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蓮花鎮的經濟發展
蓮花鎮有可耕地面積32556畝,盛產肇實、塘魚、黑鬃鵝、鮮雞蛋、果蔬、無公害優質大米等,素有「魚米之鄉」之美譽。一是發展大農場大基地為主導的溫氐奶牛場、金源萬頭豬場、紅龍果場、蔬菜基地,調整農業生產布局1000多畝,以奶牛場為中心發展玉米、甘蔗飼料基地;二是發展綜合性的效益型基地 ,實行立體化養殖,同時發展路網商貿經濟,帶動全鎮商品經濟。
蓮花鎮領導班子始終堅持「以誠招商,共同發展」的宗旨,調配使用好自有資金的同時,積極引資發展工業。鎮內外向型經濟發展迅速,涌現了一批規模企業,有肇慶市最大的投資20多億元的外商獨資企業永盛紡織印染有限公司;有佔地1300多畝、年飼養量3000頭奶牛的溫氏奶牛場院和台商投資800多萬元的大桐林業有限公司等。集旅遊觀光、飲食娛樂於一體的頗具特色的「依坑美食街」馳名西江流域。
肇慶市鼎湖區蓮花鎮再生資源綜合利用工業園區是經國家環保局和省環保局批准,集中處理和利用第七類固體廢物及其他廢物的定點產業化園區。園區具有高起點開發、高標准規劃、高要求建設、高品位運營的特點,園區規劃總面積約5200畝。已有多家大型的環保再生資源有限公司入園投資。
蓮花鎮城發展以「鎮級架構、縣級規模」為目標,中心城區從2平方公里起步,延伸至12平方公里,使城區真正成為全鎮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城區建設投入大量資金完善街道硬底化、321國道的擴建、路燈的安裝等,以及投入40多萬元建設鎮文化廣場。
❷ 肇慶未來發展怎麼樣是否看好想回家鄉工作!端州區和鼎湖區未來發展哪個區會更繁榮我暫時覺得是鼎湖
目前來說,肯定是端州發展比較好,但是看東西要從長遠的角度看,我覺得鼎湖未來的發展趨勢是很看好的,首先是融入中心城區,目前的規劃什麼的也比端州好,五條鐵路也將在鼎湖交匯,未來鼎湖發展會是肇慶的一哥
❸ 肇慶的經濟,那些發達
肇慶1.旅遊業[主要有七星岩,鼎湖山].2.手工業有[文房四寶之一'端硯]3.飲食業有[菓蒸,文慶鯉]``````
以上等等都吸引了國內外的人到肇慶旅斿觀光,收藏文間工藝,飲食文化.起到推動歷史名城肇慶經濟的帶頭作用.
❹ 鼎湖區有什麼特產
鼎湖區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是肇慶的魚米之鄉。區內盛產稻米、「三鳥」、家畜、四大家魚、河鮮,主要農副土特產有文鯉、肇實、蓮藕、粉葛、大蕉、香蕉、紫背天葵,其中文
鯉遠近聞名,為歷朝貢品。林業品有松、杉、竹、桂等。鼎湖區礦產資源豐富,有硯石、石膏、大理石、黃金等21種礦產資源,尤其是石膏儲量大、品位高。工藝品端硯、紅木傢具、玉雕石雕等聞名遐爾。
❺ 肇慶鼎湖區的養殖業集中在什麼區域
鼎湖
❻ 今年鼎湖區哪裡有很大變化
基本概述
位於廣東省中部偏西,珠江三角洲北部,西江下游,東鄰三水、四會市,南靠高要市,西連端州區。處於東經112°30』~112°57』,北緯23°05』~23°15』,西江航道、321國道和廣茂鐵路三條重要交通要道成「川」字型橫貫全境,扼西江水陸之咽喉,是華南交通樞紐。陸路距廣州80公里,水路距香港140海里。屬肇慶市管轄,總面積596平方公里,總人口約16萬人。區人民政府駐坑口街道。郵編:526070,代碼:441203,區號:0758,拼音:Dinghu Qu。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1988年3月之前,鼎湖區域分屬高要縣、肇慶市管轄。1988年1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設立肇慶市轄縣級區。1988年3月2日,設立鼎湖區,因轄區范圍內坐落有「天然氧吧」之稱的全國負離子含量最高的廣東四大名山之——鼎湖山,而得名鼎湖區。1988年3月2日,鼎湖區人民政府在九坑河平湖旅社大樓正式掛牌辦公。1990年1月18日,鼎湖區人民政府從九坑河水庫平湖旅社搬遷到水坑新的區府大樓。1994年7月1日,區人民政府辦公地點又遷到坑口的新辦公大樓。2000年,鼎湖區轄2個街道、6個鎮。2002年,鼎湖區轄2個街道(桂城坑口)、6個鎮(廣利、永安、沙浦、鳳凰、蓮花、貝水),64個村委會、18個居委會。2003年,鼎湖區下轄永安、沙浦、蓮花、鳳凰4個鎮和坑口、桂城、廣利3個街道辦事處。
