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太和縣有什麼經濟發展

太和縣有什麼經濟發展

發布時間:2022-09-06 06:22:42

A. 太和縣在阜陽或皖西北中處於什麼地位 誰評價一下 主要是經濟方面

人口大縣。太和縣葯材大市場影響力較大,民間實力雄厚。外出務工者較多。房價均價3000+ 。

B. 安徽阜陽太和縣經濟發展怎麼樣

太和縣在阜陽地區較為發達,以醫葯、服裝行業為主。為勞動力大縣,人均月收入在2900元左右。

C. 安徽阜陽太和縣有多少個鎮人口哪裡最多經濟哪那個鄉鎮發展的更好一些

截至2012年安徽阜陽太和縣有31個鎮,總人口約175萬,43萬戶,人口當然是城關鎮最多,農村屬舊縣、墳台較多;經濟也是城關鎮、舊縣鎮、皮條孫鎮發展的更好一些。
希望可以幫到您。

D. 太和縣哪幾個鎮最富裕

城關鎮,舊縣鎮,肖口鎮。

1、城關鎮是太和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2010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3億元,同比增長20%;完成工業產值21.3億,同比增長45%;

工業增加值6.2億,同期增長39%;招商引資3.5億,同比增長158%;固定資產投資6.3億元,同期增長40.5%;

進出口總額4960萬美金,同期增長39%;稅收完成8250萬元,同比增長21%,超額完成全年的目標任務,其中工業園區實現稅收4580萬元,同期增長42%;

全年引進17個規模以上企業,超額完成任務,規模以上企業新增22個,已達45家。

2、舊縣鎮位於太和縣城北6公里處,素有「太和縣城的北大門」之稱。全鎮現轄50個村(居)委會,210個自然村,6.77萬人,勞動力資源豐富。

總面積82.27平方公里,耕地7.2萬畝。2004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19611萬元,財政收入1000多萬農民人均純收入2438元。

3、肖口鎮自1992年建鎮以來,鎮黨委、政府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以實現「兩個提高」,推進「三化」進程為目標。

因地制宜,不斷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生豬、養雞、林業「三項」主導產業建設成效顯著,招商引資碩果累累。全鎮經濟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

資料擴展:

1、太和縣轄26個鎮、5個鄉城關鎮

(一)26個鎮

舊縣鎮、稅鎮鎮、皮條孫鎮、原牆鎮、倪邱鎮、李興鎮、大新鎮、肖口鎮、關集鎮、三塔鎮、雙浮鎮、蔡廟鎮、三堂鎮、苗老集鎮、趙廟鎮、官集鎮、墳台鎮、洪山鎮、清淺鎮、五星鎮、高廟鎮、桑營鎮、大廟集鎮、阮橋鎮

(二)5個鄉城關鎮

雙廟鎮胡總鄉、趙集鄉、郭廟鄉、馬集鄉、二郎鄉

2、太和縣位於安徽省西北部,,隸屬於阜陽市,地處黃淮平原腹地,位於阜陽、亳州兩市之間。

太和縣轄24個鎮、7個鄉和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總面積1822平方公里,耕地172萬畝,總人口171.2萬。是全國書畫藝術之鄉、全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綠化模範縣、全國著名醫葯集散中心、全國最大的發製品原料、桔梗生產加工基地。

太和土地肥沃,糧食作物以小麥、大豆、玉米、高梁、紅芋等為主,經濟作物以芝麻、油菜、棉花、煙葉、薄荷、中葯材等見長,尤其是薄荷,素有"亞洲薄荷在中國,中國薄荷在太和"的美譽。

E. 安徽省太和縣介紹

太和概述

太和縣-位於安徽省西北部,地處黃淮平原腹地,位於阜陽、亳州兩市之間,面積1822平方公里,人口162.7萬。
太和歷史悠久。屬古《禹貢》豫之域。春秋時為鹿上,戰國時為新郪。自秦始為縣,其後縣治幾移,縣名幾易,先後為新陽、細陽、穎陽、萬壽、泰和等。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縣治移至今地,改"泰"為"太",取《易·乾·象辭》"保合太和,利乃貞"之義。這里人傑地靈,賢才輩出,東漢清沼使范滂,聲播海內,名列八顧,清乾隆年間白蓮教首劉之協,道光年間兩廣總督徐廣縉等人,如群星璀璨,名留青史。名勝古跡,遍布境內,倪邱孤堆,七處故城遺址,元代建造的文廟建築群,都記載著太和古老的文明。
"滄桑何處問真情,一日重新訂萬年"。在這片充滿生機和希望的大地上,勤勞、智慧的太和人民正在以嶄新的精神風貌,憑著對家鄉最真摯的感情,在新的世紀里,抒寫太和更加絢麗的畫卷。

