業經過經濟體制的改革,又取得了新的成就,其發展變化舉世矚目。
自然條件 見農業自然資源。
經濟地位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全國12億人口的糧食、肉類、蔬菜、水果等食物和紡織用纖維等,除少數年份為調劑品種而有進口外,都來自本國農業。輕工業以農產品為原料的也占很大比重。同時,農村和農業生產部門還是中國工業產品的重要市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中農村商品零售額的比重已由1952年的54.6%增至1985年的58.5%;其中農業生產資料的比重已由5.1%增至11.7%。在對外貿易的出口商品構成上,1953年農產品的出口額占出口總額的55.7%,1985年降至17.5%;但輕工業出口產品中,農產品加工品仍佔一定比重,農業仍是中國獲得外匯收入的重要手段(表1)。
中國農業產值在社會總產值中的比重呈下降趨勢。1952年的農業產值(461億元)比重為 45.4%,工業為34.4%,其他(包括建築業、運輸業和商業)為20.2%;到1985年工業比重已升至59.6%,農業(3619億元)則降為22.2%,其他為18.2%。如從農業和工業的產值構成看,1949年農業產值與工業產值之比約為7:3;1985年已顛倒過來,約為3:7。但從事農業的勞動力佔全國社會總勞動力的比重仍達 60.9%。 這個比例不僅大大高於發達國家,而且高於不少發展中國家,如埃及和巴西等。
19世紀以前,中國政府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田賦。清代乾隆時田賦約占財政收入的80%。民國時期田賦仍為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如1916年的田賦總額約占財政收入的49%。1949年以後,農業稅雖是國家財政收入來源之一,但在國家財政收入中的比重已顯著下降,1952年尚佔14.7%,1980年以後連續5年均不過2.5%左右。
社會主義改造和體制改革 1949年以前的中國農業,由於幾千年封建制度和百餘年帝國主義的壓榨,生產力水平極為低下;生產規模狹小的小農經濟,常常連簡單再生產也難以維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首先以3年時間完成了土地改革。緊接著,又於1956年基本完成了農業合作化,使廣大農民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但由於合作化後期工作上的缺點和偏差,加以1958年發動了人民公社化運動(見農村人民公社,1966年又發生了災難性的「文化大革命」,以致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進程遭受了嚴重挫折。從1979年起,根據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決議的精神,對原來的農村經濟體制開始進行有計劃、有步驟的改革,已經採取的改革措施包括對原人民公社經營體制和政社合一體制的改革,以及農產品收購制度的改革等。特別是通過經營體制的改革,以家庭承包為主的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基本普及,農業中集體經營與承包農戶分散經營相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逐步形成,大大提高了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自主權和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迅速增長。按可比價格計算,1979~1985年農業總產值平均年遞增率達10.1%,而1953~1978年間僅為3.2%;每一農民的年平均純收入1978年為134元,1985年為398元,增加了197%。
1979年以後,中國國營農場的經營體制已逐步地進行了改革(見國營農場)。
