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在沒有通脹的情況下,為什麼錢在減少而經濟在增長
一直以來,總有一些學者認為溫和通脹是可以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因此,就業不景氣時,就必須通過製造通貨膨脹來提高就業率。正因為這樣,今年以來通過信貸方式向經濟體注入大量貨幣,並且期望能夠如此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
政府為了實現保八的目標,拚命向經濟體注入貨幣,從而期待流動過剩來促進經濟增長。這種觀點就是,只要經濟能夠增長,發生通脹也沒有關系。但是實際上,通脹不僅不可以促進經濟增長,並且還是非常有害。通脹最大危害就是對市場信號進行干擾,扭曲價格信號,讓企業家無法做出正確判斷。
通貨膨脹意外來臨,但是導致物價上漲並不是同步,而是某個行業最先發生。面臨產品漲價,老闆本身並不一定知道這是通脹引起,而是錯誤以為這是市場需求增加引起。在這種情況下,老闆擴大生產,增加人手,於是就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但是好景不長。很快,老闆就發現這種漲價行為並非市場需要增加,而是通脹發生了,於是壓縮生產,進行裁員。因此,經濟最終陷入蕭條之中。
通脹只是一時給人們發出錯誤信號,讓人們以為自己的收入真的增加了。一個人每月收入是1000元,但是有人欺騙他,下個月起,他收入可以增加到2000元。他以為是真的,就增加了自己消費。別人欺騙他之所以可以讓他增加消費,這是他收到一種錯誤信號,而做出錯誤決策。但是等到下個月,他下個月收入沒有增加,那麼他就要比以前更加節約消費。因此,欺騙並不可以真正讓他消費生活水平提高。通脹就是以一種信號干擾,誤導一些企業盲目擴大生產,造成一時的繁榮。
最近,滬指反彈逼近3400點,而房市更是一派欣欣向榮之景象。會計司在一份報告中稱,銀行去年共向1597家非金融上市公司發放貸款人民幣3.9萬億元,但到去年年底,上述貸款中仍有1.3萬億元左右資金留在銀行賬戶中。報告認為,上市公司擁有充裕的流動性,但這些流動性可能流入了股市和房市。在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下,今年前6個月,新增貨幣貸款數量已過7萬億元,而6月的新增貸款量超過市場預期的1萬億元,達到1.3萬億元。這些貨幣注入經濟體之後,資產價格上漲,股市上漲,造成一種繁榮的假象。
事實上,如果通過發行貨幣方式可以促進經濟增長,那麼只打開鈔票印刷機就可以了。社會財富沒有增加,濫發貨幣必然導致貨幣貶值。通脹不僅不可以促進經濟增長,反而導致經濟規律的錯亂,延長蕭條時間。
如果單純把經濟增長理解為GDP 那麼很容易解釋:
通貨膨脹需要推動力,當下比較典型的動力是1、輸入型動力,就是外國的通脹在貿易交流中帶動本國通脹;2、原材料價格上漲推動,一種原材料的價格上漲之後,會推動下游產品的漲價,所以像石油和鋼材這樣重要的資源漲價時所帶來的影響是很大的;3、貨幣流通量過大,這里其實有兩個概念,一個是貨幣數量過大,一個是流通過快。原材料價格的影響是基礎性的,一面受到經濟規律的影響,一面也往往逃不過世界寡頭們的操縱;而貨幣增發過多則是國家的問題了,通脹誘發著民眾的預期,民眾的通脹預期則推動著通脹的加大,比如當大家感到樓市會漲,大家都涌去買樓,樓市就更漲,這時,本來價值五十萬的房子可能就賣到了兩百萬,其實就是你的錢變得不值錢了而已。
通脹是對人民的剝削。
通脹只是帶來了數字上的增長,但社會大眾的生活水平只會被壓低。而且數字上的增長也是暫時的,當社會生產力被腐蝕得差不多的時候,經濟就不會前進了。
㈡ 當經濟衰退和蕭條時,政府應採取什麼樣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來治理
你好!當經濟衰退和蕭條時,政府應採取擴張性財政政策和擴張性貨幣政策來治理。
