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中國經濟巨變是什麼

中國經濟巨變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9-06 06:39:37

1. 中國的經濟騰飛和社會生活的巨變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合理的生產關系,如所有制改革,分配製度改革、市場化改革等經濟體制改革,促進了生產的進步。
合理的上層建築,如政府轉變職能,國家戰略實施,政府高效運轉。

2.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生的變化

中國改革開放30年,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不僅建立全面的物質生產體系,保持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和社會發展水平大幅度提高,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國際地位不斷上升。

(1)建立全面物質生產體系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保證了和平穩定就,建立起全面的物質生產體系,經濟建設取得顯著成。中國已經由初級工業經濟轉變為高級工業經濟,包括鋼鐵、家用電器在內的許多工業產品生產居世界第一位。與此同時,中國經濟規模和經濟總量不斷擴大。1978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只有3645億元,200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猛增到246619億元,30年間增加了67倍。2007年中國每天創造的GDP為675億元,1978年的GDP現在只用6天時間就可以完成。

(2)國際地位持續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快速經濟增長使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2005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182321億元人民幣,按2005年人民幣對美元平均匯率1:8.1917計算,中國GDP總量約摺合為22248億美元,佔世界經濟總量5.6%,排在世界第四位(見圖1)。[2]如按人民幣對美元購買力平價(PPP)轉換系數1.8 水平計算,2005年中國經濟總量GDP現價182321億元人民幣摺合為101289億美元,僅次於美國,排在全球第2位。[3]隨著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和人民幣快速升值,中國以美元衡量的經濟總量還將快速增加。

(3)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

以加入WTO為標志,中國經濟已經完成市場化和國際化進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和經濟全球化浪潮之中。數據表明,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聯系更加緊密,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經濟增長具有明顯的相關性、同步性。1978-2007年中國經濟

與世界經濟增長的同步系數是3.4,即世界經濟增長1個百分點,中國經濟增長3.4百分點(見圖2),中國經濟影響世界,世界經濟影響中國。

(4)社會經濟取得全面進步

改革開放30年,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取得全面進步。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世界經濟研究中心(WERCCN)和首都流通研究基地中國經濟指數中心(BCEIC)主任季鑄教授主持編制的《全球100個國家國際貿易投資風險指數》(ITIRI2007),從政治風險、經濟風險、政策風險、支付風險四個方面系統分析了全球100個國家國際貿易投資風險狀況,中國綜合風險指數0.8341,從第38位上升到第36位。排在埃及之前,秘魯之後。政治風險指數0.8513,排在第42位。經濟風險指數0.8064,排在第51位。政策風險指數0.7902,排在第76位。支付風險指數0.8937,排在第23位。目前,中國外匯儲備充實,經濟總體安全。然而,宏觀經濟管理水平較低,有待進一步提高。

(5)經濟增長變得更加穩健

中國的改革開放釋放出巨大的生產力,政府主導、大力投資和不斷強化的工業經濟使中國經濟增長一直高於世界經濟增長水平。1978-2007年世界經濟平均增長率為3.4%,中國同期經濟平均增長率為9.8%,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是同期世界經濟增長速度的2.8倍,是同期美國經濟增長速度的3.2倍。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經濟增長越來越穩健。1978-1995年期間,中國經濟發展還不夠完善、不夠成熟,經濟增長波動性和周期性都比較顯著。此後,中國經濟增長的波動性和周期性明顯減弱,表明中國經濟體系日趨完善,宏觀經濟調控日漸成熟。

(6)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同時,經濟發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國人均GDP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兌換1.53元人民幣匯率計算,約合149美元。2007年中國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開放前增長了17倍。這其中有價格上漲的因素,也有人民幣匯率變化的因素。

(7)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1978年中國城鎮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為57.5%,農村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為67.7%。那時的中國相當貧困,人們吃糧、吃肉還要憑糧票、肉票。2006年中國城鎮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下降到35.8%,下降了37.7%。農村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為43%,下降了36.4%。

(8)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

教育發展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指標。改革開放30年,中國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1978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只有16.5萬,占當時中國人口總量96259萬的0.0171%。2006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達到377.5萬,占當年中國人口總量131448萬的0.2871%,30年間增長了16.7倍。

(9)國民預期壽命明顯提高

預期壽命是衡量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綜合指標,預期壽命提高不但意味著經濟發展水平提高,也意味著社會保障能力的提升。根據中國人口普查數據,1982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是67.77歲,2000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上升到71.40歲,增加了3.63歲。

(10)人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中國人民在這30年裡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電視機、洗衣機、冰箱、空調、汽車、電腦、網路、電話、手機、音樂、電影、旅遊、奧運,如此等等,中國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經進入一個與世界同步的時代。

