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經濟帶
經濟圈和經濟帶是城市化和區域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的經濟組織形態。經濟圈,是作為上世紀90年代開始出現的一個經濟用語,它是指在一個國家的某一特定區域,以一個或兩個以上經濟發達的大城市作為核心經濟增長極,形成發展程度和特點各不相同的內、中、外都市經濟圈層。經濟圈經濟發展的特點,表現為在內部具有明顯的同質性與群體性,與外部有著比較明確的組織和地域。經濟帶是依託一定的交通運輸干線、地理位置、自然環境等並以其為發展軸,以軸上經濟發達的一個和幾個大城市作為核心,發揮經濟集聚和輻射功能,聯結帶動周圍不同等級規模城市的經濟發展,由此形成點狀密集、面狀輻射、線狀延伸的生產、流通一體化的帶狀經濟區域或經濟走廊。
經過10多年的發展,我國雖然出現了經濟圈和經濟帶的雛形,但與發達國家和地區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政府將按照黨的十七大的要求,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突破行政區劃界限,加大培育力度,真正形成若干帶動力強、聯系緊密的經濟圈和經濟帶。
B. 中國三大經濟中心
中國的三大經濟區:環渤海經濟區、長三角經濟區和珠三角經濟區。這三區經濟區域的中心是北京、上海和廣州。
一、含義:
1、環渤海地區,是指環繞著渤海全部的沿岸地區所組成的廣大經濟區域。十四大報告中提出要加快環渤海地區的開發、開放,將這一地區列為全國開放開發的重點區域之一,國家有關部門也正式確立了「環渤海經濟區」的概念,並對其進行了單獨的區域規劃;
2、長江三角洲城市群,位於長江入海之前的沖積平原,是中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吸納外來人口最多的區域之一,是「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的重要交匯地帶,在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和全方位開放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
3、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包括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東莞、中山、江門、肇慶、惠州、清遠、雲浮、陽江、河源、汕尾共14個城市所形成的珠三角城市群,是我國三大城市群(其它兩個是長三角城市群,京津唐環渤海灣城市群)中經濟最有活力、城市化率最高的地區。
二、區位優勢:
1、環渤海地區處於東北亞經濟圈的中心地帶,向南,它聯系著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港澳台地區和東南亞各國;向東,它溝通韓國和日本;向北,它聯結著蒙古國和俄羅斯遠東地區。這種獨特的地緣優勢,為環渤海區域經濟的發展、開展國內外多領域的經濟合作,提供了有利的環境和條件,成為海內外客商新的投資熱點地區;
2、長三角城市群是中國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平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是長江經濟帶的引領發展區,是中國城鎮化基礎最好的地區之一。長三角城市群經濟腹地廣闊,擁有現代化江海港口群和機場群,高速公路網比較健全,公鐵交通干線密度全國領先,立體綜合交通網路基本形成;
3、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不斷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逐漸形成了資金、人才、管理、技術、環境等優勢,全面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不斷增強。從歷史發展角度來看,其內部的合作已經擁有很好的根基,在原有的特殊政策優勢日漸淡化的情形下,基於經濟全球化和我國入世的新發展背景,它需要通過強化城市群內整合,實現城市群內核心城市之間的互補與錯位共享,重構區域的整體競爭力以及創造新的競爭優勢,保持經濟發展的「排頭兵」地位。
三、參考資料:
1、環渤海經濟圈介紹:天然的聚寶盆.中國經濟網[引用日期2014-07-13];
2、 國家發改委發布《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全文).財經網[引用日期2016-06-3];
3、發改委:將優先開發環渤海地區等3個特大城市群.中國新聞社,簡稱「中新社」,是中國以對外報道為主要新聞業務的國家級通訊社,[引用日期2012-12-13]。
C. 長三角是指哪幾個城市
長三角是指上海及江蘇、浙江、安徽的全部區域。
1、上海
上海地處中國東部、長江入海口、東臨東中國海,北、西與江蘇、浙江兩省相接,是國家物流樞紐,界於東經120°52′-122°12′,北緯30°40′-31°53′之間。
戰國時,上海是春申君的封邑,故別稱申。晉朝時,因漁民創造捕魚工具「扈」,江流入海處稱「瀆」,因此松江下游一帶稱為「扈瀆」,後又改「滬」,故上海簡稱「滬」。
(3)經濟帶是什麼主要交匯地帶擴展閱讀
長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吸納外來人口最多的區域之一,是「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的重要交匯地帶,在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和全方位開放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
長三角城市間既有地緣地域相依、產業基礎相似、發展水平相當的優勢,也有城市間分工協作不夠,製造業附加值不高,高技術和服務經濟發展相對滯後,低水平同質化競爭嚴重等矛盾。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為長三角更好發揮科教創新優勢,推動創新發展、轉型升級帶來了新契機。
以改革創新推動長三角城市群協調發展,有利於促進產業升級,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加快農業現代化,輻射帶動周邊區域和中西部地區發展,增強國家競爭力。
D. 中國三大經濟帶是指什麼
他們回答的不準確。
中國三大經濟帶是指長三角經濟帶,珠三角經濟帶和環渤海經濟帶。
環渤海經濟帶不僅包括京津塘,還包括大連,營口等環渤海灣城市
E. 西部地區中什麼位於長江經濟帶和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交匯處
重慶。
重慶是「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重要聯結點以及內陸開放高地、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既以江城、霧都、橋都著稱,又以山城揚名。