一、擴張性財政政策就是通過減少收入、擴大支出來增加總需求。採用的政策措施是:降低稅率擴大投資規模、增加財政補貼、實行赤字預算和發行公債等。財政政策是政府針對一定時期的經濟目標,依據特定的財政理論,為指導財政工作和調節財政關系,所制定的基本准則和措施。財政政策和其他經濟政策相比,其主要特徵:較強的法治性、相對的穩定性、關聯的系統性。貨幣政策目標,是由操作目標,中介目標和最終目標這三個漸進層次組成的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我國現階段財政政策的目標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物價相對穩定;2.經濟可持續均衡增長;3.收入合理分配;4.資源合理配置;5.提高社會生活質量。
二、在總需求不足、失業率上升、經濟增長乏力甚至出現經濟衰退時,中央銀行應採取擴張性貨幣政策,即放鬆銀根、擴大貨幣供應量,以刺激有效需求的增長。可供選擇的政策手段主要有增加貨幣發行量、降低法定準備金率、降低貼現率、在公開市場上購進政府債券等。貨幣政策是指國家通過金融系統調節貨幣的供應量和需求量,實現宏觀經濟目標所採取的控制、調節和穩定貨幣的措施的總和。它的最終目標如下:1.穩定物價;2. 充分就業;3.經濟增長;4平衡國際收支。
三、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區別:1.概念不同:貨幣政策是金融當局制定和執行的通過貨幣供應量、利率或其他中介目標影響宏觀經濟運行的手段。財政政策是為實現預期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對財政收支關系進行調整的指導原則和措施;2.制定者不同;3.採用工具不同;4.內容不同:貨幣政策與利率、信貸相關,財政政策與財政收入和支出相關。
㈢ 沒有預期的通貨膨脹是如何再分配的
通脹時,政府採取緊縮政策,社會上貨幣量減少,過段時間,採取寬松政策,又增加貨幣量,從而調整收入的再分配。
通貨膨脹是在一定時間內一般物價水平的持續上漲的現象。
通貨膨脹的直接原因是一國流通的貨幣量大於本國有效經濟總量,類型包括低通貨膨脹、急劇通貨膨脹、成本推進型通貨膨脹等,使得居民實際收入水平下降、福利減少。衡量通貨膨脹的指數包括消費價格指數、生產者價格指數等。
(3)沒有通脹的經濟如何運行擴展閱讀
當一個經濟中的大多數商品和勞務的價格連續在一段時間內物價水平以不同形式(包括顯性和隱性)普遍上漲時,宏觀經濟學就稱這個經濟經歷著通貨膨脹。按照這一說明,如果僅有一種商品的價格上升,這不是通貨膨脹。只有大多數商品的價格和勞務的價格持續上升才是通貨膨脹。
經濟學界對於通貨膨脹的解釋並不完全一致,通常經濟學家認可的概念是:在信用貨幣制度下,流通中的貨幣數量超過經濟實際需要而引起的貨幣貶值和物價水平全面而持續的上漲。通俗的講就是紙幣的發行量超過流通中所需要的數量,從而引起紙幣貶值,物價上漲,我們把這種現象稱之為通貨膨脹。
定義中的物價上漲不是指一種或幾種商品的物價上升,也不是物價水平一時的上升,一般指物價水平在一定時期內持續普遍的上升過程,或者是說貨幣價值在一定時期內持續的下降過程。
可見,通貨膨脹不是指這種或那種商品及勞務的價格上漲,而是物價總水平的上升。
物價總水平或一般物價水平是指所有商品和勞務交易價格總額的加權平均數。這個加權平均數,就是價格指數。
㈣ 經濟是怎樣運行的
經濟的運行如同機器的運行,而且本質上來說是經濟是相對比較簡單的機器,然而並不總是非常好理解。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描述經濟這台機器是怎麼運作的,跟傳統的經濟學家們描述的不一樣,你需要自己加以判斷並吸收利用。下面跟跟隨我描述這座簡單的經濟機器。我相信如果你耐心的讀完,你會更好的理解經濟的運行。
經濟是大量交易的總和,而每個交易都很簡單。交易包括買方和賣方,買方支付貨幣(或者信貸)給賣方以換取商品、服務或者金融資產。大量的買方和賣方交換同一種商品,這就構成了市場,例如:小麥的市場包含了各種持有不同目的的買方和賣方,他們進行不同的交易方式。各種交易的市場便組成了經濟。因此,現實中難以理解看似復雜的經濟,其實僅僅是大量的簡單的交易組合在一起而已。s4D租賃視界
