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對於慶歷和議你有哪些了解呢
慶歷和議發生在遙遠的宋朝。宋朝是一個多戰爭的王朝。許多民族對偉大的宋朝覬覦已久。慶歷和議是一次和平會議。慶歷和議是1044年的“宋夏和談”。西夏元昊成為北宋的大臣。然而,北宋每年給西夏歲的錢幣送去15萬件絲綢、7萬兩銀子和3萬斤茶葉。北宋付出歲幣成為“臣”,以確保國家和平與人民安全。
在夏宋戰爭中,雖然夏國取得了勝利,但全國仍有許多人和馬傷亡。俗話說得好:“千敵傷人,八百人喪命”,這就使得元昊越來越難以集中人馬發動戰爭。根據西夏的軍事制度,每個部落的年輕人在和平時期從事生產,每個人在戰爭時期都是士兵,無論是正規軍還是雜役。一點一定,由部落首領帶領,立即出發,還自帶馬匹和食物。元昊登基後,年年出兵至宋朝,無人耕田,牛羊不吃草。甚至許多部落領袖也反對再次戰斗。由於多年的戰爭,人力、物力和財力遭受重大損失,導致嚴重的經濟危機。西夏“不給錢”,嚴重阻礙了西夏經濟社會的發展。
B. 對比前朝,宋朝政府對待商業的態度如何
對比前朝和後面的朝代,宋朝是最推廣商業的,對商業制定了制度和法律法規,並且對商業持開放,包容,支持的態度。
C. 宋朝錢荒造成經濟危機,這是宋亡的的一環嗎
歷史興衰規律,物壯則老,這是道德經說的,具體滅亡在那一塊,實則難以說清楚。
我的觀點是:統治者有統治智慧,則國家興盛。反之則衰落。滅亡是一個必然。總之,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如果人不謀事,則錯在人。本分要做好。
因此,宋的滅亡,並不是錢荒的原因。只能說,錢荒導致一定問題的出現。
統治者不得力之說,只能是蓋棺論定的說法了,站在事後,失敗的角度去評價罷了。
真心要說興亡的話了,還是一個時勢造英雄,時事造帝國!
無論大航海,還是工業革命,又或者說蒙古鐵蹄,這都是無可抵擋的大勢所趨!蒙古鐵蹄在古代無解你懂么!統治者不是傻,而是知道搞不過,不如與之和談,換作你也是能這么想。和南宋結盟,不外乎憋屈一起死罷了。和蒙古結盟,一來報之前的仇恨,二來或有一線生機。說白了蒙古鐵蹄無解!就好比,現在你沒有原子彈,你和一個沒有原子彈的國家結盟有用么,就顯得聰明么!
所以說,大勢所趨!沒有抓住大勢,皆是逆向,逆勢則滅亡!
大勢啊,大勢啊!我的魯班法才是大勢啊,呵呵,你不懂,也沒有人懂,我也忘記了。
D. 宋代頻繁的天災,那時候是怎麼處理的
宋代我們都知道,其經濟發展在可謂是盛唐之後的封建頂端,卻依然逃脫不過天災的侵擾。但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宋代對待天災及荒難之後的應對態度和舉措,卻並不可以簡單歸納為一種強權政治下的消極舉措,而更傾向於一種主觀態勢下的積極之舉。這就完全要得益於宋代首次開創的軟法應對策略,也正是這種措施,才使得宋代王朝在經濟與政治,強權與軟法之中找到了一種獨特的平衡,方能延續三百餘年國祚不衰。
宋代荒政期間軟法應對的成功,有其必然因素存在,多方文治、仁政措施的積極實行,背後展現的宋代中央及各地方政府對待災荒善後的責任感和家國情懷。軟法應對的基礎條件是宋代執行近百年的文治和德政氛圍。科學的措施加上合理的中央政治結構掌控,才使得宋代在應對災荒之後,上下一體,齊心協力,發揮出萬分的功效。災荒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則是不作為和亂作為的執政措施和崩潰狀態下更顯沖突的社會階級秩序的崩塌。人心散了,國就沒了。
E. 宋朝時期,大刀闊斧力行清官制的廉潔新風是怎麼來的
如今社會主義大環境下,人們大力倡導廉潔新風,主張在生活中力行節儉。政府相關部門也加大廉潔文化建設,力圖在有序的思想組織文化下,形成良好正直的官場新風,從而促進官員政治職能的有效履行。追溯歷史上的廉潔文化建設,我們就一定要提到宋朝,宋朝的清官文化,一度成為後世爭相效仿稱贊的典型案例。今天我們就來具體和大家談談宋朝時期清官文化的演變之路。
一、逢時而生的清官文化在宋結束五代十國混亂政治局面的同時,不得不面臨著舊勢力殘存下來的問題,比如說五代十國時期,統治高層們對於人身權並不算太重視,甚至是有一些輕視普通人的生命財產權。他們較為囂張跋扈的認為,百姓不過是卑微的蚍蜉,不配得到相應的尊重,那一時期之中,百姓的生命人權堪憂,經常面臨著被無辜濫殺的窘境之中。