編輯本段山水資源
鼎湖區南北面分別為欄柯山脈及北嶺山脈,西面為河谷地,中部為河網地帶,形成一大片「U」字形平原。地貌多類,山地、丘陵、平原、水面兼而有之,耕地主要由西江沖積土、瀦育土和粘土組成,旱地和山坡由紅壤和黃壤土組成,是開展農業生產的理想區。
鼎湖山是廣東四大名山之首。鼎湖山自然保護區位於廣東省肇慶市東部,地處雲開大山北側橫貫廣東中部的羅平山脈。鼎湖山自然保護區1956年成立,是中國第一個自然保護區,面積為1200公頃。它是北回歸線沙漠帶上的一塊綠洲。與鼎湖山同一緯度上的其他地區,除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無邊的水面,幾乎全部為沙漠。而在這條橫貫整個地球的沙漠帶上,竟然保存下這塊綠色的寶石。1979年保護區列入了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鼎湖區水資源豐富,河流湖泊眾多。鼎湖山景區里更是各種資源豐富,瀑布,與天然湖泊相擁。該區有日供水量5萬噸的自來水廠,為該區飲用水很好地供應。還有儲水量達4960萬立方米的中型九坑河水庫以及源源不斷的西江水域,為該區提供充足的各類水源供應。
鼎湖區處廣東省中部偏西,珠江三角洲西北部,西江下游西岸。華南地區因受太平洋季風影響,濕潤多雨,自然條件優越,十分有利於植物生長。鼎湖區依山傍水,位於世界聞名的鼎湖山腳下,風景秀麗,氣候溫和,四季如春,物產豐富。
長期以來,由於人類活動的干擾和破壞,許多古老森林已不復存在,唯獨鼎湖山這片森林較為完整地保存下來,因此鼎湖山被譽為「北回歸沙漠帶上的綠洲」。鼎湖區屬南亞熱帶季風型氣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熱量豐富,年平均氣溫21.9°C,歷年平均無霜期336天,有霜日4天,年平均總日照1815.7小時,年平均降雨量1637毫米。
編輯本段經濟狀況
鼎湖是肇慶市現代化花園式旅遊城市的中心區之一。並確立了以工業立區,農業穩區,科教興區,第三產業旺區的發展戰略。
2005年,全區實現生產總值21.88億元,同比增長15.1%;地方財政廳般預算收入7462萬元,增長20.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2.52億元,增長25.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41億元,增長17.1%;外貿出口總值4100萬美元,增長23.3%;新批註冊合同外資總額6243萬美元,增長87.7%;實際吸收外資3112萬美元,增長24.2%;工業用電量33460萬千瓦時,增長14.2%。全面完成了年度預算目標以及市下達的各項工作任務,促進了全區經濟社會的平穩快速發展。
鼎湖區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是肇慶的魚米之鄉。區內盛產稻米、「三鳥」、家畜、四大家魚、河鮮,主要農副土特產有文鯉、肇實、蓮藕、粉葛、大蕉、香蕉、紫背天葵,其中文 鯉遠近聞名,為歷朝貢品。林業品有松、杉、竹、桂等。鼎湖區礦產資源豐富,有硯石、石膏、大理石、黃金等21種礦產資源,尤其是石膏儲量大、品位高。工藝品端硯、紅木傢具、玉雕石雕等聞名遐爾。
建區以來,鼎湖不僅物質文明建設取得令人振奮的成就,教育、文化、醫療、廣播電視等方面也取得令人欣喜的成果。鼎湖人以「把握機遇、團結拼搏、務實奉獻、爭創一流」的精神致力於新區建設,基礎設施 日臻完善,城市建設迅速發展,房地產業異軍突起,工業發展已初具規模,農業經濟穩步發展,商業、外貿繁 榮活躍,科教文體各項社會事業生機勃勃,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編輯本段交通建設