3. 19世紀中期以後近百年時間里,中國在經濟和社會生活方面有那些巨變

①鴉片戰爭後,外國列強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中國的經濟結構發生變化,農耕文明開始松動:傳統的小農經濟結構開始解體,中國依附於資本主義的世界體系,淪為外國的原料市場和商品市場。中國開始出現近代工業,如洋務運動的官辦軍事工業、民用工業;私人投 資的民族工業。②近代工業起步,人的日常生活開始發生變化:竟尚洋裝;出現4f斷發」和不纏足運動;出現了西菜館;出現了洋房和里弄;讀報刊和看電影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傳統封建的禮儀革新;出現了握手、鞠躬、文明婚姻和簡潔的喪葬禮儀。新式交通和通訊工具出現:開始修建鐵路,水運、航空業出現,郵政、電報出現。
麻煩採納,謝謝!

4. 中國發生巨變的原因是什麼

改革開放。
中國幾十年的經濟騰飛,創紀錄的奇跡,來自於改革開放。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經濟將不斷向好,綜合國力將不斷提升。
以上意見僅供參考,謝謝!

5. 外媒點贊中國經濟數據,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經濟發生了哪些巨變

我為國家所發生的改變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達到了一個新高度、老百姓的生活變得更好以及服務業獲得了更好的發展。

自從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國家就開始大力發展經濟,目前我們國家已經獲得了非常不錯的發展,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已經獲得了非常不錯的提高。經濟的發展對於我們國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在通過發展,能夠讓我們國家的普通老百姓獲得更好的生活。

我們國家擁有了更高水平的基礎設施。

我們國家目前已經擁有了更高水平的基礎設施,這對於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來說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我們都聽說過一句話,要想獲得財富就必須要建設基礎設施。這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我們國家的發展是離不開基礎設施的,而且基礎設施保證了我們國家獲得更好的發展。

我們國家目前的發展速度其實還是比較快的,擁有著非常不錯的發展環境,整個社會的發展都圍繞著需求導向。經濟的發展對於整個社會來說都是擁有著非常不錯的影響的,經濟發展能夠讓普通老百姓獲得更好生活。

