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名詞解釋國家富強
國家富強是指國家、人民富裕,強國、強軍。振興經濟,提高國民經濟是國家富強的必選題。民族振興是指:民族——中華民族,振興——提高興旺。
民族振興靠的是有強大的經濟體系,人民安居樂業,還有富國、民族振興等等,都離不開一支強大的人民軍隊。總結以上:國家有國際地位,人民安居樂業。國情欣欣向榮的景象。
中國夢首先是強國之夢,是實現國家富強之夢。國家富強,民族振興才有堅實的基礎,人民幸福才有根本的保障。
不同於西方社會文化對個人主義的強調和推崇,中國的文化始終以社會和國家為中心。這也是長期以來的中國社會形成的基本價值取向。
(1)國家富強的經濟方面有哪些擴展閱讀:
中國夢也是中華民族覺醒和崛起之夢,中國夢所要實現的正是要讓中華民族再一次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將自立、自強的面貌呈現給世界人民。
從「三步走」戰略,到「兩個一百年」目標,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夢的實現路徑越來越清晰。同時,作為現實的目標,中國夢的概念不僅幫助我們總結了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和教訓,也對世界的根本問題有了正確認識和理解,把握了時代主題。
夢想是與全人類分享的,今天的中國已經摒棄了狹隘的民族主義,正積極吸收和借鑒人類文明成果,未來的中國將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原則,為和平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為實現中國夢創造更為有利的條件。
『貳』 我們的國家在逐漸強大起來,這表現在哪些方面
我們的國家逐漸強大起來,這表現在經濟、國防、科技、自主產業等多個地方。大家的生活水平都在普遍提高,就從大家餐桌上吃的飯和用的電子產品來說,這也可以看出我國經濟發展快速更迭的速度之快。幾十年前大家還在用著一般的老年機,而在短短的幾十年,各種電子智能產品層出不窮,大家對智能手機的性能需求也都普遍增加了。
我國在外交中始終堅持獨立自主、互惠互利的原則,所以才能夠在風雲變化的國際關系中立於不敗之地,希望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好,只有祖國越來越強大,我們民眾才能夠幸福安逸地生活,享受國家給予的紅利,做一個愛國的人,擁護國家的政策和黨的領導是前提。
『叄』 說一國經濟獲得了發展,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1、經濟量的增長,即一個國家或地區產品和勞務的增加,它構成了 經濟發展 的物質基礎;
2、經濟結構的改進和優化,即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技術結構、產業結構、收入分配結構、消費結構以及人口結構等經濟結構的變化;
3、經濟質量的改善和提高,即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效益的提高、經濟穩定程度、衛生健康狀況的改善、自然環境和生態平衡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現代化進程。
1、「經濟」一詞是「經邦」、「經國」和「濟世」、「濟民」,以及「經世濟民」等詞的綜合和簡化,含有「治國平天下」的意思。其在中國古代文化和古代文學中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概念,充滿了豐富的人文思想和社會內涵,古代名聯中一句「文章西漢雙司馬,經濟南陽一卧龍」,這裡面的經濟就是經綸濟世的意義。
2、而我們可以看到「經濟」這個詞語在古代所代表的是知識分子的責任之一,而且是非常有深度、廣度、高度的一個詞語。能做到「經濟」二字的人必須文能安邦興業,武能禦侮卻敵。古代知識分子,特別是儒家學派的眾人,會按照《大學》中「三綱八目」的要求去做學問、做人,而三綱八目最高的要求就是做到「治國平天下」,這個就是古代「經濟」一詞的最外向的表示。
3、至於現代「經濟」一詞實為我國引進日本人翻譯的結果。在清朝末期,日本人掀起工業革命浪潮,接受、吸收、宣傳西方文化,大量翻譯西方書籍,將「Economics」一詞譯為「經濟」最早始於1862年出版的《日英對譯袖珍辭典》。在新文化運動中,日本所學習過的西方文化向中國傳播,梁啟超最初在1902年發表的《論自由》一文中將該詞譯為「生計」而註明「即日本所謂經濟」,自此「經濟」一詞開始廣泛被中國引用。
『肆』 國家富強是什麼意思
國家富強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最基礎的內涵。富強即國富民強,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經濟建設的應然狀態,是中華民族夢寐以求的美好夙願,也是國家繁榮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質基礎。經濟發展是基礎,但是也需要各個方面齊頭並進。
國家富強不僅僅需要物質上、經濟上的繁榮,而且需要精神上、生活上的富足。國家富強更需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實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促進現代化建設各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相協調,不斷開拓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
『伍』 國家富強的因素,富代表什麼,強代表什麼 (要和經濟有關)
富:富裕,指國家在經濟上富裕,人民生活水平高,福利待遇好。
強:強大強盛,指國家在軍事 國防 武器 航空 等科技領域上處於領先地位。
『陸』 國家富強
國家富強是指國家、人民富裕,強國、強軍。振興經濟,提高國民經濟是國家富強的必選題。民族振興是指:民族——中華民族,振興——提高興旺。民族振興靠的是有強大的經濟體系,人民安居樂業,還有富國、民族振興等等,都離不開一支強大的人民軍隊。總結以上:國家有國際地位,人民安居樂業。國情欣欣向榮的景象。
『柒』 國家富強具體表現是哪些
表現:
