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是怎樣融入世界經濟的
從中國近20多年的發展實踐看,改革和開放是推動中國社會與經濟快速發展的兩個車輪。1978至1997年間,中國經濟平均年增長速度為9.8%,接近世界平均增長速度(3.3%)的3倍。如果把這20年中發達國家的增長速度作為1的話,發展中國家是2,亞洲國家大約是3,中國則大約是4。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與擴大,中國和世界經濟接軌、融合的程度日益加深,促進了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特別是加入wto三年來,中國進出口貿易額翻了一番,2004年外貿總額超過1萬億美元,有力地帶動了國民經濟的增長,同時也帶來了人民生活巨大的改善。事實進一步說明,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在世界經濟加快全球化的情況下,中國需要進一步擴大開放,更深更廣地融入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潮流中去。
中國經濟穩步增長、市場逐步開放、積極參與世界貿易,為各國帶來無限商機,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推動了全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簡而言之,世界的發展更需要中國。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中國經濟穩定增長促進了世界經濟的繁榮發展。據世界銀行統計,從1986年至2003年,中國商品對世界商品的貢獻率達40.7%,而美國和日本僅為14%和6.9%。中國正在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發動機。
中國提供了廣闊的市場,提高了世界貿易的福利水平。近年來,中國進口額連年以20%至30%的較大幅度增長,2004年已經超過5000億美元,給世界其他國家提供了巨大的新興市場和發展機會。同時,中國的對外貿易具有「兩頭在外」的明顯特點,原料大量進口,物美價廉的製成品大量出口,表明中國貿易增長產生的利潤分布廣泛,使很多國家,包括一些中小發展中國家受益,促進了全球貿易福利水平的提高。
❷ 中國如何融入世界市場
以下是我在網上看到的,給樓主看看:最近,中國幾家著名企業都先後遭遇了來自國外的麻煩,包括華為與中興通訊在內的中國企業,先後遭遇了來自國外的某些調查。目前,這些事情還沒有最終結束。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遭遇的挫折不斷增多,顯示出中國經濟的國際影響越來越大。
1978 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世界經濟的實際影響力在1998年就已經開始了,盡管當時中外學者和政治家並未認清這一重要里程碑。1998年之後的20年即 2018年,中國的經濟又將如何,很重要的因素還要看中國如何進一步融入世界,如何直面目前國際環境下的種種問題和化解國際市場風險。
今日焦點2009年3月6日
1.18萬億中央投資詳解
中央政府新增的公共投資主要源於政府基建投資、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基金、車輛購置稅、政府性基金等方面。
* [人物訪談] 賈康:財政要過幾年緊日子
* [相關評論] 經濟下行期更需改善地方財政
* 招行單騎救市:誰在為大盤護航?
* 1.75萬億:年國債發行最大空間
* 出口轉內銷戰略的想像空間
不少人認為,當今全球經濟失衡問題非常嚴重,而兩個面臨較大經濟失衡問題的國家恰是世界經濟增長的兩個主要動力國——美國和中國。但筆者幾年來一直認為全球經濟失衡問題固然存在,但不太嚴重。因為全球經濟失衡是結構性問題,而結構性調整需要假以時日,最好在穩定增長中逐步解決。世界經濟在歷史上面臨過幾次大的失衡,經常與大的技術革命或者一個大國的經濟崛起有關——這類革命或者經濟崛起要求利益重新分配——只要世界經濟繼續發展,人類社會總體收入水平就會不斷提高。失衡本來就是動態的表現,屬經常性的,均衡才是短期現象,是相對的。
全球化的中心國家是美國和中國,美國的經濟行為不能用一般國家來分析和判斷。在過去的20年裡,全球金融一體化的趨勢大大增強,金融資產明顯擴張。大量資本流到美國,投資在低回報的美國長期國債上,而大量美國資本流到他國,投資在高回報的短期股票和其他金融產品上。研究表明,僅此利差一項,美元的10%貶值即可導致相當於5.9%美國GDP的財富轉移到美國。因為在全世界金融體系中美元仍是基準貨幣,美元的鑄幣稅在美元貶值或美元通貨膨脹下也導致大量的財富轉移到美國。這種能力是一個非全球中心國家所難以擁有的。
美國之外,中國雖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但也正在變成一個中心國家。因此用一般看待發展中國家的眼光來看中國的問題會有一些不妥,並可能影響中國崛起過程中的重大經濟金融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中國的發展已經帶動了全球的經濟增長。中國雖然只佔世界經濟5%的經濟實力,這幾年卻為全球經濟增長做出了25%左右的貢獻,預計2007年的貢獻將會超過30%。
