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兩部門經濟、三部門經濟和四部門經濟有什麼區別
(1)含義不同
兩部門經濟是指只有廠商和居民戶兩個經濟部門的經濟。在這種經濟中,居民戶向廠商提供各種生產要素,得到相應的收入,並用這些收入購買和消費各種產品與勞務;廠商購買居民戶提供的各種生產要素進行生產,並向居民戶提供各種產品和勞務。
三部門經濟是指由廠商、居民戶與政府這三種經濟單位所組成的經濟。在這種經濟中,增加了政府部門,但仍假設不存在國外部門,即沒有與外國進行進出口貿易。
四部門經濟是指由廠商、居民戶、政府和國外部門這四種經濟單位所組成的經濟。在四部門經濟中,增加了國外部門,即增加了本國與國外部門的進出口貿易,本國居民通過進口與國外部門發生聯系,本國廠商通過出口與國外部門發生聯系。
(2)參與經濟單位不同
兩部門經濟中只有廠商跟居民兩個經濟部門參與。三部門經濟由廠商、居民戶與政府參與經濟。四部門經濟由廠商、居民戶、政府和國外部門這四種經濟單位參與經濟。
(3)各經濟中的總需求不同
兩部門經濟中,總需求分為居民戶的消費需求與廠商的投資需求。消費需求與投資需求可以分別用消費支出與投資支出來代表,消費支出即為消費,投資支出即為投資。
在三部門經濟中,總需求不僅包括居民戶的消費需求與廠商的投資需求,而且還包括政府的需求。政府的需求可以用政府支出來表示。
四部門經濟中,不僅包含三部門經濟的總需求,還增加了國外部門的消費需求。
(4)復雜程度不同
兩部門經濟因只有兩個部門參與經濟,因此是最簡單的一種經濟。四部門經濟因參與單位多且復雜,因此是最復雜的經濟。三部門經濟位於兩部門經濟跟四部門經濟之間。
⑵ 什麼是兩部門經濟增加廠商投資對國民收入的決定有何影響
部門經濟指的是參與經濟活動的有兩個部門,通俗的講這兩個部門可以理解為買方和賣方,即生產者和消費者。當廠商投資增加時,總需求增加,收入增加。
一,兩部門經濟顧名思義說明參與經濟活動的有兩個部門,通俗的講這兩個部門可以理解為買方和賣方,即生產者和消費者。 而公式中的y指的是gdp,在此題中代表的是國民收入 現在假設你有了一筆收入,作為消費者拿到這筆錢意味著你有兩個選擇:把錢花了或者把錢存著,花掉的錢稱之為「消費」即公式中的C 存著的錢稱為「儲蓄」即公式中的S。於是Y=C+S這個公式就出現了。
二,上述的儲蓄部分用來存入銀行,提供給銀行用來貸款給生產者資金,所以從這個角度你存進銀行實際上是「生產」了資金,可以理解為貨幣的供給(這部分純屬個人理解,有錯誤歡迎指正!) 現在假設你作為生產者企業有了一筆收入,作為供給者也有兩個選擇:消費掉這筆錢即公式里的C。或者購買廠房機器設備等擴大生產,這部分投入不計入消費而計入投資,因為這部分投入是為了獲取未來的回報的。投資即公式中的I 於是公式Y=C+I也就出現了!
由於供給者需要資金投入以擴大生產所以可以理解為資金的需求方,於是I就代表了需求。 正常的二部門經濟正如上述猶豫C+S=y=C+I 其中C+S為總供給C+I為總需求 然後約掉C就會得出二部門經濟的均衡情況即I=S。
三,「兩部門經濟的收入是由家庭收入和企業收入構成的」我覺得這么理解不太對,理解宏觀教材里的國民收入,不把廠商當作一個具體的、「掙錢的實體」,會比較方便。
總收入是各個生產要素(對應的居民)取得的報酬,比如企業進行生產的過程中,要動員各種不同的生產要素:雇員付出勞動所以拿工資,地主獲得土地租金,資本所有者獲得利息,經理人付出企業家才能而獲得報酬(也可以算一種工資),企業主開辦這個公司承擔了風險所以也要獲得報酬也就是利潤(簡單粗暴地這么概括一下,實際肯定更復雜)。「要素收入」,再補上間接稅(成為政府收入)、折舊(補償資本損耗)、公司未分配利潤等,加起來就是收入法統計的GDP。
⑶ 宏觀經濟學兩部門是什麼意思
兩部門中,只有居民和廠商,I=S,即投資等於儲蓄
三部門經濟中,還加上政府,I=S+T-G即投資等於儲蓄加稅收減政府投資
⑷ 什麼叫二部門經濟
不知道你問的是不是宏觀經濟學中國民收入的決定的部分?兩部門經濟就是假設社會生產中只有企業和居民兩個部門,從而以此推導出國民收入的均衡決定,即I=S,社會中投資等於儲蓄時,國民收入達到均衡。此外還有三部門經濟和四部門經濟,三部門經濟就是將政府考慮進去,而四部門經濟則是考慮對外開放,把對外進出口也看成是一個因素。
⑸ 宏觀經濟中的兩部門和三部門有什麼區別
1、研究宏觀經濟學時會分為兩部門經濟(家庭和企業)、三部門經濟(家庭、企業和政府)以及四部門經濟(家庭、企業、政府和外國),其中前兩者又稱國內經濟,後者又稱國際經濟。2、在研究國內經濟時,投資和儲蓄不受外國資金的影響;在研究國際經濟時,必須要考慮外國資金對本國的影響,所以宏觀經濟學的IS曲線要分類研究,它們的均衡表達式會稍有不同。但是基本的邏輯思想是一致的,即投資等於儲蓄。這三種IS曲線之間的區別在高鴻業的《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有非常清晰和細致的介紹和解釋,我強烈建議你閱讀一下。3、國際金融的IS曲線就是國際經濟時的IS曲線,而宏觀經濟的IS曲線包含以上介紹的三種,所以是後者包括前者,前者只是後者的一種。