對於一個市場(或者對於經濟),如果你知道了支出貨幣以及信貸的總額、所賣商品的數量,你就是知道了理解經濟的所有的事情。比方說,既然任何商品、服務以及金融資產的價格等於所有買方花費的支出(total $)除以賣出的總產量(Q),因此如果要了解或者預測商品的價格,你只需要預測出總支出($)以及總產量(Q)。s4D租賃視界
然而,每一個市場有都大量的買方和賣方,並且這些買方和賣方交易的動機不一致,但是最主要的買賣動機總是很好理解,這樣考慮理解經濟就變得不那麼困難。可以用下面的一個簡單圖表來說明。這種解釋經濟的視角比傳統的解釋方式要更容易理解,傳統的解釋視角是基於商品的供給、需求以及價格彈性。
這種經濟框架你需要知道的重要概念是:支出($)來自兩種方式——貨幣(money)或者信貸(credit)。例如,你到商店去買東西,你可以付錢或者用信貸卡付款。如果你用信貸卡付賬,你就創造了延期支付的信貸(只要雙方達成一致就可以立即產生信貸,傳統的關於貨幣的流速,名義GDP,繞來繞去,容易讓人搞不清楚發生了什麼),若直接付現金,則沒有創造信貸。s4D租賃視界
簡單的說就是:不同的市場、不同類型的買方賣方以及不同的支付方式構成了經濟。為了方便,我們把他們分組以便概況經濟運行框架:s4D租賃視界
·所有經濟活動的變化以及金融市場價格變化都來自:1)貨幣以及信貸總量的變化(total $)2)所賣產品、服務以及金融資產的數量的變化(Q),其中前者($)的變化比後者(Q)的變化對於經濟的影響要大,因為改變貨幣以及信貸的供應相對其他來說顯然要容易得多。s4D租賃視界
·簡化分析,把買方分幾大類:私人部門和政府部門。私人部門包括家庭和企業,無論來自國內還是國外;政府部門主要包括:聯邦政府(同樣花錢在商品或者服務上)和中央銀行,中央銀行是唯一能夠創造貨幣並且用之於購買金融資產。s4D租賃視界
與商品、服務以及金融資產相比,貨幣以及信貸更容易由於供求關系而增加或者減少,因此有了經濟和價格的周期。
經濟的參與者買賣商品、服務或者金融資產,並且支付貨幣或者信貸。在資本體系裡,這種交換是自由發生的,在這個自由的市場中,買賣可以基於各自利益和目的。金融資產的產生和購買(即貸款、投資)稱之為「資本形成」(capital formation)。之所以能夠完成資本形成,是因為買賣雙方都認為達成的交易對於各自都是有好處的。那些債權人之所以願意提供貨幣或者信貸,是基於預期能夠收回更多。s4D租賃視界
因此,這個體系良好運行的前提是有大量的資本的提供者(投資者/貸款方)以及大量的資本接受者(借款方、權益的賣方),資本的提供方相信他們能夠獲得多於投入的回報。而中央銀行則控制著貨幣的總量;信貸的多少受貨幣政策的影響,但是信貸量可以輕易產生,只需要雙方在信貸上達成一致。泡沫的出現,是因為信貸創造多了,難以履行償還義務,進而導致了泡沫的破滅。s4D租賃視界
當資本縮減出現,經濟也跟著萎縮,因為沒有足夠的貨幣和信貸來購買商品。這種縮減的出現常見的形式有兩個:衰退(比較常見)和蕭條。衰退出現在短期債務周期中(short-term debt cycle),而蕭條發生在去杠桿(deleveragings)過程中。衰退很好理解,因為經常發生,大部分人經歷過;而蕭條相對比較難理解,因為不經常發生,經歷得不夠。s4D租賃視界
短期債務周期:也稱為商業周期(business cycle),周期產生於:s4D租賃視界
a) 消費支出或者貨幣和信貸($)的增長快於產量的增長(Q)的增長,,導致價格上升。s4D租賃視界
b) 價格上升促使貨幣政策緊縮,減少貨幣以及信貸,這時候衰退就開始了。s4D租賃視界
換句話說,衰退是由於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緊縮(往往是為了抵抗通脹)打壓了私人部門負責的增加而導致的經濟放緩,隨著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放鬆,衰退也相應結束。s4D租賃視界