歷史沿革

沿 革

太和古為豫州之域。春秋屬宋,為鹿上。宋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39年),宋與齊楚為鹿上之盟。戰國屬魏,蘇秦說魏襄王「南有新妻」,即指本地。後歸楚,楚考烈王十年(公元前753年),由陳遷都巨陽。

秦統一後,置新陽縣,屬潁川郡。

漢置細陽、樂昌、新妻宋,並屬汝南郡。高祖二年(公元205年),益封汝陰侯夏侯嬰細陽千戶。高後二年(公元前182年),封趙王張敖子壽為樂昌侯。宣帝地節四年(公元前66年),封外戚王武為樂昌侯。東漢光武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封陳彭子陳遵為細陽侯。建武十七年(41年),以軍功封郭亮為新妻侯。章帝建初四年(79年),徒封殷後宋公於新妻。

三國時屬魏,廢宋公國為宋縣,景初二年(238年),隸屬譙郡。

晉廢細陽。武帝泰始二年(266年),將宋縣改屬汝陰郡。宋、齊屬西汝陰郡。北魏太和間(477~499年),廢宋縣。梁置陳留縣。

隋改陳留為潁陽縣。

唐貞觀元年(627年)廢潁陽,並入汝陰(今阜陽),境內置百尺鎮(今原牆)。

宋開寶六年(973年)於汝陰縣百尺鎮置萬壽縣,屬潁州。宣和元年(1119年),更各泰和縣,移縣治於沙河北岸(今舊縣鎮)。紹興末陷於金。金亡,復歸宋。

元至元二年(1265年),省泰和入潁州。大德八處(1304年),復置縣,改「泰」為「太」,縣治遷於今地,屬潁州,後屬汝寧府。

明屬鳳陽府潁州。

清雍正二年,改屬毫州。十三年,復改屬潁州府。民國元年(1912年)廢潁州府,屬安徽省。

民國3年,屬淮泗道,後改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區。1964年,解放戰爭開始,縣境北部屬鹿毫太縣,東北部屬阜北縣。1948年全境解放。成立太和縣。1949屬皖北行署阜陽專區。1951年屬安徽省阜陽專區。1959年1月與界首合為首太縣。同年4月恢復太和縣。

區 劃

民國初年實行區保制,全縣分區(順號取積名)、97保。

民國27年(1938年),實行區、鄉、保、甲制,全縣設3個區。34鄉(鎮)。478堡。

民國34年(1945年),調整區劃,並34鄉(鎮)為30鄉(鎮),計有:細陽鎮、趙寺鄉、望高鄉、關集鄉、三塔鄉、竹園湖鄉、龍李鄉、光蘆鄉、龍台鄉、胡集鄉、黑虎鄉、齊橋鄉、大黃鄉、高廟鄉、舊縣鄉、陳李鄉、磚橋鄉、亮集鄉、稅鋪鎮、界首鎮。

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改用區、鄉、行政村制,設10區。139鄉。10區是:城關、茨谷、李興、稅黃、板黃、趙廟、洪山、光武、大新、原牆。

1950年3月增設雙浮鄉,5月增設關集區,8月31日由阜陽劃入宮集區及長春區的趙李、王營、草李、長春4鄉。

1952年7月撤稅黃區,增設稅鎮、大黃、長春、三塔、清淺、倪邱、舊縣等區,至此全縣設19區。

1953年8月,將光武、蘆村、大黃、亮集等區、鄉劃入界首縣。

1956年,全縣並為9區1鎮(城關鎮)。64鄉。1957年3月撤區並鄉,將全縣64鄉並為45鄉。1958年元月,被撤區全部恢復。

1958年9月,改全縣9區1鎮45鄉為11個人民公社。1960年12月增設洪山公社。全縣設李興、原牆、大新、倪邱、雙浮、關集、宮集、墳台、趙廟、舊縣、城關、洪山12個公社。