鼎湖區臨近肇慶市區,有321國道一級公路貫穿全境,為粵西重要的交通要道,是華西南商貿之樞紐。三茂線鐵路過境,並設有鼎湖山站和鼎湖站,兩站相隔只有2公里左右,距離三水站 45 公里,離茂名站264公里,乘坐火車極為便利。境內有小型汽車站多個,均有車發出。要想多方面選擇的話還得進入肇慶市內乘坐。鼎湖區與端州區相連,乘車30分鍾左右便可到達。西江橫穿境內外,水運發達,沿江設有各類民用渡口16個左右,總口吞吐量達幾百人每日。方便了當地的農民群眾做各種農業貿易。西江灌溉了當地的莊稼,渡口碼頭則方便了當地的農民群眾做各種農業貿易,促進了當地經濟的飛速發展。
編輯本段旅遊景點
鼎湖區因轄區范圍內坐落有「天然氧吧」之稱的全國負離子含量最高的鼎湖山而得名。來到這里,滿口吸入的都是純凈、甜美的空氣,心情自然也是特別的舒暢。省內外的遊人慕名而來,乘興而歸,鼎湖區的生態游、朝聖探險游、品氧保健游、休閑度假游、廉政文化游,鼎湖區的每一個旅遊項目都使遊人如仙境,流連忘返。鼎湖區山青水秀,美景神勝,旅遊資源得天獨厚。境內有嶺南第一名山——鼎湖山;嶺南名剎——慶雲寺;還有葫蘆山風景區、九龍湖風景區、硯洲包公祠、硯洲金沙灘等名勝佳景。秀麗的自然風光,深厚的文化底蘊,鼎湖區讓每一個遊客都醉在其中。
古樹第一村—蕉園
蕉園村建村歷史已有700多年,村中保留著不少古建築,較出名的有梁氏宗祠和蘇真人祠。梁氏宗祠面積600多平方米,始建於明朝成化六年(1417年),1712年和1890年兩次重修;檐前一對扭頭石獅子,檐下及迴廊等處有刻畫精美的浮雕;大門口用白石鑲嵌,門口對聯「對策魁多士,兮符牧遠州」乃鼎湖名士彭泰來所撰;宗祠中進是大堂,後進是兩層建築,整個宗祠古色古香,文化底蘊較深厚。因古時鼎湖山土地為蕉園梁氏所有,梁氏先人崇揚佛法,無償獻地修建慶雲寺,梁氏宗祠又稱「山主故居」。
蘇真人祠在村西邊古樹林下,始建於清朝同治十二年(1873年),「文革」中被毀,1985年依原貌重建。蘇真人原名蘇華林,蕉園村人,自幼聰敏,博學多才,相傳曾上武當山學法學醫,學成返鄉後為村民送醫送葯,設壇祈雨,排憂解難,對百姓有求必應。蘇真人去世後,百姓感其恩德,自發募捐修建蘇真人祠,立像供奉。每年農歷4月20日(蘇真人誕辰日),村民紛紛前往拜祭,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平時遇事,也前往求之,這種習俗延續至今,成為村中盛事。
蕉園村生態優美,景色秀麗。村中有上百棵古樹,樹種有仁面、木棉、五味子和榕樹等,而以仁面樹最多。村西邊是一片面積14000多平方米的古樹林,林中有幾十棵樹齡數百年的古仁面樹,這些古樹形態各異,參天挺立,鬱郁蔥蔥。古樹林東面緊接著一大片竹林,林中翠竹婆娑,空氣清幽,香逸雅緻。竹林再往東,與村中其他榕樹、木棉、五味子等古樹連在一起。整個村莊樹竹掩影,綠色環繞,溪流清澈,呈現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良好景象。據蕉園村的《梁氏族譜》記載,明洪武5年(公元1372年),蕉園村的梁氏始祖梁遜道攜妻扶兒遷至蕉園村,當年在草房周圍種下了幾棵榕樹。梁遜道早已作古,但是他栽種的其中一棵榕樹被後人保留了下來,在蕉園村村口,距今已有633年歷史,被鑒定為國家一級古樹。
端石老坑洞
端石老坑洞遺址位於羚羊峽端溪的老坑,是盛產端硯石之名坑。該坑洞是石工於唐武德元年(618年)按天然石口開鑿而成,因年代久遠,故稱老坑。坑洞內原有多個洞穴,今存大西洞與水歸洞。大西洞全長(斜距)125米,水歸洞全長(斜距)100多米。老坑硯石集端溪各名坑硯石優點於一身,質地稱冠,被視為「硯中至寶」,唐代以來被列為貢品。老坑洞自清末已停止開采。
老坑,又稱水岩,清康熙後又曾皇岩,位於羚羊峽東端南岸緊西江處。因它開坑採石年代久遠,歷史較長,故稱老坑;又因洞內長年累月為泉水浸漬,故稱水岩。自唐代開采至今。石色紫藍,其石品花紋為魚腦凍、蕉葉白、青花、玫瑰紫、火捺及石眼等,為端溪各名坑之冠,是端硯貢品之主要用材。
❼ 萬達為什麼要布局肇慶鼎湖
發展地產商業。
11月19日,萬達地產集團有限公司以合計10.33億元的底價競得肇慶鼎湖292畝優質地塊,將打造全新的城市綜合體項目。
這是鼎湖今年簽訂的重要產業項目之一,將為鼎湖區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高品質新都市的城市核心區注入新鮮血液。
經研究發現,一個新興區域的崛起,其背後都有一個個城市綜合體的巨大支撐,綜合體的繁華帶動了區域快速興旺,推動著城市高質量發展。