為了終結衰退,中央銀行降低利率以刺激需求增長和信貸增加,因為低利率可以:1)降低償貸成本。2)減少每月償付額,從而刺激相關需求。3)由於利率降低,預期現金流折現效應,將抬高產生收入(income-procing)的資產價格,例如股票,債券,房地產,從而產生財富效應,刺激消費支出。s4D租賃視界
長債務周期:是由於債務增長快於收入以及貨幣的增長,直到不能再增長為止,因為債務的成本已經走向極端了,典型的是利率不能再降低了。去杠桿就是降低債務負擔(debt/income)的過程.,如何完成去杠桿呢?主要是通過以下組合:s4D租賃視界
1)債務重組,減少還貸s4D租賃視界
2)勒緊褲腰帶,減少支出s4D租賃視界
3)財富的重分配s4D租賃視界
4)債務貨幣化(政府購買債務,增加信貸)。s4D租賃視界
蕭條正是去杠桿化過程帶來的經濟減慢。蕭條的發生是由於中央銀行不能通過降低貨幣的成本來對抗私人部門的需求萎縮以及支出的縮減。s4D租賃視界
在蕭條時:s4D租賃視界
1)很多債務人償還的貨幣量,比實際承諾的要多。s4D租賃視界
2)通過改變償貸成本以及刺激信貸增長的貨幣政策,都不管用。s4D租賃視界
其一:利率不可能無限降低,也就不足以鼓勵消費支出和資本行為(產生通縮性蕭條deflationary depressions),s4D租賃視界
其二增長的貨幣會湧向抗通脹資產,而不能增加信貸(產生通脹性蕭條inflationary depressions)。蕭條的結束一般都是通過央行印鈔票大量的貨幣化債務以及彌補私人部門支出削減產生的影響。s4D租賃視界
需要指出的是,蕭條是去杠桿的經濟緩慢階段,如果控制的好,去杠桿不一定會引起蕭條。(可以參考前期文章 「An In-Depth Look at Deleveragings」)s4D租賃視界
政府在經濟衰退以及蕭條時的表現可以作為我們判斷當下經濟運行情況的風向標。例如,在蕭條時,央行典型的表現是印鈔用以購買大量的金融資產以彌補私人部門信貸的萎縮,在衰退時就不會出現這樣的行為。同時,在蕭條時,政府也會消費支出得更多以彌補私人部門消費支出的縮減。s4D租賃視界
以上兩種類型的周期是經濟運行框架的兩個重要部分,下面更全面的介紹經濟運行框架。s4D租賃視界
經濟運行框架:三大驅動力(The three big force)s4D租賃視界
我認為經濟運行驅動力主要來自:s4D租賃視界
1)生產率的趨勢性增長s4D租賃視界
2)長期債務周期s4D租賃視界
3)短期債務周期(商業周期)。
㈤ 全球通貨膨脹加劇,如何才能讓自己手中的錢不被通脹浪潮越沖越少
全球通和膨脹加劇,如何讓自己手中的錢不變的不值錢,這個問題由來已久,因為通貨膨脹的問題一直都有,只不過以前通貨膨脹好像沒有這兩年這么快,平均來說每年全球的通貨膨脹率是在3%~5%,就算經濟正常發展上也是有這個通貨膨脹的。
還有其他的投資方式但是那涉及到大宗交易的問題也就是期貨之類的,這個它涉及到大宗交易你需要的錢不是一星半點,你買基金的話,現在很多平台都是沒有什麼數量的要求的,你買10塊錢100塊錢都可以,股票它是有一個最低的價格要求的,一般來說1000塊錢以上你就可以買了,但是像期貨之類的就不是普通投資者能接觸到的了,那個也風險比較高,離我們比較遠,非常考驗長遠目光,所以就不要搞那些東西了。
㈥ 相關部門是如何回應中國經濟已無通脹壓力的
根據中新網報道,5月15日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邢志宏今日指出,今年消費物價總體情況是比較平穩的。扣掉食品和能源,4月份核心CPI同比上漲了2.1%,這樣一個2%的CPI的漲幅跟往年相比也是基本相當的,屬於溫和性的上漲。
還表示當前少數上遊行業的價格漲幅回落也是符合預期的。去年原材料能源行業的價格上漲幅度確實比較大,這是在國際大宗商品市場價格上漲和國內加大對過剩行業產能調整的總背景下出現的情況。經過一段時間的上漲,現在這些行業的價格都達到了一個相對比較高的水平。
㈦ 請問,普通老百姓應該怎樣面對通貨膨脹!