6. 談談1949-2009中國巨變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毛澤東曾說:「我們能造什麼?桌子,茶碗茶壺,還能種糧食磨面,但我們連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然而,僅僅60年後,我國已建起了獨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生產能力千百倍地增長。製造業規模居世界第三,信息電子產業世界第二,主要工業消費品產業規模世界第一。中國顯現出千年未有的富足,舉世震驚!
這是一個充滿激情與夢想的60年;這是一個變革與重構交織、海水與火焰交融的時代。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創造了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上的發展奇跡。
銳意改革,成功實現了從計劃經濟體制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歷史跨越。
歷經多年戰亂,新生的共和國滿目瘡痍、百廢待興,黨和政府力挽狂瀾,統一財經,沒收官僚資本,建立國營經濟,進行土地改革,國民經濟得以迅速恢復。1953年我國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確立了實現國家工業化和對生產資料私有制實行社會主義改造的目標,「一五」計劃隨之展開。此後接連執行的四個五年計劃,前後20餘年,盡管有過挫折、停滯和彷徨,但取得了不少成績。到1979年,我國的工業企業達到35萬個,全民所有制企業固定資產達到3200億元,相當於舊中國近百年累積起來的工業固定資產的25 倍,建立起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社會主義公有制和計劃經濟體制發揮了重要的歷史作用。隨著時代的進步,這套制度體系也逐漸顯露出一些弊端。1979年,鄧小平在深刻總結和思考的基礎上一語驚人:「社會主義為什麼不可以搞市場經濟?」1982年黨的十二大報告首次把非公經濟界定為「公有制經濟的必要的有益的補充」。黨的十四大把建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確立。1992年鄧小平南巡,首次提出了「三個有利於」的標准,強調發展才是硬道理。以此為契機,同年舉行的中共十四大第一次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此後,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完成了從 「對立論」到「補充論」再到「共同發展論」的飛躍。
重溫我國由計劃經濟體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歷程,非公經濟的蓬勃發展是其中最具活力的篇章。從1978年到2008年,非公經濟從佔全國GDP的不到1%增長到了65%,吸納了全國80%的新增就業人口,貢獻了 71%的稅收和70%的技術創新。與此同時,國有企業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解脫出來後,生產率大幅提升。2002~2007年,全國國有企業銷售收入從8.53萬億元增長到18萬億元,年均增長16.1%;實現利潤從3786億元增長到16200億元,年均增長33.7%;上繳稅金從6794億元增長到15700億元,年均增長18.2%。
二、擴大開放,成功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轉折。
改革開放前,由於西方國家的封鎖,我國基本上處在半封閉狀態,對外貿易規模很小。1978年,進出口總額只有206億美元,2008年達到2.56萬億美元,僅次於美國、德國,躍居世界第三。外匯儲備2萬多億,躍居世界第一。現在,我國一天的進出口貿易額就相當於1950年全年的4.6倍。我國出口產品結構也發生了質變,從出口原材料、基本消費品到高技術產品,如今,機電類產品已佔出口產品比例的 90%以上。我國正迅速實現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的轉變,聯想、海爾、華為等一批民族品牌已成為世界級品牌。
1978年以前,我國利用外資基本是空白,現在成為世界上吸引外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改革開放30年,實際使用外資額累積近1萬億美元。目前已有63.5萬家外資企業在我國安家落戶,世界500強企業中有480多家在華投資。新世紀以來,我國開始有計劃、有步驟地「走出去」。2003年,中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28 億美元,2008年已達406億美元,5年來年均增長超過70%。截至2008年底,中國非金融類海外投資累計已達1500億美元,分布在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廣泛深入的國際合作加快了我國經濟發展,也為世界經濟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三、科學發展,推動經濟建設和綜合國力不斷躍升。
新中國成立之後,我國逐步建立起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顯示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但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以階級斗爭為綱,造成社會動盪、經濟停滯。1978年,我國開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改革開放征程,國民經濟從此「滾雪球」般發展起來:從1949到1986年的27年間,中國經濟總量才突破1萬億元人民幣;從1萬億元到2001年的10萬億元,用時15年;到2006年達到20萬億元,用時5年;到2008年的30萬億元,僅用2年。經濟規模1978年佔全球的1.8%,2008年佔到 6%。我國用短短30年時間,走過了西方國家200多年的歷程,並逐步走上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我國的綜合國力迅速壯大——
共和國成立之初,我國交通運輸基礎薄弱,所有鐵路、公路、航空里程加在一起不到10萬公里,每年客運量只有1.4 億人次。到了2008年,我國僅陸地通車里程就近373萬公里,99.2%的鄉鎮通了公路,高速公路通車里程超過6萬公里,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年客運量高達268億人次;全國貨物運輸總量達到249億噸,比1949年的1.6億噸增長156倍。
舊中國的能源工業水平極低,多為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所壟斷。新中國成立後,逐步形成以煤炭為主體、電力為中心、石油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全面發展的能源供應格局,自給率達90%以上,成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產國。
1950年我國鋼鐵產量只有61萬噸,而同期美國的產量是8700萬噸,英國是1655萬噸。為了「超英趕美」,我們曾舉國「大煉鋼鐵」。自1996年起,我國鋼產量就連續13年排名世界第一。2008年寶鋼歷經10年,研發出第一卷「取向硅鋼」,登頂鋼鐵製造技術的「珠穆朗瑪」。
1949年,我國路面行駛的130多種不同品牌的汽車,無一是中國製造。從 1956年第一輛「解放牌」下線,全年61輛的產量,到2008年年產934.5萬輛超過美國,全球第二,不過短短50餘年……
如此巨變不勝枚舉,足以讓歷史學家著迷,奧妙何在?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上總結:「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改革開放未有窮期,我們還在路上。