補齊商圈經濟短板
11月20日,肇慶萬達廣場媒體見面會上,肇慶萬達廣場正式對外亮相,此項目將是萬達集團在鼎湖區建造的一個集購物中心、商業步行街、美食中心、娛樂中心、高端住宅等多種頂級業態、融合多種功能於一體的全新第四代智慧型大型城市綜合體。
❽ 肇慶鼎湖新區和大旺高新區哪發展會更好
相比較而言大旺高新區發展前景更好。
【大旺高新區的發展優勢】:
1、高起點抓規劃編制,科學謀劃發展藍圖。
明確了金屬新材料、先進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葯等四大主導產業,確定了中心服務區、金屬新材料產業區、先進裝備製造產業區、電子信息產業區、生物醫葯產業區、物流及綜合保稅區、產學研配套區等"一中心六區域"的總體空間布局,力爭四大主導產業年產值均超1000億元,為盡快實現年產值5000億元描繪了宏偉藍圖。
2、高標准抓開發建設,全力打造發展載體。
我區以廣州科學城和蘇州工業園為標桿,牢固樹立"優惠不如優勢"、"有多少事、就找多少錢辦成事"、"先規劃後建設、先地下後地上、先修路後開發、先環保後建廠"等發展理念,堅持"適度超前"的原則,投入100多億元,高標准推進以交通、水利、電力、燃氣、環保、通信等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和社會配套建設,積極推進大旺大橋擴建工程、肇花快速干線跨北江大橋工程等對外交通節點的立項建設,協調抓好珠外環高速公路、廣佛肇城際軌道交通等過境交通設施的建設,進一步加快了與廣佛在交通上的一體化進程。
3、高質量抓擇商選資,引導產業集群發展。
我區把招商引資作為全區一號工程、頭等大事和"生命線"抓緊抓實,以產業招商、引"鳳凰"為重點,以區領導分頭帶領小分隊登門招商和舉辦專業招商會為主要形式,主動承接國內外高端產業轉移,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了產業集群發展。積極推動原有企業增資擴產、技術改造、爭創品牌、謀劃上市,加快產業轉型升級。
4、高要求抓科技創新,促進產業高端發展。
把科技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核心推動力,依靠科技創新實現經濟優質發展。目前全區已累計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32人,碩士、博士近1300人,本科18000多人,高、中級技術職稱人才1800多人,從業人員超過30%為大專以上學歷,3人入選國家"千人計劃"。
❾ 肇慶市當地農村政治、經濟、文化教育、醫療衛生概況
肇慶是歷史悠久的嶺南名郡。早在南越國時期,駱越酋長安陽王曾北上建都於封溪(今封開境內)。趙佗擊敗安陽王之後,在封溪一帶建立蒼梧國,作為南越國的屬國。漢武帝平定南越之後,在今高要、肇慶市區、高明和三水西部、雲浮東部等地設置高要縣,屬蒼梧郡。縣名得自境內的高要峽,高要峽則因峽山高峻、峽水如腰而得名。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置端州,轄高要、端溪等九縣。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廢州置郡,端州改為信安郡。唐武德年間復為端州,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稱高要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復為端州。直到北宋元符三年(l101年),徽宗趙佶因即位前為端王,端州為其"潛邸",故在端州置興慶軍節度;政和三年(ll13年)改端州為興慶府;重和元年(1118年)又親賜御書"肇慶府",自此更名為肇慶。