中美兩國經濟在很多方面是天然的夥伴關系,兩國的互補性大於競爭性。兩國之間的所謂失衡可以理解為一種動態均衡,這種相對失衡是全球經濟走向新的平衡的必要條件。今天的全球經濟比五年前更好。只要全球化里的中心國家保持穩定適度的經濟增長,正在崛起的中心國家保持穩健高速的經濟增長,全球經濟將可能繼續增長並從失衡走向新的動態均衡。中國應抓緊這個有利時機,快速穩定地發展經濟並逐步減少結構性失衡。
將1998年說成是中國經濟顯著影響世界的起始年,有幾個方面的原因。第一,中國經濟經歷了二十年高速增長。第二,1997年發生了亞洲金融危機,緊接著發生了1998年的俄羅斯金融危機,全球金融市場和原材料及石油市場發生巨大危機,惟中國經濟表現一枝獨秀,而當時所有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均表現乏力。中國經濟不僅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恰在此時中國也成為石油凈進口國。此後幾年的全球石油市場價格與中國的進口有密切聯系,盡管此時中國的石油凈進口量仍然不大。但是這一現象當時並沒有引起多少注意,四年後才為外國所關注。2002年後,中國的人民幣改革逐步成為全球關注焦點。
最近,中國幾家著名企業都先後遭遇了來自國外的麻煩,包括華為與中興通訊在內的中國企業,先後遭遇了來自國外的某些調查。目前,這些事情還沒有最終結束。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遭遇的挫折不斷增多,顯示出中國經濟的國際影響越來越大。
1978 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世界經濟的實際影響力在1998年就已經開始了,盡管當時中外學者和政治家並未認清這一重要里程碑。1998年之後的20年即 2018年,中國的經濟又將如何,很重要的因素還要看中國如何進一步融入世界,如何直面目前國際環境下的種種問題和化解國際市場風險。
今日焦點2009年3月6日
1.18萬億中央投資詳解
中央政府新增的公共投資主要源於政府基建投資、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基金、車輛購置稅、政府性基金等方面。
* [人物訪談] 賈康:財政要過幾年緊日子
* [相關評論] 經濟下行期更需改善地方財政
* 招行單騎救市:誰在為大盤護航?
* 1.75萬億:年國債發行最大空間
* 出口轉內銷戰略的想像空間
不少人認為,當今全球經濟失衡問題非常嚴重,而兩個面臨較大經濟失衡問題的國家恰是世界經濟增長的兩個主要動力國——美國和中國。但筆者幾年來一直認為全球經濟失衡問題固然存在,但不太嚴重。因為全球經濟失衡是結構性問題,而結構性調整需要假以時日,最好在穩定增長中逐步解決。世界經濟在歷史上面臨過幾次大的失衡,經常與大的技術革命或者一個大國的經濟崛起有關——這類革命或者經濟崛起要求利益重新分配——只要世界經濟繼續發展,人類社會總體收入水平就會不斷提高。失衡本來就是動態的表現,屬經常性的,均衡才是短期現象,是相對的。
全球化的中心國家是美國和中國,美國的經濟行為不能用一般國家來分析和判斷。在過去的20年裡,全球金融一體化的趨勢大大增強,金融資產明顯擴張。大量資本流到美國,投資在低回報的美國長期國債上,而大量美國資本流到他國,投資在高回報的短期股票和其他金融產品上。研究表明,僅此利差一項,美元的10%貶值即可導致相當於5.9%美國GDP的財富轉移到美國。因為在全世界金融體系中美元仍是基準貨幣,美元的鑄幣稅在美元貶值或美元通貨膨脹下也導致大量的財富轉移到美國。這種能力是一個非全球中心國家所難以擁有的。
美國之外,中國雖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但也正在變成一個中心國家。因此用一般看待發展中國家的眼光來看中國的問題會有一些不妥,並可能影響中國崛起過程中的重大經濟金融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中國的發展已經帶動了全球的經濟增長。中國雖然只佔世界經濟5%的經濟實力,這幾年卻為全球經濟增長做出了25%左右的貢獻,預計2007年的貢獻將會超過30%。
中美兩國經濟在很多方面是天然的夥伴關系,兩國的互補性大於競爭性。兩國之間的所謂失衡可以理解為一種動態均衡,這種相對失衡是全球經濟走向新的平衡的必要條件。今天的全球經濟比五年前更好。只要全球化里的中心國家保持穩定適度的經濟增長,正在崛起的中心國家保持穩健高速的經濟增長,全球經濟將可能繼續增長並從失衡走向新的動態均衡。中國應抓緊這個有利時機,快速穩定地發展經濟並逐步減少結構性失衡。
將1998年說成是中國經濟顯著影響世界的起始年,有幾個方面的原因。第一,中國經濟經歷了二十年高速增長。第二,1997年發生了亞洲金融危機,緊接著發生了1998年的俄羅斯金融危機,全球金融市場和原材料及石油市場發生巨大危機,惟中國經濟表現一枝獨秀,而當時所有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均表現乏力。中國經濟不僅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恰在此時中國也成為石油凈進口國。此後幾年的全球石油市場價格與中國的進口有密切聯系,盡管此時中國的石油凈進口量仍然不大。但是這一現象當時並沒有引起多少注意,四年後才為外國所關注。2002年後,中國的人民幣改革逐步成為全球關注焦點。