二 農業跨越:從「繳皇糧」到領補貼

2006年,河北農民王三妮拿出原本打算買車的8萬元錢,鑄造了一尊重達252公斤的「告別田賦」 鼎,560多字的銘文記錄了一件大事:從2006年1月1日起,中國農民再不用繳納農業稅了。至此,延續2600年的「皇糧國稅」成為歷史。進入新世紀以來,為了彌合城鄉差距,讓農民更多分享到改革開放的成果,國家在廢止農業稅的同時,還出台了良種補貼、糧食直補等一系列惠農政策,民心大振。
農業上像這樣值得紀念的大事還真不少。1950~1952年進行的土地改革,結束了幾千年封建剝削土地制度,3億多貧苦農民第一次分到屬於自己的土地。1956年農業基本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但受「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的狂熱情緒影響,農業生產陷入低潮。計劃經濟體制有利於集中力量辦大事,但也暴露出效率低、缺乏激勵的弊病。十年「文革」的結束給了人們變革的勇氣。1978年冬,安徽鳳陽小崗村18位農民悄悄簽定了「包產到戶」的「生死契約」,揭開了中國波瀾壯闊的改革序幕。1982~1986年,中央連續5年發出「一號文件」,肯定了小崗農民的首創精神,在全國推廣「家庭聯產責任承包制」,激發了億萬農民勞動致富的熱情。2004~2009年,中央又連續下發6個「一號文件」,核心思想是城市支持農村、工業反哺農業。農村進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的新階段,「多予、少取、放活」成為新時代農業的主旋律。近5年,中央財政用於「三農」的資金累計達1.6萬億元。正是在黨的正確領導下,60年農業一路跨越,成就非凡。
一、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產量以及人均佔有量均大幅度增加。中國是個農業大國、人口大國。舊中國飽受外國列強侵略,農業生產水平極低,80%的人口長期處於飢餓狀態。1949年,全國糧食產量只有1132億公斤,人均佔有量不到210公斤。2008年,糧食總產量達到5285億公斤,實現連續五年增產,人均佔有量達到406公斤,有效應對了全球糧食危機。我們用世界 10%的耕地解決了佔世界22%人口的吃飯問題,糧食自給率達95%!
二、農業機械化水平大幅提升,「科技增效」碩果累累。新中國6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小麥、稻穀、大豆等大宗農作物機械作業面積大幅提高。全國農機總動力由 1978年的1.175億千瓦增加到2007年的7.659億千瓦,增長了5.5倍。農業科技已經在雜交水稻、雜交玉米、轉基因抗蟲棉等一系列重大核心技術方面取得突破,培育並推廣農作物新品種、新組合6000多個。與此同時,重大栽培技術和病蟲害綜合防治等一大批成果的推廣運用,使糧食單產由1949年的每畝68.6公斤提高到2008年的310公斤以上。特別是雜交水稻育種技術居世界領先地位,水稻單產高達800公斤。
三、農業結構不斷優化,農、副、牧、漁、林齊頭並進。經過60年的調整,我國基本形成種植業的區域化生產。河南、黑龍江等13個糧食主產省提供的商品糧佔全國的80%以上;全國已形成東北的大豆、玉米帶;黃淮海地區花生、小麥帶;長江流域油菜帶;黃河流域和西北內陸的棉花產業帶。改革開放以來,農民房前屋後、栽果種樹的「庭院經濟」效益明顯,供應大中城市的蔬果基地發展迅猛。畜牧業生產能力顯著增強。目前,我國肉、蛋總產量已居世界首位;肉、奶、蛋人均佔有量超過世界平均水平。漁業生產發展勢頭強勁,水產品年均增長率達到10.5%,比同期世界漁業增長率高出7.4%,位居世界前列。「防沙治沙」「退耕還林」等植樹造林、改善生態環境的十大重點工程,取得成效。我國森林面積由1949年的828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僅8.6%,增加到 17491萬公頃,人工林面積世界第一,覆蓋率增至18.21%。
四、鄉鎮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城鎮化進程。1978 年,全國鄉鎮企業增加值為209億元,而2007年達到近1萬億元。伴隨農村工業化進程,我國城鎮化水平也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07年的 44.9%,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強勁動力。
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三農」工作還將是未來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社會主義新農村前景可期!

三 民生改善:從餓肚皮到喝減肥茶

民以食為天,然而,新中國成立後相當長一段時間,由於天災人禍,物質嚴重匱乏,糧食緊缺,能吃飽成了人們最大的心願。張大爺家住農村,關於吃,他能說出很多順口溜。小時候是「南瓜北瓜,天天吃它,無油少鹽,稀稀呱呱」;現在,他常念叨:「70年代吃肚飽,80年代吃味道,90年代吃品質,今天我們吃健康。很多人開始操心減肥,喝起減肥茶啦!」
張大爺的故事是中國民生改善的一個縮影,這60年民生成就主要有四:
一、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顯著提高。新中國成立初期,按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衡量,中國就是一個巨型貧民窟:九成人口全年純收入不超過60元人民幣。新中國成立後,黨和國家把改善民生放在首位。尤其是在改革開放後,我國逐步確立了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城鄉居民的收入渠道不斷拓寬,經營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成倍增長。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從1978年的133.6元增加到2008年4761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78年的 343.4元增加到15781元;居民儲蓄存款總額從1978年的210億元增加到217885億元,增長了1037倍。
二、人民的生活質量明顯改善。百姓「不差錢」,消費自然旺,生活質量隨之提高。食品消費逐步由溫飽型向營養型轉變;飲食服務業蓬勃發展,人們得以盡享各國美食。衣著從「穿暖」走向「穿美」;現在,中國不僅是全球最大的服裝消費國,還是最大的服裝生產國,2008年出口創匯1198億美元。家庭生活設備逐步現代化,「三大件」耐用品從20世紀80年代的自行車、縫紉機、手錶轉變為90年代的彩電、冰箱、洗衣機,進入新世紀又更新為行動電話、電腦、私家車。2007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達到22.6平方米,農村人均住房使用面積為31.6平方米。近年來,教育、文化、娛樂、服務等發展型和享受型消費比重明顯上升,休閑、健身、旅遊成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2008年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分別是37.9%和43.7%。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標准劃分,農村居民現處於溫飽向小康水平邁進的階段,城鎮居民已從小康向富裕水平邁進,13億人實現了總體小康。
三、醫療衛生事業成績斐然。舊中國每萬人擁有衛生機構0.07個,每萬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9.32人,人口死亡率高達20‰,居民平均預期壽命僅為35歲。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逐步健全,醫療技術水平顯著提高。到2008年,中國每萬人擁有衛生機構2.25 個,每萬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59.6人,人口死亡率下降到7.06‰,居民平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3歲,達到了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為切實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的難題,2009年4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出台了「新醫改方案」,突出了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醫療服務體系、醫療保障制度等內容,讓老百姓看到了病有所醫的美好前景。
四、社會保障逐步完善。社會保障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機制。在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過程中,針對我國農民佔多數的特點,政府花大力氣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從2003年6月起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開始試點,到2008年參加新農合的人口達到8.15億,參合率達到91.5%,比預期提前兩年實現了基本覆蓋所有農村的目標。今年6月國務院決定在全國10%的縣(市、區)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年滿60周歲、符合條件的參保農民可領取基本養老金。看來,沒兒也可養老的日子不遠了。
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上,胡錦濤描繪了「兩個100年」的宏偉藍圖——到我黨成立100周年時,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到新中國成立100周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只要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我們的目標一定能實現。