肇慶歷來是西江流域的政治中心。西漢元鼎七年(公元前l10年),漢武帝在高要設鹽官,是全國36個鹽官之一。西晉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晉武帝在高要置西江督護府,管理西江流域土著民族事務。南朝梁天監六年(公元507年)梁武帝升高要為郡,並把廣州都督府設在高要,統轄嶺南13州。陳霸先任西江督護、高要太守期間,在這里招收俚、僚子弟兵,積蓄力量,其後北伐侯景,並於公元557年建立了陳朝。陳時廣州都督府仍治高要。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兩廣總督府從廣西梧州移駐肇慶,直到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才遷往廣州,歷時182年。1646年,朱由榔以肇慶府署為行宮,即位稱帝,改稱永曆,在肇慶組織軍民抗清。清代在省與府之間設道,如分巡肇羅道、分巡肇陽羅道、分巡廣肇羅道等,道台多設在肇慶。1912年以後,先後設肇羅軍政分府、肇陽羅鎮守使署、西北軍綏靖委員行署等於肇慶;1936年,設置廣東省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12個縣。
建國後,肇慶一直是高要縣、肇慶市人民政府和肇慶地區行政公署的駐地。1988年3月,肇慶改為省轄市,轄端州、鼎湖兩區和高要、廣寧、四會、新興、羅定、雲浮、德慶、鬱南、封開、懷集10縣。1995年,雲浮、羅定、鬱南、新興等四個縣級建制從肇慶市轄區劃出,另外成立雲浮市。到目前為止,肇慶實轄端州、鼎湖兩區,高要、四會兩市(縣級),廣寧、德慶、封開、懷集四縣及肇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省級)。
2004年,肇慶市實現生產總值549.71億元,比上年增長13.2%,比「十五」計劃預期目標高2.2個百分點,是1998年以來的最高增速。產業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以工業為主體的第二產業增幅居三大產業首位,全年第一產業增加值151.4億元,增長5.5%;第二產業增加值194.93億元,增長19.6%;第三產業增加值203.37億元,增長13%.外貿出口實現兩位數的增長,全年全市外貿出口總額12.2億美元,增長10.9%,比年初計劃高出近3個百分點;其中一般貿易出口6億美元,增長8.3%.各項主要經濟指標都完成或超額完成了全年目標計劃。經濟運行情況及特點2004年1~9月,全市經濟運行保持良好發展勢頭。完成肇慶市生產總值393.1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2.5%。其中,第一產業101.11億元,增長5.4%;第二產業141.35億元,增長18.5%;第三產業150.71億元,增長11.9%。(1)經濟運行速度逐步加快,第三產業貢獻率上升肇慶市生產總值一季度增長10.4%,二季度增長13.6%,第三季度增長14.0%,增速逐漸提高,投資效應逐步顯現。1~9月,第二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6%。其中,工業增長貢獻率31.5%,建築業增長貢獻率4.4%。第三產業拉動經濟增長作用明顯增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8.3%,比上年底提高了7.6個百分點。 (2)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增15.2%去年是該市基礎設施特別是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年。城區道路改造建設和「美化」、「綠化」、「亮化」工程取得階段性的重大進展,城市面貌煥然一新;通往廣州新機場快速幹道完成可行性研究,廣賀高速公路三水至懷集段工程已奠基動工,西江大橋擴建、肇慶大橋南引道改造、肇慶新港建設、西江航道綜合整治、縣通鎮公路上等級改造、村道硬底化等交通重點工程項目按計劃順利實施;景豐聯圍加固工程等一批水利設施也加快了建設步伐。財稅收入實現較大增幅。去年全年全市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7.18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同比增長18.9%,比本地生產總值增幅高5.7個百分點。