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濱河新區的區位關系
宏觀區位
寧夏回族自治區地理位置處於我國地理范圍的中部地帶,屬於承接南北、東西交界的地區,總面積僅為66.4平方公里,人口約為600萬。因此自治區政府提出的戰略是將自治區作為一個大城市來打造。銀川市是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全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集中了全區主要的人力、財力、物力。因此銀川市的發展對於自治區具有非常廣泛的影響。
銀川市濱河新區核心城區位於銀川市城區以東,東至寧蒙省界,西抵黃河東岸,南至東任路紅石灣井田界,北鄰兵溝漢墓。規劃區總體上沿黃河東岸伸展達19公里,縱深約1.5-15公里;南北跨度24公里,東西跨度15公里,總面積約226平方公里。 規劃范圍在《銀川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屬於協調發展區域,由寧東組團及機場組團的部分區域組成。 規劃區西距銀川市中心17公里;西南距河東機場僅1公里;南距靈武市中心18公里;最近處東距上海廟、寧東組團約5公里。
銀川主城對於周邊區域具有較強的吸附和集聚的作用,規劃區作為銀川主城與寧東及上海廟地區的連接紐帶,必然會對上述地區形成較強的集聚作用;並且與較遠的永寧、賀蘭以及靈武形成互動。
區位優勢
從國際范圍看,濱河新區是中國通往西亞的空中絲綢之路、歐亞大陸橋的重要節點,中國面向中東地區向西開放的橋頭堡,國家向西開放戰略的重要門戶節點。從區域看,濱河新區位於寧、蒙、陝三省(區)的交界處,地處鄂爾多斯能源盆地邊緣,毗鄰寧東和上海廟兩大國家級能源化工基地,是沿黃城市帶與能源化工金三角產業集聚區的連接紐帶,是中心城市銀川向東和向南輻射的重要支撐。從區內看,濱河新區地處國家主體功能區沿黃經濟區核心區、黃河主軸上,是銀川寧東發展帶與沿黃主軸發展帶的交匯點,是寧夏自治區經濟地理的黃金點。
交通優勢
濱河新區徑跨黃河兩岸,位於銀川東部,距離市區17公里。區域內交通發達,已形成了公路、鐵路、航空為主的立體交通網,是國家東進西出的地理幾何中心。公路有青銀高速、青藏高速等6 條國省道通達全國各地。鐵路有包蘭鐵路、太中銀鐵路、寶中鐵路與全國鐵路網相連;航空已開通銀川至迪拜、首爾、曼谷等國際航班,每周約300個航班飛往世界和全國各個大中城市。濱河黃河大橋、兵溝黃河大橋和永寧黃河大橋的建成,103、203省道的改擴建將進一步改善區域交通條件。
㈡ 寧夏石嘴山屬於哪個市
寧夏石嘴山屬於石嘴山市,不過真正意義上是沒有石嘴山的。
石嘴山市因黃河兩岸「山石突出如嘴」而得名,風光優美。石嘴山地理位置優越,地處寧東、蒙西兩個國家千億噸級煤田之間,是呼包銀蘭經濟帶、寧夏沿黃經濟區、寧蒙陝烏金三角經濟區的重要節點城市;黃河穿東過,西依賀蘭山,濕地面積達415平方千米。
石嘴山孕育於距今二十多億年前的早元古代。當時石嘴山地區為亞熱帶雨林氣候,氣候暖濕,雨量充沛,森林、水草繁茂,動植物豐富。經過漫長歲月的演變,石嘴山成為了一塊貯藏高發熱量的土地,大量的煤炭資源成就了石嘴山工業重鎮的地位。
氣候:
石嘴山市為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全年日照充足,降水量集中,蒸發強烈,空氣乾燥,溫差較大,無霜期短。夏熱而短促,春曖而多風,秋涼而短早,冬寒而漫長。
㈢ 黃河上遊民族生態經濟協作區是指哪三個城市為核心
黃河上遊民族生態經濟協作區是指蘭州、西寧、銀川三個城市為核心。
近年來,青海、甘肅、寧夏三地構成黃河上游經濟帶,是指以蘭州、西寧、銀川三個城市為核心,沿黃河上游布局的沿黃經濟地帶和院海蘭新經濟地帶的交匯處區域。又稱為「蘭西銀經濟區」、「西蘭銀經濟區」。
西寧、蘭州、銀川等城市是西北的經濟高地,又是以亞歐大陸橋為依託的西隴海蘭新經濟區的一部分。白銀、中衛、吳忠、青銅峽、靈武等城市鑲嵌在黃河沿岸,把西寧經濟區、蘭州區、銀川經濟區連接起來,以此造就西北經濟增長的帶頭地區,具有現實的可能性和可操作性。
黃河上遊民族生態經濟協作區的優勢:
區域內自然資源豐富,水資源、礦產資源、有色金屬、天然氣、石油、草原資源均位居全國前列;經濟區科技實力雄厚,有較大的熟練產業工人群體,勞動力資源豐富;同時,農業條件較好,是我國糧食、畜牧品、中葯材等的重要生產基地。
工業基礎相對雄厚,又處於西北區域的國家級交通樞紐位置,戰略地位十分突出。
㈣ 石嘴山屬於哪個省哪個市
石嘴山是寧夏回族自治區轄地級市。