1961年8月,縮小農村人民公社規模,將全縣12個公社改為12區,成立71個公社。

1969年3月撤區並社,全縣成立20個公社。至此全縣設33個公社。計為:關集、城郊、大新、肖口、舊縣、雙浮、清淺、趙廟、倪邱、洪山、原牆、三塔、宮集、三堂、苗集、阮橋、稅鎮、李興、蔡廟、宋集、趙廟、墳台、水上、高廟、許寨、桑營、城關、馬集、雙廟、郭廟、長春、胡總、大廟。

1979年8月,撤人民公社恢復區制,全縣設13區(鎮)。同年12月增設宮集區、蔡廟區。

1983年5月,改人民公社為鄉人民政府,生產大隊改為村民委員會。

1985年,全縣為15區(鎮)。75鄉,5個鄉級鎮。
自然地理

太和縣位於安徽省西北部,地理坐標東經115°25′~115°55′,北緯33°04′~33°35′。東臨渦陽、利辛,南依阜陽,西接界首,北與亳州為鄰,西北與河南鄲城接壤。東南經鳳台、淮南去合肥公里,西北經淮陽、西華去鄭州307公里。東去津浦路之蚌埠209公里,西去平漢路之漯河210公里。縣境南北長52公里、東西寬60公里,面積1820平方公里,總人口156.3萬人。

F. 太和縣發展規劃

法律分析:根據《實施評估》中提出的新戰略、新規劃、新項目未有效融入總體規劃,以及在規劃編制方面存在的城鎮體系有待完善和在規劃實施中存在的交通體系有待加強、生態廊道有待嚴控、部分現狀用地與總規不符、設施建設相對滯後等問題。城市性質:全國重要醫葯健康產業基地,皖北濱水文化生態宜居名城。城市職能:全國層面上為重要的醫葯健康產業基地;中原經濟區層面上為沿太(原)鄭(州)合(肥)發展軸重要節點之一;安徽省層面上為重點發展的中等城市之一;皖北層面上為阜陽次中心,重要交通樞紐和商貿物流基地。城市發展目標與戰略(一)城市發展目標2017年進入全省綜合實力20強,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目標,2030年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經濟健康發展、社會和諧穩定、民主法制健全、生態環境優美、人民生活幸福的現代化宜居城市。(二)城市發展戰略1、工業強縣,太和縣工業基礎相對薄弱,工業化程度不高,但工業的發展速度較快。以醫葯產業為代表的製造業發展勢頭迅猛,工業將成為太和強縣的重要支撐點。加快推進工業化進程,以醫葯產業為龍頭,培育製造業產業集群,把工業強縣作為太和縣長期堅持的根本性發展戰略。2、商旅興縣,太和縣華源醫葯批發市場享譽全國,為太和縣帶來巨大收益的同時,也為太和縣商貿業和旅遊業的發展帶來了商機。同時,太和縣沙潁河國家濕地公園等生態旅遊資源為太和縣旅遊業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在發展商貿業、旅遊業的基礎上,I完善服務業產業體系,升級換代,推進現代服務業大發展、大繁榮。3、農業立縣,太和縣是農業大縣,農業是太和縣發展的根本。積極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探索農業規模經營模式,解放剩餘勞動力,保證糧食生產,發展高效農業和特色農業。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

第十四條 城市人民政府組織編制城市總體規劃。

直轄市的城市總體規劃由直轄市人民政府報國務院審批。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以及國務院確定的城市的總體規劃,由省、自治區人民政府審查同意後,報國務院審批。其他城市的總體規劃,由城市人民政府報省、自治區人民政府審批。

第十五條 縣人民政府組織編制縣人民政府所在地鎮的總體規劃,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審批。其他鎮的總體規劃由鎮人民政府組織編制,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審批。

G. 安徽阜陽太和縣窮不窮

不窮。

截至2017年末,太和縣常住人口143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42.8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1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10.5億元,全年人均生產總值16981元。
2018年12月,太和縣入選全國縣域經濟投資潛力100強。2019年4月29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太和縣退出貧困縣序列。
2017年,太和縣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73戶,比上年凈增48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3.6%,其中輕工業增長26.2%,重工業下降14%。分經濟類型看,國有控股企業增長14.3%,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增長9.9%,其他企業下降20.4%。規模以上工業中,28個工業行業大類有20個行業增加值保持增長。其中,食品製造業增長36.6%,酒、飲料和精製茶製造業增長21.0%,紡織業增長9.1%,傢具製造業增長34.6%。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增長14.3%,醫葯製造業增長31.0%,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增長26.9%,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下降36.9%,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增長13.6%。