肇慶市城鄉居民收入也實現了較快增長。全市全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3.67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8%,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0.97萬人。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61元,同比增長15.2%;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340元,同比增長4.6%。(3)肇慶市人均可支配收入10年增1.41倍據肇慶市百戶居民家庭生活抽樣調查資料顯示,2003年的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同比1993年有了很大的改變。人均可支配收入2003年為8040元,比1993年3334元,增加4706元,增長1.41倍,年均增長9.2%。消費性支出2003年人均7045元,比1993年3031元,增加4014元,增長1.32倍,年均增長8.8%。居民家庭儲蓄存款人均為2003年643元,比1993年的444元,增長44.8%,年均增長3.8%。(4)收入渠道拓寬居民增收 據調查資料顯示:2003年肇慶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93年增長1.41倍,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首先是國有、集體經濟網站單位職工收入穩步增長。調查資料顯示,國有、集體經濟單位職工人均工資收入由1993年的4660元、3590元,增至2003年的15780元、8401元,分別增長2.39倍、1.34倍;其次,其它各種經濟類型單位職工工資性收入增幅較大。近年來,三資企業就業人員逐步增多,加上企業效益比較好,職工收入也較高,2003年人均收入9903元,比1993年人均收入2941元,增長2.37倍;個體經營者和個體被雇者收入逐年增加。2003年個體經營者和個體被雇者人均凈收入分別為10049元、8679元,比1993年人均凈收入3789、2731元,分別增長1.65倍和2.18倍;另外,轉移性收入有較大增幅。2003年轉移性收入人均2257元,比1993年人均收入711元,增長2.17倍。主要是近年來國家不斷提高離退休人員的退休金和生活補貼,致使離退休人員收入有較大增長;同時,其他勞動者收入增加。2003年人均其他勞動收入6287元,比1993年1454元,增長3.33倍。(5)10年內消費支出增長1.32倍 據統計,10年來,城市居民在收入增長的同時,居民的消費水平也有了顯著提高。消費模式從生存型和溫飽型轉向小康型,2003年城市居民家庭消費性支出年人均7045元,比1993年3031元,增加4013元,增長1.32倍,年均增長8.8%。從構成八大類消費性支出來看,用於生存食品的消費比重不斷下降,享受型和消費比重不斷上升。城市居民食品支出占消費性的比重(即恩格爾系數)由1993年的58.2%下降到2003年41.1%,降低了17.1個百分點(6)固定資產投資保持良好勢頭1~9月,全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87.61億元,同比增長34.6%,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20.9個百分點。其中,增長超過25%的縣(市、區)有:鼎湖區累計完成5.63億元,同比增長25%;市直累計完成14.30億元,增長27.8%;四會市累計完成13.29億元,增長40.5%;廣寧縣累計完成3.11億元,增長68.8%;封開縣累計完成4.15億元,增長28.9%;懷集縣累計完成7.17億元,增長27.6%。生產性及基礎設施項目的大投入,是拉動投資高速增長的主要因素。