石嘴山市位居黃河中游上段、寧夏回族自治區北部,東跨黃河,與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為鄰;西臨賀蘭山與內蒙古阿拉善盟隔山相望;北依黃河水與內蒙古鄂托克後旗相鄰;南連銀川平原與自治區首府銀川市興慶區、賀蘭縣交界,總面積5310平方千米。
石嘴山市因黃河兩岸「山石突出如嘴」而得名,風光優美。石嘴山地理位置優越,地處寧東、蒙西兩個國家千億噸級煤田之間,是呼包銀蘭經濟帶、寧夏沿黃經濟區、寧蒙陝烏金三角經濟區的重要節點城市。號稱「塞上煤城」,因生產無煙煤而聞名。
(4)沿黃經濟區是哪裡擴展閱讀:
石嘴山的來歷
石嘴山還有一個名字叫「獅嘴山」,這個名字來源於一個民間傳說,是根據石嘴山地形的生動演繹。關於石嘴子的歷史記載可見清雍正元年(1723年)之史料,當時清政府決定「移市口於石嘴」,以便利蒙漢之間的互市交易。
雍正四年(1726年)前後,隨著惠農渠的開鑿和民族貿易的日益發展以及「市口」的設置,石嘴山一帶人口漸增,形成聚落,山名便被借用為地名而沿襲至今。
1960年3月,石嘴山市成立,1972年2月,設立銀北地區,市和地區駐扎石嘴山。1975年11月,撤銷銀北地區,市機關遷大武口,「石嘴山」的地名也同時隨市治而遷。
石嘴山的「嘴」字,在一段時間內並不規范,很多人記憶里有「石咀山」的寫法。明、清兩代史籍均作「嘴」,《民國朔方道志》中始見「嘴」「咀」並用。解放後國務院公布的三批漢字簡化方案也未將「嘴」字簡化。
1959年,在寧夏為設置石嘴山市給國務院的報告中使用了「石咀山」這一不規范的寫法,1960年國務院在設市決定中沿用「石咀山」為市名,所以曾一度在報刊文件等中有「石嘴山」「石咀山」並用的現象。
直到1981年,石嘴山市地名委員會根據市名形成的歷史淵源,經寧夏回族自治區地名委員會同意,將「石嘴山」正式定為市名的規范化寫法。
㈤ 寧夏回族自治區都有哪些市
截至2016年底,寧夏回族自治區共轄5個地級市,分別是銀川市、石嘴山市、吳忠市、固原市、中衛市。
1、銀川市,簡稱「銀」,是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首府,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西北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自治區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科研、交通和金融中心,以發展輕紡工業為主,機械、化工、建材工業協調發展的綜合性工業城市。
2、中衛市,簡稱"衛",隸屬寧夏回族自治區,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西部,中衛市榮獲「迪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範例獎」, 「中國最佳綠色生態城市」, 「 2011年城市榜投資環境最佳城市」,「2012年度蘇商投資中國首選城市」, 中國特色魅力城市 100 強。
3、固原,寧夏回族自治區轄地級市,古稱大原、高平、蕭關、原州,簡稱「固」,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是寧夏回族自治區副中心城市,位於中國黃土高原的西北邊緣。
4、石嘴山市,寧夏回族自治區轄地級市,位居寧夏最北端,東臨鄂爾多斯台地,石嘴山市因黃河兩岸「山石突出如嘴」而得名,。石嘴山地理位置優越,地處寧東、蒙西兩個國家千億噸級煤田之間,是呼包銀蘭經濟帶、寧夏沿黃經濟區、寧蒙陝烏金三角經濟區的重要節點城市。
5、吳忠市位於寧夏中部,原為古靈州城和金積縣駐地,地處寧夏平原腹地,固原市位於西安、蘭州、銀川三省會城市所構成的三角地帶中心,寧夏五個地級市之一和唯一的非沿黃城市。 陝甘寧革命老區振興規劃中心城市,寧南區域中心城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
㈥ 寧夏沿黃經濟區的介紹
寧夏沿黃經濟區位於全國「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中包昆通道縱軸的北部,包括寧夏回族自治區以銀川為中心的黃河沿岸部分地區。
㈦ 中國沿黃經濟帯有哪幾個城市
由山東、河南、山西、陝西、內蒙古、寧夏、甘肅、青海、新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和黃河水利委員會等9省區的11個城市組成
㈧ 黃河流域六大輻射區在哪裡
黃河上游六大幅射區指的是在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烏海、阿拉善左旗、巴顏淖爾這五盟市核心區以外的其他周邊區域。