中國除漢族以外的少數民族包括壯、蒙古、回、藏、滿、維吾爾、苗、侗、彝、土家、朝鮮、布依、高山等55個民族,1985年少數民族自治地方的少數民族人口約佔全國人口的5.6%,但所擁有的草原和森林資源分別約佔全國的90%和40%,對於農業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和整個農業的發展關系重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少數民族農業的經濟形態和發展水平很不一致。許多民族以封建制的生產方式為主;有的還存在著農奴制或牧奴制;甚至還保留有原始公社制的殘余。從農業生產的結構和發展水平看,有的停留在漁獵經濟階段,有的以從事畜牧業為主,有的主要務農,但仍沿用刀耕火種、廣種薄收的原始耕作方式。他們的某些獨特的傳統生產技藝,如朝鮮族的農藝、維吾爾族的園藝、蒙古族的畜牧、獸醫等是較為精湛的,但由於落後的生產關系的束縛,農牧業生產總的處於相當低的水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和80年代以來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少數民族自治地區的農業生產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以1985年與1952年相比,農業總產值從46.5億元增至368.3億元;糧食從1582萬噸增至4006萬噸,大牲畜(年底頭數)從2439萬頭增至4749萬頭。
技術改造 為了促使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中國於50年代中期提出農業技術改造任務。當時,計劃用5個五年計劃的時間完成農業機械化。以後這一進程因工作的失誤發生曲折。1979年以後,中共中央確定發展農業「一靠政策,二靠科學」的方針,又使農業技術改造工作走上了健康發展的軌道。30餘年來,農業技術改造所取得的成就,主要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農田基本建設 興修農田水利和興修山地水平梯田一直是30餘年來全國大規模農田基本建設的重點項目。由於排灌動力機械的大量增加和渠道等設施的大規模建設,1984年農田的有效灌溉面積達66338.7萬畝,居世界第一位,其佔耕地面積的比重約為44.5%,也高於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在有效灌溉面積中,機電灌溉的面積約佔56.6%,而1952年僅為1.6%。此外,在水土保持、改造低產田、治理鹽鹼地和改良土壤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農田基本建設的巨大成就,提高了抗禦水旱災害的能力,為中國農業生產的穩定發展創造了條件。
肥料施用和病蟲害防治 肥料施用堅持了有機肥同無機肥相結合的原則。但在繼續廣泛施用人畜糞和綠肥等有機肥料的同時,化肥施用量有了大幅度的增加。按有效成分計算,1986年化肥用量(折純量)1930.6萬噸,為1952年的240餘倍,每畝耕地平均施用量13千克,居世界中等水平。但化肥構成上磷肥、鉀肥的比重偏低。植物病蟲害防治也取得重大成就。1982年化學防治面積近12.8億畝,佔耕地面積的86%。歷史上常常造成顆粒無收的蝗災已告消滅,許多植物病害如小麥銹病等已得到有效控制。
在家畜疫病的防治方面,由於建立了獸醫生物葯品工業體系,獸用葯物迅速推廣,50年代就在全國范圍內消滅了牛瘟。以後,氣腫疽、牛肺疫、羊痘等傳染病和一些寄生蟲病也得到有效控制。中國研製的豬瘟、牛痘、羊痘等疫苗,居世界領先地位。
育種和良種推廣 30餘年來育種工作的巨大成就,是農業增產的又一重要原因。1949~1979年間,全國開展了水稻、小麥、棉花等25種主要農作物的育種工作,育成並用於生產的品種達2700餘個,其中推廣面積在100萬畝以上的265個,對提高產量、改進品質、增加抵抗病蟲害的能力等都起了重要作用。1975~1984年間雜交水稻的推廣,對糧食的增產作用尤為顯著。現稻、麥等主要農作物的良種種植面積均已超過播種面積的90%。
在家畜育種方面,除了對傳統品種進行改良外,還先後從國外引進良種,並通過純種繁殖和雜交,育成了不少優良的牛、羊、豬和家禽品種。冷凍精液和人工授精繁殖體系也已形成。