四 科教興國:從八成「文盲」到工程師居冠

1949年秋,一封緊急密信送到黑龍江省寧安縣某村村長手中。村長不識字,找到人稱「秀才」的村民讀信,「秀才」看完信撒腿就跑。原來,這是一封「追凶」密信,信中讓村長監控的嫌犯正是「秀才」本人。真實故事的背後是一個嚴峻的現實:新中國成立時,國民素質十分低下,小學入學率只有20%,文盲率高達80%,「斗大的字不識一個」,科學家、工程師等高端人才更是少得可憐。全國科學技術人員不超過5萬人,其中專事科研工作的不足500人。
教育落後,科技自然不強。西方工業革命出現16錠紡車時,我國還是單錠、三錠;英國1922年就有3000多千瓦的發電設備,發電量達百億千瓦小時,我們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夕還不會製造發電設備。60年後,我國的科學家和工程師超過420萬,與美國相當;科技人力資源總量超過5000萬,居世界之冠。「新加坡國父」李光耀說:「中國的技術人員比許多國家的人口都多,真讓人羨慕。」我國正實現從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大國的「華麗轉身」,科教興國正變為現實。
教育成績有目共睹。一是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1986年我國頒布《義務教育法》;2000年基本普及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2007年春,免除全國農村義務教育學雜費;2008年秋,免除全國城市義務教育學雜費……新中國60年,一項項力度空前的教育政策惠民生、暖民心。目前,全國適齡兒童小學凈入學率達到99.5%,初中毛入學率達到98%。基礎教育規模龐大,居世界第一。二是建立了全球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1977年恢復因文革中斷了11年的高考,中國重新迎來尊重知識和人才的春天。從1978年到1998年的20年間,我國普通高校從598所增加到1022所,招生數量年均增長9%左右。1999年,高等教育招生規模進一步擴大。1977至今的30多年間,全國大中專學校共錄取了 3600萬人,高校錄取率從1977年的4.7%提升到2008年的57%。2008年,高等教育在學總人數超過2700萬人,毛入學率達到了23%,高等教育邁入了大眾化門檻,世界規模第一。三是中等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和繼續教育全面發展。2008年中等職業教育招生突破810萬人,在校生達到2056.3萬人。成人崗位培訓有了迅速發展。素質教育和構建終身教育體系成為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主旋律,中國特色的教育體系已經形成。
科技成就振奮人心。一是「兩彈一星」鑄就新中國科技事業的輝煌象徵。為打破帝國主義的核壟斷和核訛詐,突破國防科技尖端技術,我國成功研製「兩彈一星」,成為新中國科技和建設成就的重要象徵,極大地增強了中國的國防和科技實力。鄧小平曾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二是航天科技跨入世界先進行列。2008年9月27日16時41分,我國航天員翟志剛從「神舟七號」飛船艙門進入太空,在茫茫太空第一次留下了中國人的足跡。我國從此成為繼俄、美之後第三個掌握空間出艙關鍵技術的國家。1992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項。17年來,從科學研究、技術試驗到工程應用,我國在衛星回收、一箭多星、地球同步軌道通信衛星定點、宇宙飛船研製和載人航天等領域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又創一個「中國式跨越」的奇跡!三是自主創新成為經濟社會新動力。有人評價2008年可能是中國從『製造』邁向『智造』的元年,一個有力佐證是:我國從事通信設備研發製造的華為公司國際專利申請量達1737件,創了世界紀錄。多年來,我國製造能力佔全球15%,僅次於美國,但只有萬分之三的企業擁有自己的技術,導致了嚴重的「滑鼠現象」,即我國生產的滑鼠在美國一隻賣40美元,我們只得3美元,多數利潤被外國拿走。2004年,中央提出用15年時間把我國建設成創新型國家。近兩年,科技投入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長,世界僅有。這5年的專利數量達到300萬件,新中國頭55年總共才200萬件。我國逐步進入依靠創新驅動發展的新階段。
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個重大戰略任務,教育和科技是它的雙翅,科學發展觀則是它的靈魂,將引導我國以鋼鐵般的節奏向前去!