⑹ 什麼是兩部門經濟
據你所說,大概說的是宏觀經濟學之中的兩部門模型。它是GDP核算總模型,或者確切的說是總支出總收入模型的一種,即AE-AD模型的一種。完整的總支出總收入模型有四個部門:消費、投資、政府購買和國際貿易。兩部門模型也就是為了簡化問題處理,假設經濟中只有消費和投資兩個部門的簡化模型。一般只能用於簡單的消費和投資對總產出的影響分析。建議學完整的四部門模型,因為這個模型整體也很簡單,是宏觀經濟學的基本模型
⑺ 兩部門經濟的投資乘數推導
投資之所以具有乘數作用,是因為各經濟部門是相互關聯的。某一部門的一筆投資不僅會增加本部門的收入,而且會在國民經濟各部門引起連鎖反應,從而增加其他部門的投資與收入,最終使國民收入成倍增長。投資乘數=1/(1-邊際消費傾向)。
拓展資料:
投資乘數是指政府在運用財政政策使國民收入達到均衡時的投資增加可能帶來的國民收入增加的倍數。投資乘數可以用收入變數對投資變數的比率來表示。投資的增加之所以會有乘數作用,是因為各經濟部 門是相互關聯的,某一部門的一筆投資不僅會增加本部門的收入,而且會在國民經濟各部門中引起連鎖反應,從而增加其他部門的投資與收入,最終使國民收入成倍增長。
投資乘數理論,普遍理解為:在有效需求不足,社會有一定數量的存貨可以被利用的情況下,投入一筆投資可以帶來數倍於這筆投資的國民收入的增加,因而投資乘數理論是關於投資變化和國民收入變化關系的理論。
投資乘數是投資引起的收入增加量與投資增加量之間的比率。
K= △Y / △I = 1/(1—b)投資乘數是從兩個方面發生作用的。一方面,當投資增加時,它所引起收入增加要大於所增加的投資;另一方面,當投資減少時,它所引起的收入的減少也要大於所減少的投資。
⑻ 宏觀經濟模型中的兩部門模型是什麼意思
通俗地講,不妨這么理解。我們衡量一個經濟體的總產值有兩種方法:收入法和支出法。收入法指的是,我統計一個經濟當中所有人的收入是多少,那麼這就是這個經濟體的總產值。支出法指的是,我統計一個經濟體中所有人賺了多少錢,這也是這個經濟體的總產值。這兩個值理論上應該相等,因為你付出的錢就是某個人收到的錢,他們應當相等。
好,然後我們先考慮無政府狀態下(無稅收)一個封閉經濟中,你如何支配收入。你全部的收入被用於兩部分:消費和儲蓄,他們的加總應當是你的全部收入。然後我們考慮,在一個均衡經濟當中,所有的資本應當被充分地利用了,否則均衡就不存在。在本例中,你沒有花掉你全部的收入,而是儲蓄了一部分。那麼,在經濟體中就必須存在另一部分人使用這部分資本,而他們使用的形式就是投資。所以你會看到,Y = C + I(個人和企業花的錢就是個人的消費 + 企業的投資),Y = C + S(經濟里各個方面的收入就是居民的消費(因為你的消費就是他人的收入)加上居民的儲蓄(因為居民的儲蓄被用來貸款並進行投資),所以有I = S。所以,在一個均衡經濟中,有多少儲蓄,就應該有多少投資,因為你的儲蓄會被他人用來投資,他人投資的資金來源則是你的儲蓄,兩者相等,經濟才能達到均衡狀態。
⑼ 兩部門經濟是指哪兩部門
二部門經濟:企業和政府。
假設所分析的經濟中不存在政府,也不存在對外貿易,只有家戶部門(居民戶)和企業部門(廠商)。消費行為和儲蓄行為都發生在家戶部門,生產和投資行為都發生在企業部門。還假定企業投資是自發的或外生的,即不隨利率和產量而變動。這樣簡單的經濟關系稱為二部門經濟。
國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1、兩部門經濟的收入構成及儲蓄-投資恆等式。
從支出的角度:國內生產總值Y=C+I;從收入的角度:國民收入Y=C+S。
2、三部門經濟的收入構成及儲蓄投資恆等。
從支出的角度:國內生產總值Y=C+I+G;從收入的角度:國民收入Y=C+S+T(T表示政府凈收入)。
→→→C+I+G=Y=C+S+T。
→→→儲蓄-投資恆等:I+G=S+T,即I=S+(T-G);[(T-G)表示政府儲蓄]。
3、四部門經濟的收入構成及儲蓄投資恆等。
從支出的角度:Y=C+I+G+(X-M);從收入的角度:Y=C+S+T+K。
C+I+G+(X-M)=Y=C+S+T+K。
儲蓄-投資恆等:I+G+(Ⅹ-M)=S+T+K,即I=S+(T-G)+(M-X+K);投資和總儲蓄(私人、政府和國外)相等。
⑽ 兩部門經濟指哪兩部門
兩部門如你所說
三部門加上政府
四部門加上國外部門
C+S+T+M=C+I+G+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