從國家層面講,就是要把我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從民族層面講,就是要振興偉大的中華民族;從人民層面講,就是要讓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習近平總書記還特別強調,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
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這就從三個不同而又密切相關的維度明確了中國夢的內涵。
(7)國家富強的經濟方面有哪些擴展閱讀
中國夢首先是強國之夢,是實現國家富強之夢。國家富強,民族振興才有堅實的基礎,人民幸福才有根本的保障。不同於西方社會文化對個人主義的強調和推崇,中國的文化始終以社會和國家為中心。
這也是長期以來的中國社會形成的基本價值取向。鴉片戰爭後的一百年歷史表明:落後就要挨打,就會在國際社會備受欺凌,國家不強,人民的幸福生活將無法得到根本保障。
『捌』 中國的經濟建設有哪些主要成就
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原因是一個是改革開放,開放經濟特區,先富帶動後富,從而讓經濟由原來的緩慢增長慢慢的變成了快速的增長。
還有一個是加入世貿組織,讓我們國家加入經濟全球化的潮流,更好的與世界上最好的技術同步發展,更加快速的促進自己的經濟發展,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改革,即對內改革,就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自覺地調整和改革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之間不相適應的方面和環節,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各項事業的全面進步,更好地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開放,即對外開放,是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符合當今時代的特徵和世界發展的大勢,是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
2001年11月10日,中國在卡達首都多哈召開的第四屆世界貿易組織部長級會議上被接納為世貿組織成員,12月11日中國正式入世。
它不僅記錄了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的過程,也是中國融入經濟全球化的真實寫照。
『玖』 國家富強指的是經濟更加發達、政治更加民主
嗯,是的,國防更強大,人民更富裕,科技更發達,社會更安定,…
『拾』 國家富強給中國人民帶來哪些好處
國家富強帶來了綜合國力的提升,國人的自信,基礎設施的完善,大學生創政策優惠和資金支持,大國重器的研發和使用。
一、什麼是富強
富強是人之所欲,國家之所需,是人類追求的永恆主題。馬克思說,人類社會發展史,是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歷史,是上層建築適應經濟基礎發展的歷史。
為了富強,人們進行了各種探索。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或以農業立國,追求溫飽;或以工業強國,追求強盛;或以貿易富國,謀求海洋霸權;或以科教興國,追求科技創造雖然追求的內容不同,追求的層次不一樣,達到的境界不一樣,但是追求富強的動力,一如既往。
在這個過程中,多少國家曾經興盛過,又衰落了;多少國家曾經稱雄於世,但又沉淪下去。富強過的,追求復興,還未富強的,力圖實現富強,已經富強的,希望保持富強。
富強是時代的主題,是人類追尋的永恆夢想。每個人都在追求美好的生活,每個人為美好生活的奮斗,凝聚成為國家民族發展的強大力量。
二、富強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奮斗目標
領導中國人民探索國家富強的道路,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責任,歷史地落在了中國共產黨人的肩上。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國家富強的目標就寫進了不同時期的黨的大會報告或《黨章》中。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力圖「建立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和富強的新中國」。為此,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中國人民歷經艱苦卓絕、盪氣回腸的革命斗爭,建立了一個獨立的新中國。一個獨立的中國,是國家富強的前提。
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領導全國人民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確立社會主義制度,為國家富強奠定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20世紀50年代中期,中國共產黨人又適時提出要實現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的「第二次結合」,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行了有益探索,積累了寶貴經驗。黨的八大通過的黨章中明確提出,要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偉大的、富強的、先進的」社會主義國家。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進入了建設富強國家的新時期。1978年,安徽小崗村18位農民引領的農村變革,揭開了中國社會巨變的序幕;1992年,鄧小平的南方談話破除了姓資姓社的爭議。「東方風來滿眼春」,中國自此進入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快車道。「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更不是共產主義。」生產發展、國家強大、人民富裕,被納入社會主義的本質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