五 民主法治:從「莫談國事」到主席網聊

解放前,酒樓茶肆往往都貼有「莫談國事」的警語,國人連議論國事都有入獄殺頭的危險,遑論政治參與了。新中國成立後,人民翻身做主人,政治參與渠道越來越多。2008年6月 20日,國家主席胡錦濤赴人民網與網民在線交流,成就中國網民「最幸福的網事」。溫總理與民眾的網路議政,已成為近些年「兩會」的獨特風景。不僅如此,各級官員紛紛「觸網」,「居廟堂之高、處江湖之遠」,均能為國建言獻策,千古頭一遭!

六 文化發展:從學雷鋒到志願者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雷鋒日記》中的這段話廣為傳頌,「雷鋒精神」影響並感動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盡管不同的年代,它的表現形式不盡相同。2003年,貧困生徐本禹大學畢業,放棄了掙錢養家和讀研的機會,志願去貴州山區支教兩年。那裡,不通公路、不通電話,晚上只能點油燈,周末跑上 18公里山路才能寄封信。他因此被中央電視台評選為2004年「感動中國」年度人物。2007年,徐本禹再次志願支教,這次是去非洲。他送給心儀女生的禮物是一本《雷鋒日記》。
這只是千百萬志願故事中的一個。2008年5月汶川地震,20萬志願者自發自願奔赴災區,1000 多萬全國志願者參與賑災宣傳、募集捐款、運送物資;8月北京奧運會,170萬名志願者傾情奉獻,創奧運史之最……這60年,我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從單一中來,到多元中去;從僵化中來,到生機中去,從沒像今天這樣繁盛,充滿朝氣。

七 國防建設:從「萬國牌」到現代化

1949年10月1 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檢閱了解放軍。受閱部隊中有騎兵、還有馬拉的小火炮。那時我軍機械化水平不高,人均機械化能力只有0.2馬力,不到當時世界平均水平的2%,而且武器多是「萬國牌」的戰利品。60年後的2009年4月23日,中國海軍60華誕,胡錦濤在青島附近的黃海海域進行了海上閱兵。核潛艇、驅逐艦、護衛艦宛如一座座移動的海上城堡;警戒機、偵察機、殲擊轟炸機等新型戰機編隊臨空翱翔。來自29個國家的代表團、14國21艘艦艇匯聚而來,共襄盛世。
回首近代中國,一個曾長久領人類文明之先的東方大國,先後遭到世界上幾乎所有帝國主義國家的侵略和欺辱。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庄嚴宣告:「我們的國防將獲得鞏固,不允許任何帝國主義者再來侵略我們的國土。」國防建設從此拉開大幕,60年成就非凡,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建設一支現代化、正規化的革命軍隊。新中國成立後不久,我國提出了「建設一支優良的、現代化的革命軍隊」的總方針、總任務,迅速實現了由單一陸軍向多軍兵種合成軍隊的轉變,建立起全軍統一的指揮體系、編制體系和正規訓練。改革開放後,中國人民解放軍重新確立了建設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的革命軍隊的總目標。特別是海灣戰爭以來,人民解放軍積極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走上了以機械化為基礎,以信息化為主導,兩者相互促進的跨躍式發展道路,大大加快了國防和軍隊的現代化進程。
二、走有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兵貴精不貴多。從1975年,鄧小平力主「軍隊整頓」,先後精簡了200多萬軍隊員額,但400萬的規模依然過大。鄧小平憂心忡忡地說:「打仗靠指揮靈便,現在有什麼靈便啊?不消腫就不能應付戰爭。」在1985年的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他果斷宣布,裁軍100萬。消息傳出,整個世界都震動了。1997年我軍再裁減50萬;2003年裁減20萬,軍隊總規模降至230萬。通過精簡整編,改革體制,人民解放軍朝著機構精幹、指揮靈便、反應快速、戰鬥力強的目標邁出了堅實的步伐,現代化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三、推進科技強軍戰略和武器裝備現代化。抗美援朝時期,我國進口了大量前蘇聯武器裝備。此後,我國逐步開始仿製蘇式武器裝備,建成大中型軍工企業100多個,科研機構增加到20多個,國防科技工業初具規模,迅速實現了武器裝備的制式化和初步國產化。60年代,我國依靠自己力量發展國防尖端技術,「兩彈一星」的成功震驚世界。改革開放後,陸軍,建立起了快速機動、立體突擊的裝備體系;海軍,建立起了海空一體、適應近海防衛作戰的裝備體系;空軍,建立起了空地結合、攻防兼備的裝備體系;二炮,建立起了核常兼備、射程銜接的地地導彈裝備體系;電子信息裝備,正朝著綜合集成和一體化的方向發展。
四、捍衛了國家主權、民族尊嚴和人民和平生活。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美帝國主義把戰火燒到了鴨綠江邊,嚴重威脅我國的安全。當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同朝鮮人民軍並肩作戰,將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擊退到三八線以南。1953年,美國不得不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戰爭的勝利大大提振了中國人的信心,為新中國的建設贏得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此外,我軍還進行了多次邊境自衛反擊作戰並取得勝利,捍衛了國家安全和領土完整。
6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絕對領導下,國防和軍隊建設向著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的目標闊步邁進,武器裝備日新月異,後勤保障一體化穩步推進;永不褪色的是聽黨指揮、服務人民的子弟兵——戰爭、洪水、地震……哪裡危險哪裡沖,無一不在印證他們「忠誠於黨、熱愛人民、報效國家、獻身使命、崇尚榮譽」的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