想辦法把手中的資產盡量多的保值... 比較建議買房子.因為房價漲價速度很快. 比黃金更能保值 你可以對比下 解放前5兩黃金能買一套四合院 現在5斤黃金只能買四合院的一個廁所. 通貨膨脹你不能改變他,只能改變自己理財方式了 從投資角度來看 目前通貨膨脹率遠遠高於銀行儲蓄利率 所以應當尋求更高的投資途徑 打新股啊 權證啊 期貨啊 投資實物資產啊 這些還是要看個人具體情況的 從生活角度看 物價上漲使得日常支出增加 所以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開源節流 保證固定支出前提下減少額外支出 減少資金消費, 消費時思考是需要,還是想要。 只消費需要的。減少不必要消費。 把剩下的錢,進行投資。 如何投資,就看您個人需要。 是喜歡高風險高回報,還是低風險,低回報. 小老百姓可能每天關注菜價,日用品消費的價格更多些,現在這些商品的價格並沒有上漲,原料價格持續在下跌,目前恐懼的倒不是商品價格,而是收入!這個象多米諾骨牌一樣的,在產業鏈上的都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各種波及,今年和明年再有大幅度加工資的現象不大會有了。。。。。失業率會上升,工作量會加大,那是肯定的,原來一個人干一個的活,現在炒掉一個,你就得干兩個人的活了。最可怕的,我覺得是社會的不安定,這些負面效應出來後,社會上的盲流和偷盜事件肯定會上升。其實在這場由歐美的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面前,我們中國真的算風險低的了,只是我們持有太多國外的債券,再加上進出口貿易都要受到影響,包括日元上漲,美圓下跌,這些都會對我們國家的外匯儲備帶來巨大的壓力。 我也沒啥辦法,我們現在的想法就是這段時間,不做大事,以穩定為主,雖然存款利率在下跌,但是還是有些高於銀行利率的產品,暴利的時代已經終結,所以就小碎步走走,風險意識放第一位。 其實通脹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是一直存在的,否則國家的總體經濟就會下降,出現經濟蕭條,因為有美國等國家的借鑒,國家也在不斷調整經濟整體運行狀況,特別像像存款准備金率的上調以及存款利率等的變化都是為了應對固定投資過熱國家利用經濟手段對市場做出的調控. 目前這種通脹對於普通老百姓生活來說影響不大,如果自己有足夠的經濟實力的話可以進行一些保值品的投資.但不一定僅限於糧食或黃金. 離我們最近的92年的通脹也對我國經濟產生一定影響,但對普通百姓的生活基本沒產生多大影響. 所以個人觀點認為,現在沒有必要恐慌,雖然現在通脹的確對物價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隨宏觀手段的不斷調整,相信這次通脹一定會控制在可接受的程度內. 在近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有一個新提法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即「管理通脹預期」。會議首次提出,經濟回升向好的趨勢得到鞏固,並將保增長、調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列為今後幾個月的重點調控內容。 各種數據和現實情況都表明,目前我國並不存在通貨膨脹,為什麼要提出管理通脹預期的說法,而且將其與保增長和調結構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呢?筆者認為至少有兩點原因:第一,目前已經存在通脹預期。 10月22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前三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情況,其中,9月份居民消費價格(CPI)和工業品出廠價格(PPI)同比降幅繼續收窄,環比則分別上漲0.4%和0.6%;前三季度,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下降1.1%,環比7月份由下降轉為持平,8、9月份分別上漲0.5%和0.4%,雖然從數據和現實看,不存在通貨膨脹的問題,但是,無論CPI還是PPI,環比都出現了上漲,存在著通脹的預期。