早期的太和縣工農業基礎薄弱,很多人生活得極其拮據,面臨飢一頓飽一頓的狀態。改革開放後,這里的窮人還是很多。但是太和人一直都是敢為人先勇於創新的,在看到當地葯店與商鋪的葯物價格後,腦子一轉開始販賣葯材,與葯物結緣。
長期以往下來,太和縣就擁有了20多萬人的葯商大軍,一時間太和縣成了全國大型醫葯集聚之地。由於當時的影響力實在太大,人們就將太和縣親切地稱為"華東帝都"。
但好景不長,由於當時的太和縣很多居民還都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所以一時間內販賣假葯現象比較突出,導致太和縣被扣上了"假葯之都"的帽子,處處被人們爭議,甚至被判上了「死刑」。
不過好在當地政府集中整治了市場,嚴肅處理了一些販賣假葯人士,才平復了當時的太和醫葯狀況。時間一長,太和縣的名聲又重新恢復,華東帝都的名號可算是成功逆襲打了出來。
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當地經濟的進步,屬於太和縣的現代醫葯產業也就應運而生,它們在下轄的產業鏈上不斷延伸拓寬,將本身優勢突出,建立起了依商興工的「太和模式」,給當地帶去了不少的收益。

H. 安徽阜陽太和那地方怎麼樣

你想問知道什麼呢。
人很好客的,不排斥外地人。不過環境不好,主要還是素質問題,我是本地人,畢竟人口很多 而且也沒有接觸太多東西,對人的素質是不能怎麼要求的。
直爽倒是真的。

消費水平還不錯,比起其他縣城發展很不錯了。

I. 太和縣河西新區2022年發展的情況

目前已完成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認定的經濟社134個,佔83%,完成3個經濟社股份合作制改革,完成25個經濟社資產量化。積極開展「三塊地」改革工作,新洲村委會暗魚村「三塊地」改革試點工作正有序進行。
全力夯實基層組織基礎。一是按村(社區)「兩委」換屆工作要求,全鎮25個村(社區)「兩委」班子成員全部順利完成換屆工作,進一步選優配強村(社區)「兩委」班子,實現「三升一降」。二是認真做好鎮黨政領導班子換屆選舉工作,嚴格落實換屆選舉程序,加大換屆風氣監督,圓滿完成各項換屆選舉工作,全鎮領導班子結構進一步優化,幹部素質進一步提高。三是扎實開展黨員幹部學習教育活動,利用學習強國APP、遠程教育平台、網路直播、黨委中心組學習、「三會一課」等平台,組織學習、觀看黨的政治理論、先進事跡等,不斷提升黨員學習教育覆蓋率。鎮黨校開展52期培訓會,覆蓋黨員幹部2071人。四是以建立「導師幫帶」制為發力點,探索發展「一帶雙培三把抓」工作機制,串點連線、成片帶面地推動創建工作深入開展,已投入30多萬元開展黨建宣傳及文化室、道路整治工程,增強黨建示範村創建氛圍。目前,已在汶塘村小組建成黨建長廊,在新洲村委會周邊形成了黨建引領的牆體繪畫氛圍和完成了周邊環境整治提升工程。五是做好新形勢下黨員發展工作,全年共發展黨員83名,轉正黨員53名。