沿黃經濟帶」是我國重點開發的經濟區域之一,也是我國新一輪西部大開發進程中的重點區域之一,根據當前國內經濟社會發展現狀,結合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建設等國家戰略和倡議,提出了內蒙古沿黃經濟帶文化旅遊走廊的構建設想。
相關信息
黃河中上游以山地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為主。由於河流中段流經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國歷史上,黃河下游的改道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黃河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中國人稱其為「母親河」。每年都會攜帶十六億噸泥沙,其中有十二億噸流入大海,剩下四億噸長年留在黃河下游,形成沖積平原,有利於種植。
㈨ 國家分的四大功能區。每個功能區有哪些城市
一、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基本劃分:
1、優化開發區域:國土開發密度已經較高、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開始減弱的區域。
2、重點開發區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經濟和人口集聚條件較好的區域。
3、限制開發區域:資源承載能力較弱、大規模集聚經濟和人口條件不夠好並關繫到全國或較大區域范圍生態安全的區域。
4、禁止開發區域:依法設立的各類自然保護區域。
二、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中提出:
1、優化開發區域。
主要包括環渤海地區、長江三角洲地區、珠江三角洲地區等3大區域。
2、重點開發區域。
主要包括冀中南地區、太原城市群、哈長地區、東隴海地區、江淮地區、海峽西岸經濟區、中原經濟區、長江中游地區、北部灣地區、黔中地區、藏中南地區、關中——天水地區、蘭州——西寧地區、寧夏沿黃經濟區、天山北坡地區等18個區域。
三、編制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指導思想和原則:
1、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思想,在堅持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基礎上,前瞻性、全局性地謀劃好未來全國人口和經濟的基本格局,引導形成主體功能定位清晰,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互協調,公共服務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不斷縮小的區域協調發展格局。
2、主要原則。
堅持以人為本,引導人口與經濟在國土空間合理、均衡分布,逐步實現不同區域和城鄉人民都享有均等化公共服務;堅持集約開發,引導產業相對集聚發展,人口相對集中居住,形成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其他城鎮點狀分布的城鎮化格局,提高土地、水、氣候等資源的利用效率,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堅持尊重自然,開發必須以保護好自然生態為前提,發展必須以環境容量為基礎,確保生態安全,不斷改善環境質量,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堅持城鄉統籌,防止城鎮化地區對農村地區的過度侵蝕,同時,也為農村人口進入城市提供必要的空間;堅持陸海統籌,強化海洋意識,充分考慮海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做到陸地開發與海洋開發相協調。
㈩ 沿黃經濟區位於黃河那一河段該河段具有怎樣的水文特徵
位於黃河中下游 黃河中游的水文特徵:水源主要來自雨水補給;夏季水量較大,冬季水量少;夏季是河流的汛期;河流流經黃土高原區河流含沙量最大;,河流冬季結冰。
黃河下游的水文特徵:水源主要來自雨水補給;夏季水量較大,冬季水量少;河流含沙量較大;,河流冬季結冰;初冬、初春季節山東段有凌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