與石油風險相比,中國更應該關注國際原材料市場的風險。美國等發達國家大都需要大量進口石油,但不需要大量進口原材料。後工業化的發達國家已經把依賴原材料的製造業轉移到了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由此而來的高能耗、高污染和高原材料消耗成為發展中國家的後發劣勢之一。而中國的經濟增長和資源狀況, 決定了中國對原材料的需求將持續增長。中國人均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只是韓國和中國台灣在上世紀70年代的1/3,即使靠節約消耗、發展循環經濟、發展消費產業,人均需求仍將持續增長。
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人均收入仍然較低,勞動力便宜,而且城市化尚未完成,決定了其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仍需要國際市場的需求來帶動國內經濟增長。換言之,解決中國的人口和經濟增長問題有賴於長期利用國際技術、能源、原材料、商品和金融市場。
在中國國際貿易順差和外匯儲備日益增加的前提下,應該大力鼓勵國內企業走出去,尤其在技術、金融、原材料和批發、零售業進行跨國並購。中國不怕國際競爭,但不繼續開放、不走出去就沒有競爭的機會。中國企業應積極成為全球化中的重要力量,研究全球化中的新問題,善用全球化中的有利因素,化解全球化中的風險,使中國經濟在2018年更上一層樓。
在我看來,1978年中國經濟開始面向世界,1998年中國經濟已經影響世界。2018年中國經濟如能融入世界,2038年中國經濟可能引領世界。這個過程中,華為等一批在國際化領域里走得比較遠的中國企業,值得關注和學習。
(作者是印第安納大學Kelley商學院商業經濟學與金融學博士,現任英國巴克萊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本文是作者為<任正非談國際化經營>一書寫的序言。)
❸ 中國如何融入經濟全球化
中國順應經濟全球化的同時,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和投資,制定防範於未然的有效政策,學習先進的經濟管理經驗
❹ 中國如何更好地迎接經濟全球化
面對經濟全球化的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中國應以積極參與、合作的態度對待經濟全球化,趨利避害,以促進我國經濟的穩定發展
(1)建立健全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過改革開放20年來的努力,覓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框架已經初步形成,但市場在資源配置和經濟結構調整中的基礎乍用還須進一步加強。首先,要扣快政府部門的職能轉變。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和規則,真正實行政府與企業職責分開,政府只負責保證經濟總量平衡和重大經濟結構的布局與協調,以及企業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其次,要加快國有企業體制改革。從根本土轉換企業經營機制,芝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科學、規范的現代企業制度和富有生機、活力的經營管理體制,提高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力。第三,要進一步完善市場體系,創造開放、公平、競爭、有序的多元市場環境。
(2)確立和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開放型國際貿易體制。在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我國已經參與現行對外貿易體制相關的外匯、金融、投資等體制進行了較大的改革,但是還有很大的局限性,與經濟全球化的要求還有較大的差距,突出的表現就是開放性不夠。我國已經加入世界組織,面對經濟全球化,我國必須進一步深化對外貿易體制改革,以WTO的多邊貿易體,框架,以國際貿易慣例為參考,盡快建立起具有社會主義特色的開放型國際貿易體制。首轉變政府職能,建立對外貿易和投資的宏觀調控體系。其次,深化企業改革,建立國有民族業的現代企業制度。第三,規范進出口管理,完善進出口商品經營管理體制,建立競爭性的投資和貿易體制。第四,強化商會職能,維持良好的國際經濟合作和貿易秩序。
❺ 新時期以來,中國是如何融入世界全球化的浪潮的
1978年 十一屆三中全會 改革開放
1992年 十四大 確立市場經濟體制
2001年 加入世貿組織
這個是融入經濟全球化的三步曲。。。可以么
❻ 如何適應經濟全球化趨勢
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加強經濟立法和執法,與國際接軌;繼續深化改革,破除與經濟發展不適應的落後的體製法規,解放人們思想,融入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