工業項目固定資產投資大幅增長,其中製造業累計完成投資28.16億元,同比增96.8長%,增幅比全社會投資高62.2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增長較快的行業還有:農林牧漁業完成投資2.78億元,增長6.3倍;建築業完成投資2.86億元,增長2.3倍;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完成投資2.78億元,增長50.0%;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完成投資1.41億元,增長39.7%;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完成投資4.22億元,增長182.6%。房地產開發保持平穩增長,商品房銷售下降。1~9月,全市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10.40億元,同比增長7.5%;商品房銷售額7.56億元,銷售面積42.92萬平方米,同比分別下降15.3%和13.7%。全市商品房住宅平均銷售價格為元1760/平方米,同比減少33元/平方米,下降1.8%;其中市區住宅平均銷售價格為2023元/平方米,增加61元/平方米,增長3.1%。(7)國內市場穩中趨旺,旅遊業恢復性發展1~9月,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5.91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3.1%。其中,城市消費品零售額80.95億元,增長13.2%;農村消費品零售額54.96億元,增長13.0%。假日消費特點非常明顯,汽車、汽油、手機、食品及服裝等仍然是主導消費市場增長的主要消費品。旅遊業景氣回升。1~9月,全市城市接待旅遊者人數342.69萬人次,同比增長14.7%,其中,國際旅遊者人數6.33萬人次,增長3.4%;旅遊業收入26.33億元,增長22.4%。市場物價上漲,居民收入增加。1~9月,城區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上升3.4%,其中消費品價格指數上升5.4%。城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51元,增長15.2%;人均消費性支出5597元,增長3.8%.全市城鎮在崗職工平均工資9983元,增長21.1%。城市建設交通運輸公路國道321線(廣州至成都)、324線(福州至昆明)、四連線(四會至連縣)縱貫全境,與廣(州)茂(名)鐵路和西江、綏江水道交匯。全市公路總里程7458公里,公路密度為百平方公里50.2公里。連接全市端州、鼎湖、四會、廣寧、懷集、封開、德慶、高要等八個縣(市),貫穿全市近半數鄉鎮的500公里環市公路已改造成為高等級水泥路,大大縮短了肇慶與發達地區的時空距離,現在到廣州只需一個半小時,到深圳只需兩個半小時。廣肇高速公路、西江肇慶大橋即將建成通車。火車向東直通深圳和香港九龍,向西南在省內可直達湛江,省外可直達重慶。西江是徑流量僅次於長江的全國第二大河和肇慶的出海口,被譽為「黃金水道」。全市擁有一、二類口岸11個、大小碼頭泊位72個,肇慶快船4小時可達香港。郵電通訊肇慶電信已實現了電話交換程式控制化、傳輸數字化,市內程式控制電話可直撥180多個國家和地區,被列為「全國郵電百強市」。能源條件全市擁有發電裝機容量58.33萬千瓦,供電量188億千瓦時,實現村通電率100%。供水供電有效地保證了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需要。 2007年肇慶GDP616.55億元,同比增長15.3%
分別在廣東和全國排名第12位和第113位。
全市共有幼兒園377所;小學1372所;初級中學149所,其中省一級學校16所,市一級學校83所,增加21所;縣一級學校259所。全市有特殊教育學校8所,教學班32個,其中聾啞學校1所,啟智學校7所。全市共高(完)中學校32所;普通高等教育院校2所;成人高等教育學校1所;高等職業技術學院1所;中等職業學校(含普通中專、成人中專、職業高中、技工學校、民辦中等職業學歷教育機構)32所;民辦教育機構288所;鄉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106所。「十五」期間全市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56.42%;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16.39%。