清官制當然也具有一定的現代化意義,闊別了早期家國同構的思想,以眾多清官所共同組成的官員隊伍,將持續為國家邁進而不懈努力。清官們更多關注的點,可能不是每月的俸祿一共有多少錢,也不必總是想著在一些民生項目上撈取一把油水。他們想的只是怎樣把工作做好,怎樣更多利用有限的條件,為百姓的生活保駕護航。
並且可以確定的是,成熟起來的清官隊伍將持續為統治者運輸管理智慧和時間經驗,統治者的負擔也進一步得到了減輕,開始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思想關於朝代國家的未來發展。同時,清官們充滿正能量的前行,也同樣激勵著統治者不能沉迷於享受,不能停留在原地而不動的進步,要和共事的官員們一起,為國家的未來而奮斗。
F. 南宋滅亡的原因
南宋滅亡的原因是漠北游牧民族對宋朝先進生產關系的毀滅性打擊。
1267年的時候,忽必烈率領軍隊攻打南宋的重鎮襄陽,到了1273年,襄陽城破,至此南宋的領域已經全部納入了忽必烈建立的元朝版圖當中。
但是南宋的殘余勢力陸秀夫和文天祥等人連續擁立了兩個有效的皇帝,成立了一個小朝廷,1278年的春天,南宋小朝廷逃到了達雷州。
在四月五日的時只有十一歲的趙昰去世,於是陸秀夫和其他大臣們又重新擁立了趙昺為皇帝,1278年,文天祥在海豐戰役當中被俘,並且在蒙軍的攻擊下,雷州也已經失守。
無奈之下小朝廷逃往了崖山,元朝的將領隨後對崖山發功了攻擊,最終宋軍無力戰斗,在1279年的3月19日,趙昺帶領著陸秀夫還有宋朝的皇室一共八百多人全部跳海自盡,南宋至此徹底滅亡。
南宋王朝雖然地處偏遠,卻是中國歷史上經歷和文化開放度比較高的一個王朝,但是忽必烈的漠北游牧民族對宋朝先進生產關系的打擊,導致了正在上升階段的中華文明逐漸衰落,同時也是使南宋滅亡的直接原因。
(6)宋朝如何對待經濟危機擴展閱讀:
南宋雖然偏安一隅,但國祚綿延一個半世紀而不亡,在與北方的蒙古、金、西夏等政權的凶險博弈中還能時有斬獲.
但是從襄樊失守開始算起,南宋甚至只堅持了2年,公元1268年,繼承了蒙哥大位的忽必烈經過一年的准備,從北宋舊都開封整兵出發,南下漢江流域,矛頭直指襄陽和樊城兩座雙子城。
襄樊之戰一觸即發。通過金庸的文學作品渲染,襄樊之戰已經成為了南宋抗元戰事中最為著名的一場戰役。
盡管俠客為報國而奮戰至死的場景刻畫有誇張之處,襄樊之戰的重要性和艱苦程度卻是現實存在的。
南宋方面率兵進入襄樊的,是與當時權相賈似道過從甚密的呂文德呂文煥兄弟。不過這兩人本質上還不是賈似道的親信。
而是在南宋當時的地方軍閥博弈中和中央關系比較緊密的一支,即荊湖制置司。呂氏兄弟所率領的衛隊雖然是冠以中央邊防部隊的名號,實質上卻是一支私人部隊。
這種部隊性質,為後來南宋在荊襄之地的崩潰埋下了深遠的伏筆。當時的南宋軍閥普遍認為,擅長騎射野戰的蒙軍攻城水平並不值得擔憂。
只要做好打持久戰的准備,敵軍終究會撤退的。但他們沒有想到,襄樊之戰雖然只是忽必烈南下攻宋的首戰,卻在事實上成為了一場決戰。
雙方都主力盡出,蒙古軍隊的戰術能力也遠遠超出了宋軍的想像力,最終成就了一場令人咋舌的勝利。
G. 是什麼造成宋仁宗時重大政治經濟危機
宋仁宗慶歷初年,北宋王朝隱伏的危機終於慢慢地暴露出來,主要是被稱為「三冗」的「冗官」、「冗兵」、「冗費」。宋初內外官員只有三五千員,由於宋朝實行官職名稱與職務分離的制度,且官員不問有沒有才能均能按資歷升遷,加上科舉和其他途徑進入仕途的人數日益增多,到景德年間(1004~1007)已有官員一萬余位,而皇祐年間(1049~1054)更是多達兩萬餘人。仁宗時期,出現了「州縣不廣於讀史觀天下前,而官五倍於舊」的局面。
宋初有軍隊二十二萬,宋太祖時,由於加強軍事集權,禁軍數目不斷增加,開寶年間(968~976)全國禁軍連同廂軍也不過三十七萬人,太宗至道(995~997)年間為六十六萬餘人,真宗天禧年間(1017~1021)達到九十一萬,到仁宗慶歷年間(1041~1048)竟擴充到一百二十五萬多。一個國家養了如此多脫離生產的軍隊,不但影響農業生產,巨額的軍費支出更是占國家收入的大部分。
所謂「冗費」是指皇帝舉行各種祭祀活動、修建豪華的佛寺宮觀以及各種賞賜等等的開支。
冗官、冗兵、冗費導致宋朝廷入不敷出,造成了政府重大的經濟危機,而過度膨大的官僚隊伍又使宋朝政治陷入瀕臨癱瘓的境地,仁宗之時,這所有的危機都已經暴露無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