八 統一大業:從相互隔絕到和平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很長一段時間,敗逃台灣的蔣介石念念不忘反攻大陸;香港、澳門也與祖國相互隔絕,統一大業任重道遠。改革開放後,鄧小平以超人的智慧提出了「一個國家、兩種制度」 的戰略構想,並在香港、澳門成功實踐,洗雪了中華民族的百年屈辱。人間正道是滄桑,由於美國等外部勢力的干預,海峽兩岸統一之路歷經坎坷,現在兩岸和平發展的大局已初步形成,未來前景可期。60年,中國統一之路史無前例,為世界貢獻了寶貴經驗。歸納起來有兩點特別值得分享:

九 外交輝煌:從「東亞病夫」到東方巨人

60年,中國外交徹底扭轉了舊中國「被迫開放」、新中國近30年「被迫封閉」的局面,最終走上了「主動開放」之路,成為世界和平的中堅,全球經濟的「引擎」,好戲還在後頭!

十 黨的建設

7.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面貌發生巨大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一是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二是實行對外開放,使我國各行各業有了學習和借鑒外國先進經驗、先進技術的良好機會;三是重視科技教育,使經濟社會發展有了人才支撐;四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使發展有了物質基礎;五是人們思想的不斷解放,使發展思路及政策更加切合實際.

8. 近二十年中國巨大的變化有哪些

對照近年來的變化:

1、經濟實力大幅度提升。到2007年止,我國GDP總額已達到22.4萬億元,人均約合2880美元,年均增長100%以上,已經上升到世界第四位。

由佔全球GDP總額的10%上升到50%以上;經濟效益的提高,財政收入連年的增加,到2007年已達到5.13萬億元,外匯儲備超過.7萬億美元。2009年,GDP總量已躍升世界第二位。

2、取消農業稅,終結了中國幾千年來農民種田交稅的歷史.我國糧食連年豐收,今年豐收已成定局。

3、進出口貿易一直增長,開放型經濟進入了新的階段。

4、創新轉型國家建設進程良好,涌現出一批具有重大國際影響的科技創新成果。

5、改革開放取得重大突破。

6、人民生活質量改善。城市居民收入有較大增加。

7、國防和軍隊建設取得歷史性進步。

8、文化建設開創新局面。

9、社會建設全面開展。教育事業發展迅速,農村實現了免費制教育。

10、 民主與法制建設取得新進步。

11、 港、澳、台工作進一步加強。

12、我國外交全方位發展。

(8)中國經濟巨變是什麼擴展閱讀:

五年時間瞬間即逝,中國與世貿之間的關系早已跨越了當初的起點。回首既往,目睹當下,相信所有人都會有這樣的基本認識:

從任何一個角度看,中國入世都是名副其實的歷史性事件。這不只是因為全球市場經濟的浪潮中,突然加入了洶涌澎湃的13億人口,而且更因為中國和世界都因此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巨變。而這種變化將貫穿於整個二十一世紀。