機械和電力裝備 由於工業發展水平的限制和農村存在十分龐大的勞動力資源,中國農業機械化的程度仍較低,人力操作和手工工具尚佔主導地位。但30餘年來農業機械和農村用電量的變化也是很大的。50年代初期,拖拉機的擁有量還微不足道; 1986年已有大中型拖拉機86.65萬台,小型拖拉機452萬台(其中手扶拖拉機有相當數量用於農村運輸);聯合收割機的擁有量為3.09萬台,農用載重汽車的擁有量為49.92萬輛。1986年的機耕面積達54641.7萬畝,超過全國耕地總面積的1/3。與此相應,電力在農村中的應用也有很大發展,1986年農村用電量為586.7億千瓦小時。
農業教育和農業科學研究 見農業教育、農業科學研究。
生產結構和產量變化 中國農業的生產結構包括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和副業;但數千年來一直以種植業為主。由於人口多,耕地面積相對較少,糧食生產尤佔主要地位。在傳統觀念中,種植五穀,幾乎就是農業生產的同義語。50年代以後,林業、畜牧業、漁業和副業等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了增長,但它們在農業總產值構成中的比重,總的變化不大。1979年以後由於農村進行經濟體制改革,並確定了「決不放鬆糧食生產,積極發展多種經營」的方針,農村經濟從較為單一的經營向多種經營的商品經濟轉化,情況才開始出現引人注目的變化(表2)。
種植業 即狹義農業。包括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飼料作物和綠肥等的生產。其具體項目,通常用「十二個字」即糧、棉、油、麻、絲(桑)、茶、糖、菜、煙、果、葯、雜來代表。種植業在農業總產值中所佔的比重,50年代為80%以上;60年代為75%以上;70年代前期為75%左右,後期為66%左右;80年代中期已降到60%上下。
在農作物播種總面積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所佔的比重,從50~70年代始終高達80%左右,其中有9年超過85%;1979年以後適當調整了作物布局。糧食作物的播種面積由1978年的18億畝減少到1986年的16.6億畝,比重下降到76.9%。但由於畝產量增加,總產量反由30475萬噸增至 39151.2萬噸。1986年糧食總產量的大致構成為:稻穀44%,小麥23%,玉米18%,薯類6.5%,其他8.5%。
經濟作物播種面積,在農作物的總播種面積中一直偏小,但總的趨勢是上升的,從50年代至1978年大體為8~9%;進入80年代後,連續上升至14%左右。從經濟作物的不同種類看,1952~1986年間棉花的播種面積在農作物播種總面積中的比重由3.9%減少到3.0%左右,產量則由130.35萬噸增加到354萬噸,30餘年中雖有起伏或停滯,但總的說還是增長較快的。油料包括花生、油菜子和芝麻等的產量起伏很大。1952年的播種面積占農作物播種總面積的4%,產量為419.3萬噸;此後有升有降。1978年以後又發展很快。1986年的播種面積占農作物播種總面積的7.9%;產量1473.8萬噸,約為1952年的3.5倍。
其他經濟作物的發展情況,以1986年的產量與1952年比較,其增長幅度約為:烤煙6倍,糖料(甘蔗、甜菜)7倍,茶葉6倍,黃紅麻5倍,水果18倍。
林業 40年代末期,林業產值在全國農業總產值中僅佔0.7%的微小比重。50年代以後,林業建設有了發展。1986年林業的產值比重增加到 5%。但林業生產起伏較大,總的發展速度不快。30餘年來,全國累計造林面積18多億畝,因撫育管理跟不上,實際保存面積不足三分之一;加以採伐多於更新,1985年的森林面積僅為17.3億畝,每人平均1.7畝,森林覆蓋率為12%,且分布很不平衡,多集中在東北、西南和浙江、福建等地區。為了改變林業生產與國家和人民需要嚴重不適應的狀況,1978年以來已採取措施加強林業建設,從而使撫育管理不斷改進,造林面積和木材產量有所增加,用材林、經濟林和防護林的構成也日趨合理。
畜牧業 在農業總產值構成中,畜牧業產值在50~60年代初期所佔比重總的呈下降趨勢。以後逐漸回升。1952年的畜牧業比重為11.5%,1986年增至21.8%。種植業和畜牧業之間的產值比例,則因種植業所佔的比重逐步減少,二者的差距有所縮小。大體上50年代初為7:1,80年代中期為3:1。