肇慶常用信息
肇慶 區號:0758 郵編:526000
端州區 0758 526000 鼎湖區 0758 526000
高要市 0758 00 四會市 0758 526200
廣寧縣 0758 526300 懷集縣 0758 526400
封開縣 0758 526500 德慶縣 0758 526600
❿ 肇慶哪個區最富哪個區最窮
NO.1 肇慶市高要區
2015年,高要市地方生產總值391.41億元。高要位於廣東省中西部。2014年,轄16個鎮1個街道。土地面積2185.62平方千米。年末戶籍人口80.07萬人,常住人口77.56萬人。
NO.2 四會市
2015年,四會市地區生產總值327.79億元。 四會市位於廣東省中西部。2014年,轄10個鎮3個街道辦事處,113個村民委員會和41個社區居委會。土地面積1166.38平方千米。年末戶籍人口41.89萬人,常住人口48.53萬人。
NO.3 懷集縣
2015年全縣生產總值218.56億元。 懷集縣位於廣東省西北部。2014年,轄18個鎮和1個民族鄉,設村(居)委員會323個,行政區域面積3554.07平方千米。年末戶籍人口109.10萬人,常住人口83.57萬人。
NO.4 肇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2015年,肇慶高新區實現生產總值215.27億元。肇慶高新區位於珠三角中心區西部、肇慶市最東端,與佛山市三水區一河之隔,東距廣州市區50千米,西到肇慶市區45千米,屬廣佛半小時經濟生活圈范圍。2014年轄1個街道5個社區,轄區面積98平方千米。年末戶籍人口3.15萬人,常住人口8.58萬人。
NO.5 肇慶市端州區
2015年,端州區生產總值194.03億元。 端州區位於肇慶市中部。2014年轄4個街道,60個社區居委會。行政區域面積154平方千米。年末常住人口49.11萬人,戶籍人口37.09萬人。
NO.6 封開縣
2015年,全縣生產總值135.81億元。封開縣位於廣東省西北部。2014年,轄16個鎮,設178個村委會和21個居委會。年末常住人口40.75萬人,戶籍人口50.76萬人。
NO.7 廣寧縣
2015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130.74億元。廣寧縣位於廣東省中西部。轄15個鎮,行政區域面積2455.46平方千米。年末戶籍人口57.34萬人,常住人口43.43萬人。
NO.8 德慶縣
2015年,德慶縣地區生產總值120.74億元。 德慶縣位於廣東省中西部。2014年,轄12個鎮、1個街道辦事處。行政區域面積2002.8平方千米。年末全縣戶籍人口38.77萬人,常住人口34.99萬人。
NO.9 肇慶市鼎湖區
2015年鼎湖區生產總值96.15億元。鼎湖區位於肇慶市東南部。2014年轄4個鎮、3個街道;土地面積552平方千米;年末戶籍人口15.56萬人,常住人口17.06萬人。
NO.??? 肇慶新區
肇慶新區選址於肇慶市鼎湖區中部。規劃面積115平方千米,規劃總人口60萬人,西以鳳凰大道為界,東至珠三角環線高速公路,南臨西江,北至鼎湖山脈。
NO.??? 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
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由主體區和拓展區組成,主體區以梧州市和肇慶市兩市交界為中軸,由雙方各劃出50平方千米、共100平方千米組成,具體位於廣佛肇高速公路以南、梧州市萬秀區白雲山以東、肇慶市封開縣城西北,其中以西江南岸10平方千米作為起步區。拓展區40平方千米,由雙方各劃20平方千米,具體位於梧州市龍圩區社學和肇慶市封開縣平鳳鎮境內,其中各劃3平方千米作為起步區。
以上數據來源網路,僅作參考!