作為國際經濟體系中的「後來者」,中國加入世貿之後卻迅速地後來居上。在短短五年時間里,中國經濟和市場所釋放出來的巨大能量,不僅使世界為之矚目和震驚,而且還對當今和未來的全球秩序發揮著重要影響。

社論表示,就在入世後的幾年時間里,中國的經濟規模接連超越了多個老牌工業國,包括義大利、加拿大、法國和英國。中國僅居德國、日本和美國之後,其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目標,已不再是遙遠的夢想。

由此開始,由七大工業國一直唱主角的世界經濟格局,發生了徹底的改變,這是人們所沒有料到的。

社論指出,當然還遠遠不止於此。在入世之初,中國只是一個不起眼的貿易國,但今天卻已經變成世界上最大的貿易體之一。

當初,其外匯儲備只相當於新加坡或台灣,但今天卻超越了曾經一直名列前茅的日本,成為世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當初,其貨幣還不受重視,甚至受到歧視,但今天人民幣卻在國際貿易和外匯市場上變得炙手可熱。所有這些,似乎都在瞬間發生。

然而,中國入世五年來最深刻的變化,還在於整個社會的變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的變化

9.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歷史的三大巨變是什麼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歷史的三大巨變是:辛亥革命、新中國成立和社會主義建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反帝反封建斗爭,以辛亥革命為新的起點,更加深入、更加大規模地開展起來。這次革命結束了中國長達兩千年之久的君主專制制度,是一次偉大的革命運動。


(9)中國經濟巨變是什麼擴展閱讀

但是,中國的資產階級革命派歸根到底還是沒有能夠鞏固和發展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這個相實很快就被北洋軍閥的首領袁世凱所竊取,初生雪的資產階級共和國在中國只存在了幾個月即告天折。

中國仍舊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並沒有完成。資產階級共和國蛻變成了封建軍閥的專制統治,中國不僅沒有開通自由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而且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泥潭中越陷越深了。

10.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生的變化是什麼

中國改革開放30年,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不僅建立全面的物質生產體系,保持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和社會發展水平大幅度提高,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國際地位不斷上升。

  1. 建立全面物質生產體系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保證了和平穩定就,建立起全面的物質生產體系,經濟建設取得顯著成。中國已經由初級工業經濟轉變為高級工業經濟,包括鋼鐵、家用電器在內的許多工業產品生產居世界第一位。

    與此同時,中國經濟規模和經濟總量不斷擴大。1978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只有3645億元,200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猛增到246619億元,30年間增加了67倍。2007年中國每天創造的GDP為675億元,1978年的GDP現在只用6天時間就可以完成。

  2. 國際地位持續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快速經濟增長使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2005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182321億元人民幣,按2005年人民幣對美元平均匯率1:8.1917計算,中國GDP總量約摺合為22248億美元,佔世界經濟總量5.6%,排在世界第四位。

    如按人民幣對美元購買力平價(PPP)轉換系數1.8 水平計算,2005年中國經濟總量GDP現價182321億元人民幣摺合為101289億美元,僅次於美國,排在全球第2位。隨著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和人民幣快速升值,中國以美元衡量的經濟總量還將快速增加。

  3. 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

    以加入WTO為標志,中國經濟已經完成市場化和國際化進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和經濟全球化浪潮之中。數據表明,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聯系更加緊密,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經濟增長具有明顯的相關性、同步性。1978-2007年中國經濟
    與世界經濟增長的同步系數是3.4,即世界經濟增長1個百分點,中國經濟增長3.4百分點,中國經濟影響世界,世界經濟影響中國。

閱讀全文

與中國經濟巨變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愛情小金庫怎麼開通 瀏覽:764
二次婚姻如何協議 瀏覽:998
三圈排查表的身體健康狀況寫什麼 瀏覽:925
中國導盲犬事業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852
事業單位社保都交哪些 瀏覽:836
怎麼寫老師講故事 瀏覽:759
張晉婚姻現狀如何 瀏覽:362
忠於職責的故事有哪些 瀏覽:115
海水素食經濟魚類有哪些 瀏覽:574
幸福人總部電話是多少 瀏覽:818
臨沂市的經濟房怎麼申請條件 瀏覽:565
三十多歲健康的男人多少斤 瀏覽:862
你長這么大最幸福的時刻是什麼 瀏覽:913
李現的故事是什麼 瀏覽:884
如何判斷婚姻衰敗 瀏覽:339
有沒有哪些純潔愛情的故事 瀏覽:648
事業單位半年獎績效怎麼回事 瀏覽:953
什麼事業最出息 瀏覽:424
信成健康是哪個國家的 瀏覽:805
低碳經濟發展促進會是什麼 瀏覽: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