家畜頭數有較大幅度的增加。1986年末的存欄數大牲畜(包括牛、馬、驢、騾、駱駝)為 11896.1萬頭(其中役畜約佔58%),豬為33719.1萬頭,羊為16622.9萬頭,分別比1952年增加了55.6%、2.75倍和1.69倍。其中豬的數量增加最快。在全世界豬的存欄總數中,中國約佔40%。大牲畜則因部分役畜為農業機械所取代,比重有所降低。此外,家兔和野生動物的飼養利用,近年來也有較大發展。但和社會需求相比,畜牧業的發展不快,特別是出欄率較低。1986年肉豬的出欄率為77.6%,羊為31.5%,牛僅6.1%。其原因在於飼養方法落後和飼料工業不發達。牛羊則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草原建設不相適應。因此中國肉類產量雖由50年代的 300多萬噸增加到1986年的2112萬噸,牛奶產量由1978年的88萬噸增加到1986年的289.9萬噸,但按人平均佔有量低於一般經濟發達的國家。由於肉類產量中豬肉佔90%以上,而豬的飼養又集中在農區,因而95%的肉類產自農區,無論農區或牧區畜牧業都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除家畜、家禽飼養業以外,以桑蠶和蜜蜂等昆蟲為對象的動物生產也有很大發展。特別是養蠶業,不僅歷史上一貫佔有重要地位,至今仍有較高的經濟價值。1986年蠶繭產量36.9萬噸(其中桑蠶繭產量為33.6萬噸),比1952年增加近2倍。
水產業 即漁業。1952年的產值僅占農業總產值的0.3%,1986年的比重已增至4.1%,30餘年有了較大的發展。水產品總產量1952年為166.6萬噸,1986年增至823.6萬噸,提高了近4倍。從水產品的產量構成看,1986年,海水產品約佔57.7%,淡水產品約佔42.3%。海水產品中絕大部分來自捕撈,主要是近海捕撈,海水養殖和遠洋捕撈尚未得到應有的發展。近年來淡水產品的養殖業則有一定發展。
副業 中國農業中的副業,在不同時期有不同性質和內容(見農村副業)。60年代以前的副業,是指農民利用業余時間或家庭中的輔助勞力所從事的生產活動,包括採集、漁獵以及家庭手工業如編織、刺綉等,大多屬於自給、半自給性質。其在農業總產值中所佔的比重約為 4%強。至於後來由人民公社和生產大隊舉辦的企業,它們雖在一個時期仍被當作副業,實質上已是相對獨立於農業之外的工業、交通運輸業和建築業等,突破了副業的范圍;到80年代,又進一步演變成為鄉鎮企業。
台灣省農業 台灣省位於中國大陸的東南,與福建省隔海相望。全省包括大小島嶼近80個。土地總面積35981平方公里,2/3為山地,平地不足1/3。耕地面積1337萬畝(1982),其中水田約佔56%,旱地約佔44%。全省地處熱帶與溫帶之間,年平均溫度24℃,年平均降水量2400毫米,四季無霜。農業人口1982年為488萬人,約佔全省總人口的26.4%,而40年代時這個比例高達50%以上。人均耕地也由50年代的1.5畝左右,降至80年代初的0.7畝左右。該省原有的耕作制度和生產工具,與福建、廣東省類似,復種指數較高,是中國富饒的農業產區。歷史上常以稻米和蔗糖等產品,與大陸東南沿海各省交流。
台灣省在50年代,進行了土地制度的改革(見土地改革),農業中自耕農已佔絕大比重。經營方法也逐漸改變為節約勞力與資金的集約經營,而更多地應用農業機械和現代栽培技術。60年代以後,為適應市場需要,逐漸形成了某些農產品的專業化生產區,農業生產有了較大發展。1984年水稻產量為224.42萬噸,甘蔗為654.53萬噸,香蕉為20.33萬噸,菠蘿為12.36萬噸,分別比1952年增加43%、12倍、90%和 80%。其他農產品有煙葉、茶葉、柑橘、花生等。大豆、小麥和玉米則種植稀少,被列為經濟作物。森林面積原佔全省總面積的一半以上。50年代初年產木材45萬立方米左右,70年代初增至110萬立方米,但經多年採伐,日見減退,1982年的產量已不足50萬立方米。畜牧業在生豬生產上對品種改良、推廣配合飼料及改進飼養技術等方面,頗為重視,從而縮短了飼養期,提高了屠宰重量,而且大部分為「瘦肉型」豬。