第二,通貨膨脹對經濟發展的影響非常大,必須高度關注通貨膨脹。這也是為什麼世界各國基本上都把穩定物價作為貨幣政策目標之一的原因。 管理通脹預期,那不是國家該做的事嗎?其實,除了對經濟發展的影響非常大以外,通貨膨脹對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投資理財的影響更不容小覷。因此,老百姓也要將「管理通脹預期」放在重要位置上。 許多人將通貨膨脹稱為侵蝕老百姓財富的「小偷」,因為在通貨膨脹的影響下,一方面,人們手裡的錢會越來越不值錢,購買力下降,用同樣的錢能買到的商品越來越少,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錢越來越毛了 」;另一方面,人們存在銀行里的錢也在貶值,其利息可能難以抵擋通貨膨脹率的影響,因為存在銀行的錢所得的利息趕不上錢貶值的速度,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負利率」現象,也就是通貨膨脹率高於銀行存款利率。 舉個例子說明,目前一年期銀行存款利率是 2.25%,100元錢存一年可得本息102.25,但是,如果通貨膨脹率達到3%,那麼,一年後100元錢僅值97元,加上2.25元的利息,合計 99.25元,也就是說,存款一年,實際購買力不但沒有提高,反而降低了0.75元。當然,短期內,通貨膨脹的影響可能不是很大,但是如果通貨膨脹率較高,且持續較長的時間,那麼對老百姓財富的影響將會非常大。假設通貨膨脹率為5%,現在的100元錢,10年後僅值59元,20年後僅值不到36元。 既然通貨膨脹對我們的影響如此之大,而且當前通脹預期越來越強烈,國家也提出將管理通脹預期作為重點調控內容,那麼作為普通老百姓是不是也應該提前做好一些防通脹准備呢?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說,負利率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面對負利率和即將到來的通貨膨脹無動於衷。只要我們未雨綢繆,把管理家庭的通脹預期及早納入重要日程,就能夠較好地應對通貨膨脹對我們的生活和財富的影響。 「你可能跑不過劉翔,但你一定要跑過CPI」,這句話相信許多人都很熟悉。在管理通脹預期中,我們應該做好哪些工作呢?如何才能跑過CPI呢? 跑過CPI的途徑可能很多,但至少應該做好以下兩點: 其一,一定要投資,做好理財規劃,不能把錢全部放在銀行里。現實生活中,我們發現,許多人特別偏好存款和國債,家庭金融資產中,基本上全部是存款和國債等無風險或者低風險的產品,沒有基金、股票、保險(投資型)、本外幣理財等產品。當然,這些人中,有的是對基金等理財產品不了解,也不願意去了解,更多的人則是因為風險承受能力和風險忍受態度較差,不願意承擔風險,這其中不乏一些工作穩定、收入較高、正當年富力強的人。我們知道,投資是有風險的,但是,在通貨膨脹時代,不投資也會有風險,所以,在通脹預期越來越明顯的情況下,適當做好投資規劃,建立家庭資產配置組合,主動承擔一定的投資風險,對於有效抵禦通貨膨脹對財富的侵蝕是非常重要的。 其二,持有隨脹(通貨膨脹)而漲的資產。在通貨膨脹中,貨幣和財富是貶值的,與此相對應,商品和資產價格卻是上漲的,所以持有隨脹而漲的資產是應對通貨膨脹的有效措施。通常情況下,以下資產是抗通脹的最好工具:一是權益類資產,如股票,偏股型基金等,特別是明顯受益於通貨膨脹的股票和主要投資於這些股票的基金;二是商品類資產,如房地產和黃金等,當然,如果因為資金實力等原因不實際購買房屋和黃金,也可以通過購買地產和黃金資源類股票來間接投資通脹類商品;三是保險類資產,特別是分紅型保險、萬能保險和投資連接險等。當然,這些資產各有特點,風險和收益特徵也不相同,投資者需要進行學習,在充分了解的前提下進行投資,也可以向專業人士進行咨詢,切不可盲目投資,以免帶來較大的風險。 不管我們承認與否,通貨膨脹不再是一個很久遠而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在此形勢下,及早行動起來,認真做好管理通脹預期的准備,積極應對通貨膨脹,有效降低通貨膨脹對我們的生活和財富的影響,有利於增加我們的財產性收入,從而最大限度地保護好我們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