J. 太和縣屬於哪個省

太和縣--位於安徽省西北部,地處黃淮平原腹地,位於阜陽、亳州兩市之間,兩積1822平方公里,人口150.3萬。
太和歷史悠久。屬古《禹貢》豫之域。春秋時為鹿上,戰國時為新郪。自秦始為縣,其後縣治幾移,縣名幾易,先後為新陽、細陽、穎陽、萬壽、泰和等。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縣治移至今地,改"泰"為"太",取《易·乾·象辭》"保合太和,利乃貞"之義。這里人傑地靈,賢才輩出,東漢清沼使范滂,聲播海內,名列八顧,清乾隆年間白蓮教首劉之協,道光年間兩廣總督徐廣縉等人,如群星璀璨,名留青史。名勝古跡,遍布境內,倪邱孤堆,七處故城遺址,元代建造的文廟建築群,都記載著太和古老的文明。
太和土地肥沃,物產豐富。農業種植呈糧、經、飼三元結構,糧食作物以小麥、大豆、玉米、高粱、紅芋等為主,經濟作物以芝麻、油菜、棉花、煙葉、薄荷、中葯材等見長,尤其是薄荷,年種植面積穩定在25萬畝左右,薄荷油年產量佔全國總產量三分之一以上,油質特佳,素有"亞洲薄荷在中國,中國薄荷在太和"的美譽。中葯材主要品種有桔梗、板蘭根、白術、白芍、黨參、牡丹、葯菊等,均以產量高、質量好而聞名中外,其中桔梗更是遠銷韓國、日本和東南亞各國,成為全國桔梗生產加工三大集散地之一。太和又是椿城櫻鄉,太和椿芽、櫻桃清時即為貢品,在國外也久負盛名。地下蘊藏的石油、煤炭、高碘礦泉水等礦產資源非常豐富,經地礦部、衛生部鑒定,均具有較高的開采價值。
太和工業城鄉並舉,門類齊全。醫葯、化工、紡織、食品、塑料、建材、機械、造紙、香料、木材加工等是全縣工業中的支柱行業。以加工、出口薄荷油、木線條、撕膜繩、中葯材、篩網、人畜毛發等產品的一批鄉鎮企業正在蓬勃發展。
太和商貿活躍,市場繁榮。尼龍繩、木裝飾條、薄荷油、中葯材、紅芋三粉、毛發、篩網等眾多的專業市場日益壯大,輻射全國。醫葯商業與新興的醫葯工業相互促進,形成了發展勢頭強勁的醫葯經濟,成為帶動個體私營經濟和第三產業發展的"龍頭"。
太和交通便利,基礎設施完善。京九鐵路、漯阜鐵路穿境而過,境內建有7個車站;105國道、308省道和界蚌高速公路在縣內縱橫交織,潁河黃金大道經過太和40多公里,縣城距阜陽4C級機場和京九鐵路阜陽編組站僅37公里,形成了立體交通網路。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城市功能不斷完善,"六縱六橫"的道路框架使城區面積擴展到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增加到15萬。供電、通信網路覆蓋全縣,設施先進完備,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勁的動力和有力的保障。
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太和各項社會事業不斷進步,精神文明建設成果豐碩,先後被評為全國"一五"、"二五"和"三五"普法先進縣,並獲得"中國書畫藝術之鄉"、"全國廣播電視工作先進縣"、"全國體育工作先進縣"等多項殊榮。
"滄桑何處問真情,一日重新訂萬年"。在這片充滿生機和希望的大地上,勤勞、智慧的太和人民正在以嶄新的精神風貌,憑著對家鄉最真摯的感情,在新的世紀里,抒寫太和更加絢麗的畫卷。

行政區劃

太和縣轄26個鎮、5個鄉:城關鎮、舊縣鎮、稅鎮鎮、皮條孫鎮、原牆鎮、倪邱鎮、李興鎮、大新鎮、肖口鎮、關集鎮、三塔鎮、雙浮鎮、蔡廟鎮、三堂鎮、苗老集鎮、趙廟鎮、官集鎮、墳台鎮、洪山鎮、清淺鎮、五星鎮、高廟鎮、桑營鎮、大廟集鎮、阮橋鎮、雙廟鎮、胡總鄉、趙集鄉、郭廟鄉、馬集鄉、二郎鄉。

閱讀全文

與太和縣有什麼經濟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二次婚姻如何協議 瀏覽:998
三圈排查表的身體健康狀況寫什麼 瀏覽:925
中國導盲犬事業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852
事業單位社保都交哪些 瀏覽:836
怎麼寫老師講故事 瀏覽:759
張晉婚姻現狀如何 瀏覽:362
忠於職責的故事有哪些 瀏覽:115
海水素食經濟魚類有哪些 瀏覽:574
幸福人總部電話是多少 瀏覽:818
臨沂市的經濟房怎麼申請條件 瀏覽:565
三十多歲健康的男人多少斤 瀏覽:862
你長這么大最幸福的時刻是什麼 瀏覽:913
李現的故事是什麼 瀏覽:884
如何判斷婚姻衰敗 瀏覽:339
有沒有哪些純潔愛情的故事 瀏覽:648
事業單位半年獎績效怎麼回事 瀏覽:953
什麼事業最出息 瀏覽:424
信成健康是哪個國家的 瀏覽:805
低碳經濟發展促進會是什麼 瀏覽:377
無懈可擊之美女如雲什麼時候播 瀏覽: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