台灣省的出口農產品主要有糖、米、香蕉、菠蘿、蘑菇、蘆筍(罐頭)、茶葉和水產品等。50年代以來,這些產品的出口量增長較快,但30餘年在出口總值中所佔比重,則逐步下降;進口農產品以至米、大豆、小麥和麵粉、原棉、煙草、牛乳和乳製品、橡膠及其製品、木材等為主。其在進口總值中所佔的比重呈上升趨勢。
『柒』 國民經濟的主體是什麼
我國國民經濟的主體和基礎是公有制經濟、公有制經濟,是指國有經濟、集體經濟以及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就是這三類。
國有經濟是國民經濟的支柱,起主導作用,這一作用主要體現在控制力上,即體現在控制國民經濟發展方向、控制經濟運行的整體態勢、控制重要稀缺資源的能力上。公有制經濟是國民經濟的主體
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核心地位。
國民經濟是人們進行物質產品生產經營活動的總過程。
人們要生活,就要進行生產,生產出人們進行再生產和生活所需要的商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出的產品要進行買賣,生產出的生產資料要出售給需要這些生產資料的企業,以便用於再生產;生產的消費品,要出售給需要這些產品的居民。這些出售的商品,要經過運輸過程運送到銷售企業,由商業企業進行買賣。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國民經濟
『捌』 市場經濟的三大主體是什麼_謝謝
市場經濟主體是指市場活動或商品交換行為的參與者,它包括商品的生產者、經營和消費者。
1、生產者就是能夠作出統一的生產決策的單個經濟單位,即企業或者廠商。2、經營者是指從事商品經營或者營利性服務的法人、其他經濟組織和個人。經營者是向消費者提供其生產、銷售的商品或者提供服務的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經濟組織,它是以營利為目的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並與消費者相對應的另一方當事人。
3、消費者是以個人消費為目的而購買使用商品和服務的個體社會成員。
市場經濟(又稱為自由市場經濟或自由企業經濟)是一種經濟體系,在這種體系下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及銷售完全由自由市場的自由價格機制所引導,而不是像計劃經濟一般由國家所引導。
『玖』 市場經濟的主體是什麼
市場經濟主體是指市場活動或商品交換行為的參與者,它包括商品的生產者、經營和消費者。
1、生產者:是能夠作出統一的生產決策的單個經濟單位,即企業或者廠商。
2、經營者:指從事商品經營或者營利性服務的法人、其他經濟組織和個人。經營者是向消費者提供其生產、銷售的商品或者提供服務的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經濟組織,它是以營利為目的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並與消費者相對應的另一方當事人。
3、消費者:是以個人消費為目的而購買使用商品和服務的個體社會成員。
(9)86年經濟主體是什麼擴展閱讀:
市場經濟的局限性如下:
1、當漲價時,賣方會自發的加大生產投入;當減價時,賣方會自發的減少生產投入,這就是市場的一個特點:自發性。
2、市場的范圍之大使得誰也無法客觀宏觀的去分析觀察,參與者們大多以價格的增幅程度來決定是否參與,與參與程度,這就體現了市場的第二個特點:盲目性。
3、參與者盲目自發的投入生產,而生產是一個相對於價格變動耗時較長的一個過程,所以我們常能看到一種商品降價後,它的供應量卻在上升,這就是市場的第三個性質:滯後性。
4、我們在購買時只能先付款後消費,由於商品種類繁多,我們並不是每次都能在購買時直接看到消費的效果,而事後使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利益的代價很大,所以市場還具有第四個性質:欺詐性。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市場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