長江經濟帶覆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雲南、貴州等11個省市,面積約205.23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的21.4%,人口和生產總值均超過全國的40%。
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在古絲綢之路概念基礎上形成的一個新的經濟發展區域。包括西北五省區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西南四省區市重慶、四川、雲南、廣西。
(5)經濟帶是什麼主要交匯地帶擴展閱讀
長江經濟帶橫跨中國東中西三大區域,是中央重點實施的「三大戰略」之一,是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內河經濟帶、東中西互動合作的協調發展帶、沿海沿江沿邊全面推進的對內對外開放帶,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範帶。
2016年9月,《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印發,確立了長江經濟帶「一軸、兩翼、三極、多點」的發展新格局:
「一軸」是以長江黃金水道為依託,發揮上海、武漢、重慶的核心作用,推動經濟由沿海溯江而上梯度發展;
「兩翼」分別指滬瑞和滬蓉南北兩大運輸通道,這是長江經濟帶的發展基礎;
「三極」指的是長江三角洲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充分發揮中心城市的輻射作用,打造長江經濟帶的三大增長極;「多點」是指發揮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級城市的支撐作用。
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東邊牽著亞太經濟圈,西邊系著發達的歐洲經濟圈,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長、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大走廊」。
絲綢之路經濟帶地域遼闊,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礦產資源、能源資源、土地資源和寶貴的旅遊資源,被稱為21世紀的戰略能源和資源基地,但該區域交通不夠便利,自然環境較差,經濟發展水平卻與兩端的經濟圈存在巨大落差,整個區域存在「兩邊高,中間低」的現象。
F. 長江經濟帶主要連接了哪三個地帶
長江經濟帶主要連接了上游的成(都)渝(重慶)、中游的武漢(包括長沙南昌)、下游的以為以上海為核心的長三角這三個地帶。
G. 長三角是什麼意思 長三角介紹
1、長三角又稱長江三角洲經濟圈、長江三角洲經濟區、或簡稱長三角,是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的一個發展程度較高的經濟區域、中國第一大經濟圈以及經濟中心、亞太地區重要國際門戶、全球製造業中心、躋身於6大世界級城市群之一。
2、長三角城市群是「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的重要交匯地帶,在中國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和開放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是中國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平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長江經濟帶的引領者,是中國城鎮化基礎好的地區之一。長三角城市群經濟腹地廣闊,擁有現代化江海港口群和機場群,高速公路網比較健全,公鐵交通干線密度全國領先,立體綜合交通網路基本形成。
H. 什麼是長江經濟帶
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世界第三長河,幹流流經青、藏、川、滇、渝、鄂、湘、贛、皖、蘇、滬九省二市,幹流全長6300km,流域面積180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5。它自西向東橫貫我國中部, 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長江流域氣候溫暖、雨量充沛、支流湖泊眾多。長江經濟帶示意圖
I. 什麼是經濟帶
經濟帶是帶狀經濟區的簡稱,類似於城市帶。經濟帶(或城市群、城市帶、大城市連綿區(Megalopolis)),由多個相鄰的都市圈組成。
中國現在的三大經濟帶是東部沿海地帶,中部地帶,西部地帶。
J. 我國的三大經濟帶是
中國現在的三大經濟帶是東部沿海地帶,中部地帶,西部地帶。
1、東部沿海地帶
東部沿海地帶包括遼寧、河北、天津、北京、山東、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和海南12個省、市、自治區。
本帶經濟發展主要是加強傳統工業和現有企業的技術改造,大力開拓新興產業,發展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和高檔消費品工業,使產品向高、精、尖、新方向發展。
東部地帶經濟總量在中國經濟總量中所佔份額巨大(1978-2004年東部地帶GDP在中國GDP總量中所佔的平均份額為54.9%),但其對總體經濟波動的影響卻小於中部地帶。
2、中部地帶
中部地帶包括黑龍江、吉林、內蒙古、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9個省、區。在中國的三大地帶中,中部地帶的經濟波動對中國總體經濟波動的影響最大。
中部地帶國有經濟比重相對較高,金融市場的發育程度低,企業融資主要依賴國有銀行,不利沖擊對中部企業的影響遠比對東部企業大得多。
3、西部地帶
西部地帶包括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重慶、四川、雲南、貴州、西藏10個省、自治區。
西部地帶在中國經濟總量中所佔的份額很小,且第一產業所佔的比例很大。1978-2004年,我國經濟總量按照地帶來劃分,平均來說西部佔18%,中部佔27%,東部佔54.9%,西部地帶所佔的份額大大小於中東部地。
中國第七個五年計劃時期,主要是根據地理位置、經濟建設條件和現實的經濟技術水平,所存在的地區差異等,將全國劃分為三大經濟地帶。
三大經濟地帶的劃分,可以充分發揮各帶優勢,進行科學地域分工,實現各部門、各地區、各層次的生產布局的有機聯系,求得整個社會經濟協調發展;使各地明確各自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作用和經濟技術特點,便於國家對各地經濟規劃進行分類指導;
可以推動橫向經濟聯系,促進地區分工合作、聯系,利於國民經濟的整體發展,各地共同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